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备课zhang

更新时间:2022-09-16
类型:doc
大小:1.88 MB
页数:157
下载资料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数学课件 > 青岛版数学课件 > 五年级上册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3.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QQ 403074932
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备课第1周第1课时第一单元课题:信息窗1——小数乘整数课型:新授课第1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学习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得进行计算。2、经历小数乘整数算理的理解和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得进行计算教学难点是:算法的多样性导学设计修改补充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谈话:同学们去过三峡吗?在假期里,老师去三峡旅游了,见到了闻名世界的三峡大坝!还带回来一段录像呢!想不想看看?(出示信息窗1)2、生认真观察情境图,读取信息,提出问题。(每台发电机组15小时发电多少万千瓦时?2004年有多少台发电机组投入发电?26台发电机组可发电多少万千瓦时?)3、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有用问题,粘贴在黑板上。二、合作探究、理解算理。解决问题一:6台发电机组每小时发电多少万千瓦时?1、独立列式估算。58.6×6=交流:58.6≈60,60×6=360。2、竖式计算,小组讨论。师:你们能不能准确算出正确的得数?(学生先独立用竖式计算;然后小组交流计算方法。)3、理解算理算法,总结概括。(1)汇报展示,学生汇报的同时展示学生计算过程。教师小结:刚才这两种不同的形式都用到了同一个方法,就是先将小数转化成整数来计算。(2)演示转化过程,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和掌握。(3)直接用竖式计算的,你能看懂吗?说说是怎样算的。交流方法,加深记忆:先将58.6扩大的原来的10倍变成586,586×6=3516,再将3516缩小到原来的1/10,就是351.6。教师小结:刚才,我们学习的是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乘法,如果小数部分是两位、三位的,你还会像××同学那样用竖式计算吗?(4)出示练习:2.47×5=2.453×2=学生独立计算后,展示订正并说出计算思路。\n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具体方法。三、巩固应用,完善算法。1、独立解决其他问题,简单交流。2、解决问题二:这个月我家用电45千瓦时,每千瓦时0.62元。应付电费多少元?(1)独立计算交流方法。(2)一生板演,共同探讨,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注意引导学生算理的表述和结果的化简。3、说一说怎样计算小数乘整数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1.出示火眼金睛辨对错。2.出示我帮妈妈算一算。(课本4页第6题)生独立计算,互相检查,看学生能够根据乘法意义正确列式计算。五、题组检测六、回顾反思,总结全课同学们,我们这节课一起研究了什么内容,你能说给大家听一听吗?七、作业。调查了解电费的单价及各自家庭的用电数量,计算各自家庭的电费,并结合实际谈一谈怎样节约用电。题组设计:1、求3个2.8的和,用()方法算比较简便,算式是()。2.火眼金睛辨对错。14.675.8╳6╳148802232588.123、用竖式计算。2.15×80.32×14板书设计:小数乘整数58.6扩大到原来的10倍586×6×6351.6缩小到原来的3516教学反思:\n第1周第2课时第一单元课题:信息窗1——小数乘整数课型:练习课第2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学习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得进行计算。2、经历小数乘整数算理的理解和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正确得进行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教学难点是:体验算法的多样性导学设计修改补充一、复习导入1、口算练习(1)观察一下,你有什么发现?0.37×100.37×1000.37×10002.5×425×40.25×4(2)看谁又快又准4.8×90.12×35×5.80.28×30.165×47.96×72、笔算练习0.32×471.6×5264×0.251.37×21集体订正反馈,找分别找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二、走进生活。1、课本第3页第1题,简单的运用小数乘整数解决问题的情境题(1)指生描述图意(2)独立列式计算,交流算理2、课本第5页第六题,根据提问解决生活问题。(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图1,小男孩从家到学校要走多少米?图2,跑道长多少米?(2)独立解答,集体交流(3)你的步长是多少,你也找段路测一测。(课下实践)3、你能解决这些生活中的问题吗?自己试一试。(1)海豚1小时能游2.4千米,25小时能游多少千米?\n(2)一头大象每天吃青草0.45吨。照这样计算,36头大象1天能吃多少吨青草?5头大象一周能吃多少吨呢?(3)已知白萝卜每千克1.20元,豆角每千克4.50元,青椒每千克3.40元。问:①买1.5千克白萝卜和1.5千克豆角,一共要花多少元钱?②如果让你来采购,你想买什么?算一算需要多少元钱?三、拓展提高刚才同学们当了小小采购员,采购了蔬菜,看看下面的采购任务你能完成吗?供选择的各商场单价表 糖酒超市批发市场利群商场白菜0.350.230.36面包5.833.505.80拖鞋15.208.0013.581、请帮老师设计一个合理的购物方案,能行吗?要求:以小组为单位,集体确定方案,按表格填好。看看那个小组的方案最好。附:购买方案表 购买地点单价数量总价白菜  20 面包  3 拖鞋  4 合计金额 1、交流设计方案,说明在设计方案的过程中需要考虑些什么情况呢?三、题组检测四、总结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题组设计:1、用竖式计算。23×0.251.37×142、解决问题。夏天,1平方米阔叶林每天大约吸收0.1千克二氧化碳,释放0.073千克氧气。公园里有800平方米阔叶林,每天大约能吸收多少二氧化碳?是放多少千克氧气?板书设计:小数乘整数教学反思:\n第1周第3课时第一单元课题:信息窗2—小数乘以小数课型:新授课第1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探索小数乘小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及竖式写法,明确因数大小的变化与积的关系。2、体现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3、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1、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及小数点的处理。2、理解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教学难点是:1、避免小数加减法和小数乘整数小数点处理方法的负迁移。2、因数大小的变化与积的关系。导学设计修改补充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说说你们都去过哪些旅游景点?(学生纷纷发言说出自己到过的旅游景点后,出示一组三峡沿途各景点图片让学生进行欣赏。)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的旅游景点吗?(可能会有学生说出三峡,如果没有说出就由老师告诉是美丽的三峡风景,这时学生已被美丽的三峡景观所吸引,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接着出示信息窗2的情境图)师:通过信息窗2你获取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将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板书出来:问题一:巴东、香溪两地间水路长多少千米?问题二:巴东、秭归两地间水路长多少千米?问题三:巴东、宜昌两地间水路长多少千米?师:根据题目的数量关系,你能列出算式解决问题吗?(学生尝试自己列式解决)二、尝试计算,探索方法先让学生解决问题三:巴东、宜昌两地间水路长多少千米?(通过问题三的解决,让学生回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为下面学习小数乘小数做好铺垫)●尝试解决问题一:巴东、香溪两地间水路长多少千米?师:求巴东、香溪两地间水路长多少千米,怎样列式?生:53.5×0.5师:观察这个算式与前面学习的有什么不同?生:两个因数都是小数。师: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研究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小数乘小数)\n师:同学们,你们能跟据前面学习小数乘法的经验解决这个问题吗?(这时学生跃跃欲试)师:请同学们在计算前先估一估结果可能会是多少,然后再计算。(引导学生反思笔算结果的合理性)1、学生已有小数乘整数的计算经验,可能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来计算。2、学生在尝试计算的过程中,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做的情况,对有困难的学生适当给予指导和帮助。3、集体交流探讨思考过程,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分析算法、理解算理。使学生明确:将小数变成整数再计算。1)两个因数分别扩大了10倍,积扩大了多少倍?(积就扩大了100倍)2)要使积不变,应将积缩小多少倍?(应将积缩小100倍)4、学生通过交流讨论,积极寻找策略解决问题,初步建立了小数乘小数怎样计算的方法。●尝试解决问题二:巴东、秭归两地间水路长多少千米?(通过问题二的解决,使学生发现规律,进而总结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进一步理解算理。)1、学生共同研究探讨53.5×1.2的算法。并将有代表性的方法展示出来,让学生简述其道理。可能有学生将“千米”化为“米”,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来计算,也可能有学生按书上的方法进行计算。教师在鼓励算法多样化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沟通两种方法的联系,以帮助学生理解小数乘小数的算理。2、学生在解决问题一的过程中,初步建立了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这里放手让学生在探讨尝试解决53.5×1.2=的过程中,进一步验证了上面初步建立的小数乘小数计算方法的正确性。3、发现规律,及时总结。同桌互相说说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三、自主感悟,得出规律师:通过解决以上问题,你发现小数乘小数有什么规律吗?1、鼓励学生在同桌讨论说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后,将讨论后总结出的计算方法说给全班同学听听。这里可让多个同学站起来说一说。2、在学生纷纷说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时,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帮助学生理解算理,进一步总结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3、组织学生探索因数和积的小数位数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体会积的小数位数不够需要补“0”占位。你会用刚才总结的计算方法计算0.483×0.06吗?通过计算0.483×0.06使学生体会到积的小数位数不够需要补“0”占位。进一步完善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n4、通过前面一系列的尝试练习,学生初步形成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也就水到渠成了。四、有序练习,促进发展1、下面各题的计算不完整,你能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接着算下去吗?(试做教科书第8页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交流计算过程和方法,集体订正。2、巩固练习教科书第8页第2题。师:你能正确计算下面各题吗?先估一估计算结果可能是多少,然后再计算。(出示教科书第8页第2题)1)学生独立完成,讨论交流算法,集体订正。2)对计算正确书写工整的同学提出表扬。3、综合练习教科书第8页第3题师:你能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下面的数学问题吗?