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青岛版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更新时间:2022-09-14
类型:pdf
大小:181.40 KB
页数:40
下载资料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数学课件 > 青岛版数学课件 > 四年级下册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3.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QQ 403074932
一、蛋的世界——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信息窗1:小数的读写和意义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49~55页。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包括小数的读写和意义。它是在学生对小数和分数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知识的开始,同时又是学习小数四则运算的基础。教材呈现了四种不同的鸟及鸟蛋的质量,通过引导学生提出与鸟蛋质量有关的问题引入对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的学习。小数的意义是进一步教学小数性质、比较小数大小的规则、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名数改写的方法的基础,因此是本信息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掌握小数的读写法,理解小数的意义;2.在合作探索中,掌握小数各部分的名称和小数的数位顺序、小数的计数单位。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迁移能力,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1.谈话:同学们,在我们的数学王国里,除了整数外,你还知道哪些数?你能举一个我们学过的小数的例子,并说出它表示的意义吗?(学生举例回答,师订正。)(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一组一位小数:0.11/10;0.44/10⋯⋯)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组数据,这些小数有哪些共同特征?(小组内交流)学生小组交流后,再集体交流。教师引导归纳: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2.谈话:看来同学们前面的知识掌握的不错,作为奖励,老师带来一组美丽的图片,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伴随音乐,出示情境图。)[设计意图]本课是在学习了一位小数和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先带领学生回顾一下前面所学的有关知识,为学习新知做铺垫。再带领学生欣赏信息窗1,引入新知,培养情感,激发兴趣。二、结合情境,探究新知1.学习小数的读写。谈话:从图中你都看到了什么?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学生交流。)(1)根据以前的知识,请你从中任选两种蛋的数据试着把它们读或写在练习本上。(2)全班交流订正。(3)教师根据学生的读、写情况引导学生概括小数读、写的基本方法。谈话:对于这些小数,你还想了解它们哪些知识?(学生自由提问。)下面我们先来研究一下0.25千克中的0.25表示什么意思?2.学习两位小数的意义。谈话:0.25千克中的0.25表示什么,首先要弄清0.01表示什么。(板书:0.250.01)(1)出示一张正方形纸片。谈话:如果正方形纸片用“1”表示,那么把它平均分成10份,每份可以怎样表示?如果把它平均分成100份。每份可以怎样表示?(学生发言。)(师板书:0.1——1/100.01——1/100)(2)在正方形纸片上表示出0.25。谈话:我们知道了0.01就是1/100,那么你能在这张正方形纸片上表示出0.25吗?它表示什么?(小组合作完成,全班交流,师引导学生明确0.25就是25/100,也就是25个1/100。)板书:0.2525/100(3)教师多媒体出示0.05、0.10的方格图,阴影部分表示什么?板书:0.055/1000.1010/100(4)小组讨论:这些小数有什么共同特点?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1页,共40页-----------------------\n(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出两位小数表示的意义)3.学习三位小数的意义。(1)谈话:我们已经知道了两位小数表示的意义,猜想:那么0.001表示什么?0.365表示什么?(学生口答。学生在两位小数的启发下,可以自然迁移)(2)教师多媒体出示大正方体塑料块动态平均分产生0.365的过程(教材51的图),引导学生理解0.365就是365个1/1000,也就是365/1000。)(3)多媒体出示0.305、0.360的阴影方块图,阴影部分表示什么?(4)引导学生概括出三位小数表示的意义4.总结小数的意义和计数单位。(1)谈话:今天我们认识了0.25和0.365这样的小数,你在生活中见过这样的小数吗?(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小数,并结合实际说出它们的意义。)(2)小组讨论:你认为小数是用来表示什么的数?它的计数单位是什么?(集体交流,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小数的意义。)[设计意图]通过对正方形纸片和正方体塑料块的观察、涂色、操作等活动,以及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小数的寻找和理解,使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为学生顺利抽象概括小数的意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感受小数应用于生活的广泛性。三、情境练习,巩固提高1.课件出示自主练习第一题。学生分别用分数和小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2.自主练习第3题。学生独立读题,再说一说小数和分数之间的联系。[设计意图]练习重点是小数和分数的联系,注重培养学生系统归纳知识的能力,也让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四、课堂总结谈话:今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小数,你有什么收获,能和大家分享吗?[设计意图]让学生分享学习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同时也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总结了经验和方法。课后反思兴趣是儿童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当学生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时,他们就会主动、执着地探索。因此本课开始,就利用课件出示情景窗一,吸引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为小数意义地学习做了准备。同时,本节课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操作和体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感知、感受、感悟知识,围绕着学生这个主体,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与常规教学手段互相结合的方式,直观展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启迪学生思维,提高了课堂效率。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的灵魂,是最有价值的数学知识。因此,数学课堂既要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更应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本课中,鼓励学生从一位小数迁移类推得到两位小数;在概括出两位小数的意义的基础,再对三位小数的意义进行猜测和验证,从而有效地渗透数学抽象化方法,进一步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胶南市教学研究室崔萍萍)第2课时一、复习旧知,激发兴趣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小数的意义,想不想进行抢答比赛,看谁掌握的知识好?课件出示:0.3表示()7/10写成小数是()0.26表示()55/100写成小数是()0.725表示()28/1000写成小数()[设计意图]通过抢答比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仅对上节课的知识进行了复习回顾,也激发了学生学好本课知识的积极性。二、运用旧知,归纳新知1.学习小数各部分名称。谈话:小数都有哪几部分组成?(学生回答,师总结板书。)0.365↓↓↓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2页,共40页-----------------------\n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2.分组整理小数数位顺序表。谈话:整数的数位顺序表是个位、十位、百位⋯⋯,那么小数的数位顺序是怎样的呢?(1)课件出示52页的数位顺序空表格,独立完成小数的数位顺序表。(全班交流展示)(2)从数位顺序表中,你可以知道哪些知识?小组讨论。(小组交流,集体汇报。)(3)0.365的小数部分都有哪些数字?分别表示什么?(结合具体的实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位以及不同数位上的数字所表示的意义。)3.自主练习第2题。你能拨出下面的小数吗?教师指导学生在计数器分别拨出不同的小数,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字和位值的含义。[设计意图]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的数位顺序和计数单位,因此在这个环节的设计上,注重了学生借助已有知识经验进行迁移学习,并在整理数位表的过程中自觉与整数知识建立联系,从而掌握小数的数位顺序、计数单位和组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归纳整理能力。在计数器上拨出小数则较好的帮助学生体会数位和位值的含义。三、自主练习,巩固深化。1.游戏:我说你猜。(老师说小数的组成,学生说出小数。)①老师说,学生答②一个学生出题,全班答③双列火车:一个问,一个答)2.独立填空。课件出示自主练习第5题,学生独立填空,集体订正。3.抢答选择。课件出示,学生手势抢答。(1)0.005表示5个()a.十分之一b.百分之一c.千分之一(2)0.8里面有()个百分之一。a.8b.80c.800(3)0.69里面的9表示9个()。a.十分之一b.百分之一c.千分之一(4)一个数是由5个十分之一和7个千分之一组成的,这个数是()。a.0.57b.0.057c.0.507[设计意图]独立填空是对本课知识的综合应用,游戏和抢答比赛不仅注意了面向全体(手势表示),同时又使学生的思维更进一步,这样层次渐进的练习,使学生对知识能够融会贯通,提高知识应用能力。四、课堂总结谈话:同学们通过合作学习收获了很多,能说说你的感受吗?[设计意图]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不仅有对知识的收获,也有对学习方式的感悟,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课后反思“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必须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感悟、发展,而不是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新课程理念下的概念教学,应该改变机械训练的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实现师生互动、共同探讨的方式。小数的数位顺序和计数单位的学习对学生更好的写数和理解数的组成有很重要的作用,也是小数加减法的基础,因此,本课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活动前提,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教师在教学中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实际出发,让他们通过有目的的交流、讨论,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使学生借助集体思维,加深对小数数位的认识,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胶南市珠海路小学郑克凤)第3课时一、谈话导入,回顾旧知。谈话:同学们,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学习了关于小数的很多知识。你觉得哪些知识你印象最深刻,掌握地最扎实?(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鼓励引导学生回顾复习前两节课所学内容。)[设计意图]创设轻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充分利用数学语言正确表达所学知识,真正理解小数的意义,为知识应用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3页,共40页-----------------------\n做好准备。二、练习小数的读写和意义。1.判断对错。(1)小数都比整数小。()(2)小数是由整数部分、小数部分和小数点组成的。()(3)0.09米是1米的9/10。()(4)0.0004表示千分之四。()(5)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所以0.05表示百分之五十。()(6)606.605是三位小数。()(学生手势判断,并说明错在哪儿。)2.自主练习第4题。课件出示体检表,让学生说说从体检表中都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谈话:你的体检结果如何?互相交流一下。学生互相交流,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小数知识叙述体检结果。3.自主练习第6题。学生独立地写出横线上的小数,然后交流订正。谈话:和生活中的物品比较,最大、最长、最重的蔬菜相当于我们生活中的什么物品?(学生自由发言,增强学生的估计和数感能力。)4.自主练习第8题。课件出示图片和统计表。谈话:从表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逐题出示填空题,学生回答,教师鼓励订正。)5.小游戏:自主练习第10题。教师说明游戏规则,找3名同学演示,然后各组开始游戏。[设计意图]充分挖掘教材资源,结合身边的事例,让学生交流比较,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提问、思考、游戏、互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三、综合练习。1.自主练习第7题。引导学生先感受这些小数的数值大小,再判断对错,让学生弄明白错在哪儿。2.自主练习第9题。谈话:你知道这些小数表示什么吗?3.聪明小屋。学生解决书上的问题。谈话:你还能组成什么样的数?(学生小组讨论,集体交流,使学生明白答案的多样性。)[设计意图]感受小数的各种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交流见解,并互相评价、判断,鼓励学生合作讨论,体现数学学习的灵活性和数学答案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四、评价总结,实践应用。谈话:在这节课中,你对哪些知识应用得更好了?课后拓展:调查一下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小数?与同学们课后交流一下。[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鼓励学生自己去生活中寻找小数,是对学生能力的训练,也是对小数知识的延伸运用。课后反思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引领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同时也在生活中发现隐藏着的有关数学的奥秘,让他们感受数学的博大与精深,领悟数学文化的无穷魅力。