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4下--数学教案

更新时间:2022-09-15
类型:docx
大小:856.27 KB
页数:161
下载资料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数学课件 > 青岛版数学课件 > 四年级下册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3.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QQ 403074932
课题:第一单元泰山古树单元备课教材分析木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解决现实情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一些基木功能。这是小学阶段教材集中安排认识计算器的内容。由于学生在生活中对计算器都有所接触,所以教学中应充分借助学生已冇经验,引导学生系统地认识计算器,结合具体情境计算,教学合理的操作方法,为大数目计算和探索隐含在事物中的数学规律提供帮助。并用丁•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要求学生使用计算器探索一些简单的数淫规律。1、结合生活中大数FI的计算,初步认识计算器,学会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简单教的、必耍的计算。学2、能借助计算器探求给定事物屮隐含的规律,并能对探索出的规律做出冇说目服力的说明。标3、在实际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计算器的快捷、方便,体会数学与牛活的密切联系。重点引导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器的使用方法。难点会利用计算器探索简单的教学规律教学措施方法1、运用已有的经验,帮助学生系统认识计算器,提高操作水平。2、教学中要灵活使用教材。3、尊重学生的斧异,逐步捉高使用计算器的熟练程度。课时认识计算器1课吋安排用计算器探索规律1课时\n第一课时:计算器(1)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学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并能够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2、借助计算器解决生活屮的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体验学有价值的数学。3、在师生互助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渗透思想品徳教育。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器的使用方法。教学难点:会利用计算器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教学准备:1、师、生口备计算器。2、教师准备一些冇关计算器知识的资料。教学过程:一、自学质疑课前小研究“^一”黄金周期间,泰山门票总收入约12530000元。各景点售票情况如下表。景点名称:桃花峪天外村红门天烛峰票价(元/人)80806060人数20840710307286013480伤〈能捉出什么问题?能自己解答吗?试一试。我的问题是:我是这样解答的:学习口标:1、认识计算器基本键的名称及功能2、会利用计算机进行较大数的计算二、小组互助: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的课前预习进行交流,相互完善,对于疑难问题进行讨论,不能达成共识的,组长要做好记录,留待课堂交流。三、交流提升1、展示交流:\n预设:(1)桃花峪一共收入多少元?20840X80=(2)平均每天的门票收入多少元?125300004-7=(元)(3)“十一黄金周期间泰山工共接待游客多少人?”20840+71030+72860+13480二(人)(4)……2、师:计算太难了!能不能用计算器来帮助我们计算呢?3、关于计算器的知识你了解多少?(请同桌学生互相说一说)4、集体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根据符号说出常用键的名称以及它的功能,也可能冇学生会说如何使用计算器等。)5、我们已经了解了计算器的有关知识,那我们能不能用计算器尝试着计算一下呢?(1)挑选几道题:125300004-7=进行计算。(2)重点讲评,指名学生在实物台上边演示边说操作过程,其他学生补充、评议。5、想一想:在使用计算器的过程屮,你还冇哪些疑问?(以小组学习的方式把问题记录下来。)四、达标测试1、(1)计算P5的第1题。(2)师生第二次竞赛:第一组:左边的5个题第二组:右边的5个题2、、简单应用据统计一个没有关紧的水龙头,每小吋大约滴0、66千克的水。(1)照这样计算,一年(按365天计算)要浪费多少千克的水?(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并汇报结果)(2)把这些水分别装在饮水桶中(约重19千克),算算大约能装多少桶?(3)对于计算出來的数据,你有什么想法?(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4)如果这些水用来大家喝,你知道能解决学校几个班多少吋间的饮水量吗?(课后可向学校事务室了解情况,并计算出结果。)\n3.用计算器探索规律(1)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题:41X6=246441X6=26464441X6二2664644441X6二266646(2)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同桌交流)(3)运用自己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结杲。44444IX6二26666464444441X6二2666664644444441X6二266666646(4)上而写出的答案正确吗?你冇什么方法可以验证呢?(5)运用你认为合适的方法验证结杲的止确性。(6)请你运用发现的规律,自己写出几个算式。(小组交流)3、用计算器算出泰山门票的总收入是否是12530000元。五、总结拓展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冇哪些收获?述冇什么想法?\n第二课时:——计算器(2)教学目标:1、借助计算器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体验学冇价值的数学。2、在师生互助学习的过程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器的使用方法。教学难点:会利用计算器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教学过程:一、自学质疑学习目标:1、会利用计算机进行较人数的计算2、借助计算器解决生活小的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二、小组互助: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的课前预习进行交流,相互完善,对于疑难问题进行讨论,不能达成共识的,组长要做好记录,留待课堂交流。三、交流提升活动一:师:我们已经学会使用计算器了,用计算器计算有什么优越性?(生答)师:我能比计算器算得还快你信吗?活动二:出示:99998X15,9999X19,9999X12、、、、、、你们用计算器,老师口算,咱们比比看。你想知道其屮的诀窍吗?如果学会了你也会算得比计算机还快。请你用计算器完成4页的算式,学生汇报计算结果,老师板书。9999X11=1099899999X12=1199889999X13=1299879999X14二139986师:观察计算结果,你有什么发现?师:根据规律,你能不用计算器计算出9999X15的得数吗?你述能计算9999X19吗?\n你是根据什么算得?师:现在谁知道刚才我们比赛的时候老师为什么总是赢吗?师:是呀,冇很多的题目计算结果是冇规律口J循的,只要我们注意寻找规律,就能比计算器算得还快。下面我们亲自来试试好吗?四、达标测试自主练习第4题,用计算器计算,独立完成,班级交流。你发现了什么?独立完成第5题,拓展练习:第6题,通过练习,让学生知道什么叫回文数。自主练习第8题,通过练习你发现了什么?并用下面的数按照你发现的规律试一试,验证你的发现29、85、68、1643、69、758、五、总结拓展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冇哪些收获?述冇什么想法?\n第一单元:我学会了吗?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进一步学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并能够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2、借助计算器解决生活屮的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体验学有价值的数学。3、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二、重点难点:让学生较熟练地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难点:能较熟练地利用计算器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四、课前准备(前置性学习)五、教学过程:一、自学质疑:出示课木第7页,说说看到了什么?说说与所学本单元有什么联系?体会计算器解决生活屮的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体验学冇价值的数学。二、小组互助1、完成第7页的1题2、完成第2题,从图屮你得到哪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三、交流提升:第一题通过算一算、填一填,你发现什么规律?让学生分析第二题的解题方法四、达标测试:配套练习册第二页的1、2、3、5题五、总结拓宽: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n课题:第二单元节能减排单元备课教材分析本单元教学索材的选现实性强而有教育意义。提倡节俭,反对浪费是中华民族地传统美德,“节能减排”带领学牛走近生活,引导学牛用数学的眼光看待问题,在学习数学时,进行节能减排的教育。整合教学内容,合理编排知识结构。教材编排力求帮助学生学会自主获取知识的方法。教材按照“解决问题——发现联系——举例验证——揭示规律——拓展应用”的思路引导学生学习加法的运算律等知识,目的是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逐步学会自主获取知识的方法。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学会用字母表示数,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初步学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式了的值。2、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减法的运算性质,并能用字母表示。能够运用所学的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3、通过算式的变换,理解和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4、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括能力,建立初步的代数思想。5、习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的过程中,感受数学语言表达的简洁性,体会数学的价值。重点难点重点是:用字母表示数、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难点是: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教学措施方法教学时,应充分利用情境图中的真实数据来学习相关内容。把抽象问题具体化,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课时安排用字母表示数2课时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2课时单兀复知1课时第一课时用字母表示数\n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情境,学会用字母表示数,知道字母t表示时间。2、在含有字母的算式里,当字母表示具体的数吋,能够准确的计算。3、通过探索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发展抽象概括能力。教学匣难点:教学重点:学会用含有字母的算式表示题意。教学难点:学会用含冇字母的算式表示题意。教学过程:一、自学质疑课前小研究学习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会用字母表示数,知道字母t表示时间。2、在含有字母的算式里,当字母表示具体的数吋,能够准确的计算.课前探究:1、观察情景图,你看到了什么?从图屮你得到了哪些信息?2、口学第1和第2个红点问题,解决问题3、阅读第3页知识点,了解字母算式表示方法。二、小组互助以小组为单位将口己的课前预习进行交流,互和完善,把你的发现的疑惑分享给小组里的同学,对于疑难问题进行讨论,不能达成共识的,组长要做好记录,留待课堂交流。教师巡视指导。三、交流提升1、交流展示:【添加为:小组展示,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及吋进行点评、补充完善、修改错误并说明理由。教师随机点拨)(1)观察情景图,你看到了什么?从图屮你得到了哪些信息?(2)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2年造地约多少平方千米?【添加为:3年造地多少平方千米?4年呢?5年呢?修改理由:是所学知识掌握更加牢固。】(3)怎样计算2年造地约多少平方千米?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n造地年数造地面积225X2二50325X3二75425X4=100点拨提升:观察上面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能用一个式子简明表示任何年数的造地面积吗?2、师小结:为了简洁、准确,在数学屮我们经常用字母来表示数。通常用字母T表示时间,那么,T年造地面积怎样表示?生冋答但是冇件事情要说明:在含冇字母的乘法式子屮,X可以记做•或省略不写省略乘号时,通常把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如:25T四、达标测评1、省略乘号,写出下面各式。(课件展示)①aXx②xXx③5Xa(4)xX3⑤aXb⑥aX8⑦bXb⑧aXI2、书第4页3、4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填写理由。3、书第5页第5题。这是结合实物图巩固用字母表示数的练习。第二组题关系比较复杂,练习时,要引导学生说清图屮的意思,再用含冇字母的式子表示出红绳的长度。4、书第5页第6题。这是一道联系实际巩固用字母表示数的练习。练习时,要让学生明白,大坝的高度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水面到坝顶的高度,另一部分是水面以下大坝的高度。5、书第5页第8题。五、总结拓展: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第二课时用字母表示数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求简单的含冇字母式子的值。2、使学生经历把实际问题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进行表达的抽象过程,初步学习用符号语言进行表述、交流。\n3、能体会数学与实际问题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学会求简单的含有字母式了的值。教学难点:经历把实际问题用含冇字母的式子进行表达的抽象过程;学会求简单的含冇字母式子的值。教学过程:一、明确目标: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并初步掌握了由字母代替数字,这节课我们将通过不同的练习,进一步学握用字母代替数字的算式,来解决问题。二、小组整理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先进行组员交流,并把小组存在的共同问题或典型的问题记录下来,进行班内交流。三、交流提升:1、小组汇报学习成果与存在的问题。2、教师点拨提升。使学生学会求简单的含有字母式子的值3、针对性的练习。选择典型的题进行分析理解。四、达标测评1、把下面的儿歌中的关系用字母表示出来。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3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只青蛙()张嘴,()只眼睛()条腿2、书第6页第9题。这道题是理解含有字母式子意义的题口。练习吋,先让学生知道每个字母在图屮的含义,然后试着解释毎个式子表示的意思并相互交流,最后指名让学生说说,集体订正。3、书6页第10、11题是巩同用字母表示数和求含冇字母式子值的综合练习题。第一步根据数量关系写岀含冇字母的式子,第二步求式子的值。练习时,可先给学生讲清题目说的是什么事情,学生弄明白题意后,再进行练习。五、总结反思今天我们学习了把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谁愿意来说说你在这节课\n中有什么收获?\n第三课时、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和数量关系教学耳标:1、结合具体情境,学会表示常用的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2、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发展学会的抽彖概括能力,建立初步的代数思想。3、在学习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的过程屮,感受数学语言表达的简洁性,体会数学的价值。教学重、难点:1、用字母表示数。2、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教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小黑板教学过程:一、明确目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要学会以下内容:1、初步学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2、、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屮,发展抽象、概括能力,建立初步的代数思想。二、自学质疑1、用读一读,想一想、算一算等方法,自学课本第12-13页的内容,看看你能学会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我学会了:我不明口的地方:三、小组互助1、小组合作,大胆猜测,并找出小组的发现。以小组为单位,把你的发现的及疑惑分享给小组里的同学,组内交流之后由小组长负责汇总,把发现的问题记录下来。看那个小组的发现最多,表现最好!2、学生交流。引导学生找出发现的情况3、小组汇报,共享成果。四、交流提升。1、交流展示(一):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小组展示,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及时进行点评、补充完善、修改错误并说明理由。教\n师随机点拨)(1)小组交流,看看用什么符号来表示。教师巡视,掌握学生不同的方法。学生汇报,其他同学补充。(2)拓展字母式已知V和t,我们可以求出S,如果已知S和V,怎样求t呢?已知S和t,怎样求V?多让儿个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其他学生评价。同桌两人互相说说上而所学的三个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学生:独立写出含有字母表示的计算公式,说出自己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要这样做?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做法。2、交流展示(一):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1)学生交流汇报用字母表示一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和周t计算公式。(板书完整课题:和计算公式)(2)回想一下,我们都学过哪些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画出长方形和止方形的几何图形)怎样计算它们的周长和面积呢?(随学生冋答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文字叙述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3)在平而图形屮,我们一般用用C表示周长,S表示而积,长方形的长、宽分别用a、b表示,正方形的边长用3表示(随叙述在图上用字母表示出长、宽、边长),怎样用字母表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吗?自己在练习本上写一写。学生尝试写公式,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出现的问题。五、达标测评:黄河三角洲是由黄河携带的大量泥沙冲积而成的,这里土地平坦,肥沃,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请看:1、一台拖拉机在耕花生地,如果用a表示工作效率,t表示工作吋间,C表示工作总量,那么:C二,t=,a=。2、这块花生地收获了c吨花生,每吨花生卖x元,一共卖了y元。你能用式子表示出c、x、y三者Z间的关系吗?3、来年要把这块花生地分成两部分种植作物:玉米大豆aab(1)玉米地的周长,面积。(2)大豆地的周长,面积。(3)玉米和大豆地总的周长,面积。\n六、总结拓展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学会了什么知识?你述冇哪些方而冇遗憾?第四课时、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和数量关系的练习教学耳标:1、使学生初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口头求简单的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2、使学生经丿力用含冇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的过程,进一不体会数学的抽象性与概括性。3、培养学生用字母表示数的意识和兴趣,使学生进一步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与兴趣。教学重、难点:1、用字母表示数。2、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教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小黑板教学过程:一、明确口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要学会以下内容:1、结合具体情境,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学会用字母表示数、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2、初步学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3、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屮,发展抽象、概括能力,建立初步的代数思想。二、自主整理用填一填、算一算等方法,完成下表:每天各漂流多少千米?1、每天漂流的路程等于漂流的速度乘时间。漂流FI期23R24R25R26R27R28R29R漂流时间(时)7676676平均速度(千米/时)1112611688漂流路程(千米)2、通常用s表示路程,v表示速度,t表示时间,你会表示他们Z间的关系吗?3、用字母表示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及周长公式。\n三、小组整理以小组为单位,把你的发现的及疑惑分享给小组里的同学,组内交流之后由小组长负责汇总,把发现的问题记录下来。看那个小组的发现最多,表现最好!四、交流捉升。1、交流展示:(小组展示,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及时进行点评、补充完善、修改错误并说明理由。教师随机点拨)(-)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用S表示路程,V表示速度,t表示时间,你会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吗?学生汇报,其他同学补充。(二)、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1、如果用S表示面积,用C表示周长,你能用字母表示出下面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和周长的计算公式吗?2、用a表示单价,b表示数量,c表示总价。1)已知单价和数量,求总价的字母公式。2)已知总价和数量,求单价的字母公式。3)已知总价和单价,求数量的字母公式。学生:独立写出含有字母表示的计算公式,说出自己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要这样做?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做法。五、达标测评:巩固练习:1、观察图形,完成下面的问题。1)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各是多少?2)小t方形的面积和周t各是多少?3)大长方形的而积和周长各是多少?2、填写下表:(每木木了x元)数量(个)6a总价(元)30b如果x=2,那么买y本本子需要()元。3、学校要买故事书35套、每套a元,科技书b套、每套85元。①1套故事书比1套科技书少多少元?②故事书和科技书一共花了多少元?\n4、五一屮队参加“保护母亲河”植树周活动,计划植树500棵。(1)如果平均毎天植树x棵,3天植树多少棵?(2)当x=125时,还剩多少棵没有栽?六、总结反思提问:同学们想的方法可真多,相信你们的收获也很多,谁來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谈收获。)\n我学会了吗?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会用含冇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口头求简单的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2、使学生经历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的过程,进一不体会数学的抽彖性与概括性。3、培养学生用字母表示数的意识和兴趣,使学生进一步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与兴趣。教学过程:一、明确口标:教师点名课题。二、自主整理口主梳理:通过前面的学习,你认为自己对知识学握的怎么样?哪些地方还不明白?三、小组整理: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先进行组员交流,并把小组存在的共同问题或者是典型的问题统计好,为班内交流做准备。四、提升交流:1、小组汇报学习成果与存在问题。2、教师点拨提升。3、针对性练习。五、达标测试:课木第16页的题目。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指导。集体交流,说说是怎样想的?六、总结反思:谁来说说自己的收获?集体交流。对自己的学习做出正确的评价。\n课题:第三单元快乐农场单元备课教材分析本单元素材的选取真实新颖,教材以快乐农场为素材,在探索和理解运算律的过程中,教材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运用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等方法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体验数学思想方法。重视简算策略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本单元自生练习有关简便运算内容的设计,重视引导学牛将简便计算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让学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灵活选择计算方法。单纯训练简算的式子题少Z又少。这样编排,对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捉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教学目标1、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具体情境,学习加法、乘法的运算律,并能应用加法、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2、在具体运算中,了解加、减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在实际中进行应用。3、在探索学习运算律的过程屮,体验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等数学方法。重:点难点重点是:探索和理解乘法运算律。难点是: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应用教学措施方法1、运用已有的经验,引导学生将简便计算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屮的实际问题2、教学屮要灵活使用教材。3、尊重学生的羌异,逐步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课时安排加法结合律3课时乘法结合律3课时乘法分配律2课时复习检测1课时第三单元信息窗1加法运算律\n教学目标:1、学习加法结合律,学习加法交换律,并能够用字母表示。