(出示教科书第8页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习的新知。强调规范书写竖式。五、题组检测六、回顾反思,及时总结: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题组设计:1、直接写得数0.1×0.2=0.5×4=1.13×2=6×0.4=2、用竖式计算2.7×0.3=0.25×0.12=0.8×4.25=3、比较大小3.7×1.2○3.72.5×0.98○2.50.7×4.5○4.51.27○1.27×1.05板书设计:小数乘以小数因数中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面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教学反思:\n第1周第4课时第一单元课题:信息窗2—小数乘以小数课型:练习课第2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探索小数乘小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及竖式写法,明确因数大小的变化与积的关系。2、体现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3、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1、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及小数点的处理。2、理解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教学难点是:1、避免小数加减法和小数乘整数小数点处理方法的负迁移。2、因数大小的变化与积的关系。导学设计修改补充一、复习旧知,巩固认知1、口算训练。先说说积有几位小数再计算。0.8×7=0.24×0.2=3.5×0.1=0.2×0.4=0.7×8=1.5×6=1.3×0.07=10.3×2=2、根据算式填空。教科书第8页第4题。134×3=40256×15=84013.4×3=()56×1.5=()1.34×0.3=()5.6×1.5=()0.134×0.03=()0.56×1.5=()(1)先让学生独立填空,要一组一组的填。填完后想一想有什么规律?(2)再全班交流,说说积的变化有什么规律?二、组织交流,探究新知1、计算,再把每题的积和第一个因数比一比,有什么发现?4.9×0.01=5.8×1.2=3.15×1.4=4.9×1=5.8×1=3.15×1=4.9×0.99=5.8×0.9=3.15×0.6=说一说,在什么情况下积比第一个因数大?在什么情况下积比第一个因数小?明确:当一个数乘比1小的数,积比这个数小。当一个数乘比1大的数,积比这个数大。2、先说出每次乘的积比第一个因数大还是小,再计算。0.5=8.2=2.4×1.02=0.97×0.84=0.98=0.06=三、自主练习1、教科书第8页第5题\n(1)学生独立解答。(2)解答后,全班交流。说说这样列式的理由。2、教科书第9页第6题(1)学生独立解答,你还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数学问题?(2)解答后,让学生说一说提出的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3、教科书第10页第12题(1)学生独立计算黑板和数学课本封面的面积后,全班交流。(2)如果数学课本封面长0.24米,宽0.17米,面积是多少平方米?(3)鼓励学生积极动手操作,选择喜欢的物品,测量有关数据并求出它们的面积。四、趣味探索用计算器计算前三道题,再直接填出后两道题的得数。0.3×0.3=0.33×0.33=0.333×0.333=0.3333×0.3333=0.33333×0.33333=四、题组检测五、总结谈话: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题组设计:1、火眼金睛辨对错8.772.916.512.5×0.9×0.004×0.6+4.378.32.9169.901.682、基本练习,说一说积是几位小数,再算一算。3.2×2.11.82×0.453.1×0.453、不计算,你能在○里填上“>”、“<”或“=”吗?315×0.9○3150.98×1○0.985.42○5.42×3.80.58×0.99○0.584.16×1.1○4.1632.5×1.4○3.25×1.4板书设计:小数乘以小数教学反思:\n第2周第1课时第一单元课题:信息窗3——小数连乘课型:新授课第1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并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计算结果。2、理解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3、提高学生的类推能力,培养学生知识间存在着内在联系的思想。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掌握小数乘法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定律的应用。教学难点是:掌握小数乘法运算定律的应用。导学设计修改补充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口算练习0.7×0.71.1×100.24×0.23.5×0.10.2×0.40.6×52、计算,并说说各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12×5×3 30×7+85 250×4-320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教师讲解:从2006年9月20日22时开始,三峡大坝告别135米运行水位,正式实施156米蓄水。蓄水至一百五十六米后,三峡工程的发电、通航、防洪三大功能将全面发挥。(出示情境图)提问:仔细观察情境图,你从中都能知道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提出问题,组长负责记录、整理,一步计算的题目在小组内解决。引导学生提出两步计算的问题,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将6.4吨小麦从万州运到忠县共需要运费多少元?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1、解决问题1:将6.4吨小麦从万州运到忠县共需要运费多少元?问题怎样解决?如何列式?学生尝试自己列式解决。小组讨论:观察算式,这道题有什么特点?计算时运算顺序是怎样的?每一步分别求的是什么?指名小组进行展示:第一种计算方法:先算这些小麦运1千米需要多少钱,再算运88千米需要多少钱。计算时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第二种计算方法:先算1吨小麦从万州运到忠县需要多少钱,再运算6.4吨小麦需要多少钱。计算时也是从左到右依次计算。提问: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运费的问题,而且思路清晰,计算结果也是正确的。现在,如果是你来付钱,需要付多少钱呢?为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讲解:收现款时,通常只算到“分”\n,所以把19.71保留两位小数,取近似值19.71。在生活在中,很多地方都要根据实际情况或者按照要求求积的近似值,因此,要学会灵活应用这一知识。练一练:(1)计算并按要求取近似数:1.4×0.8(保留一位小数)0.43×2.5(精确到百分位)(2)把这6.4吨小麦从万州再运到巴东,需要运费多少元?学生集体练习,教师巡视,订正。2、补充例题:(1)72×0.81+10.4(2)7.06×2.4-5.7使学生明确:含有乘法与加法两种运算,先计算乘法,再计算加法。含有乘法与减法两种运算,先算乘法,再计算减法。四、应用知识,自主练习1、判断对错并改正。(1)5.4×1.95-1.9(2)37.6×0.25+25.8=5.4×0.05=0.94+25.8=0.27=26.742、计算:教材第12页第一题第一竖行五、题组检测六、总结:谈话: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在进行小数连乘和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时候,你想对同学们说什么?题组设计:1、列式计算:(1)3.2与0.8的积乘以1.6,得多少?(2)5.1与4.6的差乘以3.8,积是多少?2、实践应用:(1)光明小学的同学们在校园里种了300棵蓖麻,平均每棵收蓖麻籽0.18千克,每千克可榨油0.45千克,一共可榨油多少千克?(2)甜瓜每千克7.5元,妈妈买了2.6千克,付出20元,应找回多少钱?板书设计:小数连乘将6.4吨小麦从万州运到忠县共需要运费多少元?0.035×6.4×88=0.224×88=19.712(元)教学反思:\n第2周第2课时第一单元课题:信息窗3——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课型:新授课第2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并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计算结果。2、理解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3、提高学生的类推能力,培养学生知识间存在着内在联系的思想。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掌握小数乘法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定律的应用。教学难点是:掌握小数乘法运算定律的应用。导学设计修改补充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不计算,直接把上、下两排得数相等的算式用线连起来,并且说一说这样连的理由.7×12    8×(5×4) (24+36)×5(8×5)×4   24×5+36×5   12×72、在整数乘法中你学过哪些运算定律?请分别说一说什么是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并用字母表示。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a×b=b×a(a×b)×c=a×(b×c)(a+b)×c=a×c+b×c3、用简便方法计算.25×98×4   125×5×8×4  15×201学生集体练习,指名板演,订正时重点让学生说明是根据什么进行简算的。(板书课题)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1、教学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找朋友的小游戏:每个小组准备写有0.7×1.2、1.2×0.7、(0.8×0.5)×0.4、0.8×(0.5×0.4)、(2.4+3.6)×0.5、2.4×0.5+3.6×0.5六道算式的卡片,每人一张,按算式结果相等来找好朋友,找到了好朋友就握握手。指名一组学生将卡片贴在黑板上,并将每对好朋友的两道算式用等号连接起来。提问:这三组算式说明了什么?2、解决上节课提出的问题2:将63吨大豆和137吨玉米从重庆运到涪陵,共需运费多少元?问题怎样解决?如何列式?学生尝试自己列式解决。思考:计算时的运算顺序是什么?每一步分别求的是什么?教师巡视指导,指名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板演。\n第一种方法:分别求出63吨大豆和137吨玉米的运费,然后相加求出总的运费。4.2×63+4.2×137=264.6+575.4=840(元)第二种方法:先求出大豆和玉米的总重量,然后求出总的运费。4.2×(63+137)=4.2×200=840(元)比较:这种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哪种方法简便?为什么?3、出示补充例题:0.25×4.78×40.65×201学生自主练习,指名板演,说说每道题都是运用什么运算定律进行简算的?提问:在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的时候,步骤是什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一看、二想、三算的基本方法。三、应用知识,自主练习1.填空,并说一说应用了哪个运算定律。4.2×1.69=□×□2.5×(0.77×0.4)=(□×□)×□6.1×3.6+3.9×3.6=(□+□)×□2、用简便方法计算:(教材14页第八题第一竖行)自主练习后指名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简算的,重点提问:怎样观察算式的特征?用什么样的运算定律?这样算为什么简便?四、题组检测五、总结全课,反思体验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题组设计:1、用不同的简便方法计算:32×1.252、拓展练习:用三个数4、0.8、1.25根据乘法的运算定律编式题,并说一说如何运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板书设计:整数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a×b=b×a4.2×(63+137)(a×b)×c=a×(b×c)=4.2×200(a+b)×c=a×c+b×c=840(元)教学反思:\n第2周第3课时第一单元课题我学会了课型复习课第1课时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计算,理解小数乘法的算理,学会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小数乘法计算;掌握小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2.