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3.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QQ 403074932
最新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全册精品教案教学容本册教材包括的容有:万以上数的认识,计算器,三位数乘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平行和相交,统计的有关知识。教材分析1、数与代数包括两位数除法、认数、使用计算器。本册的除法教学是在学生学习除数是一位数,商两位数的基础上继续学习除数是两位数,商两位数的口算、笔算除法,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提高计算能力。,会用综合算式解答简单的两步应用题。让学生灵活掌握并能进行简单运算。认识亿以数的大小,知道亿以数的读写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感。2、几何知识包平行与相交。继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两条直线间的关系平行和相交,并通过联系与对比,使学生弄清图形间的关系和区别,发展了空间观念并学会从不同的方向去观察物体,使学生体会到几何图形的位置变化和转化是有规律的。3、统计知识:能根据现成的记录单绘制成简单的统计表,并从统计表中发现问题;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并能从统计图中获取有用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4、解决问题:已经不是单纯的解答应用题,而是根据题中给出的已知条件,选择有用的已知条件解决问题,其中要求学生认真分析,已知条件与问题间的关系,先列表分析,在选择正确的解题方法,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整十数除整十数、整百整十数,两位数除三位数的口算、笔算方法,并会判断商的位数。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掌握乘、除法的验算方法,养成验算的习惯。2、段、直线、射线的联系与区别。 \n3、生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一般的两步式题,会使用小括号,能用综合算式解答两步应用题。4、使学生掌握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整数口算、笔算的熟练程度。5、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数据整理的方法,以及简单的统计图表。6、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初步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7、进一步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爱社会主义教育和唯物辩证观点的教育。 教学重点1、三位数乘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2、能用综合算式解答两步应用题。教学难点1、观察物体。2、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教学措施1、通过“精讲巧练”,使学生提高计算题的正确率,灵活运用简便方法。2、通过分析并改变条件和问题,加深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以培养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教具学具:口算、简便运算练习卡片,小黑板。教学进度:周次时间页数19.1——9.22-529.5——9.96——1039.12——9.1611——1749.19——9.2318——2459.26——9.3025——31\n610.3——10.7国庆放假710.8——10.1432——41810.17——10.2142——48910.23——10.2849——541010.31——11.455——611111.7——11.1162——681211.14——11.1869——751311.21——11.2576——831411.28——12.284——881512.5——12.989——941612.12——12.1695——1011712.17——12.23102——1071812.26——12.30108——113191.2——1.6复习201.9——1.13复习\n第一单元大数知多少--------万以上数的认识主备:教育目标:知识与技能方面:有掌握多位数的数位顺序;能按照数级由高到低正确的读数、写数;能根据级数单位说出数中各数字所表达的意义和数值;理解一个数所含的级数单位和它的组成;能将整万、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能按要求求出大数目的近似数。数学思考方面:能充分利用自己的学习经验,积极探索,并有根有据、有条有理的进行思考;在交流中,能正确表达自己操作、思考和探索的过程。解决问题方面:能主动到生活中收集有关的数量信息。会用大数目表示日常生活中一些数量,用对大数目的感受去解释生活中的统计数量,能恰当的使用近似数描述生活中的一些数量;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情感与态度方面:对本单元的学习又比较深厚的兴趣;对学习中的困难能乐于寻求方法努力克服。对学习中的错误能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找到原因,并加以改正。乐于和同学合作,并进行交流;有一些成功学习的体验。教材分析:本单元在学生认识万以的数,能正确读、写万以数的基础上,教学认识亿以的数。通过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大数,认识亿以的数,会读、写亿以的数和整万、整亿的数,感受这些大数的实际意义。了解十进制记数法,会用“万”“亿”作单位表示大数。认识近似数,会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能运用认识的数进行简单的交流。教材分三段编排:第一段结合实例,教学认、读、写亿以的数;第二段教学了解十进制记数法,用“万”“亿”作单位表示大数;第三段教学认识近似数,把大数改写成用“万”“亿”作单位的近似数。1、结合实际情境,让学生感受大数,产生学习需要。2、合理安排教学容,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自主探索。(1)重点教学亿以数的认识。(2)把认识整亿的数和用“万”“亿”\n作单位表示大数结合起来,穿插介绍十进制记数法。(3)基于实际生活的需要,认识近似数,学习把大数改写成用“万”“亿”作单位的近似数。3、重视发展估计意识,培养学生的数感。培养估计意识、发展数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容之一。教材在第一学段的基础上,继续重视这一容的教学。教学重点难点:能正确读写万以上的数,把整万、整亿的数改成用万、亿作单位的数,省略万位、亿位后面的尾数突破措施:1、引导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学习读写万以上的数2、重视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3、重视操作和演示,让学生经历数概念的形成过程。4、重视估计意识的培养,发展学生的数感。5、探索万以上数的读写方法,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 课时安排万以上数的认识-----共10课时万以上数的读法-------2课时万以上数的写法-------2课时万以上数的比较和改写整万整亿数-----2课时近似数-----2课时数字编码-----1课时我学会了吗-------1课时第一课时万以上数的认识\n教学容:万以上数的认识教育目标:基础知识: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知道亿以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两个单位间的关系。掌握亿以数位顺序表,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整万数。基本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想教育:对本单元的学习又比较深厚的兴趣;对学习中的困难能乐于寻求方法努力克服。教学重难点: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知道亿以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两个单位间的关系。掌握亿以数位顺序表,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整万数。教学具准备:演示文稿、数位顺序表及活动数字卡、计数器。学习过程:一、预习学案1.提问:(1)说出万以的计数单位。(板书:个、十、百、千)(2)10个一是多少?10个十是多少?10个百是多少?(3)一和十,十和百,百和千每相邻的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2.读出下面各数:3876 6025 7108 4003 42003.从右到左说出3876各数字的数位。再说一说万以数的读法。(1)从高位起,按照数位顺序读;(2)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3)中间有一个0或几个0,只读一个“零”;(4)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我们已经学过“万以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我们还要用到比“万”大的数。如:我国2003年茶叶、甘蔗和油菜籽的总产量如下:茶叶:七十八万吨甘蔗:九千零五十一万吨油菜籽:一千一百四十万吨二、导学案\n1.用计数器帮助数数,认识万、十万、百万、千万、亿。(1)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上一千。然后一千一千地数,一直数到九千,再拨上一千。提问:九千再加上一千是多少?千位满10要怎么样?(10个一千是一万。)板书“万”。(写在刚才板书的千位左边)(2)让学生再在算盘上一万一万地数,一直数到九万。提问:再加一万是多少?教师明确:万位满10,向前一位进1,就是“十万”。10个一万是十万。板书“十万”。(写在万位的左边)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一百万、一千万的认识,分别板书“百万、千万”。然后指出,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以前学过的个、十、百、千一样,都是计数单位。(3)提问:从刚才一边拨珠,一边数数的过程中,谁发现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也就是十进关系。)练习:想想做做第1题。2.认识数位顺序表。老师把上面板书的计数单位加上横线和竖线,在每个计数单位下面分别加上“位”字,构成一个数位顺序表:计数单位和数位之间的关系:个位上的计数单位是一,十位上的计数单位是十,……千万位上的计数单位是千万。也就是说几个一就写在个位上,几个十就写在十位上,几个百就写在百位上,……几个千万就写在千万位上。同一个数字,把它写在不同的数位上,它表示的计数单位就不同。认识数位分级:\n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从右起向左每四个数位为一级,个、十、百、千是“个级”,表示多少“个”;万、十万、百万、千万是“万级”,表示多少个“万”。780000读作:七十八万七十八万写作:780000举例明确写法:三、课堂检测自主练习第1、2、3题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新的计数单位有:万、十万、百万、千万。了解了亿以的数位顺序,并知道从右起每四位一级,分作个级和万级,还学会了整万数的读写。板书设计:万以上数的认识数位:亿位千万位百万位十万位万位千位百位十位个位计数单位:亿千万百万十万万千百十个教学反思第二课时:万以上数的读法教学容:万以上数的读法 教学目标:1.掌握含两级的数的读法,能正确地读出亿以的大数,并体会、理解读数的规则。2.通过具体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3.培养合作、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含两级的数的读法\n 教学难点:数位上出现0的读法 教学过程:一、预习学案1. 数位顺序表知识。让学生回答下列几个问题(1) 从个位起,第几位是万位?第几位是千万位?(2) 个级含哪些数位?万级含有哪些数位?(3) 万级中各个数位对应的计数单位各是多少?2.个级的数的读法:5432400020081051203025 二、导学案1.幻灯或电脑课件出示数位:然后对照数位写上数字。(1)个级的数的读法,写出2496(2)万级的数的读法。写出24960000 (3)讨论:2496与24960000读法上的联系与区别。区别:万级上的数表示多少“万”,读数时要添上“万”字,而个级上的数表示多少“1”,读数时就不读这个1。(4)每级中间有0的数的读法写出85000300讨论、尝试读法。要求按读数的步骤进行:分级:85000300读万级的数:八千五百万读个级上的数说明:每级中间有0的应该读零。即时训练:读一读:243080023000050 \n通过练习,使学生懂得每级中间有0(不管是连续两个0、或是3个0)的都只读一个零;每级末尾有0的不读零。 2. 课堂小结。含两级的数的读法。可以先由学生自己来说说这节课的体会和总结,然后由教师概括总结。含两级的数的读法:先读万级的数,再读个级的数。万级的数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每级中间有0的应该读零(连续两个0或三个0的只读一个零),每级末尾的0不读。 三、课堂检测1. 课本第5页“做一做”2. 课本第8页的第2题 作业设计:1. 练习一部分题2. 选做题:板书设计:大数的读法:先读万级的数,再读个级的数。万级的数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每级中间有0的应该读零(连续两个0或三个0的只读一个零),每级末尾的0不读。教学反思:第三课时万以上数的写法教学容:万以上数的写法教育目标:\n基础知识: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知道亿以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两个单位间的关系;掌握亿以数位顺序表,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亿以的数。基本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想教育:对学习中的错误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找到原因,并加以改正。教学重难点:掌握亿以数位顺序表,按数级读数。中间和末尾带零的数的读法。教学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学习过程:一、预习学案1、读出下面各数:25000034500001039000099800002、写出下面各数:三十六万五千万四千八百万二千零六万3、整万数是如何读写的?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整万数的读写方法,今天我们继续亿以数的读写。二、导学案1、(1)在计数器上拨珠:5个一千万,2个一百万,三个十万,9个万,5个千,2个百,三个十,9个一。(2)谁能读一读这个数?你是怎样读的?(先读万级,五千二百三十九万;再读个级,五千二百三十九。)2、(1)观察计数器,3个百万和4个千合起来是多少?(2)指名回答。(三百万四千)提问:你是怎样读的?(先读万级,三百万;再读个级,四千。)(3)观察:这个数中哪几个数位上是0?通过读数,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归纳: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出来。(4)你能把这个数写出来吗?试一试。\n(5)归纳亿以数的写法:使学生明确写数的顺序和读数的顺序一样,也要先写万级,再写个级,个级上的数和万以的数的写法一样。十万位、万位、百位、十位、个位上为什么要写0?讨论使学生明确这些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要用0来占位。3、(1)观察计数器,四百零八万零七是由多少个万和多少个一组成的?(2)分析这个数的读法,对于各个数位上的0是怎么处理的?引导学生归纳: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3)你能把这个数写出来吗?让学生对照数级和数位的顺序进行填写,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4、试一试:针对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方法这一难点,让学生自主尝试,通过比较和交流进一步掌握读写方法。三、课堂检测想想做做1、2、3练习时让学生读写完毕后都要说说自己是怎样进行读、写的。四、小结作业设计:基础性:想想做做:4、5、6,创意性: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做思考题。板书设计:万以上数的写法:先写万级,再写个级. 教学反思:\n第四课时万以上数的写法教学容:万以上数的写法教学目标:(一)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上数的数位顺序,能正确地写出整万整亿的数和含有万级、个级的数。(二)引导学生总结出含有两级的数的写法。(三)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和养成用读数来检查写数是否正确的良好习惯。 二、重点难点:重点:按数级写数。难点:中间或末尾带0的数的写法教学过程:一、预习学案1.同学们都知道我国将在2008年举办第二十九届奥运会,现在正在加紧奥运场馆的建设,下面老师将读出一组与此相关的信息,请同学们把听到的数纪录下来,遇到有数的地方老师会读两遍,请同学们认真听。奥林匹克奥运会的主会场位于奥林匹克公园,用地面积是204000平方米,能容纳观众100000人,其中临时座位20000座。国家游泳中心是全球华人、华侨捐资建成的,总投资大概1000000000元人民币,约合120000000美元。游泳中心规划用地6295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5000—80000平方米。其中地下面积不少于15000平方米。学生写完后,教师课件出示以上信息,学生对照检查,并读一读。2.同学们刚才读数与写数都很棒,你想对同学们说点什么吗?学生可能会从读数、写数的方法以及要注意的问题等方面说一说,教师对学生及时进行评价。二、基本练习1.写出横线上的数:(自主练习4题)(1)2002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六千二百零八亿美元,世界排名第五。(2)我国陆地面积九百六十万平方千米,2002年底统计全国跟的面积为一亿二千五百九十三万公顷\n(3)2002年我国小学在校生一亿二千一百五十六万七千一百人(4)2003年1至8月份我国生产水泥五亿零九百九十七万零九百吨,生产钢一亿四千零四十万九千二百吨。学生独立写出横线上的数,指一名学生板演。全班交流,集体订正时,把信息中的汉字换成数让学生读一读。2.火眼金睛辨对错:(1)一个数由4个十万,5个一组成,这个数写作4011111()(2)最大的六位数比最大的七位数少9000000。()(3)一千零三十二万零五十写出后有2个0。()(4)40044000读作:四千万四万四千。()3.选择:(1)四亿六千万三千二百写作:()46000320000(2)九千零三亿三千万写作:()00三、开放练习学生取出写有0-9数字的卡片,用卡片组成一个多位数,一个学生读数,另一个学生写数。提出要求:(1)同位互相练习。(2)写完数后要及时反馈写得对不对。教师注意巡视,指导学生练习。反馈时了解哪些学生在读、写数时还有困难。四、拓展练习自主练习第8题:这些卡片上有哪些数字?7个数字能组成几位数?你能写出符合下面要求的数吗?学生独立完成。谈话:同学们写完后与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看看你写的数与别人一样吗?集体交流:(1)所有“0”都不读。板书:1958000、1905800、1009580学生观察:“0”在什么位置时不读出来。你能总结一下规律吗?运用规律再试着写几个。\n(2)只读出两个“零”:教学方法同(1)题。(3)最大的七位数。要组成最大的七位数,数字排列有什么规律?(4)最小的七位数。谈话:刚才组成最大的七位数,同学们发现数字要从大到小排列。那么要组成最小的七位数,数字应怎样排列?最高位最小是几?教师小结:同学们在写数时,应遵循数的组成规律,要细心写、认真查,才能不出错误。五、课堂检测自主练习第5、6、7题。教学反思:第五课时万以上数的大小比较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掌握亿以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能正确比较数的大小。2、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归纳概括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比较两个数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迁移类推的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比较两个数大小的学习,使学生感悟到数之间的在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4、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亿以数的大小比较方法难点:能正确地比较数的大小5、教具——题卡\n教学过程: 一、预习学案: 1、同学们收集了有关大数的信息,请你把收集到的数和同学说一说? 2、引入新课 你们知道这些数中哪个大?哪个小吗?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探讨比较这些数大小的方法。 板书课题:亿以数的大小比较 二、导学案 例4出示我国最大的6个省份面积的情境图。 :4548000:720000 :1100000:485000 :1210000;1660000 师:你会比较每两个省面积的大小吗?试一试 汇报:说说自己是怎样比较的? 问;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方法是什么?