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3.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QQ 403074932
义务教育教科书(六三分段)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青岛市胶州教研室孙凤武\n知识结构的变化:方程意义的教学变得简单,删去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特征的教学,增加了因数、倍数和公顷的教学,增加了一个智慧广场。\n需要补的内容:1.中括号(五上三调至四上七混合运算)2.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五上五调至四下重复的内容:1.因数和倍数(原四上的拓展平台)2.公顷\n第一单元:小数乘法教学内容:共3个信息窗\n小数乘整数\n小数乘小数\n小数连乘\n第一单元:小数乘法教材变化:1.素材的选取发生变化。本单元是以“今天我当家”为素材,由“交水电费”、“逛超市(1)——买鱼和肉”、“逛超市(2)——买豆和米”三个相互联系的生活情境构成情境串,引出一系列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小数乘法的知识。2.算法的探究更加细化。\n交水电费逛超市—买鱼和肉逛超市—买豆和米\n小数乘小数\n教学建议第一单元:小数乘法\n1.突出信息窗1的教学,抓住重点,借助素材提炼出新知转化成旧知的方法,为窗2的教学做好铺垫。2.合理处理绿点,落实编者意图。(绿点的不同及作用)\n2.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要引领学生发现规律,提升方法。1.合理利用窗1迁移方法,突出算理的教学,注重思维的训练。3.绿点和窗1绿点的不同。\n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悟运算顺序的存在,沟通与整数连乘的关系。\n第二单元:对称、平移与旋转教学内容:共2个信息窗,窗1认识轴对称图形、窗2平面图形的平移和旋转。\n轴对称图形\n平移与旋转\n教材变化:素材更加简化,过程更加细化;第二单元:对称、平移与旋转旋转的教学要求降低。下一页\n素材更加简化\n过程更加细化返回\n教学建议:第二单元:对称、平移与旋转\n2.红点2的教学要注重方法的提升。面---线---点,描点连线1尊重学生的知识基础,适时放手,在交流中抓住时机提升概念,突出对称轴的教学。\n1.准确把握教学目标。2.迁移窗1红点2的方法:面---线---点\n第三单元:小数除法教学内容:共4个信息窗\n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n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n整数除以整数商是小数的除法及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循环小数、有限小数、无限小数\n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中括号的应用\n第三单元:小数除法教材变化:2.注重借助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1.素材的选取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本单元以“游三峡”为素材,由“五级船闸”、“天下第一门”、“三峡土特产”、“三峡黄金周”四个真实情境构成“情境串”,引出有关小数除法的一系列问题。\n返回\n通过左右对比的形式呈现不同的解题思路,沟通起学生转换单位与移动小数点位置两者之间的联系,培养自主获取知识方法的能力。\n1.突出红点1的教学,抓住重点,理清算理,适时提升算法,为窗2的教学做好铺垫。2.解决好教材上的问题,注重思维的训练。\n合理利用窗1,大胆放手,突出算理的教学。\n按照教材合理组织教学。\n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悟运算顺序的存在,沟通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关系。\n第四单元:简易方程教学内容:共5个信息窗。信息窗1:方程的意义信息窗2和3:等式的性质,学习解形如x±a=b和ax=b的方程信息窗4:用形如x±a=b和ax=b的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信息窗5:用形如ax±b=c和ax±bx=c的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n方程的意义\n等式的性质,学习解形如x±a=b的方程\n等式的性质,学习解形如ax=b的方程\n用形如x±a=b和ax=b的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n用形如ax±b=c和ax±bx=c的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n第四单元:简易方程教材变化:由4个信息窗改为5个信息窗,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本单元的知识结构进行了有序的安排。将原教材窗1、窗2、窗3中的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合并为窗4。首先认识方程,再体验和理解等式的性质学会解方程,然后重点学习如何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步步为营,呈现出数学学习的真实过程。\n教学建议:要把握本单元的教学脉络。在本单元的教学中,信息窗1是认识方程,是学习本单元的基础;信息窗2和3是学习解方程的方法;信息窗4和5,重点学习用方程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方程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形成应用意识。第四单元:简易方程\n2.放手让学生将提供的素材分类,借助分类依据提升概念。1.要借助天平理解等式的意义,借助天平提供素材。3.借助板书学习方程和等式的关系,感悟集合的思想。\n窗2和窗3的教学要突出等式性质的教学,绝不能单凭讲解和记忆,应该按教材的编写意图,利用天平让学生亲自参与操作和实验,借助天平平衡的道理理解等式的性质,不能盲目拔高,要处理好与窗4的关系。\n要重视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突出解题方法的提升和训练,搞好小初衔接。