能根据实际情况用“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值,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长江的壮观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觉性。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小数乘法的算理,学会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小数乘法计算;掌握小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教学过程一、回顾本单元知识1、小数乘法的意义是什么?2、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3、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4、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二、学生梳理知识三、解决课本上的问题1、出示第一个情景图指名读题分析列式方法独立列式计算集体订正2、出示第二个情景图指名读题分析列式方法独立列式计算集体订正3、观察第三个情景图指名读题提出数学问题分析列式方法独立列式计算集体订正四、练习巩固1、不计算,确定积的小数位数。4.85×1.025()68.57×4.62()52.1x2.7()0.001×5.7()0.123×2.005()修正栏\n2、观察下面的算式,估计它们的结果,再计算。4.6×5.32=4.6×0.532=0.46×53.2=460×0.0532=你有什么发现?4.根据57×49=2793,你能很快地写出下面各题的积吗?5.7×49=5.7×0.49=570×4.9=0.057×0.49=0.057×4900=57000×0.49=五、题组检测六、课堂小结题组设计:1.列式计算。(1)4个5.02是多少?用加法:用乘法:(2)4.8的5倍是多少?(3)一个数是1.02的5.3倍,这个数是多少?2、杨利伟是中国第一位飞向太空的航天员。他在太空展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长0.15米、宽O.1米。还有一面未展示的大号联合国国旗,这面联合国旗长1.8米、宽1.2米。你知道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米吗?板书设计:小数乘法小数乘法的意义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教学反思:\n第2周第4、5课时第一单元检测及讲评\n第3周第1课时第二单元课题:信息窗1--轴对称图形课型:新授课第1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认识“轴对称”的现象,也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含义。2、能识别较复杂的轴对称图形并能确定其对称轴;能画出图形的另一半并使它成为轴对称图形。3、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经历观察、操作、欣赏、分析、想象、创作等数学活动过程,逐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4、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交流、反思的意识。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感受数学的美。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认识“轴对称”的现象,也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含义。教学难点是:识别较复杂的轴对称图形并能确定其对称轴导学设计修改补充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师启发谈话:同学们,一提到2008年,你首先会想到什么?在奥运会上你最想看到什么?师述:当五星红旗缓缓升起的时候,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因为国旗就是一个国家的象征。2、出示图片:信息窗1的部分图片和一些不属于轴对称特点的图片。提问:你能把它们按图形的特点分成两类吗?(学生可以自己动脑分类、有困难的也可以在小组中交流)讨论:为什么这样分?(学生动脑思考,并回答)对于古巴的国旗是否是对称图形,意见可能不一致。说明我们需要进一步去研究对称图形的特征。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进一步研究对称图形。对称图形也分好几类,小学阶段只研究其中的一类——轴对称图形。(板书课题)前面我们已确认的对称的旗帜图片,都可以看作是轴对称图形。二、探究新知(一)动手操作,理解概念1、尝试用剪刀创作一个轴对称图形,动手前先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能使你剪得又快又能保证得到的肯定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学生尝试动手剪,教师巡视。)互相欣赏剪出的作品。交流剪的方法。(先将纸对折,然后再剪。)为什么这样做?2、小组探究:先判断一组交通图标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再结合自己前面的动手剪与交流的结论,小组合作研究轴对称图形有什么特征?小组汇报交流,帮助学生理解概念。(\n理解对折、完全重合;在交流中指认对称轴。)3、总结概念: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什么叫对称轴?(明确:轴对称图形要求图形内部的小的图形或图案也应是对称的;对称轴是一条直线)教师板演对称轴的画法,强调画对称轴要用点画线。在信息窗所呈现的轴对称旗帜中任选一行,画出它们的对称轴。前面同学们在判断古巴的国旗是否是对称图形,大家的意见不一致,现在你们的意见是什么?(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4、研究平面图形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学生回答,说出长方形、正方形比较容易。说三角形、梯形时注意引导是什么三角形、什么梯形,表述要准确。也有可能把平行四边形当成轴对称图形,引导学生动手验证一下,明确结论。)找出对称的平面图形的对称轴。(借助准备好的图形纸片动手者看看。)追问:每个轴对称图形都是只有一条对称轴吗?交流答案,说说你是怎样得到的?明确:长方形有两条对称轴;正方形有四条对称轴;等边三角形有三条对称轴。圆有无数条对称轴。(注意让每个学生都动手,进一步明确这个结论,才能印象深刻。)(一)画出图形的另一半,使它成为轴对称图形。打开课本第19页,自己动脑想一想,动笔画一画(只完成左边一题即可),然后在小组中交流画图的方法。集体交流,总结方法:找关键转折点;点出其对应点(对应的一组点到对称轴的格数相等);连线(对应线所占格数相等)。按照我们总结的方法完成右边一题。(二)看书质疑今天我们所学内容是课本第17-19页,看一看,有什么疑问写到问题口袋处,然后小组内研究解决,解决不了的可以提出来,我们大家共同解决。一、拓展应用完成自主练习1——5题。第1题:下面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增加一部分:中国银行标志、联通标志、汽车徽标标志等的判断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第2题:在方格纸上画出下面图形的对称轴。学生独立完成。要求尽可能的画出所有的对称轴。订正答案,明确图形1有两条对称轴,图形2有三条对称轴,图形3有无数条对称轴。第3题:想一想、连一连。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问:本题就像是在做什么?(照镜子)第4题:画出下面图形的对称轴。(在前面的新授中已随机完成。)\n第5题:画出下面每个图形的另一半,使它成为轴对称图形。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指生说说是怎样画的。四、题组检测五、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或感受?题组设计:1、下面每个图形各有几条对称轴2、画出下面图形的对称轴1、欣赏轴对称图片。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很多,你在哪见过轴对称图形?(学生举例)板书设计:轴对称图形将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如果直线两边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折很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他的对称轴。教学反思:\n第3周第2课时第二单元课题:轴对称图形课型:练习课第2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和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对称轴。2、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经历观察、操作、欣赏、分析、想象、创作等数学活动过程,逐步发展学生的空间知觉和空间观念。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交流、反思的意识,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感受数学的美及数学的普遍性。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正确、完整画出一组图形的多条对称轴。教学难点是:1、找规律,写出数字的对称数字。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导学设计修改补充一、谈话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共同认识了一种奇特的图形——轴对称图形,它在我们的周围普遍存在,不但生活物品、建筑、动植物中有对称特性,就连我们自己身上也有对称现象,不信我们就一同去找一找。(学生找一找,指一指,讲一讲。)二、自主练习——教材第21页"自主练习"第6至10题。1、学生自主解决第6题。(出示)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小结:有的图形只有一条对称轴(如图1),有的图形有两条(如图2)或多条对称轴(如图3),我们都要画出来。2、学生自主解决第7题。(出示)学生做完,课件演示后,组织学生讨论:观察每组图形的对称轴,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小组合作,探讨、交流)教师反馈信息后小结:1、有的对称轴经过了圆心。2、所有的对称轴都相交于一点。(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验证学生所发现的第2条规律:第6题中“每个图形的所有的对称轴都相交于一点”吗?继续验证:自己画一个有不止一条对称轴的图形,“这个图形的所有的对称轴都相交于一点”吗?学生反思认识到:运用这一规律可以使对称轴画得更精确些。3、指导学生完成第8题。(找规律,接着往下写)学生同位间尝试找一找、说一说规律,并试着写一写,画出它们各自的对称轴。\n交流方法:1:蒙纸法。2、照镜法。3、左右握笔法。(教师要对学生想到的方法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教师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试着写一写,相互交流,比一比看谁写的漂亮。4、欣赏与回忆。(自主练习的第9题)师:不光数字有对称现象,有些汉字的形状也是近似轴对称的,例如“日、田、金、美”等汉字。你能再写出几个这样的汉字吗?学生独自写,并交流。古、丰、喜、申、甲、天……5、创作与欣赏。(自主练习的第10题)(1)每个学生准备几张正方形彩纸,拿出一张,按照课本方法对折3次,成为一个三角形,再剪一次展开就会得到一个轴对称图形。(2)你还会剪哪些轴对称图形?试着剪一剪,比一比看谁是剪纸小能手。(3)展示交流,评出剪纸小能手。三、全课总结你都学过哪些有关对称图形的知识?你用这些知识都解决过哪些问题?四、题组检测五、布置作业运用所学的对称知识设计一幅图画,比一比谁设计的有创意。题组设计:1、判断下面的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2、画出每个图形的另一半板书设计: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n\n第3周第3课时第二单元课题:信息窗2---平移课型:新授课第1课时教学目标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先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再沿竖直(或水平)方向平移。2、使学生通过实物操作以及与同伴合作交流,逐步掌握平移要点,学会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进行分步骤的斜向平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先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再沿竖直(或水平)方向平移。