本节课的练习设计充分运用教材资源和学生的生活实践,在知识上从小数的读写到意义,在思维上从理解到运用,再到拓展知识,这样分层次的练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既巩固了新知,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感到所学的内容不再是简单枯燥的数学,而是非常有趣、富有亲近感,他们被浓厚的生活气息所带动,兴致勃勃投入学习中,同时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与共享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4页,共40页-----------------------\n三、繁忙的工地——角与三角形的认识信息窗1:角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32~33页。教材分析本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角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该信息窗呈现的是一幅工地上挖掘机繁忙的作业景象。观看的小朋友看到正在隆隆作业的机器,兴奋地交谈。拟借此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讨论“铲斗臂在工作中可能形成什么样的角”的问题,引入对角的知识的系统学习。教学目标1.经历从具体物体中抽象出角的过程,认识平角、周角,知道平角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按一定标准分类。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体会通过探索解决问题的乐趣。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课(课件)播放:繁忙的工地上,五台挖掘机在紧张的工作着,铲斗臂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角⋯⋯师: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生1:画面上有5台挖掘机。生2:工人叔叔工作非常繁忙,非常辛苦。生3:铲斗臂上形成了很多角。生4:铲斗臂上的角不一样大。⋯⋯师:我非常欣赏这位同学,她已经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了!(课件演示:铲斗臂上形成的各种角)师:铲斗臂在工作的时候,能形成什么样的角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角的认识)二、探索新知(一)认识平角、周角1、学生做各种活动角。师:老师课前让大家准备了活动角,请大家把活动角的两边重合,一边不动,另一条边开始转动,就可以得到一个角。然后把你得到的角沿边画下来。小组同学说一说,你折的是什么角。(小组交流):师:哪组的同学愿意上台给大家展示一下你们小组折的角?2、小组汇报交流师:展示你们折的角,并告诉同学们它的名称。(实物投影展示,再把角贴在黑板上)(学生已经认识了直角、锐角和钝角,很容易说出名称。个别学生可能还会说出平角和周角。)3.分类。师:这么多角,看起来太乱了,能不能把他们分类整理一下呢?(小组活动):师:把你们小组折的角放在一起,分分看。(一组同学在台上分)师:你们是怎么分的?为什么?(学生上台展示)生1:我们把直角分为一类,把锐角分为一类,把钝角分为一类。师:这位同学分的非常合理,有不同意见吗?(个别学生可能会按平角和周角分类,如果说不出,教师再启发、演示。)4、认识平角。师:手拿一个活动角,从两边重合开始,一边不动,另一条边怎样转动,当两条边成一条直线时问:师:这是角吗?为什么?生1:是,因为他仍有一个顶点两条边。生2:我认为不是角,因这里是平平的,不尖了。生3:我也认为不是角,因为它看上去是一条直线。生4:我反驳他们的意见,请问两位同学,角是怎样形成的?生5:角是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5页,共40页-----------------------\n生6:那么请问你看到从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了吗?角还可以怎样形成?师:我非常欣赏这位同学,他能自觉运用已经学过的角的定义来解决今天的问题。还有不同意见吗?师:(演示平角的形成过程)同学们请看,这个角的两边成一条直线了,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平角。(板书)(画平角):师:好,跟着老师画平角。(示范平角的画法)。5、认识周角。师:我们轻松一下,一起来做个游戏:⑴老师先说出一种角,你们利用活动角转出这种角:开始!锐角!直角!钝角!⑵老师转动活动角,你们说出它的名称。开始!师:(老师转动一周,两条射线重合),这是角吗?为什么?生1:我认为是,从刚才的讨论中我发现这个图形也是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形成的,而且是旋转了一周,所以,我认为是角。生2:我认为不是,角是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而这里只有一条射线,所以不是角。生3:我补充,因为这两条射线重合了,其实是有两条射线的。师:同学们的回答都很精彩!请看大屏幕(课件演示周角的形成过程),这是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一周组成的图形,我们给它叫周角。(板书)(画周角):师:好,跟着老师画周角。(示范周角的画法)。(二)角的表示方法:师:我们认识了这么多角,角应该怎样表示呢?谁有好方法?(两生上台板演)师:角可以这样表示:从一点起,画两条射线,就组成一个角。通常用符号“∠”表示。记作“∠1”(或“∠2”等)。读作“角一”(三)探索三种角的关系师:直角、平角、周角这三种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请小组合作利用手中的材料研究一下。(小组汇报):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发现了什么结论?生1:我们发现:平角是直角的2倍生2:周角是直角的4倍生3:周角还是平角的2倍师:同意吗?(学生都点头同意,师板书)三、回归生活1.解决情境中的问题师:现在我们来看看铲斗臂在工作时都形成了哪种角?(课件播放,学生回答)2.找出身边的各种角师:同学们,你在生活中见过这些角吗?(生举例)3.播放生活中的各种角师:其实,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角,请看大屏幕(播放:生活中的角画面:斜拉桥、路灯、篮球架、滑梯、起重机、各种扇子、自行车等等)师:看到生活中这么多的角,你想说什么?生1:角有很多用处生2:生活离不开角生3:角的作用很大生4:学数学很有用⋯⋯四、总结师:同学说的真好!是的,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角,书包里、教室里、家里、校园里、上学的路上⋯⋯到处都是各种各样的角,角的世界丰富多彩,角的知识奥妙无穷,就像大海,我们学的只是大海里的一滴水。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到知识的海洋里去遨游吧!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了以下四点: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6页,共40页-----------------------\n本课的教学,从挖掘机工作的生活场境入手,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角,从而来复习角的知识,进一步研究角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连,养成注意观察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习惯。在研究学习中对于平角、周角的认识充分利用知识的迁移,得用对活动角的操作来感受各种角的形成,进而形成一个新的角的特点讨论,来认识平角、周角,掌握其特点。我感觉对于学生来说知识的形成过程比较自然,并变抽象为具体,有利于学生的很好把握。第2课时角的度量一、情景引入,引发知识冲突,引出“度”第一次情境引入:小丸子和花轮同学各画了一个角,争论谁画的角大?你们能帮着想个办法吗?第二次情境引入:出示挖掘机工作时的情境。谈话:挖掘机的“长臂”组成的角都不一样,挖掘机的高度和“长臂”的的长度都可以用尺量,用米等长度单位来表示,那么用什么度量角?用什么单位表示角的大小呢?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1、认识度量单位分小组讨论、汇报。谈话:大家说得对不对?下面听小电脑博士的介绍。(听介绍,课件演示)认识10角:(多媒体)出示一个圆,分成360份,然后分为二个半圆,把这样的一个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份所对的角度就是1度角,在不同位置着色闪动。而度就是角的大小单位,通常我们用10表示1度。(媒体展示10100200900角。问:100由几个10组成?如果一个角由90个10组成是几度的角)为了方便,又从左边开始标数字。演示10100200900角。板书:10=1度2、认识量角器谈话:刚才我们已经把一个半圆分成180等份,就得到这样的一个圆形,请同学们想一想,它和那个学习用品比较像-------量角器(1)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说一说对量角器的认识。(2)学生拿出量角器仔细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3)说说你的发现,有疑问也可以小组讨论解决。(4)小结(课件演示或用教具演示)①半圆的圆心是量角器的中心。②内圆的数字称为内刻度线,外圆的数字称为外刻度线。③以右边的00为起点,起点处的00这条刻度线是内刻度00的刻度线。同桌相互操练。3、角的度量出示60度角。那么怎样来量角的大小呢?(1)自学尝试。A、边自学书上第35页上半部分的内容,边自己也学着量一量。B、量的时候想一想,你量角的步骤是怎样的?C、最后把量角过程在小组中交流一下。如果你有疑问,也可以在小组中提出,大家一起来解决。(2)指名汇报,教师演示。(3)提醒注意:由于量角器有两圈刻度,读刻度时,要根据测量角的方向选择合适的刻度。(4)点拨。编儿歌板书:量角的步骤:点对点边对边找零度认刻度4、角的分类及各种角间的关系(1)量一量下面各角的度数,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生直接在书上量,并填在书上)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7页,共40页-----------------------\n(2)小组讨论、交流,最后全班反馈总结。板书:直角是90度平角是180度1平角=2直角周角是360度1周角=2平角锐角<90度90度<钝角<180度谈话:刚才我们学习了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你喜欢这些角吗?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把它们画出来,再用量角器验证。(展示生画的角)5、画角谈话:给你一个角的度数,你能画出来吗?(1)尝试画一个40度的角。(2)小组内交流画法。(3)总结画角的方法,课件演示。(4)再练习画几个角。【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全课总结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何收获?教学反思度的概念非常抽象,以往教师指着量角器比划,学生听的无趣,听了半天还是一头雾水。而通过课件演示:古希波来人认为一年360天,所以把一个圆,分成360份,然后分为二个半圆,把这样的一个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份所对的角度就是1度角⋯⋯。学生听得入神。动画演示,并在不同位置着色闪动。这样既使“度”的概念形象化,而且分解认识量角器上刻度的难点。第3课时角的认识练习课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创设情境谈话:同学们,在隆隆作业的挖掘机上你看到了什么?学到了那些知识?(学生自由发言)二、梳理知识,自主练习1、回顾梳理角及角的分类、大小比较。谈话:什么是角?(学生回忆)在你的练习本上画一个角,并且与你的同桌交流一下它各部分的名称和记法。(学生画、说)谈话:用你手中的纸随便折出一个角,跟你的同桌比较一下你的角大小。互相说说怎样比的。(学生活动)谈话:同学们你能试编一句顺口溜记住角的分类与大小?(学生试说)小指代表锐角,无名指代表直角,中指代表钝角,食指代表平角,大姆指代表周角。谈话:同学们喜欢顺口溜吗?“量角中心对顶点,零线重合角一边,若想知道多少度,分清内外看他边。”老师的顺口溜说了什么?(学生纷纷举手说)2、自主练习。①自主练习第4题。谈话:同学们对基本知识掌握得很好,现在我们进行一个小比赛。(学生量角并比较)集体校对②自主练习第8题。继续量角训练谈话:从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来看,大家都知道节约时间,同学们知道吗在钟表上还藏着许多角的知识。教师出示钟表教具,先演示,学生口答几个,然后引导学生找出规律,一圈是多少度?每一大格多少度,每一小格多少度?(利用规律限制时间同桌解决第8题,一人用得到的规律解决,一人用量角的办法。)③自主练习第5题。谈话:同学们刚才在书上量角量得很好,现在我们量量手中的三角板,看看你会有什么发现?同桌合作量角,量后把你的结果汇报给小组同学,交流你的发现。学生可能会发现以下信息:⑴都有一个角是90度。⑵一个三角板是有一个角是45度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8页,共40页-----------------------\n⑶每个三角板的三个角的和是180度。④自主练习第11题。谈话:对于一个三角板同学们了解这么多知识。两只三角板你又能得到哪些角的知识?学生口答一些拼成的角,并举着自己的三角板演示给其他同学。谈话:刚才同学拚得很好,下面个人动手拼一拼谁的发现最多?把你得到的新角画在本子上。(学生动手拼摆画,可能有的学生几个人合作,运用三个三角板拼成的角要给与表扬鼓励。)三、综合巩固,拓展应用。1、自主练习第10题。谈话:通过刚才练习,同学们对角的有关知识掌握得不错,现在老师考考你的眼力。手势判断对错。(师生共同完成)补充:①三个角组成一个平角,这三个角一定都是锐角。()②把一个10度的角放大5倍打印出来,得到的角是50度。()③角的两边画出的越长,角就越大。()⋯⋯2、自主练习第13题。让学生动手画在练习本上,教师在黑板上跟学生一起画。谈话:你画出一个什么图形?量一量第3个角是多少度?你又有什么发现?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⑴两个角的另一条边交于一点,得到一个三角形。⑵三个角的度数和正好是180度。⋯⋯3、自主练习第9题。谈话:同学们都知道20XX年的奥运会在北京举行,你喜欢体育运动吗?你知道哪些运动项目?你知道运动员优美的动作上藏着角吗?谁表演给同学们看看,并把你找到的角画出来。(之后同桌互相表演画角)4、应用拓展。自主练习14题:谈话:同学们对于量角画角都掌握了,那么你会计算角吗?先观察第一幅图,你通过看图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几种可能:⑴有一个角是135度。⑵角1和135度的角正好是一个平角,也就是180度。⑶角1和角2正好也是一个平角180度。⋯⋯四、总结评价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2、教师表扬,同时提出要求借助已经掌握角的知识,继续寻找生活中与角有关的知识为我们学习今后的知识打下基础。课后反思1、“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以这一教学思想设计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梳理旧知,结合四年级学生的特点,巩固知识的同时教师通过一些激励性语言,以及一些动手实践的活动,甚至一些小比赛,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每一个环节的学习巩固。2、练习题的设计,基本上遵从书上的练习题,从易到难,面向全体学生,对书本上的题目重新调整。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角及角的有关知识的理解运用,并在其中通过一些题目渗透三角形的有关知识。信息窗2:三角形的认识第一课时三角形的认识及其特性和分类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40~42页教材简析本课呈现的是小朋友观看塔吊施工的场景。以“塔吊上有这么多三角形!”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通过研究“为什么设计成三角形”的问题,认识三角形、学习三角形的特性和分类。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概念,知道它各部分的名称,了解它的特性,掌握它的分类。2、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观察、比较、分析、判断等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激发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情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教学过程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9页,共40页-----------------------\n活动一:生活引入,直入主题谈话:你们喜欢旅游吗?老师就特别喜欢旅游,尤其爱看城市中的建筑,走在繁华的街道上,看着一座座宏伟的建筑,就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魅力。