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

更新时间:2022-09-08
类型:doc
大小:587.50 KB
页数:75
下载资料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数学课件 > 北师大版数学课件 > 一年级下册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3.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QQ 403074932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册教材分析和教学总体思路一、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本册教材分为“生活中的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实践活动”四大内容。(二)教学要求:1、结合生活中的具体情境,通过“数铅笔”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模型的过程;会数、会读、会写100以内的数;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够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体会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2、结合生活情境,学生将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法算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100以内加减法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根据具体问题,估计运算的结果;初步学会应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3、通过购物活动,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元、角、分及其相互关系,认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结合购物情境进行简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4、通过观察身边的简单物体,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发展空间观念;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体会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了解厘米和米的关系,能估测和使用测量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5、经历从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的过程,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图形的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采,并能设计有趣的图案。6、通过简单的调查活动,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和同伴交流。7、在一些实践活动中,学生将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解决问题和运用数学进行思考的能力;在与同伴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二、总体思路1、在丰富多采的活动中,保证基本的运算技能。2、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探索运算方法,让学生体验算法多样化。3、结合生活情境发展学生的数感,发展估算意识和技能。4、重视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解决生活问题。5、重视调查活动,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6、陪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良好习惯,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并与同伴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生活中的数1.1数铅笔〖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带来一样东西(出示装有15枝铅笔的盒子),知道里面是什么吗?  生:粉笔、糖、……  师:其实里面装的是铅笔。上课之前老师想跟你们玩猜铅笔有多少的游戏,愿意和我玩吗?  生:(兴趣极浓,大声回答)愿意!  (评析“猜猜老师盒里装的是什么?”“愿意和我玩猜铅笔有多少的游戏吗?”这一话题的提出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望,为新知识的学习作好铺垫。)(二)提供探索机会,经历学习过程  1.操作、数数  师:(老师把盒子里的铅笔全抓在手中)同学们,猜猜看,老师手里的铅笔有几枝?  生:(自由猜测)6,9,15,…  师:同学们猜了这么多,那到底谁猜的对呢?怎么办呢?  生:数一数就知道了。  师:好,我们数数看,(把铅笔拿在手上边数边摆在桌上)  1,2,…\n,15,有15枝,你猜对了吗?(台下猜对的学生发出一阵欢呼声。)  师:好,我们再来猜,(教师在桌上再添铅笔)现在有几枝?  生1:20枝。  生2:5枝。  师:原来有15枝,再添上去,应该怎么样?  生:肯定比15枝要多。  (自由猜测,在猜测的基础上数数发现有20枝。)  (评析估计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在本环节中,教师通过创设“猜一猜铅笔的数量是多少”,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当学生把估算当成胡乱猜测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使学生体会到检测估算正确与否的策略与方法,加强对学生数感与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  师:我们再来猜。  (变20为26,重复经历猜——数的过程。)  师:好,我们猜最后一次。(教师在桌上拿掉了4枝)现在猜猜有几枝呢?  生1:肯定比26少了,18枝。  生2:20枝……  (教师与学生一起兴趣浓厚地一枝枝数着:1,2,3,…,22。)  师:刚才我们猜完以后要想知道到底有几枝铅笔,都是通过一枝一枝地数,每次都要这样数一数,你感觉怎样?  生1:很麻烦。  生2:很累……  师:对呀,一枝一枝地数这么麻烦,那有没有好办法使铅笔摆起来别人一看就知道有多少枝呢?可以和同桌的同学讨论讨论。  (师巡视,加入学生的讨论中。)  师:好,现在谁愿意把自己的方法介绍给其他同学呢?  (集体交流,教师根据回答板书几种数法并标上序号。)  生1:2枝2枝地数。  生2:5枝5枝地数。  生3:把10枝扎成一捆。  ……  师:同学们真会动脑筋,想出这么多种数法,你们比较一下,觉得哪种数法最好呢?  生:把10枝扎成一捆的好。  师:为什么把10枝扎成一捆,就能很容易看出有多少枝呢?  生1:2个2个或者3个3个也要数好几次,也比较麻烦。  生2:10枝扎成一捆,一看就知道有10枝了,然后就接着一捆一捆地数:  10,20,30,…  师:对,一捆就是1个十即10,二捆就是2个十即20,三捆就是3个十即30,……,九捆就是9个十即90(板书:1个十是一十,2个十是二十,3个十是三十,……,9个十是九十,学生齐说),再数数有几个一,合起来就是几十几了。  (评析这个环节通过多次猜铅笔,然后一枝枝地数铅笔的活动,使学生感觉到当铅笔数目多时,一下子不容易看出是多少,激发学生去寻找好方法,以便解决这个问题,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再创造”的过程。在反复数的过程中,学生领悟到10枝扎成一捆,可以使数数更加方便,并初步掌握整十数的顺序。) 2.摆小棒,读数  师:现在我们就用刚才想出的好办法来试试看,(用小棒在黑板上摆出3捆加4根小棒)你们知道这表示多少吗?  生:(快速且大声地回答)34。  师:你们这么快就看出来了,怎么看的呢?  生:(大部分学生抢着举手)3捆就是30根,再加旁边的4根,就是34。  师:(拿起3捆小棒)这是几个十?  生:3个十。  师:(再拿出4根小棒)几个一?  生:4个一。  师:(语速放慢)3个十和4个一合起来是34(板书:3个十和4个一)。好,刚才老师讲的这句话,谁来说一说?(指名复述这句话。)  师:还有好多同学都想说,那同桌互相说一说。(同桌互相说。)  (评析由于学生在前面猜数环节中已经亲身体验到“10根扎成1捆”的缘由,感知了几个十和几个一就读作几十几,这样在理解数的组成的基础上学读数自然水到渠成。对于数的组成这句话,教师通过放慢速度、让学生复述,教给他们一个说完整话的模式,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对学生学会完整表达自己思想的培养。)  师:(出示5捆加8根)现在老师再摆,这表示多少?  生:58。  师:为什么是58,谁能用刚才的说法说一说呢?  生:5个十和8个一合起来是58。  师:(又出示7捆加2根)现在有几根?  生:72。  师:为什么是7\n2?  生:7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72。  师:同学们想一想,刚才老师摆小棒都是怎样摆的呢?  生:先摆出几捆,旁边再摆几根。  师:对,先摆几捆,就是几个十,再摆几根,就是几个一。  师:刚才都是老师摆小棒,现在同学们能不能也用这种方法摆一下,有问题吗?  生:没问题。(学生各自操作后教师指名回答。)  师:你摆的小棒表示几?  生1:17。  师:好多同学都没看见你是怎么摆的,你能介绍一下吗?  生1:我是先拿1捆,再加7根。  师:也就是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呢?  生1:是由1个十和7个一组成的。  生2:我摆的是29,是由2个十和9个一组成的。  生3:我摆的是46,是由4个十和6个一组成的。  ……  师:现在反过来,请你说说你是怎么摆的,让其他同学猜猜你摆的表示几。  生1:我摆的数由3个十、5个一组成,你知道我摆的是多少吗?  生2:35。  ……  (小组之间根据各自所摆的数字互相猜数、评价。)  (评析在摆小棒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只顾自己,而忘记倾听别人的发言。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创设“我说组成,你猜数”的练习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产生强大的内张力,并以高昂的情绪投入学习。课堂中,学生积极参与猜数、摆数、读数的过程,思维非常活跃。)  师:现在老师和你们一起一捆一捆地边摆小棒边数数,从10开始。10,20,…,90(当数到90时,教师故意停顿),我们一根一根地摆数到99(放慢速度),再数100。  师:同学们,100根怎样摆让别人一眼看出是100根呢?  (学生又想到了扎成一捆的方法。)  师:为什么这样就是100了?  生:1捆是1个十,2捆就是2个十,……,10捆就是100。  师:对,真聪明,10个十就是100。(板书:10个十是100)  3.数的顺序和大小  师:同学们很聪明,能够看着小棒读出它们表示的数,现在老师说出一些数,你能很快地用小棒摆出来吗?  生:可以。(一个学生在投影仪上摆,其他学生在下面操作。)  “44”  师:你是怎样摆的?  生:4个十4个一。  “54”  师:54在44的基础上只要怎样?  生:再加一捆。  “67”“89”“100”  (生边摆边解释。)  师:接下来同学们拿出你的皮尺,把你认识的数字读出来好吗?  师:尺子上的数字,越往右越怎样呢?  生:数字越来越大。  师:老师看着尺子上的数字,就能想出好多问题,比如,75前一个数是几?  生:74。  师:比36多1是几?  生:37。  师:49比50少几?  生:少1。  师:谁能学老师的样子,看着尺子上的数字给大家提问题呢?  (学生提问,其他人倾听、回答。)  师:好多同学还想提问题,那么我们小组合作,1人提问,其他同学回答。(小组内交流。)  师:同学们能否把尺子上的数字记住,不用看尺子进行抢答呢?  师:63比64少几?89前一个数是多少?5个十是多少?(学生抢答)  (评析学生通过读数、了解数的顺序、比较数的大小,进一步认识100以内各数。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去学习数,知道数与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轻松活泼的课堂学习过程中对100以内的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数感。)(三)游戏活动\n  1.数字接龙  师:老师说一个数字,你们说出后面连续的五个数,看谁说得又对又快。  师:23。  生:24,25,26,27,28。  师:真棒!56。  生:57,58,59,60,61。  师:77。  生:78,79,80,81,82。  师:同学们真能干。 2.接力赛  师:你们能按照老师的方法说出后面三个数吗?试试看。  师:34,36,38。  生:40,42,44。  (有学生说成39,40,41,让学生仔细观察教师所给数字的特点,再想一想。)  师:45,50,55。  生:60,65,70。  师:真能干!20,30,40。  生:50,60,70。  师:请同学们互相考考。  (同桌互相出题。)  3.排顺序  师:同学们,学校的运动会快到了,今天老师特地选出了几位运动员,请看(10名学生上台,每人胸前有个数字,分别是24,36,30,42,75,63,50,21,19,38)。  师:他们身上都有一个数,表示什么呀?  生:号码。  师:有几位运动员呀?  生:10位。  师:看这些运动员上场,你感觉怎样?  生:很乱没有次序。  师:很乱,那怎么办呢?  生:给他们排队吧。  师:那你们说说按什么顺序排队呢?  生1:按号码从小到大。  生2:按号码从大到小。  师:现在我们先请运动员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队吧,看谁排得又快又好!  (运动员互相矫正排好队。)  师:哪位运动员愿意来介绍一下自己的号码?比如,我是几号,是由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如果同学们觉得介绍得好,就鼓掌表扬,好吗?  生1:我是19,是由1个十9个一组成的。  生2:我是21,是由2个十1个一组成的。  ……  师:作为运动员,反应要特别敏捷,现在我们来比赛。当给出问题的答案是你胸前的号码时,就请你举起手,说:是我。其余同学当裁判,对反应快的运动员鼓掌表扬,好吗?  (师生共同出题,如:比25少1是几?3个十和6个一是几?7个十和5个一是几?3个十是几?49的邻居是几?比18大1的数是几?)  师:同学们,你对这些运动员的表现满意吗?我们平时也要向运动员学习,锻炼好身体,才能学到本领。  (评析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当学生学习感到疲倦之时,教师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小小运动员”这一情境,使学生在玩中学,乐中悟。这样,不仅巩固了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会判断正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同时渗透了思想教育。)  师:同学们今天学习了100以内各数,在平时生活中,你在哪看到过或听到过呢?  生1:红绿灯的计时牌上。  生2:车牌号。  生3:电子钟。  ……  (评析通过列举生活中的数,使学生充分感受数的意义,充分体会用数学的快乐,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四)小结  师:这节课中你最高兴的是什么事?  生1:我学会了100以内各数。  生2:我很喜欢猜数字。  ……\n〖教学反思〗  从本节课的设想到实践体会很多,最深切的是以下几点。  1.加强估算,重视数感的培养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由于一年级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学习方法掌握得较少,因此,一开始通过猜铅笔游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借助对实物的观察、数数来理解100以内数的意义,使学生能用数字将小棒的根数表示出来,培养学生的数感。  2.转变了教师的角色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而不是机械地告诉学生。如数的组成,反复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再创造”的过程。1.2数豆子〖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2.培养合作意识,能够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  3.结合实际进行估计,初步体会数位、数序及数量多少的观念。〖教学设计〗(一)设疑激趣  (教师事先准备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在其中一个里面放上一些豆子(内装22粒),另外一个是空杯。教师给学生展示一下,让学生观察。)  师:同学们,你们都看到了什么?  生:有两个杯子,一个装有豆子,一个是空的。  生:老师,你拿两个杯子来做什么?(二)正确估计  (教师举起其中一个装有豆子的杯子。)  师:同学们都很注意观察,问的问题也很好,老师今天带来的杯子里装有一些豆子,你们猜猜看里面有多少粒呢?  (学生对杯子里豆子数目多少的概念并不是很明确,因而说法不一。)  生1:有30粒。  生2:有40多粒吧!  生3:不对,也许比40粒还多,也许是50粒。  (在学生争论不休时,教师微笑着取出另外一个空杯。)  师:同学们,我们先在这个空杯中装进10粒豆子,看一看。  (教师一边说一边带着学生一起数10粒豆子,放入空杯中。让学生观察,然后拿出第一个杯子。)  师:现在你能估计出这个杯子中有多少粒豆子吗?  生1:我估计有20粒。  生2:我估计比20粒多一些。  生3:我想,杯子里的豆子有两把多,一把大约有15粒,我估计有30粒。  师:谁估计得比较准确呢?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找两名学生到讲台前,其他学生跟着一起数。1,2,3,4,…一个一个地数,最后是22粒。)  师:同学们还有其他的数法吗?  生4:我可以这样数:一五、一十、十五、二十,还剩2粒,与20比较接近。  生5:我数的方法是这样:先数出10粒放一堆,再数出10粒放一堆,最后还有2粒,一共是22粒。估计20粒的同学最接近。  师:同学们说得真棒!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地评价,鼓励和引导用不同的方法去数数。同时在屏幕上出现数字:“22”,对估计较为准确的学生给予肯定。)(三)小组合作,加深理解  师:下面我们就用刚才学到的方法,在小组里做一个游戏。  以小组为单位,一个同学抓小棒,其余同学估计是多少根。估计完成后再数一数,看哪位同学估计得最准确。教师在组织学生活动的同时要指导学生进行交流,同学之间相互说一说是怎样估计的,是用什么方法数的。让学生逐步养成善于合作、乐于表达、认真倾听的好习惯。学生数小棒的方法有很多种,不要求有统一的方法,只要数的结果正确,数数的过程熟练即可,数数与实物不相符的给予个别指导,选取几种数法特别的在班内交流。(四)寓教于乐,探索新知\n  师:做完游戏我们再来看屏幕上的数字。  师:大家一起来读一下。  (学生齐读。)  师:看到22这个数字,你们有什么问题和老师交流吗?  生:老师,这是刚才数出的一杯豆子的个数,数字都是2,两个2一样大吗?  师:这个问题问得好,同学们你们怎样看呢?  生1:两个2应该一样大,只是在不同的位置上。  生2:我不同意刚才同学的回答,两个2在不同的位置上,就会表示不同的意义,它代表的数也就不同。  (教师把屏幕上22上方加上计数器。)  生3:两个2,右边一个2在个位上,表示2个一;左边的2在十位上,表示2个十。  生4:左边的2用两捆小棒表示,是20根;右边的2,它只表示2个一根。合在一起才是22根。  师:这些同学说得真好,现在我们一起拿小棒来试一下。  (学生一边读数一边拿小棒。)  师:哪位同学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  生4:33,44,也是这样的数。  ……  师:同学们认识了数位,知道个位和十位不同,那么右边起第三位又是什么位呢?  (学生齐答是百位。)  师:百位上的一个1是多少?  生:百位上的一个1表示100。  (出示带有计数器的数字,让学生认识100,然后指导学生在计数器帮助下学写两位数。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5页“写一写”及“练一练”的第2题,对两位数的写法及数位的意义进一步巩固。)  (出示“练一练”的第4题。)  师:小熊今天要给新建的房子写上门牌号,可是它遇到了困难,同学们能帮助它吗?  (全班学生一起完成,进行交流;并把结果填写在课本上。)  师:接下来我们再来做一个接龙游戏可以吗?  (按小组进行,一个同学报数接下来的同学继续数,可以是正着数也可以是倒着数,数错的同学表演一个小节目。)(五)小结  (教师在愉快的活动后进行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到了很多的知识,相信同学们的收获一定不小,哪位同学能跟大家交流一下你都学到了什么?〖教学反思〗  “数豆子”是“生活中的数”的第二节课。帮助学生建立数感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任务,教材通过智慧老人“抓一把豆子,估计一下有多少”这一富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引入估计活动,发展学生的估计意识。我在处理这个环节时,采用的是用一个透明的杯子装进22粒豆子,让学生去猜有多少,因为最初学生是无意识、无根据地去想,所以我用了一个词“猜一猜”;然后我又取了10粒放入另外一个杯子,通过学生对这10粒豆子数量的感知,对第一个杯子中物体的多少有了大致的认识,然后通过推理去进行判断,因而这个过程我又巧妙地将“猜一猜”改成“估一估”,让学生学会思考,用推理的方法去估计,这对培养学生的数感是十分有益的。为了进一步结合实际正确地去估计,同时考虑到学生的年龄较小,数豆子不好操作,因而用学生熟悉的小棒来代替,采取一个“抓小棒”的游戏,使学生对数形成感性的体验,在具体活动中发展数感。  此外,整节课设计了许多有趣的活动,数一数、猜一猜、写一写、比一比、说一说,让大量的感性经验形成表象,使学生学中有乐、乐中有学,真正地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本课中我还有意识地安排了几个小组合作的项目,让学生在活动中做自己能做、会做、要做的事,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学会思考、表达、交流及尝试。1.3动物餐厅〖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并体会比较两数大小的方法。  2.利用轻松愉快的游戏和现实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习数学的兴趣。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设计〗(一)猜数游戏,激发兴趣\n  师:我很想知道你们的年龄,谁愿意告诉老师?(学生纷纷举手)还是让我先来猜一猜吧!  (请一名学生上台,把自己的年龄写在黑板上,教师背对黑板,面向学生。)  师:请同学们帮我提示一下,我猜的数是大了还是小了。  师:(故意地)20岁。  生:(哈哈大笑)太大了!  师:(故意地)5岁。  生:又太小了!  师:10岁。  生:大了!  师:8岁。  生:对了!(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具体情境中感知两个数的大小  (1)提出问题  师:小猴和小狗觉得我们的同学很聪明,邀请你们去他们的动物餐厅做客,好吗?(出示挂图)  师:你从动物餐厅里看到了什么?  (学生思考片刻后进行汇报,并请两名学生模仿小猴和小狗的对话。)  师:听了他们的对话,你最想知道什么?  生1:他们一共拿了多少个盘子。  生2:小狗比小猴多拿了几个盘子。  生3:小猴比小狗多拿了几个盘子。  师:究竟谁拿得多? (2)合作交流  师: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把你的想法跟小组成员说一说。  师:下面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想法介绍给大家?  组1:我们组认为小猴拿得多,因为21里面有2个十和1个一,18里面有1个十和8个一,2个十比1个十大。  组2:我们和他们的答案一样,但想法不一样,18再往后数3个是21,所以21比18大。  师:哪个小组还有不同的想法?  组3:我们也认为21大18小,因为21比20多1个,18不到20。  师:大家说得很有道理,从刚才的交流中,你又学会了哪个小组的方法?请你把这种方法再说一说。  (3)再次比较  师:小狗上次输了,决心再和小猴比一比,这次小猴拿了35个盘子,小狗说:我拿了32个盘子,超过了它。你认为小狗说得对吗?  生:(大喊)不对,不对!  师:为什么?请把你的想法告诉同桌。  师:通过和同桌的交流,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又学到了一种比较的方法。  生2:他说得比我清楚。  生3:他会用三种方法进行比较。  ……  (4)填写符号  师:①21()18,②35()32,这两个数之间能用什么符号连接?  (请两名学生板演,并试着说出符号名称。)  (5)开放练习  师:我们为小狗想想办法,小狗拿多少个盘子才能赢呢?  (板书:()>35)  生1:可以填36。  生2:37,38,39,…  生3:也就是比35大的数都可以。  2.借助计数器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第6页“填一填”\n)  师:请同学们独立在书上完成。  (让两名学生上讲台板演,然后说出比较的方法。)  师:谁还有问题向他俩请教?  生1:第2小题的左面只有1个珠子,右面有18个珠子,为什么要填大于号?  生2:(板演者)因为这1个珠子在百位,表示100,右面虽然珠子多,但十位上是9,个位上也是9,表示99。  生3:(另一板演者补充)99再添1才是100。  师:请你用计数器再来拨一拨。  3.抽象地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板书:58()9180()64  (分别打手势比较这两组数的大小。)  师:(指着一位同学)我发现你每次打手势的速度都特别快,能给大家讲一讲你的窍门吗?  生1:(得意地)我一看就知道,5个十比9个十小,8个十比6个十大。  生2:我的方法更简单,就看十位上的数,谁大,这个数就大。  师:也就是说,比较这两组数的大小,只需要比较十位上的数就可以了。  板书:58()5680()84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组数和前面的两组数有什么不同?  生:十位上的数相同。  师:这又该怎么比较呢?  生3:看个位,个位上的数大的这个数就大。(三)实际应用,深化新知  1.独立完成  (1)你父母今年各多少岁?谁大一些?  (2)练一练第1,2题。  2.小组合作完成  调查你们小组每个同学的体重,谁最轻,谁最重?并按照从轻到重的顺序进行排列。〖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以“利于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以下几点。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猜数游戏”很快激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自然地提出了问题:“究竟谁拿得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并试图有理有据地证明自己的想法正确。学生的思维始终是活跃的,并在“猜数”活动中体会到数学“区间套”的思想。  2.学生获得了学习的主动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共同构建活泼、富有个性的课堂。  3.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时,学生经历了具体情境、利用计数器、抽象地比较三个层次的活动,每次活动都是在原有认知水平受到不同程度的挑战,在丰富的感知积累上,体会到比较两数大小的方法,这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不同层次的学习活动。  本节课虽然较好地理解了教材的编写意图,但又有些囿于教材编写的程序,教学设计上如果能结合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会更有利于课堂的学习活动。1.4小小养殖场〖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的含义。  2.使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发展学生的数感。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勇于发表意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设计〗(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到数学城堡游玩吗?  生:喜欢。  师:数学城堡可美丽了(屏幕显示),里面还有很多有趣的数学题呢,不过要想进入数学城堡,必须闯过两关,同学们有信心吗?  生:有。(二)自主探究,理解新知  1.第一关:出示准备好的三杯水,一杯清水,一杯蓝水,一杯红水。  (1)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三杯水,然后用“……比……多得多,……比……多一些”说一句话。  (2)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请几名学生说一说,教师再问:反过来可以怎么说?  师:同学们顺利闯过了第一关,我们再来看第二关。  (评析本节课通过创设“闯关游戏”,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部分学生对“多得多、多一些、少得多、少一些”理解困难,再加上教材是直接用具体数量来描述“多得多……”,不能让学生一目了然:“比多得多,比多一些”。因此,在这里,通过引导学生闯第一关,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多得多……”\n的含义,让数学模型经历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为新知的探索起到铺垫的作用。)  2.第二关。  (1)自主探究,独立思考。  (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师:同学们,这幅图漂亮吗?  生:好漂亮啊!  师: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生:养殖场。  师:养殖场都养了些什么呀?  生1:养殖场有42只鸭子,34只鹅,还有85只鸡。  生2:我发现养殖场鸡最多,鹅最少。  师:请同学们仔细想一想,看看还有什么新的发现,然后告诉小组的同学。  (生独立思考,积极投入探究。)  (评析小组合作必须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才能取得较好的成效;任何形式的小组合作也无法真正代替个体的思维发展及知识建构。因此,我让每个学生明白自己作为小组一员的职责,鼓励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究,为后面小组的有效合作做强而有力的保证。) (2)合作交流,汇报成果。  师:现在老师想请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可以提意见,可以补充,但别人说过的不要再说,记录员做好记录,一会儿看看哪个小组的任务完成得最出色。  师:好,哪个小组先来?其他同学注意听,可以补充。  生1:我们小组发现养殖场中鸡最多,有85只,鹅最少只有34只,鸭子42只,比鸡少比鹅多。  生2:我们小组发现:鸡85只比鸭子42只多一些,鸭子42只比鹅34只多一些。  生3:我们也发现:鸭子比鸡少一些,鹅比鸭子少一些。  生4:除了他们说的,我们还发现鸡85只比鹅34只多很多,鹅34只比鸡85只少很多。  师:没错,鸡比鹅多得多,鹅比鸡少得多。  生5:我还发现,鸡比鸭和鹅的总数都要多。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  (评析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一个发表见解、交流信息的机会,让学生在发言、争论、补充、倾听这一互动过程中,形成互相帮助、共同合作、互相激励的数学活动氛围,促进同伴间的交流;并通过学生汇报合作成果,再次为学生提供信息的传递和交流。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参与数学的探究过程,促进学生主动建构有关的数学知识。)  (3)质疑反馈,点拨引导。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1:“多一些”“多得多”我觉得有点乱。  生2:“少一些”“少得多”我也不太理解。  师:那么,谁能从现实生活中举几个例子来说明呢?  生3:教室里,有一位老师,54个学生,学生比老师多得多。  师:反过来呢?  生4:老师比学生少得多。  生5:妈妈买了15个苹果,22个梨,梨比苹果多一些,苹果比梨少一些。  生6:我们班有24个男生,30个女生,男生比女生少一些,女生比男生多一些。  (评析通过让学生举例,加深对“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这些概念的理解,同时又使学生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使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巩固练习,扎实新知  同学们,我们已经闯过了两关,现在可以进入数学城堡尽情游玩了。看智慧老人为我们准备了什么,有奖竞答,每做对一题,奖小旗一面。  1.小红跳了38下。  2.引导学生看清题意,再让学生独立解答,最后集中交流,进行评价。 3.帮助学生理解题意,让学生认真思考后做答,交流评价。\n  (请学生说明题意,再独立思考做答。反馈时,可能会出现两个答案,只要理由正确,可以加以肯定。)(四)实践作业,强化新知  调查家庭成员的年龄,用“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说一说。〖教学反思〗“小小养殖场”一节的内容,涉及的概念比较多,有“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差不多”等概念。由于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少,再加上教材没有从数量上给这些概念界定,而直接从具体的数量引入,这就为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所以,本节课的开始设计了第一关:出示准备好的三杯水,一杯清水,一杯蓝水,一杯红水。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三杯水,然后用谁比谁多得多,谁比谁多一些说一句话。通过这个环节,使学生对“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这些概念有了初步的感知,然后再学习“小小养殖场”,通过具体数量理解、感悟这些概念,自然迎刃而解,水到渠成。教材只是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一个素材,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使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1.5练习一教学目标:进一步理解数的组成和写法,加深理解两个数之间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熟练地进行数的大小比较。