2、能利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算;进一步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归纳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重点难点:利用加法结合律解决加法问题;认识加法结合律的意义。教学准备:情景图片、题组卡片教学过程:一、自学质疑1、在()填上合适的数或字母a+()二36+()x+82+18二()+(82+18)2、分别计算左右两边的算式看是否相等、457-136-264457-(136+264)(35+63)+1535+(63+15)我学会了:我的困惑:二、小组互助:以小组为单位将口己的课前预习进行交流,互和完善,对于疑难问题进行讨论,不能达成共识的,组长要做好记录,留待课堂交流。教师巡视交流。三、交流提升(一)展示交流1、你能够根据情境图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我随机板书学生说的数学信息,提问你们找到的这么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岀什么用加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呢?预设:1)一共要购进多少课树苗?【板书】2)一共要购进多少棵花苗?【板书】3)冬青和柳树一共购进多少课?4)牡丹和茶花一共购进多少课?等(二)、探究新知1、让学生们自主解决一共要购进多少课树苗?\n主要辅导C组学生,了解A、B组合作的情况,并提示可以看书自学。2、全班交流(合)指名各类学生交流想法,了解A、B组合组的情况,并捉示可以看书自学。巡视提示有不同的算法主动补充。交流预设:树苗;(56+72)+2856+(72+28)花苗:(80+88)+11280+(88+112)3、小结归纳。我欲把交流的机会给A、B类学生小组代表,结果讲述的比较完整了,我再进一步引导指出虽运算顺序的改变,但结果不变。之后,指名举例验证,全班各组都成功例证,各类学生指几名交流,从而得出加法结合律,引导学生用a、b、c得出加法结合律的字母式。并随机板书。4、提升应用加法运算律简算和验算。学生共同验算加法,同时试用运算律简算,板书交流,指出简算过程。简算过程的完整展示指名A类学生板书帮带他类学生。5、探索加法交换律:加法中还有其他的规律吗?34+202+343470+121001210+347039+34034+391210+7900790+1210你发现了什么?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个规律叫做加法交换律,引导学生用a、b、c得出加法结合律的字母式。并随机板书。6、运用加法的运算律能解决哪些问题呢?引导学生说出可以使计算简便,还可以进行验算。三、达标测评-)基木题1、说说下面的等式是运用了什么运算律吗?102+345二345+102()M+n二n+M()238+794+762二(238+762)+794()53+198+47+202二(53+47)+(198+202)()\n2、填上合适的数或字母a+()二25+()a+73+27=()+(73+27)160+(()+a)=(()+40)+()38+()二b+()3、看谁算的对又快:382+28+72403+397270+560+730273+356+327456+284+116403+627+597+373二).综合题要使计算简便,方框中的数可以是那些?为什么?23+89+()()+148+5864+()+36+125四、总结拓展1、各类学生谈收获,并给于鼓励表扬。2、分发分层测试卡。\n第三单元信息窗1第2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加法结合律,学习加法交换律,并能够用字母表示。2、能利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算;进一步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归纳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重点难点:利用加法结合律解决加法问题;认识加法结合律的意义。教学准备:情景图片、题组卡片一、自学质疑课前小研究预习展示:教材17页第6题(1)先让学生观察每组的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然后再计算填空:50-20-10050-(20+10)60-24-16060-(24+16)填完后可以先把你的想法跟你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观察第6题屮的每行算式,你发现了什么?二、小组互助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的课前预习进行交流,互相完善,对于疑难问题进行讨论,不能达成共识的,组长要做好记录,留待课堂交流。教师巡视交流。三、交流提升1、学生独立思考后,先在小组内交流。集体交流: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思考:这个规律反过來怎么说?集体交流:一个数减两个数的和,等于这个数连续减去后两个数。2、你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以上两个规律吗?a-b-c=a-(b+c)小结:运用上面的规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3、出示例题:778-432-168398-(76+98)(1)学生尝试解题,运用简便方法计算,可与组内同学交流。(2)集体交流:778-432-168=778-(432+168)——为什么要先算432+168?\n=778-600=178398-(76+98)=398-98-76——你是怎样发现先算398-98的?=300-76=224思考:这样算比按照运算顺序算有什么好处?学生可能回答:生1-便于口算生2-提高计算速度你能用含冇字母的式子表示这个规律吗?a-b-c二a-(b+c)引导学生通过计算、比较、分析,得出:从一个数里减去另一个数,可以用这个数连续•个整百数和一个一位数,计算简便。4、变式练习:369-142-58728-(350+228)625-499134-87+66小结:括号前为减号,去掉括号后,括号内的运算符号要改变。三、类化练习,效果检测1、想一想,填一填172-17-83=172-(+)748-()-246=()-(354+246)564-209=564-()-()825-()=()-500-72、仔细观察,O里应该填<、>、二,为什么?73-56+12073-(56+12)704-350-500704-(350+50)395-(72+95)O395-72-95144-98-560144-(98-56)3、计算下面各题,看谁算得对乂快?282+47+153+18895-103398-(76+98)134-87+664、下面竖式中的字母a、b、c、d各代表什么数字?abedX9deba\na=()b=()c=()d=()四、课堂总结:谈谈木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疑惑?五、作业:教材19-20页5、6题。\n第三单元信息窗1第3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加法结合律,学习加法交换律,并能够用字母表示。2、能利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算;进一步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归纳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重点难点:利用加法结合律解决加法问题;认识加法结合律的意义。一、自学质疑课前小研究学生独立完成自主练习第9题。说说表格两边的算式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二、小组互助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的课前预习进行交流,互相完善,对于疑难问题进行讨论,不能达成共识的,组长要做好记录,留待课堂交流。教师巡视交流。三、交流捉升1>展示交流(1)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师板书出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和二加数+加数加数二和一另一个加数(2)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学生边回答教师边进行归纳,整理出下面的关系式:差=被减数一减数减数=被减数一差3、力口、减法各部分间关系的应用。教师:我们学过了上面这些关系式,请同学们仔细想想,我们都应用这些关系式解决过哪些问题呢?(应用这些关系,可以对加、减法的计算进行验算。)\n(1)加法的验算。计算并演算:423+346学生同位合作,独立计算后,互相说说门己演算的方法。订正时让板演的学生说说门己的想法。用加法验算加法的方法应用的是什么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什么叫加法交换律?字母算式是什么?“述可以怎样验算7”(用减法验算加法。)“应用的是什么知识?”(加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和一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向学生说明:因为加数有两个,验算时用和减去哪一个加数都可以,因而用减法验算加法可以任选一个加数作减数来进行验算。(2)减法的验算。计算并演算:768-589让学生计算,并用学过的知识进行验算。订止时让学生说一说每种验算方法应用了什么知识。(3)教师小结:验算减法,可以用减法屮各部分间的关系。用算出的差和减数相加,看是不是等于被减数;或者从被减数里减去算出的差,看是不是等于减数,都可以用来验算减法。四、达标测评自主练习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应用了什么?五、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冇什么收获?引导学生多交流各自的收获以及应注意的问题。\n三、快乐农场——乘法运算律信息窗1第一课时教学口标:结合学生以有的知识经验和具体情景,学习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并能应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教学重点:掌握乘法的两个运算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的意义。教学难点:理解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的意义及简便运算。教学过程:一、自学质疑课前小研究学习目标:学习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并能应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课前探究:1、观察情景图,你看到了什么?从图屮你得到了哪些信息?2、自学第1和第2个红点问题,解决问题。3、通过自学,你知道什么是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二、小组互助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的课前预习进行交流,互相完善,把你的发现的疑惑分享给小组里的同学,对于疑难问题进行讨论,不能达成共识的,组长要做好记录,留待课堂交流。教师巡视指导。三、交流捉升1、交流展示:(小组展示,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及时进行点评、补充完善、修改错误并说明理出。教师随机点拨)(1)观察情景图,你看到了什么?从图屮你得到了哪些信息?(2)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生1:一共购进了多少千克花土?生2:—共购进了多少千克花土?生3:购进的花土比花肥多多少千克?\n师:一共购进了多少千克花土?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学生汇报。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1)2X25X20(2)2X(25X20)=50X20=2X500=1000(千克)二1000(人)师:观察上边的算式及得数,你有什么发现?生1:我发现两个算式的得数相等。生2:第一个算式是先乘前两个数,第二个算式是先乘后两个数。生3:三个数相乘,谁和谁先乘都可以。师:根据上而的发现,你冇什么想法?生:前面我们学习了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我想这可能是乘法的一个运算律。师:这是不是一个规律呢?咱们來验证一下好吗?(学生分组探索,汇报交流)生1:我们小组举了几个简单的例子,如2X3X5二2X(3X5)证明乘法也冇结合律。生2:我们小组举了很多的例了,发现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再乘第三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再和第一数相乘,得数都是相等的。因此我们认为,乘法也有结合律。生3:我们小组是通过通过计算屮巴车的客运量来验证的。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了乘法的一个规律,BIJ: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再乘第三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再和第一数相乘,得数都是相等的。这叫做乘法结合律。如杲用字母a、b、c表示三个数,那么,你能用字母表示出乘法结合律吗?生:乘法结合律可以表示为:(a、b)、c=a>(b、c)o师:乘法屮还有其他规律吗?生:我发现两个数相乘,位置变了,得数不变。师:怎么来举例验证一下吧。同为两个一组。学生交流验证的结果。生一:3X2二2X3生2:25X40=40X25师:你发现的规律总结一下吧。生: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n师: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个规律就叫乘法交换律。师:乘法交换律用字母怎样表示呢?生:a、b二b、a四、达标测评1、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例如:125X7X8学生试算,教师检查。生1:125X7X8二7X(125X8)=7X1000=7000生2:125X7X8=125X8X7=1000X7二7000师:这道题运用了什么运算律?2、学生练习:1、用简便方法计算23X25X48X33X12540X13X252、做21页的第1题,做在书中。五、总结拓展: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n三、快乐农场——乘法运算律信息窗1第二课时教学口的:1、理解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正确解决这类问题。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进一步培养分析推理能力,在自我探究、小组合作等过程中,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3、激发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感受成功的喜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会列式解答。难点:弄清每一步求的是什么,会选择正确合理的方法解决问题。【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口学质疑学习目标:学习连除的运算定律,并能应用此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课前探究:90F3F2()90三(3X2)4204-64-5()420—(6X5)7504-54-2()7504-(5X2)二、小组互助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的课前预习进行交流,互相完善,把你的发现的疑惑分享给小组里的同学,对于疑难问题进行讨论,不能达成共识的,组长要做好记录,留待课堂交流。教师巡视指导。三、交流捉升课件出示例题图1、提问:从图上看,你知道了哪些信息?2、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估计学生会出现以下算法:(1)先算毎个书架平均放多少本书?再算平均每层放书多少本?2244-2=112(本)1124-4=28(本)\n(2)先算两个书架一共冇多少层,再算平均每格放多少本书?4X2=8(层)2244-8=28(本)3、讨论解决方法:四人小组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4、集体交流并板书各种不同的思考方法,让学生说一说怎么想的,第一步算出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先算它?它是根据哪两个条件来求的?第二步是根据哪两个条件求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每一步的意思)5、讨论比较。这两种解决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都是两步计算,第二步都是用除法,最后一步都是求的是“平均毎个书架每层放多少本书”。不同点:第一步用的计算方法不一样,第一种解法第一步用除法求出每个书架平均放多少本书?第二种解法第一步用乘法,求出两个书架一共有多少层?6、小结:解决这个问题吋,可以用连除,也就是我们这节课所学的用连除解决实际问题,也可以用先乘后除的方法来解决,解法虽不同,目的却一样,都能求出“每层放多少本书?”都达到了解决问题的目的,以后在解决此类问题时大家可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四、达标测评1、课本24页的7题2、师:周末学校组织三年级同学参观科技馆,一起去看看。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课件)(1)你从图屮收集到了哪些信息,要帮助解决什么问题?(2)独立完成(3)汇报交流,鼓励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2、师:听说同学们今天学习用连除解决问题的木领,老爷爷也要来请小朋友们帮忙。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独立完成,交流汇报3、师:两位小朋友去商店买乒乓球拍,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观察图上的信息列式解答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检查汇报结果4、智力大冲浪第一关,快速连连连看(把问题和相对应的算式连起来)\n图书馆共6层教学楼,每层8个教室,一共放了480盆花①平均每层楼放多少盆?6X8②平均每层楼每个教室放多少盆?480—6③一共有多少个教室?480一6子8第二关,我们来找茬(选择错误答案序号)(1)每个茶杯8元,小红和小丽每人买了一个,一共需要多少元?A、8X2X2B、84-24-2(2)-年级排了3排队伍,二年级排了3排小树,两个年级一共有240人,平均每排有多少小朋友?A、240一(3X2)B、240—3—3第三关,真刀实枪(解答下而应用题)(1)3个花坛一共栽了144棵月季花,每个花坛里红、黄两种颜色的月季花同样多。平均每个花坛里红色的月季花有多少棵?(2)三年级4个班的同学参加跳绳比赛,一共有120人。如果个各班人数相等,每班分2组,平均每组有多少人?五、总结拓展: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n三、快乐农场信息窗1第三课时练习课巩固乘法运算律的简便计算教学目标:进一步理解乘法运算律的意义,能够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教学过程:一、明确口标通过这节课的巩固练习,我们要学会以下内容:1、进一步理解乘法运算律的意义。2、能够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二、目标导学师:什么是乘法结合律?什么是乘法交换律?你会用字母表示吗?三、自学自研自主练习1、做第2题——网络连线先让学生做在书上。再集体订正。让学生说出每道题运用的运算律是什么。(加深学生对运算律的理解)2、做第3题的第二横行中的3个小题。师要求: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谁和谁结合的时候不要漏掉小括号。学生练习。集体订正答案。3、做第4题先让学生说出图意,再找到与问题有关的信息。然后再计算。师要对中下游学生特别关注。订正的时候,师强调计算方法要简便化。4、第5题也是一道图示题。先让学生看懂图意。然后老师问:“來回”是什么意思呀?学生独立做题。教师逐个批改中下游学生做的。发现普遍性的问题,在班里订正。5、照样子填一填。师:先让学生观察:354-7=5354-5=75X7=35师:你发现乘除法Z间的关系了吗?四、交流提升。\n1、两人小对子:解决自学时遇到的问题。2、A、B组群学:小组长主持,深入探讨小组内遇到的难题。3、组内预展:五.达标测试。学生自己练习:(1)根据7804-13=60,写出两个算式。(2)学生独立完成(3)同位讨论,大家交流。六,总结反思。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认为自己有哪些收获或进步?口己还需在哪些方面努力?\n第三单元窗口三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学习加法结合律,学习加法交换律,并能够用字母表示。能利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算;进一步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归纳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重点难点:利用加法结合律解决加法问题;认识加法结合律的意义。教学准备:情景图片、题组卡片教学过程:一、自学质疑1、在()填上合适的数或字母a+()二36+()x+82+18二()+(82-18)2、分别计算左右两边的算式看是否相等、457-136-264457-(136+264)(35+63)+1535+(63+15)我学会了:我的困惑:二、小组互助: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的课前预习进行交流,互相完善,对于疑难问题进行讨论,不能达成共识的,组长要做好记录,留待课堂交流。教师巡视交流。三、交流提升(-)展示交流1、你能够根据情境图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我随机板书学生说的数学信息,提问你们找到的这么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预设:1)芍药和牡丹一共多少棵?【板书】2):芍药、牡丹分别多少棵?【板书】3)芍约的棵数是牡丹的多少倍?4):牡丹是芍药的多少倍?等\n(二)、探究新知1、让学生们自主解决黄河流域面积和全长的问题(分)对辅导子进行第一次辅导,主要辅导C组学生,了解A、B组合作的情况,并提示可以看书自学。2、全班交流(合)指名各类学生交流想法,了解A、B组合组的情况,并捉示可以看书自学。巡视提示有不同的算法主动补充。交流预设:流域面积:31+34+231+(43+2)全长:3470+1210+7903470+(1210+790)3、小结归纳。我欲把交流的机会给A、B类学生小组代表,结果讲述的比较完整了,我再进一步引导指出虽运算顺序的改变,但结果不变。之后,指名举例验证,全班各组都成功例证,各类学生指几名交流,从而得出加法结合律,引导学生用a、b、c得出加法结合律的字母式。并随机板书。4、提升应用加法运算律简算和验算。学生共同验算加法,同时试用运算律简算,板书交流,指出简算过程。简算过程的完整展示指名A类学生板书帮带他类学生。三、达标测评-)基本题1、说说下而的等式是运用了什么运算律吗?102+345=345+102()M+n二n+M()238+794+762二(238+762)+794()53+198+47+202二(53+47)+(198+202)()2、填上合适的数或字母a+()二25+()a+73+27二()+(73+27)160+(()+a)二(()+40)+()38+()二b+()3、看谁算的对又快:382+28+72403+397270+560+730\n273+356+327456+284+116403+627+597+373二)、综合题要使计算简便,方框屮的数可以是那些?为什么?23+89+()()+148+5864+()+36+125三)、总结拓展1、各类学生谈收获,并给于鼓励表扬。2、分发分层测试卡。\n信息窗口三第二课时一、口学质疑课前小研究预习展示:教材27页第3题(1)先让学生观察每组的网个算式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然后再计算填空:50-20-10O50-(20+10)60-24-16O60-(24+16)填完后可以先把你的想法跟你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观察第3题中的每行算式,你发现了什么?二、小组互助以小组为单位将口己的课前预习进行交流,互相完善,对于疑难问题进行讨论,不能达成共识的,组长要做好记录,留待课堂交流。教师巡视交流。三、交流提升1、学生独立思考后,先在小组内交流。集体交流: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思考:这个规律反过来怎么说?集体交流:一个数减两个数的和,等于这个数连续减去后两个数。2、你能用含有字母的式了表示以上两个规律吗?a~b-c=a-(b+c)小结:运用上面的规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3、出示例题:778-432-168398-(76+98)(1)学生尝试解题,运用简便方法计算,可与组内同学交流。(2)集体交流:778-432-168二778-(432+168)——为什么要先算432+168?二778-600=178398-(76+98)=398-98-76——你是怎样发现先算398-98的?=300-76二224思考:这样算比按照运算顺序算有什么好处?学生可能回答:生1-便于口算\n生2-捉高计算速度……你能用含有字母的式了表示这个规律吗?a-b-c二a-(b+c)引导学生通过计算、比较、分析,得出:从一个数里减去另一个数,可以用这个数连续一个整百数和一个一位数,计算简便。4、变试练习:895-103625-499625-499134-87+66小结:括号前为减号,去掉括号后,括号内的运算符号要改变。三、类化练习,效果检测1、想一想,填一填172-17-83=172-(+)748-()-246=()-(354+246)564-209=564-()-()825-()=()-500-72、仔细观察,O里应该填<、>、二,为什么?73-56+12O73-(56+12)704-350-50O704-(350+50)395-(72+95)O395-72-95144-98-56O144-(98-56)3、计算下而各题,看谁算得对又快?282+47+153+18895-103398-(76+98)134-87+664、下面竖式中的字母a、b、c、d各代表什么数字?abedX9dcbaa=()b=()c=()d=()四、课堂总结:谈谈木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疑惑?五、作业:教材27——28页4-9题。\n第三课时、我学会了吗教学目标:1、进一步熟悉乘法分配律,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2、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定律的重要性。3、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求异思维,逐步养成简算习惯。教学重点: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教学难点: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灵活运用数学定律。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教学准备:习题图,复习题。教学过程:一、明确目标:1.进一步熟悉乘法分配律,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2.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定律的重要性。3.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求界思维,逐步养成简算习惯。二、自主整理1、这两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乘法什么运算定律?2、请把我们学习的内容整理在练习本上三、小组整理出示《我学会了吗》题口,自学质疑课前小研究学生独立完成自主练习《我学会了吗》说说表格两边各是什么内容?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先进行组员交流,并把小组存在的共同问题或者是典型的问题统计好。说一说乘法分配律的内容,并用字母表示出来、四、交流捉升1、小组汇报学习成果。2、教师点拨提升。师:同学猜如果在计算小运用乘法分配律,是否会让计算简便呢?那就让我们来试一试好吗?\n捉问第二个题目,算式:476X3+524*3学生尝试独立计算,集体交流。述冇别的计算方法吗?(476+524)X3师:你是怎样运用乘法分配律来进行简算的呢?你认为哪种计算方法简便?引导学生一一交流,比较。确定简便方法。师:通过这两道题的计算,你获得了有关运用乘法分配律简算的什么经验?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汇报。五、达标测试1).自主练习28页第11题,12题让学生自读题,弄清题意,独立解决问题。订正吋,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2).第8题,让学生观察、比较各组算式,猜猜圆圈中应该填什么号,再分组计算验证猜想,从I佃得出各组两个算式得数相同,小组合作总结规律,进行交流。得出: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可以用这个数分别去乘相减的两个数,再把积相减。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出这个规律。3).“我学会了吗”,师引导学生根据题中提供的信息,灵活解决问题,重点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六、总结反思:师:这节课你学习得快乐吗?