教学难点是:实物操作以及与同伴合作交流,逐步掌握平移要点,学会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进行分步骤的斜向平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导学设计修改补充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1、我们以前学习过平移和旋转,你能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运动时属于平移,哪些属于旋转?(学生举例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判断。)2、出示:信息窗2的6幅图片。提问:1、你能提出什么问题?(问题是开放的,教师要把学生的问题归结到“怎样用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得到这些图案?”)2、你认为这6幅图中,哪些是用平移的方法得到的?揭示课题并板书:图形的平移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1、出示例题图:(5个小正方形的图案)提问:怎样用平移的方法得到这个图案呢?你能把中间的正方形平移到左上方吗?(适当提示方法:先向哪儿移、再向哪儿移)2、学生独立思考观察,尝试平移。小组交流平移过程。教师巡视,对学困生适当指点、帮助。3、集中交流:怎样才能把中间的正方形平移到左上方?(视学生汇报情况,只要合理即可)先向左平移2格,再向上平移2格;或者先向上平移2格,再向左平移2格。4、提问:你是怎么知道先向左平移2格,再向上平移2格,或先向上平移2格,再向左平移2格的?(有困难时适当提示)讨论交流(以某一点为例:先向左平移2格与左上方的图在同一竖线上,再向上平移2格重合……)其他点可以这样观察吗?只能观察一个点吗?同桌互相另找一点平移练习还可以观察几个点或其他部分。揭示:平移时要选取一个点或一条边,以此为基准数格平移。提示:为了清楚地表示平移的结果,我们可以把平移过程中画出的图形用虚线画,平移的最终结果用实线画。5、小结:将一个图形平移到指定地点要注意什么?\n(通过对图形某一点(或几点)来确定先向什么方向平移几格,再改换方向平移几格)6、学生独立画其它的平移,完成图案。展示交流,体验成功。(视学生汇报情况,只要合理即可)三、实践操作应用深化谈话:刚才我们学习了关于平移的方法,你都学会了吗?让我们一起检验一下吧!1、出示第23页第1题。学生独立思考后全班交流。2、出示第24页第2题。让学生说说可以怎样平移能够重合?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折扇和手掌由于图形的方向发生了改变,不能通过平移重合。3、完成第24页第3题。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后,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小鹅先向哪边平移了几格?再向哪边平移了几格?汽车呢?你是怎么数的?(让学生选择一个点详细说)提问:这两幅图还可以怎样平移到现在的位置?同桌各选一题互相说说。4、完成第24页第4题。你明白题目的意思吗?要我们怎么做?学生独立画图后,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教师巡视,对学困生适时帮助。四、题组检测五、全课总结谈话: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对什么印象最深?从中你明白了什么?题组设计:△ABC是△FDE平移得到(如图)。点B的对应点是点;点C的对应点是点;线段AC的对应线段是线段;线段BC的对应线段是线段。板书设计:图形的平移平移时要选取一个点或一条边,以此为基准数格平移。教学反思:\n第3周第4课时第二单元课题:旋转课型:新授课第1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认识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初步体会图形旋转的中心、方向、和角度这三个基本要素。2、使学生通过实物操作以及与同伴合作交流,逐步学会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0,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体会图形旋转的中心、方向、和角度这三个基本要素。教学难点是:学会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0,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导学设计修改补充一、谈话导入教师:同学们生活中有很多旋转的现象,你能举例说说吗?学生举例生活中的旋转现象,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判断。教师板书:旋转二、创设情境,认识按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90°1、引入:观察,你能发现什么?汽车经过收费站时,交费后,收费站道口的转杆就会打开,汽车通过后,转杆关闭。学生交流,发现转杆的打开和关闭就是生活中的旋转现象。2、提问:仔细观察转杆的打开和关闭的过程,你发现有什么异同点?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相同点:一是在转杆打开和关闭的过程,转杆下端的点是固定不动的,这是旋转的中心;二是转杆打开和关闭的角度相同,都是90°。不同点是转杆打开和关闭,旋转的方向不同,正好相反。板书:中心、角度、方向3、揭示:转杆打开和关闭的角度相同,但旋转的方向相反。与时针旋转方向相同的是顺时针旋转,与时针旋转方向相反的是逆时针旋转。出示钟面,时针从12转到3,教师:你能说说时针是怎样转的吗?(时针顺时针转了90°)时针从3到6,从6到9,从9到12;然后从12到9,从9到6,从6到3,从3到12,分别让学生说说时针是怎样转的。教师:你能用手势或动作来表示出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的方向吗?板书:顺时针逆时针4、操作: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方格纸和纸条(一头涂红点,一头涂蓝点的硬纸条),我们把纸条在方格纸上进行旋转,好吗?教师:请将纸条围绕红点顺时针旋转90°学生独立操作后,指名到黑板上演示,有错误的学生进行改正。\n教师继续提出旋转要求:请将纸条围绕蓝点顺时针旋转90°,围绕红点逆时针旋转90°,围绕蓝点逆时针旋转90°。学生一一操作,同位交流做法,说说有什么不同。5、小结:进行旋转要注意什么?(要明确旋转的中心、方向和角度)三、实践操作,学会在方格纸上将直角三角形旋转90°1、谈话:(出示信息窗2)你能说说这些图案中,哪些是通过旋转得到的?学生指出第1、5、6个图案是通过旋转得到的。教师:观察第1个图案,基本图形是什么?(直角三角形),怎样用旋转的方法得到这个风车形状的图案?2、操作感知: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方格纸和有一个30°角的直角三角尺,自己先操作试试,然后小组进行交流:怎样旋转三角尺的?三角尺的每条边旋转前后的位置是什么关系?3、全班交流,指名到台前用实物投影演示旋转的过程,边讲解边演示。学生会发现两种旋转的方法,一种是通过顺时针旋转的方法得到,一种是通过逆时针旋转的方法得到,教师都要予以肯定。在学生讲解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说明白是以谁为中心,以什么方向,旋转了多少度,旋转了几次。4、画图:你能在方格纸上画出这个旋转的过程吗?我们现以顺时针为例画出来。请将三角尺在方格纸中间偏上的位置摆出的形状,沿三角尺的三条边在方格纸上画出直角三角形,根据刚才的操作,你能画出这个三角形顺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吗?学生画图。完成后,教师引导学生交流:你是怎么画的?(以三角尺的30°角的顶点为中心,先画旋转后的长直角边并使之与原来的边互相垂直,长度不变;再画斜边,也使之与原来的边互相垂直,长度不变;最后画出短的直角边。)请将旋转后得到的继续以30°角的顶点为中心,顺时针旋转90°,旋转两次,画出风车图案。再在方格纸上画出,然后以30°角的顶点为中心,逆时针方向旋转90°,旋转三次,得到风车图案。教师巡视,对错误的画法予以纠正,对比较普遍的错误要重点讲解。5、小结:通过刚才把直角三角形在方格纸上进行90°旋转,你发现了什么?(三角形的大小、形状不变,只是方向发生了变化。)四、巩固练习谈话:刚才我们学习了关于旋转的知识,你都学会了吗,让我们一起检验一下我们的学习成果吧!1、完成第25页自主练习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让学生说说物体是怎样旋转的,并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地方还有类似的例子。2、完成第25页自主练习第6题。\n学生在书上的方格纸上作图,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完成后同位交流画法。然后全班交流,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要先找准一条边,画出旋转后的边,然后根据图形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画出其他的边。3、出示第25页第7题。让学生读题后,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这两个小题都有多种方法,交流时要开阔学生思路,不拘泥一种方法,但要引导学生注意表述清楚。五、题组检测六、全课总结谈话: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教师总结:通过平移与旋转可以创设出很多美丽的图案,用来美化我们的生活,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欣赏这些美丽的图案,结束这节课的学习。题组设计:1、作出“三角旗”绕O点按逆时针旋转90°后的图案..O2、如图所示,下图可以看作是一个菱形通过几次旋转得到的,每次可能旋转()。  A、30° B、60° C、90° D、150°  板书设计:旋转中心、角度、方向顺时针逆时针教学反思:\n第3周第5课时第二单元课题:对称、平移、旋转的综合练习----我学会了吗?课型:复习课第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综合练习引导学生体会生活中的平移、旋转运动和对称知识应用的广泛性。2、能力目标: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图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丰富的旋转、平移、对称的感性资料,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关系。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体会生活中的平移、旋转运动和对称知识应用的广泛性。教学难点是:自己动手设计图案导学设计修改补充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1、师:同学们喜欢童话故事吗?请看屏幕。同学们,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和小蝴蝶小蜻蜓一起到图形王国再次感受图像的对称平移和旋转。2、出示课题二、梳理知识,复习要点师:图形王国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进去的,首先要破解大门的密码,赶快开动脑筋试试吧。仔细观察下面图形,找出规律,想一想,下一个图形应该是什么?(演示)图形说:“你们真了不起,这么快破译了大门的密码,欢迎你们来到图形王国做客。”(出示王国图)同学们,你都看到了什么?(聪明谷--旋转、图宝宝乐园--对称、七巧板小屋--平移、大本营智慧图)可是,智慧图上有三把金锁,咱们必须找到三把金钥匙,才能把打智慧图开启。有信心找全三把金钥匙吗?()问:你们想先去哪里闯一闯?1、图宝宝乐园:提问:图宝宝乐园里住着一些图宝宝,认识吗?出示问题,(哪些是轴对称图形?)用手势判断。(为什么是,为什么不是学生说原因)\n去掉不是轴对称的图形,同位合作在一分钟内画出尽可能多的对称轴。引导:你们喜欢和图宝宝们打交道吗?()他们邀请咱们来帮忙啦!2、七巧板小屋:师:小屋前又棵大树挡住了路,让我们一起把它移到别的地方好吗?()动手试试看!学生展示作品。你是怎样完成的?(先数方格,再找对应点,连线)看来,画对称图形的另一半和平移都可以运用这个方法。问:七巧板小屋里有许多漂亮的图案,哪些图案可以通过平移得到?()得到第二把金钥匙。3、聪明谷中会不会又金钥匙呢?走,去找找!师:大风车挡住了去路,转动的大风车上有什么数学知识吗?(旋转)看来聪明谷的内容与旋转有关。风页旋转三角形旋转提问:如果要大家把一个图形旋转,你们行吗?注意什么?(围绕一个中心点,按一定方向转动一定的度数。)得到第三八金钥匙。祝贺同学们找到了三把金钥匙。智慧图是什么样呢?4、智慧图就是书上27页的图:看,宫殿雄伟壮观,你能找出那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他们各有几条对称轴?那些图形是通过平移得到的?那些图形是通过旋转得到的?自己找出后小组交流答案。老师巡视。师:您们顺利地得到了智慧图,奖励你们一次会直至智慧图的机会:利用本单元学过的指示设计一幅美丽的图画。三、题组检测四、小结题组设计:1.