教学重点:数的大小关系教学过程:一、数数、数的组成和写法(组织学生口答)1、1层放10个桃子,2层放个,放5个有个。70个放层,100个放层。本题让学生弄清十进制计数法。2、接着数。25,30,35,,,,。64,62,60,,,,。33,36,39,,,,。本题让学生有规律地数数。3、独立完成书本第1题。4、我拨你写。教师在计数器上拨数,学生写、读,说说有几个十和几个一。二、数的大小1、最多与最少。出示啄木鸟挂图,说说图意,再比较谁吃得最多,谁吃得最少,并说说理由。2、小组合作学习完成第3题。要求在组内发表自己的想法。只要有道理,答案不唯一。3、比大小。5256255489986518〈()()〉17三、思考题。书本第6题,先独立完成,再组织讨论办法。二观察与测量2.1观察物体〖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实物,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会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概念。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课堂实录〗(一)创设情境:猜一猜,它是谁  师:同学们喜欢小动物吗?  生:(齐答)喜欢。  师: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我这里有一张小动物的照片,请同学们猜一猜,这是什么动物呢?(出示一张小动物的背面图,学生很好奇,纷纷做出判断。)  生1:好像是鹅。  生2:是鸡。  ……  师:我们再来看看它的另一张照片。(出示小动物的侧面照片。)  生:是鸭子。  师:同学们猜得对不对呢?我们再来确认一下。(出示小动物的正面照片。)\n  生:鸭子!猜对了!(学生很兴奋。)  师:为什么刚开始猜的时候我们不敢确定谁猜得对呢?  生1:背面不好认。  生2:从后面看不出特征。  生3:光看后面看不出是什么动物,看到它的侧面我就猜到是鸭子。  ……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后面,侧面,前面。)  师:同学们回答得真棒!因为照相的人站的位置不同,拍到小动物的样子也就不一样。要想辨认它,就要从多个角度去观察。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观察物体。  (板书课题:观察物体)(二)探究新知:观察小汽车  师:请同学们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认真观察桌面上的小汽车,然后说说你看到的是小汽车的什么部位。(课前每组学生的桌上准备了一辆玩具小汽车。)  生1:我看到的是车的尾部。  师:哪些同学也是看到车尾?请站起来。(每组均有学生站起。)  生2:我看到的是车头。  ……  生3:我看到的是车门和两个车轮。  ……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下面我们和组内同学换座位观察一下好吗?  (学生很高兴地在小组内互换座位。)  师:你在这个位置上看到小汽车的哪个面?和刚才看到的一样吗?请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学生独立观察,相互交流。)  师:刚才,我们在不同的位置上对小汽车进行了观察,(课件显示课本主题图)笑笑和淘气也在观察小汽车。根据你的经验,判断下面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  生1:淘气站在车的后面,看到的是车尾,第一幅图是他看到的;笑笑站在车的侧面,看到的是第二幅图。  生2:第一幅图是淘气看到的,因为他站在车后面,看到的是车尾;第二幅图是笑笑看到的,她站在车的侧面,看到车门。  师:你们观察得很仔细!请同学们再想一想,淘气和笑笑站的位置相同吗?看到小汽车的形状一样吗?  生1:他们站的位置不同,淘气站在车的后面,笑笑站在车的侧面。  生2:他们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小汽车的形状也不一样。  师:刚才,我们坐在座位上观察了玩具小汽车的前面、侧面和后面,还可以从什么位置去观察呢?  生:把玩具小汽车拿起来,就可以从下面观察。  师:你真会想办法!现在请小组长拿起玩具小汽车,其余同学从下面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了车的底盘。  生2:我看到了车的四个轮子。  ……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我坐的位置不同,看到车的形状也不同。  生2:我发现要看清玩具小汽车的样子,可以从它的前面、后面、侧面和下面去观察。  生3:观察的角度不一样,看到东西的形状也不一样。  ……  师:对!同一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如果要看清物体的全貌,该怎么办?  生1:把几个面都看一看。  生2:可以转一圈看。  师:你们的办法都不错!(三)应用拓展:小摄影师——连线——模拟——游戏  1.小摄影师  师:刚才同学们观察很仔细,下面我们放松一下。假如我们现在给一个同学照相,请同学们用手做相机,如果这个同学站的符合要求,你们就说“咔嚓”,好不好?  (学生很兴奋,师请一男生上讲台,其他学生跃跃欲试。)  师:照侧面相。(男生侧面面向全体,其他学生举起双手,说“咔嚓”。)  师:正面相。(男生面向全体,其他学生举起双手,说“咔嚓”。)   ……  2.看图连线  师:同学们摄影师当得不错,现在老师想考考你们。  (课件出示“练一练”第1,2题,学生很顺利地说出准确答案。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点击连线。)  师:这两道题没有难住你们,有信心做下一道题吗?  3.\n看到的茶壶是什么样子的  师:各小组取出茶壶,要求把茶壶把正对黑板。请同学们坐在座位上认真观察桌面上的茶壶,把你看到的形状用一个动作表示出来。  (学生纷纷根据看到的茶壶形状,用肢体模仿。)   师:(问一生)你为什么这么做?  生:我看到茶壶把在左边,就左手*腰;茶壶嘴在右边,右手就向右伸出去。  师:(问一生)你的动作怎么和他相反呢?  生:我看到的茶壶嘴在左边,茶壶把在右边,我就向左伸左手,右手*腰。  师:(指一生)你又为什么这么做呢?(模仿学生两手合十前伸的动作。)  生:我只能看到茶壶嘴,看不到茶壶把,我就这样做!(说完又做了双手合十向前伸的动作。)  师:同学们做的动作和回答都很精彩!淘气、笑笑也在观察茶壶。(课件显示第13页第3题)他们看到的各是哪幅图画,请同学们先小组讨论,再在书上连线。  (学生讨论后在书上连线,集体反馈、订正。) 4.游戏:看图找位置  师:同学们练习完成得很好,下面我们做一个游戏。老师为每组准备了一个玩具和一个配套的信封。现在请各组小组长把玩具正面对着教室黑板在桌上放好,组里的每个成员都从信封里抽一张图片,当老师说“开始”,你再看图片上玩具是什么样子的,再迅速找到相应的位置。记住:不许转动玩具!看谁找得又快又对!  (学生按要求放好玩具,抽出图片。“开始”的口令发出后,学生看图片,找相应的位置。学生找到位置后,各组汇报游戏情况。)(四)全课小结:畅谈收获  师: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你想给自己留什么作业?  ……〖教学反思〗本课以观察学生熟悉的小汽车、茶壶、玩具等物体为线索,引导学生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是一致的。因此,本课教学的着眼点主要放在“趣”“实”“活”三个方面。  首先,我创设了“猜一猜,它是谁”的问题情境,从一开课就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有效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为什么刚开始猜的时候,我们不敢确定谁猜的对呢”,这个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在“猜”中思考,在思考中产生求知的欲望,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之中。  “趣”还体现在换位置观察小汽车、当“小小摄影师”为同学“照相”、用肢体语言模仿茶壶是什么样子的、看图找位置游戏等多个环节,这既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又充分展现了数学的魅力,使学生在“玩中学,乐中悟”。  深入挖掘教材,“遵循而有所立”,是设计本课的指导思想;怎样既让学生真正觉得“有趣、好玩、有新意”,又使这节课的知识技能目标落到实处,是本课教学所极力追求的目标。在课堂上如何更科学有效地组织合作学习、开展数学活动,以及如何适当把握本册“观察物体”中学生发散的“度”,还有待进一步思考、改进。2.2桌子有多长〖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的探究愿望,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的意识。  3.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及厘米的实际意义,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演示:动物学校新买来一些课桌,小白兔回家后高兴地告诉了妈妈,兔妈妈问:“你们买的课桌有多长呀?”小白兔摇摇头说:“我可不知道。”第二天,他就去问他的好朋友小猴子,小猴子说:“这还不简单。”说完,就一一地量了起来……  同学们,如果小白兔去问你,你能用什么方法说明课桌有多长呢?  (反思此环节没有采用书上提供的素材,而是以低年级学生更为喜欢的小动物创设情境,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愿望。)(二)合作交流,认识厘米  1.说一说  (1)请同桌两人先商量一下用什么工具量,然后共同量一量你自己的课桌有多长。  (2)学生汇报。(学生可能会说:6枝铅笔长、3个文具盒长、4长……\n)  (3)讨论:大家的桌子都是一样的,为什么你们说的数却不同?要使量得的结果一样,怎么办?  师:看来,统一测量的工具非常重要,那你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一般用什么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呢?  (反思让学生合作之前,教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请同桌两人先商量一用什么工具量,然后共同量一量你自己的课桌有多长。从课堂中学生的表现看出,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多数学生能够做到合作有序、分工明确,但部分学生合作能力较差,如:一人操作,一人旁观等。我及时调整教学,选择两个典型的小组(一组合作较好,另一组合作不理想)分别上台操作演示,让其他学生进行评价,通过对比,让学生体会到同桌合作要注意的问题及合作的一些方法。然后,让学生讨论一个更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大家的桌子都是一样的,为什么你们说的数却不同?要使量得的结果一样,怎么办?再次激起学生的探究愿望,从中体会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2.找一找  (1)认识刻度尺  ①观察:尺子上都有些什么?  ②学生汇报,并试着说一说尺子上的数表示什么意思。  ③教师补充。  (2)认识1厘米  ①认识1厘米。  师: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几厘米?用字母怎样表示?  (学生试说,教师纠正。)  师:请你在尺子上找一找,还有几刻度到几刻度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  (同桌互说。)  ②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  a.用尺子上的1厘米比一比,图钉大约有多长?并说说你的方法。  (强调: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图钉的一端,看图钉的另一端对着的数最接近几,图钉的长度大约就是几厘米。)  b.用手势表示1厘米的长度。  (操作:用食指和拇指轻轻夹住图钉,再轻轻地抽出图钉,指肚之间的缝隙大约就是1厘米。)  ③练一练。  a.判断:够1厘米吗?(如:铅笔盒、书、本等的厚度。)  b.找一找:什么东西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厘米?  (3)认识几厘米  ①数一数:从0刻度到2刻度之间有几个1厘米,是几厘米?从3刻度到7刻度是几厘米?  ②打手势:4厘米大约有多长?7厘米大约有多长?10厘米大约有多长?  (同桌互评。)  (反思“找一找”是这节课的主要教学环节,我重点关注了学生对1厘米的实际意义的理解和体验,这和以前的教学相比有了很大的改进,教学设计也较有层次。在认识刻度尺的基础上,先认识1厘米,再认识几厘米,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针对低年级学生4人合作比较困难的现状,我让学生从两人合作开始,并加入评价的内容。活动的设计尽量做到面向全体,我们看到,学生有了初步的合作意识,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较高。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如:教学还不够开放,有些问题的设计过于琐碎,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把握不好,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还有待于提高等。)(三)动手操作,深化新知  1.估计大约是几厘米?(如:书的厚度,小棒、铅笔的长度等。)  2.请几名同学分别量出这几种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并注意测量的方法。  3.第14页量一量,第15页1,2,3题。  (反思练习的设计紧紧围绕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尤其是注重对学生估计意识的培养及操作能力的训练,对“厘米”这一概念的理解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落实在教学活动中,虽然学生估计的结果与实际长度还有些差距,但我想,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学生的估计能力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对“厘米”的认识也会更加深刻。)(四)概括总结,拓展延伸  师:如果以厘米为单位去量从家到学校的距离,去量特别远的距离,你们觉得方便吗?因此,我们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如果测量比较长的距离用厘米作单位,就很不方便了,今后我们还要学习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  (反思这样的总结使学生认识到“厘米”不是惟一的长度单位,它比较适合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愿望。)2.3我又长高了〖教学目标〗1.在实际测量活动中,让学生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2.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建立“米”\n的空间表象,知道1米的实际长度,并且知道1米=100厘米。  3.初步学会估测和测量物体的长度,同时引导学生细心观察、有序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像能力。〖教学设计〗(一)设疑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已学习了用厘米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那么今天上新课前,老师想请同学们做一件事情。每组选两名代表,用学生尺(20厘米)量一量我们的教室的长有多少厘米。  (学生累得气喘吁吁,结果也不一样。)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  生:因为尺子太短了,而教室太长了。  生:用学生尺来测量我们的教室的长度太麻烦了,而且量的结果也不一样。  师:同学们讲得真好。厘米是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而要测量教室地面的长,或者比较长的距离,那就需要我们长度单位家庭里的另一个成员来帮忙,它就是——米(板书:米)。它用符号“m”来表示。(板书:m)  师:对于它,你们想了解些什么呢?  (学生叽叽喳喳,你一言,我一语。)  (评析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低年级教学中,一要激发学生兴趣,二要在实践操作中发现数学问题,用好的方法解决问题。在本课教学中,教师首先请学生用已学过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当学生通过亲自操作以后,发现原来学过的数学知识不能解决现在的问题时,就产生了非常强烈的求知欲,教师紧接着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揭示新课。)(二)认识“米”  1.了解“米”  (大屏幕显示教材第16页主题图:画外音并逐一闪动人物。)  生:1米有多长呢?  生:(站在测量仪上)1米到我这儿,我又长高了。  师:看了大屏幕,那么同学们能不能伸开双手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呢?  (学生兴高采烈,踊跃比划。)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带来的软皮尺,找出1米的准确长度。  (大屏幕显示米尺。)  师: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米有多少厘米?  生:(踊跃回答)1米有100厘米。  师:(惊喜地)你们是怎样知道的?  生:尺子的末端有一个数字100,所以1米有100厘米。  生:尺子上有10个大格,每个大格是10厘米,10个大格就是100厘米。 师:真的吗?我们一起数一数。  (大屏幕逐一闪动数字。)  生:10厘米、20厘米……100厘米。  师:90厘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90厘米再增加10厘米是多少厘米?100厘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呢?  生:……  师:同学们真能干,讲得真好。尺子上每1大格的长度都是10厘米。10个大格就是100厘米,也就是1米。  (板书1米=100厘米或1m=100cm)  (评析这里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教师逐步引导学生总结出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2.多种感官参与,建立1米的空间观念  师: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配合,开始比一比、走一走、量一量的活动。  (1)比一比  师:比一比1米会从我们手臂伸平一边的指尖到手臂另一边的什么地方?  生1:1米会从我们手臂伸平一边的指尖到手臂另一边的手腕。  生2:到了我的手掌心。  生3:到了我的中指的中间。  ……  师:两臂伸长的长度和我们每个同学的身高差不多,一般来说个子高的同学手臂要长一些。  (2)走一走  师:把米尺放在地上走一走,看1米大约需我们走几步呢?  生1:我要走3步。  生2:我要走2步。  生3:老师,我一步就跨过去了。  ……\n  (3)量一量  师:经过测量,你们发现我们教室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生1:讲台的宽大约是1米。  生2:课桌的长大约是1米。  生3:门板的宽度大约是1米。  ……  (4)估一估  师:请同学们估一估,我们的黑板大约有多长?教室的门大约有多高?  生:……  师:各小组都配合得非常好,任务完成得很出色。请同学们再用手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呢?  师:互相看一看,记住了吗?闭上眼睛再想一想,那么1厘米有多长呢?  (生用手比划。)  师:1米里面有多少厘米?  生:100。  师:1米是多少厘米?  生:100厘米。  (评析抓住学生年龄特征以及认知特点,通过比一比、走一走、量一量、估一估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去感知1米到底有多长,逐步建立1米的空间观念。教师在教学形式上,重视学生的独立探究与合作交流的结合,课堂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发现,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一块属于自己思维的开拓区域。)(三)学生小结,畅谈收获  师:在这节课中,你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生:……(四)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试一试,填cm还是m呢?  (大屏幕出示题,学生举cm牌或m牌回答。) 2.练一练(大屏幕)。  师:请同学们估一估,我们的课桌有多高?  生:……  师:请大家动手量一量。  生:有70cm。  师:你们说谁猜得准呀?  生:(齐声)穿蓝衣服的同学猜得准。  师:那么,7米大约有多高呢?  生:有二层楼那么高。  生:有我们学校的旗杆那么高。  3.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17页2,3题。  4.师:画一条长为3cm的线段,怎样画比较正确呢?同桌互相讨论,然后回答。  (大屏幕根据学生回答,逐一闪现所画线段的全过程。)  (评析在巩固练习中,既有基本题,又有变式题、提高题,既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知识,又把数学和生活联系起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反思〗1.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转入活跃,有力地调整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时我遵循激励性原则,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设计课的导入。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带着想解决的问题走进了课堂。这样,既设置了悬念,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2.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学中,教师以学生动手实践操作为主要教学手段,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从而得出“10个10厘米是1米”\n。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重视引导学生参与的过程,学生动手、动脑、动口,通过比、走、说、想,在多种感官协调合作下获取知识。整个过程层次清楚,重点突出,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实现真正的数学学习。2.4估一估量一量〖教学目标〗  1.通过估一估、量一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学会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培养估测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练习、讨论,使学生会使用一定的长度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在头脑中建立较为准确的长度概念。  3.为学生营造一个探究学习的环境,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受到锻炼,增强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  4.在各种游戏中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教学设计〗(一)活动一:创设情境,实际测量教室的物品  师:今天,我们到学校新建的这个多媒体教室来上课,你感觉怎么样呀?  生:感觉这个教室比我们的教室要大得多,桌子也不像教室里是一个人一张桌子,而是一个小组一张桌子,大家在一起合作学习的时候会更方便。  生:感觉这个教室的黑板应该和我们教室里的黑板大小差不多。  生:感觉这里的课桌要比教室里的课桌高一些。  ……  师:这里的课桌、黑板、讲台的长、宽、高都和我们教室里的不一样,那么,它们到底有多长、多宽、多高呢?谁愿意来估计一下?  生:我估计这个课桌的高有100cm,我们昨天量的教室里的课桌有70cm,这个课桌我感觉比教室里的高,所以我估计有100cm。  生:我估计这个课桌没有100cm,因为教室里的桌子到我的肚子的这个位置,这里的桌子好像只比教室里的高一点,我觉得最多也就80cm吧!  ……  师:那我们就来量一量吧!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你们可以测量这个教室里的任何一样东西。先在小组内讨论决定你们组要测量什么,再估计一下有多长,然后说说准备怎么测量,最后把测量的结果记录下来。  (学生分头测量。)  师:现在,到了交流汇报的时间了,哪个小组的代表先说?  生:我们组测量的是黑板的长,我们是用米尺来量的,每量一米我们就在黑板上做一个记号,接着量第二次,我们最后量的结果是:黑板的长是4米。  师:有没有哪个组测量的也是黑板?和他们组测量的结果一样吗?  生:老师,我们组测量的也是黑板,我们量的结果和他们的结果一样,应该说他们组测量的结果是正确的。  生:我们组测量的是这个课桌的长,这个课桌比我们教室里的课桌大得多,我们想知道它到底有多长,我们是用我们几个人的小尺子接起来量的,我们测量的结果是课桌的长是一米三。  师:能告诉我,这个一米三应该怎么写吗?能让我看看你们是怎么记录的吗?  (投影仪展示学生练习本上记录的结果:1m3cm,1m30cm,1.3m。)  师:还有没有哪个组测量的也是课桌的长?  生:我们组测量的是课桌,对于记录的方法我还想补充一下,我记录的方法和这几个都不一样。  师:来,把你们组记录的结果也展示出来好吗?  (用投影仪展示与上组不同的记录方法:130cm,1米3。) 师:有这么多种记录的方法,谁能简单评价一下吗?  生:我觉得130cm比较好,我们已经学过了:1m=100cm,一米三应该就是130cm。  生:我觉得1米3这种记录方法不太好,你只说3,到底是什么呢?是3米还是3厘米?都不合适,我觉得1米30厘米比较好,说得清清楚楚的。  生:刚才我们组测量的也是课桌的长度,我们量的结果是1m30cm,所以写成1m3cm是错误的,他把30cm记成了3cm,这是不对的。  生:我用的1.3m这种方法是小数,这是我妈妈告诉我的,妈妈说如果物体的长度不够一米,就可以用小数表示。  生:我喜欢用130cm。不是整“米”,但是总是整“厘米”吧!那我们就用厘米作单位好了。  师:其实,在这几种表示方法中,除了1m3cm是不正确的,其他的几种表示方法都是可以的,在使用的时候你可以根据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选择。  生:我们组测量的是门的高度,我们测量的结果是2m多一点,因为上面太高了,我们没有够着,剩下的大约不到10\ncm吧。  师:那我们一起再来测量一次,看这扇门究竟是多高!谁能出个主意,怎样才能看清多出来的是多少厘米?我们应该怎么测量?  生:上面看不见,我们就从上面开始量,从下面看多出来的是多少厘米不就行了吗?  (师生一起测量。)  师:看来,你们估计得还比较准确,这扇门的高度是2m10cm。那我站在门的旁边,请你们估计一下我有多高呢?  生:我觉得有1m60cm,你刚才测量门的高度的时候,我看你很容易就把米尺的那一头放在门上边了,上面也就剩半根米尺那么长了。  师:你真善于观察,连我刚才测量的动作你都没有放过。  生:我估计你有155cm。我妈妈就是155cm,我觉得你和我妈妈差不多,我估计你也是155cm。  师:比较是估测时常用的一种方法,你以妈妈的身高为标准来判断老师的身高,也是一种好办法。  师:刚才,我们在测量的时候,大家使用了米尺、软尺、小尺子等测量工具,它们能帮助我们迅速知道一个物体的长度。(二)活动二:寻找并使用自身的测量工具  师:当你需要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的时候,你的身边没有现成的测量工具,你准备怎么办呢?你知不知道在你的身上也藏有许多这样的工具呢?它们虽然没有尺子测量得准确,但是在很多时候也能帮我们的忙呢!  生:我知道,我们前天学习的时候知道了,我的小手指的宽大约是1cm,要是没有尺子,我可以用我的小手指来量。  生:我还知道,我的两手平伸,稍微向里面一点,就是一米。  师:你身上还有别的尺子吗?刚才那个同学把妈妈的身高作为标准来判断老师的身高,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其实,你自己的身高也是一个很好的尺子呀!下面,我们就来找一找我们自己身上的尺子好吗?  师:现在我来布置任务,请你量出自己的身高、步长和双手平伸时两指尖的距离,可以自己量,也可以找同学合作。  (学生自己量或互相合作,并将量的结果填在书上。)  师:测量好了吗?下面我们就来试验一下看你们的尺子管不管用。我请我们班的2位同学到前面来,请你估计他们的身高。  (2名学生同时上台。)  生:我估计××同学的身高是1m30cm,因为我刚才量的我的身高是1m20cm,他比我高一些,我觉得他应该是1m30cm。  生:我估计××同学的身高是1m28cm,因为我刚才量我自己的身高就是这个,我觉得我们两个一样高。  ……  师:再估计一下这2位同学的腰围、头围是多少。知道什么是腰围、头围吗?  生:知道,腰围就是腰这一圈的长度。老师,我需要上去抱抱他。(上台抱这位同学)我估计他的腰围是50cm,因为我刚才量了我双手平伸时两指尖的距离和我的身高差不多,是1m20cm,现在,我一只胳膊就能将他的腰围住,说明他的腰围跟我的胳膊的长短差不多,我看最多也就50cm吧。  师:你能以自己身上的尺子为标准进行比较,说得挺有道理的,我感觉你估计得应该是比较准确的。现在我想知道你们的腰围和头围的准确长度,要怎么测量呢?谁有比较好的方法?  生:我今天带来了软尺,我可以直接围在腰上量。  生:我们家没有软尺,但是我带了一根绳子,我先用绳子在我的腰上围一圈,作个记号,然后量这段绳子的长度就可以了;量头围也是一样的。  (学生测量。)  师:你们测量的结果和你们刚才估计的结果比较一下,你能发现什么?  生:我估计的结果和测量的结果差不多。  师:看来,我们身上的这些尺子还真管用。我们再来试一次。你知道了自己的步长,请你以这条线为起点,估计一下10米大约到哪里,自己做一个记号。  师:再来走一走,看这10米你大约需要多少步?看着这么长的距离,请你估计一下,需要多少个同学手拉手才够10米?谁想来试一试?  师:通过这些活动,使你想到了什么?你会对物体的长度进行正确的估计吗?  生:老师,我发现我的估计能力越来越高了,我估计的结果也越来越准确了,我看,要想估计准确就需要多练习。  生:我觉得记住几个标准很重要,比如我记住我的身高,我在估计的时候就和自己的身高相比,估计得就比较准确了。  师:你们说得真是太好了,知识和能力就是这样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练习积累起来的。希望你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多做练习,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n(三)活动三:练习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做一个有关这方面的小练习。请同学们打开书第19页,看第3题,你能看懂吗?谁能说说看?  生:这是一个搭物体的游戏,让我们计算搭成的图形的高是多少。  生:这三种物体的高是不一样的,第一种高2cm,第二种高3cm,第三种高8cm。  生:就是看看每种图形是用哪几种物体拼成的,然后将他们的高加起来就可以了。  师:那就自己完成吧!  (学生独立完成。)(四)活动四:总结  师: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生1:我学会了测量很多物体的长度。  生2:我这节课好几次的估计都比较准确,我发现有一个标准就好估计多了!  生3:我知道怎么记录一个长度了!  生4:老师,我能估计出从多媒体教室到我们教室的距离,我需要用我的步子量,等回到教室我就可以告诉你!  ……〖教学反思〗  1.《标准》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经历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能对一些物体的长度进行测量。  实际教学中,测量的方法对于学生来说不是什么大的难题,但是对于测量结果的记录,出现了一定的困难。因为学生没有学过小数,没有学过复名数,对于一些不是整厘米的或不是整米的情况不知道该如何正确地表示。因此,本节课我将这个内容作为一个难点,交给学生自己来解决。让学生对其中一个小组的记录结果先进行补充,展示出多样的记录方法后让学生进行评价,在讨论中得出结论。用小数来表示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不规定、不强求,因此,学生说是家长告诉他的,我也就没有过多地追问。  2.发展学生的估测意识对培养他们对单位的感觉是非常有益的。  在教学中,我重视学生估测意识的培养。但是在估计时,因为学生年龄小,头脑中对长度没有一个准确的概念,容易出现较大的偏差,如一开始就有一个学生估计课桌高100cm,这就需要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寻找估计标准,通过比较来进行估计。在教学时我抓住一个学生以妈妈的身高为标准来估计老师的身高这个契机,引导学生以自己身上的长度为标准来进行估计,并将估计的结果进行验证,使估计较准确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帮助估计不够准确的学生找到较好的估计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锻炼学生的估测能力。三加与减(一)3.1小兔请客〖教学目标〗1.在实际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整十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并能正确计算。  2.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初步经历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索的意识。〖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  (学生回答春天)春天来了,小草绿了,森林里的小动物也该出来活动了,你们看这些小动物在干什么呢?(课件显示情境图)  谁能把这幅美丽的画面编成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呢?(学生讲故事说图意)  原来是小兔在请他的小伙伴们吃果子呢!  板书课题:小兔请客  (评析教师与学生情感接触,以谈话的形式自由交流,并正确灵活地运用情境教学,使学生融入想像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1.探索加法的计算方法  (1)师:你能根据这幅图,提出数学问题吗?  学生思考后,可能会提出下列问题:  ①一共有几盘果子?  ②一共有多少个果子?  重点解决“一共有多少个果子”的问题。  (2)师:请同学们用小棒代替果子摆一摆,好吗?  学生操作。(帮助学生建立加减法的表象。)  (3)师:要求“一共有多少个果子”\n怎样列算式呢?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0+30=或30+20=  (4)师:那20+30等于多少呢?你是怎么想的?  (会算的学生想一想自己是怎么算出来的,其他学生可用学具代替果子摆一摆。)  