师归纳概括 位数不同,位数多的数就大, 位数相同,左起第一位的数大的哪个数就大;如果左起第一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左起第二位上的数…… 练习:比较数的大小 92504〇103600 50140〇6314028906〇28890 620300〇307300 学生展示收集的数据 观察图片,读出数据 学生尝试在本上比大小,小组交流。 1210000〉72000 454800〈48500 1100000〈1660000 1660000〉11720000 小组代表在全班汇报交流自己组的比较方法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说出比较大小的方法\n 收集生活中的数进行展示,提高学生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能力…… 通过迁移类推,使学生掌握亿以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能正确比较数的大小 三、课堂检测 1、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 98965〇100000208808〇9999970060〇70201 30500000〇3050000 2、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下面各数。 50500 5005005500040005 3、写出几个大于99987的五位数? 4、你知道比最大的五位数大,而且比最小的七位数小的数共有多少个吗? 四、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作业: 自主练习比大小的题 独立完成,说出比大小的方法 独立完成,全班汇报 讨论后,交流自己的想法 通过练习,巩固比大小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能力。 板书设计亿以数的大小比较 :4548000:720000:1100000:485000:1210000;1660000 1210000〉72000 454800〈48500 位数不同 位数多的数大 1100000〈1660000 1660000〉11720000 位数相同 看最高位如果…… 如果……课后反思:\n第六课时整亿数的读写及整万、整亿数的改写教学容:整亿数的读写及整万、整亿数的改写教育目标:基础知识: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知道亿级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两个单位间的关系;掌握数位顺序表,知道十进制计数法,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整亿数;掌握把整万、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的方法,并能正确改写。基本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想教育:对学习中的错误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找到原因,并加以改正。教学重难点:掌握改写方法,正确改写。教学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学习过程:一、预习学案1.提问:(1)说出亿以的计数单位。(板书: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2)10个一是多少?10个十是多少?10个百是多少?10个千、10个万、10个十万、10个百万呢?(3)一和十,十和百,百和千,千和万,万和十万,十万和百万,百万和千万每相邻的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2.读出下面各数:3876 6025 7108 4003 420056000043256101002000723070066850303.从右到左说出3263876各数字的数位。再说一说亿以数的读法。(1)从高位起,按照数位顺序读;(2)每一级末尾的0不读;(3)中间有一个0或几个0,只读一个“零”;我们已经学过“亿以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我们还要用到比“千万”大的数。如:我国2003年三种工业产品的总产量如下:\n水泥九亿吨;原煤十七亿吨;布。九亿、十七亿、三百七十五亿是多少?怎么写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整亿数的读写。二、导学案1.用计数器帮助数数,认识亿、十亿、百亿、千亿。(1)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上一千万。然后一千万一千万地数,一直数到九千万,再拨上一千万。提问:九千万再加上一千万是多少?千万位满10要怎么样?(10个一千万是一亿。)板书“亿”。(写在刚才板书的千万位左边)(2)让学生再在算盘上一亿一亿地数,一直数到九亿。提问:再加一亿是多少?教师明确:亿位满10,向前一位进1,就是“十亿”。10个一亿是十亿。板书“十亿”。(写在亿位的左边)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一百亿、一千亿的认识,分别板书“百亿、千亿”。然后指出,亿、十亿、百亿、千亿和以前学过的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一样,都是计数单位。(3)提问:从刚才一边拨珠,一边数数的过程中,谁发现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也就是十进关系。)练习:想想做做第1题。2.认识数位顺序表。老师把上面板书的计数单位加上横线和竖线,在每个计数单位下面分别加上“位”字,构成一个数位顺序表。(出示P89页数位顺序表)提问: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3、介绍十进制计数法。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的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4.教学整亿数的读写。\n学生看书自学,通过整万数的读写,将知识迁移到整亿数的读写上。练习:想想做做1、25、整万、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为了读写的方便,我们常可以把整万、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1) 学生自己写出九百六十万和十三亿。全班交流。(2) 出示小萝卜和小辣椒不同的书写方法(3)比较:那种书写方法简便?小结:为了方便读数、写数,常常把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4)讨论改写的方法:师生小结:改写成万作单位的数,只要去掉个级的4个0,写上万。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只要去掉个级和万级的8个0,写上亿。(5)A、试一试,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54000000=()万70840000=()万500000000=()亿2300000000=()亿三、课堂检测基础性:想想做做4、5创意性:有兴趣的学生自学二进制计数法。板书设计:整亿数的读写及整万、整亿数的改写54000000=(5400)万70840000=7084()万500000000=(5)亿2300000000=(23)亿教学反思:第七课时练习课\n教学容:认数素质教育目标:基础知识: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知道亿级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两个单位间的关系;基本能力:掌握数位顺序表,知道十进制计数法,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整亿数;思想教育:乐于和同学合作,并进行交流;有一些成功学习的体验。教学重难点:掌握改写方法,正确改写。教学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学习过程:一、预习学案我们前几节课学过数位顺序表,学过个级和万级,谁来说说个级包括什么,万级包括什么?读出780000,11340000,5634890二、导学案1、十个一万是十万,十个十万是一百万,十个一百万是一千万,那么十个一千万是多少?(一亿)十个一亿是多少?(十亿)十个十亿是多少?十个一百亿是多少?十个一千亿是多少?2、翻开书89页,看一下例题,你都知道了什么?这几个产量的数字自己在本子上写写看看,写完了小组讨论一下。3、看一下下面的数位顺序表,快速把它填完。4、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把下面的一句话一起读一下,划下来。5、想想做做1、2题三、课堂检测1、一起读一下90页上的例题,在本子上试着写出这两个数来。2、有两种写法,9600000和960万,你们认为哪一种方法更方便些?把下面的一句话读一读,划下来。\n3、想想做做第4题作业设计:基础性:想想做做3、5题。第八课时教学容:复习整亿数的读写及整万、整亿数的改写素质教育目标:基础知识:通过复习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掌握把整万、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的方法,并能正确改写。基本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想教育:乐于和同学合作,并进行交流;有一些成功学习的体验。教学重难点:复习改写方法,正确改写。教学具准备:数位顺序表学习过程:一、创设生活情境,导入新课在本子上写出这些数,7600000,4500000000,80500000,7656899二、自主合作,经历学习的过程1、看例题,先在书上对照着数位顺序表把这两个数写出来。2、再试着写一个三十四亿五千七百万,一百三十七亿八千二百三十万三、巩固强化,拓展应用1、想想做做1、2、3题2、昨天的课外拓展汇报所查的资料四、小结作业设计:基础性:1、想想做做1、2、3题2、昨天的课外拓展汇报所查的资料创意性:想想做做第6题,你知道吗?第九课时教学容:拓展平台数字编码教学目标:\n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交流和调查等活动,了解数字信息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初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规律,体会它们的实际价值,感受数字编码的思想和方法。2、在具体情境中,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了解编码所蕴含的信息和编码的特点,并尝试运用数字表达信息,发展收集信息、分析处理信息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数感,提高应用意识。3、让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体能成功的喜悦,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教学重难点:探索的编写规律,渗透数字编码的思想,体验数字编码的实际价值。教学准备:学生调查了解:1、自己出生地的邮编。2、号的含义。3、生活中用数字编码表达信息的例子。教学过程:一、预习学案1、课件出示:运动员牌。(板书:数字)这些牌上的数字表达了什么信息?2、简介“编码”。(板书:编码)二、导学案(一)说一说:利用牌感受编码的简洁性。1、提问:如果将这些编码改用文字写上运动员的班级、、序号好吗?为什么?用数字编码表示有什么优点?(板书:简洁)2、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数字编码?(二)看一看,了解邮码的结构特点,感受编码的规律性。1、课件出示:贺卡,引出邮编。2、检查预习情况。3、分析邮编“350200”表达了什么信息。(课件出示)\n4、汇报自己出生地的邮编,观察比较:为什么前4位都是“3502”?而最后两位不同?5、了解邮编的作用。(播放录像)(三)猜一猜,探究的编排特点,感受编码的唯一性。1、课件出示:猜一猜:75x2、小组交流:这是老师一家三口的,请你利用课前收集到的有关的知识猜一猜:哪个是老师的号?哪个是老师爸爸的?哪个是老师妈妈的?并说说你猜的理由。3、生汇报。4、根据学生汇报,教师补充介绍,并出示号部分包括的信息。(板书:唯一)5、练习:填写。6、说说的用途,加强保护个人信息的意识。三、回归生活,解决问题。创设情境编学号。四、整理总结,拓展延伸。1、指导看书P111-115。2、数字编码在我们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课后请每位同学任选一种感兴趣的编码,去调查了解它的意义,再带来和你的同学互相交流交流。教学反思第十课时练习教学容:本节课主要来复习本单元所学的容,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忆以数的读写法,比较这些数的大小,并能结合所学问题,来解决实际问题。教育目标:\n基础知识:通过复习,使学生巩固本单元所学习的忆以数的读写法,能熟练地比较数的大小,能把一些大数目的数字改写成用“万”“亿”作单位的近似数。思想教育:乐于和同学合作,并进行交流;有一些成功学习的体验。教学重难点:掌握改写方法,正确改写。教学具准备:数位顺序表、电脑学习过程:一、复习1、出示第3题,指名学生练习写数2、出示题目:请你读出下面各数:1305489649000170000002020000567853000035000322000012940二、巩固练习1、电脑出示题目,巩固学生对由若干个万和若干个1组成的数的认识(96页的第一题)2、复习把大数目改写成用“万”“亿”作单位的近似数。(97页的第4、5、7、8题)三、小结四、 测试课后小结:第一单元单元测试题一.填空1、()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是一千万;1个千万是()个百万;7个十万是()万。2、从个位起第()位是万位,它的计数单位是();第八位是()位,它的计数单位是()。\n3、4800300是()位数,最高位是();“8”在()位上,表示8个(),“3”表示()。4、由4个千万、3个百组成的数写作();读作();把它四舍五入到万位约等于()。5、50048060≈()万;读();它由()、()、()、()组成。6.读出下面各数3240581读作:807030读作:12000800读作:7.写出下面各数一千零三万零七百写作:三千万三千写作:五千八百零九万写作:八百万零三十写作:8.比较下面各数:98965()10000072605()102800410200()40930038456()385469.用万作单位:50000=40530000=60926000≈550300≈83460≈6098000≈50608091≈30030000=二.选择1、与百万位相邻的两个数位是()A、十万位和万位B、千万位和十万位C、千万位和亿位2、80010600读作()A、八千万零一万零六百B、八千零零一万零六百C、八千零一万零六百3、九万零八十写作()A、90000080B、90080C、90804、求近似数996000()A、≈100万B、=100万C、≈1005、9500400()9499090\nA、三.判断题1、最大的五位数是99999,最小的六位数是111111。()2、3062000只读一个零;4009000则一个零也不读。()3、8987652>8987562()4、998000≈99万4090000≈409万()5、4295600米≈430万米()四.小组合作学习:看那个组写得又对又快又全。用四个6和三个0,按要求组成7位数:一个零都不读只读一个零只读两个零只读三个零五.竞赛题:看谁的脑筋转得快!1)0、1、2、3、4、5、6、7,组成的最大七位数是();组成的最小七位数是()。2)在1234这个数前面加上0、9、8可以组成()个数,分别是();其中最大的数是();最小的数是();六.考考你!1、我市原来是7位数的,想一想把七位的写成数,最大是(),最小是()。2、现在我市是8位数,想一想把八位的写成数,最大是(),最小是()。\n第二单元泰山黄金周——计算器主备: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大数目的计算,初步认识计算器,学会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简单的、必要的计算。2.能借助计算器探索规律。3.在实际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使用计算器的快捷、方便,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4.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出不得探索意识、积极参与探索活动的愿望以及以及与同伴合作的品质。二、教学分析教材分两段:第一段教学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四则计算和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第二段教学使用计算器进行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和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的新要求。教材为了突出使用计算器在学生数学学习方面的价值,在“万以上数的认识”单元后专门安排了“使用计算器”这一单元。这样安排,(1)可以集中进行一些大数目的计算以及探索数学规律,(2)便于学生感受在什么样的问题情境下使用计算器,体会计算器的作用。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引导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器的使用方法,难点是会利用计算器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三、教学措施\n1.注意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1)对计算器的认识,注意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先出示了人们购买商品的实际场景,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体会计算器的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2)通过合作交流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对计算器的结构和使用方法的认识,教材没有给出枯燥的文字说明,而是引导学生自己探索。(3)对使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计算,教材选择了数字比较小的加法和乘法算式,便于学生通过验算,确认计算器能保证计算正确,并体会用计算器计算的优点。而对减法和除法以及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则通过“试一试”让学生自己探索。2.突出使用计算器的价值。(1)教材一方面让学生使用计算器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会计算器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灵活使用计算器。(2)让学生用计算器探索有趣的数学规律,从中引导学生体验探索的乐趣,体验数与式的美,体验数学的奇妙。3.在实践活动中发展数感。教材安排有几个特点:(1)综合了时间、长度、重量等不同领域的容,安排的问题学生以往只能靠猜测和想像才能解决,现在却可以运用列表的解题策略,借助计算器的使用进行探索,便于学生体会计算器的作用,感受数学的力量。(2)精心设计了“数一数”“排一排”“称一称”“说一说”的系列活动,注重数学知识的整体性,突出数学知识间的联系与综合。(3)体会研究复杂的问题可以从“简单的情况”想起,受到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这对学生的持续发展是非常有益的。4.教学时还需要说明几点:一是使用计算器计算应与估算结合起来,用估算保证计算的正确;二是根据具体的计算情况判断是否使用计算器;三是形成使用良好的使用计算器的习惯。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计算器教学容:P23-25的容教学目标:让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一两步连续运算,并通过计算探索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n让学生体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便和快捷,进一步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计算器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价值。教学重点、难点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一两步连续运算和只有用同一级运算的两步式题。通过计算探索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教学过程:一、预习学案1、出示泰山黄金周景点售票统计表。仔细看图,想一想,你能提出什么问题?(1)平均每天的门票收入是多少?(2)泰山黄金周期间共接待游客多少人?列式看一看,你有什么感受?生:计算太麻烦了。那么用什么工具能使计算简便哪?2、揭示课题二、导学案1、认识计算器(1)合作学习向小组成员介绍一下你的计算器。你们小组的计算器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2)交流计算器有很多种,一般都由显示器和键盘两部分组成。2、使用计算器,交流方法学生试试开机关机并介绍按什么健。还认识计算器上的哪些键,互相说一说。出示题目,你会用计算器上你认识的键进行计算吗?试一试。请一位同学上来演示一下。观察,怎样按键比较方便而且不容易出错。计算完第一道题,怎样才能开始算第二道题?应该先按什么键?\n认识清零键——AC键3、计算比赛,并谈谈自己的感受。三、介绍计算工具的发展史阅读教材“你知道吗?”。了解小知识。四、巩固练习自主练习1、2、3、4、7五、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那些知识?课后反思:第二课时计算器教学容:P24-25的容教学目标: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两步连续运算,并通过计算探索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优点,进一步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计算器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价值。