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3.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QQ 403074932
第八单元我锻炼,我健康——平均数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事例,认识条形统计图,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较复杂平均数”的方法,能运用平均数分析与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在具体统计活动中,学会同时对两种数量进行数据统计,认识一般复式统计表和复式分段统计表,能根据统计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3.在解决具体问题的情境中,通过整理数据、分析数据,体会学习统计知识的价值。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增强信心,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教材解读:本单元的教学是在学习了简单的统计图和统计表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学习选择统计量描述数据特征知识的开始,是进一步学习统计知识的基础。本单元息窗呈现的是篮球比赛中蓝队教练准备换人的情境。用统计表的形式提供了7号、8号两名队员在小组赛中的得分情况,引导学生解答“该换谁上场”的问题,展开对平均数知识的学习。通过对两个小队立定跳远成绩的整理,认识和学习复式分段统计表。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意义,求较复杂平均数的方法和对两种数量同时进行统计的方法。教学难点:平均数的意义,复式分段统计数据。课时安排:求平均数的方法(信息窗1)2课时复式分段统计表(信息窗2)1课时我学会了吗?1课时消费知多少?1课时\n统计第1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事例,认识条形统计图,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2.能发现并提出有关平均数的问题,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学习平均数知识的价值。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教学准备:课件、卡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谈话:同学们,喜欢看篮球比赛吗?你们都了解关于篮球比赛的什么知识?二、探索新知。1.(多媒体展示课本信息窗中的情景图。)谈话:看,蓝队和红队正在进行一场激烈的篮球比赛,突然,蓝队的5号队员腿抽筋了,跑不动了,他还是本队的主力得分队员,怎么办?篮队还有7号和8号两名替补队员,换谁上场呢?根据什么?谁的投篮水平高呢?学生会说出很多理由。谈话:同学们考虑的这些因素,都很有道理。但是5号队员是主力得分队员,替换他的队员的主要任务是得分,所以我们应该主要从得分能力方面来考虑,对吗?以下是这两名替补队员在小组赛中的得分情况。(大屏幕展示得分统计表)\n2.谈话:根据这些得分情况,请你动脑想办法比较出谁的得分能力高?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最后再在小组中选一名代表在全班交流。学生可能出现的想法有:(1)换8号队员上场,因为8号队员在小组赛中一共得了40分,7号队员在小组赛中才得了33分,8号队员得分多,所以应该换8号队员上场。(2)因为两名队员上场次数不一样,用总分不公平应该比较平均得分。师生共同辩论各种方法的优劣。引导学生体会到算平均得分是最合理的一种方法。3.谈话:怎样算他们的平均得分?谁愿意把自己的方法到台前展示一下?引导学生借助条形统计图采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到平均分。4.讨论:10分是8号队员哪场比赛的得分?11分是7号队员哪场比赛的得分?引导学生融解平均数的意义。使学生明白10分和11分不是8号队员和7号队员在哪一场比赛中的得分而是反映他们在所有比赛中的整体得分情况。谈话:现在你们认为应该换谁上场?5.探讨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师提示:平均分与什么有关?我们应先算出什么?然后再求什么?进行小组交流讨论。7号:(9+11+13)÷38号:(7+13+12+8)÷4小结得出平均分的计算方法:总分÷出场数=平均分三、拓展应用。谈话:同学们,生活中经常遇到有关平均数的问题,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请大家轻声地把问题读一读,思考之后,可以和同座交流自己的看法。。(1)一条小河平均水深1米,小强身高1.2米,他不会游泳,但他下河玩耍池肯定安全。( )(2)城南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3元。( )2.小明身高125厘米,如果他跌进一个平均水深110厘米的水塘里会有危险吗?请运用今天所学知识来分析一下。四、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n统计7号:(9+11+13)÷38号:(7+13+12+8)÷4教学反思:\n统计第2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计算较复杂的平均数。2.能根据具体情况运用平均数解决与分析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统计观。3.进一步增强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难点:求较复杂平均数的方法,复式统计表。教学准备:课件、卡片。教学过程:一、理解意义谈话:上一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平均数,也知道了如何求平均数,请大家先想一想,你是怎样理解平均数这个知识的?【通过发表自己的理解和举例说明,使学生明白平均数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二、掌握方法1.