组织全班学生交流算法,可能出现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用摆小棒的方法计算,先摆2捆小棒,再摆3捆小棒,合起来是5捆,也就是50根小棒,所以20+30=50;  ②因为2+3=5,所以20+30=50;  ③因为2个“10”加3个“10”是5个“10”,所以20+30=50;  ④用数一数的方法10,20,30,40,50;  ⑤在计数器十位上先拨2个珠子,再拨3个珠子,合起来5个珠子表示50,所以20+30=50。  师:那你喜欢哪一种方法呢?把你喜欢的方法说给你的小伙伴听一听。  (学生交流。)  (评析 通过情境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计算时,学生思考的角度和方法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能充分尊重这些差异,并为学生提供交流各自想法的机会,通过交流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思维能力都得到发展,较好地体现了算法多样化。)2.探索减法的计算方法  师:同学们,请看发生了什么事情?(课件显示第二幅情境图,学生说图意。)  师:根据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把你的问题在小组内说一说,并试着自己解决提出的问题,好吗?  (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小组引导帮助。)  (全班交流,根据学生回答板书:50-10=40或50-40=10。)  (评析 在学生已探索出加法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探索减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很容易由加法类推到减法,由此培养学生初步的知识迁移能力。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3.学习加、减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师:在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中,每一个数都和你们一样,有自己的名字,想知道它们的名字吗?(如果有的学生知道,就让学生介绍。)  边说边板书如下:20+30=50    50-10=40                    加加和        被减差                    数数          减数                                    数  (教师再次举例说明。)  (评析 运用儿童化的语言,再次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师:吃完了果子,小兔子还给同学们出了几道题呢!(课件显示下图)  (学生口答,并说一说计算过程。)  2.师:小猴子、小兔子、小刺猬玩得非常高兴,又来了几只小动物,他们做起了找朋友的游戏,你能帮他们找到自己的朋友吗?\n  3.师:它们做完了游戏,高高兴兴地去参加森林联欢会,许多小动物都来参加了。看!它们正在布置会场呢!(课件显示情境图)它们在说什么呢?  (学生叙述图意,并解答。可能出现的算法有:80-30=50(张);30+(50)=80(张)。两种方法都是正确的。)师:开完了联欢会,小动物们也该回家了,你们看(课件显示)。  师:这两辆车够坐吗?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说思考过程,只要说得合理,都应给予肯定。)  (评析 以故事的形式贯穿练习,生动、有趣、层次分明。这样设计既符合儿童的特点,又为学生的思维提供足够的素材、足够的空间,使每个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发展,特别是“乘车”这个开放性的问题,培养了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得高兴吗?你学会了什么?〖教学反思〗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较好地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  童话故事是小学生比较喜欢的,它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学生在观察情境图时,看到小刺猬扎走了许多果子,他们情不自禁地哈哈大笑起来,融入到了情境中,讲出了非常有趣的故事,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在学生注意力下降、身体疲劳时,我设计富有童趣的练习题,又一次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并把加减运算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求得发展  在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他们提供交流各自想法的机会,通过交流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比如在练习1中“用你喜欢的方法算”;在解决“乘车”问题时,学生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3.关注数学的人文价值  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培育的圣殿。“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在教学中我充分挖掘素材,对学生进行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懂礼貌的品德教育。3.2采松果〖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感受加减法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初步体会加法的交换律。  4.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教学设计〗\n(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优美的动画,请你认真看,然后编一个好听的故事讲给大家听。(播放多媒体动画,最后定格为教材主题图画面。)  生:在茂密的森林里,松鼠妈妈正在教小松鼠学本领。你看,小松鼠跳跃、爬树、翻跟斗,学得多认真啊!松鼠妈妈说:“你不是最喜欢吃松果吗?咱们去采松果好不好?”“好啊,咱们比比看谁采得多。”小松鼠边说边向树上爬去。最后,松鼠妈妈采了25个松果,小松鼠只采了4个松果。  (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该生高兴地笑了。)  师:这么好听的故事,听完后你知道了什么?从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1:我知道小松鼠是个爱劳动的好孩子。  生2:我知道了松鼠妈妈采的松果多,小松鼠采的松果少。  生3:妈妈采了25个松果,小松鼠采了4个松果。  生4:有2只松鼠。  生5:有两块数字牌和很多很多的大树。(二)讨论探究  1.提出问题  师:大家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生1:松鼠妈妈和小松鼠在说什么呢?  师:谁愿意帮他解决这个问题?  生2:妈妈说:“你真是妈妈的好孩子。”  生3:小松鼠说:“妈妈,我能帮你干活了。”  师:你对他们的回答满意吗?  (生1微笑点头。学生齐说:“满意。”)  生4:我的问题是:松鼠妈妈和小松鼠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  生5:请问大家,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  生6:小松鼠比妈妈少采了多少个松果?  生7:我还有一个问题:小松鼠采的松果和妈妈相差多少个?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提出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  (师将生4,生5,生6,生7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2.探索加法的计算方法  师:咱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谁知道如何列出算式呢?  生:25+4=?  (学生大部分已经能够说出结果。)  师:同学们真聪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是怎样算出结果的,暂时没有算出来的同学,可以借助手中的小棒、计数器等,也可以请求同组的同学来帮忙。  (学生动手探究,互相讨论交流;教师巡视,适时参与引导。)  (学生汇报自己的计算方法。)  生1:我是拨计数器算出来的。先在十位上拨2个珠子,在个位上拨5个珠子,就是25,再在个位上拨4个珠子,个位上就有9个珠子,就是29。  生2:我摆小棒。我先摆上2捆,再摆上5根,就是25,然后再在5根旁边摆上4根,一共就是29根,也就是25+4=29。  生3:我是口算出来的。5+4=9,再加上20就是29。  生4:我也是口算出来的。看着25然后把4直接加到个位的5上,就是29了。  生5:我是列竖式计算出来的,是我妈妈教我的。  (向大家展示自己的竖式。)  生6:我是口算出来的。反正我一看就知道25加4等于29。  师:同学们真聪明!能够想出这么多的算法。那么你觉得在计算时要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呢?  生1:要看清每一位上的数字,不要弄错位置。  生2:要个位加个位,不要加到十位上。  生3:大家要认真计算,不要粗心。  师:刚才大家想到的这些算法:拨计数器、口算、摆小棒、列竖式,都是很好的计算方法。你觉得哪种方法最简单?  生1:我认为口算最简单。  生2:我也是认为口算简单,因为列竖式我还不是很会。  3.类推探究减法的计算方法  师:刚才通过我们大家的努力,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后面还有三个问题,同学们可以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共同去解决。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并讨论解决问题。教师参与其中一个小组的活动,并随时注意其他小组的活动。)  师:请把你们小组的研究结果汇报给大家听。  组1:我们解决的问题是“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n,我们的算式是25-4=21。直接用5-4=1,20再加上1就是21。  师:谁听懂他们组的意思了?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吗?  生1:他们的意思是用5减4就足够减了,还剩下1,20根本用不着。所以25-4=21。  组2:我们解决的问题是“小松鼠比妈妈少采了多少个”,算式也是25-4=21,也是用口算得出来的。  组3:我们解决的是“小松鼠和妈妈相差多少个”这一问题,算式和口算方法与他们小组是一样的。  师: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三个说法不一样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却是一样的呢?  生1:因为都是在算松鼠妈妈和小松鼠差的个数。  生2:因为妈妈比小松鼠多的就是小松鼠比妈妈少的。  师:今天学习的计算与前面学习的有什么不同呢?  生:是两位数加、减一位数。  生:也可以是一位数加两位数。  生:只要会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就会计算今天学习的算式。(三)巩固深化,应用新知  1.第1题(出示情境图)。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能独立解决这个问题吗?试试看。  (学生独立读图,解决问题,全班交流。)  生:19-9=10(颗)。  2.第2题(出示情境图)。  师:比一比看谁最先算出大恐龙比小恐龙长多少米。  生:25-2=23(米)。  3.第3题:学生独立计算并在小组内交流。  4.第4题:想一想,填一填。  师:仔细观察每组中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每一组的两个算式的得数是一样的。  生:我发现每组两个算式中加号两边的数交换了位置。  师:你能试着自己写出几组这样的算式吗?学生积极举例:  (1)34+5=39,5+34=39;(2)21+7=28,7+21=28;  (3)83+4=87,4+83=87;(4)52+7=59,7+52=59;  ……  师:如果不用你计算得数,你还能快速地举出类似这样的算式吗?  生1:47+68=,68+47=。  生2:395+126=,126+395=。  生3:1000+800=,800+1000=。  ……(四)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但能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能发现其中存在的规律。那么你认为这节课自己表现如何?  生1:这节课我发言特别积极。  生2:在小组内我算得最快。  生3:我觉得自己发言不是很积极,我会努力的。  师: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评价一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进行评价。)  师:这节课,大家表现都非常好!能够做到认真思考,积极发言,有效合作。希望下一节课继续努力。〖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中要敢于放手,相信学生能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有所感悟、有所发展、有所创新。课堂上比较满意的是以下几点。  1.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和谐。  本节课以学生喜欢的童话故事为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数学信息,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探究、去交流,教师不用刻意地去牵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也不用刻意地去调整自己的注意力,在自然平和的气氛中学会了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关注学生发展,注重学科间渗透。  由于教材主题图提供的相关数学信息相对较少(只有25和4),因此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相对就较少。于是学生在提出问题时,只能从语言的不同表述方式上与别人有所区别,才会出现了一个减法问题的三种不同的提问方法,教师给以高度评价并全部展现。这也体现当前的学科理念:学科本身并不是核心内容,它们只是一种促进学生发展的媒介。另外如编故事、阐述自己的想法、对自己和他人的评价等,都是在关注学生的发展,已超越原来所谓“\n数学”学科的范畴。  3.了解学生原有认知水平,促进学生主动地、个性化地学习。  本节课内容相对简单,学生在课前已经有了初步的认知,因此,在课上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研究,体验知识形成与获得的过程。在算法的探求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自我选择口算、摆小棒或是拨计数器,使得不同水平的学生获得不同层次的发展。收获的多少可能不同,却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3.3青蛙吃害虫〖教学目标〗  1.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3.初步学会应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4.渗透环保和爱护动物的教育〖教学设计〗(一)学前准备  1.口算  32+5  70-6078-6  39-4  26+3  88-5  30+2083+6  2.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喜欢小动物吗?看看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谁?(出示一个青蛙手偶)我们来听听青蛙说什么?(让青蛙做个自我介绍。)  师:小青蛙对人类是有益的,以后我们不但自己不要去伤害它们,而且还要阻止别人去伤害它们,做一个保护有益动物的好孩子,你们愿意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青蛙吃害虫。(揭题板书)(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利用主题图(课件)自编一个青蛙妈妈带小青蛙捉害虫的故事情境。  2.师:青蛙妈妈说:“我吃了56只害虫。”小青蛙说:“我吃了30只害虫。”听了它们的话,谁能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呢?  生1: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  生2:青蛙妈妈比小青蛙多吃了几只害虫?  ……  师:现在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你们打算怎样列式呢?  生:56+30。  师:56+30=?该怎样计算呢?(三)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探究56+30的计算方法  师:四人一组合作利用桌上的学具,来摆一摆、拨一拨,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2.小组汇报交流  生1:摆小棒:5捆加3捆是8捆,再加上6根,合起来是86根。  生2:从计数器上拨珠,56里有5个十和6个一,再加3个十,合起来是8个十6个一,就是86。(师边听边整理计算过程。)  生3:把56分成50和6,先用50+30=80,再用80+6=86。  ……  3.自主尝试,探究算法  师:你们明白了,老师也明白了,现在老师也来提个问题:为什么30中的3要加在十位上?  (1)学生四人一组讨论。  (2)汇报交流。  (3)师强调:30中的3在十位上,表示3个十。  4.青蛙妈妈比小青蛙多吃多少只害虫?怎样列式?  师:56-30=?该怎样计算?  (教学过程与56+30相同。)\n(四)实践运用,内化新知  1.趣味游戏,练一练第3题。  2.同学们,刚刚在做游戏的时候,小青蛙好像又有什么新的发现了,是怎么回事?大家瞧!(出示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适时告诉学生啄木鸟也是益鸟,我们应该保护它。)  3.练一练第2题。  师:同学们,青蛙妈妈和小青蛙忙碌了一天,青蛙爸爸为慰劳它们,特意为它们举行了一场跳水比赛。看,多热闹呀!(课件)  师:大家从图中能获得什么信息?  生:有38只青蛙。  师:忙了一天,青蛙该回家了,看荷叶上最后还剩下几只青蛙?(5只)那么谁知道跳下去几只青蛙?比比看谁最先算出来。(算式不要求统一。)(五)总结评价,知识延伸  师:今天大家都学会了哪些数学知识呢?我们和青蛙一块度过了愉快的40分,对它也有了一些了解,对它有兴趣的,回家查一查:一只青蛙一年大约可以吃掉多少只害虫呢?现在请听一首关于青蛙的儿歌(在欢快的音乐中结束新课)。〖教学反思〗这节课总体来说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反思整个教学过程,在本节课中我在以下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  1.以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导入,穿插拟人化的动物语言,激发学生兴趣,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竞争。  2.利用小棒、计数器,运用数的组成转化为已经掌握的口算等方法,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开展操作活动,不断丰富学生的直观经验,引导学生探索计算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这样既让学生经历了一个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又培养了合作意识。  3.学习计算方法之后,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3.4练习二(2课时)教学目标:1、加深学生对100以内不进位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的理解,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2、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利用加减法解决一些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二、练习。1、算一算。(书P26第1题)此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去算,算完后订正。并请有错的学生汇报一下,大家帮他们找找问题。2、书P26第2题。你们看过天气预报吗?谁能说说图中的“5~15°C”是什么意思?(小的这个数表示的是最低温度,大的这个数表示的是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相差几度?怎么算?15-5=10师介绍:用最高温度减去最低温度,得到的就是就是这一天的温差。你能算出上海一天的温差吗?学生独立计算。3、书P26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填写,不讲方法。学生填完后,请学生说说是怎样想出来的。注意要引导学生说说,如果不算能不能判断出大小,如:20+3○2+30,右边的30比左边的20多了10个,而左边的3只比右边的2大1,所以2+30要比20+3大。3、P26第4题教师可以先出示几种玩具的图,引起学生的兴趣。a)说说:如果让你去选两种你喜欢的玩具买,你会选哪两种?算一算:买你说的两样玩具一共需要多少钱呢?在书上列出算式。b)如果给你50元钱,你可以买哪两种玩具?可以让学生在全班说,然后马上反馈。三、实践作业:回家听天气预报,了解深圳明天的天气,并算出温差。第2课时教学过程:一、解决问题。书P27第6题1、观察书上的图,数数唱歌的有几个人,跳舞的有几个人,弹琴的有几个人。2、引导学生读懂要解决的问题。3、学生独立思考并列出算式。4、集体订正,教师注意巡视发现问题及时反馈。5、你还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n一、提问题。书P27第7题1、观察第7题的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2、观察统计表,你知道了什么?3、你能根据图的内容提出哪些问题?将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4、这些问题你能解决哪些?请列出算式。5、集体讨论。三、游戏:信鸽送信。3.5拔萝卜〖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感受数的加减法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初步经历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  4.培养合作探究、交流的意识。〖课堂实录〗(一)借助情境,设疑激趣  师:秋天到了,山坡上的萝卜丰收了。这一天,兔妈妈带着她的两个孩子一块儿上山拔萝卜。(板书课题:拔萝卜)为了调动兄妹两人的积极性,兔妈妈提议:让小白兔和小黑兔比赛,看谁拔的萝卜多,就奖给谁小书包。两只小兔听了,乐得都蹦起来。他们用力地拔呀拔呀,累得满头大汗都不肯歇,终于和妈妈一起把萝卜拔完了。同学们,你们想知道他们的比赛结果吗?猜一猜,谁会赢?  (当教师讲完童话故事,提出让学生猜猜谁可能会赢时,学生的情绪一下子由静静地倾听变为争先恐后地猜测,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继而产生强烈想知道比赛结果的愿望,学习兴趣油然而生。)(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拔萝卜挂图。猜对的学生表现出兴奋的样子。)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小白兔拔了23根萝卜,小黑兔拔了36根萝卜;小白兔拔的少,小黑兔拔得多。  生2:我知道小白兔比小黑兔拔得少,小黑兔比小白兔拔得多。  生3:小黑兔拔得比小白兔多一些,小白兔比小黑兔拔得少一些。(该生把前面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此,教师给予了肯定和表扬。)  师:同学们真聪明,从图中一下子知道了这么多知识。那么,根据小白兔和小黑兔拔的萝卜的个数,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学生们争先恐后,都想发表自己的意见。)  生1:小白兔和小黑免一共拔了多少根萝卜?  生2:小白兔比小黑兔少拔多少根萝卜?  生3:小黑兔比小白兔多拔多少根萝卜?  生4:小白兔再拔几根萝卜,就和小黑兔同样多了?  (教师把这四个问题板书到黑板上,问:谁还有问题?)  生5:小黑兔再给小白兔几根萝卜,他俩就同样多了?  师:这个问题不简单,你为什么会这样想?  生5:因为白兔妹妹力气小,拔得少,所以哥哥想把他的送给妹妹一些。这样,两人不就都可以得到书包了吗?(该生不仅积极动脑想问题,而且有一颗爱心。教师很是激动,马上奖给他一颗黄色的智慧星和一颗红色的友爱星,对他的思想给予了积极的肯定。并指出这个问题很不简单,目前你们还没有能力解决,如果谁有兴趣,下课后老师和你们一块探讨。)(三)探索算法,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真能干,提出这么多数学问题。你们想自己解决问题吗?  生:想。  师:在这些问题中,你们最想解决哪个问题呢?(大多数学生提出先解决“一共拔了多少根萝卜?”\n这个问题。这一段的设计主要是尊重学生,让学生参与决策,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要解答这个问题,怎样列式计算呢?  生:36+23=59(根)。(一部分学生直接说出计算结果。)  师:算出得数的同学,现在用小棒或计数器验证一下自己的计算结果,其他同学探究36+23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算法。  (学生汇报。)  生1:我是心算的,个位上6+3是9,十位上3+2是5,合起来是59。  生2:我是这样想的,6+3=9,30+20=50,50+9=59。  生3:36+3=39,39+20=59。  生4:我是把23分成20和3,36+20=56,56+3=59。  生5:我是用竖式计算的。(师板书“竖式”。)  师:你们谁会用竖式计算呢?你们是怎么知道这种算法的?用竖式计算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种新的算法。  (教师指名生5在黑板上边板书竖式,边说计算过程。)  生5:写竖式时,相同数位要对齐。先写36,再在36下面写上23,并把加号写在23前面,写完后在下面画一条横线,再算6加3等于9,9要写在横线下面的个位上,十位上3加2等于5,5写在横线下的十位上,5个十和9个一合起来是59。  师:为什么相同数位要对齐呢?  生5:因为6和3都表示几个一,2和3在十位上,都表示几个十,所以要对齐。  师:用竖式计算是在我们用口算感到困难后,可以选择的一种较好的计算方法。在计算时,要注意两点:(1)相同数位对齐,计算的结果要像排队一样,横线上的两个加数对齐,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千万别站错队哟;(2)从个位加起,个位上的数算完后,再算十位上的数。加号要写在第二个加数前面。  师:同学们一下子想了这么多算法,说明大家都动了脑筋,老师也为你们感到自豪。那么,在有了自己的算法,并且听了别人的算法后,你现在比一比,然后再想一想,哪种方法适合你自己,最后把你喜欢的算法告诉你的同桌。  师:以上几种算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指名班上交流。)  生1:我喜欢用竖式计算,因为它算起来比较简便,不容易出错。(许多学生都喜欢用这种算法,大约有一半多。)  生2:我喜欢用口算,因为这种算法快。(这一少部分学生都是平时计算能力强,计算快的。)  (评析 在这个环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一改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而是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亲自经历知识、结论的形成过程,探索计算36+23的方法,发展思维能力。算法多样化的过程中,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又注意算法的优化,使学生在比较中选择较为简便快捷的方法。)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剩下的2,3,4题,四人一小组,你们每组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共同去解决。  (学生四人一组选择讨论解决问题,气氛热烈,但个别组组员讨论不怎么积极,教师帮助引导他们。)  (小组汇报。)  组1:我们组共探索了三种算法。第一种是:先算36-20=16,再算16-3=13;第二种是:先算30-20=10,再算6-3=3,10+3=13;第三种是用竖式计算:先写36,再在36下面对齐写23,在23前面写上“-”,然后画一长横线,在横线下面对齐写得数,个位上6减3得3,十位上3减2得1,合在一起就是13。  师:其他组还有别的算法吗?  组2:我们还有一种算法,就是先算36-3=33,再算33-20=13。  师:现在大家想一想,在这么多算法中,你将选择哪一种,为什么?(同桌两个小伙伴悄悄地说。)  (评析 在让学生探索出加法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探索减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很容易由加法类推到减法,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知识迁移能力。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能力。)(四)巩固应用  1.师:这节课在探索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中,大家积极动脑,发现了这么多计算方法。下面自己选择一种方法来计算下面各题。  54+2378-5422+3698-52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应用,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体验自己的方法是否快捷简便,从而在反思中再一次确定适合自己的算法。)   2.森林医生(出示29页第4题)。  师:看到大家表现这么出色,啄木鸟医生想请同学们帮这四棵生病的小树把病治好。你们愿意吗?  生:愿意。  师:现在请大家打开课本29页,找到第4题,我们一起比一比,谁的医术最高明,能把这四棵小树治好。  (学生独立做题,四人板演,最后讲评,评出“最佳医生”。)(五)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你们觉得开心吗?哪些地方你们学得很愉快?你们都学会了什么?  (学生对自己的课堂表现进行回顾与评价,学会反思。)〖教学反思〗\n本节课教学中,我本着让学生自己经历探索算法的过程的理念,尽量给学生创造参与各种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去主动探究不同的计算方法,以发展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通过教学实践检验,我觉得本节课在以下三个方面较为成功。  1.学生学习兴趣盎然,不论是猜一猜,提问题,还是自己探求算法解决问题,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这些数学活动中,感受到成功的乐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2.教师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服务,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体验的时间和空间。首先,通过“拔萝卜”这个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机会,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其次,在学生经历探索算法多样化的过程中,能积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引导学生在多种算法的前提下,比一比、学一学、想一想,在实践反思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3.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并注意算法的优化。  《标准》指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所以在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交流各自算法的机会,鼓励和尊重学生的不同理解,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为不同的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提供有效途径;但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小,认知水平低,在学生提出多种算法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推荐一种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普遍适用、易于接受的方法,即:算法优化。我想:好的方法应该让大家分享。  同时,在教学中也自感有些地方不尽如意,需要改进。  1.要加强训练生与生之间的评价。整节课中多是教师对学生进行鼓励、赞赏,学生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做出评价时不那么积极。  2.我们班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小组间的学习合作差异性较大。在教学中,我发现由于学生间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再加上场地小而人多,难以搭配得十分均匀,因而组与组之间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有的组讨论热烈,个个发言积极;而有的组只有小组长一人说,其他人只当听众。教师在参与学生的讨论中,只能指导一两个小组,所以组织教学难度相对较大。这是我今后教学中还需进一步探讨研究的问题3.6废品回收教学内容:课本第30-31页以及练习1-4题。教学目标:1、学会用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从小渗透环保知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教具准备:教学挂图、投影仪、电脑课件。教学重点:能正确列式并计算。教学难点:理解“比多比少”的实际问题。学具准备:小棒。教学流程一、情境导入。电脑课件出示图:公园里各个角落都有许多各式各样的塑料袋和塑料瓶。