教学重点、难点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两步连续运算通过大数目的计算探索与发现简单的数学规律。教学过程:一、预习学案1、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题32456+781321398401-4387524688*435\n28950+3276-1265指名说一说操作方法。2、同桌出题,练习使用计算器的方法。二、导学案要做好一件事,先要把相关工具准备好,而且还要熟练掌握工具的使用方法。下面我们比一比谁使用计算器更熟练。1、规则:在1到9之间选一个你最喜欢的数字,记在心里,把这个数字在计算器上按9次,然后再除以12345678。你只要告诉我结果是多少,我就可以猜出你最喜欢的数字是几。2、学生算,教师猜。3、请学生猜结果是喜欢的数字的9倍,只要用结果除以9就可以猜到了。观察:111111111/12345679,你发现了什么?是啊,数学中很多好玩的游戏都是运用了奇妙的数学规律。4、探索规律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题,你能发现什么?9999*11=9999*12=9999*13=9999*14=不用计算,你能知道9999*19的结果是多少吗?三、巩固练习自主练习1、第4题,用计算器计算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找出规律,说出111111111*111111111=结果是多少?2、第5题,找出规律直接写得数。3、第6题,看一看,你能找出多少回文数。4、完成“我学会了吗?”,看谁完成的又快又好。\n四、整体回顾,全课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那些困惑?课后反思:第三单元扬帆奥运 ——三位数乘两位数主备:一、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以及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和笔算,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估算和笔算;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积的变化规律,理解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进行三步的四则混合运算。 2.在发现、提出并解决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三位数乘两位数及混合运算在生活中的作用,发展应用意识;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得成功的体验。二、教材解读 本单元设有五个信息窗,选取的素材充满了新奇,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挑战性。奥运会是备受人们关注的世界体育盛会,特别是2008年的奥运会更为全民所关注。作为2008年奥运会的合办城市,在筹备的过程中做了大量的工作。本单元精心选择了几个事例作为学生学习的素材,既能将学习的容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本单元将口算、估算、笔算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作为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来编排,改变了传统教材中单独安排估算的编排体系。三、重点难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含有乘法的三步混合运算四、教学措施 1.充分利用情境图,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n 教材提供了为迎接2008年奥运会所做的一些准备工作的情境图。教学时,教师充分利用这一素材,因地制宜,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情境获取有关信息,感受问题的现实性,并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学习。同时,教师也可以对素材进行适当的补充或组织学生进行有关的调查活动,利用学生所搜集到的资料作为学习的资源。 2.注意让学生自主探索掌握运算规律和方法 本单元学习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无论是口算、估算还是笔算,其基本算理合运算方法学生都不陌生。因为在第一学段学完两位数乘两位数后,估算和笔算中一个因数的位数由两位增加到三位。教学时,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扩展为进位,估算和笔算中一个因数的位数由两位增加到三位。 3、重视基本技能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 教学时,教师要注重训练学生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对计算的速度可以不作统一要求,但要注意训练学生不断提高计算速度。同时,加强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要求学生计算达到熟练而准确的程度。五、课时安排共14课时两位数乘一位数、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2课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2课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3课时积的变化规律3课时含有乘法的三步混合运算2课时我学会了么1课时荡秋千1课时信息窗一:两位数乘一位数、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第1课时教学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29-33页教学目标:1. \n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发现两位数乘一位数、整百数乘整十数口算基本方法的全过程,体验其口算方法的多样化,并能正确进行口算。2.通过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寻找最佳方法,训练学生优化策略的思想方法。3.在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4.培养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动中,进一步体验数学学习的探索性,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过程预习学案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1. 口算下面各题(课件出示)。15×6 12×4 21×414×5 32×3 44×2 交流时指名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师生共同小结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2.欣赏图片,搜集信息谈话:请大家仔细欣赏图片,并要认真阅读下面的文字,看你从图中能得到哪些信息?谈话:谁能交流你的看法?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3.根据信息,提出问题。谈话:根据我们得到的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把本节课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导学案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1.学生自主探究。提问:3个月挖出多少万吨淤泥这个问题怎样解决?能列出算式吗?指名回答,板书:18×3= (万吨)学生尝试口算,指名不同想法的学生说一说他的思考过程。2.小组讨论,交流口算方法。(教师巡视)\n同学们真能干,想出了这么多的好方法!我们一起来比较一下这么多的计算方法哪种你最喜欢,哪种你认为最方便,为什么?3.全班汇报,优化方法。 在学生比较交流中,教师引导得出(把其中的两位数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然后用另一个因数分别乘这个整十数和一位数,再求和。)比较受欢迎,这种方法比较好。 三、课堂检测1.口算练习。(完成自主练习第1题的前两组)指名说得数,并说一说每个题的口算过程。 2.连一连。(完成自主练习第2题)学生自主进行连线,全班共同订正。交流时,重点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连线。对于通过估算得出结果进行连线的,教师要给予表扬与鼓励。3.解决实际问题练习。(完成自主练习第3题)(1)学生默读题目,分析题中所给的信息,独立完成。(2) 组织交流:重点让学生说说解决问题的思路。(3) 全班反馈计算情况,如有错误共同订正。4.解决实际问题练习。(完成自主练习第4题)(1)学生自己读题,独立解答,指名板演。(2) 全班汇报,并说说思考过程。四、课堂总结谈话:今天我们学习的口算乘法有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第2课时两位数乘一位数、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教学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29-33页教材简析:\n这部分容包括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积小于100)、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后面学习小数乘法的重要基础。教材情境图上半部分呈现的是海上帆船竞渡的情境,下半部分两幅图呈现的是清淤船海上作业的情境。通过两个孩子的对话,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展开对两位数乘一位数和整百数乘整十数口算方法的探索。教学目标:1.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发现两位数乘一位数、整百数乘整十数口算基本方法的全过程,体验其口算方法的多样化,并能正确进行口算。2.通过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寻找最佳方法,训练学生优化策略的思想方法。3.在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4.培养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动中,进一步体验数学学习的探索性,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过程一、预习学案1.口算下面各题(课件出示)30×4 70×50 300×7 40×60200×8 20×30 30×30 50×60交流时抽取70×50、200×8、50×60三个题目让学生说一说思考的过程,再引导学生总结出整百数乘个位数、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2.谈话:我们已经掌握了整百数乘个位数、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这节课我们一起再来研究方法,大家有兴趣吗?(板书课题: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二、导学案1.学生自主探究(课件出示:信息窗右下脚容和自已提出的问题)谈话:上节课咱们同学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艘泥驳船本周已经运走淤泥多少吨?提问:这个问题怎样解决?能列出算式吗?指名回答,板书:400×20 = (吨)\n学生尝试口算,指名不同想法的学生说一说他的思考过程。2.小组讨论,交流口算方法。(教师巡视)谁能说一说你是怎样口算出来的?除了这位同学说的方法,你还有其它的口算方法吗?3.全班交流,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三、课堂检测1.完成“自主练习”第1题后两组。指名说得数,并说一说每个题的口算过程。2.完成“自主练习”第5题(1)指名学生读题,并分析表格中提供的信息。(2)鼓励学生自主解决(1)、(2)小题。(3)通过小组讨论解决第(3)小题,使学生在交流中提出答案的不唯一性。(4)提问:你还想和谁去哪里旅游,需要花多少钱?说一说你的消费计划。3.完成“自主练习”第6题学生自主完成后班交流,集体订正。订正时注意指导学生第(2)小题的解决方法。(可以用2500除以10也可以用220乘10)4.完成“自主练习”第7题(1)引导学生观察统计表,理解统计表中的容:表中给出了五种商品的平均日销售量。(2)自主解决第(1)小题。(3)解决第(2)小题时,需要引导学生根据9月份的销售量对10月份的销售量进行预测。交流时,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预测的,理由是什么。(4)小组互相提问并解答,小组无法解决的在班交流时提出。5.完成“自主练习”第8题学生自主完成后班交流,集体订正。6.完成“自主练习”第9题学生自主完成后,重点交流发现的“凑十法“。7.课外实践\n让学生独立调查并完成统计表的填写,并让学生发现:按同样的速度计算,时间越长,跳的数量就越多,渗透函数思想。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教学反思:信息窗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第1课时教学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34-36页教材简析: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是在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和三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中创设了“我为奥运种棵树”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估算的方法,初步形成估算的意识。教学目标: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估算的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估算。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3.在具体的情境中,能对估算的结果作出合理的判断,体会估算的必要性。教学过程:一、预习学案1.谈话导入。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2008年奥运会的帆船比赛在举行,为了办好奥运会,全人都积极行动起来了,连小同学也不例外,想知道的小同学做了些什么吗?请看大屏幕。(出示情境图)2.搜集信息。\n师:仔细观察情境图,你看到了什么?3.提出问题。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为了美化,市政府向全社会发出了倡议书,还免费向市民发放树种呢,人们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植树造林。根据两位小同学的介绍,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二、导学案1.解决问题“奋进小学发了多少包树种?”探究估算的方法。(1)引入课题。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哪位同学能列式?(223×18) 师:同学们,这是几位数乘法?(板书:三位数乘两位数)师:你想用什么方法算223×18?学生列竖式计算、估算、口算、用计算器算都可以。师:这些方法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如果要求奋进小学大约发了多少包树种?应该选用哪种方法算?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估算,好吗?(2)独立探究。师:下面我们就开动脑筋,先自己想一想、估一估,然后把你的想法跟同桌说一说,准备全班交流。(3)全班交流。师:哪位同学愿意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算的?学生可能会出现的算法:①是把223看作200,把18看作20,200×20=4000,所以223×18≈4000。②把223看作220,把18看做20,220×20=4400,所以223×18≈4400。③把223看作200,18不变,200×18=3600,所以223×18≈3600。(4)验证,总结方法。师:好了,同学们想到了3种估算的方法,估算的结果分别是4000、4400、3600,奋进小学究竟发了多少包呢?赶快用计算器算一算。师:精确的结果是4104包,我们估算的结果都在4104包左右,看来同学们的方法都是合理的。讨论:这几种估算的方法都是把因数看作什么数来估算的?\n师总结:估算的时候,我们可以把两个因数都看作接近的整十、整百数,也可以只把其中的一个因数看作接近的整十、整百数,另一个因数不变。比较:同学们比一比这两种方法,哪种方法更简便些?达成共识:都看作整十整百数简便,这样口算起来更快。在估算的时候我们一般都选用这种方法。(5)估一估:98×22 317×21 2.解决问题“向阳小学发多少包树种?”,感悟估算的规律。 (1)交流估算方法。师:下面独立解决“向阳小学大约发了多少包树种?”准备全班交流。师:谁愿意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算?学生可能会出现的方法:1:把340看作300,把12看作10,300×10=3000,所以,340×12≈3000。2:把340看作350,把12看作10,350×10=3500,所以,340×12≈3500。3:340是整十数,可以不变,把12看作10,340×10=3400,所以,340×12≈3400。(2)引导对估算结果作出判断。引导学生对出现的不同的估算方法进行比较,说说估大了还是估小了,为什么。(3)验证,总结估算规律。先用计算器验证结果估大了还是估小了。师:看来同学们的判断是正确的。根据刚才的判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呢?先自己想想,然后在小组说说。发现:把两个因数都看小,估算的结果就少了;一个因数看小,一个因数不变,估算的结果也少了。追问:如果两个因数都看大,结果会怎样?如果一个因数看大,一个因数不变呢?师:是不是只要一个因数看大,一个因数看小,估算的结果都会变少了呢?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继续研究。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你们刚才发现的是一条很重要的估算规律。三、课堂检测1.教材35页第1题。\n2.教材35页第3题3.教材35页第4题。四、课堂评价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你有什么收获?生总结师:生活中有很多问题,是不需要或不可能得到精确结果的,希望同学们课后能自觉运用估算的方法解决这类问题,老师相信,我们一定会成为估算的小能手。教学反思:第2课时教学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34-36页教材简析: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是在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和三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中创设了“我为奥运种棵树”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估算的方法,初步形成估算的意识。教学目标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估算的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估算。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3.在具体的情境中,能对估算的结果作出合理的判断,体会估算的必要性。一、预习学案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估算,大家来比赛一下,看谁做的又快又好投影出示练习题:151×19≈ 731×49≈ 795×02\n≈ 60×401≈独立解答,集体订正,并指名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路,不要求方法一致,只要有道理就应予以鼓励2.谈话:看来同学们前面的知识掌握的不错,下面老师看同学们能不能用所学知识解决我们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二、导学案同学们,我们今年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学校,我们的新学校长124米,宽69米,你们能估算一下我们的学校占地面积吗?学生独立解答,然后小组讨论,最后指名学生回答:方法1:124×69≈8400 120×70=8400方法2:124×69≈7000 100×70=7000方法3:124×69≈8750 125×70=8750方法4: 124×69≈12000120×100=12000方法5:124×69≈12500125×100=12500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来估算,在这些估算方法中,你认为哪种估算方法更适合,更符合实际需要?为什么?小组交流自己认为最适合的估算方法,反馈交流情况,引导开展课堂讨论。生:我喜欢第2种估算方法,因为把69看成70,把124看成100,70×100等于7000,计算很方便。生:我喜欢第3种估算方法,因为把69看成70,把124看成125,两个数都看大了一点点,这样估算出来的结果70×125等于8750,与准确值很接近。生:我觉得第3种估算方法计算不简便。还是第一种计算简便,我喜欢第一种估算方法。\n……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甚至允许学生辩论,但要引导学生符合实际情况,在此题中要估大些,才是合适的方法。三、课堂检测1. 课件出示自主练习第一题。(课本35页第二题)每只青蛙平均一天捉58只蚊子,八月份一共可以捉多少只蚊子?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这道题难度不大,但对于一些理解能力不强的学生,关键是要指导他们看出8月份有31天是解答这道题的关键,估算结果只要有道理即可2. 某地区2003年平均每月的降水量大约是34毫米,估算一下,全年的降水量是多少毫米?