先将方格纸中的图形向左平移5格,然后再向下平移3格.2、画出四边形绕点O逆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板书设计:对称、平移、旋转教学反思:\n第四周第1、2课时第二单元检测及讲评\n第4周第3课时第三单元课题:信息窗一: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课型:新授课第1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理解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2、能正确地进行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理解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是:正确地进行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导学设计修改补充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谈话:同学们,第一单元我们深入三峡工程,学习了小数乘法,今天我们要继续了解三峡工程,看看还有哪些收获。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1、提出问题,明确目标:谈话:观察情境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的进行板书,如:水位平均每天上升多少米?“长城号”通过每级船闸的平均时间是多少?把其他学生提出的合理问题先放进问题口袋,下节课再解决。2、解决问题;(1)下面我们先来解决“水位平均每天上升多少米?”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学生口答算式,师板书:9.84÷3=谈话:该怎样计算呢?先自己想一想,做一做。(2)将你的想法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3、汇报展示。(1)估算:9÷3=3,9.84米比9米多,水位平均每天上升3米多。(2)变成整数计算,9.84米=984厘米,984÷3=328(厘米)=3.28(米)(3)竖式算法。(只要合理,老师都要给予肯定。)4、谈话:下面我们来重点研究一下笔算方法。(1)9.84÷3=竖式怎样做?33)9.84 9  \n(2)除到十分位时商几?商的数表示的是多少?(2个十分之一)。(3)那么应该对着被除数的哪一位写商?怎样表示商写在了十分位?3.283)9.84 9  86 24240引导学生说出:要在个位3的右面点上小数点,也就是商里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4)谈话:除到被除数的十分位仍有余数2,应该怎么办?学生共同把这道除法竖式做完。5、解决问题:“长城号”通过每级船闸的平均时间是多少?(1)怎样列算式?(2)比较:这个题和前面学过的有什么不同?如果不够商1时该怎么办?学生:所以要在商的个位上写0,然后点上小数点再除。把整数部分个位上的数和十分位上的数合起来,看作25个十分之一,用5除,可以商5个十分之一。(3)概括:在什么情况下,小数除法中商的最高位是0?学生明确:被除数比除数小时,整数部分不够商1,要先在商的个位写0,点上小数点后再除。(4)深入:以后除到哪一位不够商1,就怎么办?学生:都要在那一位上写0占位。(5)计算完后,可以让学生用乘法验算。(6)拓展:除法在什么情况下得到的商比1小?在前面教学的基础上,学生会说出:只要被除数比除数小,商的个位上就不够商1,这样的除法得到的商都比1小。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1、自主练习2:竖式计算。(1)43.2÷652.5÷15(2)4.5÷519.2÷24第一组是一般的小数除法,第二组是整数部分不够商1的情况。学生独立完成,指名上黑板计算,说一说:在写竖式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全班交流,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2、解决实际问题:(出示课件)(1)自主练习1:哪种笔便宜?第一种:每袋4支,8.80元,第二种:每袋5支,12.50元,第三种:每袋6支,12.60元,\n学生独立分析解答问题。全班交流完善想法:比较出哪种笔最便宜。(2)自主练习6:学生独立完成,在组内交流,能正确分析解答,积极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巡视,观察学生是否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最后进行全班性交流。四、题组检测五、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进行总结,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学习主要内容。)题组设计:1、竖式计算:89.52÷821.6÷1817.5÷3510.8÷122、小明与同学去买早餐,4人一共花了25.8元,平均每人花了多少元?3、林丽出生时体重是3.25千克,3个月后体重是7千克,林丽的体重平均每月增长多少千克?板书设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3.283)9.84 9  86 24240教学反思:\n第4周第4课时第三单元课题:信息窗一: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课型:新授课第2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理解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2、能正确地进行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理解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是:正确地进行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导学设计修改补充一、串联情境,唤醒旧知:(出示情境图)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被雄伟三峡的情境吸引住了,提出并解决了许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看,问题口袋里还有问题呢!二、自主尝试、探索新知:1、出示问题:平均每天发电多少亿千瓦时?学生口答算式,师板书:24.9÷25=谈话:该怎样计算呢?先自己想一想,做一做。2、你算到了哪一步?与前一节课的计算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观察:除到十分位时,余下了多少?是24个几分之一?谁有办法在“24”的末尾添上一个什么数字,使数的大小不变继续除下去?学生可以想到:添“0”继续除。继续深入:为什么可以添“0”,添“0”后的240又表示什么?3、谈话:同学们想的办法真好,以前在整数除法中,除到余数比除数小可以不计算了,现在学习了小数除法后,可以添0把余数化成更小的计数单位后继续除。现在请大家继续往下计算。学生把这道题算完,体会:除到被除数的末尾有余数,在余数的后面添“0”继续除。4、你会计算13÷2吗?62)13 12  1接下去怎么算呢?学生动手计算、用心体验,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想一想、说一说,以加深印象。5、想一想:通过前面的学习,你认为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怎样计算?引导学生进行总结,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学习主要内容。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1、自主练习5:你能接着算下去吗?\n2、自主练习9:火眼金睛辨对错。学生先独立判断对错,然后交流沟通。3、自主练习8:解决实际问题学生根据题意列出算式,探讨计算方法。四、题组检测五、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把你的收获说给同位听一听。题组设计:1、先计算,再验算。7.8÷436÷161÷2548÷51.75÷350.42÷122、鲸的体重约是78吨,大象的体重约是4吨,蓝鲸的体重是大象的多少倍?3、一辆汽车行了73.5千米用了5千克汽油,平均每千克期有幸多少千米?板书设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24.9÷25=教学反思:\n第4周第5课时第三单元课题:信息窗一: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课型:练习课第3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理解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2、能正确地进行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理解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是:正确地进行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导学设计修改补充一、基本练习:1、自主练习4:口算6.4÷47.5÷512.5+0.516×0.51.2÷30.3×0.724.8-87.2÷4开火车进行,其他同学进行判断。选择几道题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2、引入课题。这节课,大家一起来进行练习。通过练习,我们要进一步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能正确地、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二、巩固练习:1、竖式计算: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23.5÷5=77÷35=4÷16=初练三种类型除法题,指名板演,揭示练习重点。(1)看黑板,谁能结合我们前两节学过的小数除法的知识来说一说这三道题,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2)那谁又能说一说在计算这三种题型时分别需要注意些什么?引导学生回答: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要按整数除法来计算,关键是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被除数比除数小,整数部分不够商1要商0;如果末位有余数,在余数后面添0继续除。三、综合练习:1、自主练习10:(1)一艘轮船平均每小时行50千米\n,它从武汉到南京大约需要多少小时?(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并解答。然后在小组内交流,相互沟通学习。2、自主练习11:一块草坪的面积是504平方米,宽16米,(1)草坪的长是多少米?(2)如果将宽增加12米,面积增加多少?先分析数量关系,自主解答,再进行小组交流。小组交流合作要求:①先确定有几种方法可以解决问题。②分工合作,用不同的方法解决。3、自主练习13:(1)一支百合多少钱?(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四、拓展练习:第33页聪明小屋: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在组内交流,进行小组讨论,说一说自己的发现,正确分析问题,并得出规律。五、题组检测六、全课总结:题组设计:1、口算0.24×34.8÷65.6÷70.25×42、为“保护地球,关爱环境”,五年级一班23名男生和26名女生开展收集废报纸活动。9月份平均每人收集2.7千克,全班一共收集了多少千克?如果每千克卖0.9元,一共可以买多少元?板书设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教学反思:\n第6周第1课时第三单元课题:信息窗二: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课型:新授课第1课时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在探究、交流的过程中体验利用转化的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理解除数是小数除法的算理。2、让学生经历算法的比较、分析过程,体会算法的优化并学会进行选择,进而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初步学会并掌握除数是小数除法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与人交流的态度与能力,同时体验学习活动带来的成功愉悦。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是:体会算法的优化并学会进行选择,进而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初步学会并掌握除数是小数除法的笔算方法导学设计修改补充一、复习铺垫1、出示口算卡片)1.342×10= 1.5×100= 0.5×1000=  2、要使下列各小数变成整数,必须分别把它们扩大多少倍?小数点怎样移动?    1.2    0.67    0.725   0.0033、填表被除数565605600除数770 商  8(1)请同学们看这个表,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2)说说被除数、除数和商之间有什么变化规律?4、计算:27.82÷13    38.5÷14二、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谈话:通过上面的练习,老师了解了大家对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计算以及商与被除数、除数之间的规律掌握得很好。