不过受时间限制,有些地方我们也只能在书中或网上领略它的风采了。我这里收集了一些建筑物的图片,咱们一起欣赏一下吧。(电脑出示)美吗?这些图片中最基本的图形是什么?(三角形)你知道这其中的高楼大厦是在什么机器的协助下盖起来的吗?(塔吊)(出示信息窗)来看看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塔吊上有许多三角形谈话:为什么饱经风雨的宏伟建筑和结实的塔吊最基本的构造都是三角形呢?学生回答:具稳定性、牢固谈话:三角形到底有什么魅力,使人们在生活中处处都离不开它?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角形。(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活动二:深入生活,感知特性谈话:三角形真的牢固吗?让我们动手试一试。每个小组内有一个三角形框架和一个多边形框架,先观察一下,两者间有什么区别?引导学生观察边和角的数量。分别拉一拉,比比看,两个框架有什么变化。学生操作实验并回答发现:三角形框架形状没有发生改变,多边形形状变了。谈话: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可能回答:三角形有三条边把它的形状固定住了,所以怎么拉它也不会变形,而四边形不具稳定性,轻轻一拉就变形了。总结:刚才同学说的很对,三角形是牢固的,也可以说它具有稳定性。(板书:稳定性)我们的生活中常常巧妙的利用了这一点。像这样的小木凳,(课件出示木凳)用得时间久了,经常会不牢固,你们有办法修修它吗?学生回答:加斜杠,只有构成三角形,凳子才不摇,说明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谈话:看这两幅图中,哪里用到了三角形的稳定性?(课件出示这些物体的图片)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学生举例)谈话: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体现无处不在,请看(电脑出示)建筑上的斜拉桥、铁塔、自行车架、照相机三角支架、电线杆、房屋的金字架、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吊车的长臂、埃及金字塔、香港中银大厦、晒衣架,太阳能架、大广告牌后面三角支架,相框后三角支架,固定小树用三角形,铁栏杆里外每隔一段有一支斜的铁杆,构成三角形。细心观察你还会发现更多呢!活动三:自制图形,引导归纳。谈话:每个小组里都有几根小棒,请你试着用它们摆出三角形,边摆边思考:三角形是怎样构成的?学生观察讨论:由三条边按顺序围起来(强调解释重点字眼:围成)谈话:谁能来试着总结一下什么叫三角形?学生总结: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板书)谈话:三角形除了有三条边,还有什么?你能再试着找找吗?(教学三个角、三个顶点)活动四:观察分析,按角分类。1.新授:谈话:每个小组的学具袋里都放着许多三角形,这些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看起来好象各不相同,可细心的人发现有一些三角形放在一起还有不少共同点呢。请大家仔细观察三角形中各角的特点,以小组为单位,将学具袋里的三角形分分类,抓住主要特征为这类三角形起个名字。(学生操作)谈话:谁来把你们组的分类结果展示给同学们看看?(学生分类)谈话:能给你们分的这几类三角形分别起个名字吗?学生:三个都是锐角,叫锐角三角形一个直角,两个锐角,叫直角三角形教师板书一个钝角,两个锐角,叫钝角三角形2.巩固:谈话:下面我们来做个小游戏,请同学们扮演这三种不同类型的三角形来向大家作以简单介绍。(我是一个三角形,我的特点是⋯⋯)其他同学根据它的介绍来猜猜它的名字,好吗?谈话:认识三种三角形,你能根据各自的特征把他们画下来吗?打开书第44页,完成自主练习3。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10页,共40页-----------------------\n(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点评)活动五:观察三边,按边分类谈话:我了解了三角形按角可以分为三类,其实它们的边也可作为分类的依据。(出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小组讨论一下,它们有什么不同,可以怎样分类。(引导学生用量,对折⋯⋯的方法验证一下)(学生讨论)边分类边回答学生:三条边都不相等:不等边三角形两边相等:等腰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等边三角形(也叫正三角形)有时我们把等边三角形看成是等腰三角形中的一种特殊情况。谈话: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各部分也有名称,请打开书第42页自学。(学生自读了解)请同学介绍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小结:我们通过刚才的学习了解到三角形如果按角分可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还有两边相等的等腰三角形和三边相等的等边三角形。老师这里有许多三角形,你能试着给它们找找家吗?请打开书44页,完成自主练习的第2题。(反馈、订正)练习:再来看这幅图(课件出示书45页第4题)在地板砖图案中,你能找到哪些三角形?还能找到哪些图形?活动六:结合已知,教学底、高谈话:我们在上学期学习过如何过直线外一点作这条直线的垂线。还记得怎样画吗?谁来示范一个?(学生板书)谈话:今天我们就在这个知识的基础上学习三角形的底和高。(边画边讲解)任选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就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就叫做三角形的底。看清楚了吗?活动七:回顾整理,拓展延伸谈话:回忆一下,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课后我们可以利用三角形来画一幅画,尽可能多的使用各种类型的三角形,明天我们开个画展,看看谁的画最有特点。课后反思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让学生感受三角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三角形的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改变数学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经历过程。及时进行科学评价,激励学生全面发展。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而,在评价过程中,我注意了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及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与鼓励,让学生树立自我认同感,明确努力方向。第二课时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42~46页教材简析《三角形内角和》一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的概念及特征之后进行的,它是掌握多边形内角和及其他实际问题的基础,因此,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教材通过引导学生量一量、拼一拼等多种方法探究三角形3个角的度数和,真正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学目标1、通过量、剪、拼、折等数学活动,让学生亲自实践操作,发现规律,主动推导并得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结论,会应用这一规律进行计算。2、在操作、验证三角形内角和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你知道哪些关于三角形的知识?2、我们在讨论三角形知识的时候,三角形中的三个好朋友却吵了起来,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播放课件详细内容说明:一个大的直角三角形说:“我的个头大,我的内角和一定比你们大。”一个钝角三角形说:“我有一个钝角,我的内角和才是最大的。”一个小的锐角三角形很委屈的样子说:“是这样吗?”(它们在争论谁的内角和大。)你知道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和吗?通过学生讨论,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和。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11页,共40页-----------------------\n3、故事中到底谁说得对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1、探究三角形内角和的特点(1)量一量师:你认为怎样能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生: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量出来,再用加法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每组准备三种不同的三角形)量角,求和,完成第43页的表格。学生交流汇报测量结果。师:从刚才的交流中,你发现了什么?生:不管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还是钝角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在量的过程中,由于误差,有的学生可能算出内角和在180°左右,这时教师要相机诱导:在测量的过程中出现一些误差是正常的,因为同学们画的角不够标准,量角器的不同,还有本身测量的原因都可能导致误差。)师:看来量一量会出现误差,那么你还有其它的更科学的办法进行验证吗?(2)拼一拼学生分小组活动,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学生展示交流,师:从大家的交流中,我们发现都可以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成一个平角,证明“三角形内角和是180°”。(3)折一折小组活动,学生交流:生1:将正方形(或长方形)纸沿对角线对折,这样,就折成了两个大小一样的三角形。因为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四个直角的和是360°,所以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它的一半,是180°。生2: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可以折成一个直角,也就是说,在直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的和是90°,因此三角形内角和就是180°。2、归纳师: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得出了什么结论?生: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3、师谈话:三个三角形争论的问题现在能解决了吗?你现在想对这三个三角形说点什么?学生畅所欲言,对得出的规律做系统的整理。三、灵活运用,巩固练习师:好,大家已经发现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规律,你能应用这个规律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吗?1、判断钝角三角形比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大。()锐角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和小于90°。()一个三角形最少有两个锐角。()一个钝角三角形最少有一个钝角。()学生判断并说出理由。2、自主练习第6题练习时,先让学生独立填空,再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然后用量角器验证计算的结果。小结:以后如果遇到求一个三角形内未知角的度数时,我们可以用计算的方法算一算,简单又精确。3、游戏:选度数,组三角形(课件显示如下)请选出三个角的度数来组成一个三角形10°18°15°150°130°72°20°50°70°35°75°52°56°54°58°60°学生回答的同时,教师操作课件,把学生选择的度数拖入方框内,通过电脑计算相加是否等于180°,来验证学生的选择是否正确。验证学生选的对了以后,再让学生判断选择的度数所组成的三角形按角的大小分类,并说出理由。四、课堂总结、深化认识谈话: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解决了什么问题?是怎样解决的?。课后反思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12页,共40页-----------------------\n本节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从自己的已有经验出发,积极地进行操作、测量、计算,并对自己的结论进行思考、分析。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放手让学生开展探究的同时,教师也恰到好处的发挥了引导作用。整个探究过程学生是自主的、有积极性的,在获得数学结论的同时学习了科学探究的方法,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三课时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43页教材简析本节课是信息窗2的第三课时。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角,初步认识了三角形,为进一步研究三角形边之间的关系——“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学生虽然知道了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但是对于“任意的三条线段不一定都能围成三角形”这一知识却似懂非懂。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就是基于学生这样的认知起点展开的。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从形的方面加深对周围事物的理解,还可以在探索实验和应用数学等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还为后续的几何图形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和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并应用该关系解释一些生活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2、让学生通过实践,体验探索三角形边的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和热爱,引导学生树立自己去探求真理的志向,享受成功的喜悦。教学过程一、谈话激疑,诱发探究欲望1、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谁能说说什么叫三角形?(屏幕显示: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你认为这句话中最重要的是哪个词?什么叫“围成”?2、那么是不是说,只要给你三条线段,就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师:请同学们各自在小组内选一套小棒验证一下(要求三根小棒首尾相接。这些小棒的长度是任意的,有的不能摆成三角形)。师:通过摆小棒验证,你有什么发现?汇报:有的组选用的小棒能围成三角形,有的组则不能。3、对于大家摆的结果,你有什么疑问?(为什么有的能围,有的不能围?到底什么样的三根小棒才能围成三角形?⋯⋯)同学们,我们的疑问,实际上很早以前许多科学家就提出来了。后来,他们想了很多办法,经过实验探索,终于找出了问题的答案。今天,我们也来当个小小数学家,一起探索这个问题,愿意吗?二、猜想探究,揭示三边关系(一)引发猜想刚才我们说“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现在如果有六条线段,猜猜能围成几个三角形?(二)操作验证,揭示三边关系(1)分组实验:请四人小组合作,将学具袋里的六根小棒围一围三角形(蓝:2cm紫:3cm黄(两根):4cm白:5cm绿:9.5cm),各组可自行确定验证方法。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可填写以下的《探究报告单》。(附探究报告单)所选小棒长度>=<能否围成三角形第一次a=()cmb=()cmc=()cma+b〇ca+c〇bb+c〇a第二次a=()cmb=()cmc=()cma+b〇ca+c〇bb+c〇a第三次a=()cmb=()cmc=()cma+b〇c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13页,共40页-----------------------\na+c〇bb+c〇a第四次a=()cmb=()cmc=()cma+b〇ca+c〇bb+c〇a我们发现了(2)汇报小组围的结果,有什么发现吗?