师:这是教师今天特意去公园拍摄下的,你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谈话,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到塑料袋和塑料瓶。师:这都是人们留下的,如果再这样下去我们美丽的公园将变成了什么样呀?学生想象,并发表简短的感受。师:是呀,有三个小朋友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他们决定一起来收集这些塑料袋和塑料瓶。二、新课教学1、出示挂图: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图,一起来认识这三个小朋友。生说出三个人的名字:小林、小红和小青。师:他们好像正在讨论着什么事情,谁知道?请学生读出三人的对话。2、提出问题:师:根据他们的对话,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生:小红收集了多少个塑料瓶?(1)学生摆小棒,小组交流讨论。(2)集体交流反馈。师:这个问题谁能解决?生:23+6=29(个)师: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用加法呢?生1:我是通过摆小棒知道的,小林有23个,我就先摆23根小棒,小红多了6个,我就再增加6。23增加6可以用加法算式23+6来表示。生2:小红说我收集的塑料袋比小林多6个,也就是说在小林23个的基础上再多加6。师小结:原来要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就是用加法的,多了多少就加上多少。\n师:刚才同学们说得真好,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呢?生:我可以提出,小青收集了多少个塑料袋?师:你能摆一摆小青收集的塑料袋的个数吗?3、学生动手摆,然后表示。教师对着学生摆的小棒提问:你会列式计算吗?学生列出算式:36-4=教师提问:你为什么用减法计算?生:因为小林收集的塑料袋是26个,小青收集的比他少4个,就要从26个里减去4个。师小结:哦,小红比小林多,我们就是在26的基础上加,现在小青比小林少,我们也就在26的基础上减。师:通过他们三人的努力,公园漂亮了许多,而且环境也得到了保护。4、出示智慧老人的话,全班齐读。三、巩固练习1、练一练的第1题。投影出示图。(1)观察图,找出已知条件。(2)学生同桌摆小棒。(3)独立列式。师:你是怎样列式的?生:42+6=48(只)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生:笑笑比淘气多6,也就是比42多6,所以就是42+62、练一练第2题。(1)观察图,弄清题意。师:“我们班再捐12本书,就和你们班捐的一样多”这句话怎样理解?生1:也就是说笑笑班没有淘气班捐的多。生2:应该比淘气班少12本。(2)独立列式计算。3、比比谁算得快(练一练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说说你是怎样算的。4、看图提教学问题。投影出示图。师:图上告诉我们哪些条件?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1)小组交流。(2)集体反馈。四、课堂总结。师:今天我们又学习了一种应用题,说说这种应用题有什么特点?你有什么好的解决方法和大家一起分享?五:作业。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3.7练习三 (3课时)教学目标:1.熟练地进行10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掌握竖式的计算方法。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重点:10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练习。1、书P30第3题①出示书中的图。观察:小明家、学校和少年宫之间的路形成了一个什么图形?小明要从家到少年宫可以有几种走法?讨论。(一种,从小明家直接到少年宫;另一种,从小明家先到学校再到少年宫。)哪一种走法比较近?说说你的想法。(这个过程可以组织学生大胆讨论,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判断。)②解决书中的两个问题。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读题,然后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注意: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列算式是为了提出解决的问题,所以要选择有用的条件。2、算一算。①书P30第1题。\n学生独立完成。可以请学生来汇报,对于出现错误的同学要组织学生去讨论,找出错误的原因,并及时纠正。书P30第2题。学生在书上完成,请个别学生在黑板上板书。集体订正,对错题进行讨论。1、游戏:小熊投篮。可以将书上的题目进行改编,准备几个篮,上面写几个数,再准备几个球的图片,上面写算式,请学生模拟投篮比赛。完成后可以让学生在书上连一连。一、总结。第2课时一、谈话,引出练习课的要求和目标。二、练习。1、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教师可以为每个学生准备一张口算卡,规定5分钟内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到时间后,同桌交换批改,看谁在5分钟内对的题最多。完成后,可要求学生在课后将错题改正,没做的题做完。2、接着画。书P31第5题。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然后学生独立去画。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找到规律,说出应该怎样画下去。启发思考:你能不能也出这样的一道题考考大家?3、写算式。引导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学生先独立写。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教师可以换一个图换一个数再让学生试试。4、组织游戏:(书P31第7题)出示图。这么多的衣服和裤子,要想买一套衣服可以有几种买法?启发学生说出所有的买法,并比较各种买法的不同。淘气的妈妈有100元钱,要给淘气买一套衣服,可以买哪一套,应付多少元?独立算一算。三、总结。第3课时一、谈话,引出练习课的要求和目标。二、练习。1、创设情境:大家还记得中国伸办奥运会成功时的情景吗?你知道在投票的过程中,中国得了多少张选票吗?自己看书找到答案。(书P32第9题)独立解决书中提出的问题。2、书P32第10题此题可以先让学生试着解决书中提出的问题。集体讨论应该怎样解决书中的问题,主要是第二个问题:怎样求还差多少元?用需要的23元钱减去带来的20元,就是还差多少元。最后可进行小组活动:每个人提出一个问题,大家一起来解决。请几名学生说说自己提出的问题。3、书P33第11题淘气的小狗。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然后一起讨论第1小题应该填什么数。第2、3小题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集体讨论。注意:后两题的答案不唯一,应该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答案。2、独立完成书P32第8题。\n一、数学游戏。书P33可以让学生先自己填每一组的前三题,然后集体讨论有什么规律。自己试着填后面5个算式。四、总结。3.8我和小树一起长〖教学目标〗1.通过“我和小树一起长”的情境,使学生能够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创新精神。  2.借助具体的生活情境,通过对数的猜测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感。  3.通过各种形式的小组活动,为学生提供讨论交流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教学设计〗(一)我们一起去植树  1.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是几月吗?那刚过去的是几月?谁知道3月里都有什么节日?  生:现在是四月,刚过去的是三月,三月有个三八妇女节。  生:还有一个是植树节。  师:3月8日是妇女节,植树节是几月几日?  生:好像是3月12日。  师:对,植树节是3月12日。现在我们的地球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而植树能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所以,在三月里,很多人都会去植树。我们小朋友也不例外,淘气和他的小伙伴也去植树了。  (意图设计这两个问题可以给学生渗透环保意识,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  2.猜一猜  (出示36页的情境图:一班)  师:淘气很快种好了一棵,他东走走西看看,来到了一班种的树旁,他正在和小树比个呢!你们听他在说什么呢?  生:我身高是1m20cm,小树大约有多高?  师:请你先估计一下,小树大约有多高?再说给同桌同学。  生1:小树大约是1m10cm。因为淘气比小树高一点,我觉得小树大约1m10cm。  生2:我想小树大约是1m14cm。因为小树比淘气低一些。  师:像这样的1m10cm,1m14cm,都是1m多一点,也可以说成是1m左右。我们已经知道小树大约高1m。  师:你还想知道什么?  生:我还想知道一班种了多少棵树?  (学生数出一班的棵数。)  师:我们已经知道一班种了31棵,二班和三班也来种树了,他们种了多少棵呢?我们先来猜一猜,淘气告诉我们:二班种的比一班多一些。(出示12,43,98三个数)你们猜猜可能是多少棵?  生:可能是43棵,因为淘气说二班种的比一班多一些,12比31少,98比31多得多,43比31多一些。  (学生纷纷点头,表示同意他的意见。)  师:再来猜猜三班种了多少棵,淘气已经数过了,“三班栽树的棵数是两位数,十位是4,个位是5。”是多少棵呢?  生:45棵。(学生都表示同意他的意见。)  (意图通过学生对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思考,猜测二班、三班种的棵数的活动,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培养学生的数感及估计意识。另外,增加猜数的环节,还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添学习的趣味性。)\n 师:我们知道了一班种了31棵,二班种了43棵,三班种了45棵,根据这些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该怎样解答?自己先想一想,再3人小组讨论。  师:谁能说说你们小组讨论的问题呢?  生1:我们组发现三班种得最多,二班第二,一班最少。我们还想问问大家,一班和二班一共种了多少棵?  师:你们会解答吗?(学生把算式和结果写在练习本上。)  师:谁想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呢?  生2:31+43=74(棵)。  师:还有不同的问题吗?  生3:我们组想问的是三班比一班多种几棵?  生4:45-31=14(棵)。  师:还有吗?  生5:我们的问题是三个班一共种了多少棵?(学生有的面露疑色,有的皱起了眉头。)  师:这个问题对我们来说,有一点难了,我们把它存入问题银行,等以后学了更多的知识再来解决它,好吗?(二)小树长高了  师:又是一个植树节,淘气和他的小伙伴商量去看看他们种的小树,坐着飞机来到了林场。你们看,淘气说什么了?  生:小树都长高了。(出示37页的情境图。)  师:从图中你都知道了些什么?(学生观察图,说一说。)  师:这里也有许多数学问题,你们能发现吗?自己先想一想。  (6人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意图之前的小组讨论是3人小组的形式,在此基础上,把参与小组讨论的人数增加为6人,不但变换了讨论的形式,而且为学生提供了参与多人讨论交流的机会,让每人都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学会与人合作交流,培养团队精神,并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师:谁能代表你们组说一说?  生1:我们组讨论的问题是柳树有多少棵。  师:谁会解答?  生2:40+16=56(棵)。  师:还有不同的问题吗?  生3:柏树比杨树多多少棵?  生4:52-40=12(棵)。  生5:杨树和柏树一共多少棵?  生6:40+52=92(棵)。  ……  师:淘气在飞机上还看到了凉亭,他看到的凉亭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看书选择并讨论,全班交流。)(三)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  师:谈谈你对这节课的感受。  生1:这节课我提了很多的数学问题。  生2:我会算数学题了。  生3:我想告诉大家要保护环境。  生4:这节课我上得很高兴。  ……〖教学反思〗本节课是一节实践活动课,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我首先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创设“植树节”去植树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积极思考,并从中渗透环保意识。  其次,我根据教材原有的内容,增添了猜一猜的活动,让学生根据我提供的“二班种得比一班多一些”和“12棵、43棵、98棵”等信息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  再次,本节课我还充分给学生创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首先一开始在“一班植树的情境”出示后,我就提出“你还想知道什么?”让学生自己提出想要知道一班种的棵数;紧接着,在三个班种的棵数知道之后,我又提出“你能发现什么数学问题吗?”让学生进行讨论,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并进行解答;接下来当我出示第二幅情境图时,对于图中的几个信息,我也不再引领着学生一一阅读,而是让学生自己去看去想。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积极思考,通过对各种信息的理解,从数学的角度提出很多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在这节课里,我采用不同的小组讨论的形式,刚开始是两人小组,接下来是三人小组,最后才是六人小组的讨论形式。学生从一对一的交流,到小范围的讨论,再到多人参与的形式,不仅为学生提供多次讨论交流的机会,而且在每一次的讨论过程中,由于人数的增加,对学生认真倾听他人的想法,与人合作的要求也一次比一次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本节课中,我也有许多遗憾的地方。比如,在学生讨论之前,我还应该给学生留出更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交流和讨论,才能更好地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当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时,可以先让其他学生来说说他的看法,进行学生之间的评价,在学生有了思考的过程之后,我再作为其中的一员来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才更能把“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理念落到实处。四有趣的图形4.1认识图形教学目标〗\n  1.在操作活动中,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体会“面在体上”。  2.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思考和探究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设计〗(一)活动一:玩中认图形  (教师在桌子上摆几个学生常见的物品,有印泥盒、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三棱柱。)  师:你们喜欢玩“魔术”吗?  (教师给大家表演:先放一张白纸在讲桌上,挡住学生的视线,隔一会儿再让学生看白纸,“咦,白纸上怎么有一个圆?”学生很奇怪。)  师:你们知道老师是怎样变出圆的吗?  (由于所用的物品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所以他们很快明白了“魔术”的奥妙,纷纷举起小手:“我知道,我知道!”)  师:老师是拿圆柱体往印泥上一按,再在白纸上印一下,白纸上就有圆啦!  师:你们想不想也来变一个给大家看一看?  (教室里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学生纷纷拿起事先准备好的学具,印出不同的图形。)  生1:老师,我用长方体印了一个长方形。  生2:我印了一个正方形,是用正方体印的。  生3:我用三棱柱印了两个三角形。  (就这样,在玩中,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并在动手玩中,具体感受到了“面在体上”这一数学思想。)(二)活动二:分中找图形  师:我们的淘气遇到了一点麻烦,你们能帮帮他吗?  (听说要去帮助别人,学生马上聚精会神地听我说。于是,我出示了各种形状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让他们进行分类。)  师:请你们看一看,比一比,你们是根据什么来分类的?  生1:长长的是长方形,放在一起;方方的是正方形,放在一起。  生2:有三个角的都是三角形,所以要放在一起。  生3:三角形有三条边,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条边。  ……  (学生的回答十分精彩,把这几种图形的特征分析得很透彻。)(三)活动三:动中摆图形  师:你们能用小棒摆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吗?  (很快地,一双双小手摆出了各种图形。)  师:有一个图形你们谁也没摆,是什么?  生:圆。  师:为什么?  生1:因为圆的边是弯曲的,小棒是直的,我们没办法摆出来。  生2:老师,我摆正方形用的小棒一样长。  生3:老师,我摆长方形时,有两边用的小棒一样长,另外两边用的小棒也一样长。  生4:老师,我用一样长的三根小棒可以摆一个三角形。  生4:老师,我摆三角形时用的小棒不一样长。  ……  (学生在操作中发现各种图形的本质特征,很了不起。)(四)活动四:忆中说图形  师:谁能告诉大家,在生活中你还见过这样的图形吗?  生1:教室的门是长方形。  生2:应该说教室门的表面是长方形的。  生3:我们到酒店吃饭时,很多桌子的面是圆的。  生4:魔方的每个面都是正方形。  ……  (大家众说纷纭,气氛非常活跃。直到下课铃声响起,也不愿离开。)〖教学反思〗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针对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设计各种形式的活动。第一个活动:认图形,对平面图形有一个基本了解;第二个活动:找图形,比较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第三个活动:摆图形,挖掘平面图形之间的本质区别;第四个活动:说图形,进一步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在玩中学、动中悟,在自由、轻松的课堂气氛中融入到学习活动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思考探究能力。〖案例点评〗\n  《标准》的基本理念明确地指出数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点在本节课中得到很好的体现。四个活动的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去,丰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体验,增强理性认识。其次,教师也注意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如,用小棒摆图形这一活动中,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圆与其他图形的本质区别,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考探究能力,全面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4.2动手做(一)〖教学目标〗  1.通过折纸、剪纸、拼图等活动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  2.能对简单图形进行分解与组合。  3.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教学设计〗(一)活动一:折一折  师:首先,请大家拿起面前的正方形纸,把它折成相同的两部分,然后举起来说说它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1:它变成了两个一样大的长方形。  生2:它变成了两个三角形。  师:(假装奇怪地)咦,都是正方形,怎么有的变成长方形,有的变成三角形,什么原因呢?  生1:因为我们折的方法不一样(用手比划),我是斜着折的,他是对折的。  师:(拿起一张纸示范,明白了似地)噢——,有的是沿对角折的,有的是对半折的,是吧?  生:(高兴地)是。  师:真是些聪明的孩子,现在请将桌面上的长方形、三角形、圆形全部对折,看看它们的变化,然后在班上汇报。  生1:我的长方形对折后变成了两个正方形,圆变成了两个半圆,三角形变成了两个更小的三角形。  生2:我的长方形变成了两个三角形。  生3:我把长方形折成了两个小长方形。  师:现在请同学们沿对折线将这些图形全部剪开。(学生剪纸)(二)活动二:拼一拼  师:我们有了这么多的图形,可以用它们来干什么呢?想一想。  生:可以把它打扮成我喜欢的东西。  师:(欣喜地)说说看。  生1:(拿起一个正方形)给它画上花朵和线条,就变成了漂亮的手绢。  生2:(举着一张三角形纸)把它涂成红色,就变成了一面小红旗。  (学生激昂、兴奋起来,纷纷举手。)  生3:(举起一张长方形纸)给它上面画上锁,就变成了一扇防盗门。  生4:把两个三角形拼在一起,就变成鱼了。  师:(意外地)还可以拼呢!  生:用一个半圆,一个正方形可以拼成房子。  (生抢着回答,有的急得跳了起来。)  师:同学们想出的主意真好,那我们就利用剪出的图形拼一种自己喜欢的图案,粘到老师为大家准备的大白纸上,然后用彩笔装扮成一幅图,挂到教室墙周围的绳子上。  (放轻音乐,学生拼图。)  部分学生作品。  (各小组相互参观作品)  (音乐停止)\n(三)活动三:说一说  师:刚才看到的图案中你最喜爱的是哪一幅?说一说。  生1:我喜欢两只小鸟在说悄悄话的那幅。  生2:我喜欢那座美丽的宫殿。  生3:我看见一只船在大海上航行。  生4:我看见一只小狗在看大门。  ……  (学生表达的欲望非常强烈,七嘴八舌地各抒己见。)  师:同学们都想说,那就把你最喜欢的说给同桌听。(四)活动四:猜一猜  师:同学们拼出了这么多美丽的图案,老师为你们骄傲,老师也拼了一幅图案,请大家先闭上眼睛,我喊一、二、三,到三时你们再睁眼看,然后说出它是什么。  (出示图)  生1:狐狸的耳朵!  生2:这是一顶古代人的帽子。  生3:古时候国王的帽子。  生4:是裤子!也有可能是一顶尖尖帽。  师:同学们真富有想像力。这是我用附页1图3的材料做的一顶王冠。你们还能用这些材料拼出其他有趣的图形吗?请大家取出准备好的材料,剪一剪、拼一拼。  部分学生作品展示:  (请部分学生拿着作品到讲台上展示,先让其他学生猜猜是什么,然后请作者说出名称。)(五)活动五:叠一叠  师:一张普普通通的纸,经过同学们聪明的头脑和灵巧的手,竟然设计出这么美丽的图案,真神奇!你还会用纸做什么?  生1:我会用纸叠飞机、小鸟、还有狐狸。  生2:我会叠企鹅、骑士、衣服、裤子。  ……  师:好,你想叠什么就叠什么,叠完后和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叠的方法。  (学生折叠、交流叠法,相互欣赏作品。)(六)活动六:谈体会  师:这节课,老师欣喜地发现,同学们都有一双发现美、欣赏美的眼睛,有一颗创造美的心灵,有一双灵巧的手。这就是我这节课最大的感受。你们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生1:我最大的感受是:我很聪明,我会拼美丽的图画。  生2:我发现任何形状都有用处。  生3:我学会了叠小猫。  生4:我发现我的手不如他的巧。(指同桌)  ……〖教学反思〗\n我在设计本课时,按照递进的层次安排“折一折”“拼一拼”“说一说”“猜一猜”“叠一叠”等活动,让学生经历图形的分解与组合过程、从设想到实际创作的过程、由个人创作到观赏以及描述他人作品的过程、由拼组平面图形到折叠立体图形的过程,使他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真切感悟到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教学过程中的各环节过渡,我采用激发兴趣、启发诱导、悬念引领等方式,以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创新思维。  问题:本节课中有些地方给学生的思维空间不足。如:“拼一拼”这一环节,为了便于展示和欣赏,我事先为每个学生准备了一张16开白纸,并且在教室里拉上线绳,要求学生先拼好一幅图,再粘到白纸上,最后用彩笔装扮好,挂在绳子上。可是在课堂中我发现这“粘——画——挂”的过程缩小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因为把拼好的图案粘在白纸上挂起来,使还想拼一拼的学生没有拼图材料了,这等于告诉学生:“你只能创作一幅图”。如果不是这样,学生利用这些材料还可以拼出一些更精彩的图案。所以,在课后,我想:如果这里用实物投影仪展示作品,既能使学生充分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又能充分满足他们的创造愿望。4.2动手做(二)〖教学目标〗  1.通过用七巧板拼、摆图形的活动,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进一步熟悉学过的平面图形。  2.提高学生对生活中各种形象的观察能力、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熟悉的朋友和我们一起学习,看看它是谁呢?  生:(齐)七巧板。  师:七巧板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智力图形游戏,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它非常喜欢动脑筋的孩子,想和我们交朋友,大家愿意吗?  生:(高声齐)愿意!  师:嘘,七巧板现在正在休息,别吵醒它!你知道它为什么叫七巧板吗?  生1:因为它有7块。  生2:大概因为它有7种颜色吧。  生3:因为只有心灵手巧的人才会拼、摆七巧板。  生4:因为它是把一个大正方形分成了颜色不同的七块。  师:大家说得真好!那么这个大正方形所分成的七块各是什么图形呢?从中你还能发现什么呢?在小组内想一想,说一说。  (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图形名称及各自的发现。)师:有没有不认识的图形?  生1:我们小组全都认识。  生2:我们小组只有一个人不认识3号图形,我们已经教会他了,是平行四边形。  生3:我们都认识这个平行四边形。  师:对,这个3号图形是平行四边形,请再仔细看一看,然后闭上眼睛想一想,记住它的样子。(学生依要求去做。)  师:记住了吗?  生:(齐)记住了。  师:在观察这些图形时你们有什么发现呀?  生1:我发现这里面有5个三角形,1个正方形,1个平行四边形。  生2:我发现1号和2号三角形一样大,也是最大的;4号和6号一样大,是最小的。  生3:我发现4号和6号拼起来和7号三角形一样大。  生4:我还发现1号和2号三角形合起来占这个大正方形的一半。  师:大家真是爱动脑筋、爱观察的好孩子!\n(二)拼摆活动  师:看到大家这么聪明,七巧板也很想和大家一起玩。听,它在说话:我们兄弟七个可不简单,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就能摆出各种漂亮的图形。聪明的同学们,想试一试吗?  生:(齐)想!  师:我们先进行一个小小的比赛。请你拼出一个正方形,试试看有几种拼法,并说出各是由哪几个图形拼成的。  生1:我用两个三角形拼出了一个正方形。  生2:我用三个三角形拼出了一个正方形。  生3:我是用上全部的图形拼出了一个大正方形。  师:请你再拼一个三角形。  生1:我是用一个正方形和两个三角形拼出来的。  生2:我是用两个三角形拼出来的。  生3:我是用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两个三角形拼出来的。  生4:我用了一个正方形、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三个三角形。  师:同学们真聪明!老师也拼了几幅图(出示:猫、台灯和鸭子),请大家看一看像什么?  (学生很快说出是猫、台灯和鸭子。)  师:仔细看清它们是由哪几个图形拼成的,再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快速地拼出来。  (学生兴致极高地拼、摆,教师注意及时发现和鼓励拼完的学生。)  师:大家拼得真好!这几个图形都是模仿生活中各种物品的形状拼出来的,如果老师说出几种物品名称,大家能不能拼出图形来?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拼出来。  (出示:鱼、蜡烛、小船三个词语。)  (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拼摆。很快有学生举手示意,于是,各种不同形状的小鱼、蜡烛和小船呈现在面前,比起教材上面呈现的要复杂得多,令人不得不惊叹学生的创造力。)  师:大家拼的图形真漂亮,比老师拼的还要漂亮。现在请同学们和七巧板一起休息一下,听老师给大家讲个“守株待兔”的故事。边听边注意看,老师在拼什么,是故事中的哪个角色。  (师边讲边拼摆“守株待兔”图形组。)  古时候,有一个农夫到田里去干活。当他走到田边一棵大树下时,忽然一只兔子飞快地跑过来,一头撞在树上,死了。农夫白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兔子,很高兴。于是,从此不再去田间劳动,天天站在树下等兔子来撞树。  师:故事听完了。谁能回答刚才的问题?  生1:第一个是那个农夫。  生2:中间是故事中那棵大树。  生3:右边是那只撞死的肥兔子。  师:大家想不想边说故事边拼图?请你试一试吧。  (学生或个人或小组进行拼摆活动,当学生个人发现自己只能拼摆出一个图形,要拼另一个必须把这个给打乱的时候,他们便主动地融合到小组活动中去,把几副七巧板合在一起,各有分工地开始边讲故事边拼摆图形。教师及时鼓励和表扬优秀小组。)  师:拼完“守株待兔”的故事后,你想对大家说些什么?  生1:我认为这个人再也不会拾到兔子了。  生2:我们用了三副七巧板才把这三幅图摆出来。  生3:我自己试了试,只能摆出一个,我们小组一起就全部摆出来了。  生4:我们是由小组长讲着故事,我们三人一起摆图形。(三)拓展延伸  师:生活中有很多东西的形状可以用七巧板拼、摆出来,大家能发挥自己的想像力,用七巧板拼出最喜爱的图形吗?可以独立拼、摆,也可以几人合作。  (学生很快完成拼图。学生的作品精彩纷呈,各有千秋。他们兴奋地为自己的作品取名字,配解说。)  组1:我们用了两副七巧板拼的“龟兔赛跑”,现在是兔子领先,不过兔子一定不会再骄傲的。  组2:“放风筝”,我们先摆了一个小朋友,又拼出了两只风筝,一只是蝴蝶,一只是小鸟,然后画上两条线,就是小朋友在放风筝了。  组3:“小猫钓鱼”,我们拼了一只小猫和两条小鱼,再画上钓鱼竿,就是小猫在钓鱼了。  生1:我摆的是“骑士”,一个勇敢的骑士。  生2:我摆的是“空中城堡”,是以后人类的太空基地。  生3:我摆的是一朵七色花,每一片花瓣都可以帮助人类做很多的事情。  ……  (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想像和灵巧的双手,拼出了自己心目中最美丽的图形,并用稚嫩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悟。我忽然觉得这不再是一节单纯的数学活动课,更像是在进行一场令人着迷、不愿结束的游戏。)〖教学反思〗  1.如何寓教于乐,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在司空见惯的玩具中发现、探索新的知识,从而使得课堂上的数学学习活动活而不乱,是我在上课之前一直思考的问题。因此,在课堂上给七巧板——这个学生都比较熟悉的朋友“说话”\n的机会,大大激发学生探究、创新的兴趣,使得他们重新认识七巧板,发现七巧板与所学图形的关系,并通过独立思考及与人合作,完成各种图形的拼、摆,教师只是在其中起了协调、引导的作用。当学生个人的拼、摆活动无法独立完成时,他们自然会主动去与人合作,自然能体会到不是每一件事都是可以独立完成的,从而自动放弃或改掉封闭、固执、不善合作等性格上的弱点。  2.注重学科间的渗透,关注学生的发展。新的学科理念是:学科本身并不是核心内容,它们只是一种促进学生发展的媒介。本节课中学生对于七巧板组成的叙述、问题的解答、各自想法的交流、说故事拼图形,以及对于个人或小组作品意义的阐述讲解等等,都是在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这已经完全突破了数学学科的范畴。  3.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把教材上简单的模仿拼图:鱼、蜡烛、小船,设计为“出题拼图”,因为这些东西对学生来说太熟悉了,学生完全可以独立拼出来。结果正是如此,学生所拼出的图形比教材上所列出的还要形象、生动,并且种类很多。在最后的自由拼图活动中,学生的思路完全打开了,各种各样的设计令人惊叹。于是,这节课便像学生想像的翅膀,无限地伸展……4.3动手做(三)〖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和设计图案的活动,进一步认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并初步认识六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  2.能从图案中找出图形,培养辨认图形的能力。  3.会用所学的图形拼出图案,培养欣赏美的能力,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4.发展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像力和创造力,培养良好的情感价值观。〖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  师:谁能说说我们学过哪些图形?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师:智慧老人用我们学过的图形变出了许多美丽的图案!  (课件出示)  (学生认真看屏幕,欣赏美丽的图案。)  (意图回顾已学的图形,并通过欣赏美丽的图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看了这四幅图,你有什么感受?它们都像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意图发展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培养学生辨认图形的能力。)  师:请你选出一幅最喜欢的图案,说说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  (同桌互相交流,指名回答,全班交流。)  师:用我们学过的这几个图形就可以拼出这么多美丽的图案,那么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几个新的图形朋友,可以制作出更多更美丽的图案。  (课件出示)\n  师:谁知道这几个图形的名字?(教师贴出图形,板书名字。)  (指名学生回答,全班交流。)    (意图初步认识六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二)建立模型  (课件出示)  师:这几个图形想和大家玩捉迷藏游戏,你能从上面这幅图中找到它们吗?  (学生独立思考,让个别学生上台,指出所找的图形,全班交流。)  (意图使学生感受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  (课件出示)  师:淘气在这幅图中找出了三角形并涂了喜欢的颜色,漂亮吗?