引导学生认识到每年12个月是解答这道题的关键。独立解答,集体订正,并指名说出自己的思路。3. 我们学校操场一圈168米,锻炼队的同学每天要围操场跑25圈,估算一下,锻炼队的同学每天大约跑多少米?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并说出算理。4. 学生分组解答课本36页第7题、第8题,并说说从中能看出什么,从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5.估计一下我们的语文书每页大约有多少字?全书大约有多少字?学生会有很多种方法,只要有道理,算理正确就要给予鼓励教学反思信息窗三:三位数乘二位数第1课时\n教学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37-41页教材简析:本课知识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积小于100)、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选取了东西快速公路的情境,将学习的容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学生已掌握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是学生自主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知识基础,三位数乘两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是本课的难点。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并体会积的变化规律。2.使学生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的体会,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在联系。3.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教学过程一、预习学案1.基本口算训练14×3= 12×5= 200×30= 25×3=49×2= 100×70= 16×4= 26×2=15×3= 17×2= 30×300= 15×3=2.笔算23×15 30×87谈话:我们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谁来说说笔算的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今天我们就用学过的方法来解决新的知识,研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板书课题)二、导学案1.谈话:是奥运的伙伴城市,为了迎接奥运,现在新建了高速公路-东西快速路。从火车站到石老人现在仅需25分钟左右,能节约一半时间。我们一起去施工现场看看吧。\n(出示信息窗3的情境图)为迎奥运,市要新建一条高速公路。一期工程历时15个月,平均每个月修建213米;二期工程历时12个月,平均每个月修建260米。2.根据信息窗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高速公路一期工程全长多少米?高速公路二期工程全长多少米?3.问题怎样解决?如何列式?学生尝试自己列式解决。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1.解决问题一:高速公路一期工程全长多少米?(1)师:算式中是三位数乘两位数,你准备如何解决?教师了解学生做的情况,对少数独立计算有困难的学生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2)全班交流:请学生板演各种解法,这些做法都对吗?①估算:213≈200 200×15=3000②列竖式计算交流结果:估算是大约值,不是精确值;列竖式计算结果精确,可以用。(1)板演同学分析讲解竖式的写法,全班同学评价教师总结:引导学生分析算理,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2)运用估算进行检验。(3)小结方法。对照着竖式,小组说说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是怎样的?2.解决问题二:高速公路二期工程全长多少米?(1)学生先估一估,再列竖式计算。(2)学生自主解决,全班交流。学生可能会有两种竖式: (3)交流:观察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想法?你觉得哪种算法更简便?通过交流比较,学生明确:末尾有0的乘法,可以先用0前面的数相乘,再数数两个乘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几个0。(3)同桌互相说说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四、应用知识,自主练习1.教科书38页第1题 \n本题是笔算乘法的基本练习题,其中包括了末尾有0的情况。竖着第2列是因数中间有0的情况,暂时不练,放在下节课中解决。学生独立完成,交流计算方法,集体订正。2.教科书38页第2题 本题重点练习末尾有0的情况,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3.教科书38页第3题 本题是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综合练习。练习时,注意有困难的学生。做完后,要求学生用估算检验。4.学校组织夏令营,共有412名同学参加景点公园海底世界游乐场博物馆门票单价(元/人)12462118估算的价钱 实际计算的价钱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五、总结谈话: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第2课时教学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37-41页教材简析:本课知识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积小于100)、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选取了东西快速公路的情境,将学习的容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学生已掌握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是学生自主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知识基础,三位数乘两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是本课的难点。\n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并体会积的变化规律。2.使学生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的体会,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在联系。3.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教学过程:一、预习学案1.口算训练200×3 3×26 6000×2018×3 2×25 40×20011×400 70×20 8×1819×5 50×300 210×402.估一估,算一算。106×27≈ 178×16≈206×28≈ 880×40≈3.笔算148×15 850×17 209×18(1)因数的位数与积的位数有什么关系?(2)集体订正,209×18与前面的算式有什么不同?如何解决呢?二、导学案1.同学们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板书竖式。 2.教师小结:着重解决当乘到0的时候,该如何解决。三、课堂检测1.基本练习,估一估积是几位数,再算一算。 2.火眼金睛辨对错\n教科书第40页第8题(1)独立完成(2)集体订正,说说错在哪里(3)同位互说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注意些什么。3.连线题。教科书第39页第4题(1)仔细观察,想一想怎样算得又对又快。引导学生利用估算、积的位数、因数末尾0的个数与积末尾的关系进行合理分析(2)独立完成,集体订正4.教科书第39页第5题(1)学生独立解答,你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数学问题?(2)由学生自主解答。解答后,让学生说一说提出的问题。爸爸是公司的采购员,最近他为公司采购元旦庆祝会的奖品5. 种类茶叶饮料巧克力照相机复读机被套单价86元/千克56元/箱45元/盒805元/部164元/台108元/个数量28千克35箱60盒12部15台25个总价 6.国庆长假电视塔价格定如下:购票人数1―5051―100100人以上每人票价262220 平安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去电视塔参观,一班47人,二班48人,三班53人。(1)每班分别购票,各需要多少元?(2) 三班合起来购票,共需要多少元? 四、总结谈话: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 \n 第3课时 教学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37-41页教材简析:本课知识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积小于100)、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选取了东西快速公路的情境,将学习的容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学生已掌握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是学生自主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知识基础,三位数乘两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是本课的难点。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并体会积的变化规律。2.使学生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的体会,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在联系。3.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教学过程:一、计算能力大比拼1.口算练习11×40 75×20 220×314×5 26×3 3×8004×320 32×4 230×2 50×10 101×8 302×42.估一估,在得数小于8000的算式后面打上“√”328×18□ 295×42□ 405×11□\n596×19□ 321×22□ 187×49□3.笔算练习148×15 375×24 603×26 240×80 850×12 309×50集体反馈,学生选取1题在小组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二、解决问题我能行1.教科书39页第6题 填表 这是一道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的综合练习题。(1)学生先根据提示认真审题独立计算并填写统计表(2)交流填写的方法,说算理。2.教科书40页第9题 运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1)叙述题意,自主解决(2)交流方法,引导学生说一说如何运用估算的方法及判断依据。3.教科书41页第11题 (1)叙述题意,自主解决(2)提出有数学价值的问题,同桌互相解答,集体订正。3.教科书41页第12题 (1)理解题意,自主解决(2)选择合适的条件解决问题,进行交流4.补充练习:(1)四年级一班的同学利用星期天到野外采集树叶标本。第一小队14人,每人采集31枚,第二小队15人,每人采集30枚,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自己解答(2)鲜鱼25元/千克 海捕对虾每千克的价钱是鲜鱼的5倍 ①买120千克鲜鱼,拿2500元够吗?②对虾一共卖了多少元?③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三、智力冲浪\n教科书41页聪明小屋(1)学有余力的学生自主解答。(2)组织评价、交流。四、总结谈话: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请算得快的同学介绍经验。教学反思信息窗四: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2—44页。教材简析:教材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和笔算方法的基础上,呈现了筛沙车清理海水浴场的情景。通过介绍筛沙车每分钟清洁沙滩的面积数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入对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索。知识点是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自己探索出积的变化规律,并能灵活的运用这个规律解决问题。重点是深入理解积的变化规律。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景中,探索出积的变化规律。2.通过让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3.创设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过程:第1课时积的变化规律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n谈话:同学们,2008年奥运会帆船、帆板项目的主赛场设在浮山湾。大家已经知道为了给运动员创设洁净的比赛环境,清淤船对海湾进行了淤泥处理,同样,为了让观众在松软的沙滩上观看比赛,筛沙车已经在沙滩上忙碌起来了。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1.课件出示教科书42页情境:清理海水浴场(1)谈话:你能从图片中捕捉到那些文字信息?(2)谈话:根据文字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因为图片上只告诉了我们筛沙车的工作效率,因此部分学生可能觉得提问题无法下手,因此这里要尽量发挥优等生的带头作用。)(3)很多同学想知道筛沙车在某一段时间的工作总量。老师也想提一个问题可以吗?筛沙车清洁沙滩的总面积与筛沙车的工作时间有什么关系?谁想现在发表自己的看法?(4)你们的观点是否正确?筛沙车清洁沙滩的总面积与筛沙车的工作时间是否还存在着更有研究价值的规律呢?同学们想不想自己来深入地研究这个问题?2.课件出示统计表:工作效率 清洁沙滩面积(平方米/分)80808080……工作时间(分)153060120……工作总量清洁沙滩总面积(平方米) (1)下面咱们同桌合作,看那些同学又快又好得把统计表填完整。(2)谁想把你的计算过程和结果告诉大家?在学生的汇报中教师随机板书,并在课件上依次显示答案。80×15=120080×30=240080×60=480080×120=9600(3)仔细观察我们的统计结果,看看从统计表和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在小组交流一下。\n(随机深入小组引导正确的观察方法:从左往右看,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是怎样变化的?从右往左呢?能具体说说扩大和缩小多少吗?能结合乘法算式,运用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因数、因数、积来描述这种变化规律吗?)(4)学生汇报交流。(5)总结规律并板书: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到原数的多少倍,积也扩大(或缩小)到原数的多少倍。(6)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1.规律运用(第43页自主练习第1题。)谈话:同学们自己探究出了积的变化规律,现在我们先口算出每一组的第一个算式,看看根据这一规律能不能不用计算,迅速找到其他算式的答案。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并具体说说积的变化规律。2.直接写得数(第3页第2题。)指生回答,并说明理由。(要求每一道都用积的变化规律加以说明。670×350=这一题初步感知,第二课时将重点研究)四、回归实践课件再次出示本课信息窗情境图。谈话:同学们,咱们一起研究了这辆筛沙车的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的关系。运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想一想5辆筛沙车每分钟清洁沙滩多少平方米?15辆呢?30辆呢?五、谈收获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第2课时积的变化规律\n教学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2—44页。教材简析教材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和笔算方法的基础上,呈现了筛沙车清理海水浴场的情景。通过介绍筛沙车每分钟清洁沙滩的面积数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入对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索。知识点是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自己探索出积的变化规律,并能灵活的运用这个规律解决问题。重点是深入理解积的变化规律。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景中,探索出积的变化规律。2.通过让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3.创设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上节课我们走进了海水浴场,说一说你学会了那些知识?(学生回忆并交流上节课所学知识。)今天我们利用所学知识继续来解决奥帆准备工作中的一些问题,好吗?二、基本练习课件出示:据晚报报道:四方、沧、市南、市北四区的退休老人,人人争先为奥运作贡献,自发在沙滩上捡拾垃圾,请看统计表:地区沧四方市南市北每区参加人数8162432平均每人捡拾千克数4444总千克数 (1)比一比,那些同学运用积的变化规律最快填好表格。\n(2)学生填表格。(3)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怎样想的?(4)通过交流,你认为怎样填又快又好?三、专项练习谈话:同学们,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吗?你能从计算中找到规律吗?独立思考,发现规律。(1)请学生完成下列计算,并在组述说自己发现的规律。18×24= 105×45=(18÷2)×(24×2)= (105×3)×(45÷3)=(18×2)×(24÷2)= (105÷5)×(45×5)=(2)组织全班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发现的规律,然后指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概括:两数相乘,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另一个因数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它们的乘积不变。四、综合练习1.谈话:下面我们来试着灵活运用我们所学的规律。看谁的思维最灵活!因数26260026260因数15 150 积39039000 31200(1)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2)说出填写理由。2.聪明屋海底世界是一个长方形游乐场所,迎奥运,海底世界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扩建后的面积是原来面积的6倍。请你策划一下,在原来面积不动的情况下,海底世界可能是怎样扩建的?请说出你的方案。五、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总结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教学反思\n信息窗五:三步计算的混合运算教学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45-48页教材简析本节课的容是信息窗5乘法与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教材安排2道脱式计算和2道应用题。借助这些练习题,引导学生联系具体的实际问题,理解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的顺序。体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加深对混合运算意义的理解。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2.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3.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同学们,为迎接2008年奥运会,开展了许多与奥运有关的活动,请看录像。你知道这是哪儿?这些人在做什么?(出示课本全民健行活动的录像)让学生观看录像,欣赏海滨的美景,感受场景的热闹。(要求: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用心感受)多热闹的场景呀!如果以后还有这样的活动,你会参加吗?请同学们再仔细的观察情景图,你都了解到哪些信息?学生交流:(1)老爷爷以每分钟70米的速度走了30分钟,又以每分钟60米的速度走了30分钟。(2)老爷爷参加个人组健行活动,全程为10000米。(3)小丽一家每分钟走52米,走了47分钟。\n(4)小强一家每分钟走50米,已经走了47分钟。(5)参加家庭组健行活动行程为5000米。2.刚才咱们同学观察的非常认真,了解了这么多信息,那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可能提出的数学问题:(1)还要走多远才能走完10000米?(2)小丽一家已经走了多少米?离5000米终点还有多远?(3)小强一家离5000米终点还有多远?