举例。(课件演示)(三)归纳总结。1、小组讨论:完整地说说什么样的三条线段能围成三角形,什么样的三条线段不能围成三角形?2、电脑出示数学家的探索结果: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课件出示)我们的发现和数学家的探索结果到底一不一样?为什么?3、既然都一样,这里为什么强调“任意”呢?(课件出示一幅三角形图,边长分别是5厘米、7厘米、9厘米。)这三条边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你们看,用上“任意”两个字,就把三角形边的关系的三种情况都非常简洁地概括了出来。多好啊!但是,判断的时候有没有更简洁的方法?同学们,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我们探索出了跟数学家意思一样的结果,老师祝贺你们!4、总结揭题。这节课你高兴吗,为什么?刚才我们当了一回“小小数学家”,探索的就是——三角形边的关系(板书课题)5、质疑问难。三、巩固应用,促进能力发展(一)巩固性训练1、直觉判断。①3根小棒的长度分别是4厘米、5厘米、6厘米,用它们围成的三角形的周长是15厘米。()②任意3根小棒都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③用3根长3厘米、4厘米和5厘米的小棒可以围成不同形状的三角形。()④有三条线段,其中两条之和大于第三条,那么这三条线段一定能围成三角形。()⑤一个三角形,两边之和一定小于第三边。()2、完成自主练习8每组中的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吗?学生独立做出判断后,请学生说出为什么.(二)应用性练习1、完成自主练习9请学生说出到海边走哪条路最近?并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释。2、完成自主练习10小猴子要做一个三角形支架,已经准备好了长8cm和12cm的两根木料。那么第三根木料该准备多长?并说出你的理由。(三)课外拓展性练习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有人会斜穿草坪,你能通过画图从数学的角度分析其中的原因吗?针对这种现象你想说点什么?四、课堂总结、质疑与学生评价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师总结:这节课我们通过实际操作和共同探讨,发现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规律,这只是三角形其中的一个秘密,其实它的秘密还有很多,有兴趣的话,我们以后可以继续研究。课后反思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力求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以学生的学习心理为基础,通过简单的师生谈话,创设有效的“数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通过引导学生大胆的猜想,积极的验证和合理的归纳,使学生学到新知识的同时,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习了猜想、验证、归纳等科学探究方法。这样的教学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在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等方面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14页,共40页-----------------------\n第四课时综合练习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47~48页教材简析本节课是信息窗2的第四课时,三角形概念的综合练习。在教学了“角”和“三角形”的概念后,为使学生获得的知识系统化,提高他们运用概念进行推理的能力,并为教学四边形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特组织这样的一堂练习课。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系统地整理各种三角形。熟练掌握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结论。学会用三角形内角和知识解决数学问题。2.能够按照不同的标准对三角形进行正确的分类(按边分、按角分)。3.通过动手自己拼搭三角形,进一步探索三角形的知识,培养学生思维发散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体验数学的乐趣。教学过程一、唤起回忆,梳理归类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今天就一起来上一节三角形的复习课。(出示课题:三角形)1.三角形在生活中的运用:师:找找生活中的三角形。(观看媒体图片)2.出示五个不同形状的三角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提问:“你们看了这些三角形,想到了什么?”(学生通过对图形的观察,唤起对知识的回忆,思维异常活跃,纷纷争着表述自己的意见。)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整理并板书各三角形的名称和特征。(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师:那你愿意自己也来画一组这样的三角形吗?(由于学生掌握了各种三角形的特征,画图对学生不构成困难。)二、分析推理,判断属性1、出示七个三角形,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它们的角与边,判断它们各是什么三角形,并说明判断的依据和理由。⑴⑵⑶⑷⑸(6)⑺80°60°20°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15页,共40页-----------------------\n20°60°60°25°65°20°50°30°30°45°45°师:请你们小组合作,把这些三角形分分类。2、分组合作,交流汇报⑴:按角分可以分为:①③是锐角三角形;④⑦是直角三角形;②⑤⑥是钝角三角形。⑵:按边分可以分为:②⑥⑦是等腰三角形;③是等边三角形;①④⑤是任意三角形;3.复习各种三角形的概念问:那什么是锐角三角形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在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几个锐角?按边分的时候,你的依据是什么?4.认识等腰直角三角形。1)问:根据我们刚才的分类,你还发现了什么?生:⑦不但是直角三角形也是等腰三角形。问:那这样的三角形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生:等腰直角三角形。师:对!一个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并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就叫做等腰直角三角形。(学生还有可能回答:有一些三角形不但是等腰三角形,还是钝角三角形或锐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都是锐角三角形。)2)出示:2个大小不同的等腰直角三角形,让学生观察它们一样吗?得出等腰直角三角形形状都相同,但是大小可以不同。三、组织讨论,判断正误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16页,共40页-----------------------\n⒈教师用屏幕出示下列判断题,要求学生先小组议论每道题的说法是对还是错,并说明理由,然后集中交流。⑴等边三角形一定是等腰三角形。()⑵等腰三角形一定是等边三角形。()⑶等腰三角形一定不是等边三角形。()⑷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⑸有一个角是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⑹直角三角形一定不是等边三角形。()⑺等腰三角形一定不是直角三角形。()⑻等边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⑼三角形的两个锐角和是90°()⑽一个三角形至少有一个钝角。()⑾一个三角形至少有两个锐角。()⑿三角形的两边之和也可能小于第3边。()⒉学生独立完成自主练习12。组内交流,集体反馈中注意请学生说出自己的选择理由。四、组织操作,探究实践1、完成自主练习14学生根据题目要求自己数一数,集体交流时注意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数法,以确保不重复也不遗漏。2、完成自主练习13,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分别划出底边的高,并画在书上。集体交流时,明确画法,特别关注学生垂直线段的画法。3、完成自主练习15,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活动中,鼓励学生充分想象,拼出各种美丽图案。活动结束展示学生作品,生生间评价。五、独立思考,据理计算师:通过上面的练习,我们大家对三角形的知识更加熟悉,理解也更加深刻。接下来给大家出三道题目,看看自己解决得怎么样。130°2130°1、求下图中∠1和∠2的度数2150°2、计算下面各题:⑴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和一个底角共130°,它的顶角和底角各是多少度?⑵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比另一个锐角少18°,这两个锐角各是多少度?3、自主练习16。摆一摆,想一想,看看你有什么发现,下节课交流。课后反思这堂综合练习课,始终紧扣了角和三角形的概念。所组织的几个具有不同侧重点的练习,没有一道题游离于题外。习题经过“具体——抽象——具体——抽象”几次交叉反复,由浅入深地增加思考难度,使学生的知识逐步深化,体现了“立足基础,发展能力”的指导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让学生观察、思考,自己只作引路、点拨工作,充分体现了教师的引导者作用。整堂课中,教师在努力尝试冲破机械重复、依样画瓢和徘徊不前的传统模式,寻求更适合学生发展的练习模式。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17页,共40页-----------------------\n《角与三角形的认识》——我学会了吗?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48页。教材简析本课时的内容是对角与三角形的认识的综合复习,通过复习,使学生充分运用角和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进一步体验角和三角形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目标1、经历从具体物体中抽象出角和三角形的过程,认识角和三角形,知道周角、平角及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的大小关系。通过观察、操作,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2、结合实例,学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会画指定度数、角数,并能用三角板画30°、45°、60°、90°的角,能够按角的大小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在探索三角形分类和验证三角形内角和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3、在观察、操作、验证等学习活动中,学习角与三角形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初步的推设能力。4、能够自觉运用角和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体验角和三角形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过程一、回顾呈现谈话:同学们,我们刚学过第三单元,它一共有2个信息窗口,你都学到了什么知识?学生可能回答:角的各部分名称,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图形的拼组。二、查漏提升谈话:关于角,你都知道了什么?(学生可能回答:角的意义,角的各部分名称,角的分类等等)1、整理有关角的知识。让学生任意画一个角,以此为依托,回顾整理相关知识。(1)回顾角的意义,根据自己画的角,同位互说角的意义。(2)回顾角的分数,通过复习前面的锐角、直角、钝角,引出平角、周角,并比较一下,他们的大小关系怎么样?(3)回顾角的度量,用量角器量出自己画的角的度数,以此来回顾角的度量方法。2、整理有关三角形的知识。谈话:三角形是我们已经学习过的图形,这里面还有很多数学知识,今天,我们一起来回顾、整理。(1)让学生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并标出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并找出三角形的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2)同位合作,找出三角形的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3)回顾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谈话:有关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你都知道了什么?(学生有可能回答: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通过举例子,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①课件出示:老师每天上班都要从学校先经过加油站,再从加油站到学校,有没有更近一点的路呢?为什么?(学生可能回答:把这几个地点和路线看成三角形,利用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得出从家直接去学校近。)②判断下面的线段能不能围成三角形?(2厘米4厘米6厘米)(5厘米2厘米5厘米)(6厘米2厘米5厘米)(师引导学生总结窍门:只要看较短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遍,就能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③一根14厘米长的吸管剪成三段,用线串成一个三角形能做多少个?如果每一小段剪成整厘米长,能剪几个?3、整理角和三角形谈话:关于角和三角形,你都知道些什么?学生可能回答:知道了周角、平角;知道了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知道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等等。4、回顾三角形内角和。让学生用三角板,任意画一个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并用量角器分别量出每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并计算出每个三角形三个内角之和,以此充分回顾验证三角形内角和为180°。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⑴选一选:①一个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65°,另外的两个角可能是()A95°20°B45°80°C55°60°②一个等腰三角形,顶角是100°,一个底角是()A100°B40°C50°⑵求角的度数: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18页,共40页-----------------------\n①∠1和∠2分别是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已知∠1=32°求∠2②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是50°,它的顶角是多少度?③一个等腰三角形,它的一个底角的度数是顶角的2倍,它的顶角是多少度?三、拓展应用:1、动手实践、计算:(1)数一数,填一填。(2)求下面各角的度数。135°21()个锐角三角形∠1=()()个直角三角形∠2=()()个钝角三角形(2)你能求出六边形内角和吗?2、解决问题:(第48页情景图)让学生独立看懂情景图,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1)大部分学生会找出有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2)有的学生会用量角器量出时针和分针量出角的度数;也有的学生会根据3时整,时针、分针形成90°角,即1时时针分针形成30°角,5时即是150°角。(3)涂一涂,学生会根据题意顺利地完成涂色。(4)学生首先用量角器量出顶角的度数,再根据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此三角形又是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很快求出底角的度数。(5)学生可能会提出7时、8时、9时⋯⋯时针和分针形成多少度角?