今天老师将继续给大家带来三峡的有关介绍,并和你们一起来学习新的知识。(出示情境图)谈话:观察情境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吗?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进行板书:闸门的高是“我”身高的多少倍?三、自主探索,获取新知(一)学习被除数和除数小数位数相同的计算方法1、谈话:根据刚才的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学生口答算式,师板书:38.5÷1.4=\n观察、比较这个算式的除数和刚才练习中的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怎样来计算。(揭示课题:除数是小数的除法)2、解决问题,引发思考。同学们,我们学过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现在请大家想一想,除数是小数应该怎样计算?(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这个想法不错,那怎样将除数由小数转化成整数呢?请同学们开动脑筋想一想,可以同组同学讨论。3、探究计算方法,认可择优。⑴学生交流想法,汇报讨论结果,说说各自的理由。学生中可能出现的答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第一种情况:将单位“米”化成“分米”来计算。  38.5米=385分米1.4米=14分米385÷14=27.5第二种情况:根据商不变的规律:把38.5和1.4同时扩大10倍计算。 385÷14=27.5第三种情况:竖式计算(可能没有,有的话,方法不一定正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变化后的算式有什么共同之处?(除数都转化成了整数)也就是说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了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出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其实,同学们刚才在思考的过程中用到了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思想——转化的思想。(板书:转化)就是把没学过的知识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从而来解决问题。这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要不断地应用。⑵交流算理。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把除数由小数转化成整数?(利用商不变的规律转化,或通过改写单位)在转化的时候,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多少倍,是由哪个数的小数位数决定的?(除数,因为我们只要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就成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你认为哪一种比较方便呢?(让学生随意选择,但必须说明理由)教师小结:同学们,其实我们在计算的时候,一般根据商不变的规律,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就可以了,这样数据比较小,容易计算。当然,在变化过程中,除数转化成了整数,被除数也要跟着扩大相同的倍数。⑶这种转化的思想如何在竖式中体现出来呢?下面我们一起用竖式计算这个题目(边说边写好横式、竖式)首先我们应先把除数转化成什么?(整数)把1.4转化成整数,我们把小数点划去就可以了。把小数点划去,1.4就转化成了14,这个数就扩大了10倍。扩大10倍,其实就是把小数点向右移了一位。\n被除数怎么办?(也要扩大10倍)扩大10倍把小数点向右移一位。我们把原来的小数点划去,移过一位点上一个新的小数点。现在把这道题变成几除以几了,我们会算了吗?怎么算?教师引导学生将竖式书写完整。提问“商的小数点为什么点在这儿?”通过我们刚才这个题目的计算,你认为(1)怎样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追问:(2)怎样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根据商不变的规律)4、指导看书,教材34—35第一个红点的内容。并让同桌再次说一说竖式中的问题“小数点为什么点在这儿?”5、巩固练习竖式上直接转化的方法,明确以除数为标准进行转化。⑴学生尝试完成自主练习4中的两道题目。2.46÷0.064.56÷1.9⑵学生反馈常用列竖式的方法,提醒小数点。①关键是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再计算。②转化中以除数为标准,根据商不变的性质,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但是被除数并不一定也要变成整数。⑶教师小结: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先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看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然后按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法则进行计算。(二)学习被除数小数位数比除数位数少的计算方法谈话:上面我们以“闸门的高是小男孩身高的多少倍?”为题学习掌握了被除数和除数的小数位数相同的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方法。如果老师再给大家提供一个信息“我们的书桌高0.77米”,你能求出“闸门的高是书桌高的多少倍”吗?1.列出算式,38.5÷0.77=并尝试用竖式计算。2.教师巡视,请算法不同的学生进行板演。3.集体交流反馈。刚才在计算时顺利吗?有没有遇到什么问题?或者有什么发现?(预设:1、学生会说出在计算时发现被除数的小数位数比除数少,教师借势引导学生共同研究重点问题。2、学生没有说出,或者学生没有计算障碍,教师提出疑问组织学生讨论发表见解。)根据学生的板演,教师提出问题:⑴在将除数转化成整数后,除数扩大了多少倍?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⑵此时被除数应随着进行怎样的转化?⑶被除数的小数点也应随着向右移动两位,但现在的被除数只有一位小数,你们说该怎么办?\n在讨论中,引导学生说清补“0”的情况。教师小结:在计算此类题目时,我们仍要根据商不变的规律,将除数转化成整数,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的,要用“0”补足。4.巩固练习:自主练习4的10.5÷0.219÷0.45学生独立计算,两人板演,集体订正。尤其注意被除数位数不够补“0”。(三)总结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法则1.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认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应该怎样算?同位互相说一说。2.出示,提炼并板书:一看……二移……三算……四、巩固练习,加深理解1.自主练习1.填一填。出示题目,明确题目要求。“请同学们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并想想你是怎么填的?”学生独立完成,出示课件集体交流,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2.自主练习2.读题审题,独立列式计算,集体交流。第二个问题可以放于课后学生搜集资料之后再做交流。3.自主练习3.火眼金睛辨对错。逐题出示,学生判断对错,并分析错误原因。课件随即演示进行正确修改。4.自主练习4剩余四道题目,学生可任选一道进行计算。自主练习5,课堂时间充足可在课堂进行。五、题组检测六、全课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说说你的收获或体会。题组设计:1、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先移动()的小数点,使它变成(),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移动(),位数不够的,在被除数的(),然后按照除数是()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2、用竖式计算18÷0.363.36÷9.63、做一套衣服用布1.8米,64.8米布,能做多少套衣服?板书设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38.5÷1.4=一看……二移……三算……教学反思:\n\n第6周第2课时第三单元课题:信息窗二: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课型:练习课第2课时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在探究、交流的过程中体验利用转化的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理解除数是小数除法的算理。2、让学生经历算法的比较、分析过程,体会算法的优化并学会进行选择,进而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初步学会并掌握除数是小数除法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与人交流的态度与能力,同时体验学习活动带来的成功愉悦。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是:体会算法的优化并学会进行选择,进而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初步学会并掌握除数是小数除法的笔算方法导学设计修改补充一、创情导入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共同探究学习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继续巩固这方面的知识,比一比看谁的知识掌握的最扎实好吗?二、自主练习,巩固提高(一)基本练习1.口算:(自主练习6)2÷0.5=0.24÷0.2=0.4÷8=6÷0.021.3×0.2=7.2÷0.8=8×0.52.8+8=0.39÷0.03=0.1×0.1=3.2-2.9=21÷0.3=计时,反馈时不同类型的题目让学生说说是怎么计算的?2.填表(自主练习9)出示题目:不用计算,你能将表格填写完整吗?被除数2.5625.62562560除数0.323.2320商888学生独立填写之后,交流时请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填的,根据是什么?(二)探究应用1.探究规律:(自主练习8)出示题目:计算下面各题。(可用计算器计算)56.8÷84.4÷2.235.56÷12.756.8÷0.84.4÷0.2235.56÷0.127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商比被除数大,在什么情况下商比被除数小?\n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三组题目进行计算,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将题目及结果板书在黑板上。观察算式及结果,你有什么发现?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相互补充。根据自己的发现,你能说一说在什么情况下商比被除数大,在什么情况下商比被除数小?教师根据学生叙述出示规律并板书:在除法中,如果被除数和除数都大于零,那么当除数>1时,商<被除数;当除数=1时,商=被除数;当除数<1时,商>被除数。2.运用规律:(自主练习10)出示题目:在里填上“>”、“<”或“=”。48.5÷1648.532.4÷0.4532.4210÷1.42101.8×2.91.87.26÷17.260.25×3.63.6学生根据自主练习8所掌握的规律,判断并填空。集体交流时,学生说出自己所填答案,并说明判断理由。师小结:在今后的学习中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学会运用我们学到的规律对计算结果进估测和检验。(三)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1.自主练习7蜜蜂20千米/时蝴蝶7.5千米/时仙鹤72.6千米/时(1)仙鹤飞行的速度是蜜蜂的多少倍?(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计算,然后小组交流。对小组合作完成情况进行比赛,第一个完成的上来交流。(注意不同类型题目的计算方法的掌握。)2.自主练习11出示题目:散海栈多味鱼的购物小票单价46.00元/kg总售价27.60元同学们,看老师的购物小票被弄脏了,你能帮助我算出多味鱼的净含量吗?学生思考,交流想法。什么是“净含量”呢?(就是所购物品的数量)那怎样求数量?(数量=总价÷单价)算是可以列成?(27.6÷46)你能自己完成计算吗?交流结果。师小结:谢谢大家,运用所掌握的数学本领帮我解决了一个难题。