理解题意找等量关系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方程、检验并写出答案\n1.重视应用题分析的教学,突出寻找等量关系的教学,要借助线段图理解题意,在此基础上借助线段图找等量关系。2.引导学生通过实例,进行找等量关系的专项练习,为列方程解决问题扫清障碍。3.迁移窗4的解题思路,适时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n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教学内容:共4个信息窗\n平行四边形的面积\n三角形的面积\n梯形的面积\n组合图形的面积\n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教材变化:1.由3个窗改为4个窗,将原来的窗3拆分成两个窗;2.删去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特征的教学;3.细化了每种图形面积探究过程的编写,统一了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的编排;5.增加了公顷的学习。4.素材发生变:水产养殖场---生活中的多边形。\n返回\n实验教材\n返回修订教材\n\n\n\n返回\n\n\n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教学建议\n1.引领学生经历过程,注重转化方法的提升。2.突出找关系的教学,让学生明白找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找?怎样找?借助课件辅助教学3.注重推理能力的培养。4.引领学生回头看,注重方法的提升。情境图引出问题借助学具图形转化旧图形找出两个图形的关系根据关系推导公式\n1.迁移窗1的学习方法,先让学生小组合作,独立探究,再组织交流,随机提升方法。2.注重方法的提升和训练,让学生形成技能,为窗3的教学做好铺垫。\n1.完全放手,先让学生独立探究,再组内交流,然后组织交流,提升方法。2.引领学生回头看,找一找三种图形面积公式推导的相同点,提升能力,帮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n返回\n转化图形找出关系推导公式\n重视解题策略多样化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n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教学建议:1.重视渗透“转化”思想。2.前3个窗的教学要采取教—扶—放的策略,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3.充分运用学具辅助教学,给学生提供较大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n要注重公顷表象的建立。借助平方米;联系生活实际……\n第六单元:因数和倍数教学内容:共3个信息窗。信息窗1:因数和倍数信息窗2:2、3、5倍数的特征信息窗3:质数和合数、分解质因数\n因数和倍数\n2、3、5倍数的特征\n2、3、5倍数的特征\n质数和合数、分解质因数\n质数和合数、分解质因数\n第六单元:因数和倍数教材变化:1.在实验教材中,把因数与倍数单元的知识分散到两册教材中进行学习,本次编写为了使知识学习更系统、连贯,将因数与倍数和2、5、3倍数的特征、奇数与偶数,质数与合数、分解质因数这些联系较紧密的内容安排在本单元学习;这样处理,优化了知识结构,既体现了知识间的联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2.3的倍数特征的探究增加了计数器\n教学建议第六单元:因数和倍数\n因数和倍数\n1.2、5倍数的特征的教学要有层次,可以先教学2的倍数特征或5的倍数特征,然后提升方法,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5的倍数特征或2的倍数特征。2.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要运用好计数器,教师要按照教材做好引领。\n1.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本单元属于数论领域的内容,比较抽象,教师应在必要的时候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加以引导。质数和合数的教学。2.要借助素材总结质数和合数的概念。\n第七单元:折线统计图教学内容:共2个信息窗。信息窗1:学习折线统计图信息窗2:合理选择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n学习折线统计图\n合理选择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n第六单元:折线统计图教材变化:1.信息窗1的素材有变化。2.信息窗2的探究过程更加细化。\n引领学生经历折线统计图形成的全过程,强化与条形统计图的比较,让学生感受到折线统计图的优势。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做出决策\n按照教材思路组织教学,突出两种统计图的比较,感受各种统计图的优势,使学生能合理选择。\n第七单元:折线统计图教学建议:注重体现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突出统计的价值。教学时,应结合具体实例,让学生根据折线统计图描述的数量变化情况,做出合理的分析、判断和预测,体会折线统计图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学会根据需要合理选择统计图。\n教学内容:排列问题\n智慧广场教学建议:1.放手探索,培养思维的有序性。出示问题后,要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在比较中区分不同排法的优劣,体验有序排列、使用符号排列的优越性。2.遵循学生的认知水平,体现分层教学。编排本“智慧广场”的意图是让学生直观了解和认识“排列”问题及相关策略,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教材中所呈现的多种解题策略并不要求学生全部掌握,对一般的学生,只要求能按照一定的规律列出不同的排法即可,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要求在掌握不同解决问题策略的基础上进行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