课后反思本节是一节典型的复习课,学生通过相关知识的简单回顾,将零星的知识梳理,归纳提升,对比沟通,建立联系,从而学到一种整理知识的方法。本节课主要特征是从现实生活中举例说明,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为突破口,进行层层比较提升。本单元包含六个知识点,在这六个知识点中,三角形的意义是基本的,所以我以举例说明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为突破口,通过举例、操作、分析、比较、提升,使学生学习的思维不断深入,能力不断提高。有0人推荐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案单元备课单元第五单元课时4课时教学内容概要结合现实生活,通过具体观察活动,了解从不同方位观察同一组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一组长方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教学目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19页,共40页-----------------------\n标重点难点双基目标通过让学生观察实物,使学生学会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一组正方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想象力,学会欣赏数学美。能力目标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一组长方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道德情感目标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想象力,学会欣赏数学美单元教学目标检测及改进措施四年级三班共54人,54人参加测试,优秀率42.4%,达标率93.9%,平均分78;况来看①数的中间、末尾带“0”的情况②根据要求写数③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④个别学生的书写潦草,审题习惯不好。原因是①本次测查以概念为主,对学生来说难免有些困难②个别学生对数位顺序不熟悉,混淆“数位”和“计数单位”③学习习惯不好。改进措施①对于集中性的问题,统一进行讲解,对于个别学生的问题,单独进行辅导②引导学生进一步熟记熟位顺序表③在平日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认真书写、听写得好习惯。课题走进商场――观察物体课型新授教学目标结合现实生活,通过具体观察活动,了解从不同方位观察同一组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教学重点难点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一组长方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课时分配第1课时教法讲解练习法教具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回忆旧知1.课件出示走进商场——观察物体(信息窗1,只有冰箱),复习辨认单个具体实物的形状。谈话:同学们经常逛商场,这个场景你们见过吗?图中的冰箱从不同的方位看分别是什么形状?(课件出示3种形状学生选择)二、创设情境导入新知2.课件出示信息窗1(有冰箱和冰柜两个实物)谈话:只有冰箱我们会从不同的方位观察和辨认,现在图中有冰箱和冰柜两个物体,从正面、侧面、上面看又会是什么形状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从不同的方位看一组物体是什么形状。(板书课题:观察一组物体)三、操作观察合作交流1.借助经验大胆猜测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20页,共40页-----------------------\n谈话:(课件出示3组形状)请同学们猜猜每组形状是从哪个方位看到的呢?个人加减学生猜测。2.模拟观察验证猜测谈话:同学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请同学们利用老师为你准备的两个纸盒来代替冰箱和冰柜,按照信息图中冰箱和冰柜的摆放放好。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从正面、侧面、上面分别进行观察,注意观察时,视线要与所观察的面垂直,(教师边讲边演示怎样观察)并把观察到冰箱和冰柜一组的形状和课件出示的形状进行对照,看看课件中的每一组形状分别是从哪个方位看到的。3.小组合作,观察交流,教师巡视指导。4.全班交流汇报。5.想、画,进一步明确形状。谈话:通过刚才的观察和交流,请同学们想一想,试着画一画冰箱和冰柜这一组物体从正面、侧面、上面看分别是什么形状。(学生画,教师指导)6.充分感知,建立表象。谈话:请同学们利用老师为你准备的另一组学具(两个大小不同的圆柱体)摆放的位置不同,从不同的方位看分别是哪组形状。(课件出示形状,学生分组观察,教师指导)四、拓展应用。1.说一说。学生独立思考自主练习第1题。2.看一看,连一连。自主练习第2题。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3.想一想,摆一摆。自主练习第4题。学生先想象,在以小组为单位摆一摆,从不同的方位进行观察交流。为信息窗2做铺垫。五、课堂小结。谈话:请同学们谈谈你、老师或你的同学这节课的表现和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总第课时时间:年月日课题辨认一组正方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课型新授教学目标通过让学生观察实物,使学生学会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一组正方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教学重点难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想象力,学会欣赏数学美。课时分配第2课时教法讲解练习法教具小黑板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谈话:同学们喜欢逛商场吗?商场里的货物琳琅满目,但对于存放货物的仓库我们很少见过。这节课我们一起到存放货物的仓库去看一看,好吗?请看屏幕。(出示书81页情境图)谈话:请同学们认真看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可能会问:1.从推车的叔叔方向看这两个正方体是什么形状的?2.背着包的女同学从侧面看到的这两个正方体是什么形状?3.爬在梯子上的叔叔从上面看到的这两个正方体是什么形状?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一)解决问题:从不同方向看,各是什么形状?1.回顾旧知: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上节课的知识,“从不同方向看”指的是哪几个方向?2.谈话:同学们看,我把图中小车上的货物给大家拿来了。(每人发两个正方体积木。)请你用小正方体代替货物,然后从不同的方向来观察一下,各是什么形状?个人加减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21页,共40页-----------------------\n3.你能帮助他们把看到的图形贴到相应的位置吗?(教师贴好头像,学生到黑板上板贴看到的图形。)4.小结:刚才我们从不同方向看小车上的这堆货物,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察物体。(完成板书:观察物体)(二)解决问题:(课件出示三个正方体的组合图)1.谈话:如果车上有3箱货物,从不同方向看,各是什么形状呢?2.请你先用用手中的积木来搭一搭,然后观察一下,从不同方位看,各是什么形状?(学生在小组中活动,互相交流,然后指名发言,全班交流意见。)3.你能帮助他们把现在看到的图形贴到相应的位置吗?(教师贴好头像,学生到黑板上板贴看到的图形。)(三)解决问题:如果车上有4箱,而且从正面看到的是,可以怎样摆?1.谈话:我摆了4箱货物,从正面看形状是。你知道我是怎样摆的吗?同学们可以一边想,一边用手中的积木试着摆一摆。谁摆出来了?(对第一个发言正确的学生要充分表扬,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是不是只有一种摆法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用手中的正方体积木,摆一摆,看一看,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摆法多。3.谈话:同学们讨论的很热烈,摆的也很认真。哪个小组想展示一下你们的作品?(学生用实物投影演示、交流。)4.小结:同学们能根据我们看到的形状来想象物体的摆放方式,并且想出了这么多种摆放的方法,看来在仓库里摆放货物也有很大的学问。三、应用拓展1.“自主练习”第1题。谈话:同学们,你想不想也来当一次仓库保管员,来摆放货物呢?不过,摆放货物是有要求的,请同学们翻开书第82页,一起看自主练习第1题。要求:请同学们先和小组的同学先用积木摆一摆,仔细观察从不方向看到的形状,然后说说每一幅图分别是从哪个位置看到的?(学生先在小组里摆一摆,说一说,然后集体交流。)2.“自主练习”第2题。谈话:(出示3幅图)看,这是我在仓库拍的三幅照片。请同学们根据照片完成书第83页第2题。填完后,可以用积木摆一摆验证一下自己填的对不对。(学生独立填写,教师巡视指导,然后汇报交流)3.“自主练习”第3题。谈话:你能帮助这四名同学找一找他们看到的是什么图形吗?如果你一下子就能看出来,那么就直接用线连一连。如果你不能马上看出来,就用积木摆摆看看,再连线。4.小游戏:你说我摆。(“自主练习”第4题。)介绍游戏规则:以小组为单位,一个同学抽出一张印有图形的图片,其他同学摆一摆,看一看有几种不同摆法,比一比谁的摆法多。(学生操作、交流)四、课堂小结1.布置作业:今天的作业是“自主练习”第5、6、7、8题。2.小结:同学们这节课表现得不错,小组活动很积极,希望同学们活学活用,把学到的数学知识真正地运用到生活中去。总第课时时间:年月日课题辨认一组正方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课型练习课教学目标通过让学生观察实物,使学生学会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一组正方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教学重点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22页,共40页-----------------------\n难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想象力,学会欣赏数学美课时分配第3课时教法讲解,练习教具小黑板一、回顾旧知,导入练习。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在仓库里搬运整理货物来观察物体,知道了:从不同位置看正方体摆成物体的形状中,每个正方形和原来正方体的面是对应的。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观察物体。(板书课题:观察物体)二、巩固深化,应用拓展。(一)补充练习:用心选一选。谈话:仓库里的货物实在太多了,你能帮助工人叔叔一起来整理货物吗?[课件出示题目]个人加减1.从左侧面看,形状相同的有______和______。2.从正面看,形状相同的有______和______。要求:请同学们先和小组的同学用积木照着图中的形状摆一摆,然后填空。(学生先在小组里摆一摆,说一说,填一填,然后集体交流。)(二)“自主练习”第5题。1.谈话:(出示5块正方体搭成的形状图)看,这是我用5块相同的正方体木块搭的一组积木。(出示3幅平面图)这是我为这组积木照的三幅照片。2.请同学们根据照片完成书第84页第5题连一连。(学生独立填写,教师巡视指导,然后汇报交流。)3.谈话:想一想,通过连线你发现了什么?和小组同学说一说。(学生小组讨论,然后集体汇报交流,要多指几名学生说一说。)(三)补充练习:游戏――“我是小巧手”。[课件出示题目]12345678(1)从正面看到的有((2)从正面看到的有()(3)从侧面看到的有()1.谈话:请同学们在最短的时间用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摆出这些立体图形,比一比谁搭得最快。每个小组搭得最快的同学,可以得到“小巧手”标志一枚。(学生自主完成,然后在小组内评议,每组评选出一名“小巧手”。)2.谈话:搭完后,请同学们完成上面的填空。(学生自主完成,集体交流汇报。)(四)“自主练习”第6题。1.谈话:请同学们看自主练习第6题。先读一读题目,然后用积木搭一搭、填一填。(学生自主完成,然后汇报交流。)2.指名汇报交流。因为有不同的拼搭方法,所以要问:有没有不同的摆法?(五)“自主练习”第7题。1.谈话:工人叔叔想把货物摆成下面的形状,你能帮帮他吗?请同学们用5块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木块代表货物,分别搭成下面的样子。[课件出示题目](学生自主完成,搭一搭。)2.谈话:搭完后,同位两人讨论一下(1)(2)小题。(同位交流,探讨研究。)3.集体汇报交流研究结果。(六)游戏:“火眼金睛”。“自主练习”第8题。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23页,共40页-----------------------\n1.谈话:仓库里的货物那么多,需要工人叔叔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在最短的时间内说出一堆货物的数量。你能行吗?我们来试一试。全答对的同学将会得到一枚“火眼金睛”标志。2.[题纸出示题目]书第85页第8题。下面的图形各是由几个小正方体木块拼搭成的?补充:(学生自主完成,然后汇报交流,全部数对者发“火眼金睛”标志。)三、全课小结,布置作业。1.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对“观察物体”这部分知识有何收获?对于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你想说些什么?2.今天的家庭作业是:(1)用6块正方体木块拼一拼,说说从不同的方向分别看到什么形状?(2)用3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一摆。如果右图是从正面看到的,应该怎样摆?如果右图是从上面看到的呢?总第课时时间:年月日课题我学会了吗?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对本单元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复习。教学重点难点在整理复习本单元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形成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课时分配第4课时教法讲解,练习教具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谈话:同学们,你们听过盲人摸象的故事吗?(课件播放盲人摸象的故事情节)师:四个盲人为什么摸同一头大象,而他们的描述却不一样呢?引导学生说出因为他们四人摸到大象的部位不同。小结:对,他们摸大象的部位不同,得到的答案就不一样。实际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的形状,也可能是不同的。今天天气不错,我们一起到历史博物馆去看一看吧!二、合作探究,回顾整理1.看一看,猜一猜(大屏幕投影第1题画面)师: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生口答)师:请同学们猜一猜他们拍的照片会一样吗?(1)想一想,连一连(大屏幕投影拍到的3张的照片)师:看,这是他们拍到的照片,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引导学生说出因为他们拍摄的位置不同。师:想一想,三张照片分别是在什么地方拍的?会是哪位小朋友拍到的呢?小组讨论并说明理由。个人加减(2)议一议小组讨论:我们应该怎样分辨照片是哪个方向拍摄的呢?引导生小结:可以用摆一摆借助实物观察的方法。1.摆一摆,看一看。师在实物投影前用5块正方体木块搭成的一个图形,让4名学生从不同方位观察,并让学生描述所看到图形的形状。2.画一画,想一想让学生把观察到的形状画下来。全班观察,想一想是从什么方位看到的。完成(1)题,并说明理由。3.搭一搭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24页,共40页-----------------------\n请同学们两人合作,一人画出从上面看到图形的样子。另一人按要求搭拼。4.小结:谈话: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我们学会了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多个物体的形状和位置,今后我们在生活中要学会观察,动脑思考,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事物。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1.按要求摆一摆(师出示平面图,让学生动手摆一摆)(1)用4块摆,从上面看是(2)用5块摆,从侧面(3)用6块摆,从正面看是2.大家一起算一算一个立体图形,从上面和前面看到的形状是从左面看到的形状是。搭这样的立体图形至少需要几个小立方体?先让学生想一想,再动手摆一摆。