(4)现在小强比小丽少走多少米?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同学们真了不起!一下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现在我们就一个一个来解决吧。下面我们先来关注一下我们的小伙伴小丽和小强吧,现在小丽比小强少走多少米?(要求;先独立思考,列出算式,然后把你的做法在小组交流。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做法。)全班交流:哪个小组能把你们组讨论的算式交流一下?师找两种不同算法的同学把算式扮演到黑板上,让学生自己当老师讲解列式的原因,并讲出每一步求的是什么。50×47=2350米 52×47—50×4752×47=2444米 =2444—23502444—2350=94米 =94(米)师小结:刚才,同学们都积极的参与探索与合作,经过你们自己的努力列出了算式而且对做法表达的非常清楚,真棒!上面这两种列式方法都对,一种是分步算式、一种是综合算式,以后在做题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做。注意在使用综合算式时,要注意运算顺序,像上面的综合算式中,有乘法、有减法,要先算乘法后算减法。哪个同学帮妈妈到超市买过菜?买过什么?怎样买的?(学生交流)\n我们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为了让学生能亲自实践,组织学生到超市体验,出示学生到超市买菜的录像: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你能从中了解那些信息?出示:西红柿3千克,每千克4元。大白菜8千克,每千克2元;豆角2千克,每千克6元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全班交流)根据刚才提出的问题,选择一个,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解答。下面,我们再来关注一下老爷爷吧。老爷爷已经走了很长时间了,而且要坚持走完全程,他的精神可真值得我们学习。刚才同学提出:老爷爷还要走多远才能走完10000米?你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你能用式子表示出来吗?(给学生充分思考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学生边看图边独立思考,说出解题思路,并试着列出算式。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流。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走到学生中间参与讨论,了解学生的合作情况,要特别关注学困生的发言情况。全班交流,可能出现一下几种算法:①70×30=2100米 ②70+60=130米60×30=1800米 130×30=3900米2100+1800=3900米 10000—3900=6100米10000—3900=6100米哪个小组说说你们小组的意见?(重点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式,是怎样想的?)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试试看!交流:哪个同学说一下你的想法?出示10000—(70+60)×30,在这个综合算式中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师板书:10000—(70+60)×30=10000—130×30=10000—3900=6100米 \n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以后做题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做。观察黑板上的两个综合算式,与我们以前学过的算式有什么不同?在计算时应该按怎样的顺序进行?(学生与同位交流,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师小结三步计算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生进一步巩固。三、联系生活,巩固应用1.请同学们看书上46页的第一题,(谁能说说第一小题的运算顺序?)全班交流第一排的运算顺序,同桌交流第二排的运算顺序。再练习本上做每排的最后一题。(指名板演,全班订正)2.同学们,你们喜欢玩球吗?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学校买来了这么多体育用品,看书47页第3题,从表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学生观察表格,全班汇报了解到的信息。根据了解到的信息,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买排球和篮球一共花了多少钱?买三种球一共花了多少钱?买篮球比足球多花多少钱?买排球比足球少花多少钱?……根据以上信息,选择一个问题自己进行解答。小结:这节课你学的愉快吗?有哪些收获?教学反思\n第2课时教学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45-48页教材简析本节课的容是信息窗5乘法与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教材安排2道脱式计算和2道应用题。借助这些练习题,引导学生联系具体的实际问题,理解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的顺序。体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加深对混合运算意义的理解。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2.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3.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同学们,你们有过不小心把别人的书或文具盒装进自己书包的经历吗?(有)遇到这种情况你是怎样处理的?生1:把书送到他家。生2;让他到我家来拿。生3;第二天换给他。师:还有其它做法吗?生;我是这样做的;我们两先通,约定同时从家走,在路上碰头。师:能到前面演示一下吗?找两个学生到前面演示。(要求;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看你能发现哪些信息)汇报:1、他们是迎面走的 2、他们碰头了3、他们是同时走的4、他们走的快慢不一样。、、、、、、、、根据学生的汇报,师重点让学生明白“同时”、“相对”、“速度”、“相遇”这几个词的含义。并板书出这几个词。\n师;刚才同学们观察的不错,请同学们再观察一下,你从中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生可能提出的问题:1、小华走了多少米?2、小玲走了多少米?3、他们两家相隔多少米?4、小华比小玲多走多少米?……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数学问题,老师根据刚才的演示和同学们提的问题,编了一道题,出示:小华和小玲从自己家里相对走来,小华每分钟走50米,小玲每分钟走40米,走了5分钟。他们两家的路程是多少米?(1) 450米 (2)400米 (3)无法确定 (4)500米同学们想一想,如何解答这个问题?让学生思考片刻,用手势表示。师;现在出现了不同的选择,下面请不同选择的各方各自说说你们选择的理由,好吗?生1:用速度×时间,也就是(50+40)×5得出两人5分钟行了450米,所以,两家之间的路程是450米,选(1)。生2:不对,题目中并没有明确说小华和小玲走了5分钟后相遇,也没说运动的结果,那两人行的路程就不一定是两家之间的路程,所以选(3)。生3:还有,题中并没有说两人是同时出发,也就是说两人不一定都走了5分钟,因此无法确定两家之间的路程是多少米。师:到底哪种结果对?请同学们在小组讨论。现在请大家告诉老师,正确的答案应该是哪一个?生:(3)对,刚才有的同学审题很仔细,大家应该向他们学习,选答案(1)的同学明白了吗?那么要使选项(1)成为正确答案,原题要做怎样的修改?生:可以把“小华与小玲从自己家里相对走来”改为“\n小华和小玲同时从自己家相对走来。”还可以把“走了5分钟”改为“走了5分钟后两人相遇”师:为什么这样改?生:因为同时出发到相遇说明都走了5分钟,他们走的路程和就正好等于两家之间的路程了。(师用电脑演示两人相遇的过程。)好下面把这道题独立做到练习本上。师巡视。找两种不同做法的同学板书到黑板上,然后讲一下每一步求的是什么。50×5=250米 (50+40)×540×5=200米 =90×5250+200=450米 =450米师小结这两种方法都对,第一种方法是分步算式,第二种方法是综合算式,以后做题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做。课本47页第4题。请同学们认真读题,独立完成。同学们想一想,如果将“5分钟后两人相遇”改为“5分钟后两人还相距50米”,这会是一种什么情景?学生分组演示 汇报:两人所行路程和比两家之间的路程多了50米两人所行路程和比两家之间的路程少50米师用大屏幕分别演示上述情景。这时两家之间的路程又该如何列式?生:(50+40)×5—50 (50+40)×5+50师:除了老师刚才的改法,大家还能不能想到其他的改法?把你的改法写到练习本上。全班交流小结:今天学了什么容?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用了哪几种方法?\n师:通过练习我们发现,解决问题时,审题一定要注意从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时间及结果等要素中去分析运动物体的行程或两地之间的关系,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回顾整理教学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49-52页教材简析教材呈现了回顾与整理的情境图,帮助学生整理与复习这个单元的知识。教材目标1、回顾与整理这个单元的知识。2、学会整理与复习的方法。教学过程 第1课时一、回忆呈现,查漏补缺谈话:同学们,这单元我们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先自己回忆一下,你能想起哪些关于“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生可能说:1.生1:我会口算三位数乘两位数。师:你能举例说说怎样口算吗?生举例说明。师:看谁口算得又对又快。生做课本P50综合练习1:口算。2.生2:我会估算三位数乘两位数。师:你能举例说说怎样估算吗?生举例说明。生做课本P50综合练习2:投篮。生生交流估算过程。3.生3:我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师:你能举例说说笔算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吗?\n生举例说明。生做笔算题。208×15= 320×70= 248×17= 408×30= 师补充:同学们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那么你会笔算四位数乘两位数或三位数乘三位数吗?试试看。出示题目:1208×45= 3654×18= 623×124=生尝试计算,并交流计算过程。 二、解决问题,拓展延伸1.估算:课本P50综合练习3、4。学生独立完成,交流订正。2.课本P51综合练习6。3.课本P51综合练习7、8、9。注意:8、9题中“大约”一词是因为数据不是精确值,并不是要求用估算方法。三、课堂总结同学们,你们还有哪些理解困难的问题吗?可以提出来。或者你觉得有哪些知识需要提醒同学们。第2课时教学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49-52页教材呈现了回顾与整理的情境图,帮助学生整理与复习这个单元的知识。教材目标1、回顾与整理这个单元的知识。2、学会整理与复习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回忆呈现,查漏补缺谈话:本单元,我们除了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及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还学过哪些知识?回想一下。生可能会说:生1:我们学了积的变化规律。\n师:两个因数相乘,因数变化会引起积怎样的变化规律?试举例说明。生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生做课本P50综合练习5。订正时,生说明自己的想法及规律。生2:我们学习了三步混合运算。师:老师补充几道混合运算题,你能说明它们的运算顺序吗?出示题目:50-(820+108)÷29 623÷89×(407-168)872+(25+135)×26 36×72+36×128生说说每题运算顺序。师:大家能正确计算吗?试试看。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师:同学们能按正确顺序计算混合运算,能用这部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吗?生做课本P52综合练习10、11。注意:让生说说自己计算步骤及每步算的是什么,以进一步理清思路。二、拓展延伸,升华提高课本P53页“我学会了吗”。三、课堂总结谈话:通过学习,你觉得你有什么要注意问题想与同学交流、分享?我学会了吗?教学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3页教材简析本节“我学会了吗”是对本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梳理和运用,教材呈现的是工人们在海边美化滨海步行道时的情境,拟通过解决与绿化有关的问题,了解学生对本单元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回顾、交流自己在本单元学习中的收获,看到进步和不足,以促进自我完善与发展。\n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构建本单元的知识网络。2.能从具体的情境中提出比较合适的问题;能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习情感,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功感。。教学过程一、揭示本节活动主题同学们,本单元的学习已接近尾声,那这一单元我们学得怎样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测一测,看看自己学会了吗?(板书课题)二、解决问题,自主构建知识网络1.创设情境:瞧,为了迎接2008年奥运会,作为伙伴城市,正在积极地进行城市美化建设,看这些工人们正在滨海步行道上忙着呢!(出示情境图及相关信息)仔细观察这幅图,阅读上面的文字你都知道了什么?2.交流信息,并提出问题。(师根据生提出的信息分类有层次的板书)3.分类解决问题。(1)解决第一类问题: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滨海步行道共投资多少万元?生独立列式并口头解答(200×40= )看到这个算式,你想说点什么?(整百数乘整十数,直接口算)你能用本单元的知识来解释如何计算的吗?(2)解决第二类问题: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和笔算一共运来建材多少吨?独立列式,并估计大约是多少吨?(127×15)小组交流估算方法。集体交流估算方法。具体算一下到底运来了多少吨呢?\n做完这道题,你想说点什么?(3)解决第三类问题: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黄栌种了多少棵?列式独立解答,巡视观察。交流展示让不同的两种方法上台展示:160×35=5600 160×35=5600160 160× 35 ×35 800 80480 48 5600 5600这两种方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巩固应用: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下面各题。(4)解决第四类问题:三步混合运算。①买木质栅栏一共用了多少元?小组合作完成。交流做法,师生共同总结。②根据方法解决其他与之有关的问题。4.梳理知识,构建网络对照板书:这就是我们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容——三位数乘两位数,主要包括: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和笔算、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三步混合运算等。三、应用知识,巩固提升估算和计算:69×302 215×32 207×40 310×98 四、丰收园里谈收获回顾本单元的学习,你觉得自己都有哪些收获?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n丰收园里结满了苹果,你觉得自己收获了哪一个苹果?赶紧涂上喜欢的颜色吧!如果感觉自己还收获了更多的苹果那就赶紧画上,一会儿和大家一起分享!小组交流 集体交流师:看来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同学们都有了不少的收获,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相信你们在今后学习中一定会拥有更多的收获!综合应用:荡秋千教学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4页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让学生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研究过程,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体会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培养数学兴趣。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谈话:同学们,你荡过秋千吗?好玩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知识就和荡秋千有关,感兴趣吗?二、在实验中探究1.提出问题师:看课本P54信息图,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三个小朋友的身体特点和他们所荡秋千绳子长短。你猜想:在相同时间谁荡的次数多呢?学生猜想并说明理由。学生可能会有多种不同猜想,老师逐一记录,暂时不作评价。总的来说会有两大类猜想:第一类:按体重轻重来猜想。第二类:按秋千绳子长短来猜想。2.进行实验(1)实验一:绳长相同、质量不同的物体在相同时间摆动次数的实验。①老师准备三个不同质量砝码,用相同长度的绳吊着,把三个砝码从同样高度荡起,用力均匀。\n学生观察并分工数15秒三个不同砝码所荡次数,然后填表统计。② 教师换三个砝码进行同样实验。学生观察统计。③ 师:通过这个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交流补充得出结论:在相同时间,荡秋千次数与物体质量没有关系。(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正确叙述即可)(2)实验二:绳长不同、质量相同的物体在相同时间摆动次数的实验。①老师:准备同等质量三个砝码,用不同绳长吊着,把三个砝码从同样高度荡起,用力均匀。学生:观察并分工数15秒三个砝码所荡次数,然后填表统计。②教师换另外砝码或换与上次不同绳长,进行同样实验。学生观察统计。③师:通过这个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交流补充得出结论:相同时间,荡秋千次数与绳长短有关系,绳越长,荡起次数越少;绳越短,荡起次数越多。(3)小结师:通过这几个实验,你能总结一下我们学得知识吗?学生总结:在相同时间,荡秋千次数与质量无关,与绳长有关。老师强调注意前提是“相同时间”。这个结论验证了我们哪个猜想,推翻了我们哪个猜想?三、全课总结谈话:荡秋千中有这么多数学知识,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知识,同学们平时要做个生活有心人,用心发现知识、学习知识,好吗?第四单元我跟爸爸学设计——平行与相交主备:一、教学目的要求:1、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感受同一平面两条线的位置关系——平行与相交,了解相交的特例——\n互相垂直。能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做平行与互相垂直,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工具画平行线及过一点画另一条直线的垂线。2、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与能力。二、教材分析:本单元容为平行和相交。主要通过生活实例抽象出同一平面两条线的位置关系——平行与相交,了解相交的特例——互相垂直。并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做平行与互相垂直,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工具画平行线及过一点画另一条直线的垂线。教学重点,难点:三、重点和难点:重点:1、了解平行与相交,了解相交的特例——互相垂直。2、学绘画平行线与互相垂直。难点:发展学生的抽象能力与空间思维能力。四、突破措施:1.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认识较抽象的平面图形。2.多让学生从身边的、常见的、能感受的现象中发现熟悉的图形。鼓励学生在操作中进行思考,探索图形的一些特征。五、课时安排:平行于相交2课时修建隧道的原理2课时平行与相交教学容:教材p56---57.教材分析:平行与相交第一个信息窗第二个小红点标示的问题,主要学习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相交与平行。由于学生对直线特点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可引导学生积极动手、动脑,通过交流、比较、分析等活动,初步感知同一平面两直线的位置关系。教学目标:\n通过操作活动,分类比较,初步感知同一平面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能正确判断互相平行和互相垂直。1、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2、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教学重点:理解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和互相平行的位置关系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直尺、三角板、彩笔、长方形纸、小棒等。