那么,请你在答题卡上找出所要求的图形并涂上颜色。看谁找得又快、涂得又漂亮!  (学生仔细观察,独立找图形并涂色,展示个别学生的作品,全班展览。)  (意图培养学生辨认图形的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三)解释与应用  1.摆一摆  师:用三根小棒可以摆1个三角形,摆2个三角形最少用几根小棒?摆三个呢?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四人小组合作。)  (意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学生展示作品)    2个    3个\n  师:用十根小棒能摆出几个正方形?  (学生展示作品)  2.数学万花筒  师:同学们用小棒摆出了我们所学的图形,这些图形组合在一起编织出了许多美丽的图案,请看屏幕。(课件出示美丽的图案,可让学生说说看到了哪些图形。)  (学生仔细地看屏幕,欣赏美丽的图案,并说说都看到了哪些图案。)  (意图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拼图形  师:老师将这些美丽的图形放在信封里,请你取出所喜欢的图形介绍给大家。  (学生独自从信封中取出喜欢的图形,并介绍给大家。)  (意图进一步认识图形,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  师:用这些图形可以编织出许多美丽的图案,这些图案装饰了我们的生活,现在请你们也用信封里的图形在白纸上拼出美丽的图案来装饰我们的教室好吗?  (学生四人小组合作,用图形拼出图案,展示个别小组的作品,全班交流。)  (意图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四)小结  师:今天你们有哪些收获?最喜欢这节课的哪部分?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全班交流。)  (意图整理和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反思〗本节课我联系“美丽的图案”这一生活中的实例展开教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整节课通过开展欣赏、找图形、摆图形、设计图案等多种活动形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学生兴趣最浓的是最后一个环节,用所学的图形拼出美丽的图案,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自主地参与到这一活动中,充分发挥想像力,创造出许多用几何图形组成的美丽图案,几乎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我觉得不足之处是面向全体做得不够好,由于时间的原因,没能给每一位学生都提供展示的机会,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注意每一位学生,给他们更多展示自我的空间。整理与复习(一)〖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与复习测量、平面图形与100以内不进位、不退位加减法的知识,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观察与测量的方法,掌握长度单位间的关系及10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回顾学习过程中的体会与进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4.培养学生独立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回顾的能力,培养主动学习和认真反思的意识。〖课堂实录〗(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出示世纪欢乐园大幅宣传画)  师:同学们,春天来了。一(1)班的张老师想组织同学们去世纪游乐园放风筝。但是他们有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帮助解决,你们愿意帮忙吗?  生:愿意!(二)设置问题,共同解决  1.准备工作  (1)师:大家想一想,要想去世纪欢乐园放风筝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请同桌两位同学讨论商量一下,然后告诉大家。  (2)学生讨论,汇报交流。  生1:需要租车!  生2:要买门票!  生3:要买好吃的和带上风筝!  ……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都比较好,要先选好车、订好门票才能去。  (3)师引导,帮助订票。  师:张老师已经专门去调查了世纪欢乐园的一些购票要求,请大家认真观察,从购票要求中你知道了什么?(出示门票购票要求)  世纪欢乐园购票要求  身高在1米10厘米以下免票  身高在1米10厘米~1米40厘米之间半票  身高在1米40厘米以上全票  生1:我知道身高不到1米10厘米的同学可以不用买票。  生2:身高1米10厘米到1米40厘米买票,只需掏一半钱。  ……师:大家知道了这么多,那么张老师该怎么买票呢?  生1:可以先估一估自己的身高,再量一量就行了!  生2:在学习“我又长高了”时,已经测量过自己的身高了。只需要统计一下1米10厘米以下的有几人,1米10厘米与1米40厘米之间的有几人,1米40厘米以上的有几人就行了!    \n  生3:还可以比一比,找一个身高1米10厘米的同学,比他低的就不用买票;再找一个身高1米40厘米的同学,比他高的就得买全票;身高在他们中间的就买半票。  师:你们的办法真棒!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测量身高时应注意什么,用到了哪些长度单位?  生1:测量时,不能踮脚尖!  生2:测量身高时,应注意尺子的0刻度线和脚底板对齐!  生3:尺子的上端和头顶平行!  生4:我们测量身高需要厘米和米这两个长度单位。  师:真好!请你用手比划出一米和一厘米的大约长度,同桌互相看一看。  师:谁能说一说什么物品的长度用米做单位比较合适,什么物品的长度用厘米做单位比较合适呢?  生1:测量教室的长度用米比较合适!  生2:量课桌的高度和宽度用厘米比较合适!  ……  师:你们知道这两个长度单位间的关系吗?  生:1米=100厘米。  (4)师:大家联系前面的学习,帮张老师解决了订门票的问题。刚才有同学还提出了租车问题。这是张老师在车站调查的每种车的座位情况,请大家来看一看,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课本第46页第2幅图。)  生1:我知道大客车可以坐48人,面包车可以坐6人,中巴车可以坐10人。  生2:大客车比面包车多坐42人。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2:48-6=42(人)。  生3:一辆面包车和一辆中巴车一共能坐16人,因为6+10=16(人)。  生4:三辆车一共可以坐64人,因为48+10+6=64(人)。  ……  师:同学们说得可真好,他们班有66个同学,怎样租车比较合适呢?请你先想一想,再在四人小组内说一说这样租的理由。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租车的方案,全班汇报交流。)  生1:租11辆小车!因为每个小车只能坐6人,租11辆正好66人。  生2:太麻烦了,而且都租小车还会比较贵。我觉得租1辆能坐48人的大车,再租2辆能坐10人的车就行了!因为48+10+10=68(人),多2人,所以够坐。  ……  (师生一起讨论哪种方案比较合理。)  (5)师:在停车场有一辆漂亮的汽车引起了大家的注意,我们也一起来看看吧!(出示第46页第3幅图)谁能说一说图上的两个小朋友分别看到的是车的哪个部位?汽车上美丽的图案由哪些图形组成,你会用七巧板拼吗?  生1:小男孩看到的是车的尾部,小女孩看到的是车的侧面。  生2:图案是由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组成的。  师:它们分别有几个?  生3:正方形有1个,三角形有5个,平行四边形有1个!  师:你们会用七巧板拼出汽车上的图案吗?你还能拼出其他漂亮的图案吗?  (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到达世纪欢迎园  师:经过大家的帮助,一(1)班的同学终于顺利到达了世纪欢乐园。  (1)吃果子(第47页第1题)  师:张老师请大家品尝带来的果子。  ①先仔细观察,说说图意。  ②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请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为什么这样计算。)  (2)放风筝(第47页第2题)  师:吃完了樱桃,同学们高高兴兴地放起风筝来,天上的风筝可真多呀,每个风筝上都写有一道算式题,你能帮它们找到家吗?请你在书上连一连。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n(3)做小花(第47页第4题)  师:同学们的风筝放得可真好,张老师要发一些小花,当作鼓励。他请了两名同学来帮忙。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做的情况吧!  (小组合作完成,集体交流。)  3.游玩归来(第47页第5题)  师:在回来的路上,老师给同学们出了一道思考题,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由学生尝试独立解决问题,小组交流方法和答案。)  4.师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感受?(三)我的成长足迹  师:通过这节课的复习,大家有了很多的收获。那请同学们回忆这学期所学习的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与同伴说一说。比如你最满意的一次数学作业,最有趣的数学问题,你印象最深的一堂数学课等。  (先小组内互相说说,再集体交流、展示。)(四)实践作业(第47页第3题做一做)  师:请同学们课下动手做一做,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说一说各个面是什么图形,折出的像什么。〖教学反思〗通过创设去世纪欢乐园放风筝的情境,将所学知识的整理与复习有机地串联起来。课堂上学生参与的热情比较高,积极主动地帮助(1)班的同学,创造性地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比如,在解决购票的问题中,有学生想到比一比的方法,找一个身高1米10厘米的同学,比他低的就不用买票;再找一个身高1米40厘米的同学,比他高的就得买全票;身高在他们中间的就买半票。这些都是我意想不到的情况。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所学的知识进行了整理和回顾。  从学生的回顾中发现,学生印象最深的一堂课有:数豆子、观察物体、七巧板、猜数游戏、测量等,稍一分析不难发现,学生喜欢的是那种动手、动口,寓教于乐、于活动的数学课,这样的课也应是自己今后教学的设计方向、努力方向。五加与减(二)5.1图书馆〖教学目标〗  1.学会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  2.学会列竖式计算进位加法,知道“满十进一”的运算规律。  3.通过自主探索、交流,培养综合学习能力。  4.提高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与他人积极合作学习。〖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激发参与  师: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我们学校的图书馆买新书了,我们先来看一下都有哪几种书呢?  (评析利用“图书馆”这一情境导入新课,可以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这一原则。利用学生身边的事物或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创设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学习新知  1.出示主题图  (1)说说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2)你能根据图上的条件提一个数学问题吗?(学生提问,只要有价值教师就给予鼓励,集体选择有价值的问题。)  (3)提出问题:《汪汪乐园》和《海底世界》共有多少本?  (4)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评析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实际,这是《标准》所赋予的任务。这一环节的教学,从再现学生生活中购书的情境入手,使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在具体的情境中,自然地提出有关两位数加一位数的数学问题。这样的教学符合小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2.交流算法  (1)学生独立思考算法,试算28+4=()。  (评析教师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得出自己的结论;尊重个性差异,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思考同一个问题所需要的时间也不同;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及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2)组内交流算法,对每种算法进行评价。  (评析进行组内交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给学生充分探索、思考、动手、动口、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全班同学交流算法。  算法一:数小棒,先摆28根,再摆4根,然后把4根小棒一根一根地加到28根上,一边加,一边数,数出最后的结果。  算法二:先算28+2=30,  再算30+2=32。  算法三:先算8+4=12,再算20+12=32。  算法四:列竖式           2 8          +  4         ____           3 2  (学生已经学会列竖式计算两位数不进位加法,有的学生已经有列竖式计算进位加法的知识储备,所以当学生提出可以列竖式计算时,教师就先让学生试着列竖式计算,自己讲解计算方法,然后再强调“满十进一”的计算法则。)  算法五:……\n  (4)你喜欢哪种计算方法,为什么?(学生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今后在做题时,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理解和解决问题。  (评析在教学活动中,对于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教师没有束缚学生的手脚,而是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组织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索性学习,大胆地让学生自己动脑、自己发现、自己描述,并通过小组讨论、汇报等形式相互补充,尊重学生的个性,体现算法多样化,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自主的选择,增强学生的优化计算方法的意识。)(三)练习“试一试”  1.《汪汪乐园》和《淘气历险记》共有多少本?  (先请学生独立做题,然后全班交流计算方法和计算结果。)  (评析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主观意愿去做题,学生的兴趣会更浓,主动性更高。)  2.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你能解答吗?  (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组内交流,全班汇报。)(四)开放性练习  活动:这周我当家。  (评析 练习设计,目的明确,层次清楚,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开放性。开放性练习给学生留出自己补充搜集信息的余地,让学生自己搜集有关家庭收支信息进行选择、计算,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也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想法?你自己这节课表现得怎么样?学了本节课后,请你试着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果解决不了,可以存入“问题银行”以后再解决。  (评析对学生的自评,既关注学到了什么,又关注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的学习,以及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另外还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问题,培养学生自觉运用数学解决日常生活中问题的意识。)〖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出发,精心设计“图书馆”这一问题情境,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人人要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2.走进学生的心灵,与学生真心交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平等的态度,走进学生的心灵,去把握、分析学生的内心感触与想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如:针对学生计算时出现的错误,教师没有简单地放过去,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细细揣摩学生的心理及错误的原因,趁热打铁,有的放矢,就势带领学生去看一看、找一找、改一改,纠正学生的不良做题习惯。  3.注意学生的练习反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练习时,教师没有就题讲题,而是引导学生回顾“满十进一”的法则,注意引导学生在练习中反思——对于自己做出的题目,给予适当的评价,发现自己做题的错误之处,并想一想错误是怎样产生的,如何避免这样的错误;对于他人所做的题目,也能给予适当的评价,并能同自己的方法比较,发现优劣,从而对自己的方法进行调整。  4.评价内容多元化,突出学生的自主性评价。《标准》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在交流算法时学生出现了“算法复杂化”的情况,教师没有批评学生,而是让学生继续发言,然后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算法进行评价,“你认为你的方法怎么样”,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反思能力。对于学生正确的答案教师先是不置可否,尽量用不带倾向性的语言要求学生继续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把评价的权力和机会交给所有的学生,引导学生进行公正的互相评价,在争辩的过程中发现错误,使所有的人都知道错误如何避免,并提出建议,选择合理算法。5.2练习四(2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有趣的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仔细计算的好习惯。教学重点:进一步熟练地进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我们已经会算好多加法了,现在老师来检验你们学得怎么样,这里有几个书架放书的本数,你能算出上下两层一共有多少本吗?p50、1\n学生先计算,再进行比较,看一看有什么规律:从左往右看: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增加2,和也增加2;从右往左看: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减少2,和也减少2。二、练习:P50---2、通过吹泡泡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计算出每一道题的得数,再集体订正。P50---3、森林医院:通过啄木鸟给树捉虫的情境,先让学生找出错误的原因,再进行订正。P50----4、找帽子:比一比,看谁能先找到帽子。注意;题中有多余信息,学生要认真审题。第二课时:一、创设情境:小兔采蘑菇。有一天,兔妈妈带着兔哥哥和兔妹妹一起去采蘑菇,兔妹妹对妈妈说:“妈妈,我采了37个。”兔哥哥说:“我比妹妹多采8个。”问:同学们,你能算出哥哥采了多少个吗?1、学生独立尝试。2、交流计算方法。二、购物:出示商品的价钱:羽毛球拍38元、乒乓球拍29元、羽毛球5元、乒乓球2元。1、根据你的爱好,想买什么?算一算,要花多少钱?自己做,买同一种的对一对,花的钱数一样吗?2、还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怎样解答?三、练习:1、P50---7:学生做题时可能有不同的方法,做后要交流,有的要先算再比较,有的不要计算就可比较。2、P50---8:分组比赛。四、总结。5.3发新书〖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发展估算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独立思考、交流合作,培养创新思维和交流能力。  4.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初步培养探索意识。〖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老师看到同学们课间都在跳绳锻炼身体,下面我们来个跳绳比赛好不好?  师:咱们每个大组选一个代表,时间半分钟,看谁跳得多。其他同学做裁判,把他们跳的个数记录在这张统计表内。(教师出示统计表)  比赛开始,学生边数边记,热情高涨。完成如下统计表:一组二组三组四组18275336  师: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你能不能提出一些加法问题,并列出算式?  生1:一组和二组一共跳了几下?算式是18+27。师:谁还能提出不同的问题呢?  生2:一组和四组一共跳了几下?算式是18+36。  生3:二组和三组一共跳了几下?算式是27+53。  生4:一组、二组和三组一共跳了几下?算式是18+27+53。  生5:4个组一共跳了几下?算式是  18+27+53+36。  ……  (教师选择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题目进行板书:18+27,18+36,27+53,27+36。)  师:还有这么多的同学想提问题,下课后再跟老师说说好吗?  师:刚才同学们都很爱动脑筋,提出了这么多不同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先来解决这样的问题(指黑板上的问题),其他的问题,我们把他们存入问题银行,以后再来解决。\n(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1.独立探究与小组合作相结合  师:我们先来解决18+27这一问题,算一算答案是多少。请每个同学先自己动脑筋想一想、算一算,然后在小组内说给大家听你是怎么想的。看谁的方法多,谁的方法好。2.全班交流算法  生1:我是这样算的:18+20=38,38+7=45。所以18+27=45。  师:谁听懂他的意思了?能解释一下吗?  生2:他的意思是把27分成了20和7,先用18+20,再加上7,等于45。  师:与他的方法一样的还有吗?(有很多学生举手表示相同)与他的方法差不多的还有吗?  生3:老师,我的方法与他的差不多,我也是把27分成了20和7,但是我是先算18+7,又加20,结果也是45。师:你们的方法一样,只是加的次序不一样。  生4:老师,我觉得我的方法跟他的也差不多,我的是把18分成10和8,8+27=35,35+10=45。  师:你听得很认真,也很爱思考,你们的方法都是把一个数拆开,变成我们学过的两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这种利用旧知识解决新知识的方法叫转化方法。  生5:(着急地喊起来)老师,我的也跟他们差不多,他们是拆了一个数,我是拆了两个数,18分成10和8,27分成20和7,10+20=30,8+7=15,30+15=45。  师:你真棒!能发现自己的办法跟他们的差不多。还有与他们的方法不一样的吗?  生6:我是用竖式算的。  师:请你到黑板上写一下你的竖式,并向同学们介绍一下你是怎么算的。  生6:(边写边说)要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师:你讲得真好,长大了你一定会成为一个优秀的老师。谁还有不同的算法?  生7:我是先算20+27=47,47-2=45。  师:谁听懂了?能不能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算呢?  生8:他是把18看成20,用20+27=47,因为多加了2,所以再减掉2。  师:说得真有道理!  生9:我的跟他的有点一样,我是20+30=50,50-2-3=45。  生10:我想问一下,为什么又减2又减3?  师:谁听明白了?谁来替生9回答?  生11:因为他是把18看成20,多加了2,把27看成30,多加了3,所以要再减2减3。  师:你这个小老师当得真好,说得很清楚。还有同学想说与他们不一样的方法吗?  生12:我是用数小棒的方法来算的。  生13:我是这样想的,18是2个9,27是3个9,一共是5个9,五九四十五,所以等于45。  师:你真会动脑筋,你怎么能很快算出五九四十五呢?    生13:我妈妈教过我乘法口诀。  师:你真爱学习,这个方法很巧,但只用于一些特殊的题目。  师:同学们,你们真爱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的好方法!以后大家就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进行计算。(三)应用升华  1.师:下面,你们就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算一算黑板上这几道题。    2.出示课本“发新书”情境图,让学生明白主题图的意思后,师问:“大家估计一下每人一本,40本书够吗?你怎么想的?”  生:够,因为19接近20,18也接近20,20+20=40,所以够。  (然后让学生通过计算进行验证。)  3.出示课本53页第3题“我们去春游”情境图,首先让学生明白题目的意思,再让学生估算,然后鼓励学生进行尝试和探索,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的能力。〖教学反思〗  从课堂教学的实践看,本课的总体效果良好,体现了算法多样化,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较好地体现了事先的教学设想。下面几点感触较深。  1.给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时空,还学生自主,学生的创造力将不可限量。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把探究的权利真正还给学生后,学生的表现会让你大吃一惊。放手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去解决18+27到底得几,学生想出了这么多种方法。究其原因,就是学习变成了自己的事,学得更主动,潜能得到了更好地发挥。    2.要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有效地交流。  在合作学习中仅仅充分交流是不够的,还要引导学生彼此沟通和相互理解。教师应该不仅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方法,而且要引导相互间的理解;不仅让学生了解方法的多样性,而且让学生理解方法的合理性,培养优化意识。比如在课堂中用“谁听懂他的意思了?能解释一下吗?”“与他的方法差不多的还有吗?”\n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进行比较、分析,在比较中深化理解,让他们真正达到成果共享的目的。只有通过不断地进行比较,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现和碰撞,才有可能引导学生不断调整并优化自己的计算方法,达到熟练灵活地计算的目标。5.4练习五(3课时)教学目标:1、继续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增强估算意识。2、通过游戏加强进位加法的计算练习。3、在游戏中注意学生的逆向思维的培养。教学重点:1、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计算前先估算。2、通过游戏和开放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利用找朋友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1、看清图意:每一个小动物旁边都有一个算式,算出得数,得数相同的小动物就是朋友。2、学生独立计算,根据得数连线。3、讨论交流:谁和谁是朋友?为什么小狗、小鹿和小松鼠三个小动物是朋友?二、54页第一题:1、从表中能知道什么?2、请同学们估计一下哪个年级的人数较多。3、独立算出每个年级的人数,填在表里。三、小熊每天走多远:1、小组学习:从图中找到小熊的家,说一说小熊上学走的路线。2、算一算小熊上学要走多远?3、讨论算法。第二课时:一、基本练习:独立做P55—4,再说一说计算过程及计算结果。师生共同纠正错题,并对有困难的同学加以辅导。二、接力赛: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接力赛,使学生在紧张有趣的情境中巩固新知,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注意培养学生认真、仔细做题的好习惯。三、发散思维题:淘气套圈。1、弄清题意:淘气套中某一个圈,就能得到相应的分数,几次分数相加,就是总分数。2、现在淘气套中了两个,共得了42分,他套中的可能是哪两个?3、组织同学共同讨论,估算。4、小组交流:有4种情况:35分和7分、15分和27分、13分和29分、24分和18分。并把思考过程说一说。5、教师指导:估算时先看个位,哪两个数相加得2或12;再看十位,哪两个数相加得4或3,这两个数相加就得42。6、课后和家人或同学也玩一玩这样的游戏,并记录下来。第三课时:一、P56—7。1、使学生明白问题的含义。2、同学讨论:能把这些杯子全装在盒子里吗?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需先算什么?3、交流自己的想法。二、找规律填数:(P56—8)1、学生独立尝试。2、让学生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发现规律:交流:第一个正方形横行相邻两数之间相差1,竖行相邻两数之间相差10。第二个正方形,横行两数之间相差10,竖行相邻两数之间相差1。三、游戏:投沙包。可以带同学到操场做这个游戏,亲身体验。1、小组同学赛出结果,并做记录。2、回答问题:小丽投的米数有可能是10米、11米、12米、13米、14米、学生只要说出一个就可以。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n一、思考题:1、让学生看懂图意。2、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3、本题具有开放性,有多种答案。二、数学游戏。5.5小小图书馆〖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通过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继续发展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自主积极地投入到活动之中,并在活动中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获取信息——引发问题  1.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喜欢去图书馆吗?为什么?  生:喜欢,因为去图书馆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可以长见识……  师: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图书馆看书,高兴吗?你们喜欢看什么书?  生1:我喜欢看连环画。  生2:我喜欢看故事书。  生3:我喜欢看有关计算机的书。  ……  学生边说,教师边贴出书的图片(图片为双层、可打开,内附相关的练习题),并根据学生喜欢的书名当场写在图片上。  师:我们先看看图书馆里有关这几种图书的信息,好吗?  (师呈现信息表格并根据学生所喜欢的书当场写在表格内。)  连环画故事书计算机书原有33本25本46本借走7本8本9本 (评析 让学生成为创设情境的一分子,引起学生足够的兴趣与注意,进而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欲望。)2.获取信息——引发问题  师:从这幅表格中你能获得什么信息?谁能完整地说一说?  生1:图书馆原有连环画33本,借走7本;原有故事书25本,借走8本;原有计算机书46本,借走9本。  师:说得真完整。(面向全体)根据获得的信息你们能提出什么减法问题呢?  (评析 注重语言习惯的培养。继续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并限制提问范围,因为要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不单只是让学生面对情境提出问题,更深入的是在活动中进行质疑、交流,如此限制提问范围,避免偏离主题的现象,节省出更多的时间来保证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互动。)  生2:连环画借走7本之后还剩多少本?  (师将此问题书写在黑板上。)  师:谁能解决生2的问题?(二)探究——合作——交流  1.探究——合作  生:我用算式解决33-7=26。  师:你连得多少都计算出来了,真棒!其他的同学不要着急,下面的时间留给你们,你可以利用手中的学具,采取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一下33-7等于多少,开始吧。  (生开始独立动手操作、解决问题,部分学生问题解决后主动寻找伙伴进行交流。)  (评析 交流的前提是必须经过独立思考,即便是一年级的学生,也应该有独立思考的意识。)\n  2.交流  (学生边说教师边把学生的方法有序地呈现在黑板上。)  师:33-7等于多少?  生:(齐答)等于26。  师:谁来说说你或者你和伙伴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评析 不强调必须是以自己或小组的身份来交流,这样有利于学生讲出在探讨过程中的真实想法。)  生1:我是口算出来的,13-7=6再用20+6=26。  师:谁用的也是这种方法?谁能再讲一讲?  生2:我是用小棒解决的,我先拿出三捆零三根,然后打开一捆,用打开的10根减去7根,还剩下20+6=26根。  生3:他的方法用算式表示是这样的10-7=3,23+3=26。  (班里响起掌声!)  生4:我是用竖式解决的。  师:请把你的方法写在黑板上,好吗?  (生4把竖式写在黑板上的同时其他学生继续汇报。)  生5:我和我的伙伴是用计数器解决的。先在个位拨3个珠子表示3个一,十位上拨3个珠子表示3个十,先去掉1个十,应该减7个一,多减了3个,再在个位上补3个珠子,最后等于26。  师:请你的合作伙伴再给大家讲一讲好吗?(请伙伴再讲一遍。)  (评析 “谁能再讲一讲,请你的合作伙伴再给小朋友们讲一讲好吗”,这样邀请其他同学重复方法的过程,既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倾听的能力,又避免水过地皮湿的结果,使他们的见解能够被班内更多的成员理解并表述出来。)  