四年级下册数学(青岛版)第七单元默认分类2009-06-1210:26:41阅读185评论0字号:大中小七、小篮球队——统计信息窗1:求较复杂的平均数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简单的统计图、单式统计表、单式分段统计表和简单平均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信息窗呈现的是小教练在动脑筋分析两队身高的情境。手边的资料提供了红、蓝两队队员的身高数据。通过引导学生解决“哪个队的身高占优势”的问题,引入对较复杂平均数的学习。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求较复杂的平均数教学内容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99—100页。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通过操作和思考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感受统计的意义,学会求较复杂平均数的方法,能运用平均数分析与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在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学生统计观。3、进一步增强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已经学过的统计知识即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求较复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师:同学们最喜欢什么球类运动呢?生:篮球师:同学们知道吗?篮球运动是我校的特色之一,同学们想看看我校篮球队比赛的风姿吗?生:想。播放段红、蓝两队比赛的录像。师:同学们也许都知道,一个篮球队的水平除了技术、配合等因素外,还有什么也非常重要?生:身高。出示红、蓝两队运动员的身高测试记录(师挂图出示两队队员的身高记录单)红队队员的身高(CM)是:160156172169156145148156160145165163160160151151165151160156158蓝队队员的身高(CM)是:145150150163153157161163158153169158145163150158161172157153157教师提问:1、请大家观察数据,你从中能得到那些信息?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25页,共40页-----------------------\n学生可能回答:知道每个队员的身高。教师提问:根据得到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学生可能提出:(1)谁的身高最高?谁最矮?(2)哪个队队员的身高比较高?二、解决问题1、教师提问:怎样才能知道哪个队队员的身高比较高?学生讨论交流。学生可能想到:(1)看看哪一队高的人比较多?(2)计算两队队员身高的总数进行比较。(3)比较两队的平均身高。2、比较三种方法,感悟求平均数的必要性,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第一种方法:误差较大。第二种方法:虽然能比较出哪一队的身高更高,但看不出这一队的身高整体水平。第三种方法:既能比较出哪一队的身高更高,也能看出这一队的身高整体水平。所以求平均身高比较可行。3、让学生独立做,先求红队的平均身高。4、学生交流:(1)红队队员的身高总和:160+156+172+⋯⋯+158=3476(CM)红队队员的平均身高:3476÷22=158(CM)(2)红队队员的身高总和:145×2+151×3+156×4+⋯⋯+172×1=3476(CM)红队队员的平均身高:3476÷22=158(CM)5、比较上述两种方法的异同,深化认识。-教师提问: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全班交流。相同点:都是先算出全队的总身高再除以全队的人数,即:总数÷份数=平均数不同点:第一种算法是将每一项累加,再除以人数;而第二种算法是用乘法计算出相同的身高数并相加,再除以总人数。各组的数量和÷各组的份数和=平均数师:这两种方法都能求出红队的平均身高,但大家更喜欢哪一种呢?能谈一谈吗?展开课堂辩论达成共识:第二种方法更简便,而且可以清楚的看出有多少人的身高相同。总结求即:师小结:第一种求平均数的方法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今天这节课我们重点来研究第二种方法,求较复杂平均数的方法。板书课题:求较复杂平均数6、生独立完成蓝队队员的平均身高,交流。7、集体共同比较两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板书:红队队员平均身高158CM蓝队队员平均身高157CM红队队员身高占优势三、联系实际,巩固提高。1、出示四年级六个班学生捐书情况的统计图。教师提问:从图中大家都了解到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独立解决。2、你能求下列各题的平均数吗?如果能,只列式不计算,但请估计答案合理范围。如果不能,什么理由?(1)甲乙两个小组,甲组平均每人9岁,乙组平均每人11岁,那么这两个小组的学生平均每人几岁?(2)小燕子用8天时间读完一本书。他前2天每天读26页,后6天每天读40页,小燕子平均每天读几页?(3)某公司在9月份的前17天每天节约用水280吨,后13天每天节约用水320吨,问9月份该公司平均每天节约用水多少吨?四、拓展延伸课外调查实践: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同学们每年的压岁钱也随着提高,每个同学的压岁钱多少不一,有的同学的压岁钱买了学习用品,有的同学的钱买了玩具,有的同学的钱买了生活用品,还有的同学的钱买了零食,更有的同学的钱进了网巴,也有的同学的钱存了起来⋯⋯1、同学们,你的压岁钱是多少,你认为怎样使用比较合理?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26页,共40页-----------------------\n2、调查一下我们班每个(也可以是一部分)同学的压岁钱,并计算一下每个人的平均压岁钱是多少?课后反思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本节课里,老师并不是把平均数当作除法计算的应用,也不是只把它当作简单的应用题来处理,而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更加理解了平均数含义,更注重学生对平均数的统计含义的理解和对它的实际应用的认识和体验。教学中老师力图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从整体上把握,通过对平均数的预见和估计,培养学生的数感,深化思维,提高整体把握数学的能力,同时在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促进数学交流。第2课时求较复杂的平均数练习课一、引入新课,基础练习上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求较复杂平均数的方法,今天我们继续来做这方面的练习。1、出示某自然博物馆“五一”黄金周7天参观人数统计表(课本100页自主练习1)学生读题师:从图中大家都了解到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独立解决。全班交流(1)400+450+400+350+350+350+150=2450(人)2450÷7=350(人)(2)400×2+350×3+450+150=2450(人)2450÷7=350(人)发现第2种算法占绝大多数。师:谈一谈这样算有什么优势。生:既简便又能清楚地看出有几天的人数相同。2、出示海河公司去年的奖金发放情况统计表(课本100页第二题)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针对上述两种算法,组织学生讨论对错提取有价值数学问题:去年的平均奖金是多少?学生独立计算。全班交流(1)20000+15000×2+9000×6+5000×11=159000(元)159000÷(1+2+6+11)=7950(元)(2)(20000+15000+9000+5000)÷4=12250(元)重点研究第2种算法错误的原因引导学生明确:总奖金数÷总人数=平均奖金二、联系生活,提升练习1.现在有这样一件事情,五年级的同学要搞联欢活动,想买巧克力30元/每千克和水果糖20元/每千克这两种糖共5千克。先问一下,我们班比较喜欢吃巧克力的举举手。(较多)喜欢吃水果糖的呢?(少一些)现在请你们四人一组商量一下:参考在我们班刚做的初步调查,如果把这个买糖的任务交给你们小组的话,你们会怎样来买呢?2、小组交流。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1)买巧克力4千克,水果糖1千克。(2)买巧克力3千克,水果糖2千克。3、算一算。(求第1种情况)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1)(4×30+1×20)÷(1+4)(2)(4×30+20)÷24、辨一辨,哪种列式正确,为什么?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1)第二种对的。因为有两种糖,所以要除以2。(2)第一种对的。巧克力是4千克,水果搪是1千克,加起来是5千克,前面的总元数是5千克的总元数,不是每千克的总元数,所以应该除以5,不能除以2。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27页,共40页-----------------------\n5、算一算。(求第2种情况)三、激发兴趣,拓展练习。利用课余时间调查学校各班患近视眼的情况,计算一下平均每班有多少人患近视眼。渗透爱护眼睛保护视力的教育。四、全课总结平均数在我们生活中有广泛应用,今天回去后请你做有心人,收集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例子。课后反思本节课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让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让课堂成为所有学生的表演舞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意从生活实例入手,由浅入深地导入新授内容,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去猜想,估计也是要有所根据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强调思考的方法。让学生在观察、实际操作和演算过程中学会求“平均数”,运用“平均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能力。信息窗2:复式分段统计表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03~104页教材简析本信息窗创设了篮球队员正在测试纵跳高度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并解决“哪个队的弹跳力好”的问题,学习对两种数量同时进行统计的方法,认识一般复式统计表和复式分段统计表,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比较两组数据的具体差异。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实例学会复式分段方法并能根据分段统计的结果作出分析与判断。2.在实际探索活动中,体会复式分段统计在对事物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时的作用。3.结合现实统计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复式分段统计表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谈话引入谈话:同学们,你们看过电视连续剧《灌篮高手》吗?要想打好篮球,对人的身体素质有哪些要求?(出示情境图)教练员为了对红蓝两个篮球队队员的各项情况做进一步的分析进行了哪个项目的测试?老师把两个队队员的纵跳成绩带来了,(出示红蓝队员纵跳高度成绩)请看大屏幕。看了这个表,你知道了什么?2.提出问题谈话:你觉得他们的成绩怎么样?想不想知道哪个队的弹跳力好呢?用什么办法才能比较出哪个队的成绩好呢?(生各抒己见,会用两个队的总成绩或平均成绩比较出哪个队的成绩好,师予以肯定。)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1.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师:总成绩和平均成绩都能比较出两个队的总体弹跳水平,如果想要知道两个队队员弹跳力的具体差异,又怎么办呢?2.尝试整理,小组交流师:为了便于大家的整理,老师为每个小组提供了三种不同的表格(单式复式复式分段)请同学们小组商量一下,选择一种统计表将各队的成绩整理一下。(生整理,师巡视)3.班内交流,体会方法引导学生根据每个小组交流的意见,优化方法,逐步统一到复式分段统计表上来。4.解决问题,解释结果师:刚才同学们发现,从这个统计表中能比较容易地看出两个队的弹跳水平,那么请你仔细观察一下,这个统计表是怎样进行统计的?从复式分段统计表中,你认为哪个队的弹跳力好?为什么?(学生交流自己的分析结果)小结:我们通常把这种统计的方法称为复式分段统计,它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28页,共40页-----------------------\n三.巩固应用自主完成自主练习第2题1.学生两人合作整理,教师巡视指导2.班内交流统计结果3.进一步体会分段统计的作用师:从统计表中,你有什么发现?四.课堂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都学会了什么?你是怎么学的?课后反思这个活动设计的最大特点是使全班学生都动起来了,讨论起来了。学生亲身经历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其间,课堂中的每位学生都能全身心地投入,认真地观察思考。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统计的数据互相讨论,互相交流,互相提问,互相解答。使他们在自身的基础上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培养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能力,这样的教学,不仅仅关注了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而且对学生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更给予了极大的关注,真正体现了面向全体的教育思想。第二课时复式分段统计表练习课教学目标1、进一步学会同时对两种数量进行数据统计,能根据统计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2、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增强信心,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3、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教学过程一、回顾知识1.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复式分段统计表的哪些知识?2.如何制作一个复式分段统计表?二、基本训练实验小学准备为鼓号队购买服装,下面是他们的身高记录。(单位厘米)136134124132127130127128130144126133126135141147141134138137对上面的数据进行整理,填写下表身高(厘米)合计120~129130~139140~149人数根据表中的数据,回答问题:1.哪个身高段的人最多?2.鼓号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多少?三、自主练习,综合应用1.自主练习第3题(1)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指导(2)班内交流统计结果(3)从统计表中,你有什么发现?2.统计四(1)班第五单元测试成绩统计表分数90~10080~8970~7960~6950~5950以下人数21123211四(2)班第五单元测试成绩统计表分数90~10080~8970~7960~6950~5950以下人数18155110将上面的两个表合并成一个表分数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29页,共40页-----------------------\n人数班级90~10080~8970~7960~6950~5950以下1班2班(1)独立完成(2)谈话:你能分析一下这两个班的成绩吗?3.四年级1班同学古诗考试成绩如下:(单位首)男同学背诵情况女同学背诵情况51237210096356278587112334258566159456810048214853649082756384五级:100~119首四级:80~99首三级:60~79首二级:40~59首一级:20~39首不达标:20首以下填写下表班级人数性别五级四级三级二级一级不达标男女你有什么发现四.课堂总结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认为自己有什么提高?弄清了什么问题?课后反思练习课的质量,主要是由练习的内容及方法决定的。就内容而言,它的深度、广度以及练习题目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教学设计时首先要考虑的。