创设情境,探讨策略。(1)准备盛着水的4个同样带有刻度的杯子,每个杯子里分别装有6厘米、2厘米、5厘米、3厘米刻度的水,还有一个大杯子。(2)如果把四个杯子中的水倒得同样多你有哪些方法?2.小组合作,研究方法。(教师巡视)3.全班交流,尝试解决。(1)移多补少。从6厘米高的水杯中倒2厘米到2厘米高的水杯中,从5厘米高的水杯中倒1厘米到3厘米高的水杯中,这样每个杯子就有4厘米高的水了。(2)把四个杯子中的水倒在大杯子中,再平均倒在四个杯子里。(3)列算式解答:(6+3+2+5)÷44.归纳小结,优化方法。师: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一般用计算的方法解决平均数的问题。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问:根据这个公式,你还能知道什么?【\n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移多补少,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通过归纳总结,优化算法,掌握平均数的求法。】三、学习新知:下面是四年级一组同学的仰卧起坐的成绩,你能算出他们的平均成绩吗:姓名张平李东王强刘明林海黄玉个数203535243531你计划怎样来计算:师提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生一:20+35+35+24+35+31=180(次)180÷6=30(次)生二:35×3+20+24+31=180(次)180÷6=30(次)小组讨论两种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都是先算出全队的总成绩再除以全队的人数即: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不同点:第一种算法是将每一项累加,再除以人数;而第二种算法是用乘法计算出相同的身高数并相加,再除以总人数。大家更喜欢哪一种呢?能谈一谈吗?四、实践运用1.合情推测四(2)班第一小组同学身高情况统计表学号123456身高(厘米)131136138140141142师问:A、明明算了他们的平均身高是143厘米,不计算,你能不能知道他算得对不对?\n(让学生明白:平均数的大小应该在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之间,这里最大的数就是142,平均数不可能超过142,所以平均身高143厘米是错误的。)B、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求他们的平均数呢?C、指名列式,老师告诉答案为138厘米。由此,你能不能猜测一下,四(2)班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大约是多少?D、你想了解我国四年级同学的平均身高吗?出示:根据健康网的报道,全国四年级小学生的平均身高约是139厘米。看到全国四年级小学生的平均身高,结合自己的身高,你有什么想法?2.师生共同解决自主练习的6、7题。【通过实例让学生明白平均数的大小应该在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之间。是反应整体的平均水平。】五、课堂小结谈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板书设计:小教练--------统计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教学反思:统计-复式统计表\n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事例,学会复式分段统计的方法,并能根据分段统计的结果做出分析与判断。2.在实际探索活动中,体会复式分段统计在对事物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时的作用。3.结合现实统计活动,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学重点:结合具体事例,学会复式分段统计的方法,并能根据分段统计的结果做出分析与判断。教学难点:在实际探索活动中,体会复式分段统计在对事物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时的作用。教学准备:课件、计算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教师:为了达到我锻炼,我健康的目的,学校组织学生进行了立定跳远活动。现搜集到了两队队员立定跳远的成绩(出示两队的成绩单)教师:说说你的发现,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教师:用什么方法能比较出哪个队的成绩好呢?(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你们组的想法?(小组汇报)教师:为了清楚地看出各队队员立定跳远成绩的分布情况,你认为用什么方法比较好?学生大多会联系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师应及时让学生讨论除了求平均数方法之外的解决方法,从而突出本课的主题。(学生讨论,知道用统计的方法整理数据更科学)教师:为了便于大家整理,老师为每个小组提供了三种不同的表格(单式,复式、复式分段),请你们小组商量一下,选择一种统计表将各队的成绩整理一下。(小组讨论整理)教师:请同学们把你们整理的结果向大家展示一下。(教师可有目的地让不同的小组进行交流)(学生交流)教师:对各组的整理结果你有什么想法?(引导学生根据每个小组交流的意见,逐步统一到复式分段统计表上来。)教师:刚才同学们发现,从这个统计表中能比较容易的看出两个队的立定跳远水平。那请你仔细观察一下这个统计表是怎样进行统计的?与以往的统计表有什么不同?能体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统计表为复式统计表。\n教师:从复式分段统计表中,你认为哪队立定跳远力好?(学生交流自己的分析结果,说出得出结论的理由和这种统计方法的优点。)教师:我们通常把这种统计的方法称为复式分段统计,它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三、巩固练习1.