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学案同学们,很高兴能跟大家在一起学习。咱们班有几名同学老师很熟悉了,但是大部分同学老师都不认识,哪位同学能简单的作一下自我介绍吗?(学生介绍)现在老师就跟这几位同学“互相认识”了.怎么叫互相认识呢?(指名回答)希望这节课你认真听讲,积极发言,好吗?上课!师生问好!二、导学案(1)学生动手操作,分组1.师:请同学们在准备好的纸上用彩笔任意画两条直线。2.展示部分同学的作品,粘在黑板上。(让画好的同学自己贴)3.师:同学们请仔细观察黑板上的作品,你能否把这几组直线根据位置关系分分组呢?位置关系相同的放在一起。4.点名让学生到前面分组,并说出分组的理由。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意见呢?5.师:同学们将他们分为了两组,我们把第一组直线称为相交线(板书),交叉的点叫“交点”把第二组不相交的,称为平行线。(2)小组合作,研究平行线的特点1.小组合作,讨论平行线的特点。2.全班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无限延长不会相交,两条直线间的距离永远不变)3.出示课件,演示平行线的特点,出示定义。\n1.出示两组直线,加深对平行线的认识。(3)小组合作,研究相交线的特点1.小组合作,讨论相交线的特点2.全班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有一个交点,有四个角,2个锐角,2个钝角,或者是四个直角)3.师:两条直线相交,形成4个直角,是相交里的一种特殊的情况,我们把它叫做互相垂直。2.出示课件,演示相交线的特点。并通过课件动态演示互相垂直,出示定义。(4)归纳分类,总结同一平面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与相交(板书)三、课堂检测1.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对平行和相交有了清晰的认识,你能举几个生活中平行、相交、互相垂直的例子吗?(教师指名回答)2.出示课件,让学生到前面借助小棒找出图中平行、相交、互相垂直的例子。3.同学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既不平行也不相交的直线呢?突出强调这节课学习的两直线间的位置关系一定是在同一平面。4.小小设计师师:同学们刚才观察的非常仔细,找得也很全面。你能利用一些平行和相交的线设计一幅作品吗?(播放音乐)5.展示学生作品,并让学生说出哪些地方应用到了平行、相交。四、师生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这节课最有趣的是什么?(让学生回答)五、拓展与延伸我们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很多的平行线与垂线,要是给一这样不规则纸,你能找到平行与垂直吗?(比比谁的手最灵巧)老师相信,只要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人人细心观察、善于动脑,那么不管什么样的数学难题我们都能找到答案,因为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教学反思\n平行于相交练习课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活动,进一步感知同一平面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能正确判断互相平行和互相垂直。2.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3.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教学重点:理解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和互相平行的位置关系教学容:教材第58页——59页相关练习教学过程1、通过练习巩固新知。谁来回忆一下昨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学生交流汇报。2、自主练习。自主练习第1题。对直线、线段、和射线进行分类。自主练习第2题。独立完成,正确判断相互平行和相互垂直自主练习第3题。在平面图形中找到相互平行和相互垂直的线段。画平行线和垂线。3、活动1:你们能利用学具自己动手画一组平行线么?同桌讨论在自己动手操作。教师在黑板上演示并总结平行线的画法。4、活动2:画垂线\n学生自由化垂线教师演示话垂线的过程。5、自主练习,进一步理解平行线和垂线得知识以及画法。自主练习第6题。自主练习第5题。自主练习第8题和9题。聪明小屋。通过小组活动和动手操作解决:两条直线相交有几个交点?三条直线相交有几个交点?四条、五条呢?板书设计练习课直线平行线画法:线段射线垂线画法:听爸爸讲修建隧道的原理教学目的与要求: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距离和点到直线的距离。2、在对两点间的距离和点到直线的距离知识的探究过程中,培养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3、在解决实际的问题过程中,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教学重点与难点:理解“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距离和点到直线的距离。教具:班班通、三角尺、直尺教学过程:活动一同学们,修路时遇河要架桥,如果遇到大山怎么办?学生讨论、猜想、分析。\n同学们,修路时遇河要架桥,如果遇到大山怎么办?学生观察情景图,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问题。对!可以修隧道,观察情景图,你发现了什么?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对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你有什么不同意见?活动二我们先确定两个点代表大山两侧的两地,自己动手画一画着两点的连线,看能发现什么?通过交流,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你能举出生活中应用“两点间距离”的例子吗?学生画两点间的连线。活动三出示图:王奶奶病了,她到哪个医院更近一些?.第一医院.第二医院.第三医院学生联系实际举例说明。通过测量,你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操作感知“两点之间的线段最短”我们都发现了垂直的那条线段最短最短。它的长度就是点到这条直线的距离。你能自己画一下点到直线的垂直线段吗?(注意要标上垂足)活动四说说生活中“两点间的距离”和“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应用。学生画出几条不同的线段,再通过观察、测量得出结论。活动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交流各自的发现。)活动六自主练习1、2题。(学生独立画图。)板书设计:听爸爸讲修建隧道的原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点到直线的距离。\n课后小结:听爸爸讲修建隧道的原理第2课时教材简析信息窗以一列火车要过隧道为背景引入对两点间线段最短等知识的学习。教学目的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距离和点到直线的距离。2、进行相关的自主练习。3、学习“我学会了吗”的相关知识。教具班班通、三角板、直尺教学过程:活动一上节课我们都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你学会了什么?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知识。活动二练习:1:你能说出下面每组的两条直线之间是什么关系吗?2、在下面的字母中找出互相平行或互相垂直的线段。EFHKLNZ3、 经过A点分别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A\n·A·A4、经过A点分别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 ·A·A·A活动三自主练习学生自己练习,教师巡视。全班集体订正。活动四:“我学会了吗?”学生自己看图,理解题意,你能接着完成这幅画吗?图中的哪些线可以看作线段和射线?哪两条线是互相平行的?哪两条线是互相垂直的?从小房子到院门口,哪条路最近呢?活动五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作业:同步P58~P61板书设计:听爸爸讲修建隧道的原理1、在下面的字母中找出互相平行或互相垂直的线段。EFHKLNZ2、经过A点分别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A\n·A·A3、经过A点分别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 ·A·A·A课后小结:第五单元农田里的数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主备:单元教材分析一、教学容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除法,笔算除法,商不变的性质,除法中常见的数量关系。二、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除数是一位数的简单口算、笔算,一位数乘多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乘两位数和乘法中常见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对本单元知识的学习,为后面学习四则运算和小数除法打下基础。为了让学生对社会有更多的了解,本单元教材选取了农业生产和现代科技的素材来研究除法计算。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还能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获得更多的科学知识。\n教材把知识融入现实问题之中,给学生以广阔的探索空间,让他们结合实际运用不同的策略、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练习的编排一方面注重了学习容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还注重了与科学知识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科学知识。三、教材重难点重点:理解和掌握除数是两位数除法口算和笔算的方法。难点:笔算除法的试商方法。四、突破措施1. 正确处理算法多样化与教学重点之间的关系。2. 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 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4. 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大的探索空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五、课时安排信息窗13课时信息窗23课时信息窗33课时信息窗43课时信息窗53课时回顾整理3课时拓展平台1课时我学会了么1课时综合应用1课时课题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教学目标:理解和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除法;能比较熟练的估算、笔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在探索除法算理算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重点: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大的探索空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难点:计算时要“退位”。\n教具:图片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口算18÷6100÷5183÷335÷750÷5100÷4238÷7129÷3(2)简单说一说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二)导入新课1.出示信息窗1从古到今,农民的工作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耕作方式每小时耕地面积(平方米)人力6耕牛60手扶拖拉机96四轮拖拉机5402.观察,你从中发现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可能提出:手扶拖拉机平均每小时耕地面积是人力的多少倍?四轮拖拉机平均每小时耕地面积相当于耕牛的多少倍?四轮拖拉机平均每小时耕地面积相当于人力的多少倍?(复习可以起到知识迁移的作用,以利于学生后面新知识的学习,使学生看到新旧知识的联系。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选择性使用,鼓励学生多提问题,但是要提的合理。)3.引导学生在理解提议的基础上,独立列出算是并思考算法,教师板书算式96÷6540÷6540÷604.这些算式你们都会算么?想一想,应该怎么计算?学生计算并说出自己的方法,对于不同的方法要给与肯定。\n如:9个十除以6得1个十,余3个十,3个十加6得36,36除以6得6,10加6得16有的学生可能用想竖式的方法5.出示小电脑问题:你会口算960÷6吗?学生口算,并说出自己是如何计算的(三)自主练习1.书p66的自主练习第一题:口算学生口算完后,对比找规律,比较上下两排的算式,你发现口算方法有什么规律?2.书p67的自主练习第三题:口算小组交流:买哪箱橙子更合算?(四)总结:今天我们复习了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和我们以前学习的不同的是,今天的口算都需要“退位”,在信息窗我们自己提出的问题中,540÷60这个算式还没有解决,是我们下节课学习的容。板书设计: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手扶拖拉机平均每小时耕地面积是人力的多少倍?96÷6=16四轮拖拉机平均每小时耕地面积相当于人力的多少倍?540÷6=90四轮拖拉机平均每小时耕地面积相当于耕牛的多少倍?540÷60=?960÷6=160作业设计:1.书p66的自主练习第二题。2、同步练习的习题。课后小结:课题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除法教学目标:理解和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除法;\n能比较熟练的估算、笔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在探索除法算理算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重点:学生学会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方法。难点: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教具准备:图片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口算80÷2050÷1060÷30160÷80100÷50250÷50360÷60390÷30(2)上节课我们留了一道口算题:540÷60=?同学们,这道题应该如何口算呢?复习可以起到知识迁移的作用,以利于学生后面新知识的学习,使学生看到新旧知识的联系。(二)导入新课1.学生进行独立计算2.交流口算的方法,只要有道理,就给予肯定,但是也要引导学生学会吸收别人的好方法,选择最合适的。如:60×9=540所以540÷60=9或者540÷6=90所以540÷60=9又或者54个十除以6个十等于9,所以540÷60=9(学生已经有了用口诀求商和第一个红点的基础,放手让学生自己算,并进行方法的交流。)3.质疑:问题口袋我们刚才学习了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除法,你能说说口算方法是什么么?你还有没有什么问题?可以举例提问?(每个红点问题后都有问题口袋,鼓励学生学会新知后质疑,提出自己的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数学的能力。)(三)巩固练习\n1.口算840÷60=480÷30=750÷50=630÷30=600÷30=720÷60=2.人体的血液1小时可以在人体循环180周。(1) 血液平均每分钟在人体循环几周?(2) 血液循环一周大约需要多少秒3.飞机每小时飞行720千米,火车每小时行驶90千米。(1) 飞机的速度是火车的多少倍?(2)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四)课堂总结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在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总结的时候注意培养学生时刻注意计算要验算,养成养好习惯。)板书设计:540÷60=9想:54个十除以6个十等于960×9=540所以540÷60=9或者540÷6=90所以540÷60=9作业设计:1、P67自主练习5、6题。2、同步练习相关习题。课后小结:课题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练习教学目标:巩固学生口算除数是两位数的计算能力。经理探索用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进热爱生活的情感,提高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学生能迅速准确口算。\n难点: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教具准备:课件图片教学过程:一、基础知识复习1.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如何进行口算?2.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如何进行口算?3.在口算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4.口算二、基本练习1、某校四年级学生的体重情况如下符合标准体重的人数160人超过标准体重的人数20人低于标准体重的人数10人(1)符合标准体重的人数是超过标准体重人数的几倍?(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2.实验小学三年级共有学生200人,若平均每个班40人,问三年级有几个班?3.20台录音机共980元,平均每台多少钱?4.今天上午共摘苹果960千克.(1)平均每40千克装一筐,需要多少个筐?(2)960千克送给小朋友120千克,剩下的还能装多少筐?三、提高练习1.小实验用弹簧秤,称物体,在一定的围,物体每增加,可使弹簧伸长,分小组作试验,并记录下来。学生做试验,把结果记录在书上。(在动手操作、灵活性较强的练习时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探索的能力。)2.聪明小屋\n是周六,是双休日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说出想的过程,看哪一个小组想的最快,办法最巧妙板书设计:180÷3=80÷20=750÷50=120÷40=630÷3=60÷30=720÷60=540÷30=作业设计:同步练习上的相关习题。课题: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教学容:教材69~72页的容,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教学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2.从具体的情境中发现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3.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探索知识间的在联系,激发学习兴趣。教学重点:几百几十除以整十数的笔算方法教学难点:用几百几十除以整十数的笔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导入练习导入练习:()里最大能填几?30×()<7560×()<40020×()<4880×()<63540×()<9670×()<495二、创设情景我们每天吃的食物,大部分都是一些比较常见的农作物,如玉米、小麦、花生等,你们知道它们的播种时间吗?出示情境图,你仔细观察,发现了什么?根据图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三、提出问题:玉米的生长期是几个月?小麦的生长期是几个月?\n四、尝试与探究:师:根据这幅情境图,我们提出了许多的数学问题,现在我们共同探究第一个问题,要知道玉米的生长期是几个月,一个月可以按30天计算,你能列出算式吗?生:120÷30=师:120÷30等于几?可以怎样算?生:我会口算,12个十除以3个十等于4,所以120÷30=4(月)师:如果进行笔算,你能试一试吗?学生试着笔算。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笔算除法是整十数的除法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方法基本相同,只是要注意商的数位课堂检测:1、自主练习70页第一题。2、食堂买来40筐西红柿,用去800元,平均每筐西红柿多少元?3、学校买来3盒钢笔,每盒10支,每支12元,一共用了多少元?教学反思课题: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2教学容:教材70~72页信息窗2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1、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方法,并能熟练进行计算。2、利用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3、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教学重点:笔算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教学难点:商的位置教学过程:一、上节课我们根据情境图提出很多数学问题,也解决了一些问题,这节课我们继续解决问题2,小麦的生长期是几个月?\n师:小麦的生长期是几个月?怎样列式计算?生:235÷30=师:商要写在什么位上?