师:对于他们的方法你想说什么?  生1:他们的方法挺合理。生2:我也可以用算式把这种方法表示出来。33-7把7看成10,33-10=23多减了3个一,再用23+3就等于26。  (班里再一次响起掌声!学生的评价是这名学生讲得准确、清楚。)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分析生4的方法。师:(好奇地用手指着“?”)这是什么?表示什么意思?                          ?                        3  3                    -    7                      __________                                  2  6生4:“?”叫作退位点,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出1个十,就用“?”表示,退走1个十,到个位就是10个一,10个一加原来的3个一,得出13个一。13减7等于6……  生3:我也想问你一个问题,为什么十位上从3变成2了呢?  (评析 教师提出的问题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在教师的问题基础之上,也在对学生提问题。提出“为什么十位上从3变成了2”,而这正是退位减法的关键,此时此刻它已经变成学生内心渴望解决的一个问题,一种发自内心的需求。)    生4:因为十位退走1个十给了个位,3个十还剩下2个十,所以十位上写2。  生3:谢谢你的讲解,我很满意。  生4:不客气!  师:请同学们拿出竖式纸,自己试着用竖式的方法再计算一遍,看看我们刚才口算的结果对不对。(生用竖式计算并检查。)  师:还有哪位同学愿意发表意见?  生6:(骄傲地)我们小组里出现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先把7分成3和4,用33-3=30,再用30-4=26;第二种方法是想加算减:想几加7等于33,26加7等于33,所以33-7=26。  师:你们认为他汇报得怎么样?   生:他汇报得很有条理,而且能代表小组发言。  (评析 从生1汇报开始多次不断地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评价,学生之间就很容易公开、真诚地对他人表达欣赏之情。正确的评价不仅使学生相互之间更加亲密,加深彼此之间的信任感,更使相互间感到合作愉快。)  师:你说得很对,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向他学习。同学们说了这么多方法……  (正当教师要继续进行时,又有一名同学的小手高高举起。)  师:(有感情地)你还想说?!  生7:(干脆地、大声地)想!  师:好,那你说吧,(面向全体)让我们一起听一听……  生7:33-7我用7-3=4…\n  其他学生:(着急)不对,他的方法有问题,不能看3减7减不开就用7减3……  (生7开始犹豫,并停止发言。)  师:(皱眉加手势,把手放到耳边)大家别着急,我们应该先听完这位同学的发言,再进行评价,好吗?请生7继续说你的想法。  生7:33-7我先用7-3=4,还差4个没减,就用30-4等于26。  (“哇……”班内一阵惊呼。)  师:(露出笑容)现在你们想说什么吗?  生8:他的方法也行得通。  生9:他的方法真有创造性……  (评析 耐心地等待和平易近人的态度能更有效地保护学生的创新思维。)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方法,你最喜欢哪一种?你的理由是什么?  (生发表意见。)  (评析 多样化的算法还需要合理优化,优化的实践者应该是学生,优化的过程也应该是有学生自身特色的。)(三)巩固——反思  师:根据图书馆提供的信息你还能提出什么减法问题吗?  生1:故事书借走8本后还剩多少本?  生2:计算机书借走9本后还剩多少本?  师:请你选择一道题,并用你喜欢的方法自己解决。有什么问题先自己想办法,也可以找同学或老师帮忙,开始吧。  (生解决这两道问题并进行交流。)  交流结果:每人能收获一种方法解决“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减法问题”,并得出故事书还剩17本、计算机书还剩37本。(四)回映主情境——拓展练习  师:我们现在已经知道这三种书还剩多少本了,因为剩的书有限,我们每个人先选一种书看,看过之后同学之间可以交换,好吗?你们想看哪本书?  (学生兴奋起来,争先恐后告诉老师自己想看哪本书,教师组织好学生后,按照每个人的要求发给学生想看的“书”(准备好的图片)。) (评析 每种书打开后是不同的练习题,学生在这种情境下完成练习既新鲜又兴奋还很认真。这样安排让小小图书馆的主情境更加完整。)  1.“连环画”呈现的题目是:森林里有三棵大树得了病,请你当小大夫帮帮它们。 (五)呈现课题——总结——评价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生: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师板书)。  师:你学会了什么,你是怎么学会的?可以小结一下自己或班内同学的表现。〖教学反思〗  随着与新课程的共同成长,我有了更多的了解、认识和想法……  我希望创设一个开放的课堂氛围,所以课的一开始我就给学生呈现一个不完整的情境,富有创意地写上学生自己喜欢的书名,学生的兴奋以及积极参与的效果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想。可见,让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能引起学生足够的兴趣与注意,进而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我希望创设一个民主的课堂氛围,所以我尽可能摒弃自己的权威意识,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唱主角,但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的关注不够,这一方面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  我想创设一个互相接纳、欣赏的课堂氛围,所以我和我的学生一同去学会耐心地等待、倾听及正确地评价他人的发言,我认为大家能以一种相互尊重的、清晰的以及有见解的方式来直接交换彼此的看法,会更有助于建立相互间的信任、愉快地合作。5.6练习六(2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练习所学的知识。2、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3、通过解决购买生活用品问题,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是生活中的数学,尝到解决生活问题乐。教学重点:巩固两位数的加减法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想一想、算一算:\n10-7=13-5=100-1=30-7=23-5=100-2=50-7=33-5=100-3=1、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说一说是怎样算的。2、观察,发现三个算式之间的联系,寻找简便算法。3、你能根据每一组算式的特点再说出几个算式吗?如:60-7、70-7、43-5、53-5、100-4、100-5等。一、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60页第2题。二、小比赛:60页第3题,理解题意。看谁的数字加工机运行的快。四、小组学习:购书。1、明确每本书的价钱。2、说一说你们小组要买那些书,需要多少钱。3、回答问题:笑笑有8元钱,要买一本《童话故事》,还差多少钱?4、还能提出那些问题,怎样解答?三、实践活动:用自己的零用钱,到书店买一本你最喜欢的书。第二课时:一、看一看、填一填:24,31,38,—,52,—,—;69,62,—,48,—,—,27。让学生先找规律,再独立填写。学生有困难,教师加以指导。二、小组同学计算比赛:谁先过河。对获胜的同学给予奖励,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发现问题,集体讨论解决。三、购物:妈妈用40元钱可以买什么?1、明确每种商品的价钱。2、小组讨论:你想让妈妈买什么?用40元钱能买到吗?买哪两种,钱有剩余?估计能剩多少?买哪两种,钱不够?估计还差多少?四、实践活动:有多少本书?1、小组同学互相了解有多少本书。2、填表,并算出两个同学一共有多少本。3、交流:都是什么书?你认为那些书最有趣?可以互相借阅。培养学生爱读书的好习惯。5.7跳绳〖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初步发展估算意识。  2.锻炼学生的观察比较、口头表达、交流参与和应变能力。  3.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竞争意识及团结合作精神。〖课堂实录〗(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跳绳吗?(喜欢。)那么我们这节课就到室外去举行一次跳绳比赛好吗?  (学生欢呼雀跃。)  师:到室外去之前,你们先估计一下自己一次能跳多少下?比谁跳得多,比谁跳得少?  生1:我平时一次能跳70多下,没人超过我。  生2:我肯定比小红多。  小红:那不一定,我肯定比你跳得多。  (学生七嘴八舌……大多数都认为自己比别人跳得多。教室里的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了,学生跃跃欲试,想显示一下自己比别人强。)  师:好,既然大家都不服气,那么请每位同学数清自己一次跳的下数,再好好比一比,到底比谁多,比谁少,多多少,少多少,好吗?(二)探索新知  师:刚才同学们都显示了自己跳绳的本领,都很棒,下面请同学们报数说出“多多少”或“少多少”。  生1:我跳了45下,小明跳了40下,我比他多5下。  生2:我跳了50下,小华跳了54下,我比她少4下。  ……\n 教师边听边有选择地板书几名学生的跳绳数。小东小红小亮624870  师:请一位同学说说小东比小红多跳多少下?  生:小东比小红多……?(吱吱唔唔,摸着头说不出来,很多学生都在说多……互相议论后有学生站起来。)  生1:小东比小红多14下。  师:你算得真快,能说说算法吗?  生1:我用62-40=22,22-8=14。(教师鼓掌,学生跟着鼓掌。)  生2:我也算出来了,是14下。  师:你能说说算法吗?  生2:我是在48的基础上数的,数一下打一点共14点,即14下。  师:这也是一种方法。  生3:这种方法太呆板,假如遇到几百几千的数,既费时又易出错。  师:你有更简单的方法吗?  生3:(不好意思地笑一笑)还没有。  生4:我也是数出来的,但不是一个一个地数。48数2下成为50,62-50=12,12+2=14。  师:这种数法不错,运用了“凑十法”。(教师边表扬边板书。)  生5:跟前面一样列竖式计算。  师:好,列列看。  板书:                            6  2                          -  4  8                            _________  怎样减?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一下。(同学自动分成组进行热烈的争论。)  生6:2减去8不够减,向十位借一,个位就变成12,十位变成5,12-8=4,50-40=10,10+4=14。  板书:                              ?                            6  2                          -4  8                            ________                              1  4  师:说得不错,这种竖式通过“借十法”来算既方便又快,请同学们再用这种方法算一算“小亮比小东多跳多少下”,“小红比小亮少跳多少下”。  (学生自由练习开始找这个、找那个比多比少,叽叽喳喳好不热闹。)(三)巩固练习  卖商品  1.师:利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可以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今天小白兔想请大家帮个忙,小兔妈妈出远门了,小白兔照看商店,几位客人来买东西(电脑演示收的钱数及商品价格,轮换出示任一种商品),应找多少钱?  2.学生计算抢答。  (把所学的知识向实际生活延伸,体现学以致用的思想。)(四)总结延伸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自己认为自己表现得怎么样?不服气的,下课再比一比。  (让学生有“课虽止,趣尤浓”之感。)〖教学反思〗本课在教学组织上充分利用学生爱动好玩的天性,抓住其心理特征,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树立自信心。为了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巧妙地布置数跳绳的次数及谁多谁少,自然地引入本课内容。这样学生兴趣高,下面的教学自然就容易多了。  怎样使学生想算理、找方法,充分发挥其潜能呢?出于这样的考虑,我进行新的教学实验,充分利用学生的天性——好动好玩的特性,让他们根据自己收集的实际数据,在“玩”中来比多比少,然后教师收集与教学有关的数据,请他们帮忙算,以显示其聪明才智,挖掘潜力,充分利用学生的“玩”来达到教学目的,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这种轻松自在的“玩”中互相探讨,相互启发,得出算理,掌握多种计算技巧。这样,既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又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使他们的潜能被唤醒,内在的个性得到展示,发展了推理能力、想像能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智慧得到充分的展现,教室里有一种热烈的交流氛围,而这一切都与“比”有关。在“比”的过程中,面对生2的“笨方法”\n,教师不武断否决,而是让其他同学在比较的基础上让他明白简便方法。正是这样,学生讨论的气氛高涨,个个都抢着说,急着找方法。整个过程教师不作过多干预,也不让学生坐在凳子上沉思默想,而是他们自己“玩”、自己“比”,试想在这种“玩”中谁能说他们没有“思考”呢?同时还尽可能让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意见,把时间真正地还给学生。从侧面还可以看出,学生的数学知识是通过自己主动建构起来的,而这一点恰恰是教师在引导学生“玩”的基础上建立的,改变了以往的“教室安静、学生坐好、教师讲好”的教学模式,在这里学生是主体,他们自由地“比”“争”。在这种热烈的氛围中,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为今后自编应用题或应用题补条件填问题的教学埋下很好的伏笔。因此,在“玩”中学数学,既能培养学生的个性,又能发展其思维,也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我认为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的教学方式。5.8练习七(3课时)教学目标:1、巩固学生的两位数加减法计算。2、借助情境让学生能够正确地解答数学问题。3、通过判断、估算来锻炼学生的灵活思维。教学重点: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P64—1:1、让学生独立计算。2、小组同学互相检查对错。3、发现问题,集体讨论解决。二、P64—2:1、让学生观察,找出错误原因。2、改正。三、P64—4:1、讲小松鼠吃松果的故事。2、提出问题:小松鼠吃了25个,还剩17个,原来有多少个?3、小组讨论:怎样解决?用什么方法计算?4、你们能编出这样的问题吗?四、P64—5:1、学生独立做。2、集体订正。五、P64—3:独立完成。第二课时:一、P65—6:年龄问题:1、创设问题情境:同学们,能说出你是哪一年出生的吗?你今年几岁了?你出生的时候,你的妈妈多少岁,你知道吗?今年妈妈多少岁?2.同学之间说一说。并弄清过一年,每人都长一岁。回答书中的问题:象妈妈多少岁?[只要学生能够列出算式,说明自己的想法就可以。]二、P65—7:1、让学生观察图,理解题意。2、说一说题目的含义。3、估计小黄可能有多高,并说出自己的想法。4、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三、画出跷跷板。1、回想我们玩跷跷板的情形,跷跷板为什么会一面高,一面低呢?2、谁能说出书中两只小熊玩的情形吗?3、看懂题意。4、学生独立尝试完成。5、汇报交流:你是怎样想的?可以先计算,也可以根据两个算式的特点来判断,或者用估算的方法来判断。第三课时:一、购物:1、通过看图,了解每一种玩具的价钱。2、讨论:小淘气拿20元钱能买哪些玩具?3、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2、小组活动:你用20元钱想买什么?花了多少钱?找回多少钱?四个人一组,每人模仿依次小淘气来买玩具,其他同学做售货员。\n二、猜猜我是谁:这是一道逆向思维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1、让学生看懂题意。2、学生可用不同的方法说出得数。3、引导学生进行验证,交流。三、把得数排一排:1、先算出得数。2、再进行比较。也可用估算的方法比较。3、填方框,再检验。四、数学游戏:火星探险。1、对学生讲清游戏的规则,帮助同学扫清语言的障碍。2、组织活动。5.9小小运动会〖教学目标〗  1.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能利用10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发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加强对图形的认识,能利用图形设计美丽的图案。〖教学设计〗(一)活动一:争取门票,参观运动会(口算练习)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运动会吗?今天,老师就想带你们去看看动物们的运动会,不过在去之前,你们要先过一关,即争取拿到门票才可以参加。  口算:  32-845-1563+85+2918-9  25+78+3634-955+4534+18  (口算之后,请学生讲一讲计算100以内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用争取门票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口算练习,激发他们的兴趣。)(二)活动二:观看开幕式,辨认图形  师:同学们的口算真不错,还提出了要注意的地方,大家都顺利地拿到了门票,好,现在我们就去观看动物们的运动会吧!  1.出示动画的开幕式情境图:鞭炮声——小鸟、蜻蜓、蜜蜂组成的图案——动物运动员有序地进场。  2.学生讲讲看到什么:蜻蜓围成了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蜜蜂围成了一个圆形和一个长方形;兔子有18只,小狗有34只,松鼠有9只,猴子有27只。  (模拟的开幕式情境一下子就把学生吸引住,他们的目光是那么专注,看得那么认真,所以要他们回答看到什么时,就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了。)(三)活动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看得很认真,收集了很多信息,请你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解决,可以吗?  1.小组合作  以2人为一组进行合作:一人提问题并记录(贴图加字的方法),另一人解答(说算式并写算式)。5分时间,看哪一组合作得最好,提的问题多且又能正确解答。  2.展示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作出评价。)  如:  师小结:我们刚才从动物运动会的开幕式上辨认图形、提问题并解决问题,可见,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同学们平时多留心、多看、多想,那么你的数学会学得很棒很棒。(四)活动四:动手操作,设计奖杯  师:你们看,动物们的比赛可起劲了,他们正在进行一些什么项目的比赛?  生:小兔在赛跑,小狗在比赛跳绳,小猴在比赛爬树,松鼠在进行跳远比赛。  师:那我们为他们加油,为他们设计奖杯,好吗?比比看,谁设计的奖杯最美。请同学们拿出信封中的图形,拼出一个你认为最美的奖杯,然后再涂上颜色。  程序如下:  设计奖杯(生独立完成)——展示交流(引导学生合理评价,并着重讲讲奖杯是由哪些图形拼成的。)(五)活动五:比赛结束,安排乘车\n  有两辆车,运动员够坐吗?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先让学生四人小组讨论:这些运动员怎样安排在两辆车内比较合理?然后汇报。(六)活动六:小结收获,自我反思〖教学反思〗  反思整节课的教与学,本节课有以下一些特点及问题。  1.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本节课能够把活动课与复习课有机地整合,使学生能够在有趣的活动中运用所学知识来提问题、解决问题,并使所学知识进一步得到内化。如:设计奖杯这一环节,看似美术课,其实里面包含着辨认图形及图形的运用等数学知识。正是由于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所以比较好地体现了本节课是数学的复习课,而不是其他科目的复习课。  2.体现学习方式的变革  本节课以学生活动为主线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不但有自己的观察思考,更有小组的合作探讨、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讨论中明白道理,在合作中享受成功,在交流中发展自我——让学生在交流活动中,感受别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改变自己在认知方式上的单一,同时,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完善自我认知方式,从而达到个性发展的目的,学生的主体性也得到充分地发挥。如:这些运动员怎样安排在两辆车内比较合理?这个问题经过学生的讨论,他们的回答让你惊奇,“小狗和松鼠一辆车,猴子和兔子一辆车,车上空余的位置给它们放行李”。  3.注重数学应用  数学具有广泛的应用性,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应用,会应用数学的知识与方法解决现实的问题,了解数学的价值。如设计奖杯、安排车辆等问题,都是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当然,本节课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与值得思考的地方。  1.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一方面是如何使教材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如:可以把“动物们的运动会”改为“学校学生自己的运动会”;另一方面是如何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一些知识整理与归纳的方法,潜移默化,掌握一些数学学习的方法。  2.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具实效性  虽然本节课已经精心设计了小组的分工协作,如:提问题、解决问题中的2人合作:一人提问题并记录,一人解答写算式,然后交换。但实施时,出现一些学生代替其他学生回答问题、做练习等现象。因此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如何使每个学生都动起来,积极参与小组合作,我觉得这是非常值得探讨的。六购物6.1买文具〖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观察与操作活动中认识人民币。  2.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掌握元、角、分之间的进率。  3.培养学生把人民币的知识应用在生活中的意识,教育学生爱护人民币。  4.培养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思维灵活性。〖课堂实录〗(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师:昨天,老师请你们到超市去调查一两件自己感兴趣的物品的价钱,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1:我调查到一瓶矿泉水的价钱是8角9分。  生2:一袋饼干是3元5角,一个练习本1元钱。  生3:一条毛巾2元8角。  生4:一把牙刷3元9角。  生5:一个篮球45元。  (评析 让学生在课前的调查活动中,积累一些初步的感性认识,为学习新知积累生活经验。)  师:同学们调查得很全面!看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  师:(出示学具实物)它们是同学们学习时必不可少的帮手,我们要爱护它们!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它们的价钱是多少?  (根据学生的回答,一一出示价钱。)  生:一块橡皮1角钱,一把尺子8角钱……\n  师:介绍得很清楚!那么,要买这些文具需要用什么购买呢?  生:钱!  师: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和买文具有关的知识。  (板书课题:买文具)(二)师生互动,合作学习  师:我们国家用来购物的钱币叫人民币,你还知道哪国钱币的名称?  生1:美国的叫美元。  生2:英国的叫英镑。  生3:日本的叫日元。  师:同学们的见识真广!看!这是老师收集的一些外国的钱币(边演示边介绍)这是哪国的钱币,叫什么?(电脑演示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生:(异口同声)中国的人民币!  (评析 教师通过展示自己收集的各国钱币,让学生开阔眼界。同时,水到渠成地引入对人民币的认识。) 师:请你们将学具袋中的人民币分分类,并和同桌相互说说自己是怎样分的?  (学生独立操作,然后和同桌交流。)  师:谁来和大家交流一下?  生1:我分成两类,一类是纸的,另一类是钢蹦儿。  生2:我给他纠正一下,纸的叫纸币,钢蹦儿叫硬币。   师:(微笑)纠正得很好!(电脑演示此种分法)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生3:我把几元的分一类,几角的分一类,几分的分一类,共三类。  师:(电脑演示此分法)元、角、分就是人民币的计量单位。你能认出这些人民币是几元、几角、几分的吗?用什么方法辨认  生1:(迫不及待地)我会认字,读人民币上的汉字就行了。比如(举起一张一元纸币指着)这两个字就是壹圆,所以它是1元钱。  师:嗯!真不错!识字少的同学怎么辨认呢?  生2:我认识数字和元、角、分几个字,把数字和元、角、分连起来看就行了!  师:(微笑)好极了!办法真不错!  生3:老师,我还可以用颜色和大小分辨。  生4:你那样不太准确,2分钱和1角钱硬币就差不多大!我教你一个办法,人民币上有汉语拼音,可以用读拼音的方法来分辨!  师:(带头鼓掌)哎呀!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你们可以选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分辨。我出示一些人民币,你们能准确认出它吗?(能!电脑演示,学生抢答。)  (评析 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不是一张白纸,教师巧妙地借助学生间的交流,学习新知。在学生动手操作及观察过程中,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事物、多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及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同时在交流中,互相倾听,逐渐让学生学会接纳、鉴赏、帮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认识逐步提高。)  师:认得真准!现在我们来玩一个游戏“猜猜看”\n,猜猜我会怎样付钱!我想买一个练习本,会怎样付钱?  生1:拿一个2角钱。  生2:还可以拿2个1角钱。  师:我想买一把尺子呢?  生1:拿1个5角、3个1角。  生2:拿4个2角。  生3:拿1个5角、1个2角和1个1角。  师:我想买1枝钢笔!  (同桌交流后汇报。)  生1:拿1个1元。  生2:拿2个5角。  生3:拿5个2角。  生4:拿1个5角,2个2角和1个1角。  生5:拿10个1角。  (师根据生回答板书加法算式。)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它们都得10角,也就是1元钱。  师:对!所以我们说1元=10角。  师:我想买一块橡皮会怎样付钱呢?  生1:拿2个5分的。  生2:拿1个1角的。  生3:拿2个2分、1个1分和1个5分。  生4:拿10个1分的。  (师根据生回答板书加法算式。)  师:你有什么发现,得到什么结论呢?  生:都得10分,1角=10分。  师:这就是元和角、角和分之间的关系。(三)联系实际,运用新知  师:了解到这些关系,在日常购物时,我们才能清楚地知道如何付钱和怎样找钱。如果你有1元钱,会买什么学习用品呢?知道找回多少钱吗?现在,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2人组),用学具练习现场购物。请说准要买什么,付的钱数和找回的钱数。  师:我来扮演售货员,你们来购物,好吗?看谁表达得清楚、准确。  生1:售货员阿姨,我想买一把尺子,给您一元钱,您找我2角钱。  师:为什么找你2角呢?  生1:因为1元是10角,尺子8角一把,10-8=2(角)。  师:你真棒,尺子卖给你了!谁还能像他这样棒?  生2:我来!阿姨,我想买1枝铅笔,2个练习本,还有一块橡皮。(思考片刻)不用找我钱了,正好是1元。  师:同学们,能卖给她吗?(能)  师:怎么没有人买小刀呢?  生1:因为小刀1元2角一把,钱不够啊!  师:那怎么办呢?  生1:再找爸爸要2角钱。  生2:我再存2角钱,存够了再买。  师:你们真棒!不但会购买小件物品,还知道钱不够时,可以自己存钱,我们都要养成节约的好习惯!希望你们以后都能成为理财小能手。  (评析 在“买文具”活动中,提高学生应用意识,并恰当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四)交流收获〖教学反思〗本节课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与学生生活具有密切的关系。我认为,“生活中的数学”应体现两方面的含义:第一,数学具有现实的性质,数学来自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再运用到他们的现实生活中去,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数学内容的基础;第二,学生应该用现实的方法学习数学,即学生通过熟悉的现实生活自己逐步发现和得出数学结论。简单地说,即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再用数学知识服务于生活。本节课则利用社会调查活动这一形式,给学生创造接触社会生活的机会,为学生积累较丰富的生活经验提供时空。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感性知识,发现数学就在身边。而在学生认识了小面额人民币,了解了元、角、分之间进率后,又设计购物的实践活动,正是运用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不仅深化对新知识的认识,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2.数学活动的教学  我们都知道“听过会忘记,看过能记住,做过才能学会”,因此,“动手”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促使学生不但“学会”,而且“会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所以,在学生初步认识人民币及了解元、角、分之间进率这个环节时,分别设计“动手”活动,更有利于学生直观观察,并在合作交流中相互完善彼此的结论,使学生认知更充分,提高合作能力。6.2买衣服〖教学目标〗1.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各种大面额的人民币,并初步掌握其换算关系,能正确进行换算。2.在情境中初步形成合理地使用和爱护人民币的意识。3.通过参加数学学习活动,进一步体会人民币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意识。〖课堂实录〗(一)引入:师:夏天到了,许多小朋友都要买一些新衣服。今天,我们就到服装商店去看一看。(学生一听,一下子高兴起来,一个个睁大眼睛,跃跃欲试。课件出示服装店的场景,画面上展示出不同款式的夏装和价钱:上衣59元,裤子41元,T恤39元,裙子36元,连衣裙68元,帽子14元,短裤32元。)(评析教师结合实际情况,把活动置于服装店,并且把教材上的内容扩充,使其更加丰富。)  师:瞧,这么多漂亮的衣服,如果你是这家商店的售货员,怎样介绍你的商品呢?谁来试一试?  (教师的话音刚落,眼前已经是小手林立,几位“小售货员”介绍之后,本节课的学习活动开始了。)(二)活动一:认一认\n  师:我们怎样才能买到这些漂亮衣服呢?  生:(异口同声)付钱!  师:昨天,我们认识了一些人民币,用它们来付钱,可以吗?  生:行是行,可是太麻烦了!  师:那么,大家还见过什么样的人民币呢?  (几个学生马上回答说:我见过100元的;我见过20元的;我见过50元的……)  师:好,现在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些人民币。  (教师在教具中出示最新版的10元至100元不同面值的人民币模型。)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钱你认识吗?在小组里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评析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出认一认活动,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空间来观察,从直观上感知、认识大面额的人民币,学生可以在组内充分地交流自己所看到的,为正确认识、区分这些纸币打下基础。)  (学生各自选一张教具,翻过来掉过去地看着,时而和组里的伙伴交头接耳,一起分享着他们的发现。)  师:谁有好办法把他们记住?  生1:每张上都有数字,你只要看数字就知道了。  (这倒提醒了大家,几个学生马上在纸币上找到了数字。)  生2:这些钱的颜色不一样,100元是红色的,50元是绿色的,20元是棕色的,10元是蓝色的。  师:那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吗?  生3:咦,他们都有一个毛主席像。  (这时,教师拿出了一张旧版的100元。)  师:我这里有一张人民币,你知道它的面值是多少吗?  生:(异口同声)100元!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那有一个数——100。  师:这是旧版的100元,和大家刚才看到的不一样,但它们的面值是一样的。大家还见过其他的50元吗?  (教师边说边把旧版的50元和10元展示给大家,并交流一些辨别的方法。  师:你知道10元钱能干什么吗?  生1:打车用10元钱。  生2:10元钱可以买一个汉堡。  生3:我的文具盒用10元钱。  师:10元钱如果合理使用的话可以帮助我们做很多的事。大家课下可以再调查50元可以干什么。  (由于学生年龄所限,对于50元这样大面额的人民币使用机会不多,因此把它留在课下。)  (评析 出示新旧不同版的人民币,扩大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观察数字、颜色、图案等,帮助学生加深感性的认识。)(三)活动二:买衣服\n  师:这些人民币我们都认识了,现在我们可以用它们买衣服了。大家每人挑选一件你最喜欢的衣服,看清它的价格,想一想你怎样付钱呢?  (学生有的睁大眼睛在精挑细选自己喜爱的衣服,有的若有所思。)  生1:我想买一条裤子41元,我拿4张10元,一张1元的。  师:(不失时机地)大家帮他想一想,还有别的拿法吗?  另一个男孩子灵机一动说:可以拿两张20元的,一张1元的。  (评析 提示学生不同的付款方式,帮助学生更深一步理解人民币的进率关系。)  