这一单元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通过几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话想对同学们说一说?\n第四单元单元备课巧手小工匠——认识多边形一、教学内容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有三角形的意义,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三角形内角和。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二、教材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学难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索和研究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方法,发展足额生的空间观念。三、教学口标1、经历从具体物体中抽象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过程。通过观察操作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感知这些图形的特征。2、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Z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3、能运用三角形是有关知识解决生活屮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渗透分类思想。四、教学方法:启发法,直观演示法,练习法五、教学应注意的问题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展开学习。引导学生充分运用观察、比较和操作的方法自主学习。六、教学措施:1、灵活利用教材捉供的素材,创设学生喜欢的现实情境。2、重视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形成止确的图形表象,发展空间观念。3、科学组织探索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新知识。4、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5、加强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七、单元课时安排:信息窗1信息窗2信息窗3信息窗4信息窗5复习2课吋2课吋2课吋1课吋1课吋1课吋三角形的特性\n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认识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及三角形的意义。2、在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过程中,初步学会与同学合作探索问题。3、能自觉运用三角形的冇关知识解决生活屮的简单问题,体验三角形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三角形的稳定性和三角形意义。教学难点:各种三角形的判断。教学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好学具。教学过程:一、明确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认识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2、掌握三角形的意义。二、自学质疑用读一读,想一想、算一算等方法,自学课本第30-31页的内容,看看你能学会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我学会了:我不明白的地方:三、小组互助1、小组合作,大胆猜测,并找出小组的发现。以小组为单位,把你的发现的及疑惑分享给小组里的同学,组内交流之后由小组长负责汇总,把发现的问题记录下来。看那个小组的发现最多,表现最好!2、学生交流。引导学生找出发现的情况3、小组汇报,共享成杲。四、交流提升。1、三角形的特性。为什么要设计成三角形哪?我们做个实验吧,这里有一个三角形的框架和一个四边形的框架,请同学们分别拉一拉,观察这两个框架冇什么变化?问:谁想说说你的发现?\n生:我发现三角形的框架没有变形,而四边形框架变形了。师总结:用力拉三角形的框架时形状不容易改变,我们就说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塔吊的设计就是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屮有很广泛的应用,一起来欣赏一下。2、三角形。欣赏了这么多形状各不相同的三角形,你能动手画一个三角形吗?师:请同学们用彩笔在点子图上画一大三角形。师:瞧,黑板上展示了许多同学的作詁,你觉得他们画的怎么样?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问:谁能起来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生1:有三个角的图形。师点击课件问:是这样吗?生2:不是,是出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师点击课件问:是这样吗?生3:不是,是三条线段接起来的图形。问:怎样说才能更准确哪?(生交流总结三角形的定义)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大胆发言,积极思考,我们知道了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活动四: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师:我们知道了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现在请你仔细观察黑板上的这些三角形,看冇哪些相同之处。生:有三个角、三条边。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围成三角形的这三条线段称为三角形的边,两条边相交于一点叫做三角形的顶点,三角形还有三个角。师:请同学们在自己画的三角形中标出这三条边、三个角和三个顶点。问:通过观察对比,我们知道了三角形有()条边,()个顶点和()个角。(先让学生动手画三角形,并让学生反复交流,在师生、生生的思维碰撞中逐步澄清对“围成”含义的理解。课堂屮冇教师和学生的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的投入,也有互动的过程。)五、达标测评:1、能行(1)由三条线段()的图形叫做三角形。(2)三角形冇三条()、()个角和()个顶点。2、判断\n1、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是三角形。()2、自行车车架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原理。()3、巧手实践1、李老师家的椅子用了很多年了,最近有点摇摇晃晃的,你有办法帮她修稳当些吗?2、路边的小树刚栽上,怕风吹倒,冇什么办法吗?六、总结拓展同学们其实三角形在生活中处处可见,从远古时代的茅草屋,到如今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再到法国的埃菲尔铁塔、埃及的金字塔、以及三角形摩天大楼等等都是人们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原理设计的,关于三角形的知识还有很多,下节课咱们接着研究。\n三角形的特性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认识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及三角形的意义。2、在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过程屮,初步学会与同学合作探索问题。3、能自觉运用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体验三角形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三角形的稳定性和三角形意义。教学难点:各种三角形的判断。教学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好学具。教学过程:一、明确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认识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2、掌握三角形的意义。二、自学质疑用读一读,想一想、算一算等方法,自学课本第30-31页的内容,看看你能学会什么?述冇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我学会了:我不明白的地方:三、小组互助1、小组合作,大胆猜测,并找出小组的发现。以小组为单位,把你的发现的及疑惑分享给小组里的同学,组内交流Z后由小组长负责汇总,把发现的问题记录下来。看那个小组的发现最多,表现最好!2、学生交流。引导学生找出发现的情况3、小组汇报,共享成果。四、交流提升。1、三角形的特性。为什么耍设计成三角形哪?我们做个实验吧,这里有一个三角形的框架和一个四边形的框架,请同学们分别拉一拉,观察这两个框架有什么变化?问:谁想说说你的发现?生:我发现三角形的框架没有变形,而四边形框架变形了。师总结:用力拉三角形的框架时形状不容易改变,我们就说三角形具冇“稳定性”。塔\n吊的设计就是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屮冇很广泛的应用,一起来欣赏一下。2、三角形。欣赏了这么多形状各不相同的三角形,你能动手画一个三角形吗?师:请同学们用彩笔在点子图上画一大三角形。师:瞧,黑板上展示了许多同学的作品,你觉得他们画的怎么样?学生发表白己的意见。问:谁能起來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生1:有三个角的图形。师点击课件问:是这样吗?生2:不是,是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师点击课件问:是这样吗?生3:不是,是三条线段接起来的图形。问:怎样说才能更准确哪?(生交流总结三角形的定义)通过刚才同学们的犬胆发言,积极思考,我们知道了曲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活动四: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师:我们知道了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现在请你仔细观察黑板上的这些三角形,看有哪些相同Z处。生:有三个角、三条边。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围成三角形的这三条线段称为三角形的边,两条边相交于一点叫做三角形的顶点,三角形还有三个角。师:请同学们在自己画的三角形中标出这三条边、三个角和三个顶点。问:通过观察对比,我们知道了三角形冇()条边,()个顶点和()个角。(先让学生动手画三角形,并让学生反复交流,在师生、生生的思维碰撞中逐步澄清对“围成”含义的理解。课堂中冇教师和学生的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的投入,也有互动的过程。)五、达标测评:1、能行(1)由三条线段()的图形叫做三角形。(2)三角形有三条()、()个角和()个顶点。2、判断1、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是三角形。()2、自行车车架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原理。()\n3、巧手实践1、李老师家的椅了用了很多年了,最近有点摇摇晃晃的,你有办法帮她修稳当些吗?2、路边的小树刚栽上,怕风吹倒,冇什么办法吗?六、总结拓展同学们其实三角形在生活中处处可见,从远古时代的茅草屋,到如今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再到法国的埃菲尔铁塔、埃及的金字塔、以及三角形摩天大楼等等都是人们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原理设计的,关于三角形的知识还有很多,下节课咱们接着研究。\n三角形的分类教学目标:3、1、通过观察、操作认识三角形,能认识并识别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2、在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过程中,初步学会与同学合作探索问题。3、能自觉运用三角形的冇关知识解决生活屮的简单问题,体验三角形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三角形的稳定性和三角形意义。教学难点:各种三角形的判断。教学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好学具。教学过程:二、明确目标:4、通过观察、操作认识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5、掌握三角形的分类方法,能认识并识别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二、自学质疑用读一读,想一想、算一算等方法,口学课本第31-32页的内容,看看你能学会什么?还冇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我学会了:我不明白的地方:三、小组互助1、小组合作,大胆猜测,并找出小组的发现。以小组为单位,把你的发现的及疑惑分享给小组里的同学,组内交流之后由小组长负责汇总,把发现的问题记录下来。看那个小组的发现最多,表现最好!2、学生交流。引导学生找出发现的情况3、小组汇报,共享成果。四、交流提升三角形的分类。\n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三角形,同时知道了三角形有3条边、3个顶点和3个角,现在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些三角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观察一下这些三角形的角都有什么特点,根据角的特点把这些三角形分一分、摆一摆。小组长负责记录。师:哪个小组愿意起来说一说你们的想法,这样分行吗?问:你是这样分的吗?生:是的。师:那你再来说说你的分法吧。师:我们看这类三角形有一个共同点。生:都有三个锐角。小结1:在三角形屮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师:这类三角形都有一个直角和两个锐角。小结2:在三角形屮冇一个角是直角,其他两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师:这类三角形都有一个钝角和两个锐角。小结3:在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钝角,其他两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师小结:看同学们多厉害,按照三角形三个角的大小把三角形分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三类。请同学们拿着你画的三角形和你的同位说说它屈于哪类三角形?五、达标测评1、填空(1)()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2)有一个角是()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3)冇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做()。2、师:我们认识了这么多三角形,那么你能准确判断出塔吊上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吗?课件出示:塔吊上的三角形,下面三角形分别属于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还是钝角三角形,并说出理由。(学生开火车汇报)3、游戏。师:同学们学得可真带劲,想做个游戏吗?可耍开动脑筋哦!纸片下而藏着三角形,你来猜一猜,是什么三角形?比一比,看谁猜得准!小结:其实这三种三角形还有一个相同之处,通过刚才猜的过程再想想。\n六、总结拓展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n三角形的分类练习教学Fl标: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及三角形的分类。2、在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过程屮,初步学会与同学合作探索问题。3、能自觉运用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体验三角形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三角形的稳定性和按角的大小对三角形分类。教学难点:各种三角形的判断。教学过程:一、明确目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要学会以下内容: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及三角形的分类。二、自主整理1、三角形的特性有哪些?2、三角形的分类有哪些?按角分类:按边分类:三、小组整理以小组为单位,把你的发现的及疑惑分享给小组里的同学,组内交流之后由小组长负责汇总,把发现的问题记录下来。看那个小组的发现最多,表现最好!四、交流捉升。1、小组汇报交流。(1)三角形的特性冇哪些?(2)三角形的分类有哪些?按角分类:按边分类:2、总结。五、达标测评:课木第33页第4、5、6题。让学生独立做一做,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六、总结反思提问:同学们想的方法可真多,相信你们的收获也很多,谁来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n获?第四单元信息窗2第1课时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教学耳标:1、通过动手操作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及三角形三边的关系。2、充分学习并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的t度的和大于第三边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三角板学具准备:三角形内角和实验材料、剪刀、量角器、直尺、四种不同长度的小棒教学过程:一、自学质疑课前小研究1、三角形的三条边冇什么关系?师:同学们,小小的三角形,不仅用处大,而且值得研究。不信,我们这节课再一起探索吧!学习口标1、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及三角形三边的关系。2、充分学习并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的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二、小组互助:引导学生利用标冇长度的小棒任意摆三角形,看一看能不能围成三角形。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将课前小研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相互完善,组长要做好记录。三、交流捉升1、探究三角形三个角的三条边的关系1)师:刚才你们在摆三角形吋,是不是任意的小棒都能摆出三角形呢?冇什么发现?2)集体交流(让不同方法的同学展示交流自己的发现)3)研讨:为什么有的三根小棒就摆不成三角形?4)师补充小节:三角形任意两边Z和必须大于第三条,否则就摆不成三角形四、达标测试1、做“自主练习”的第1题1)独立完成。\n2)小组内检查。3)各小组质疑。2、师:同学们刚才做的题又对又快,小猴子想出个问题考考你们,快看。做“自主练习”的第5题1)小组内研讨(可借助学具操作完成;也可以想象完成。)2)抽牛交流:引导学牛说说自己的想法。3、师:同学们真是越来越聪明了,现在老师准备了一道综合题考考你,开始吧!1)独立完成(强调看清要求)2)小组内交流、检杳(师巡视、倾听、指导)五、总结拓展师:同学们,通过这课的学习你一定有许多收获,快把你的收获说出来与同学们一块分享吧!1)让生在小组内合作进行(每人做到会问、会想、会用)2)集体交流(让学生体会到白己的进步,学会白我评价)\n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35〜37页教学口标1、通过量、剪、拼、折等数学活动,让学生亲自实践操作,发现规律,主动推导并得岀“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结论,会应用这一规律进行计算。2、在操作、验证三角形内角和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重点:探讨三角形内角和的度数教学难点:运用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解决有关问题教学过程:一、明确目标: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这节课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和,所冇三角形的内角和都一样吗?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呢?这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二、自学质疑:小研究1、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三角形冇()个角,这几个角的度数的和,我们称Z为内角和。2、自己准备一个直角三角形、一个锐角三角形、一个钝角三角形,量一量每个角的度数是多少,再算一算三个角的度数和是多少,填写下表:Z1Z2Z3内角和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我的发现:我的问题:你还可以有别的方法求三角形的内角和吗?试一试?三、小组互助:带着口己的学具,以小组为单位将口己的口学情况进行交流,互相完善,对于疑难问题进行讨论,同时,组长记录下小组的共同看法和问题。(教师巡视了解)四、交流提升:1、师:刚才,我们已经就课前的学习情况进行了交流,同学们一定有了口己的发现,也-定冇很多的疑惑,下而我们就在全班交流交流吧!\n展示交流:交流你们的发现和问题。这样学生更能明确耍交流的问题,也避免浪费时间。请一个小组同学上台展示。(其他小组的同学认真听,及吋进行点评、补充或修改,教师随机进行点拨。)预设:(1)、你们组发现了什么问题?【我们发现】学生可能说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非常接近180。,或者是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等老师可以追问:有的是180。,有的比180。稍微小些,有的稍微大些,但接近180。,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2)猜测一下:三角形的内角和可能是多少度?(3)引导学生用折一折、拼一拼的操作方法验证。【课件展示点拨】(4)师生共同总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五、达标测试:1、做一做:课本36页第2题2、判断:钝角三角形比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大。()锐角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和小于90。。()一个三角形最少有两个锐角。()一个饨角三角形最少冇一个饨角。()学生判断并说出理由。3、辨一辨:下面的说法对吗?()详细内容说明:一个大的直角三角形说:“我的个头大,我的内角和一定比你们大。”一个钝角三角形说:“我有一个钝角,我的内角和才是最大的。”一个小的锐角三角形很委屈的样子说:“是这样吗?”(它们在争论谁的内角和大。)故事中到底谁说得对呢?谁来解释解释?六、总结拓展: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三角形的内角和,那我们运用了什么方法探究的?第四单元信息窗2第3课时练习课\n教学口标: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解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及三角形三边的关系。重点:正确熟练的运用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和三角形的内角和解决实际问题。难点:在学习过程屮捉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教具准备:课件图片教学过程:一、明确口标: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解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及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正确熟练的运用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和三角形的内角和解决实际问题。二、口主整理:(-)自主梳理:(―)冋顾再现1、探究三角形三个角的三条边的关系1)集体交流(让不同方法的同学展示交流自己的发现)2)研讨:为什么有的三根小棒就摆不成三角形?3)小节: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必须犬于第三条,否则就摆不成三角形2、(1)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2)师生共同总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三、小组整理:在小组长的带领匚先进行组员交流,并把小组存在的共同问题或者是典型的问题统计好,为班内交流做准备。四、交流提升:1、小组汇报学习成果与存在的问题。2、教师点拨捉升。组组互动,生生互动,教师耍着重引导学生梳理三角形内角和和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3、针对性练习。根据本课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设计练习题,并强化训练。五、达标测试1、基本练习第36页的第1、2题(比一比,赛一赛)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生各抒己见,优化解法2、综合练习第36页的第3、4题\n3、提高性练习第36页第6、7、8、9题六、总结反思:\n第四单元信息窗三、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教学口标1、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意义及特征,了解其特性,能够正确画出底所对应的高.2、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抽彖概括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3、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学会用不同方法作出一个平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能正确判断一个平面图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4、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明白底与高的对应关系,能测量和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5、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教学重点: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意义及特征.教学难点画平行四边形的高,明白底与高的对应关系。一、自学质疑课前小研究学习目标:1、学会用不同方法作岀一个平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能正确判断一个平面图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2、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明口底与高的对应关系,能测量和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课前探究:1、观察一下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在明确它们是出四条线段围成的基础上概括出: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是四边形.2、我们学过哪些四边形呢?学生举例.说说哪些物体表而是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初步感知平行四边形.二、小组互助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的课前预习进行交流,互相完善,把你的发现的疑惑分享给小组里的同学,对于疑难问题进行讨论,不能达成共识的,组长要做好记录,留待课堂交流。教师巡视指导。\n三、交流捉升交流展示:(小组展示,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及时进行点评、补充完善、修改错误并说明理出。教师随机点拨)1、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意义.首先出示一组图形.教师捉问:这些图形是什么形?它们冇什么特征?(1)看到这个名称你能想到什么?(板书:平行、四边形)教师提问:你认为什么是四边形?你学过的什么图形是四边形的?(2)动手测量.指名到黑板上用三角板检验一下,每个图形的对边怎样.(3)抽象概括.根据你测量的结果,能说说什么叫平行四边形吗?小组先讨论,再让到黑板上测量的同学说出检验与测量的结果,从而引出平行四边形的确切定义.(板书: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教师强调说明:只要四边形每组对边分别平行就能确定它的两组对边相等,因此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4)反馈:判断下面图形哪些是平行四边形?