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列竖式计算。展示学生作品730)23521025师:7为什么商在个位上?25表示什么?学生思考并回答。师引导学生弄清算理:235÷30是表示把235平均分成30份,整百整百的分,不够分,商不够1个百,百位上是0,把200看成20个十与3个十合起来是23个十,仍不够商1,十位上是0,将200看成200个1,30看成30个1,合起来是235个1,平均分成30份,每份是7个1,所以7写在个位上。小结: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时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前两位比除数小,再看被除数的前三位,出道被除数的那一位,就在哪一位上面写商出到最后余数比除数小。课堂检测自主练习70页第2题,集体订正。自主练习70页第3题,说一说商是几位数。教学反思课题:练习课教学容:教材70~72页相关练习教学目标1、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巩固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方法。\n2、利用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3、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教学过程1、自主练习第4题:先说出商是几位数,再计算,板演。根据板演情况,指名说一说笔算时要注意什么。生:相同数位对齐,用除数试除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不够再试除前三位,除到哪一位,就在哪一位上面写商。2、自主练习第5、6题:(1)说一说怎么想的?(2)竖式计算。(3)集体订正先说出商是几位数,再计算,板演。根据板演情况,指名说一说笔算时要注意什么。生:相同数位对齐,用除数试除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不够再试除前三位,除到哪一位,就在哪一位上面写商。(1)说一说怎么想的?(2)竖式计算。(3)集体订正3、自主练习第7题:师:判断对与错,然后说一说错在哪里。生1:第1题,商要写在个位上。生2:第2题,余数比除数大了。生3:第3题,520除以30商应该写在十位上,他写在了百位上。4、自主练习第9题: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生:我是用估算的方法,比如20×()<91,我把91看做90,20×4=80,20×5=100就大于90了,所以这道题最大填4师:你的方法非常好,请同学们按照这种方法在小组将这道题再完成一次课题:用“四舍五入法”试商练习教学容:教材74-78相关自主练习教学目标:\n1、在具体环境中,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巩固用四舍五入法试商的方法2、通过解决问题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3、利用讨论交流的方式展开小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教学重点:巩固用四舍五入法试商的方法教具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基本练习:一、口算:(出示卡片,看谁算得又对又快)30÷1042÷3120÷40360÷6150÷50210÷3060÷4540÷6900÷50360÷30960÷4720÷8二、重点练习1、先判断是几位数,再列式计算(板示)162÷39568÷47196÷23492÷1280÷18960÷4720÷8360÷60先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小组交流讨论全班交流: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商可能是几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方法是什么?除数是接近整十的笔算除法,应用什么方法试商?2、玉米试验田科学的灌溉方式可以节水,17公顷棉花试验田原来采用浇灌的方式,一次用水323吨。平均每公顷用水多少吨?怎样列式:3、怎样计算?学生尝试解答,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巡回指导自己的学生,将17看成20来试商的学生,引导他们说说自己是如何想的?4、怎样知道自己算的对不对验算:一、再算一遍、二用乘法5、完成自主练习第9题,这是一道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问题,指导学生看清图意,找准数量关系,再解答。三、总结\n课题:三位数除以接近整十数的笔算教学容: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73-78页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除数是接近整十数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初步掌握用“四舍五入”法试商的方法,会用这种试商的进行有关的笔算。2、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探索知识见在联系,激发学习兴趣。3、在学习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掌握用“四舍五入”法试商的方法,会用这种试商的进行有关的笔算。一.创设情境:出情境图:观察,根据图中所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二、提出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有选择的板书1、平均每公顷玉米施肥多少吨?2、喷灌平均每公顷多少吨?3、滴灌平均每公顷多少吨?三、合作探究,理解新知刚才同学们一下只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我们来解决这些问题吧。数学四舍法试商要求平均每公顷玉米施肥多少吨,怎样列式:372÷62怎样计算?学生尝试解答,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巡回指导自己的学生,对将62看成60来试商的学生,引导学生自己说说是如何想的?怎样知道自己是如何算得对不对验算:一、再算一遍二、用乘法基本练习171÷57266÷38教学五入法试商,用刚才的方法,独立解决第二个问题。列式:850÷7刚才是62,用的是四舍法,现在除数是17,应看做多少?学生独立解答,然后独立交流。交流讲算理\n引导学生发现:用五入法试商,商会偏小解决第二个问题独立列式,独立解答,同时指名两学生板演。结合竖式,再次讲算理。小结: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要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前两位不够,就看后三位,除到那位,就把商写在那位的上面。四、巩固应用自主练习1—5题课题:三位数除以接近整十的笔算练习教学容:教材容76—78页自主练习教学目标:1、进一步熟练三位数除以接近整十的笔算练习2、逐步形成认真、仔细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笔算除法的联系教学难点:能正确熟练地进行估算学生做完后集体核对一、重点练习1、第六题:是综合应用乘除法解决问题。练习时,先引导学生找到相关信息,分析清楚数量之间的关系,在独立解答。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2、第8题:先引导学生说说工作总量、工作时间、每天加工数量地含义,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小组合作完成并做好记录全班交流。3、第14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练习。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然后交流,说出选择的理由。一般情况下,算出每瓶价钱,那种最便宜,购买哪一种最合算。二、巩固练习教材“自主练习”第7、10、11题独立做完后集体核对三、课堂小结\n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要想使练习课上的更有趣,你们来提提想法怎么上比较好?说说你们的意见。信息窗4教学容:教材第78—79页,信息窗4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除数不接近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试商方法。2、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掌握除数不接近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试商方法。教学难点:用“四舍”“五入”法灵活试商一、创设情境: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你看到或听到哪些农作物获得大丰收?出示情境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说说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提出问题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有选择地板书平均每公顷花生的产量是多少吨?平均每公顷大豆的产量是多少吨?平均每公顷红薯的产量是多少吨?平均每公顷红薯与土豆的产量哪种高?……三、探索与尝试尝试解决第一个问题,在小组交流引导学生思考:你根据哪个数量关系列算式?尝试用新的试商方法。师参与小组活动。四、解释与交流小组代表汇报,全班交流根据关系式:单产量=总产量÷数量列式为:120÷24交流算法把24看作20试商,用“四舍”法,商大了,把商调小,商5,不同的方法:把24看作25试商。\n这道题与前面学过的试商方法有什么不同?使学生明白:除数24自主练习第2题独立解答,集体交流订正。2、自主练习第3题独立解答,集体交流时说自己的理由教学反思课题:除法估算教学容:教材80页信息窗5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2、发现知识间的在联系,激发学习兴趣。教学重点:除法的估算方法。创设情景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解决了平均每公顷花生的产量、平均每公顷大豆的产量,还有哪些问题没解决,谁能说出来?提出问题平均每公顷红薯与土豆的产量哪种高?尝试与探索讲解:有时在进行除法计算时,不需要结果非常准确,就可以用估算,如在比较哪种农作物的产量高时,就可以进行估算。要求哪种产量高,应怎样列式?结合乘法估算进行除法估算,并在小组交流。交流与解释要求红薯与大豆哪种产量高,应先分别求他们的单产量,然后进行比较。红薯的产量:899÷31≈30(吨)想:899≈90031≈30900÷30=30\n课堂检测自主练习底6题独立解答集体订正教学反思课题:练习课教学容:教材第81—82页的相关练习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巩固除数不接近整十的笔算除法的试商方法及除法的估算方法。2.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探索知识之间的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重点:进一步巩固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914÷44320÷16360÷24914÷44320÷16360÷24指生板演和各自练习同时进行,集体交流订正。交流时说一说把除数44、16、24分别看作多少试商,为什么?二、实际应用1、自主练习81页第4题独立解答,集体订正2、自主练习第5题先引导学生明确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和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独立进行计算、比较自主练习第7题独立解答,集体订正\n自主练习第8题独立解答,集体交流,交流时说说:要求一共需要盖多少栋这样的教学楼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三、拓展练习试验田种植了16公顷的优质红薯,原产量达到960吨。平均每公顷产多少红薯?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教学目标1.结合现实情境,学会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试商方法,明确上的位置,为学习除数是任意两位数的除法打下基础。2.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参与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重点:引导学生掌握合理的试商方法。难点: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具准备:图片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认识哪些农作物?你认识这么多农作物,你知道他们的播种时间及生长期么?(通过学生交流自己所见到的或知道的农作物,使学生产生兴趣,能够自然的进入学习情境中。)(二)新授1.同学们这方面的生活经验还比较少,我们一起到农村去看一看(出示情境图)观察图,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在观察图的基础上,回答:玉米的播种时间是5月份,生长期为120天;小麦的播种时间是10月份,生长期为235天;花生的播种时间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2.根据你们的发现,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n学生可能提的数学问题:玉米的生长期十几个月?小麦的生长期呢?几月份收玉米?什么时间收小麦?。。。。。。(引导学生根据获得的信息会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3.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1)玉米的生长期是几个月?你认为这个问题应该怎样解决?一个月按照30天计算,你能列出算式么?120÷30这道题怎么计算?(学生口算直接说出得数)(2)师:我们已经会口算这道题了,如果进行笔算,你能试一试么?学生自己尝试用笔算的方法计算(3)对于同学们写得竖式,你有问题要问么?引导学生自己提问,解决本节课的重点,如果学生提不出来,教师可以引导:“商写在什么位置?为什么?”(4)小麦的生长期是几个月,你能自己试着解决么?学生独立解决问题。“7为什么写在个位上?”全班学生交流想法及计算过程。学生交流估算结果。(三)巩固练习1.通过刚才的计算,说说笔算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要注意什么?2.根据这幅图,我们还提出了其他问题:花生、红薯、大豆的生长期分别是几个月呢?请同学们选择一个问题解决一下。3.完成自主练习的第一题,第二题。(四)课堂总结你对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板书设计: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玉米的生长期是几个月?小麦的生长期大约是几个月?\n120÷30=235÷30=4730 12030235120210025课堂检测:1. 自主练习的第3、4题.2、同步练习中相关练习教学反思课题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笔算练习教学目标经历探索用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进热爱生活的情感,提高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提高数学学习的能力。难点:让学生灵活选择计算方法,体现计算策略的多样性、灵活性。教具准备图片、课件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1.说一说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口算方法。2.说一说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笔算方法。3.火眼金睛辨对错完成书上自主练习第7题,学生自主判断计算对错,不对的题改正过来。\n(二)综合练习1.下面是亚洲几个国家的陆地面积国家中国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菲律宾陆地面积(万平方千米)9601908030(1)中国的陆地面积约是巴基斯坦的多少倍?(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2.一级枣有90千克,二级枣有170千克,三级枣有230千克。(1)一级枣每装一箱,能装多少箱?(2)二级枣每装一箱,需要多少个箱子?(3)三级枣每装一箱,12个箱子能装完吗?先让学生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再来计算。第3问,学生可以用乘法计算,也可以用除法计算,只要有道理都可以。3.面积为的小麦,需从土壤中吸收氮、磷、钾。平均每平方米小麦大约需要从土壤里吸收氮、磷、钾各多少克?先让学生弄懂题意,再独立解答,全班交流,你还了解哪些农业知识4.一条路长,已经修了,剩下的每天修,大约还需要几天修完?5.有橘子,平均每装一箱,需要准备多少个箱子?三、课堂检测1、估一估,连一连,商是几位数。800÷40716÷70850÷5097÷40120÷60526÷40630÷60510÷902、人体趣味数字:\n儿童的头发平均每月(按30天)长儿童的指甲从出生到10岁大约可以长人1小时大约眨眼840次。(1)儿童儿童的头发平均每天大约长多少毫米?(2)儿童的指甲平均每年大约长多少毫米?(3)人平均每分钟大约眨眼多少次?四、板书设计20×()﹤91()×30﹤9498﹥30×()50×()﹤190()×60﹤482402﹥70×()作业设计完成同步练习的相关习题。教学反思第一课时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练习教学容:除数是两位数用“四舍”法试商的方法及竖式计算。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两位数除三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用“四舍”法试商的方法。2、助直观操作,启发理性思考,突破笔算除法的难点,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以及能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的能力。教学重难点:除数是两位数的试商方法。除数是两位数的竖式计算的计算方法。\n教学方法:谈话法、练习法、教学用具:计算机、实物投影仪教学过程:一、复习迁移小红外出旅游一共照了360照片,她想每60组成一本影集,一共需要几本影集?怎样列式?说出自己的想法?(利用知识迁移为下面的学习打下伏笔)360÷60=6(本)答:一共需要6本影集。二、情境导入出示情境图:1、茁壮的田地需要科学的管理,想一想不讲科学施肥、浇水会出现什么后果?(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白科学种田的意义)2、仔细观察情境图,有关施肥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平均每公顷玉米施肥多少吨?三、知识新授1、平均每公顷玉米施肥多少吨?怎样列式?说出自己的想法?372÷62=(吨)(让学生自己思考,然后小组交流,再推选代表班交流)生:用37除以62,不够除,所以用372除以62,6个60是360,所以可以把62看成60来试商,大约要6吨。2、把62看成一个与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四舍”法)你能用竖式算一算吗?并验算一下,养成良好的习惯,看看算得对不对。372÷62=(吨)□62)372把62看作60试商,商是6□□□6×62得372□答:3、学生验算后进行小组交流、讨论,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可以怎样试商?\n四、概括小结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可以先把这个两位数看成一个与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然后再进行计算。五、巩固练习1、()里最大能填几?30×()<8742×()<8861×()<13540×()<902、先说说把下面各题的除数分别看作几十来试商,再计算并验算。92÷23=345÷23=864÷32=656÷41=3、试一试:一部儿童电视剧共要播放288分钟,每天从17:28播放至18:00,多少天可播放完?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说一说计算方法。板书设计:除数接近整十数的笔算平均每公顷玉米施肥多少吨?372÷62=(吨)60□62)372把62看作60试商,商是6□□□6×62得372□作业设计:补充练习、同步相关练习课后札记:\n第二课时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练习教学容:除数是两位数用“五入”法试商的方法及竖式计算。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探索除数是两位数试商的笔算方法,体会用“五入”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试商,并能简便正确地进行笔算。2、能结合具体情境估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商,学会调商,增强估算的意识和能力。3、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合作、交流的意识,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学重难点:除数是两位数试商的方法及调商的方法。除数是两位数的竖式计算的计算方法。教学方法:谈话法、练习法、教学用具:计算机、实物投影仪教学过程:一、复习迁移口算:270÷30250÷50400÷40720÷90二、情境导入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除数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出示情境图:仔细观察情境图,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1、喷灌平均每公顷用水多少吨?2、滴灌平均每公顷用水多少吨?