生2:我想买一条裙子36元,可以拿一张20元、一张10元、一张5元和一张1元的。  她刚要坐下,似乎又想起了什么,马上接着说:还可以拿3张10元的,3张2元的,然后满意地坐下了。  生3:我想买一件上衣59元,拿一张50元的和一张10元的,再让售货员找回1元。  (这个想法得到了老师和同学赞同的掌声。)  师:看到大家都找到了自己喜欢的衣服,老师也想挑选,我想买一件T恤和一条裤子,我有100元,大家帮我估计一下,这些钱够不够呢?我应该怎样付钱呢?  生4:100元够,还得找回20元,因为一件T恤和一条裤子共80元。  (许多学生也满意地点点头。)  师:谢谢这位同学帮助了我,我想如果你将来成为一名售货员,会很出色的。现在,请大家再为你的爸爸妈妈,或者是好朋友选一件衣服,加上刚才你选的,算一算一共要多少钱,你打算怎样付钱?  (学生一下子高兴起来,一边指指划划,一边嘴里念念有词。)    师:现在把学具中的钱准备好。  (这里教师有意安排了一个困难,学具里并没有小面额的人民币,学生们很快就发现如果想准备出正好的钱比较困难,这样也就自然引入了下一个环节。)  师:遇到困难了吗?  (学生都争着说没有零钱。)  师: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其实刚才那位同学已经帮我们找到了办法。  (这个暗示很有效,学生立刻想到了找钱。)  师:现在请大家两人一组,一人扮演售货员,一人扮演顾客,来买刚才挑选的两件衣服,看看能不能找对钱。  (教室里一下子热闹起来,学生两人一组,有说有笑。)  生1:我想买一件上衣和一顶帽子,给你80元。  生2:一共是73元,找你7元。  ……  (教室里喧闹了一会儿,渐渐安静下来,学生带着微笑回到座位上。)  (评析 通过两个由浅入深的活动,学生充分感受到不同的付款方式,在活动中练习使用人民币,在活动中深入理解人民币的进率关系。)(四)活动三:换钱  师:刚才大家当售货员都很成功,不过,为了买东西方便,通常大家会把钱换一换,这里有一张100元,如果想换成10元的,怎么办?  (这个问题立刻得到回应。)  生:10张10元的。  师:如果不只是换成10元的,还有别的换法吗?  (这下学生的热情被点燃了。)  生1:换成2张50元的。  生2:换成5张20元的。  生3:换成1张50元的和5张10元的。  生4:换成4张20元的和2张10元的。  ……  师:请大家在组里把面额是50元的人民币换一换。  (不一会,多种答案出现了:5张10元;2张20元和1张10元;1张20元和3张10元……)  师:为了方便,把10元的也换一换吧。  (有了前面的基础,加之上节课的基础,活动进行得比较顺利。)  (评析 换钱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里不仅加深了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而且帮助学生掌握较大面额人民币之间的换算关系。)  (下课铃响了。)   师:请大家把本节课的收获讲给你的爸爸妈妈听,下次再去购物时,你可以帮着算钱,而且记在日记中。〖教学反思〗1.数学学习回归生活  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学生非常熟悉,教师把数学学习置于一个现实的背景之中。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学习活动的组织上,教师都注重回归生活,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引入部分并不是由教师提出,而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由学生自己提出学习的内容。本节课以学生熟悉的购物情境贯穿始终,学生在一个亲切熟悉的环境中学习,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2.活动丰富,循序渐进  数学学习是数学活动的学习。本节课在一个情境中设计了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活动,由浅入深,先是一件衣服的付款方式,再是两件衣服,然后提出找钱、换钱的问题,这样由易到难,步步深入。以这种学生非常乐于参与的活动形式调动学习热情,同时不断提高活动的要求,由独立思考到合作交流,学生在活动中不仅认识了人民币,同时练习了如何使用人民币。“换钱”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安排在最后,学生在经过大量的活动经验积累之后,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再进行这个活动就不会感到困难。教师还把活动延伸到课下,让学生记录购物的钱数,使课堂学习和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学生参加各种活动不仅获取了知识,更锻炼了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3小小商店教学目标1.通过购物等活动,体验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2.在具体的购物情境中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元、角、分,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4.培养学生合理使用和爱护人民币的意识。教学重难点:1、具体的购物情境中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n2、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元、角、分,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教学流程今天这节数学课呀,我们的好朋友小淘气也来了,请看。(课件出示:我是小淘气,我要和大家一起到小精灵购物广场去买东西,你们愿意吗?出示第72页的图。)活动一:(1)小朋友,这里的东西可真多,老师都看得有点眼花缭乱了,这里有你需要的东西吗?你需要什么东西?买这些东西一共要用多少钱呢?(学生说,教师板书价钱,并且注意指导他们对计算过程的思考,提示大家,相同的单位相加,即元和元加,角和角加。)(2)该怎样付钱呢?请小朋友拿出你们准备好的钱来试一试。还有不同的付钱方法吗?(3)小组内讨论,互相说说自己要什么东西,一共要用多少钱?并且付钱。(4)刚才在购物广场买东西的时候,大家表现得非常好,小淘气心里非常高兴,他现在给大家出了6道题想考考大家,看谁写得又对又快。请打开课本第72页填一填。填空后大家对题,并且注意纠正错误。活动二:儿童节就要到了,小淘气要到游乐场去玩,咱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一段录像,内容是小朋友们在游乐场玩的欢快场面。)碰碰车13元,跳跳房9元5角,空中飞人15元5角,抬花轿7元,小朋友,如果你有20元钱,你想做哪些游戏呢?你的钱够花吗?(学生先讨论,然后再汇报。教师注意提醒学生20元钱的限度。)活动三:(1)小朋友们,小淘气有一个新的想法想要告诉大家,你们想知道吗?他想让每个小组的小朋友合伙开一个百货店,你们愿意吗?那么要想开百货店都需要什么呢?请大家讨论一下,给自己的店起个什么名字?再选出一个售货员。咱们的货物就在课桌斗里,请你们拿出来吧。店名有了,售货员有了,货物也有了,万事俱备,咱们开张吧!请大家轮流当顾客,用钱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售货员和其他小朋友注意看看他付的钱对不对。(2)小朋友,我们到兰猫专卖店去看看吧,你买了什么东西?一共花了多少钱?七加与减(三)7.1套圈游戏〖教学目标〗  1.结合教学情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的意义,掌握100以内的连加运算的方法,初步培养估算意识,并探索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在生动熟悉的情境和游戏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主动探究的精神,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通过课堂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初步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六月一日是什么节日?(儿童节)同学们开心吗?我们一起做游戏庆祝吧!(出示课件:套圈游戏)大家的好朋友淘气和笑笑也来参加我们的活动,就先请他们试一试吧!(二)体验估算、探求新知  1.体验估算  教师说明比赛规则,每人可以套三次。大家猜猜谁会赢。(学生说一说。)  师:那就请大家做裁判好吗?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统计表帮他们记一记比赛的分数。(课件演示淘气套圈的情境。) 师:紧张激烈的比赛开始了,首先出场的是淘气,他第一次套了24分、第二次套了29分、第三次套了44分。下一个出场的是谁呢?(笑笑)她第一次套了23分、第二次套了30分、第三次套了41分。裁判记录好了吗?(课件出示:统计表)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总分淘气242944  笑笑233041  师:比赛结束了,你们猜对了吗?请同学们看看统计表里的数据,你估计谁赢了,你是怎样估计的?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小组交流。)  师:谁能大声地告诉大家你是怎样想的?(全班交流。)  生1:我发现淘气两次的分数都比笑笑高,所以我认为淘气能赢。  生2:我发现他们每一次的分数都差不多,第一次淘气比笑笑多1分,第二次笑笑比淘气多1分,第三次淘气比笑笑多3分,所以淘气赢了。  ……2.探求新知\n师:同学们用了不同的方法进行估计,结果都是淘气赢了。下面我们来算一算看他们的总分分别是多少,我们的估计对不对。  师:请同学们动脑筋想想用什么方法计算呢?(学生独立思考。)  师:谁能说说你是怎样算的呢?(列出算式:24+29+44=)  师:你们的计算方法一样吗?在小组内和你的小伙伴说一说。  (全班交流。)  生1:20+20+40=80,4+9+4=17,80+17=97。  生2:24+29=53,53+44=97。    生3:                2  4                +2  9                _______                5  3              +4  4                _______                9  7  ……  师:三次比赛结束时,笑笑共得多少分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算算。  (全班交流:23+30+41=94(分)。)  师:噢,淘气果然是冠军,让我们向他表示祝贺吧。  3.实践操作    师:多有趣呀,我们也来加入比赛,好吗?我们来看看谁能超过淘气。  (分小组进行套圈游戏,并在统计表中记录成绩。)  师:谁超过淘气了?请同学们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自己的统计表,说说超出的原因。(三)巩固新知,拓展思维  1.师:你们看,同学们为了庆祝自己的节日,还准备了精彩的文艺节目。(课件演示:跳舞的有17人,唱歌的有36人,拉琴的有11人)谁能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提出数学问题呢?  生:唱歌的和跳舞的一共有多少人?  生:拉琴的和唱歌的一共有多少人?  生:唱歌的比拉琴的多几人?  生: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文艺演出?  师:同学们真聪明,提出了这么多问题,你们自己能解决这些问题吗?  (学生独立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2.师:你们看谁又向冠军挑战了?(出示课件)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总分淘气24294497小明23        师:如果小明想战胜淘气,他第二次和第三次可能套到哪两种动物呢?   (学生小组内讨论思考,完成统计表。)  (全班选出几种不同的方法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结果,并说说是怎样想的。)(四)总结  师:我们的比赛结束了,同学们的表现都不错,老师向获得好成绩的同学表示祝贺。  师:谁来说说今天你的收获是什么?你学会了什么?〖教学反思〗  一年级的学生年龄比较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在教学时,首先以生动形象的情境吸引学生,激发求知的欲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本节课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初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因此,通过问题情境“谁会赢”使学生体会到估算的必要性,为学生的思考留下充分的空间,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出几种不同的估算方法。在新知探索中,我又通过不同的形式营造一种研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鼓励算法多样化,并能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创新思维,同时也使其掌握100以内的连加运算的方法。  这节课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在小组活动时,还是没有完全让每个学生释放出自己的潜能,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方式还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尝试与改进。7.2乘船〖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100以内数连减的计算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并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通过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问题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学设计〗\n(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大家喜欢旅游吗?谈一谈你旅游的体会。  生1:(自豪地)我去过北京……  生2:我去过青岛……我觉得旅游可以增长知识,锻炼身体。  师:(课件出示“乘船”画面)大家说得对,旅游时可以学到许多的知识。你们看,今年暑假,光明小学的学生到美丽的海滨城市大连去旅游,走在最前面举牌的是小明,他们正要乘船去领略大海的风光呢。  (评析教师从学生喜欢的话题“旅游”谈起,激起学生的兴趣。)  (教师板书“乘船”。)(二)提出问题,探究解决  1.估算解决  师:(疑惑的面孔)看图画,大家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我发现有两条船,小的可以乘坐26人,大的可以乘坐44人。  生2:小明他们一共有92人。  生3:两条船够坐吗?  师:请大家估计一下,这两条船够坐吗?  生1:不够,因为把44看作40,26看作30,40加30等于70,70小于92。  生2:我也认为不能,因为把44看作40,92看作90,90减40等于50,50大于26。  生3:老师,还可以把26看作30,92减30等于62,62大于44,所以这两条船乘不下这些同学。  生4:老师,还可以把44看作40,把26看作30,92减30等于62,62减40还剩下一些同学。所以不能。  ……    (评析 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用估算的方法试着解决这个问题,并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估算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2.用连减的方法  师:同学们的估算方法可真不少,既然这两条船乘不下这些同学,那么你知道还有几人不能上船吗?  生1:(急不可待)老师,还有22人不能上船。  师:这位同学算得真快!你们能够用综合算式来解答吗?然后把你们的答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学生开始独立解答,并在组内交流自己的结论。)  (评析 这个题目对学生来说比较容易,但由于解答方法比较多,像综合算式有多种列法,笔算方法也有几种,所以教师让学生独立解答后,再在组内交流,使学生掌握自己所没有考虑到的方法,有助于算法多样化的渗透。再者交流的前提是独立思考,这样的做法有助于培养独立思考的意识。)  师:下面请同学们来展示一下你的答案。(用实物投影)  生1:列算式92-26-44=22(人)。          9  2        6  6        -2  6      -4  4        ______      ______          6  6        2  2        我们是用总人数减去小船可乘坐的人数,再减去大船可乘坐的人数,剩下的就是不能上船的人数。  师:对于这位同学的做法大家有什么意见吗?  生2:老师,我的和他的有点不同,我的综合算式是92-44-26=22(人)。  我的竖式是          9  2          4  8        -4  4        -2  6        ______        ______          4  8          2  2  我们是用总人数减去大船可乘坐的人数,再减去小船可乘坐的人数,剩下的就是不能上船的人数。  师:还有哪位同学愿意发表意见?你们认为他们汇报得怎么样?  生:他们汇报得很有条理,而且能代表小组发言。不过,这两种方法可以说是一种,都是用了连减。  生3:老师,我的竖式有简便方法。我的综合算式和他(生2)的一样,只是我的竖式和他们的都不一样。            9  2          -4  4          ______            4  8\n          -2  6          ______            2  2   师:(惊讶状)现在出现了两种竖式,第二种我们可以称它为竖式连写。对于他们的方法你想说什么?  生4:老师,我认为,生3的竖式连写好,省去了写第一步的得数,可以使我们计算得快一些。  师:大家认为呢?  生:好。  师:这种方法很好,请把你(生3)的方法写在黑板上,让大家看得更清楚些好吗  (生3把竖式连写写在黑板上。)  师:大家还有什么意见吗?  生5:(慢吞吞,犹豫地站起来)老师可不可以这样,和连加一样,              9  2            -4  4            -2  6            ______              2  2 (这名学生把自己的答案在投影上展示出来。)  师:大家观察一下或者用这种方法算一算,你有什么看法?  生6:老师,我们刚才已经试过了,这样很难算,而且很容易算错。  生5:是的,我刚才用了这个方法,也是觉得不太好,不过刚才我拿不准,现在我明白了。  师:是的,这样做个位上不够减,算时很难算。我们记住最好不要这样做。那这种方法什么情况下用好呢?  生:当个位相减不用从十位退1时很方便。  师:那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评析 教师的期待眼神和质疑的语气,再一次激起学生的思考。)  生7:(急不可待地)我们还有其他方法。  师:(惊讶)你来说说。生7:我们小组的方法有的和他们组的一样,但还有一种不同的方法。44+26=70(人)        4  4      +2  2      ______        7  0  92-70=22(人)        9  2      -7  0      ______        2  2  我们把大船和小船的人数加起来,再用总人数减去可乘坐的人数,就是还剩的人数,也就是还有几人不能上船。  师:谁还用的这种方法?谁能再讲一讲。  生8:老师,这样做是对的,我们组也用了这种方法做。  生9:(骄傲地)我们小组这几种方法都有。  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种方法,你最喜欢哪一种?你的理由是什么?  (生发表意见。)  (评析 教师提出的问题唤起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学生开始你一言、我一语,有独立思考,有交流方法,有评价,有发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了,思想火花得到碰撞,组与组之间的想法和结论得到展示和交流,共同探讨出最优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及时的、和谐亲切的话语,使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到探讨中来。教师把所有未知算法都抛给学生,让学生去争论,去尝试,去探索,去获取。教师只起引导的作用,从而使每个学生充分地思考和发现。在这个过程中,多样化的算法得到合理优化,优化的实践者是学生,优化的过程带有学生自身的特色。) 师:既然我们知道还剩下22人不能上船,那怎么办?  (学生讨论。)  生3:我认为再有一条能乘坐22人的船就解决了。  生2:如果没有的话,可以再用一条可乘坐26人的船。  师:是呀,我们尽可能地用一条能够乘坐22人以上的船,并且接近乘坐22人的船最合适。\n(三)练习巩固1.师: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笔算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77-33-28=  96-39-45=  100-91-9=  (学生笔算这三道题后,用实物投影展示订正。)  2.投影出示。  机灵狗不小心把订报刊的统计表弄脏了。(1)哪个班订的报刊最少?  (2)二班订了多少份《儿童报》?  (3)三班订了多少份《小画报》?  (4)四班订《小画报》有多少份?《小故事》有多少本?  师:请同学们用学过的知识解答这些问题,如果有困难可以先在组内讨论,共同解决。  (学生开始解答这些问题。) 师:哪个班订的报刊最少?  生3:老师,一班订的最少,我是用连加的方法求出一班一共订了97本,然后比较出来的。  (学生都认可。)  师:二班订了多少份《儿童报》?  生4:(很快地站起来)1+7+0=8,那么个位上的数就是1,2+3+4=9,十位上的数就是2,合起来就是21,因此二班订了21份《儿童报》。  生5:我反对,老师,他只说出了答案,像这样没办法列算式。要算二班订了多少份《儿童报》,应当用总数98减去37份《小画报》,再减去40份《小故事》。  生6:老师,我也反对,他只说出了答案,像他这样没办法列式进行计算,我们组是先算出《小画报》和《小故事》一共有多少本,再用98减去加得的得数。  师:噢,你们的意思是这样算不是一种好办法。    生7:那当然,只能在脑子里面想,又没办法写出来。      师:这样吧,我们继续算三班订了多少份《小画报》。  生4:老师我已经算出来了,我还是用了这种方法。4+4+2=10,3+3+3=9,四班的《小画报》有34份,《小故事》有32本。  师:谁再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生5:我是这样想的,因为四班的合计数是100,那这几个数个位上的数加起来肯定是10,4+2=6,再加4等于10,所以《小画报》个位的数是4。这几个数十位上的数加起来也得是10,十位3加3再加进位的1得7,如果再加3就得10了,因此《小故事》的十位的数是3。  师:你用的是生4的办法呀!  生5:(不好意思)不用这种办法,我就不会算。  师:大家还有什么想法可以谈谈。  生8:我觉得生4的方法虽然没办法写出来,但我觉得很好,这种方法既简便又算得快。  师:看起来,大家都有自己的看法,有些方法用得巧可以帮助我们很快地解决问题。像这道题就有三种方法来解答,同学们都想到了,了不起!  (评析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算法,但最恰当的算法,应该是学生经过自己的分析、辨别,找出的方法。教师在这里没有直接指出该用哪种方法,而是让学生在体验、比较和反思的过程中发现其中的规律,让学生从刚开始的反对到最后达成共识,表现出教师对学生独立思考的成果的尊重,表现了教师对延迟评价的合理运用。)  师: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知识?  生:连减。  师:你学会了什么,你是怎么学会的?可以小结一下自己或班内同学的表现。  (学生总结和评价。)  师:是呀,这节课通过同学们的努力,探讨了连减计算,同学们得出了很多自己喜欢的算法。在这里向大家祝贺,祝你们能在以后的学习中通过自己的智慧学到更多的知识。〖教学反思〗1.重视学生算法的动态生成,鼓励算法多样化  真正的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积极有效互动、动态生成的过程。在尝试计算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考角度出发,产生不同的计算方法;并为学生提供交流各自想法的机会,通过交流,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这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自信心和创新思维。  2.把计算的学习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  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是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自己生存的世界,解决这个世界中发生的问题,而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提供着丰富的学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机会。本节课从主题图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切实感受到学习计算的必要性,体会到算法多样化中的算理。  3.\n鼓励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具体活动中进行思考,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在思考和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提供适当的帮助和点拨,选择教材和生活中有价值的问题与学生展开讨论,以寻找问题的答案。同时培养学生表达和倾听的习惯,学会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7.3乘车〖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理解并掌握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加减混合运算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思维的灵活性,并引导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学会与人合作,体会趣味数学和生活中的数学。〖教学设计〗(一)我们去坐车  (对教材上的小朋友们乘车图,我作了一些改动,课题定为“畅游动物园”。)  师:在上课之前,我先统计一下,我们班哪些同学去过深圳市野生动物园?哪些同学没去过?  (很多学生很兴奋也很得意地说去过,也有少数学生略显遗憾地说没去过。)  师:(安慰但很有鼓动性)没关系!不管是去过还是没去过,咱们今天都开开心心地到动物园去玩一圈,痛痛快快地畅游一次动物园,好不好?  生:(兴奋地)好!  师:现在咱们就到世界之窗集合,坐车前往动物园!  (多媒体演示公共汽车开动,到达“世界之窗”,有乘客上下车的情境。画面配音:各位乘客大家好,这里是火车站开往动物园的101路公共汽车,现在车上有乘客36人……世界之窗到了,本站下车19人,上车48人。)  (评析 动物园是学生喜爱去的地方,以此作为课题引入新课,能立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二)前往动物园  1.到达“世界之窗”  师:画面中的情境大家看清楚了吗?你能不能估计一下,现在车上的乘客和刚才的36人相比,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为什么?  (学生对画面中的情形非常感兴趣,教师的问题一出,小手都纷纷举起来。教师让各个学习小组先讨论一下,教室里顿时响起唧唧喳喳的讨论声,看来学生还没养成轻声讨论的习惯。)  生1:我觉得车上的人增加了,因为上车的人比下车的人多。  生2:车上的人数增加了,因为48比19大。  生3:我觉得车上的人会比原来的36人多很多,因为48比19大很多。  (第三种说法很有创意,用到了以前学过的“多得多”“少得多”“多一些”“少一些的知识,有较强的数感和估计能力。这位学生的回答得到了其他同学钦佩的目光,听课教师中有人赞许地点头,我也及时地表扬了他。)师:那么现在车上到底有多少人呢?你能写出算式计算出来吗?  (学生独立地在练习纸上列式计算,几分钟后,让学生回答。)  生1:36-19+48=65(人),我是用车上原来的人先减下车的人,再加上车的人,就是现在的人数。  生2:36+48-19=65(人),我觉得也可以先加上车的人,再减下车的人,就是现在的人数。  (这时又有一个学生把小手举得高高的,满脸着急的样子,我刚朝他看,他就迫不及待地站了起来。)  生3:老师,我和他们的算法都不同,我先算48-19=29(人),再算36+29=65(人)。  师:你的想法真独特!你能说说为什么要这样算吗?  生3:48-19=29,表示上车的比下车的多29人,36+29=65就是现在车上的人。  师:刚才大家都说车上的人数增加了,这个29也可以说是什么?  生4:车上增加的人数。  生:用原来的人数加上增加的人数,就是现在车上的人数  (又一部分学生忍不住接上了话题,也有一部分学生略有所思、略有所悟地点点头。听课教师中响起一阵讨论声。)  师:你们在计算得数的时候,是口算的还是写竖式算的呢?谁愿意把你的竖式展示给大家看? (学生到实物投影仪上展示竖式的写法,同时教师强调一下易错的地方。)2.到达“深圳大学”\n  (画面配音:各位乘客,深圳大学到了,本站下车17人,上车9人。)  师:想一想,现在车上的人数和刚才相比,是多了,还是少了?为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师:你能算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吗?(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说一说你的算法,你是怎样想的?  生1:65-17+9=57(人)。  生2:65+9-17=57(人)。  生3:17-9=8(人),65-8=57(人)。  (教师让学生解释算式的意思,并指名用竖式计算的学生到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出来。因为有上面一题的铺垫,学习过程加快许多,汇报算法的学生都能准确地解释自己算式的意思,特别是对于第三种算法的理解又更深了一步,大约三分之一的学生在有意识地尝试用第三种方法来算。) (评析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直观感受并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为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提供有利条件,在计算结果时先估算再口算或用竖式计算,充分体现算法多样化,培养估算意识。教师在两道题的处理上,也有轻重之分,第一题是重点,第二题是知识的顺迁移,有效且及时地巩固所学知识。)(三)表演真精彩  1.蝴蝶采花  师:看,动物园到了。深圳市野生动物园欢迎大家光临。看看这边草地上有什么?(蝴蝶)春天里,美丽的蝴蝶正忙着传播花粉呢!每一只蝴蝶应采哪一朵花呢?请你把蝴蝶和相应的花用线连起来。  (学生每人一张练习纸,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评析用情境出示练习题,比直接看题计算要生动得多,学生也比较感兴趣。)2.拔河比赛  师:这边动物们的拔河比赛正在紧张地进行,哪一队会赢呢?咱们来帮忙,好吗?1~5小组的同学代表左边的一队,6~10小组的同学代表右边的一队。请大家在练习纸上算出得数,再决定胜负,好不好?开始!  (多媒体演示动物们拔河的情境,教师点击鼠标,绳子就会偏向得数大的那一边。)  师:再来一轮好不好?(画面上场景不变,两边的算式变了,一共出示了4组题。)  (评析 拔河比赛是学生熟悉的活动,把这一情境运用于动物的活动中,生动有趣,更富有人文色彩。尽管所给题目都是单调的两步计算,但学生急于想知道比赛结果,都兴致勃勃地认真计算,尽管计算过程比较复杂,但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效果就大不一样。)  3.接力赛跑  师:再来看这边的小动物们在干什么呀?(接力赛跑)好多小动物身上的号码都忘了写,你能不能帮它们填上?(学生在自己的练习纸上独立完成。)  (订正完得数后,教师追问:你认为哪一队可能会赢?这一问,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他们的回答千奇百怪。)  生1:我认为老虎队会赢,因为最后老虎身上的得数是88,而狮子身上的得数是78,所以老虎队赢了。  生2:我不同意,因为赛跑是计时间的,老虎身上的88可能是跑了88秒,而狮子是78秒,所以应该是狮子队赢。  生3:我觉得还是老虎队赢了,因为狮子那队有乌龟,乌龟是爬得很慢的。  生4:我不同意,乌龟虽然爬得慢,可老虎队里有熊猫,熊猫不也是跑得很慢很慢的吗?  生5:乌龟虽然很慢,但后来狮子也追上来了,你看狮子的脚在老虎的脚前面一点点,说明狮子是先冲线的。  生6:我还是觉得老虎队会赢,你看乌龟一边跑还一边扭过脖子回头看别人,这样是很容易掉棒的。  (听课教师被逗得一阵大笑……)  (还有一些小手举着,还有理由要说……\n两种不同的观点相持不下,你来我往,互不相让。学生把刚参加完运动会中接力比赛的要领和注意事项,都用到数学课堂中来了。备课时我只想到学生可能会根据最后一个得数的大小和乌龟跑得慢的事实,来决定胜负,但学生的回答比我想像得要精彩得多,丰富得多。我很欣喜也很激动,对于每一种回答,我都一一点头,表示肯定,因为没有标准答案。)  (评析 这一题的处理有一定的创造性,不仅从知识上落实,更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而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开放思维和合理想像、合情推理的能力,有助于学生的整体性发展。) 4.迷路的小熊要回家  师:天快黑了,一只小熊迷路了,你能帮它找到回家的路吗? (屏幕上演示情境和要求:得数大于70的才能走,用彩色笔画出路线,小组合作完成。)  (在实物投影上订正结果。) (评析 把迷路的小熊送回家,富有浓浓的人文关怀,学生都乐意去关心小动物,帮助小动物,学习的积极性有增无减;而且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能运用各种方法去解决问题,比如分工计算、估算等,有助于培养学生灵活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四)开心回家去  师:天黑了,小动物们都要休息了,咱们也该回去了,上车吧。 (多媒体演示,画面配音:101路公共汽车从原路返回,现在车上有乘客57人。世界之窗到了,本站下了一些人,又上了一些人,车上还有47人。)  师:想一想,可能下了多少人,上了多少人呢?小组讨论、合作,写出你的算式。  (学生小组讨论、合作,写出各种可能,然后全班交流。) (评析 这是一道开放题,答案不惟一,相对前面直接给出数据来计算的题有一定的难度,但有前面的基础,让学生“跳一跳再摘桃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更深层次地发展。)  师:今天大家到动物园玩得开心吗?  生:开心!〖教学反思〗  《标准》提倡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本节课让我再一次地感受到情境教学的魅力,如果没有“畅游动物园”这一情境,一年级的学生对于数字较大、计算过程相对复杂(有进位退位)的混合式题,最多算4,5道就会感到枯燥、乏味,甚至厌烦。但是,当把计算融入到“坐车”“采花”“拔河”“赛跑”等具体的情境之中,学生要感兴趣得多,他们不觉得是在做题,只觉得有趣好玩,尽管计算过程比较复杂,题量也不少,但每一个活动都是一个兴奋点,都让学生意犹未尽。