【演示课件“平行四边形”,出示反馈练习】2、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特性.(1)教师演示.教师拿一个长方形木框,用两手捏住长方形的两个对角,向相反方向拉.引导学生观察两组对边有什么变化?拉成了什么图形?什么没有变?学生明确:两组对边边长没有变,变成了平行四边形,四个直角变成了锐角和钝角.(2)动手操作.学生自己动手,把准备好的t方形框拉成平行四边形,并测量两组对边是否还平行.(3)归纳平行四边形特性.根据刚才的实验、测量,引导学生概括出: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板书:易变形)(4)对比。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不容易变形.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不同,容易变形,也就是具有不稳定性.\n这种不稳定性在实践屮冇广泛的应用.你能举出实际例子来吗?(如汽车间的保护网,推拉门、放缩尺等。)3、学习平行四形的底和高.(1)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教师边演示边说明: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底.(2)找出相应的底和高.【继续演示课件“平行四边形”】引导学生观察:图中有几条高?它位相对应的底各是哪条线段?使学生明确:从B点画高,它的底是CD;从D点画高,它的底是BC。(3)画平行四边形的高。【继续演示课件“平行四边形”】①教师利用长方形框,拉动t方形的边,使其变成不同的平行四边形。(还可以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引导学生比较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异同点,使学生明确:相同点是两组都分别平行,所以长方形也具有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也属于平行四边形。不同点是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所以把长方形看作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②引导学生比较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③这三种图形之间的关系可以用集合图来表示【继续演示课件“平行四边形”】四、达标测评【继续演示课件“平行四边形”】1、判断下列图形哪些是平行四边形?2、指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并画出相应的高.3、在钉子板上围出不同的平行四边形.4、数一数下图屮冇()个平行四边形.五、总结拓展: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n第四单元信息窗三梯形的认识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梯形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沟通梯形与其它平面图形的联系。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及动手操作能力。3、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丁•生活实际的思想,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意识。教学重点:理解梯形的概念,认识梯形的底和高并会画梯形的高。教学难点:整理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掌握各种图形的特征及其异同点。教学过程:一、自学质疑课前小研究学习目标:知道梯形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沟通梯形与其它平面图形的联系.课前探究:用t方形和半透明纸片交叠在一起,形成的是平行四边形,说说它特征;(重叠的部分是什么图形?怎样的图形叫做平行四边形?)(2)操作:把长方形透明胶片盖在三角形上,看看重叠的部分是什么几边形?五边形今天我们不做研究。观察你所叠出来的四边形的四条边有什么特点?发现:“有一组对边互相平行,有一组对边不互相平行”(请同学上来指一指)把t方形半透明纸片略微转一下方向,再看看现在还具有这样的特点吗?(3)请大家把你们刚才叠出来的图形先用笔描一下,然后再把它剪下来,最后在小组里讨论一下,看看你们剪的图形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小组讨论)(4)你们小组发现了什么?那么你们怎么知道“有一组对边互相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互相平行呢?”发现:这个四边形的一组对边是原来长方形的一组对边,所以它们是互相平行的,另一组对边是原来三角形的两条边,他们是不平行的。(5)那么你们知道这样的图形叫什么吗?(6)揭示课题。梯形的认识(板书)二、小组互助以小组为单位将口己的课前预习进行交流,互和完善,把你的发现的疑惑分享给小组里的同学,对于疑难问题进行讨论,不能达成共识的,组长要做好记录,留待课堂交流。教师\n巡视指导。三、交流提升(-)、认识什么是梯形1、探一探:梯形的四条边有什么特点?那么到底什么样的图形叫做梯形呢?刚才同学们提炼了很多梯形的特点,那么谁能把这些语言重新整理一下,到底什么样的图形叫梯形?看书P40,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齐读,板书:只有一组对边互相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你认为在这句话屮哪些地方是特别重要的。2、比一比:通过与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比较,在对比转化中进而领悟其本质特征。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冇什么异同?3、练习:我们认识了梯形,那么下面的图形中,那些是梯形?为什么?4、口常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到梯形的影子?老师这里也收集了一•些,跟大家一起來分享。(举例)(二)、认识梯形各部分名称(1)你们知不知道梯形的四条边分别叫什么吗?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阅书第63页。(2)你们都看明口了吗?请一个学生上来对着黑板上的梯形來说说它四条边分别叫什么。(学生边说边板演)老师出示一个梯形让学生上来指出它的上底、下底和腰。换个方向让学生再上来指一下。老师手里这个梯形谁再来指指。(3)你是怎么判断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腹的呢?强调:平行的一组对边,分别是梯形的上、下底;不平行的一组对边,是梯形的腰。(4)请同桌的小朋友互相拿出一个梯形让对方指出它的各条边的名称。(三)、认识梯形的高,并在指定的梯形中画高。(1)梯形屮除了我们已经学的上底、下底和腰以外,述冇什么?(2)你们会不会画高呢?请一个学生上来给黑板上的梯形画一条高,其他同学看仔细,看他画的对不对。除了画这一条以外,还可以画吗?强调: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上,任意一点到对边所引的垂线;从这点到垂足之间的距离,都可以作为梯形的高,所以高可以画无数条。\n(3)在你刚才剪的那个梯形上画上高。然后给同桌看一下,对不对。(4)看来大家都已经会画梯形的高了,请大家把练习纸打开,独立做一下练习一,给这些梯形画上高。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谁知道识别梯形各部分名称的关键是什么?(四)、动手实验认识特殊的梯形。(1)认识直角梯形并弄清楚其特征(冇一个角是直角的梯形)谁知道这叫什么梯形?为什么?(2)认识等腰梯形并知道其特征(两腰相等的梯形)谁又知道这是什么梯形?为什么?你怎么知道他们是相等的呢?A、可以通过度量B、引导学生通过对折(沿上、下底的屮点连线),同样可以发现梯形的两腹是相等的,进而耍求学生观察折痕左右两部分图形完成重合,认识到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对折以后折痕左右两部分图形能完成重合,说明等腰梯形又是什么图形?它的对称轴在哪里?四、达标测试1、用钉子板围成不同的梯形①任意梯形②倒立梯形③上底为3高为3的梯形2、用七巧板拼梯形.(1)用两块拼一个梯形(2)用三块拼一个梯形3、继续演示课件“梯形”出示练习小组讨论:我们学过的四边形冇着密切的关系,你能看图说出它们的关系吗?4、找出下图中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每种图形有几个?五、总结拓展: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梯形的定义及各部分名称和认识特殊的梯形)2、对于今天所学的知识大家述冇什么问题?鼓励学生质疑、解疑《图形的密铺》教学设计【教学口标】1、知识目标:通过探索平面图形的密铺,知道任意一个三角形、四边形、正六边形可以\n密铺,能运用这几种图形进行简单的密铺设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2、能力目标:促使学生在活动中,勇于探索图形间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3、情感口标:开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其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一定的审美情感,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平面图形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探索、发现多边形密铺的条件。2、教学难点:运用三角形、四边形、正六边形进行简单的密铺设计。【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师:大家知道我手里拿的是什么吗?对,拼图!玩过拼图吗?(手拿一幅拼图)生:玩过!师:在拼图过程中,你是如何判断两块拼板是否拼接的?生:从颜色一致及拼接吋没有缝隙,可以连成一片来判断。师:每当我们完成一幅拼图,我们会发现每一块拼板彼此之间不留缝隙。只要大家仔细观察,生活屮也冇许多的拼接图案,如:师:观察这些图案中的拼接图形有哪些特点?生:第一幅和第二幅图是由犬小相同的六边形和正方形组成。第三幅和第四幅由几种形状、大小相同的图形组合而成。师:这些图形在拼接时有什么特点?生:密密麻麻铺成一片,没冇空隙。定义:用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一种或几种平面图形进行拼接,彼此Z间不留空隙,不重叠地铺成一片,这就是平面图形的密铺,又称做平面图形的镶嵌。二、走入生活,提出问题师:前儿天,我去一位朋友家做客,发现他们家装潢得很漂亮。(展示图片)客厅浴室阳台师:在生活屮,我们经常能见到各种花色和品种各异的地砖。仔细观察,就能发现这些墙壁和地面通常是用几种多边形砖铺砌成美丽的图案。如果你是房了的主人,你想用什么形状的地砖来设计你的房子。生: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师:可以想象,同学们的设计一定会很独特,但你们的设计是否都合理?下面,我们一\n起来探讨。三、合作交流,解决问题1、活动一:正六边形能否进行密铺?材料:若干个形状相同的正六边形。形式:由学生代表板演密铺过程。目的:通过学生动手实践、独立思考,解决简单密铺问题。师:这个图案看起来十分熟悉,大家觉得它像什么?生:蜂窝!师:看来,勤劳、可爱的小蜜蜂也懂得用正六边形来设计他的房子。2、活动二:对三角形、四边形、正五边形能否密铺进行小组内的探索,并完成活动报告。小组汇报实验结果:用形状、大小完全相同三角形、四边形、正六边形都可以密铺。师:对于正多边形,n边形的每个内角为,在每一个拼接点处设有ni个内角彼此无重叠,无缝隙地拼接起来,则这些角的和为360。,因此有:Xm二360可化为(m-2)(旷2)二4,m、n都是正整数,所以只有3种可能:这就是正多边形屮可以密铺的三种情况。(视情况适当补充。)四、共同探讨,设计图案1、在一个止方形的内部按图1的方式剪去一个止三角形,并平移,形成图2,以这个新图案为“基本单位”能否进行密铺?若能,请设计一幅精美的密铺图案。2、将以上正方形剪成4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用这4个直角三角形拼出符合下列要求的图形(全部用上)。(1)不是正方形的菱形(一个)(2)不是止方形的矩形(一个)(3)梯形(一个)(4)不是矩形和菱形的平行四边形(一个)(5)不是梯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四边形(一个)(6)与以上画出的图形不全等的其他四边形(能拼几个)3、动脑想一想:同时用边长相等的正八边形和正方形能否进行密铺?五、总结拓展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很多很多的数学信息,今天我们就了解到三角形、四边形和正六边形都可以密铺成一个平面。若某一种或几种几何图形能在每个公共顶点处恰好拼成一周角,则这样的平面图形可密铺。\n六、作业利用多边形构造一个“基本单位”,发挥你的想彖用这个“基木单位”设计一个精美的密铺图案。\n第五单元单元备课动物世界——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一、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熟练地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以及在学习分数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本单元的内容主要有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大小比较、生活中的小数、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上面这些内容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今后学习小数四则运算打好基础。二、教材重难点教学重点1、熟练运用小数的性质化简与改写小数,以及比较小数的大小。2、熟练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教学难点1、发现和掌握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2、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正确进行名数间的改写。3、熟练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三、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会读、写小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2、使学生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3、使学生会进行小数和十进复名数的相互改写。4、使学生能够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数位,求出小数的近似数,并能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刀或亿作单位的小数。四、教学方法:启发法,总结法,练习法五、教学应注意的问题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展开学习。引导学生充分运用观察、比较和操作的方法自主学习。\n六、教学措施:1•重视基木概念、基础知识的教学。本单元的一些概念、法则、性质非常重要,是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一定要让学生掌握好。如小数的性质,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而且还是小数四则计算的基础。再如,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既是小数乘除法计算的基础,同吋也是学习小数和复名数相互改写的基础。这些知识逻辑性比较强,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教学吋要注意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适宜的措施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知识。2.注意调动学生(2冇的知识和经验,促进知识的迁移。学生在前面所学的小数的初步知识以及整数的有关知识和经验,都可能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如,小数大小的比较就可以将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迁移过來。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激活学生的相关知识基础促进知识的正迁移,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使学生在学会的同时,学习能力也得到提高。七、单元课时安排:信息窗12课时信息窗22课时信息窗32课吋信息窗41课吋信息窗51课时复习1课时\n第五单元、动物世界-一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第一课时教学口标:1、知识与技能:①使学生了解小数的产生。②理解小数的意义。③掌握小数的计算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2、过程与方法:①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观察力。②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②渗透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观点、实践第一的观点。教学重点:掌握小数的计算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的意义。教具学具准备:直尺、方格纸、课件等。教学过程:一、自学质疑课前小研究1、自学课本32-33页,试着读、写下而的小数。0、25读作:()一点六五写作:()0、365读作:()零点零六写作:()想一想:你是怎样读、写这些小数的?它与整数的读、写有什么异同点?2、自学教材P33-35页的内容,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我学会了:(举例说明)我不明白的地方:3、借助米尺、方格纸,试着做一做(1)0、1是()分之一,0、7里有()个0、1。(2)10个0、1是(),5个0、01是()。(3)写成小数是(),写成小数是()。(4)请把卜•面的数位顺序表补充完整。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数位…计数单位(5)下而的小数由哪几部分组成?各个数位上的数表示什么意思?\n二、小组互助白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同桌或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流。把小组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到学生质疑时提出,让其他学习小组或教师讲解。三、交流提升1、展示交流预设:(1)小数的读、写:生1:先读小数点前面的部分,再读小数点,最后读小数点后面的部分。生2:写小数时,小数点前面的部分按照整数的写法来写,小数点写作“点”,小数点后面的部分通常顺次写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教师点拨:读写小数时,都是从整数部分开始,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方法读或写,小数部分是几就读或写几。注意在读写时不要忘掉小数点。重点说明读法的不同:整数读法,从高位到低位,一级一级的读,每一级末尾的0都不读,其他的数位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0。小数读法,小数部分从高位到低位顺次读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即使是连续的0,也要依次读出来。(2)小数的意义:借助课件展示,十分Z几的分数用一位小数来表示,百分Z几的分数用两位小数来表示,千分之几的分数用三位小数來表示。通过观察课件直观图,让学生明确小数部分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也是10。提升:表示十分之儿,百分之儿,千分之儿……的数,叫做小数。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Z—,百分Z—,千分Z—记作0.1;o.oi;o.ooi四、达标测评1、一个小数整数部分的最低位是()位,计数单位是(),小数部分最高位是(),计数单位是(),这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2、0、78的计数单位是(),它含有()个这样的计数单位。3、由2个十、7个0、1和5个0、001组成的数写作:(),读作:()4、下面几个数字中的“9”分别表示什么?9、26();0、926();0、296();0、269()5、判断:(1)0、40里面有4个0、01()(2)35克二0、35千克()\n五、总结拓展:谈谈你冇什么收获?冇什么感受?述冇问题吗?其实小数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课下搜集生活中的小数记录下來,并想一想他们分别表示是什么意思?\n第二课时、小数的读写法学习口标:1、理解掌握读写法的知识,能正确、流利地读写小数。2、理解掌握小数的数位顺序。3、通过对小数的认识初步培养学生数感。教学重点:小数读写法、数位顺序表。教学难点:数位顺序。教学准备:小黑板、挂图。一、自学质疑1、预习P48页的信息窗,看有哪些信息。2、根据信息看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试着解决。二、小组互助以小组为单位将口己的课前预习进行交流,互相完善,对于疑难问题进行讨论,不能达成共识的,组长要做好记录,留待课堂交流。教师巡视交流。三、交流提升1、小数的组成:小数是由三部分组成的-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整数的数位顺序是:个位,I•位,百位…小数的数位顺序是: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整数的计数单位是:个,十,百,千…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Z—(0、1),百分Z—(0、01),千分Z—(0、001)…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一,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一,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一…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数位…力"位千位百位十位个位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力"分位…计数单位…万千百十个十分Z—百分之一千分Z—万分之——小数部分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也是I0o2、在0、365中,3在十分位上,表示3个十分之一,也就是3个0、1、6在百分位上,表示6个百分之一,也就是6个0、01;5在千分位上,表示5个千分之一,也就是5个0、001、0、365的计数单位是千分之一,有365个这样的计算单位。3、怎样读写小数?\n0、25读作:零点二五0、365读作:零点三六五一点六五写作:1、65零点零六写作:0、06四、达标测评:第52页第5-11题。配套练习册22页5、6、7题。五、总结六、板书设计:小数是由三部分组成的-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整数的数位顺序是:个位,I•位,百位…小数的数位顺序是: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整数的计数单位是:个,十,百,千…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Z—(0、1),百分Z—(0、01),千分Z—(0、001)…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一,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一,三位小数表示千之一…\n第五单元动物世界信息窗2——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信息窗2第1课吋小数的大小比较教学目标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比较小数的大小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探求知识的兴趣,提高合作探索知识的能力。教学重点:学习小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教学难点:小数大小比较与整数大小比较的对比教具准备:多媒体、学具教学过程一、自学质疑引导:我们学习过整数大小的比较,同学们思考一下怎么样来比较小数的大小呢?用你的方法比较下面两组小数的大小,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1)9、7元和5、9元(2)6、79米和6、85米学习目标1、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2、培养迁移类推的能力.3、培养初步的数学意识和数学思想,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二、小组互助: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将课而小研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相互完善,组长耍做好记录。三、交流提升1、展示交流:师:哪个小组汇报一下你们交流的结果?通过整数比较大小,同学们已经知道我们这节课可要学习什么了。大家一起看信息窗2,根据信息窗2能提出什么问题呢?(1)问题1:灰松鼠的尾巴血岩松鼠相比,哪个长?1、98与1、45比较大小比较小数的大小,要先看整数部分,整数部分不能比较,再比较小数点后而第一位可以\n看出9比8大,所以1、98比1、45,所以大灰松鼠的尾巴比鱼岩松鼠长。(1)问题2:雪兔的体重与海南兔,哪一个重?2、45与1、6相比,整数部分相同看小数部分,小数部分怎么比较呢?2、45的整数部分是2,1、6的整数部分是1,2大于1,所以雪兔重。(2)和整数大小比较一起看,同学们讨论一下小数比较大小与整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师归纳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先看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数就人;整数部分相同的,十分位上的数大的小数就犬;I•分位上的数相同的,再比较百分位上的数,以此类推。四、达标测试1、比较下而小数的大小。7.908.20.5100.5091.37401.35・705.80.600.601.2301.322、把下面的小数从小到大排列起来.0.80.8070.0780.870.780.087觅点指导学生说一说比较的方法.3、判断:(1)6.809>6.799()(2)5.1>5.1002()(1)38.748<38.75()(4)0.009>0.010()五、总结拓展两个同学一组,一人任意说出两个小数,另一人比较小数的大小.要求小数的位数不超过四位.六、总结反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小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希望能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n信息窗2第2课时小数的性质教学口标:1、结合具体事例探索小数的性质,并利用小数的性质解决问题2、在学习过程屮,培养探求知识的兴趣,捉高合作探索知识的能力。教学重点:学习小数的性质。教学难点:利用小数的性质解决问题。教具准备:多媒体、学具教学过程:一、自学质疑出示:5,50,500,比较这三个数的大小,由此你发现了什么?(在整数的末尾添上一个0,原來的数就扩大10倍;添上两个0,原來的数就扩大100倍,,,,在整数的末尾去掉一个0,原来的数就缩小10倍;去掉两个0,原来的数就缩小100倍,,,,整数的位数越多,数越大,,,,)引导:你述能再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请你猜一猜:小数的大小与它末尾的0会有什么关系呢?出示教学课件。引导:聪明的同学们,猜猜平胸龟蛋与小鳄龟蛋相比,哪一个长呢?学习口标1、结合具体事例探索小数的性质,并利用小数的性质解决问题2、在学习过程屮,培养探求知识的兴趣,捉高合作探索知识的能力。二、小组互助: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将课前小研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相互完善,组长要做好记录。三、交流提升1、理解小数的性质:雪兔的尾巴与海南兔相比,哪一个长呢?师:哪个小组汇报一下你们交流的结果?两条尾巴一样长。分组讨论:为什么这两条尾巴一样<?引导学生用尺量一量(0、50分米二0、5分米),用小格分一分(表示小数)比较大小(0、\n5=0>50)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观察:这个等式,从左往右看,小数末尾有什么变化?小数大小有什么变化?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启发学生归纳:在小数的末尾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2、归纳小数的性质:你能把上面的结论归纳成为一句话吗?