三、知识新授1、喷灌平均每公顷用水多少吨?⑴、请学生列式:850÷17=(吨)⑵、先估一估商是几位数?再算一算,小组里交流,班级汇报。(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可以把17看作几十来试商?介绍“五入“法)850÷17=(吨)\n204205017)850怎么办?17)8506885170商4小了改商5在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试商时,如果不成功需要进行调商)验算一下看结果是否正确?2、滴灌平均每公顷用水多少吨?你会做吗?验算(学生独立完成后核对)323÷17=(吨)2018201917)323怎么办?17)3231717153153136153170商18小了改商19(提醒学生计算完了,别忘在横式上写得数和单位名称,并且回答要完整。)比较两种灌溉方式有什么发现?生:我发现,滴灌比喷灌每公顷节约用水……3、我们村有棉田,如果采用滴灌可以节水……(这是前面计算的延伸,可放给学生自己解决)4、会计算598÷18吗?先估一估商是几位数?可以把18看作几十来试商?(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总结试商方法)四、巩固练习1、()里最大能填几?28×()<13497×()<5782、先说说把下面各题的除数分别看作几十来试商,再计算并验算。72÷18=171÷57=266÷38=368÷16=\n五、概括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了笔算除法题你发现什么?再做题时应注意什么?小结: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可以先用“四舍“法或”五入“法把这个两位数看成一个与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试商时,如果不成功需要进行调商。板书设计:除数接近整十数的笔算喷灌平均每公顷用水多少吨?850÷17=(吨)204205017)850怎么办?17)8506885170商4小了改商5作业设计:自主练习2-3、同步相关练习课题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练习教学目标:巩固学生口算除数是两位数的计算能力。经理探索用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进热爱生活的情感,提高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学生能迅速准确口算。难点: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教具准备:课件图片教学过程:一、基础知识复习1.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如何进行口算?2.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如何进行口算?3.在口算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4.口算二、基本练习\n1、某校四年级学生的体重情况如下符合标准体重的人数160人超过标准体重的人数20人低于标准体重的人数10人(1)符合标准体重的人数是超过标准体重人数的几倍?(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2.实验小学三年级共有学生200人,若平均每个班40人,问三年级有几个班?3.20台录音机共980元,平均每台多少钱?4.今天上午共摘苹果960千克.(1)平均每40千克装一筐,需要多少个筐?(2)960千克送给小朋友120千克,剩下的还能装多少筐?三、提高练习1.小实验用弹簧秤,称物体,在一定的围,物体每增加,可使弹簧伸长,分小组作试验,并记录下来。学生做试验,把结果记录在书上。(在动手操作、灵活性较强的练习时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探索的能力。)2.聪明小屋是周六,是双休日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说出想的过程,看哪一个小组想的最快,办法最巧妙板书设计:180÷3=80÷20=750÷50=120÷40=630÷3=60÷30=720÷60=540÷30=作业设计:同步练习上的相关习题。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复习课教学容:\n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练习一(自主练习)教学目标:1、提高学生计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试商的笔算能力,能正确、较熟练地进行笔算。3、确的估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商,学会调商,增强估算的意识和能力。2、学生进一步了解验算的重要意义,掌握验算的方法,初步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教具准备:口算卡片、实物投影仪。教学方法:谈话法、练习法、教学过程:一、 复习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位数除三位数的除法。那这节课同学们就到习题王国里去展示一下身手吧!(板书出示)1、口算游戏30÷1042÷3120÷40150÷50210÷3060÷4540÷6900÷50360÷30960÷4720÷8360÷60全班一齐口算集体订正2、判断对错下面的商对吗?正确的商是多少?70740940568)54643)37639)2324763871953、计算比拼162÷39568÷47196÷23490÷1680÷18762÷29472÷23176÷11先判断商是几位数,再计算在课堂练习本上,最后集体订正。想一想: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商可能是几位数?\n4、实际应用⑴、有趣的信息一个人18分钟可吸入空气,平均每分钟吸入()升。人在婴幼时期,一天需摄入肉类,谷类,需要的谷类是肉类的()倍。⑵、王大爷有3个种植草莓的大棚,平均每个大棚收草莓。①如果每箱装12千克,一个大棚收获的草莓可以装多少箱?3个大棚收获的草莓共可装多少箱。②每千克草莓卖7元钱,王大爷今年的草莓共收入多少元?(综合题,先引导学生找到相关信息,分析清楚数量关系再独立解答)5、思考题智慧鸟博士要来考察一下你的智力。谁想独立完成这道题的计算?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字。2□1□2□)5□6□4)□□0□□□□4□1□□□□□□□00二、小结:这节课同学们通过一些练习,除法计算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希望继续努力。板书设计:除数是两位数的练习一下面的商对吗?正确的商是多少?70740940568)54643)37639)232476387195作业设计:自主练习4-7、同步相关练习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复习课\n教学容: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练习二(自主练习)教学目标:1. 进一步巩固掌握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进行笔算。2. 让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具准备:小黑板教学方法:谈话法、练习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同学们,我们学习了两位数除三位数除法。今天我们来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对又快。㈠、算一算,比一比。224÷56612÷18608÷32186÷56552÷18798÷32先估计商的最高位可能是几?(学生独立完成,提醒学生在计算时还要注意比一比,看看有什么发现?集体订正答案。小组交流自己的发现。指名集体交流,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两位除三位数时出现的几种情况及计算方法。)二、解决问题。(77页8—14题)1、野营:报名的三年级有134人,四年级有118人。每18人需要一口锅。⑴、需要准备多少口锅?⑵、三、四年级各需要多少顶帐篷?(练习时,应指导学生看清图意,找准数量关系,再解答)2、下面是几位手工编织者编织拖鞋的情况。请将表格填完整。芳敏林梅青工作总量(双)128145141306112工作时间(天)3229475128\n工作效率(双/天)(这是一道巩固常见数量关系的题,练习时,先引导学生先说一说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的含义,待了解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后,再计算填表)3、先生用820元买了20箱饲料。上网后发现,该产品从厂家直接购货,每箱32元。他一共多花了多少钱?4、心脏的跳动很有规律。一般情况下,婴儿每分钟跳动140次;幼儿每分、钟98次,;成年人每分钟72次。心脏每跳动一次就排出大量血液。正常情况下,一个白天(12小时)大约可排出420万毫升的血液。⑴、婴儿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约是成年人的多少倍?⑵、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5、计算并验算96÷32310÷6287÷29240÷48117÷13568÷71108÷12224÷286、饮料促销销售方式11瓶每瓶10元销售方式21盒(2瓶装)每盒16元销售方式31箱(6瓶装)每箱40元叔叔要用160元去购买饮料,你认为怎样购买最合算?(可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交流,并说出选择的理由,只要有道理即可)板书设计:除数是两位数的练习二㈠、算一算,比一比。224÷56612÷18608÷32186÷56552÷18798÷32先估计商的最高位可能是几?作业设计:自主练习8-14、同步相关练习课后小结: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练习\n教学容:除数是两位数用“四舍”法试商的方法及竖式计算。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两位数除三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用“四舍”法试商的方法。2、助直观操作,启发理性思考,突破笔算除法的难点,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以及能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的能力。教学重难点:除数是两位数的试商方法。除数是两位数的竖式计算的计算方法。教学方法:谈话法、练习法、教学用具:计算机、实物投影仪教学过程:一、复习迁移小红外出旅游一共照了360照片,她想每60组成一本影集,一共需要几本影集?怎样列式?说出自己的想法?(利用知识迁移为下面的学习打下伏笔)360÷60=6(本)答:一共需要6本影集。二、情境导入出示情境图:1、茁壮的田地需要科学的管理,想一想不讲科学施肥、浇水会出现什么后果?(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白科学种田的意义)2、仔细观察情境图,有关施肥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平均每公顷玉米施肥多少吨?三、知识新授1、平均每公顷玉米施肥多少吨?怎样列式?说出自己的想法?372÷62=(吨)(让学生自己思考,然后小组交流,再推选代表班交流)生:用37除以62,不够除,所以用372除以62,6个60是360,所以可以把62\n看成60来试商,大约要6吨。2、把62看成一个与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四舍”法)你能用竖式算一算吗?并验算一下,养成良好的习惯,看看算得对不对。372÷62=(吨)□62)372把62看作60试商,商是6□□□6×62得372□答:3、学生验算后进行小组交流、讨论,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可以怎样试商?四、概括小结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可以先把这个两位数看成一个与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然后再进行计算。五、课堂检测1、()里最大能填几?30×()<8742×()<8861×()<13540×()<902、先说说把下面各题的除数分别看作几十来试商,再计算并验算。92÷23=345÷23=864÷32=656÷41=3、试一试:一部儿童电视剧共要播放288分钟,每天从17:28播放至18:00,多少天可播放完?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说一说计算方法。板书设计:除数接近整十数的笔算平均每公顷玉米施肥多少吨?372÷62=(吨)60□62)372把62看作60试商,商是6\n□□□6×62得372□作业设计:补充练习、同步相关练习第六单元统计主备: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体现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2、让学生人是两种复式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3、通过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二、教材分析。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统即便是统计的结果,能够根据统计图提出的一些问题,出不经历了用统计的方法结局问题的过程。本册教材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逐步形式统计观念。三、教学重难点让学生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n四、突破措施:引导学生复习己有知识,激励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握好教学起点;在教学过程中发会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自主绘制统计图,与同学交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灵活选取素材进行教学。教学课时:共3课时(1)总想复式条形统计图1课时。(2)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1课时。(3)你寄过贺卡吗?1课时。统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通过观察和动手等教学活动学会整理数据的不同方法,能把得到的信息填在条形统计图上,知道横轴与纵轴表示什么和一个格表示多少各单位。感受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分析的过程,会看简单的条形统计图,能从中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并能根据统计的结果分析问题。教学重难点及突破会填制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并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回答问题,能根据统计的结果分析问题。创设情景感知统计过程,认识条形统计图,进行小组合作交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教学准备与课堂活动相关的各种统计的资料、“神舟五号”飞天录像和宇航员训练录像。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活动引入1、引出课题回顾“神舟五号”发射成功的壮观场面,一放录像的形式提供“神舟五号”飞天的情景。引出课题——长大我也去航天(板书).2、活动导入。\n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我们能转几圈呢?”3、收集数据。按小组分头进行转圈平衡试验活动,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做好记录。(二)、合作探索,操作感悟。1、展示交流。实物投影展示交流各小组记录的原始数据资料。2、整理数据。启发学生想出合理的办法,并在实物投影上汇总全班的数据信息。3、引导学生们进行探究:图上有箭头,他的纵轴、横轴一般表示什么?每个小格子各表示什么?数据怎么表示?注意它的一个格代表多少。4、动手操作。5、分析获取信息:学会看、学会分析条形统计图。6、统计的作用。你在什么地方见过条形统计图。三、自主练习,拓展延伸。四、总结收获,快乐评价。同学们。在这节课的学习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统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能通过条形统计图整理数据,能把得到的信息填在统计表上,进一步顽固条形统计图的认识。会看简单的条形统计图,能从中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提出问题进行简单的预测回答问题,培养学生根据统计的结果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进一步巩固条形统计图的认识,能从中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进行简单的预测回答问题。难点正确分析数量变化趋势,准确作出判断或预测。\n建设情景,播放环保宣传片,激发学习兴趣;自主学习时注意指导学习困难的学生,注意观察方法和学习方法的引导;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突破教学难点。教学准备:练习本、地图。教学过程。创设情景。植树造林,是造福子后代,改善环境的百年大计。请看教材100页第1题某的区植树造林情况统计表,先想一想:这道题的条形统计图上横轴、数轴分别表示什么?再独立完成。自主练习,巩固新知。独立完成“自主学习”第1题。教师巡视并知道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以让学生观察图意,明确问题,然后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从统计图中你能的到那些问题?2、独立完成“自主练习”第2题。3、小组合作完成“自主练习”第3题。4、独立完成统计图的制作(“自主练习”第4题)5、小组合作完成“自主练习”第5题。(三)、我学会了吗?1、先请学生说说在本单元中学到了什么。2、观察103页的统计题,名确题目要求,并独立完成统计表,解决第七单元总复习主备:唐培凤一、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进一步熟悉万以上数的数位、读写、改写以及四舍五入。2、通过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能力,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3、通过对计算机的复习,进一步了解计算器,并能运用计算器解决较复杂的问题。\n4、进一步了解线段、射线、直线的特点,加深对平行垂直的认识,并能在纸上作出平行线和垂线。5、通过统计实例复习,进一步体会条形统计图特点,提高和发展统计观念。6、在整理和复习过程中,评价与反思本学期的学习情况,感受学教学的意义和价值,进一步增强学好教学的自信心。二、教材分析1、中心板块:是对全册容总的简要回顾。2、数与本册计算是本册学习的一个重点,万以上的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这些都是学生计算的关键和难点。3、复习空间与图形。以复习线段、射线、直线的概念以及同一平面的两条直线有哪些位置关系的填空转入本单元的复习,呈现学生的整理成果。4、复习统计。虽然材料只有一句话:‘条形统计图可以直观的表现出数量的多少’点明了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本质,但并不是知识所有,还有通过条形统计图的数量可以解决哪些教学数学问题则是复习的要点。三、突破措施。1、教师要进行引领性复习。2、让学生先自行解决问题。在对某一知识板块进行复习时,让他们面对情境去生发问题再去解决。四、单元课时安排数与计算1课时空间与图形1课时统计1课时统计一、创设情景、引入话题。谈话引入:了解信息:\n引导观察,顽固识图。引导观察: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条形统计图,看看这副图中包括那几个部分。指着名称问:这是什么?板书:名称、制图时间。在这幅图中,沿水平方向右的这条射线叫做?生:横牰。竖着的这条从下向上的射线我们把它称作?生:纵轴。仔细观察一下纵轴:你看到什么?这些数据都是用来干什么的?你是怎么看出来的?那纵轴上每相邻两个数之间的差是多少?那总轴上每1小段表示的是多少人呢?二、动手实践尝试作图。初步练习,掌握基本画法。生独立完成、展示比较。三、运用扩展。1、奥运大家谈。四、全课总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了条形统计图,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我都学会了吗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对宇宙有哪些了解?谁来说说。二、完成练习、巩固知识。写出下面括号里的数。学生独立完成,教师集体订正。\n再完成乘法竖式计算计算时我们要注意什么?相同位数对齐,从个位乘起,乘到哪一位就把积写到哪一位的上面,满几十向前一位进几。谁还记得该怎样做平行线和垂线?学生回答后要求在小再说一说,全班巩固平行线和垂线的作法。你们还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在校组交流并解决。三、丰收园。这学期就要结束了,你们通过这学期学习有哪些收获,看看谁是大丰第七单元检测题写出下面个数.1.三万七千零六十写作:()2一千零四十八亿写作:()3二百零三亿写作:()4九亿写作:()二.1竖式计算。225×18=280×25=250÷26=864÷48=432÷48=692×52=2.计算下列各题。(264+450)÷14623÷89×(407-168)25×107×4解决问题。工程队修一条120米的公路,计划12天修完,实际每天多修2米,实际用几天修完?\n2.甲.乙两个打字员共同打一份96000字的稿件,6小时完成。甲每小时打字8500个乙每小时打字多少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