特别是“接力赛跑”这一环节,掀起了课堂的高潮,学生的辩论热烈而精彩,这种大胆想像、敢于创新、积极思辨的精神是非常可贵的,也是其受用终身的。整节课,学生自始至终都保持着旺盛的精力和浓厚的兴趣,甚至很久以后还有学生对我说,最喜欢动物园这节课。  尽管如此,我觉得仍有遗憾。  1.对学生放得不开,留给学生展示自我的空间还不够。在“接力赛跑”这一环节,我有意识地培养和展示学生敢于创新、合理想像、积极思辨的精神,但不够充分。课后也有本校的老师对我说:“你的学生说得多好啊!为什么不让他们继续说下去呢?我们还觉得没听够。”  2.“小熊回家”这一题,不一定每道题都要计算出准确得数,在对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指导上略有欠缺,比如可以用估算、直觉思维等多种方法。八统计8.1组织比赛〖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整理数据、作出决策的过程。  2.学会使用适当的方法收集数据并能用不同的形式呈现数据。  3.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和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4.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感受统计的必要性,发展统计观念。  5.学会与人合作,积累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设计〗\n(一)创设矛盾情境,激发统计愿望  师:同学们,前几天,我看了一场体育比赛,可热闹了,想看看吗?  生:想!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他们正在进行哪些体育比赛?  (课件播放两个小朋友介绍体育比赛的场景,如下图。)  男:现在已经是春天了,天气多好呀!今天我和一群小伙伴儿来到操场上,进行一次体育比赛。  女:瞧,多热闹呀!有跳绳的、跳远的、拔河的,还有打乒乓球的。看着他们这样热闹,我也想参加跳绳比赛了。  男:那我们组织一次跳绳比赛吧!  女:不行,万一同学们不喜欢怎么办呢?  男:是呀,该组织什么比赛好呢?  女:这样吧,我们去问问同学们喜欢什么比赛吧。  男:好吧! (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有拔河的同学。  生2:我看到有打乒乓球的同学。  生3:我看到有的同学在跳远,有的同学在跳绳。  师:今天,我们也要组织一次体育比赛,(板书课题:组织比赛)大家最想参加什么比赛?在小组中大声地说一说。(学生自由地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师:谁愿意把你的想法在全班说一说?  生1:我最想参加跳绳比赛。  师:好,我们就组织跳绳比赛,让大家都参加,你们有没有意见?  生2:我不同意,因为我不喜欢跳绳。  生3:我也不同意,因为有些同学不喜欢。  师:糟了,大家意见不统一,那我们组织什么比赛好呢?快想想办法吧!  生1:我们去问一问同学们最喜欢哪种比赛。  生2:对,我们去调查一下。  (评析 教师巧妙运用热烈的体育比赛场面,在学生的对话中营造出一个积极的、欢快的活动氛围,让学生想要去调查,让他们在矛盾的心情中体验想尽快知道“组织什么比赛好呢”这种情感冲动,感受数学与身边事物的密切联系。)(二)实施分组调查,体验统计过程  师:为了帮助大家调查,我送给你们一件小礼物。瞧,这是什么?(屏幕展示统计表)拔河跳绳打球跳远其他          ()人()人()人()人()人  师:请把统计表找出来,放好(学生动手找统计表),现在它要对同学们说几句悄悄话。  大家好,我是大家的老朋友——统计表。我今天要帮助大家调查你们最喜欢的体育比赛。第一,请大家在组长的带领下依次说出自己最喜欢的体育比赛;第二,每个人只能说一项;第三,一位同学说的时候,其余人要认真听,组长在我的第二排中作记号,比如用“√”“×”“○”“△”等方式;第四,把每项比赛的总人数写在我的“()”里。大家听清楚了吗?  师:比一比哪组的同学调查得又快又准确。开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调查最喜欢体育项目的人数。)  师:4组的同学速度最快,我送给他们一只漂亮的小青蛙。大家向他们学习,其他同学加油!  师:(全部调查结束后)哪一组的同学愿意把统计表给大家展示一下?  (小组组长进行汇报,将统计表贴在黑板上。)  组1:我们组有6个人,我们是用画“☆”的方式记录的。我们组最喜欢拔河的有2人,最喜欢打球的有1人。拔河跳绳打球跳远其他☆☆☆☆☆☆  (2)人(2)人(1)人(1)人(0)人\n  组2:我们组有6人,我是用打“√”的方法记录的。最喜欢拔河的有3人,没有喜欢跳绳的同学,最喜欢打球的有2人,最喜欢跳远的有0人,喜欢其他活动的有1人。拔河跳绳打球跳远其他√√√    √√    √(3)人(0)人(2)人(0)人(1)人  组3:我们组有6个人。这是我们的统计表,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拔河跳绳打球跳远其他△△△△△         (4)人(1)人(1)人(0)人(0)人  生1:我发现喜欢拔河的人比打球的人多。  生2:我看到喜欢拔河的人最多。  师:喜欢拔河的人最多,那我们组织拔河比赛怎么样?  生3:不行,我不同意,因为有些人不喜欢。  生4:我们再问问其他同学吧!组4:根据我们组的统计表,你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拔河跳绳打球跳远其他正        (5)人(0)人(1)人(0)人(0)人  生:我发现喜欢拔河的人比喜欢打球的人多一些。  组5:你们觉得我们组填得怎样?拔河跳绳打球跳远其他○○○○○○       (3)人(3)人(0)人(3)人(0)人  生:我觉得填得很美丽,记号也画得很整齐。  组6:我们填得好吗?给我们说一说吧!拔河跳绳打球跳远其他××××××         (3)人(2)人(1)人(0)人(0)人  生1:我觉得你们调查得很仔细,调查的人数和记录的人数一样多。  师:是呀!大家都调查得很仔细,我送给每个小组一只聪明的小青蛙。(贴青蛙图)同学们都调查得很仔细,你觉得在调查中我们应注意些什么?  生1:我们在调查的时候要把统计表讲的悄悄话听清楚。  生2:组长要认真听大家的发言,把统计表填准确。  生3:我们在说的时候只能说一项比赛,不能说多了。  生4:组长调查的时候要不重复,不漏掉一个同学。  师:讲得很好!听清楚,填准确,不重复,不漏掉。我们可以用统计表的形式表示每项活动的人数,还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更清楚地表示喜欢每项活动人数的多少,它就是统计图。(屏幕展示统计图)\n  师:今天,我们用一种涂色的新方法来制作统计图。在涂色的时候要注意:统计图的一格表示一人。比如一组有2人喜欢拔河,就在拔河这一列从下往上数2格,用画斜线或全部涂色的方法把这2格涂上颜色。(教师示范涂色和画线。)现在请大家观察统计表,请每位同学在统计图上用涂色的方法表示出你们组参加各项活动的人数。(学生观察黑板上粘贴的统计表,填涂统计图。)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作品让大家参观一下?  生1:我们组喜欢拔河的有5人,我就从下往上涂了5格;喜欢打球的有1人,我就从下往上涂了1格。我涂得好吗?大家说一说!  生2:你涂得很漂亮,没有涂错。  生3:你涂得很准确。  师:同学们做的统计图真是又快又好!可是,这次是我们全班组织比赛,要知道全班最喜欢拔河的、跳绳的、打球的、跳远的和喜欢其他活动的各有多少人,怎么办?  生1:我们把这些数都加起来。  生2:我们把全班喜欢各种活动的人数都画出来。  师:好,这里也有一张统计图,一起来涂涂看。  (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电脑课件上的统计图。)  师:大家帮助我算一算。  (学生口算各项活动的人数:喜欢拔河的有20人,喜欢跳绳的有5人,喜欢打球的有6人,喜欢跳远的有4人,喜欢其他活动的有1人。)  师:看着这张统计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问题?  生1:我发现喜欢拔河的同学比喜欢跳绳的同学多得多。  生2:我发现喜欢跳绳的同学比喜欢打球的同学少一些。  生3:我发现喜欢拔河的同学最多,喜欢其他活动的人少一些。  师:你们真是会观察的好孩子。你们发现了这么多数学问题,我提出一个数学问题:我们一共调查了多少名同学?  生:我们一共调查了36名同学。  师:现在我们班要以参加各项比赛人数的多少来组织比赛,你们觉得咱们班组织什么比赛好呢?为什么?  生1:我觉得我们班组织拔河比赛最好,因为喜欢拔河比赛的人数最多。  生2:我也觉得组织拔河比赛好,参加拔河比赛的人多,大部分同学都喜欢。  师:我们按照调查的结果,今天下午就组织拔河比赛好吗?  生:好!  师:统计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知道每个同学喜欢什么体育比赛,还让我们知道喜欢什么比赛的人最多。这样,就可以帮助我们组织让大多数同学都喜欢的体育比赛了。  (评析 通过分组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在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中,学生不断地对统计信息进行分析和表达;在多种形式呈现统计结果的过程中,学生体验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教师在整个统计活动中,发挥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的作用,适时进行点拨与评价,使学生对统计的必要性和基本方法有了充分的认识。)(三)分析现有数据,作出简单决策\n  师:在比赛结束后,我要发给大家好喝的饮料作奖品,请看,这是我调查同学们最喜欢喝的饮料以后制成的统计图。(课件出示统计图)同学们,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看到同学们喜欢喝的饮料很多,有果汁、牛奶、可乐、汽水和其他饮料。  生2:我发现喜欢喝果汁和喜欢喝可乐的人同样多。  师:你从这张统计图中想到了什么?  生1:我想到了邵老师买饮料的时候要买果汁和可乐。  师:是吗?那喜欢喝牛奶和汽水的同学可不高兴了,因为没有他们喜欢喝的饮料。  生2:我想您应该把果汁、牛奶、可乐、汽水和其他饮料都买了,这样就大家都喜欢了。  师:你的建议真好。是每种都买同样多吗?  生3:不,我们把果汁和可乐多买一些,牛奶、汽水和其他饮料少买一些,因为喜欢喝果汁和可乐的人很多,喜欢喝牛奶、汽水和其他饮料的人要少一些。  师:你真是一个会想办法的好孩子。老师送给你们组一根大香蕉。(贴图片)  (评析 教师运用统计结果构建问题,将数学思考与统计分析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认识统计图表的基础上,学习作出简单的决策或建议,树立统计意识,培养统计观念。)(四)结合生产实际,自主统计活动  师:同学们都喜欢喝果汁吗?  生:喜欢。  师:那现在老师带你们去参观果汁厂,你们愿意吗?  (课件播放果汁厂场景。)  师:果汁厂的叔叔知道咱们这里盛产各种水果,他很想知道你们家里种了哪些水果,你能够用今天学习的统计知识来告诉他吗?  生:能。  师:统计可以帮助叔叔知道什么?  生1:统计可以帮助叔叔知道每个同学家里有什么水果。  生2:统计帮助叔叔知道全班同学的家里哪种水果最多。  师:请大家运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调查每组同学的家里种了哪些水果。家里有几种水果就说几种,把它填在这张统计表和统计图中。比一比,哪组完成得又快又好。 (学生分小组制作统计图,教师指名汇报,再利用课件完成全班同学家里种植水果情况的统计图。)  (课件展示统计图。)  组1:我们组种桃子的有3家,种梨子的有2家,种葡萄的有2家,种苹果的有0家,种其他水果的有0家。  组2:种桃子的有2家,种梨子的有1家,种葡萄的没有,种苹果的有1家,种其他水果的有2家。  组3:种桃子的有1家,种梨子的有3家,种葡萄的有2家,种苹果的有0家,种其他水果的有1家。  组4:种桃子的有4家,种梨子的有3家,种葡萄的有0家,种苹果的有2家,种其他水果的有1家。  组5:种桃子的有0家,种梨子的有1家,种葡萄的有1家,种苹果的有1家,种其他水果的有0家。                    组6:种桃子的有3家,种梨子的有1家,种葡萄的有4家,种苹果的有0家,种其他水果的有1家。  师: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你能给叔叔提一些什么建议?  生1:我看到了种桃子的最多,种苹果的最少。  生2:我想到了要是再多种一些苹果,果汁厂生产的苹果汁肯定要便宜一些。  生3:我想对叔叔说:生产桃子果汁和梨子果汁好,因为种这两种水果的最多。  (评析 结合家庭种植和生产需要,组织学生综合运用刚学到的统计知识,将统计的全过程来一次演练,巩固统计的基本方法,熟悉统计的基本流程,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同时,将调查的对象从单项向多项扩展,深化本课的教学内容。)(五)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关于统计的知识,在生活中,你还可以利用统计的知识调查身边的事情,比如:你家里一天用多少只塑料口袋?全班同学一周用几枝铅笔?只要我们用明亮的眼睛仔细观察,用智慧的大脑认真思考,就会发现统计时时刻刻都在我们身边。 (评析 课末,教师把学生学习的目光从课内引向课外,指给学生课外统计的内容和方向;把思考的余地留在课外,暗示数学学习的广阔天地在生活中。)〖教学反思〗  本节课突出了两个方面的特点。  1.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由于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不高,学习方法掌握得较少,因此,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侧重于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在这节课中,安排了两次合作学习。  第一次是在“组织比赛”这个活动中,由组长带领组员一个一个依次说出自己最喜欢的体育项目,然后请组长根据调查的方法和结果,在全班进行交流,再由大家观察统计表,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绘制统计图。这次活动只是初步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调查的方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第二次是在“果汁生产”这个活动中,让学生运用调查的方法。组长成为这次活动的组织者,让大家为了完成调查任务而进行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促进学生的交流沟通,培养团队精神。  2.充分运用激励性评价。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评价方式是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体现。同时,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和对学生评价方法的指导也是教学中的重难点。在这节课中,我非常注重运用激励性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比如:在学生的两次合作学习中,每个小组完成学习任务有先有后,我对先完成学习目标的学生说:“你们的速度真快!你们看,大家都在向你们学习”\n。对于那些速度比较慢的小组,我更多的是采用鼓励的方式,比如:别着急,相信你们一定做得很仔细。运用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对那些速度快的小组起到鼓励的作用,还在全班树立了榜样,让大家都向他们学习;而对于慢的小组,让他们减小心理压力,使他们感觉学习并不困难。  在评价中,我不仅经常运用激励性语言,还注重给学生象征性的鼓励,如:在小组调查“最喜欢的体育比赛”结束后,我对每个调查方法好、结果准确的小组都要送给他们小青蛙做奖励,让学生明白:只要你付出努力,你就会有收获。  不过,我觉得还有两方面做得不够。  第一,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还应加强。一年级的学生,探究的意识和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还没有真正掌握,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重视对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学会更多的学习方法。  第二,还应加深对统计意义的理解。在“组织比赛”“饮料购买”“水果生产”这三个活动中,可以通过“老师介绍、师生共同探讨和学生独立说出统计意义”这三个过程加深学生对统计意义的理解。8.2买气球〖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继续学习收集与整理数据,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2.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激发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培养统计意识。  3.体验通过统计结果,进行判断与决策的过程,能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4.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意识,发展学生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实录〗(一)创设情境,产生统计需要  (播放音乐,《快乐的节日》。)  (师生随音乐拍手轻唱。)  师:一个全世界小朋友都在盼望的节日就要到来了。是什么节日呢?  生:“六一”儿童节。  师:每到这个节日,学校都要开展庆祝活动,节日的会场总是多姿多彩、五颜六色的。你认为我们该用什么来装点会场呢?  生1:准备一些鲜花、彩旗。  师:确实需要鲜花!还有呢?  生2:买些气球。  (板书:买气球)  师:好主意,我该买什么颜色的气球呢?  (评析创设“六一”节活动引入,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二)体验数据收集的方法  师:(出示4种颜色的气球)你喜欢什么颜色呢?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颜色。到底哪种颜色的气球应该多买一些呢?  生:可以统计一下。  师:怎样进行统计呢?  生1:像上次那样,举手表决。  生2:可以一个一个去问,看看喜欢什么颜色的人数多。  师:这方法也不错嘛!就请你作调查员,怎么样?请你向同学们展开调查,好吗?  生2:好的。××,你喜欢什么颜色的气球?(红色)×××,你呢?(黄色)  (学生按座位顺序一个个地问下去,问了八九个。)  师:对不起,打断一下。现在,你们能准确地说出喜欢各种颜色气球的人数吗?  生:不能。  师:看来光用脑子记是不够的,那我们要用什么方法才能准确地记录下来喜欢不同颜色气球的人数呢?  生3:可以把同学说的记在纸上。  师:(点头)记下来就不会忘记了,可怎么记呢?小组讨论一下,看有什么好办法?  (教师巡看。)  生4:我用不同颜色的彩笔画“√”。  生5:我可以画“正”字,就像我们选“文明学生”一样。  生6:可以点点表示,我先分别写上红、黄、蓝、绿四个字,同学说一个,我就在后面点一个点。  师:同学们有这么多的好办法,让我们亲自试一试吧。下面,调查员再进行调查时,就可以用你喜欢的方法去记录了。拿出练习纸,准备好了吗?我们开始吧。  (小调查员一个个地询问,全体在纸上记录。)  (评析 注重引导学生亲身体验收集数据的过程,探索使用不同的方法记录数据,为学生创设思考的空间,使课堂成为学生主动探究的乐园。)\n(三)整理数据,制作统计图  (投影展示学生的记录。)  师:选择红色气球的人数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只要数一数有几个“正”字,再加起来就知道了。  师:整理你们的调查数据,把数据填入统计表中。  颜色红色黄色蓝色绿色合计人数11164536  师:为了能让大家更清楚地看出喜欢每种颜色的人数的多少情况,该怎么办呢?  生:制作统计图。  师:同学们拿出练习纸(如书第85页),说说你准备怎样制作出一张漂亮的统计图呢?  生:用彩笔涂上不同的颜色,不画出格。  师:你真仔细,那么这一个小格代表什么呢?  生:一个小格代表一个人的意见。  师:你说得非常好,现在就请大家按照我们收集的数据开始制作统计图。  (教师巡视帮助,学生动手实践。)  师:谁愿意展示自己的作品?  (学生拿统计图到投影仪下展示。)  师:你们觉得怎么样?说说你的想法。  生:我觉得很整齐、很漂亮。  生:我给他提个意见,要是用不同颜色的分别表示红、黄、蓝、绿就更漂亮了。  师:同学们,你们画出的统计图是什么形状的呢?  生:一条一条的、长方形的。  师:条形的,真形象。  (评析在整理数据的过程中,教师注重发挥评价作用,关注学生情感态度,让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表达。)(四)分析数据,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从这张条形的统计图中,我们都可以知道些什么呢?  生1:可以知道喜欢黄色气球的人数最多,喜欢蓝色气球的人数最少。  生2:能一眼看出谁多谁少。  生3:还可以知道有36人参加了调查活动。  生4:能知道该多买哪种颜色的气球。  师:哪种颜色?  生4:多买黄色的气球。  师:为什么?  生4:黄色是多数人喜欢的。  生5:要让多数人满意才行。  师:的确,我们应该关注多数人的愿望。老师知道该买什么颜色的气球了,谢谢大家。你们是用什么知识帮助老师解决这个难题的呢?  生:用了统计的知识。  师:统计知识真了不起,又一次帮助我们做了决策。  (评析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让学生进一步感悟统计为决策服务的作用,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五)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师:在节日期间,不仅学校为同学们开展了庆祝活动,就连电视中的儿童节目都越发地丰富多彩了。你们喜欢什么电视节目呀?  生1:我喜欢《四驱兄弟》。  生2:我喜欢的动画片是《哪吒传奇》。  生3:我喜欢《蓝猫淘气三千问》。  生4:《百变小樱》、《火车侠》、《七龙珠》。  师:在近期上演的动画片中,到底哪一部动画片才是最受同学们欢迎的呢?请你统计一下在你们小组中“最受欢迎的动画片”。(拿出练习纸)  师:提醒大家注意:  ①请本周组长担任调查员,先和组内的同学讨论一下,确定你们小组中的调查方法;  ②别忘记记录数据;  ③\n假如你遇到困难,可以与同学商讨,或者请老师帮忙。  (学生开始分组调查统计,教师参与指导。)  (学生汇报统计结果。)  生1:我们组最喜欢《百变小樱》。  生2:我们组最喜欢《哪吒传奇》。  生3:我们组最喜欢的也是《百变小樱》。  师:看来,《百变小樱》很受大家的欢迎。  (评析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片出发,加深学生对统计过程的体验,学习运用一些基本的统计方法。)(六)小结  师:谁愿意告诉大家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生1:我学会了统计知识。  生2:我知道了大家都喜欢什么颜色的气球。  生3:当我不知道大家的想法时,可以问问大家,做一个调查统计。  师:你说得真好,用调查统计方法可以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正确进行决策,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需要进行统计呢?请你们课下找一找。〖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中,根据教材安排,引导学生开展“买气球”和“最喜欢的动画片”两个统计实践活动。  首先,努力使情境的设计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如:结合单元教学时间恰恰在“六一”儿童节前夕,让学生为庆祝活动出谋划策,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对于教科书安排的调查“学生最喜欢的电视节目”,通过课前调查,我发现学生对电视内容的认识和选择大多局限于动画片,因此结合学生特点我稍加改动变为统计“学生最喜欢的动画片”,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课堂气氛热烈而活跃。  其次,力图体现师生共同探索收集、整理数据的全过程,促进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如鼓励学生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尊重学生的意见,努力创设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互动空间,引导学生体验不同的收集数据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整理与复习(二)〖教学目标〗  1.通过对100以内加减法、统计、有关购物活动以及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等内容的整理与复习,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有关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2.通过对学过知识的回顾与反思,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认真反思的意识。  3.通过学生回顾在学习过程中自己的体会与进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心。〖课堂实录〗(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看,我们的智慧树上又结出了新的果实。说一说是什么。  (电脑出示智慧树图。)  生1:100以内加减法。  生2:统计。  生3:购物中的数学。  师:每个果实中都有一些问题,把其中的问题全部答对就能得到智慧果实。大家齐心协力,得到这三颗果实,好吗?  (评析 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从学生感兴趣的“摘智慧果实”出发,创设情境,将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寓于生动的游戏之中,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二)学习新知  1.活动一:学到了什么  (1)师:我们先闯第一关。  点击智慧果“100以内加减法”,电脑出示:  25+21  65-22  25+27  65-29  ①在小组内说一说你的计算方法,与大家交流。  ②比较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③计算。  59+8  27+25  99-38  31-24  63-9  38+46  50-23  77+23  88-55  43-34  12+9  \n63+36  师:计算后,想一想你打算将上面这些题分几类?怎样分?  生1:我们组有两种分法,一种是分成两类,加法一类,减法一类。另一种是分成四类,不进位加法分一类,进位加法分一类,不退位减法分一类,退位减法分一类。  生2:我把得数大的分一类,得数小的分一类。  (这一分法引起争议。)  生3:我认为这种分法不科学,不知道哪个是大数,哪个是小数。  生4:我也觉得不行,因为没有一个范围。  师:(问生2)你觉得他们说得有道理吗?  (生2点点头,表示赞同。)  师:分类的标准必须是确定的、统一的。我们帮他把这个标准完善一下。  生5:得数大于50的分一类,得数小于50的分一类。  师:这样行吗?  (大家表示赞同。)  师:想一想,如果按分四类的方法进行分类,结果是什么?  (学生说答案,电脑显示。)  (评析 教学中对每一道题都要用好、用到位,发挥应有的价值。该练习的设计,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进一步理解概念,有利于学生创新潜能的发挥和创新个性的形成,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促进高层次思维的发展。)  (2)点击“统计”,电脑出示。  ①根据近来一周的天气情况,在图中涂一涂,再回答问题。(教师出示搜集的近一周的天气情况材料。)  ②从统计图中可以看出,调查了一周()天的天气情况  ③哪种天气多些?哪种天气少些?  ④根据所作统计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点击“购物中的数学”,电脑出示:教材86页第三幅图。  ①算一算:用30元5角能买哪样体育用品,并计算出应找回多少钱。  ②数学游戏:同桌两名同学轮流进行。  A.转转盘,确定你有多少钱。  B.出示活动一中的体育用品及价格,选择你想买的东西,并算一算。  C.填写下表。你有多少钱你想买的东西的价钱找回多少钱                                                   2.活动二:成长足迹  师:通过“摘智慧果实”的活动,我们把这一阶段学习的内容进行了整理和复习。请同学们结合下面的提纲回顾在学习过程中的体会与进步,与你的同伴谈一谈。  (1)你还有哪些收获?  ①最满意的一次数学作业。  ②印象最深的一堂数学课。  ③用数学解决了生活中的什么问题?  (2)你还有哪些问题?  生1:我印象最深的数学课是“跳绳”那一节。因为在计算62-48时,我是这样算的:将48减掉8凑成整十数40,再用62也减掉8得54,最后算54-40=14。老师夸我的算法与众不同,有创意,我非常自豪。  生2:(举起自己的口算作业)我最满意的作业是这张口算练习,因为这张练习我3分钟做对了16道题,比原先多算了4道题,我觉得自己有进步了。  师:老师也为你的进步感到高兴,大家鼓掌为他加油。 (评析 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生3:有一天,我和爸爸练自行车时,我发现前、后车轮都有16根车条,算了算一共有32根车条,我用到了学过的百以内的加法解决问题。  生4:昨天晚上我家包饺子吃,包了70个饺子,5个合子。我吃了7个饺子,3个合子;爸爸吃了25个饺子;妈妈吃了16个饺子,2个合子。我算出还剩下22个饺子。我是这样算的:70-7-25-16=22。  生5:一天,我去超市,看到香蕉是每千克5??00元,我误以为是500元一千克,爸爸告诉我是5元钱一千克。  (评析 通过“用数学解决了生活中的什么问题”,使学生充分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理念,积极关注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三)总结:谁能说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教学反思〗\n1.改进活动方式,激发兴趣  在教学“你学到什么”时,采用“摘智慧果实”的游戏形式,利用生动的画面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知识,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2.注重合作交流,引导学生探究  本节课教学注重采用小组合作、同桌交流等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小组活动给学生提供充分自主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出谋划策,在相互交流中擦出思维的火花、相互补充,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  3.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在课堂上创设“成功”的情境,让学生回顾自己成功的经历,欣赏自己的作品,感受到自己的进步,这些都能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教师信任的眼神、及时恰当的表扬以及来自同学激励的掌声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体验,从而树立坚定的自信心。总复习(4课时)第一课时复习内容:100以内的加减法。复习目标:1、提高口算、竖式计算的能力,巩固口算技巧。2、提高看图提问题的能力。3、能正确填写﹥﹤或﹦。教学重点:计算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一、口算:(出示口算卡片)40+3045+769-5097-630+659+3653-884+791+524-98+3796-80二、提出问题后再列式计算:(1)书包比铅笔盒多多少钱?64-18=46(元)(2)铅笔盒比书包少多少钱?64-18=46(元)(3)铅笔盒和书包相差多少钱?64-18=46(元)(4)书包和铅笔盒一共多少钱?64+18=82(元)三、用竖式计算:58948598+37-35+15-89————————————————9559100984466664-59+27-48+28————————————————25731892四、在○里填上﹦﹥或﹤34+29○29+3453-36○54-3649-37○49-3667+38○67+34第二课时教学内容:1、观察与测量。2、有趣的图形。3、100以内的加减法(二)。教学重点:100以内的加减法(二)教学过程:一、观察与测量。(略)二、有趣的图形。(1)图中有14个长方形。(2)7个正方形。(3)3个三角形。(4)10个圆形。2、小白兔看到的是房屋的侧面。小山羊看到的是房屋的正面。三、100以内加减法(二)1、33+4265-4945+5686-3447+4898-8961+3374-5526+35\n89-5463+1738+3445+3777-4975+252、兔比羊多6只,羊有37只,牛比羊少18头。提问题:(1)兔子有几只?37+6=43(只)(2)牛有几头?37-18=19(头)(3)图和牛相差多少?43-19=24(只)(4)兔比牛多几只?43-19=24(只)(5)牛比兔少几头?43-19=24(头)3、(1)需要(2)两车,还有(4)个空座位。(2)学生共需要(90)元,老师共需要(12)元。4、13+34+45=9297-39-27=3165-56+11=2044+33-55=22第三课时教学内容:元、角、分的认识。教学目标:进一步巩固人民币的有关知识。熟练使用人民币。教学过程:一、(1)买毽子和小鹿共需要4元1角。(2)买娃娃、熊猫、小汽车共需要94元。(3)买小汽车、熊猫付了100元,找回41元。(4)50元钱可以买:A毽子小鹿娃娃B毽子小鹿小汽车C毽子小鹿熊猫积木D娃娃和积木(5)积木12元,付钱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张10元2张1元。1张10元1张2元。2张5元2张1元。2张5元1张2元。12张1元。6张2元。二、加一加,说一说。15+16=3115+25=4015+26=4125+26=5116+26=4216+25=41一、哪只小兔拔了哪个萝卜?用线连起来,看谁拔得最多。第四课时教学内容:图画应用题。教学重点:提高学生看图说话的能力。教学过程:一、大象运木头。(1)34+38=72(根)(2)90-72=18(根)二、套图游戏:每人套两次,他们可能套上哪两个?可能套中小狗和小松鼠。可能套中小象和企鹅。可能套中小狗和小象、小狗和小鹿。可能套中小狗和企鹅。……三、有趣的图形。在长方形纸上折一折。(1)把它分成两个三角形。(2)把它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五边形。

网站简介

奥数库(www.aoshuku.com)是一个专注奥数知识扩展和学习的在线教育网站,内容涵盖了奥数题、数学题、试卷、课件、知识点、数学公式等,拥有大量的奥数题库和数学题库,包含全国中小学各个版本教材,深受中小学师生用户喜爱的网站。

微信公众号

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如部分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过以下方式联系站点负责人。

2016-2021 奥数库-专注奥数知识 闽ICP备2021004933号

奥数库专注奥数知识分享,如有版权作品存在问题或内容中存在违法和不良信息,请立即联系403074932@qq.com

闽公网安备 35021302000396号

闽ICP备2021004933号
返回首页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