愿意继续接受挑战吗?3.自主练习12出示题目:我国五种地形面积情况统计如下。地形名称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面积316.8249.6115.2182.496\n(万平方千米)(1)我国的山地面积约是丘陵面积的多少倍?(可用计算器计算)(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在问题(1)中的“约是”是估算吗?对,不是。所以结果仍然要求准确值。独立解决问题,然后小组内进行交流,选出代表进行集体交流。(或是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重点交流订正)三、题组检测四、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把你的收获说给同位听。题组设计:1、竖式计算:0.654÷0.06= 9÷3.6=  0.0456÷0.15=2、出示题目:不会飞的鸟鸵鸟鸸鹋几维鸟身高:2.5米身高:1.6米身高:0.3米体重:150千克体重:50千克体重:2千克速度:70千米/时速度:60千米/时速度:16千米/时蛋重:1.4千克蛋重:0.7千克蛋重:0.42千克(1)鸵鸟的身高是鸸鹋的多少倍?(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板书设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教学反思:\n第6周第3课时第三单元课题:信息窗三:求商的近似值课型:新授课第1课时教学目标1、创设具体情境,解决实际问题,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商的近似数;能通过笔算发现循环小数的特点,掌握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概念。2、使学生在求商的近似数的过程中感受近似数的实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应用能力。3、通过选择生活中的数据信息,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商的近似数;能通过笔算发现循环小数的特点,掌握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概念。教学难点是:在求商的近似数的过程中感受近似数的实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应用能力。导学设计修改补充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三峡工程的很多信息,解决了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除了三峡大坝之外,我们国家还有很多水利工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情境图)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1.提出问题谈话:观察情境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的进行板书,如:三峡大坝的高度约是八盘峡坝的多少倍?三峡大坝的高度约是十三陵蓄能坝的多少倍?把其他学生提出的合理问题先放进问题口袋,课后再解决。2.解决问题(1)谈话:下面我们先来解决“三峡大坝的高度约是八盘峡坝的多少倍?”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学生口答算式,师板书:185÷33谈话:该怎样用计算器计算呢?先想一想,再算一算。(2)将你的结果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有什么发现。3.汇报交流学生可能发现:(1)由于学生计算器不同,显示的小数部分位数可能不同,也有的计算器上显示字母E。谈话:怎么计算器显示的结果不同呢?究竟是怎么回事,你知道吗?学生明确因为除不尽,小数部分有无数位,而计算器只显示小数部分的前几位。(2)小数部分数字总是“60、60”重复出现。\n谈话:你们很善于观察,这确实是个很有趣的现象。4.尝试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值谈话:遇到商除不尽的时候,一般情况下,要用“四舍五入法”求出商的近似值。什么是“四舍五入法”呢?谈话: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两位小数、保留一位小数或者保留整数,结果各应是多少?自己写一写,再和同位交流一下你是怎么想的。5.尝试笔算接下来我们解决“三峡大坝的高度约是十三陵蓄能坝的多少倍?”这个问题,你能笔算出结果吗?在计算的过程中,有什么重要的发现可以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6.汇报交流谈话: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可能发现:(1)除不尽,商从百分位开始后面都是6;(老师给予肯定,可追问,为什么你确定后面的数位都商6呢?)(2)继续除下去,余数都是“5”,商也都是“6”(给予表扬,不仅善于观察,更善于思考。正是因为发现了余数重复出现数字“5”,我们才确定后面的数位上都商“6”。)7.练习求近似值结果保留两位小数是多少?保留整数呢?8.计算8.05÷3.7,得数保留两位小数,集体订正。9.概括循环小数概念。谈话:5.……,2.4666……,2.……这3个数有什么共同特点?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适时概括出循环小数、无限小数和有限小数的意义。10.读书P44你知道吗?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1.自主练习1用“四舍五入法”求出商的近似值,填入下表。保留整数保留一位小数保留两位小数23÷746.4÷1351.5÷292.自主练习5用计算器计算。(得数保留两位小数)10.4÷62.772÷2.13.95÷0.2710÷716.65÷3.31.792÷0.14独立计算,集体订正,有错误的要说说错误原因。3.自主练习7先用计算器计算,再将得数是有限小数的涂上红色,得数是无限小数的涂上绿色。\n10÷35÷81.1÷737.1÷2.99.8÷0.64÷966.1÷0.94.16÷1.3独立计算,集体订正。四、题组检测五、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六、课后作业:自主练习2、4、9题组设计:1、计算下面各题。(得数保留一位小数)18.9÷2.324.5÷0.657.8÷6.343÷135.41÷3.71.4÷0.451、自主练习3名称速度(千米/时)名称速度(千米/时)鳁鲸55飞鱼65长须鲸50鲨鱼40抹香鲸22枪乌贼41旗鱼120金乌贼26箭鱼130短蛸15(1)箭鱼的速度约是鲨鱼的多少倍?(得数保留一位小数)(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板书设计:求商的近似值教学反思:\n第6周第4课时第三单元课题:信息窗三:求商的近似值课型:练习课第2课时教学目标1、创设具体情境,解决实际问题,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商的近似数;能通过笔算发现循环小数的特点,掌握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概念。2、使学生在求商的近似数的过程中感受近似数的实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应用能力。3、通过选择生活中的数据信息,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商的近似数;能通过笔算发现循环小数的特点,掌握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概念。教学难点是:在求商的近似数的过程中感受近似数的实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应用能力。导学设计修改补充一、串联情境,唤醒旧知(出示情境图)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提出并解决了有关于我国各水利工程大坝高度的问题。看,问题口袋里还有好多问题呢!你想知道吗?(出示问题口袋里的题目)(1)三峡大坝的高度约是葛洲坝的多少倍?(2)三峡大坝的高度约是老虎哨的多少倍?学生独立解决问题,集体订正。用什么方法取得近似值?二、巩固练习,提高能力1.自主练习6根据生活实际想一想,怎样取近似值比较合适?(1)为了绿化校园,学校买来2.2千棵草种,每千克草种9.28元。买草种花了多少钱?(2)保管员要把2.2千棵草种放进小玻璃瓶中保存,每个小玻璃瓶最多只能盛0.35千克,准备6个这样的小玻璃瓶够吗?学生独立尝试解决问题,集体订正。第(2)小题会出现分歧,引发学生讨论,6个小玻璃瓶到底够不够?为什么不用四舍五入法呢?学生明确一般情况下用四舍五入,但也要考虑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自主练习8(1)一个书包标价为25美元,折合人民币大约多少元?(2)800元人民币大约能换多少日元?(得数保留整数)(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谈话:说说你对表格里信息的理解。在学生正确理解兑换问题后,独立尝试解决问题,集体订正。\n3.自主练习11邮件种类质量级别普通国际资费(元)信函20克和20克以内4.0020克以上每增加10克或其零数加收0.50印刷品20克和20克以内3.0020克以上每增加10克或其零数加收0.40小包100克和100克以内7.00100克以上每增加100克或其零数加收4.50(1)小力给国外的姑姑寄信花了4.5元钱,他的信可能重多少克?谈话:谁愿意把你理解的题意和大家说一下?要用到哪些相关信息?学生尝试解答,集体订正。注意“20克以上每增加10克或其零数加收”的理解。(2)小强的礼品(重360克)如果以小包的形式邮寄,需要花多少元?找到相关信息,独立解答,集体订正。(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出并解答问题,集体交流。4.自主练习12(1)让学生先读题,分析题意。(2)独立列式计算(3)全班集体交流。5.自主练习13找规律,填得数。(可用计算器计算)可以根据规律填数,再用计算器检验。谈话:发现有什么规律?四、题组检测五、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把你的收获说给同位听。题组设计:1、自主练习102000年中国、俄罗斯、加拿大三国陆地面积和人口情况统计。(1)中国人口数约是加拿大的多少倍?(得数保留整数)(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可用计算器计算)2、计算得数保留两位小数9.68÷5.249÷2432÷4.2板书设计:求商的近似值教学反思:\n\n第6周第5课时第三单元课题:信息窗四:带[]的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课型:新授课第1课时教学目标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明确中括号的写法、作用及含有小、中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运算。2.、在理解混合运算顺序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能用中括号解决实际问题,发展数学思维。3.、在数学学习中,进一步感受混合运算的应用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培养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明确中括号的写法、作用及含有小、中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运算。教学难点是:感受混合运算的应用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培养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导学设计修改补充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谈话: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从三峡工程几个重要的水库的建设学到许多数学知识,其实水库的建设还有赖于对三峡区域内移民的搬迁工作的合理规划,那我们国家又是如何规划的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出示情境图)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1.提出问题,明确目标谈话:观察情境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的进行板书,如:第一、二期移民共有多人万人?第三、四期还剩多少万人?2.解决问题(1)谈话:从信息中可以看出一、二期安置的移民人数接近,那第三、四期平均每期移民有多少万人呢?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呢?给学生思索的时间。谈话:该怎样计算呢?先自己想一想,做一做。(2)交流汇报。(通过学生对题目的分析,阐述算式的含义)①分步计算先求前两期有多少②综合计算从总数中连续减去(板书这两种算法,其余只要合理,老师都要给予肯定)3.对比异同(1)对比这两种思路有什么相似的地方,(2)对比算式又有什么不同点?