课本98页自主练习第1题学生独立整理数据,完成统计表。小组之间交流,然后全班交流。2.课本98页自主练习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自己的分析、发现。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课本第99页第3题。根据表中的数据分析该年龄段儿童在独立性发展方面的差异。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复式统计图1.求平均数2.复式统计图,进行分段统计。教学反思:\n统计——我学会了吗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能运用平均数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能比较熟练地对两种数量进行数据统计,并能根据统计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教学重点难点:能运用平均数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n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对统计这一单元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和复习。学习了本单元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学生交流并在班内进行汇报。师根据汇报成果进行总结。板书课题。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师:请你在课本的91至99页找一找,看哪些知识是需要我们复习和整理的。1.分类整理。(1)学生举例求平均数的习题和复习分段的习题。(2)小组合作思考:根据什么标准分类?(3)小组汇报,复习相关知识。2.整理计算方法。(1)在小组内总结方法(2)全班交流(3)整理复习,形成网络3.小结。在整理复习过程中,大家先找出了需要复习的内容,再通过分类整理的方法进行了整理和复习,这个方法也可以用到我们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三、综合练习,实践应用1.在一个鱼塘里选择了5个不同的地方,分别测得水深是200厘米、180厘米、250厘米、150厘米、220厘米,求这个鱼塘的平均水深。2.今天来听课的有40名同学(如图)。你能算出平均年龄吗?1.独立完成。2.小组内交流。3.全班交流。(9×3+10×34+11×3)÷(3+34+3)=(27+340+33)÷40=400÷40=10\n四、教师总结这节课有哪些收获?说给你的学习伙伴听,并在班内进行汇报。板书设计:统计——我学会了吗(9×3+10×34+11×3)÷(3+34+3)=(27+340+33)÷40=400÷40=10教学反思:\n消费知多少教学目标:1.经历调查、搜集、整理数据的活动过程,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增强统计意识。2.在分析数据作出判断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的价值。3.通过对自我消费行为的反思,学会合理消费,养成勤俭节约、珍惜劳动成果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经历调查、搜集、整理数据的活动过程,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增强统计意识。教学难点:在分析数据作出判断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的价值。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统计表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n师:同学们,我们的日常消费主要在哪些方面?你知道你的日常消费大约是多少吗?学生自由交流,师引导学生明确“学生日常消费”研究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大课题。板书课题:消费知多少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制定活动方案师:我们怎样了解自己一学期的消费情况?(学生发言)让我们来制定一个方案好吗?你觉得制定方案前我们要弄清哪些问题呢?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师引导学生整理。1.明确一学期的消费都包括哪些方面。主要包括:学习消费、生活消费、其他消费。2.确定收集收据的途径和方法。可以以家长、老师等作为调查对象;调查时间可以以学期为单位,也可以以月为单位。3.要设计数据记录表格,便于调查记录。学生分组制定研究方案。全班交流。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1.师:在收集数据时都要注意哪些问题?学生发言,探讨。师引导:照制定方案开展活动,可以向家长和教师进行调查,也可以查阅自己的消费记录,要保证数据真实、准确。2.师:怎么才能科学地整理数据?学生个别交流后,确定:先将调查数据合理分组,用分段统计的方式进行整理,再全班汇总用条形统计图呈现,并与父母的收入进行比较,填写比较记录表。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1.抽象概括:引导学生将统计结果在全班展示,交流。师:通过这次调查研究,你都知道了什么?这些消费都合理吗?看了上面的统计图表,你有什么发现?2.总结提升师:通过这次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你觉得自己在哪方面收获最大?在小组里交流一下。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n师:通过这次活动大家知道了哪个消费区域的人数比较多,反思了自己的消费行为,希望大家能体会父母的工作辛苦,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板书设计:消费知多少1.制定活动方案2.收集整理数据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