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小数的性质.3、简化小数:0、500和13、040演示课件(小数的性质概念)引导:我们如果遇到小数末尾有“0”的时候,一般可以去掉末的“0”,把小数化简。你能将:0、500和13、040化简吗?4、小数中间的0能不能去掉?为什么?四、达标测试自主练习1、5、6、五、总结拓展不改变数的大小,你能将0、9、6、07、和5改写成三位小数吗?你是怎么改的?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n第五单元信息窗三第一课时教学口标: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应用这一规律进行小数除以10、100、1000……的口算,并能用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让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习运用观察、分析、比较、猜想、验证、归纳、概括的方法,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主动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以及检验的意识和仔细认真的良好学习习惯。3、培养学生用联系变化的观点认识事物的能力。教学重点:学生自主探索,理解并掌握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教学难点:小数点向左移动位数不够吋用“0”补足。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计算器、小黑板教学过程:一、自学质疑课而小研究学习目标:学习与掌握小数点位置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并能进行简单应用。课前探究:1、观察情景图,你看到了什么?从图屮你得到了哪些信息?2、自学第1红点问题,解决问题。3、通过自学,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二、小组互助以小组为单位将口己的课前预习进行交流,互相完善,把你的发现的疑惑分享给小组里的同学,对于疑难问题进行讨论,不能达成共识的,组长要做好记录,留待课堂交流,让其他组帮助。教师巡视指导。三、交流提升问:想一想,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可以向哪个方向移动?(向左)如果小数点向左移动,是否也会引起小数大小变化呢?如果会,这其中有没有什么规律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n⑴出示例题。请同学们在自备木上列出算式,用计算器计算,并观察小数点位置的变化情况。⑵学生汇报,教师板书。460、54-10=2.15小数点向左移动了一位460、54-100=0.215小数点向左移动了两位460、54-1000=0.0215小数点向左移动了三位⑶请同学们继续观察:①三个算式中小数点位置的变化有什么相同点?(移动方向相同“向左”)②又有什么不同?(移动的位数不同)③三个算式的得数与460、5比较,大小有什么变化?(变小)2、捉出猜想。⑴、现在,我们知道了小数点向左移动,也会引起小数的大小变化。那么这个变化有没冇规律呢?你能结合例5的学习以及小数点向右移动的规律,猜想一下这个规律是怎样的?⑵、学生说出自己的猜想,互相补充。3、验证猜想。⑴同学们的猜想对不对呢?我们述需要进行验证。出示:再任意找几个小数,分别除以10、100、1000,观察小数点位置的变化情况,并在小组里交流。⑵学生交流汇报,说一说举例验证的情况。总结规律:通过计算,你认为我们的猜想对不对?这个变化规律是怎样的?(出示规律:一个小数除以10、100、1000……只要把这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全班齐读。⑶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个规律还可以怎样说?(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相当于把这个小数除以10、100、1000……)四、达标测评(1)“练一练”第1题除法的题。让学生独立填表,再集体交流,重点交流75、8分别除以10、100、1000时小数点的移动变化情况。(重点评讲位数不够吋用“0”补足的情况)师强调:移动小数点的位置吋,如果位数不够,要在这个数的最高位前面(左边)添“0”补足。(2)“练一练”第2题。\n学生独立完成,再选择几道题说说思考过程。让学生反过来说规律,进一步完善规律:如杲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就当于把这个小数分别除以多少?(3)“练一-练”第3题(只做除法的)。学生先说出求单价的数量关系式,再独立计算填写,指名说算法、报得数,共同订正。2•对比练习。[4]把3、54改写成下面各数,它们的大小有什么变化?0、35435、40、03543540五、总结拓展: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n第五单元信息窗三第二课时教学口标: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由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应用规律正确口算一个数乘10、100、1000……的积。2、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和主动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3、让学生在应用这一规律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屮,感受这一规律的实际应用价值,并形成继续学习小数知识的积极意向。教学重点:探索一个小数乘10、100、1000所引起的小数点位置变化的规律。教学难点:向右移动吋位数不够要在右边添“0”,前面最高位的零必须去掉。教具准备:课件,同桌一套数字卡片(1—9,5个0)和围棋子一粒、计算器、四人小组表格一张教学过程:一、自学质疑课前小研究学习目标:学习与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并能进行简单应用。课前探究:1、观察情景图,你看到了什么?从图屮你得到了哪些信息?2、自学第2个红点问题,解决问题。3、通过自学,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二、小组互助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的课前预习进行交流,互相完善,把你的发现的疑惑分享给小组里的同学,对于疑难问题进行讨论,不能达成共识的,组长要做好记录,留待课堂交流,让其他组帮助。教师巡视指导。\n三、交流捉升激趣:调皮的小数点自我介绍:我是小数点,别看我个子小,我的本领可不小,不信,你瞧,(多媒体演示)一棵树苗高5、04分米,逐渐长高到50、4分米,变成一棵大松树504分米。板书:变得比原数大引入:可见小数点向右移动会使小数变大,那这种变化到底有什么规律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板书课题)师:今天我们就以5、04为例来研究这一规律1、出示:5、04乘10、100、1000各是多少?(1)师板书算式,让学生用计算器逐题计算出积。5、04X10=50、45、04X100二5045、04X1000=5040通过计算,仔细观察,用每个算式中的积分别和5、04比,你有什么发现?(学生交流)(3)看来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同桌讨论填一填(课件出示)5、04乘10得(),就是把5、04的()向()边移动了()位;5、04乘100得(),就是把5、04的()向()边移动了()位;5、04乘1000得(),就是把5、04的()向()边移动了()位。交流吋,师板书,并板演5、04乘100,5、04乘1000的小数点移动?思考:你能发现这三组屮小数点的移动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移动方向相同、移动的位数不同)(4)同桌讨论:根据相同点和不同点,尝试把这三句话概括成一句话板书:5、04乘10、100、1000,只耍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追问:那猜想一下用5、04乘10000小数点会怎么移?乘100000呢?师:依次类推,能写完吗?那用什么符号来表示?(板书省略号)(5)师:5、04乘10、100、1000……具有这样的规律,那是不是所有的小数乘10、100、1000……都具冇这样的规律呢?验证: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组找一个小数,分别用计算器把它乘10、100、1000,记录下来后观察小数点位置的变化情况。(课件出示)\n我们找的一个小数XioX100X1000小数点移动情况(6)归纳:通过这个活动,你认为刚才规律是否适用丁•所冇的小数?既然这个规律适用于所有的小数,那我们可以把5、04换成“一个小数”(板书)(7)齐读发现的规律,指出:这就是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2、游戏:小数点搬家(课件出示)(1)现在老师说一个数,请用数字卡片摆出来,发出口令:a、把0、05乘10,移动小数点,所得的积是()。b、把7、2乘1000,移动小数点,所得的积是()。(2)四人小组合作要求:(课件出示)a、一个同学利用数字卡片摆出一个数,b、向其中的一个同学发出口令,让他给小数点搬家,并说出最后结果是多少c、一个同学发完三次口令后,就交换,每人轮流一次直接把0、351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0、351X1000=351你是怎么移动小数点的?(请学生板演)明确:一个小数乘1000,就是把小数点向右移三位,记录结果时必须要把前面最高位上的零去掉。师:那你觉得用计算器计算和移动小数点你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同桌合作请利用手中的数字卡片再摆一•摆,移一移,一起去体会一下。(2)把“0、03”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可它的小数部分只有两位,你是怎么处理的?(师边板演边说明)(根据小数的性质,在0、03的末尾可以添上0,补足三位,变成0、030,再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变成为0030,而一个整数的首位一般不能是0,所以去掉首位的0,结杲是30。)0.081是三位小数,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正好移到1的右边,是81克。四、达标测评1、完成自主练习1题的乘法题2、完成自主练习2(2)题3、、完成“自主练习”第4题4、自主练习9题五、总结拓展:\n这节课快要结束了,瞧,小数点还想问问大家,你们愿意接受它的提问吗?小数点捉问:同学们,相信今天这节课后你对我又冇了更多的了解,你能和我、和大家说一说吗?第五单元信息窗三第三课时教学口标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2、通过各种练习,加深学生对小数点位置移动规律的掌握,能合理应用与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教学过程:一、明确口标: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并初步掌握了小数点移动规律,这节课我们将通过不同的练习,进一步掌握用小数点移动规律,来解决问题。二、小组整理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先进行组员交流,并把小组存在的共同问题或典型的问题记录下來,进行班内交流。三、交流提升:1、小组汇报学习成果与存在的问题。2、教师点拨提升。组组互动,生生互动,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梳理小数点向左向右移动吋的规律,进行两种移动比较。3、针对性练习,根据木课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设计练习题,并强化训练。四、达标测评1、自主练习第5题,按要求填写,交流规律2、自主练习第7题,辩对错3、自主练习第8——10题,运用规律解决问题,注重学生方法运用。教师强调:掌握小数点移位的规律,一要注意移动方向与变化的关系,就是左移就缩小,右移就扩大;二是要注意移动位数与变化的倍数的关系,移动一位,变化的倍数是10倍,移动两位,变化倍数是100倍,移动三位,变化倍数是1000倍…第六单元、趣味拼搭——观察物体【教学口标】\n1•结合现实生活,通过具体的观察活动,了解从不同方位观察同一组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冇可能是不同的。2.能辨认从不同方向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图或一组立体图形的形状。3.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培养动手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初步学会欣赏生活中的数学美。【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学生在学习了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看到的简单物体(单个具体实物)的形状的基础上学习的,它是“空间与图形”内容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选取学生常见的生活场景为素材,让学生能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在观察与交流活动中,通过亲身体验学习知识。教材将本单元知识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辨认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形状图;第二层次是根据看到的形状想象物体的摆放方式。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要使学生真正经历观察、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逐步提高空间想象力。【教学重点】能辨认从不同方向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图或一组立体图形的形状。【教学难点】能辨认从不同方向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图或一组立体图形的形状。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想象力。【学情分析】多数学生空间观念不够强,让学生多观察,进-•步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教学准备】自制课件【课时数】信息窗1课时我学会了吗1课吋信息窗【教学目标】1.通过让学生观察实物,使学生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学会从多角度观察物体的方法策略。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想彖力,学会欣赏数学美。\n1.通过多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探索精神,培养运用数学进行交流的能力,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预习设计】自己从不同方位观察一个杯子或者纸盒,也可以用同样大小的方块拼成其它形状。【检查预习】汇报自己的观察发现,说一说是从哪几个方位观察的?【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学习谈话:同学们认识这里吗?这里的风景美不美?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苏轼在游览了庐山之后写下了一首很有名的诗句。(课件出示)为什么同一座山却能看到各种不同的形状呢?(学生尝试回答)相信学习了今天的内容后你就能很快地解答出来了。(课件出示)请同学们先来看一下这幅图片,你能准确地找出每只动物看到的形状吗?学生练习,集体交流。教师出示观察注意事项。【用优美的风景,脍炙人口的诗句来导入,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观察操作,探究新知1•出示图片,学生观察。谈话:我们同学在小时候经常搭积木,现在老师用3块积木搭了一个形状,请同学们用图屮三个同学的角度来观察。我们以观察者的角度从正面、侧面、上面看会是什么形状呢?这节课我们就來学习从不同的方向看一组物体是什么形状。(板书课题)2•动手操作,合作交流。(1)借助经验,大胆猜测。谈话:我们就以图屮三位同学的位置来猜测一下他们所看到的形状。(学生猜测,课件出示)(2)动手模拟,验证猜测。谈话:同学们的猜测是否止确呢?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积木按照图中的位置摆放好。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从正面、侧面、上面分别进行观察,注意观察时,视线要与所观察的面垂直,(教师边讲边演示怎样观察)并把观察到的形状和课件出示的形状进行对照,看看课件中的每一组形状分别是从哪个方向看到的。(3)小组合作,观察交流,教师巡视指导。(4)全班交流汇报。\n【学生在利用生活中的经验做岀猜测后,对于正确答案会很有期待性,然后安排学生利用手中的模型,实际操作观察,从而验证自己的观点,锻炼了学生预测知识的能力,更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三、达标训练1•看图回答问题,自主练习1。重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在观察后动手画出相应的形状图。2.分别说出下面3幅图分别是从哪个位置看到的,自主练习2o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3•想一想,摆一摆,自主练习第3题。学生先想象,在以小组为单位摆一摆,从不同的方位进行观察交流。1.填空,自主练习4。练习时,要让学生在充分想象的基础上说清楚分别是在什么方向看到的。5•自主练习5,学生动手摆一摆,同桌交流,看谁的方法多。【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设计,来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同时也为有能力的学生提供了探索的空间。】四、课堂小结,拓展应用1•谈话:请同学们谈谈你、老师或你的同学这节课的表现和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2.课下动手搭积木,根据所给出的形状,思考有儿种不同的摆法,最少用儿块。七、课堂总结谈一谈这节课的收获!我学会了吗?【教学目标】1.对本单元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复习。2•在整理复习本单元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形成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教学重点】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一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教学难点】\n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想象力,学会欣赏生活中的数学美。【教学准备】课件、t方体、正方体。【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谈话:同学们,你们听过盲人摸象的故事吗?(课件播放盲人摸象的故事情节)师:四个盲人为什么摸同一头大象,而他们的描述却不一样呢?引导学生说出因为他们四人摸到大象的部位不同。小结:实际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的形状,也可能是不同的。今天天气不错,我们一起到历史博物馆去看一看吧!【以有趣的动画引入对本节课的回顾整理,学生的兴趣瞬间高涨。】二、合作探究,回顾整理1•看一看,猜一猜(大屏幕投影画面)师: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生口答)师:请同学们猜一猜他们拍的照片会一样吗?(1)想一想,连一连(大屏幕投影拍到的3张的照片)师:看,这是他们拍到的照片,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学生在小组间交流)引导学生说出因为他们拍摄的位置不同。师:想一想,三张照片分别是在什么地方拍的?会是哪位小朋友拍到的呢?小组讨论并说明理由。【真正意义上的懂得是会用语言表达出来,设计这一步的目的一是让学生懂得原因,第二是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2)议一议小组讨论:我们应该怎样分辨照片是哪个方向拍摄的呢?引导生小结:可以用摆一摆借助实物观察的方法。【借助实物来摆一摆,看一看,目的在于先让学生具体感知,在此基础上有具体升级到\n抽象,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和空间想象能力。】1.摆一摆,看一看。师在实物投影前用5块正方体木块搭成的一个图形,让4名学生从不同方位观察,并让学生描述所看到图形的形状。2.画一画,想一想。让学生把观察到的形状画下來。全班观察,想一想是从什么方位看到的。完成(1)题,并说明理由。3.搭一搭。请同学们两人合作,一人画出从上而看到图形的样子。另一人按要求搭拼。5•小结:谈话: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我们学会了从止面、侧面、上面观察多个物体的形状和位置,今后我们在生活中要学会观察,动脑思考,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事物。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1・按要求摆一摆(师出示第1题平而图,让学生动手摆一摆)(1)用4块小止方体摆,从上面看是(2)用5块小正方体摆,从侧面看是(3)用6块小正方体摆,从正面看是自己先来想,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你们的想法,看看有儿种可能。2.课本第2题。四、课堂小结\n通过这节课的复习整理,你又冇哪些新的收获?达标检测一、填空1.一次最多能看见t方体的()个面。2.F?从()而看到的图形是O。从()面看到的图形是,从()面看到的图形是;从()而看到的图形是Q。二、请分别在括号里注明下面四张照片是从房子的哪一面拍的。.+()Q•一\/\I从()面看1'、从()面看\n四、选择(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2.下面()立体图形从左面看,所看见的图形是H。①3•从一②£所看到的图形是(所看到的图形是(1.从正面观察所看到的图形是()。①②③①②③正面左面右面这是1.一个由正方体组成的立体图形,从不同方向观察分别是由()个正方体组成的立体模型。①4②6③92.小丽用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搭出了下面的立体图形,根据要求,选择适当的序号填在下面的括号里。①②④⑤(1)从正面看到的形状是的立体图形有()。(2)从侧面看到的形状是的立体图形有()。(3)从正面看到的形状是的立休图形有()。(4)从侧而看到的形耳的立体图形冇()。⑥七、奇异的克隆牛——小数的加减法\n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教学内容: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整数加法运算律推广到小数。木单元是学生在学习了整数四则运算、小数的意义、性质以及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选取了国际首例冷冻克隆牛技术这一索材,结合实际学习小数加、减法计算,体现数学的价值,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了解先进科研成果,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学生已学过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本单元借此基础,先由数位数相同的加、减法引入,然后过渡到小数位数不同的加、减法,使学生循序渐进的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知识。教材重视加强知识Z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利用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联系学习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借助整数加法运算定律直接推广到小数加法运算定律,学习简便计算。这样有利于学生构建新知识。教学吋,可以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放手让学生尝试计算,在观察、比较和交流的过程中,明白算理,掌握算法。教学目标:结合具体情景,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学会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止确地进行计算。经历小数加、减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了解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屮,通过比较,感受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能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感受数学与科技知识的联系,培养爱科学的情感。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学会小数加、减计算方法。教学难点:灵活计算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奇异的克隆牛——小数的加减法(6课时)\n信息窗1信息窗23课时3课时信息窗一、“健健”与“壮壮”——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2、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笔算和口算。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捉高计算能力。3、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门信心和成功感,逐步养成迁移类推的好习惯。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教学难点理解算理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预习展示1、什么是克隆?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克隆”的信息。2、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两头可爱的克隆牛的情况,看他们身上有哪些有趣的数学问题。[设计意图]课前让学生搜集冇关“克隆”的信息,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以及爱科学的情感。从交流信息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二、研究问题,指导点拨1、提出问题课件出示:情境图健健、壮壮出生时情况记录。师:同学们观察情境图,看看克隆牛健健和壮壮出生时的情况记录,你都获得哪些信息?通过获取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出示课件)(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先来了解“壮壮”出生吋的胸围是多少。)2、解决问题学生列式,说明意义。。师板书:0.77+.003二(米)\n师: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请用不同方法的同学板演计算过程。3、优化算法师:他们的方法你喜欢哪个?为什么?(用竖式计算比较简便。)依次出示课件列竖式的计算过程,探究算理。4、巩固练习:自主探究,尝试计算。师:你能用竖式计算吗?(出示课件)17.05+2.8326.81+5.29吗?(出示课件,校对答案)5、组织交流,抓出重点,总结理解算理。6、抓出重点,总结算理。师:计算竖式时,应该注意什么?(强调数位对齐)师:得数末尾的0能不能够去掉?为什么?7、继续解决第二个问题:(出示课件)壮壮出生时的体长比健健长多少?(1)分析数量关系,列出算式。(2)竖式计算。师:为什么要用减法计算?得出减法的意义,让学生进行计算。在写竖式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3)尝试验算。(4)你会计算1.3-1.25吗?(依次出示课件演示)(5)你能用竖式计算(出示课件)1.92-0.71=9.7-2.16=(出示课件,校对答案)8、反思算理(1)想一想: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有什么相同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讨论)(出示课件)相同: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意义相同。计算法则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小数加法把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不同:整数加法是从个位加起,小数加法是从低位加起,最后得数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如果小数部分末尾有“0”的应去掉。小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相同。(2)启发学生想: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应注意什么?