此外还要研究练习的质量,因为它直接关系着课堂的深度。也就是说,为了保证练习课的质量,应当体现出适当的深度。得当的坡度,恰当的密度,练习题目的选择,要突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实现教学效果优化的保证。因此,师生之间在知识的输入和输出上和心理上的平衡是非常重要的。要促成这种平衡状况,适度有效的信息输出,是决定性的主体。使学生处于最佳的接受状态,这样才能使学生温故而知新,不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统计——我学会了吗?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06~107页统计“我学会了吗?”教材简析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30页,共40页-----------------------\n这是一幅综合信息图,通过学生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了解学生对“求较复杂平均数的方法和复式分段统计表“的掌握情况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丰收园”栏目的全面评价提供依据。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能运用平均数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能比较熟练地对两种数量进行数据统计,并能根据统计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3、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整理的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复习与整理的方法和策略。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师:昨天晚上,大家做完作业,是谁给你整理书包的呢?老师想要知道大家为什么需要整理书包,是用什么方法整理的呢?师:我们所学的知识也是需要整理的,经过整理的知识会给我们以后的学习带来不少方便呢!今天,我们就对统计这一单元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和复习。(板书课堂)二、整理复习,形成网络师:请你在书本的99至107页找一找,看有哪些知识是需要我们复习和整理的。1、分类整理(1)学生举例求平均数的习题和复习分段的习题(2)同桌或四人小组合作、分类思考:根据什么标准分类?(3)小组汇报,复习相关知识2、整理计算方法3、小结:在复习整理过程中,大家先找出了需要复习的内容,再通过分类整理的方法进行了整理和复习,这个方法也可以用到我们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三、综合练习,实践应用1、在一个鱼塘里选择5个不同的地方,分别测得水深是200厘米、180厘米、250厘米、,150厘米和220厘米,求这个鱼塘的平均水深。2、今天来听课的有40位同学,你能算出平均年龄吗?岁数9岁10岁11岁人数3人人3人3、我学会了吗?(1).学生先求出每位教师的平均分(2)并将成绩整理填在复式分段统计表中(3)分析一、二年级教师本次测试的成绩四、课堂总结1、你还有什么问题吗?2、你有什么收获呢?对于具体的知识,应该让学生理解掌握并会应用,对于知识点和知识链,应该有意识地进行纵向梳理和横向沟通,使所学知识纵横交错,形成一个知识系统。这样不仅有利于知识的理解记忆,更有利于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有0人推荐阅读(185)|评论(0)|引用(0)|举报上一篇:四年级下册数学(青岛版)第六单元下一篇:四年级下册数学(青岛版)期末总复习四年级下册数学(青岛版)第六单元默认分类2009-06-1210:25:56阅读180评论0字号:大中小信息窗1:小数的加减法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7--92页。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包括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它是学生在学习了小数的意义、性质以及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这部分内容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掌握这部分知识对今后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31页,共40页-----------------------\n的意义。教学重点是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学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2、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笔算和口算。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计算能力。3、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功感,逐步养成迁移类推的好习惯。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克隆”的信息。2、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两头可爱的克隆牛的情况,看他们身上有哪些有趣的数学问题。二、自主合作探索新知1、提出问题课件出示:情境图健健、壮壮出生时情况记录。师:同学们观察信息窗1,看看克隆牛健健和壮壮出生时的情况记录,你都获得哪些信息?通过获取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先来了解“壮壮”出生时的胸围是多少。)2、解决问题学生列式,说明意义。师板书:0.77+.003=(米)师: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请用不同方法的同学板演计算过程。3、优化算法师:他们的方法你喜欢哪个?为什么?(用竖式计算比较简便。)4、探究算理(1)自主探究,尝试计算。师:你能用竖式计算17.05+2.83吗?(2)组织交流,理解算理。a.组织学生交流计算的算理、方法和结果。b.典型错误纠正,在交流中,理解算理。c.你会验算吗?(3)抓出重点,总结算理。师:计算竖式时,应该注意什么?(强调数位对齐)师:得数末尾的0能不能够去掉?为什么?5、迁移算理(1)解决问题:壮壮出生时的体长比健健长多少?分析数量关系,列出算式。(2)竖式计算。师:为什么要用减法计算?得出减法的意义,让学生进行计算。在写竖式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3)尝试验算。6、反思算理(1)想一想: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有什么相同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讨论)相同: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意义相同。计算法则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小数加法把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不同:整数加法是从个位加起,小数加法是从低位加起,最后得数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如果小数部分末尾有“0”的应去掉。小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相同。(2)启发学生想: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有什么共同点?统一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32页,共40页-----------------------\n1、自主练习1)填一填:P89(1)2)计算并验算26.81+5.29=1.92-0.71=3)你能把下面的分数改写成小数再计算吗?P91(13)前两个2、走进生活我们的数学书5.27元,数学同步练习6.80元,两本书一共多少钱?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3、课后延伸师:我们这学期预交了150元课本费,学期末我们是要补交还是会退回呢?让我们课后一起算一算吧!课后反思: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小数加减法在意义上、计算方法上和整数加减法是一样的,只不过是数的范围扩大了,学生感觉有些陌生。课堂开始创设情境,现实而富有吸引力,让学生感觉到小数就在我们的身边,小数的加减法也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拉近了学生与新知的距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提炼出的数学问题直入中心,通过学生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交流各自方法、概括归纳出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整个过程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互动模式,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关注学生学习成功的体验。为了更好的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层次,有步骤的安排了练习题,并适当拓展、延伸。第2课时一、串联情境唤醒已知1、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两头奇异的克隆牛:健健和壮壮,并且了解克隆牛出生时的情况,同学们还提出了很多的问题装入了问题口袋,这节课我们从问题口袋里找出问题,开动脑筋,继续一起来解决。2、课件出示:问题口袋(1)下面各数不改变大小,变成三位小数.(点击课件)8.90.4213.4600(2)算一算(点击课件)4.6-3.21.28+1.218.75-3.744.5+5.556+344130-25实物投影演示学生计算的过程订正答案(引导学生简单说说后两道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二、自主尝试探究新知1、迁移情境解决问题(1)课件出示:情境图壮壮和健健出生时情况表点击课件:问题口袋——提出问题壮壮出生时的管围比健健长多少?师:这是上节课我们同学提出的需要解决的问题,你能试一试吗?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列出算式。(2)板书算式:1.3-1.252、独立思考探究算法(1)学生独立尝试计算师:你能计算出得数吗?先独立思考,算完后说说你是怎样算的?(2)学生演示计算过程指名板演(找出不同的书写方法正确与错误的对比演示)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1.31.3-1.25-1.250.880.05师:你们能分别说说计算的理由吗?(板演学生)3、小组讨论探讨算法师:同学们的意见不一样,到底哪种算法是正确的?小组同学交流一下,你同意哪种算法?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33页,共40页-----------------------\n根据你上节课学习的经验,你认为应该怎样计算1.3-1.25?4、汇报交流总结算法(1)全班交流算法,教师板书计算过程。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错的原因是什么?正确书写格式的依据是什么?在交流中总结出正确的计算方法。(2)小结计算方法(重点是:①相同数位对齐;②哪一位上不够,用“0”补齐)。①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一样,也要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减起②你知道怎样对齐数位吗?(小数的小数点要对齐,相同数位就对齐了)③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作10;(1.3-1.25时1.3百分位上没有数,相当于0,即1.30-1.25,0-5不够减向前一位借1)④差的小数点应与减数、被减数的小数点对齐5、加强算法深化理解师:你能根据刚才我们总结出计算的方法来算一算9.06-2.7这道题吗?请进行验算。指名学生板演用什么方法验算的?(加法验算)说说你是怎样算的?总结:观察小数加减法算式,说说在计算的时候有什么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问题?全面总结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即:相同数位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1、练一练(1)9.7+12.3410-0.8(2)你能把下面的分数改写成小数再计算吗?课本练习91页第13题后两道题目。2、火眼金睛辨对错5.94.67.053.25-3.58+2.85-6.5+15.72.486.416.4118.953、走进生活师:生活当中,买东西最常用的就是小数加减法来算价钱,星期天,老师到超市逛了一圈,超市里有很多物品,老师买了一些东西,服务员给了一张小票,大家帮我看一看。(1)课件出示:购物小票娃娃:26.00元闹钟:45.80元铅笔:0.60元铅笔盒:6.84元照相机:265.80元火腿肠:0.90元巧克力:8.55元(2)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你能帮老师算一算买吃的花了多少钱?买学习用品花了多少钱?买生活用品花了多少钱?300元钱买照相机和娃娃够吗?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3)同学们都有逛超市的经验,找出一张购物小票,用今天学过的知识核算一下是否正确?课后反思: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具有相当的基础知识和知识迁移的能力。教学进程中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自己去探索、去获取知识。利用学生出现的问题,紧扣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开展深入的讨论和争论,相互启发,相互学习,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练习内容回归生活,“购物小票”这一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通过感受生活,让学生明确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内涵。第3课时一、回顾整理夯实基础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34页,共40页-----------------------\n1、快速抢答0.6+0.3=5.3+3.7=0.6+1.2=7.6+1.4=1.2-0.4=7.9-0.9=1-0.8=12.5-2.5=(哪位学生最先算出结果,可直接起立回答)2、用竖式计算12.412.412.9212.92+5.87—5.87—4.5+4.53、问题诊断981.4424.83—0.9—4.1+4.5+51.68.14.11.9975.89[设计意图]通过以上三个层面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小数加、减是在对齐数位后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来计算。对于小数加、减法中数位不同的两个数相加、减,如何对齐数位这个教学难点,设计了问题诊断这一练习题,列举了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学生在判断、改错、对比的过程中,突破难点、理解算理、掌握方法。二、对比练习巩固提高1、自主练习第6题(p90)先引导学生正确观察题目中提供的信息,再由学生独立分析数量关系进行解答。发现错误,及时纠正。2、自主练习第7题通过统计表呈现出一周气温变化,除了解决给出的问题外,进一步鼓励学生积极提出其他问题,全班一起解决。3、自主练习第12题让学生了解人类到太空后身高增加的小常识,再独立进行计算。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1、在括号里填数().414.5+6.()—5.()10.78.6通过此练习,利用小数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进行了拓展延伸。学生能灵活的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2、自主练习第9题此题是应用小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与同位交流,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我国人均住房面积的变化情况。3、自主练习第10题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从不同角度探讨出可能隐含的规律。