(出示课件)\n统一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设计意图]面对小数加减法竖式计算这个重点,组织学生进行口主探究、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从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中,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些在传统的教学需要教师总结、归纳的学习重点,在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被自主发现,成为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的成果。三、类化练习、限时作业(-)类化练习1、用竖式计算(依次出示课件)24.5+17.42.87+96.5345.3-36.797.53-40.073.754+4.078.62-4.6872、下面的题目对吗?不对的请改正。53.39.864、巩固练习:自主探究,尝试计算。师:你能用竖式计算吗?(出示课件)17.05+2.8326.81+5.29吗?(出示课件,校对答案)5、组织交流,抓出重点,总结理解算理。6、抓出重点,总结算理。师:计算竖式时,应该注意什么?(强调数位对齐)师:得数末尾的0能不能够去掉?为什么?7、继续解决第二个问题:(出示课件)壮壮出生时的体长比健健长多少?(1)分析数量关系,列出算式。(2)竖式计算。师:为什么要用减法计算?得出减法的意义,让学生进行计算。在写竖式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3)尝试验算。(4)你会计算1.3-1.25吗?(依次出示课件演示)(5)你能用竖式计算(出示课件)1.92-0.71=9.7-2.16=\n(出示课件,校对答案)8、反思算理(1)想一想: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有什么相同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讨论)(出示课件)相同: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意义相同。计算法则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小数加法把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不同:整数加法是从个位加起,小数加法是从低位加起,最后得数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如果小数部分末尾有“0”的应去掉。小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相同。(2)启发学生想: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应注意什么?(出示课件)统一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设计意图]面对小数加减法竖式计算这个重点,组织学生进行口主探究、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从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中,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些在传统的教学需要教师总结、归纳的学习重点,在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被自主发现,成为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的成果。三、类化练习、限时作业(-)类化练习(依次出示课件)1、用竖式计算2.87+96.5397.53-40.078.62-4.68724.5+17.445.3-36.73.754+4.072、下面的题目对吗?不对的请改正。53.39.86+2.47・4.267.805.603、走进生活到学习用品商店买学习用品哦〜\n3・4元■■字n■笛・50元w^-0・80元am2.65元每人买两样,你想买什么?算算需要多少钱?老师花21.50元买了两样学习用品,你猜猜可能会是哪两样呢?我付50元,还剩多少钱呢?(-)限时作业限时8分钟,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同桌交换互批。矫正四、谈收获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n信息第2课时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练习课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2、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笔算和口算。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计算能力。3、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功感,逐步养成迁移类推的好习惯。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教学难点理解算理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预习展示1、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两头奇异的克隆牛:健健和壮壮,并冃了解克隆牛出生时的情况,同学们还提出了很多的问题装入了问题口袋,这节课我们从问题口袋里找出问题,开动脑筋,继续一起来解决。2、课件出示:问题口袋(1)下面各数不改变大小,变成三位小数。8.90.4213.4600(2)算一算4.6-3.21.28+1.218.75-3.74\n4.5+5.556+344130-25实物投影演示学生计算的过程订正答案(引导学生简单说说后两道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设计意图]导课过程设计了两个层次的练习题,都是为本节课学习的新内容——位数不同的小数减法知识奠定基础。问题的设计意在帮助学生利用I口知识的迁移来解决新的问题,更好的掌握学习知识的内容,为学习新课做好了铺垫。为学生构建良好、完整的知识体系,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捉供了条件。二、研究问题指导点拨1、迁移情境解决问题(1)课件出示:情境图壮壮和健健出生吋情况表点击课件:问题口袋——提出问题壮壮出生时的管围比健健长多少?师:这是上节课我们同学提出的需要解决的问题,你能试一试吗?白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列出算式。(2)板书算式:1.3-1.252、独立思考探究算法(1)学生独立尝试计算师:你能计算出得数吗?先独立思考,算完后说说你是怎样算的?(2)学生演示计算过程指名板演(找出不同的书写方法正确与错误的对比演示)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1.31.3-1.25-1.250.880.05师:你们能分别说说计算的理由吗?(板演学生)[设计意图]教学过程中将信息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众多信息中选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去解决问题,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处理信息的过程,也是一个学生自主思考,学习的过程。3、小组讨论探讨算法师:同学们的意见不一样,到底哪种算法是正确的?小组同学交流一下,你同意哪种算法?\n根据你上节课学习的经验,你认为应该怎样计算1.3-1.25?4、汇报交流总结算法\n(1)全班交流算法,教师板书计算过程。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错的原因是什么?止确书写格式的依据是什么?在交流中总结出正确的计算方法。(2)小结计算方法(重点是:①相同数位对齐;②哪一位上不够,用“0”补齐)。①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一样,也要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减起②你知道怎样对齐数位吗?(小数的小数点要对齐,相同数位就对齐了)③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作10;(1.3-1.25时1.3百分位上没有数,相当于0,即1.30-1.25,0-5不够减向前一位借1)④差的小数点应与减数、被减数的小数点对齐5、加強算法深化理解师:你能根据刚才我们总结出计算的方法来算一算9.06-2.7这道题吗?请进行验算。指名学生板演用什么方法验算的?(加法验算)说说你是怎样算的?总结:观察小数加减法算式,说说在计算的时候有什么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问题?全而总结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即:相同数位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的知识做铺垫,在上一节课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尝试,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在课堂上创设交往、互动的协作学习环境,有利于群体智慧共享。学生在这种人格平等的环境中,自发释放自己的生命活力,享受快乐的学习生活,从而更自觉地承担学习任务。新课标下数学教学,应当是教师与学生Z间,学生与学生Z间合作交流,互争论、共探究,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动探索能力、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及责任感、终身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三•类化练习限时作业1、练一练(1)9.7+12.3410-0.8(2)你能把下面的分数改写成小数再计算吗?课木练习91页第13题后两道题口。2、火眼金睛辨对错5.94.67.053.25\n—3.58+2.85-6.5+15.71.486.416.4118.953、走进生活师:生活当屮,买东西最常用的就是小数加减法来算价钱,星期天,老师到超市逛了一圈,超市里有很多物品,老师买了一些东西,服务员给了一张小票,大家帮我看一看。(1)课件出示:购物小票娃娃:26.00元闹钟:45.80元铅笔:0.60元铅笔盒:6.84元照相机:265.80元火腿肠:0.90元巧克力:&55元(2)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你能帮老师算一算买吃的花了多少饯?买学习用品花了多少钱?买生活用品花了多少钱?300元钱买照相机和娃娃够吗?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3)同学们都冇逛超市的经验,找出一张购物小票,用今天学过的知识核算一下是否正确?[设计意图]练习题的设计是有层次性的,从计算、改错到实际问题的应用,都渗透了本节课的知识点,特别是为了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学数学、用数学,教师充分挖掘“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原型,在众多的生活实例中选取“购物小票”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恰到好处地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糅合在一起。课后的延仲,实践的体验,由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发问题,学生的学习必然是积极主动的,有效地巩固了学习的成杲。四、小结这节课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n信息第3课时、小数的加减法自主练习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2、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笔算和口算。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计算能力。3、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功感,逐步养成迁移类推的好习惯。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教学难点理解算理教学过程-、冋顾整理夯实基础1、快速抢答0.6+0.3=5.3+3.7=0.6+1.2=7.6+1.4二1.2-0.4二7.9-0.9二1-0.8=2、用竖式计算12.5-2.5=2.412.412.9212.92+5.875.87—4.5+4.5二、对比练习巩固提高1、自主练习第6题(p90)先引导学生正确观察题口屮提供的信息,再由学生独立分析数量关系进行解答。发现错误,及时纠正。\n2、自主练习第7题通过统计表呈现出一周气温变化,除了解决给出的问题外,进一步鼓励学生积极提出其他问题,全班一起解决。3、自主练习第12题让学生了解人类到太空后身高增加的小常识,再独立进行计算。[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组基木题目的练习,有意将计算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交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熟练掌握计算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1、自主练习第9题此题是应用小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与同位交流,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我国人均住房面积的变化情况。2、自主练习第10题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从不同角度探讨出可能隐含的规律。利用加减法中各部分的数量关系,得出魔术箱屮隐藏着相同的数据。培养学生探究规律的能力。3、自主练习第15题学生独立的观察并解答。再汇报交流。4、自主练习第16题先独立思考,自己提出问题,再在组内交流。5、数字游戏:全班学生每人在小卡片上写下一个20以内的一位或两位小数。写完后任意两个学生出示卡片,计算两个数的和与差。既可以用抢答的形式,也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设计意图]考虑到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发展,因此设计了这组形式多样的练习题,既重视基本知识的训练,乂拓展学生思维,还将知识性、趣味性有机结合。学生通过练习,既可以巩同知识,又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四、归纳总结实践应用1、总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计算时需要注意的问题。2、说说生活屮小数加减法的运用3、超市购物出示一组商品价目表:篮球32.5元;布娃娃18.7元;薯片8.5元;\n赛车38.75元;笔记木15.45元;小刀9.6元估一估:选购你喜爱的两件商品,带50元够吗?(够,大约还剩多少元?不够,大约还差多少元?)[设计意图]让学生说一说生活的应用,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就在自己身边。在说的过程中联系了生活实际。设置超市购物这个环节,让学生自主购物,目的在于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学生会为了寻找到一种最经济、合理的购买方案,而设计多种购买组合方式这样的形式,避免教师统一布置习题,全班学生被动地接受相同练习的这种刻板的教学形式。学生练习量没有减少,且习题都是自己的选择,各不相同,从而丰富了课堂。此外,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重视和提倡根据具体问题选择需要的算法,减少机械的计算,鼓励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计算。五、小结,课后升华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周F1,开展争当“小管家”活动,帮助爸爸妈妈去超市买菜。并记录家庭收支情况。写成一篇数学日记,和同学--起交流。\n信息窗二、第1课时、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及简便计算教学目标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2、使学生知道整数加法的运算律在小数加法里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使一些计算简便,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3、在运用知识独立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应用意识。4、感受数学与科技知识的密切联系,初步培养爱科学的情感。教学重点正确计算教淫难点简便计算教学过程一、预习展示、创设情境1、看谁算得乂对乂快:1.2-0.99+0.10.39+0.615.12-4.1210-2.520-19.83.9+2.10.09+1.018.4+31-0.62-0.983.8+122、谈话引题:同学们,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了解了关于克隆牛“健健”和“壮壮”的情况。今天,我们要再来认识一头克隆牛——“禧禧”,了解它的冇关情况。(出示情境图)教师结合情境图简单介绍克隆牛“禧禧”出生前后的一些情况。[设计意图]口算练习对于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冇重要作用,必须坚持天天练,这些练习既是对前面小数加、减法知识的巩固,又能够提高学生的的计算能力。从情境图入手导入新课,\n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给学生提供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作用,调动了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二、研究问题,指导点拨1、观察三幅情境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能捉出什么数学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地进行板书,女口:“禧禧”出生时的体长是多少米?“禧禧”满月吋的体长是多少米?“禧禧”百天时的体氏是多少米?“禧禧”百天时的体长比出生时增加了多少米?[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情境图,学会从图中搜集、整理信息,进而发现问题,并能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同吋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2、下面我们先来解决“'禧禧'出生吋的体长是多少米?”这个问题,你能解答吗?(学生尝试独立列式解答,教师巡冋指导,了解学生的情况。)3、学生交流算式:(注意引导学生尽量列出综合算式)10.98-0.22=0.76(米)0.76-0.1=0.66(米)20.98-0.22-0.130.98-(0.22+0.1)综合算式要说明每一步计算的意义,帮助学生理解连减算式和先求两个数的和再减,这两个算式每一步的意义,可以联系前面学过的关于减法的有关运算律:a—b—c=a—(b+c)。4、上面的综合算式怎样进行计算呢?(学生自主进行计算,教师巡冋了解情况。)5、全班交流计算情况。[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各种计算方法]脱式计算耍关注学生的运算顺序是否止确。6、学习竖式连减的方法。如果用竖式来计算小数连减,要注意什么呢?自己试着算一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请学生来介绍竖式连减的方法:\n1注意探讨怎样对齐数位?(对齐了小数点也就对齐了数位。)2小数部分数位不同怎么办?(可以在末尾添0占位。)[设计意图]新知识的学习要尽量先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让他们尝试自己來解决问题,同吋注意尊重学生的想法,给他们互相交流的机会,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吋也能够体现数学算法多样化的特点,开阔学生的思维。在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冇意识地引导他们把握知识的关键部分,做到重点突出,强调关键。不要一味灌输,更不能绝对地放手。三、类化练习、限吋作业(一)、类化练习1、直接写得数:2.5+3.25+0.75+7.53.8+1.37+6.2+12.632.1+0.2=0.3+0.7=3.6+1.6二7.5-0.5=3.7-0.9=2.13-0.02=3.51+0.2=102+0.3=1.12-1.02=4.5-0.01=2、判断:对的打“厂,错的打“X”。(1)12.45-1.35-0.65(2)21.32-(6.32+8.3)=12.45-(1.35+0.65)=21.32—6.32+8.3=12.45-2=15+8.3=10.45二23.3()()3、脱式计算。(最后两道题用简便方法计算)3.6-1.28+3.094.32-(1.26+2.34)4、解决问题:(1)、地球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其中3.62亿平方千米是海洋面积,其余的是陆地面积,海洋而积比陆地而积多多少亿平方千米?(2)、小红用20元钱买文具,买钢笔用去6.7元,买文具盒用去9.8元,还剩下多少钱?[设计意图]新课学习之后要及吋进行巩固练习,前面的计算属于基木练习,口的是让学生及时复习新知识,通过计算进一步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后面解决问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n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屮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应用能力(二)、限吋作业限吋8分钟,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同桌交换互批。侨正四、谈收获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你觉得自己学得如何?给自己一个评价。3、你还想跟老师和同学们说什么?[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学会及时回顾整理所学知识,经常自我反思,能够对自己和他人冇一个止确的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交流中再次明确学习目标,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为后面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n信息二第2课时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及简便计算教学目标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2、使学生知道整数加法的运算律在小数加法里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使一些计算简便,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3、在运用知识独立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应用意识。4、感受数学与科技知识的密切联系,初步培养爱科学的情感。教学重点正确计算教淫难点简便计算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预习展示1、师生谈话:同学们,大家都有朋友,有新朋友和老朋友,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也要学会找朋友。(投影出示)79+145+2125+97+3让学生在每个算式中找到一对好朋友,并说明为什么?生答后引导学生复习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2、复习E1学过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a+b=b+a(a+b)+c=a+(b+c)}3、找朋友:看哪两个数相加和是整数。8.80.3\n6.919.71.032.991.22.10.972.01[设计意图]谈话复习,明确在整数的加法中,可以运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率,以及利用找朋友的游戏方式,让学生发现数与数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二、研究问题,指导点拨活动一1、谈话:克隆牛“禧禧”在叔叔阿姨的精心照料下,一天天茁壮成现在已经一百天了,大家述记得“蓿蓿”出生时的体长吗?(板书:岀生体长0.78米)满月时的体长呢?(板书:满月体长0.81米)“蓿蓿”百天时的体长比满月时多0.16米,百天时的体长比出生时增加了多少米?(1)学生复述题意,分析题口数量关系(2)学生尝试计算,自由板演(3)老师纠正:活动二1、请大家仔细看一看这里的4个加数,想一想可以怎样计算。7.65+3.72+6.35+6.282、让学生做在练习木上。指名学生口答,老师板书:方法一:7.65+3.72+6.35+6.28方法二:7.65+3.72+6.35+6.28=11.37+6.35+6.28=(7.65+6.35)+(3.72++6.28)二17.72+6.28=14+10=24=243、比较:哪种方法计算更简便些?为什么这样算简便?4、学生讨论后明确:在小数的连加算式里,如果两个加数可以凑成整数,可以交换加数的位置,把这两个数结合起来先加。这样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5、这里应用了哪些运算定律?哪里应用了加法交换律?哪里应用了加法结合律?6、小结:我们以前学过的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在小数加法屮同样适用,能更简便地解决小数加法的计算。[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试做例题:7.65+3.72+6.35+6.28,—种方法按原计算顺序依次计算,一种方法是“整数加法简便计算方法”的类推,想到了釆用“简便方法”:\n(7.65+6.35)+(3.72++6.28),通过比较发现,两种计算方法的结杲完全一样,并且后一种方法比前一种方法计算更加简便快捷,就说明整数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同样适合于小数加法,说不定这只是凑巧而已。再试几题不就知道了吗?尽管这种思考方法仍停留在不完全归纳的层次上。但不假思索就随便套用现有结论的思维方法受到了有力的冲击,这无疑会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严谨的学习态度。三、类化练习,限时作业(-)、类化练习1、导练:⑴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并说出各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6.7+4.95+3.3=6.7+口+4.95(1.38+1.75)+0.25二□+(□+□)⑵根据算式的计算过程填运算定律。5.64+4.65+0.36=4.65+5.64+0.36()二4.65+(5.64+0.36)()=4.65+6=10.652、对应: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15.7+6.3+3.719.1+1.26+2.74+0.93、综合⑴把符合下而要求的算式的序号填入括号里。①(0.1+0.5)+0.5=0.1+(0.5+0.5)②0.2+0.3+0.40.2+0.8+0.3③a+0・4+0・6=0・4+0・6+a④0・3+(0・7+b)=(0・3+0・7)+b①0.3+0.4+0.6+0.9=0.34-(0.4+0.6)+0.9应用了加法交换律的算式有()应用了加法结合律的算式冇()(二)、限时作业限吋8分钟,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同桌交换互批、矫正。四、谈收获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n在计算时,我们应该怎样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呢?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在小数加法里同样适用。应用这些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小数计算简便。信息二第3课时自主练习教学目标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2、使学生知道整数加法的运算律在小数加法里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使一些计算简便,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3、在运用知识独立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应用意识。4、感受数学与科技知识的密切联系,初步培养爱科学的情感。教学重点正确计算教淫难点简便计算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1、师生谈话:今天小芳休息,不过她安排了许多事情要做,下面我们就跟随小芳一起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清早起床,小芳总是要练习几道口算题,我们来比比,看谁算的又快又对。4.5+5.51-0.2512.7+7.35.4-0.77.3-0.989.8-7.97+0.70.02+7.982、同学们,如果我们也养成小芳这样的习惯,口算能力会有很大提高。今天小芳的第一件事就是和爸爸去车行买车,这是小芳盼望已久的。[设计意图]仓U设了“小芳的一天”的情境串,不仅可以通过一定的生活情节把所冇的练习吊联起来,形成问题吊,而且可以激发学生跟随人物,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兴趣。创设小芳起床练习口算的情节,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日常练习口算技能的习惯。二、走进生活拓展应用\n情境一:在车行买车1、小芳的爸爸看好了标价12.6万元的黑色轿车,车行提供了三种付款方式,如下表。付款方式首付(万元)第二年(万元)第三年(万元)一次付清12.6两次付清6.36.8三次付清4.24.65.1请学生对表格表示的数据进行简单的解释。小芳的爸爸倾向于第三种付款方式,他该付多少钱?学生独立尝试解决。学生汇报;4.2+4.6+5.1=14.9(万元)组织学生向汇报者质疑:学生1:你发现对于这种付款方式的总额与车价是什么关系?学生2:你感觉这种付款方式有什么好处?汇报者:第三种付款方式虽然总额多,但是这种付款方式的首付最少,这是它的优势。教师组织学生对三种付款方式谈出自己的看法,选择自己喜欢的付款方式。学生1:三次付清总额14.9万元,二次付清总额13.1万元,一次付清总额12.6万元,我认为一次付清最合算。学生2:三次付清首付只有4.2万,就是说我今年没有12.6万,也可以开上车。教师适时进行评价。教师小结:同学们都谈出了自己看法,这就是你们处理问题的策略,能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这都是良好的表现。[设计意图]弓I导学生在独立尝试解决问题的基础上,相互质疑,激发学生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对于生活屮鲜活的数学问题,学生会有不同的看法,教师鼓励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见解,使课堂上气氛活跃,学生的思维动了起来。这种生生互动的学习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积极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技能。2、这吋小芳的爸爸收到短信,是移动通信公司提醒小芳的爸爸要交话费了。小芳的爸爸告诉小芳上月预交了100元,月租费1&00元,木地通话费21.44元,国内长途费50.56元,现在该剩下多少钱?小芳迅速说出了余额,你能吗?学生独立尝试解决后汇报:100-18.00-21.44-50.56\n=100-(18+21.44+50.66)=100-(18+72)=100-90=10(元)组织学生向汇报者质疑:学生:木来是连减,你为什么要先算加法再算减法呢?汇报者:21.44加50.66可以得出整数,72加18可以得出整十数,这样计算比较简便。教师小结:计算时我们要观察数的特征,能简便运算要主动简便运算。[设计意图]部分学生对运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往往存在畏难情绪,他们耍么缺乏观察数的特征的习惯,要么就是不愿意思考怎么改变原来的运算顺序来达到简便运算的目的。所以从生活情境出发引导学生要主动运用简便算法才能轻松的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积极运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的意识,同时对他们进行方法的指导,使他们逐步掌握好简便运算。情境二:在商场购物1、从车行里出来,小芳到商场买文具。文具文具盒钢笔三角尺橡皮计算器单价(元)11.406.801.200.6036.90学生独立尝试解决:文具盒、钢笔、三角尺和橡皮一共多少元?学生汇报:11.40+6.80+1.20+0.60=(11.40+0.60)+(6.80+1.20)二12+8二20组织学生向汇报者质疑:学生:你为什么不从左向右按顺序加过来呢?汇报者:11.40+0.60和6.80+1.20都可以得出整数,这样计算比较简便。2、小芳遇到了邻居李奶奶,李奶奶请小芳帮助核对购物发票,小芳能迅速解决么?学生谈出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想法。教师小结:在计算Z前我们只要留心观察,积极的运用简便算法,就可以轻松解决问题。[设计意图]两个生活实际案例,再次卬证简便运算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进一步应用小数加减法解决问题,让学生体会到小数加法,特别是小数的连加求和的特点。如果\n两个小数加法求和,和为整数的两个小数就可以先“配对”求和,从而达到简便运算的口的。情境三:在家学习1、回到家里,学具盒里的三根小棒,长度分别是15.6厘米,21.9厘米,18.35厘米,小芳能利用这三根小棒围成一个三角形吗?让学生估算,做出判断。学生汇报:学生1:其中任何两根的氏度和都大于第三根的氏度,这符合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学生2:我发现两根最短小棒的长度和大于最长的一根,所以我认为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教师小结:同学们综合运用了三角形的知识又解决一个实际问题,我们要学会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2、小芳读百科全书,了解到地球表面的总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其中海洋面积是3.62亿平方千米。海洋而积比陆地而积多多少亿平方千米?学生独立尝试解决。学生汇报。教师小结:在表示较大的数,我们通常会以亿做单位,往往用到小数來表示,我们要主动发现这些数之间存在的关系,提高自己的数感。3、小芳的朋友制作了写有小数的纸牌,准备玩翻纸牌的游戏。(出示课件)9.5+3・2+□=20口+6・3+2.1=109.9—口一3・7=2.8口一4・2-3.6=3.5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汇报。教师小结:同学们选择了不同的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都说出了自己的思考依据,解决了问题,老师为同学的表现感到高兴。[设计意图]在小学阶段,学生能够综合地利用知识解决问题,是一种重要的能力。多进行综合能力培养的联系,可以沟通各部分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架构起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且这种联系前后知识的练习,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口身选择解决问题策略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在F1常生活中对数量之间的差别有敏锐的观察,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感,为他们今后学习奠定更好的基础。三、评价总结体验情感1、总结本课解决的三个系列的问题,表扬学生的思维亮点。2、表扬学生敢丁•质疑,敢丁•用不同策略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良好的表现[设计意图]每节课学生不仅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方面要得到发展,而且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验到成就感,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n能力。回顾与整理教学目标1、使学生熟练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及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能熟练运用运算定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2、使学生通过冋顾整理,巩固练习,经历整理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培养学生系统整理知识的能力。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小数加减法在实际生活屮的作用,发展数学思考和实践能力,培养学习的自信心,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教学重点沟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联系。教学难点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教学过程一、回顾与整理1、说说木单元我们共同研究了哪些内容。通过学习有哪些收获与感受?2、怎样计算小数加减法?用竖式计算时,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有哪些相同点?比整数加减法有哪些注意的地方?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在全班进行交流。课件出示顺口溜3、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加减法也同样适用吗?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n1、关于我们的身高,你了解哪些知识?2、观察情境图(教材97页),读数学信息,数学问题。3、除教材上的问题外,你述能捉出什么问题?——(4)荷兰成年男了的平均身高是多少?5)图2中男子的身高比俄罗斯成年男子的平均身高高多少?三、研究、解决问题1、研究问题(2):找出所需信息想一想:1.85米与177.8厘米能直接相加减吗?为什么?交流:怎样进行单位转化?独立解题后,交流、评价。2、尝试解决问题(1)(3)(4)(5)3、集体交流中进行错题辨析4、自我侨正四、限时作业(1)限吋作业:拓展练习(2)用简便方法计算:12.25+3.6+7.756.9+0.1-6.913.05+12.38-4.055.6-0.71-0.29——限吋8分钟,生独立完成。交流中互评质疑后,侨正五、全课小结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增长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就是小数加减法的运用啊,小数加减法的运用还远远不止这些呢,你还能在我们的身边找到小数加减法的运用吗?\n单元备课课题第八单元我锻炼,我健康——平均数教学总目标1.结合具体事例,认识条形统计图,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较复杂平均数”的方法,能运用平均数分析与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在具体统计活动屮,学会同时对两种数量进行数据统计,认识一般复式统计表和复式分段统计表,能根据统计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3.在解决具体问题的情境中,通过整理数据、分析数据,体会学习统计知识的价值。在探索知识的过程屮,增强信心,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教材解读本单元的教学是在学习了简单的统计图和统计表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学习选择统计量描述数据特征知识的开始,是进一步学习统计知识的基础。本单元息窗呈现的是篮球比赛屮蓝队教练准备换人的情境。用统计表的形式提供了7号、8号两名队员在小组赛小的得分情况,引导学生解答“该换谁上场”的问题,展开对平均数知识的学习。通过对两个小队立定跳远成绩的整理,认识和学习复式分段统计表。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意义,求较复朵平均数的方法和对两种数量同时进行统计的方法。教学难点平均数的意义,复式分段统计数据。\n课求平均数的方法(信息窗1)2课时时复式分段统计表(信息窗2)1课时安我学会了吗?1课时排消费知多少?1课时课题我锻炼,我健康——平均数课型新授教学内容教科书91—95页备课教师谭宜宝教学时间共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事例,认识条形统计图,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2•能发现并提出有关平均数的问题,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学习平均数知识的价值。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教学准备课件、卡片。教学过程\n一、创设情境。谈话:同学们,喜欢看篮球比赛吗?伤“门都了解关于篮球比赛的什么知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借助学生最感兴趣的篮球比赛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为本课的教学创设良好的开端。】二、探索新知。1•(多媒体展示课本信息窗中的情景图。)谈话:看,蓝队和红队正在进行一场激烈的篮球比赛,突然,蓝队的5号队员腿抽筋了,跑不动了,他还是本队的主力得分队员,怎么办?篮队还有7号和8号两名替补队员,换谁上场呢?根据什么?谁的投篮水平高呢?学生会说岀很多理由。谈话:同学们考虑的这些因素,都很有道理。但是5号队员是主力得分队员,替换他的队员的主要任务是得分,所以我们应该主要从得分能力方面来考虑,对吗?以下是这两名替补队员在小组赛中的得分情况。(大屏幕展示得分统计表)2.谈话:根据这些得分情况,请你动脑想办法比较出谁的得分能力高?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最后再在小组中选一名代表在全班交流。学生可能出现的想法有:(1)换8号队员上场,因为8号队员在小组赛中一共得了40分,7号队员在小组赛中才得了33分,8号队员得分多,所以应该换8号队员上场。(2)因为两名队员上场次数不一样,用总分不公平应该比较平均得分。师生共同辩论各种方法的优劣。引导学生体会到算平均得分是最合理的一种方法。3•谈话:怎样算他们的平均得分?谁愿意把自己的方法到台前展示一下?引导学生借助条形统计图采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到平均分。4•讨论:10分是8号队员哪场比赛的得分?11分是7号队员哪场比赛的得分?引导学生融解平均数的意义。使学生明口10分和11分不是8号队员和7号队员在哪一场比赛中的得分而是反映他们在所有比赛中的整体得分情况。谈话:现在你们认为应该换谁上场?【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把解决问题的权力还给学生。师生共同总结提升。】5.探讨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师提示:平均分与什么有关?我们应先算岀什么?然后再求什么?进行小组交流讨论。7号:(9+11+13)4-38号:(7+13+12+8)4-4小结得岀平均分的计算方法:总分F出场数二平均分\n三、拓展应用。谈话:同学们,生活屮经常遇到有关平均数的问题,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请大家轻声地把问题读一读,思考之后,可以和同座交流自己的看法。。(1)一条小河平均水深1米,小强身高1.2米,他不会游泳,但他下河玩耍池肯定安全。()(2)城南小学全休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3元。()2.小明身高125厘米,如果他跌进一个平均水深110厘米的水塘里会有危险吗?请运用今天所学知识来分析一下。【通过解决这个问题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必要性。数学即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四、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小教练——统计7号:(9+11+13)4-38号:(7+13+12+8)4-4达标测试题\n1、四年级举行数学竞赛,各班参加人数分别为:四一班12人,四二班15人,四三班10人,四四班13人,四五班15人。把各班参加的人数分别填在下而的统计表里。班别合计人数根据人数制成条形统计图,画在下面的方格图上。看图计算四年级平均每个班何多少人参加数学竞赛?2•请你填一填。(1)下面是四年级二班一个小组的数学测试的成绩:899588100988399100要求这个小组平均成绩,要用他们()一(),总成绩是()分,共()人,平均成绩是()。(2)中心小学的气象小组,在一天的8:00、10:00、12:00、14:00、16:00、18:00记录的的温度分别是12度、18度、24度、27度、21度、18度。要求这几次测量的平均温度列式为()。\n课题我锻炼,我健康——平均数课型新授\n教学内容教科书91—95页备课教师谭宜宝教学时间共2课时第2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计算较复朵的平均数。2.能根据具体情况运用平均数解决与分析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统计观。3.进一步增强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求较复杂平均数的方法,复式统计表。教学难点求较复杂平均数的方法,复式统计表。教学准备课件、卡片。教学过程一、理解意义谈话:上一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平均数,也知道了如何求平均数,请大家先想一想,你是怎样理解平均数这个知识的?【通过发表自己的理解和举例说明,使学生明白平均数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二、掌握方法1•创设情境,探讨策略。(1)准备盛着水的4个同样带有刻度的杯了,每个杯了里分别装有6厘米、2厘米、5厘米、3厘米刻度的水,还冇一个大杯子。(2)如果把四个杯子小的水倒得同样多你有哪些方法?2•小组合作,研究方法。(教师巡视)3•全班交流,尝试解决。(1)移多补少。从6厘米高的水杯小倒2厘米到2厘米高的水杯小,从5厘米高的水杯中倒1厘米到3厘米高的水杯中,这样每个杯了就有4厘米高的水了。\n学号123456身高(厘米)131136138140141142(2)把四个杯子中的水倒在大杯子中,再平均倒在四个杯子里。(3)列算式解答:(6+3+2+5)4-44.归纳小结,优化方法。师:在日常生产和生活屮,一般用计算的方法解决平均数的问题。总数量一总份数二平均数问:根据这个公式,你还能知道什么?【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移多补少,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通过归纳总结,优化算法,掌握平均数的求法。】三、学习新知:下面是四年级一组同学的仰卧起坐的成绩,你能算出他们的平均成绩吗:姓名张平李东工强刘明林海黄玉个数203535243531你计划怎样来计算:师提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生一:20+35+35+24+35+31二180(次)1804-6=30(次)生二:35X3+20+24+31二180(次)1804-6=30(次)小组讨论两种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都是先算出全队的总成绩再除以全队的人数即:总数量一总份数二平均数不同点:第一种算法是将每一项累加,再除以人数;而第二种算法是用乘法计算出相同的身高数并相加,再除以总人数。大家更喜欢哪一种呢?能谈一谈吗?四、实践运用1.合情推测四(2)班第一小组同学身高情况统计表\n学号123456身高(厘米)131136138140141142师问:A、明明算了他们的平均身高是143厘米,不计算,你能不能知道他算得对不对?(让学生明白:平均数的大小应该在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之间,这里最大的数就是142,平均数不可能超过142,所以平均身高143厘米是错误的。)B、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求他们的平均数呢?C、指名列式,老师告诉答案为138厘米。由此,你能不能猜测一下,四(2)班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大约是多少?D、你想了解我国四年级同学的平均身高吗?出示:根据健康网的报道,全国四年级小学生的平均身高约是139厘米。看到全国四年级小学生的平均身高,结合口己的身高,你有什么想法?2.师生共同解决自主练习的6、7题。【通过实例让学生明白平均数的大小应该在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之间。是反应整体的平均水平。】五、课堂小结谈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板小教练——统计书总数量一总份数二平均数设计\n达标检测题1•选择题。(选出答案后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1)商店第…天卖岀自行车54辆,第二天上午卖出自行车25辆,下午卖岀35辆。平均每天卖出自行车多少辆?A、(54+25+35)4-2B、(54+25+35)4-3(2)三年级同学做好事,第-•天做了22件,第二天和第三天一共做了38件。平均每天做好事多少件?A(22+38)4-2B、(22+38)4-32•想一想,填一填三年级同学植树情况如下表,已知平均每班植树23课,三(2)植树多少课?班级三(1)三(2)三(3)平均棵数23?■21233.解答下而各题。(1)某院1•月份各家用电量分别是:张家98度,李家120度,王家75度,孙家82度,刘家90度。请算出平均每家的用电量。(2)西安市六月份某一周中每天最高气温的摄氏度数分别是32、30、31、28、30、29、30o这一周的平均最高气温是多少摄氏度?(3)学校广播操比赛中,六位评委给四年级二班的评分分别是92、98、83、82、97、88平均分的规则是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然后计算出平均分。最后求出四二班的最终得分是多少分?\n课题统计-复式统计表课型新授教学内容教科书96—99负.备课教师谭宜宝教学时间共1课吋第1课吋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事例,学会复式分段统计的方法,并能根据分段统计的结果做出分析与判断。2.在实际探索活动中,体会复式分段统计在对事物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吋的作用。3.结合现实统计活动,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学重点结合具体事例,学会复式分段统计的方法,并能根据分段统计的结果做出分析与判断。教学难点在实际探索活动中,休会复式分段统计在对事物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吋的作用。教学准备课件、计算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教师:为了达到我锻炼,我健康的目的,学校组织学生进行了立定跳远活动。现搜集到了两队队员立定跳远的成绩(出示两队的成绩单)教师:说说你的发现,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承上启下,在让学生回顾上节学习重点的同时,明确本节课与上节课的区别与联系。】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教师:用什么方法能比较出哪个队的成绩好呢?(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你们组的想法?(小组汇报)教师:为了清楚地看出各队队员立定跳远成绩的分布情况,你认为用什么方法比较好?学生大多会联系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师应及吋让学生讨论除了求平均数方法之外的解决方法,从而突岀木课的主题。(学生讨论,知道用统计的方法整理数据更科学。)\n板复式分段统计书设1.求平均数计2.复式统计图,进行分段统计。\n达标试题1•下面是第16届广州亚运会部分国家获得奖牌数统计表,根据统计表冋答问题。奖牌枚数国家金牌银牌铜牌合计中国19911998416韩国766591232H本487494216(1)哪一个国家获得的金牌数最多?哪一个国家获得的奖牌数最多?(2)日本的奖牌总数比中国少儿枚?(3)你还知道了哪些信息?重难疑点,一网打尽。2.根据下面的数据填写统计表。滨江实验小学五年级三个班男、女生人数情况如下:五年级一班:男生18人,女生20人;五年级二班:男生20人,女生19人;五年级三班:男生19人,女生21人。滨江小学五年级各班男、女生人数统计表别舎计S生女生总计\n课题统计——我学会了吗课型复习教学内容教科书99—100页备课教师谭宜宝教学时间共1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能运用平均数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能比较熟练地对两种数量进行数据统计,并能根据统计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教学重点能运用平均数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能运用平均数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今犬,我们就对统计这一单元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和复习。学习了本单元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学生交流并在班内进行汇报。师根据汇报成果进行总结。板书课题。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师:请你在课本的91至99页找一找,看哪些知识是需要我们复习和整理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系统归纳能力。】1•分类整理。(1)学生举例求平均数的习题和复习分段的习题。(2)小组合作思考:根据什么标准分类?(3)小组汇报,复习相关知识。\n【小组合作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方法。】2.整理计算方法。(1)在小组内总结方法(2)全班交流(3)整理复习,形成网络3.小结。在整理复习过程中,大家先找出了需要复习的内容,再通过分类整理的方法进行了整理和复习,这个方法也可以用到我们以后的学习过程屮。4.关注全国普通话等级考试信息内容。(1)求出平均分,完成表格内容。(让学生独立练习,然后在班内进行汇报。)(2)完成复式统计表。(3)分析本次测试的成绩。(要求学生汇报自己的结果,并说出自己的理由。)三、综合练习,实践应用1.在一个鱼塘里选择了5个不同的地方,分别测得水深是200厘米、180厘米、250厘米、150厘米、220厘米,求这个鱼塘的平均水深。2•今天来听课的冇40名同学(如图)。你能算出平均年龄吗?\n岁数9岁10岁11岁人数3人34人3人1.独立完2.小组内3.全班交成。交流。流。(9X3+10X34+11X3)4-(3+34+3)=(27+340+33)4-40=4004-40=10四、教师总结这节课冇哪些收获?说给你的学习伙伴听,并在班内进行汇报。板书设计统计——我学会了吗(9X3+10X34+11X3)4-(3+34+3)=(27+340+33)4-40=4004-40=10\n达标检测题一、选择题:1、小明班同学的平均体重是36千克,小华班同学的平均体重是38.5千克,小明的体重()小华的体重。A^小于大于C^不能确定2、山东金斯顿男篮队员的平均身高是201厘米。王刚是球队屮的一员,身高是189厘米,可能吗()A、可能B、不可能二解决问题:1、修路队修一条路,第一天修了800米,第二天上午修了600米,下午修了400米,平均每天修多少米?2、小玲上学期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功课的平均分是92分,已知语文得了87分,外语得了91分,数学得了多少分?3、一俩汽车,前4小时行驶240T米,后5小时行驶327T米,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5、下面是我县老年大学一个书法班学员的年龄记录单:805867645672695765626571685963805866597364637068596568616875586476①根据以上数据分类整理后,填写下表。岁数80岁以上79-7069-6060以下人数②这个班学员的年龄最小是()岁,最大是()岁③这个班年龄在()范围内人数最多。\n课题消费知多少课型新授教学内容教科书101-102页备课教师谭宜宝教学时间共1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标1.经历调查、搜集、整理数据的活动过程,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增强统计意识。2.在分析数据作岀判断的过程屮,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休验数学的价值。3.通过对自我消费行为的反思,学会合理消费,养成勤俭节约、珍惜劳动成果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经历调查、搜集、整理数据的活动过程,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增强统计意识。教学难点在分析数据作出判断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的价值。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统计表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师:同学们,我们的FI常消费主要在哪些方面?你知道你的FI常消费大约是多少吗?学生自由交流,师引导学生明确“学生日常消费”研究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大课题。板书课题:消费知多少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制定活动方案师:我们怎样了解自己一学期的消费情况?(学生发言)讣我们来制定一个方案好吗?你觉得制定方案前我们要弄清哪些问题呢?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师引导学生整理。\n1.明确一学期的消费都包括哪些方面。主要包扌乩学习消费、生活消费、其他消费。2•确定收集收据的途径和方法。可以以家长、老师等作为调查对彖;调查时间可以以学期为单位,也可以以月为单位。2.要设计数据记录表格,便于调杳记录。学生分组制定研究方案。