利用加减法中各部分的数量关系,得出魔术箱中隐藏着相同的数据。培养学生探究规律的能力。4、自主练习第15题学生独立的观察并解答。再汇报交流。5、自主练习第16题先独立思考,自己提出问题,再在组内交流。6、数字游戏:全班学生每人在小卡片上写下一个20以内的一位或两位小数。写完后任意两个学生出示卡片,计算两个数的和与差。既可以用抢答的形式,也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四、归纳总结实践应用1、总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计算时需要注意的问题。2、说说生活中小数加减法的运用3、超市购物出示一组商品价目表:篮球32.5元;布娃娃18.7元;薯片8.5元;赛车38.75元;笔记本15.45元;小刀9.6元估一估:选购你喜爱的两件商品,带50元够吗?(够,大约还剩多少元?不够,大约还差多少元?)五、课后实践升华体验周日,开展争当“小管家”活动,帮助爸爸妈妈去超市买菜。并记录家庭收支情况。写成一篇数学日记,和同学一起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35页,共40页-----------------------\n交流。课后反思数学练习课是以学生独立练习为主要内容的课型,它是新授课的补充和延续。练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发展智能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实践活动。本节课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切入点,练习设计注重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发挥每一道习题的作用和功能,并根据学生知识水平的差异,对教材里的习题作了适当调整、组合、补充。练习课要根据知识的结构特征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精心设计练习,本节课力求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环环相扣,通过多层次的练习,使学生在理解算理、探究算理、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扩展创新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信息窗2: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及简便计算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93—97页教材简析:这个信息窗呈现的是克隆牛“蓓蓓”从出生到满月再到百天成长的情况,以“蓓蓓”的自述和统计表的形式提供了许多数据信息。通过观察、阅读情境图内容,引导学生提出有关“蓓蓓”生活、成长变化的问题,引入对小数连减、连加和加减混合运算知识的学习。小电脑提示部分是引导学生把整数加法运算律推广到小数。学生前面学习了小数加、减法(位数相同、位数不同)及验算,本信息窗的重难点是理解掌握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灵活进行计算。这部分内容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有重要的意义。教学目标: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2、使学生知道整数加法的运算律在小数加法里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使—些计算简便,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3、在运用知识独立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应用意识。4、感受数学与科技知识的密切联系,初步培养爱科学的情感。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复习导入情境激趣1、看谁算得又对又快:1.2―0.99+0.10.39+0.615.12―4.1210―2.520―19.83.9+2.10.09+1.018.4+31―0.62―0.983.8+122、谈话引题:同学们,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了解了关于克隆牛“健健”和“壮壮”的情况。今天,我们要再来认识一头克隆牛——“蓓蓓”,了解它的有关情况。(出示情境图)教师结合情境图简单介绍克隆牛“蓓蓓”出生前后的一些情况。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1、观察三幅情境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地进行板书,如:“蓓蓓”出生时的体长是多少米?“蓓蓓”满月时的体长是多少米?“蓓蓓”百天时的体长是多少米?“蓓蓓”百天时的体长比出生时增加了多少米?2、下面我们先来解决“‘蓓蓓’出生时的体长是多少米?”这个问题,你能解答吗?(学生尝试独立列式解答,教师巡回指导,了解学生的情况。)3、学生交流算式:(注意引导学生尽量列出综合算式)10.98―0.22=0.76(米)0.76―0.1=0.66(米)20.98―0.22―0.130.98―(0.22+0.1)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36页,共40页-----------------------\n综合算式要说明每一步计算的意义,帮助学生理解连减算式和先求两个数的和再减,这两个算式每一步的意义,可以联系前面学过的关于减法的有关运算律:a―b―c=a―(b+c)。4、上面的综合算式怎样进行计算呢?(学生自主进行计算,教师巡回了解情况。)5、全班交流计算情况。[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各种计算方法]脱式计算要关注学生的运算顺序是否正确。6、学习竖式连减的方法。如果用竖式来计算小数连减,要注意什么呢?自己试着算一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请学生来介绍竖式连减的方法:1注意探讨怎样对齐数位?(对齐了小数点也就对齐了数位。)2小数部分数位不同怎么办?(可以在末尾添0占位。)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1、自主练习1:1出示题目,明确要求2学生独立完成,指名上黑板计算3全班交流,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2、自主练习2:1出示题目,从中你收集到哪些信息?2季度指什么?每个季度包括哪几个月?3解决问题:3月份要编织多少万件才能完成第一季度的任务?(学生独立解决问题。)4全班交流5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小组内提问交流,再全班交流。)四、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你觉得自己学得如何?给自己一个评价。3、你还想跟老师和同学们说什么?[课后反思]1、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学会自主观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2、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放手让学生尝试独立解决遇到的问题,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的过程中,明白算理,掌握算法,自主学习新知识。3、关注学生的情感教育,将数学知识的学习与科技发展和生活实际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参与学习积极性,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第二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师生谈话:同学们,大家都有朋友,有新朋友和老朋友,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也要学会找朋友。(投影出示)79+145+2125+97+3让学生在每个算式中找到一对好朋友,并说明为什么?生答后引导学生复习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2、复习已学过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a+b=b+a(a+b)+c=a+(b+c)}3、找朋友:看哪两个数相加和是整数。8.80.36.91.219.72.1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37页,共40页-----------------------\n1.030.972.992.01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活动一1、谈话:克隆牛“蓓蓓”在叔叔阿姨的精心照料下,一天天茁壮成长,现在已经一百天了,大家还记得“蓓蓓”出生时的体长吗?(板书:出生体长0.78米)满月时的体长呢?(板书:满月体长0.81米)“蓓蓓”百天时的体长比满月时多0.16米,百天时的体长比出生时增加了多少米?(1)学生复述题意,分析题目数量关系(2)学生尝试计算,自由板演(3)老师纠正:方法一:0.18+0.16=0.97(米)0.97-0.78=0.19(米)方法二:0.18+0.16-0.78=0.19(米)0.18+0.160.97-0.780.19活动二1、请大家仔细看—看这里的4个加数,想—想可以怎样计算。7.65+3.72+6.35+6.282、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指名学生口答,老师板书:方法一:7.65+3.72+6.35+6.28方法二:7.65+3.72+6.35+6.28=11.37+6.35+6.28=(7.65+6.35)+(3.72++6.28)=17.72+6.28=14+10=24=243、比较:哪种方法计算更简便些?为什么这样算简便?4、学生讨论后明确:在小数的连加算式里,如果两个加数可以凑成整数,可以交换加数的位置,把这两个数结合起来先加。这样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5、这里应用了哪些运算定律?哪里应用了加法交换律?哪里应用了加法结合律?6、小结:我们以前学过的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在小数加法中同样适用,能更简便地解决小数加法的计算。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1、导练:⑴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并说出各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6.7+4.95+3.3=6.7+□+4.95(1.38+1.75)+0.25=□+(□+□)⑵根据算式的计算过程填运算定律。5.64+4.65+0.36=4.65+5.64+0.36()=4.65+(5.64+0.36)()=4.65+6=10.652、对应: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15.7+6.3+3.719.1+1.26+2.74+0.93、综合⑴把符合下面要求的算式的序号填入括号里。①(0.1+0.5)+0.5=0.1+(0.5+0.5)②0.2+0.3+0.8=0.2+0.8+0.3③a+0.4+0.6=0.4+0.6+a④0.3+(0.7+b)=(0.3+0.7)+b⑤0.3+0.4+0.6+0.9=0.3+(0.4+0.6)+0.9应用了加法交换律的算式有()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38页,共40页-----------------------\n应用了加法结合律的算式有()四、总结:在计算时,我们应该怎样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呢?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在小数加法里同样适用。应用这些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小数计算简便。课后反思:虽说学生对简算技能掌握的很好,但没有同四则混合运算建构起联系,不会主动调用简算技能。因此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和运用不能停留在计算技能的掌握上,不应把计算技能训练涵盖整个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目标制定上既要体现技能掌握,更要体现能力培养和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的提升。例如小学阶段简便计算教学目标制定要抓住这样几个关键:①掌握简便计算技能。②强化简算意识,形成一般四则混合运算思维方式。③创设简算与不简算对比情景,激发学生对学习简算技能、形成简算意识产生一种积极情感体验。第三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1、师生谈话:今天小芳休息,不过她安排了许多事情要做,下面我们就跟随小芳一起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清早起床,小芳总是要练习几道口算题,我们来比比,看谁算的又快又对。4.5+5.51―0.2512.7+7.35.4―0.77.3―0.989.8―7.97+0.70.02+7.982、同学们,如果我们也养成小芳这样的习惯,口算能力会有很大提高。今天小芳的第一件事就是和爸爸去车行买车,这是小芳盼望已久的。二、走进生活拓展应用情境一:在车行买车1、小芳的爸爸看好了标价12.6万元的黑色轿车,车行提供了三种付款方式,如下表。付款方式首付(万元)第二年(万元)第三年(万元)一次付清12.6————两次付清6.36.8——三次付清4.24.65.1请学生对表格表示的数据进行简单的解释。小芳的爸爸倾向于第三种付款方式,他该付多少钱?学生独立尝试解决。学生汇报;4.2+4.6+5.1=14.9(万元)组织学生向汇报者质疑:学生1:你发现对于这种付款方式的总额与车价是什么关系?学生2:你感觉这种付款方式有什么好处?汇报者:第三种付款方式虽然总额多,但是这种付款方式的首付最少,这是它的优势。教师组织学生对三种付款方式谈出自己的看法,选择自己喜欢的付款方式。学生1:三次付清总额14.9万元,二次付清总额13.1万元,一次付清总额12.6万元,我认为一次付清最合算。学生2:三次付清首付只有4.2万,就是说我今年没有12.6万,也可以开上车。教师适时进行评价。教师小结:同学们都谈出了自己看法,这就是你们处理问题的策略,能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这都是良好的表现。2、这时小芳的爸爸收到短信,是移动通信公司提醒小芳的爸爸要交话费了。小芳的爸爸告诉小芳上月预交了100元,月租费18.00元,本地通话费21.44元,国内长途费50.56元,现在该剩下多少钱?小芳迅速说出了余额,你能吗?学生独立尝试解决后汇报:100-18.00-21.44-50.56=100-(18+21.44+50.66)=100-(18+72)=100-90=10(元)组织学生向汇报者质疑:学生:本来是连减,你为什么要先算加法再算减法呢?汇报者:21.44加50.66可以得出整数,72加18可以得出整十数,这样计算比较简便。教师小结:计算时我们要观察数的特征,能简便运算要主动简便运算。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39页,共40页-----------------------\n情境二:在商场购物1、从车行里出来,小芳到商场买文具。文具文具盒钢笔三角尺橡皮计算器单价(元)11.406.801.200.6036.90学生独立尝试解决:文具盒、钢笔、三角尺和橡皮一共多少元?学生汇报:11.40+6.80+1.20+0.60=(11.40+0.60)+(6.80+1.20)=12+8=20组织学生向汇报者质疑:学生:你为什么不从左向右按顺序加过来呢?汇报者:11.40+0.60和6.80+1.20都可以得出整数,这样计算比较简便。2、小芳遇到了邻居李奶奶,李奶奶请小芳帮助核对购物发票,小芳能迅速解决么?学生谈出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想法。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40页,共40页-----------------------

网站简介

奥数库(www.aoshuku.com)是一个专注奥数知识扩展和学习的在线教育网站,内容涵盖了奥数题、数学题、试卷、课件、知识点、数学公式等,拥有大量的奥数题库和数学题库,包含全国中小学各个版本教材,深受中小学师生用户喜爱的网站。

微信公众号

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如部分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过以下方式联系站点负责人。

2016-2021 奥数库-专注奥数知识 闽ICP备2021004933号

奥数库专注奥数知识分享,如有版权作品存在问题或内容中存在违法和不良信息,请立即联系403074932@qq.com

闽公网安备 35021302000396号

闽ICP备2021004933号
返回首页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