全班交流。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1•师:在收集数据时都要注意哪些问题?学生发言,探讨。师引导:照制定方案开展活动,可以向家长和教师进行调查,也可以杳阅口己的消费记录,要保证数据真实、准确。2•师:怎么才能科学地整理数据?学生个别交流后,确定:先将调查数据合理分组,用分段统计的方式进行整理,再全班汇总用条形统计图呈现,并与父母的收入进行比较,填写比较记录表。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1.抽象概括:引导学生将统计结果在全班展示,交流。师:通过这次调查研究,你都知道了什么?这些消费都合理吗?看了上面的统计图表,你冇什么发现?\n2•总结提升师:通过这次活动,你冇什么收获和感想?你觉得自己在哪方而收获最大?在小组里交流一下。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师:通过这次活动大家知道了哪个消费区域的人数比较多,反思了自己的消费行为,希望大家能体会父母的工作辛苦,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板书设计消费知多少1・制定活动方案2•收集整理数据\n综合应用、消费知多少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搜集整理数学信息的活动过程,感受数学在解决生活问题屮的作用,体验到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2、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分析数据和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统计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3、培养I才I结协作、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养成勤俭节约珍惜劳动成果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搜集整理数学信息的活动过程,引起学生对自己消费情况的关注,从而养成良好的消费意识和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分析数据和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具、学具: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出示课件)\n1.以同学们的消费为话题引入。活动前教师可先以谈话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F1常消费主要是在哪些方面,大约是多少,激发学生了解自己消费情况的兴趣,然后转入到本活动中去。■IM口回盲JL/:□an1.制定科学合理的活动方案。课题确定后,引导学生制定研究方案,要让学生充分地讨论,首先明确一学期的消费包扌舌学习消费、生活消费和其它消费(如:生病、捐款等)等方面;然后确定收集(调查对象:家长、老师等,调查方式:可以以学期为单位,也可相关的数据的途径和方法以以刀为单位);最后指导学生设计收集数据的方法,如调查表格,以便于调查结果的填写。金年消费统计表姓名:消费项目合计衣服图书学习用品玩具水杲与食品娱乐费用(元)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1•切实开展调杳活动,收集真实有效数据。教师要引导学生按照所制订的方案开展活动,活动吋可让学生向家长和老师进行调查,也叮查阅自己家中的消费记录,注意提醒学生收集\n真实、准确的数据。1.数据的整理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将调查取得的数拯用分段统计的方式进行整理,在全班进行数据汇总,再用条形统计图进行呈现,然后完成父母的收入与我的消费比较表。四年级班第小组全年消费情况统计表年月消费金额500及5018011101—1401—1701—2000(元)500以140017002000以上下8001100人数四年级班全年消费情况统计表年月消费金额(元)500及500以下50180080111001101—14001401—17001701—20002000以上第一组第二组笫二组第四组第五组第八组合计人数\n四年级班全年消费情况统计表年月消费金额(元)500及500以下50180080111001101—14001401—17001701—20002000以上合计人数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表格转换为统计图:既完成教材所示的统计图。数据的整理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将调查取得的数据用分段统计的方式进行整理,在全班进行数据汇总,再用条形统计图进行呈现,然后完成父母的收入与我的消费比较表。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反思。综合应用的最后呈现了三个问题,一是看了上而的统计图表,你有什么发现?意图是让学生发现本班学生的整体消费情况,即在哪个消费区域的人数比较多,哪个消费区域的人数比较少。二是你一学期的消费是多少,这些消费都是合理的吗?意图是把口己的消费与全班作比较,反思自己的消费行为。三是通过这次活动■p生祁那1M62UOLIA224£MJI2DUVE-IWL91M59225492DD411UZ3U17U12C197耳7122DUQ1ZUW.119U13ILF1DUM22DUIxml2DHI11U93L22DR2I1JIZIM-13GLGrWttllUrW-11U9U1■:-T孔T1-・"卫生昶署具同119901S7J32U3ML922DU12MJBK2DD0B4UCOZ37«2279-G13U2DU4XUB2Lt5121JUKU2DB52DD54SUW5U5CM31D-922SL52DU7mi7jt1DCDDJsm2Bzeij2DKH3CLZnaaLF11DMJ41113171Z-D谈感想,体会爸妈的工作辛劳,从而养成勤俭节约的你有什么感想?主要是让学生谈收获、好习惯。五、巩固应用,拓展提咼。\n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中的浪费粮食的現象越来越严重,有的学生把还没吃完的馒头面包sm乱扔,学生食删翊菜绅惊人.地贽源有限,粮食作物有限,人口在増松,粮食卿越宝贵,它是人类生存生活生命之源泉,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我校结合这个节日开展了呻约粮食从我做起力的洒动,该活动要求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公民,輙爱惜粮食,都要把节粮看作生活中的大事,使勤俭节约成为每一个人的良好品德。舌尖上的浪稱一组触目惊心的数宅&:书国y評"◎為八.每年浪费食物总重缶台粮食约.500亿公斤、〔爲逸]接近全国粮食总扇的1陶之1。;每年最扌制掉如N亿人-年的食物或□粮。邂曾(I/*A*:界饥饿入口超aioB?每年因饥检死&的人数达1000万,每晦煎有1名儿童因讥饿而死亡!回顾整理——总复习教学内容:用字母表示数,加法和乘法运算律,角与三角形的认识,小数的意义、性质及加减计算,\n较复杂的平均数和复式分段统计表等知识。通过复习,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同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学习打好基础。教学目标系统冋顾整理木单元的知识,加强应用,进一步巩固木单元所学的知识,提高基木技能。通过紧密联系生活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体验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经丿力知识回顾和整理的过程,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整理知识的方法。感受整理与复习知识的重耍性,养成回顾与反思的习惯,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系统巩固知识,增r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综合性较强问题的能力课时安排:4课吋学生学习过程第一课时: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一、再现旧知,回顾整理课件出示:请把下列各数分类。相信你一定很棒。07.5236.8691011.253840.001教师根据学生口答板书:整数:069101384小数:7.5236.81.250.001教师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重点复习小数的有关知识。二、小组交流,自我梳理。回想一下,你学过小数的哪些知识?与之相应的整数之间冇什么联系?并请举例说明。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在学生整理知识吋要参与其中,给予必要的方法指导,引导学生相互学习。三、全班交流,构建成网。1、班内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整理板书:整数小数意义(0和自然数的统称……)(表示一个数的……)\n计数单位(T、百、十、个)(十分Z—、百分Z)读写法(从高位……)>(整数部分……)比较大小(先比较最高位……)<>(先比较整数部分……)运算定律(a+b=b+a)(a+b=b+a)加减法(相同数位对齐……)>(小数点对齐……)(后来板书)教师小结。2、教师谈话:小数意义与整数冇着这样密切的联系,那么小数的加减法与整数冇什么样的联系呢?①课件出示:用竖式计算1.85+1.082.7+1.8521.09—4.8913—8.87独立计算,班内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完成上面的板书)②课件出示:先认真分析每道题目的数据特征,然后独立计算,交流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算。12.25+36+7.7513.05+12.38—4.055.6—0.71—0.2919.65—(3.98+6.65)四、练习应用,巩同捉高。(―)填空1、由7个0.1、3个0.001和5个1组成的数是(),读作()。2、一个数缩小100倍是0.8,这个数是()3、将下列各数按顺序排列。①0.580.850.0850.0580.80.805\n()<()<()<()<()<()②0.91米1.0米10.1米87厘米0.69米9分米()>()>()>()>()>()4、把一个4位小数保留三位小数后是5.690,这个小数最小是(5、96.4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再向右移动三位,结果是((二)火眼金睛辨对错。1、4.60和4.6大小相等,精确度也相等。()2、小数都比整数小。()3、10个百分之一是一个千分之一。()4、0.9595保留三位小数是0.960o()5、把0・96的小数点去掉,原数就扩大了1000倍。()(三)选一选。1、把48.5的小数点移到最高位数字的左边,这个数缩小到它的①1/10②1/100③1/10002、下列各数中去掉“0”而大小不变的是()①2430②2.043③2.4303、6.5时是6时()分①5②50③304、大于0.2而小于0.3的小数有()①只有0.29②没有③无数个这个数写作()5、一个数十位、十分位和千分位上都是8,其余各位上都是0,①18.808②80.808③8.088(四)动脑思考。□0.口9,在□里填数,使其符合下列要求。①使这个数最大,这个数是()②使这个数最小,这个数是()②使这个数最接近31,这个数是()板书设计: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整数:069101384小数:7.5236.81.250.001\n(表格如上)第二课时:用字母表示数及加、乘法运算律一、导入课题\n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复习第一单元知识,回顾一下,在这一单元里,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学生自由发言,交流木单元主要知识点。)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黄河掠影”,看看你对这部分知识掌握得怎么样。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多媒体播放《黄河简介》并配以多幅图片资料,让学生了解有关的黄河史。2、启情:炎黄子孙为了纪念我们的母亲——黄河,将其编著成册,题为《黄河掠影》。三、情境引路,复习要点:情境一:多媒体出示《黄河掠影》图书,注明:每本n元1、引导: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主动提问题并自主选择同学冋答)学生可能提:买5本多少元?(5n元)买x本多少元?(xn元)2、点拨导入:如杲每木15元,你能得到什么信息?(学生自由发言,练习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情境二:多媒体出示《黄河大桥》图1、简介:大桥全ts米,汽车以毎小时v米的速度行了t小时。2、捉问:你能根据以上信息表示岀已知其中两个量求另一个量的字母关系式吗?(学生自由发言,互相补充)3、引导:你还学过哪些数量关系式,能用字母表示出来吗?(学生独立完成书上第108页第一栏填空,然后交流发言。)四、概括复习:用字母表示公式及运算定律1、导入:用字母不仅可以表示数、数量关系,述可以表示什么?(生回答:用字母可表示公式及运算定律)2、启发:通常怎样用字母表示长、正方形的周长及面积公式?(生说师板书,学生完成书第108页第二栏。)3、我们学过的运算定律有哪些?(学生冋答,互相补充。)你能用字母表示这些运算定律吗?(学生独立完成书第108页第三栏,并交流发言,师完成表格板书。)\n数量关系公式运算律S=vtC=(a+b)x2a+b=b+aC=asC=4a(a+b)+c=a+(b+c)S=ahab=haS=aa(ab)c=a(be)(a+b)c=ac+hc4、引入:学了这些运算定律有什么好处呢?(一可以进行验算,二可以使计算简便。)练习:1)435+724+565+10762)40X13X253)45X1024)75X199+755、减法冇什么性质呢?你能用a、b、c表示减法的性质吗?[生说师板书:a-b-c=a-(b+c)]]五、巩固应用1、填一填(1)每千克苹果a元,7千克苹果()元。(2)小明家到学校465米,每分钟走b米,4分钟后•离学校还有()米。(3)一个菠萝重x千克,一个西瓜比这个菠萝的3倍重0.4千克,西瓜重()千克。已知菠萝重2千克,西瓜重()千克。(4)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用字母表示是(),周长公式是((5)四(1)班冇学生42人,四(2)班的学生比四(1)少x人,四(3)班的学生比四(2)班多9人。①42—x表不(②42—x+9表示((6)a减去in的差的2倍是(7)一个工厂原冇煤x吨,烧了7天,每天烧a吨,述剩()吨。(8)明明现有20元零花钱,如果平均每周积攒2元,照这样计算,7周后,他一共能积攒()多少元。2、火眼金睛辨对错。(观察后口答)(1)(a+b).c=a+(b.c)(2)78X101=78X100+78\n⑶a元可以买20个篮球,篮球的单价是20^ao(1)正方形的边长是a,而积是4a。()(2)整数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对小数同样适应。()(3)21.32—(6.32+8.3)二21.32-6.32+8.3()3、观察并冋答(芝麻出油情况如下表)芝麻(「克)203418046146油(千克)1017902373(1)你有什么发现?(2)如果出油xT•克,需要芝麻多少千克?(学生观察后交流发言)4、开放题:联系生活实际,概括100—6x,编一道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六、课堂小结通过木节课的学习,你对字母的功用有什么新的认识?(自由发言,畅所欲言。)七、布置实践作业到生活屮进一步去发现字母,了解字母还有哪些用处,和同学交流。板书设计:用字母表示数及加、乘法运算律数量关系公式运算律S=vtC=(a+b)x2a+b=b+aC=asC=4a(a+b)+c=a+(b+c)S=ahab=haS=aa(ab)c=a(be)(a+b)c=ac+hc\n第三课时:角与三角形、观察物体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谈话:同学们喜欢上美术课吗?为什么喜欢美术课呢?学生结合实际发表自己的意见,可能会这样说:美术课上可以亲自动手画美丽的图画,学着制作各种手工;美术课上比较轻松,不用像数学、语文那样紧张;……教师结合学生的冋答,谈话:今天,我们就来上一节美术课式的数学课,让大家都能轻轻松松、快快乐乐的完成空间与图形方面的复习任务。二、活动屮轻松复习(一)拼摆积木,复习观察物体方面的知识1、教师出示积木,谈话:同学们喜欢玩积木吗?我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积木搭成各种造型。(1)教师边说边在教室中间的桌子上用积木拼搭简单的造型(如图)(2)谈话:我要考考同学们的美术功底,你能把我摆出的造型画下来吗?要求学生仔细观察造型,用简单的线条把自己看到的部分画下来,看谁画得乂快乂好?(3)展示学生从不同角度画出的造型图,共同评价学生的绘画水平引导观察学生们画出的不同造型图,提问:为什么同一个造型大家画得不一样呢?引导学生回顾:从不同方位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2、综合练习题,巩固应用观察物体这方面的知识出示综合练习15、16题课件,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过程屮,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推理过程(为什么这么认为?)引导学生利用学具摆一摆验证一下结杲。(二)板块拼图,复习角与三角形方面的知识1、谈话:同学们的眼力果然厉害。大家看这几个同学的画图(前面展示的积木造型图),他们会灵活运用一些线条和我们前面学过的平面图形来构图,既简单还准确,真是聪明啊!(1)我也用这种方法画了一幅图,请大家欣赏一下。(出示课件:《枫桥夜泊》)这是我\n们以前学过的一首古诗,让我们再一起朗诵,回味一下意境学生齐有感情的朗诵占诗(2)提问:大家看我的这幅简笔画,它就是由很多个数学平面图形组成的。你找到了吗?学生看图,复习冋顾学过的平面图形,由此引入三角形相关知识的复习2、图里面有我们这学期重点研究过的图形——三角形,大家还记着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吗?(1)学生回顾三角形的概念:三角形由三条线组成,它有三条边;三角形有三个角;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图形(2)出示不同的图形,判断下面的是不是三角形?为什么?学生在判断中规范三角形的概念,否定学生上面不规范的回答:曲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3)利用课件,师生共同复习三角形各个部分的名称(角、边、顶点)3、三角形在生活屮应用非常广泛,这是因为它冇一个很好的特性。大家述记得是什么吗?(1)学生回顾,复习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发表意见,说说三角形稳定性的实际应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还被运用到著名的斜拉大桥的设计中(出示课件)(2)综合练习6:斜拉桥的柱梁和拉索组成了一个个三角形,增加了大桥的稳固性。我用简单的线条把斜拉桥表现了出来:(如图)\n数一数,填一填:图屮冇()个三角形学生独立数一数,在订止时说说自己是怎样数的?教师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数三角形,比如:以柱梁为中心,先分别数两边的三角形,再数整体上的三角形。数一数,填一填:图中有()个直角三角形,图屮冇()个锐角三角形,图中有()个钝角三角形,图中有()个等腰三角形。学生独立审题,冋顾各种三角形的定义要求4、要判断一个三角形是什么样的三角形,需要根据角和边的不同,先把三角形进行分类(1)师生共同复习回顾三角形的分类a.从角的方面研究分为:锐角三角形(三个角都是锐角)直角三角形(至少有一个直角)钝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b、从边的方面研究分为:等腰三角形(两腰、两底角相等)等边三角形(也叫正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2)角的相关知识a、我们学过哪些角,它们各是什么样子的?他们之间冇什么联系?学生冋顾角的相关知识,发表自己的意见:锐角(大于0度,小于90度的角)、直角(等于90度的角)、钝角(大于90度,小于180度)平角(180度的角)、周角(360度的角)1周角二2平角,1平角二2直角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b、用什么方法來判断一个角到底属于什么角呢?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发表自己的意见,可能出现以下几种结果:(教师随即提问,深入分析指出优缺点)用眼睛来判断,看看像哪种角;(眼睛测量冇时不够准确,不知道确切的度数)利用三角板来比一比;(只能用来测某些特殊的角)利用量角器来测一•测(测量度数准确)c、如何用量角器来测量脚的度数?同学们齐动手,各自测量“斜拉大桥平面图”中的任意一个角,请学生交流自己的测量结果,上台说说自己测量的步骤要领,并进行演示\n谁述冇和他意见不同的测量方法吗?教师引导学生在测量锐角和钝角时,注意两圈刻度的选择d、画角小美术家们,现在我又要考考你们的绘画能力了。这次可要严格的多喽!请你画一个75度的角。学生们用自己的方法,按照教师的要求画角。(教师在学生画角时,进行巡视,了解学生画角的方法及方法的掌握)请画得快的同学说说自己为什么画得这样快?(用三角板画角)用三角板画角的同学上台演示画角的方法(教师强调只有特殊度数的角,才可以使用这种方法进行画角)述冇部分同学画角相当仔细,谁想上来展示一下你的美术功底?(用量角器画角)请学生上台演示用量角器进行画角的方法及步骤。5、回顾了有关角与三角形的知识,我们一定可以轻松解决掉斜拉桥上的三角形问题了!学生独立判断,数三角形,进行填空在订正时,说说自己判断三角形的方法及数图顺序。6、火柴拼图,复习三角形三边关系平时,我会用火柴棍拼摆出美丽的图案欣赏(课件展示),可是今天我却遇上了麻烦。为什么我的这三根火柴棍拼不成三角形了呢?我的手太笨了吗?学生回顾知识,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三角形任意两边Z和大于第三边。教师和学生协商,把上面两根短的火柴棍换成两根较长的,然后拼成三角形。7、解决综合练习5,复习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把刚才拼出的三角形画下来,请学生帮忙测量其中两角的度数(学生的测量过程通过投影仪展现在全体学生而前,学生们评价他的测量情况如何?教师随即记录角的度数)已知三角形的两个角分别是65度和40度,如果不测量,你知道剩下的这个角是多少度吗?请学生单独计算,全班共同交流计算的结果请学生详细解释g己的解题过程,可能会出现两种解题方法:\n180°—65°—40°=75°180°一(65°+40°)=75°为什么要用180。来减已知角的度数呢?冋顾总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教师在三角形的第三个角上小小的标上75°,举起来展示给大家看。这就是第三个角的度数,大家看清楚了吗?(小小的数字肯定使大多数人看不清楚,在学生看不清楚的前提下,拿出放大镜)教师把放大镜放在第三个角的上方,惊呼:呀,这个角变大了!我这个放大镜可以放大I•倍,谁能帮我求求放大后这个角变成多少度了?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可能会出现两种结果:第三个角的度数不变第三个角的度数扩大了十倍谁的意见正确呢?请学生在投影仪前、放犬镜下亲自测量,其他学生做裁判通过动手验证,总结发现:无论放大镜放大多少倍,角的度数不变。三、综合应用,提高能力教师出示课件图片,引导学生综合应用空间图形方而的解决实际问题,捉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在解决问题吋,注重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四、课堂小结本节课你在哪方面的表现比较好?给自己制定好今后的努力方向板书设计:角与三角形、观察物休a、从角的方面研究分为:锐角三角形(三个角都是锐角)直角三角形(至少有一个直角)钝角三角形(冇一个角是钝角)b、从边的方面研究分为:等腰三角形(两腰、两底角相等)等边三角形(也叫正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1周角二2平角,1平角二2直角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n第四课时:统计的整理复习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谈话:同学们,前些天,老师带你们当了一次素质检察官,在我们的校园里进行了一次师生素质大调查,真是过足了检察官的瘾,不仅这样,我们还收集了许多数据。今天,我们就把收集的这些数据运用起來吧!老师邀请所有的同学做老师的小统计员,把我们收集的数据整理起来好吗?二、冋顾整理。谈话:不过,做一个小统计员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哦!让我们先来回想一下这学期我们学习的有关统计的知识吧!生自出发表意见,可能答:(1)生活屮经常用到平均数,我知道怎样求平均数:总数量一总份数二平均数(2)在进行统计时,要简洁明了地看出两组数据的分布情况,可以把网个统计表合并成一个。(3)进行分段统计时,要根据数据的多少合理的进行分段。课件出示同学们检查视力情境:谈话:看来啊,同学们对统计这部分的知识还记忆犹新呢,你们看——这是我们为三年级一班同学检查视力时收集到的数据:男生(22人)5.15.25.04.64.85.35.15.25.15.25.05.05.15.14.64.85.15.14.05.25.05.1女生(22人)5.05.14.94.64.75.25.15.05.14.95.05.04.95.14.64.85.15.24.34.25.04.9你能将上面的数据整理,填写下表吗?试试看。4.9及4.9以下5.0—5.15.2及3・2以上男工女工(1)你能计算出男生的平均视力是多少吗?(2)这个班级屮,男生视力好,述是女生视力好?\n谈话:通过统计,你能告诉老师,你觉得统计有什么好处呢?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可能答:(1)可以把收集到的数据整理下来,这样容易记;(2)通过统计图或统计表,可以一下子比较出谁的视力好一些,谁的实力差一些;(3)根据统计的数据可了解这个班级同学大体的视力情况,述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谈话:你觉得这学期我们学习的统计方法与以前相比,怎样?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可能答:(1)复式统计表比以前学过的统计表更容易进行比较;(2)复式统计表是将以前的单式统计表合并成一个表;谈话:那么现在就请小统计员们动起来吧!咱们来进行统计。三、走进生活,拓展运用。1•学生身体素质大检查课件出示:体育课上,同学们锻炼的情境谈话:体育课上,同学们个个都是体育健将。瞧!他们止劲头十足,锻炼身体呢,这是我们在五年级一班体育课上收集到的数据:五年级一班女同学1分钟仰卧起坐的成绩记录。(单位:个)45573944474928373741504649373847404240552643对上面的数据进行整理,填写下表。成绩(个)合计2()—2930—3940—4930-39人数根据表屮的数据回答问题。(1)从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2)哪个成绩范围的人最多?(3)平均成绩是多少?谈话:这是四年级二班男生跳远时我们收集到的数据。下面记录的是四年级二班男生跳远成绩。(单位:米)2.72.83.12.52.63.22.72.82.83.3\n2.73.02.83.23.43.22.93.12.62.9对上面的数据进行整理,然后填入下表。成绩(米)()以上2.9—3.()2.7—2.82.7以下人数⑴你从统计表中知道了什么?⑵你能解决哪些问题?2.学生学习素质大检杳课件出示:学生生古诗比赛情景谈话:咱们学校的同学不仅是体育健将,而且个个都是学习小能手呢。瞧!这是我们为二年级的小朋友组织的古诗比赛。我们收集了下面的数据:二年级古诗背诵情况统计表。姓名背诵的故书的数城姓名背诵的故事的数就姓名背诵的故事的数量姓名背诵的故爭的数城妊玉22力祥IS睿容20志超15文莲H宇航23m22眾超6大龙5IX文静23乐乐10健健13林妍15静宜11明明24天娇91()贝贝17良琦16(1)将数据进行分段整理,填入表格(2)分析统计表,你有什么发现?9及9苜以下10—20首21及21首以上男女谈话:调查了这么多班级,每位同学都表现得很出色。咱们班级的同学怎样呢?老师想\n做一次素质测验怎样?要求:测验你的口算速度怎样?限时5分钟学生在5分钟内尽量多的口算互动:请你用最快的速度合作统计男生、女生各12名的速算成绩。学生自由活动统计。组织交流:出示学生自己制作的统计表。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至少提出两个,并解答。)2.教师索质人检查谈话:同学们表现非常出色,老师们也不示弱哦!请看:课件出示:老师们正在进行基本功比赛呢!这是同学们收集到的数据。我校教师打字速度测试成绩:(1)你能根据上面的信息口制一份分段统计表吗?试试看谈话;进行分段统计时,要根据数据的多少合理的进行分段。仔细观察这些数据,你发现怎样分段更合理呢?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根据学生的交流,总结出以下统计表:(2)你能根据口制的统计表解决什么问题?四、总结谈话:今天这节课老师为你们出色的表现感到高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畅所欲言板书设计:统计的整理复习总数量一总份数二平均数在进行统计吋,要简洁明了地看出两组数据的分布情况,可以把两个统计表合并成一个进行分段统计时,耍根据数据的多少合理的进行分段

网站简介

奥数库(www.aoshuku.com)是一个专注奥数知识扩展和学习的在线教育网站,内容涵盖了奥数题、数学题、试卷、课件、知识点、数学公式等,拥有大量的奥数题库和数学题库,包含全国中小学各个版本教材,深受中小学师生用户喜爱的网站。

微信公众号

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如部分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过以下方式联系站点负责人。

2016-2021 奥数库-专注奥数知识 闽ICP备2021004933号

奥数库专注奥数知识分享,如有版权作品存在问题或内容中存在违法和不良信息,请立即联系403074932@qq.com

闽公网安备 35021302000396号

闽ICP备2021004933号
返回首页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