(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加深对题目的分析与对比)4、列综合算式学生思考,尝试列式,学生可能出现:算式1:113-(34.15+38.25)÷2\n算式2:(113-34.15+38.25)÷25.认识中括号。(1)分析综合算式的错误原因,明确运算顺序。谈话:怎样列式才能先算113减(34.15+38.25)呢?进行讨论,学生可能会想出很多类似中括号的方法,如113-(34.15+38.25)÷2等。(2)介绍中括号的写法读法,明确作用。谈话:为什么要用[]?引导学生感受到中括号的使用改变了原来先乘除的运算顺序,符合解题思路。谈话:中括号与小括号有什么区别?使学生明确各自的作用(3)检验运算顺序。谈话:[113-(34.15+38.25)]÷2应该如何计算?师板书。(4)学生计算验证结果。请学生板演。6、归纳运算顺序。谈话:今后的算式中如果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我们又该如何计算?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1.自主练习2。出示题目,明确题目要求。引导学生明确运算顺序,然后再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2.自主练习3。这道题与例题相似,让学生弄清楚条件之间的关系。列综合算式独立解答。3.自主练习5。这是一道走进生活的题目。四、题组检测题组设计:1、计算下面各题。9.8×[2.5-(0.95+1.3)]0.5×[(0.09+1.29)÷0.23]2、两部科学教育片,第一部胶片长585米,放映了19.5分钟。照这样计算,第二部胶片长720米,需要放映多长时间?3、一个运输队要运331.63吨粮食,第一天韵了76.63吨,剩下的3天运完,平均每天要运多少吨?板书设计:带[]的小数四则混合运算113-(34.15+38.25)÷2[113-(34.15+38.25)]÷2教学反思:\n第7周第1课时第三单元课题:信息窗四:带[]的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课型:练习课第2课时教学目标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明确中括号的写法、作用及含有小、中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运算。2.、在理解混合运算顺序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能用中括号解决实际问题,发展数学思维。3.、在数学学习中,进一步感受混合运算的应用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培养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明确中括号的写法、作用及含有小、中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运算。教学难点是:感受混合运算的应用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培养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导学设计修改补充一、计算练习,形成技能1、口算训练基本功出示自主练习1计时口算,检验学生对小数乘除法的掌握情况。集体订正时重点交流小数计算方法的运用,同时对个别题目可适当增加简便方法的渗透,如2.8×0.5可利用2.8÷2来计算,80÷0.5相当于80×22、混合预算中注意简便算出示自主练习8谈话:在混合运算中运算顺序有哪些要求?引导学生归纳完整的运算顺序要求(1)含有同一级运算的应该如何计算(2)含有两级的呢?有括号的怎么办?注意:有简算的要尽量用简便运算。如4.8×12-4.8×2二、应用练习,训练思维1.两步应用题谈话:上节课我们通过解答问题理顺了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今天我们就利用综合算式来解决问题。出示自主练习4学生分析题目中给出的信息,自主解答。交流:说说你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还有什么不同的解决办法?教师讲学生列式板书:(51.5+60.5)×3.551.5×3.5+60.5×3.5对比算式感受解题思路的改变对运算顺序的变化,同时明确小括号的作用。2.三步应用题(1)出示自主练习9用综合算式解答,复习中括号的实际应用。(2)自主练习7学生自主审题。集体汇报解题思路或分析条件之间的数量关系,独立解答。\n(1)对比谈话:同样是三步应用题,一题有中括号和小括号,一题只有小括号,二者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对解题思路与运算顺序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3、开放题目自主练习10可在第一问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提问。三、拓展延伸,灵活应用1.自主练习第6题理解题意,重点明确0.1mg×100片,口服每日3次,每次0.2mg学生独立做,然后班内交流不同做法。2.自主练习11题此题是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题目(1)先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对出租车计费情况的认识。(2)再利用现实数据,分析李老师共付23元包含几部分内容。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四、题组检测题组设计:1.选一选。(把正确的答案序号填在括号里)(1)计算5×[(6.8--6.8)÷0.2结果是()。A.0B.1C.17(2)l.5与2.5的和乘3.2,再除以1.6得多少?正确的算式是()。A.(3.2×1.5+2.5)÷1.6B.3.2X(1.5+2.5)÷1.6C.3.2)41.5+2.5÷1.6(3)2.5×100与2.5÷0.01的结果()。A.相等B.积较大C.商较大2、水利工程队修建一条长215.55米的水渠。甲队平均每天修10.8米,修了14天后乙队继续修。乙队平均每天修11.7米,还要几天修完?3、妈妈去超市买食品。她看到巧克力有两种包装:一种是每盒12块,价钱是16.5元;另一种是每盒20块,价钱是22.5元。买哪种比较便宜?你能用学到的知识帮妈妈算一算吗?板书设计:带[]的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反思:\n第7周第2课时第三单元课题:回顾整理课型:复习课第1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解决实际问题,能比较熟练的口算、笔算小数除法。2、在探索中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理解运算的意义形成必要的运算技能。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解决实际问题,能比较熟练的口算、笔算小数除法。教学难点是: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理解运算的意义形成必要的运算技能导学设计修改补充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谈话: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小数除法的一些知识,这节课我们来复习一下。首先我们来一个口算小练习,看谁算的又快又对。口算:1.6×500.52+0.150.9÷0.153.8+4.70.6×0.048-5.77.2+0.62.6-0.521.4×60二、自主探索,巩固算理1.提出问题,明确目标谈话:请同学们拿出笔计算这样一道题:21.45÷15学生根据题意列式并用竖式计算。教师逐步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边思考边做:①学生观察除法竖式,小组讨论:A商的小数点的位置与被除数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关系?B每一位商各应该写在被除数哪一位的上面?C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与整数除法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②全班交流,逐步总结出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要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每一位商都要写在被除数相同数位的上面。④练习: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商中间有零是怎样处理的?与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2、回顾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算理谈话:请同学们在来试算一下这道题:56.28÷0.67①这个除法算式中被除数和除数都是小数,应该怎么办?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相同的倍数,商有何变化?先让学生尝试,再集体分析、订正。②计算:10.44÷0.725被除数、除数要同时扩大1000倍,此时,被除数小数点应移到哪里?③练习:20÷4.8三、解决运算时遇到的实际问题1、学生独立计算:58.6÷11\n谈话:所得到的商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小数。让学生思考循环小数的特点是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循环小数的特点:⑴重复出现的数字是接连依次不断的;⑵小数的位数有无限多;⑶用省略号来表示无限多的小数位数。2、解决除不开的问题。在复习时,我们已经求过积的近似值,大家想一想:求商的近似值和求积的近似值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师让学生按要求取近似值,巡视时,注意学生计算时取商的近似值的做法对不对。做完后,让学生说一说按照不同的要求,取不同的商的近似值是怎样求出来的?教师:今后做小数除法时,如果遇到除不尽的情况通常保留一位、两位或三位小数。商是循环小数的也可以根据需要取它的近似值。例如,上题的商,可以保留两位小数,也可以保留三位小数。板书:保留两位小数,商的近似值为5.33保留三位小数,商的近似值为5.327四、巩固练习,加深理解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学生独立完成,指名上黑板计算。全班交流,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五、题组检测题组设计:1.直接写得数。2.2×6=8.4÷0.4=0.125×8=4.5÷0.9=2.5×4=1.9×4=1.8×4=5.2÷4=1.5×3=2.下列哪些数是循环小数?圈一圈。1.5353……0.192925.……3.24657……1.0658.4666……3.334.66······2.7······4.用竖式计算。3.56÷0.11(保留整数)4.51×0.08(保留两位小数)板书设计:回顾整理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保留两位小数,商的近似值为5.33保留三位小数,商的近似值为5.327教学反思:\n第7周第3课时第三单元课题:回顾整理课型:复习课第2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解决实际问题,能比较熟练的口算、笔算小数除法。2、在探索中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理解运算的意义形成必要的运算技能。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解决实际问题,能比较熟练的口算、笔算小数除法。教学难点是: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理解运算的意义形成必要的运算技能导学设计修改补充一、串联情境,唤醒旧知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回顾整理了本单元的所有知识,提出并解决了许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这节课我们来做一些练习。1、口算:2、在( )里填上“〉”“〈”或“=”4.59÷4()4.599.5÷0.92()9.50÷18.2()0×18.271.4+0.999()71.4+11.54÷(1+0.01)()1.54(4.05+4.5)÷2()4.055.08×1.01()5.083.9÷0.98()3.9二、自主尝试,探索知识谈话:仔细推敲每一部分中的概念,认真加以辨析。1、9.749保留一位小数是9.8。(  )2、两个数相乘的积一定大于乘数。()3、两个数相除商是7.2,如果把被除数扩大10倍,除数不变,则商是(  )。如果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5倍,则商是(  )。 4、在除法中,被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除数乘以0.1,则所得的商不变。(  )5、0.63÷0.5商的位数是()。A.二位  B.三位   C.四位   D.五位6、妈妈用0.8元买了4千克白菜,每千克白菜()元。1元能买()千克白菜。A.0.2    B.5    C.3.27、小毅上周练习了4天慢跑,他一天中最远跑了3.3千米,最短跑了2.4千米,那么4天中,小毅一共跑了()千米。A.4~8千米B.8~13千米C.于16千米8、15.78÷3.3的商与()的商是相等的。A.157.8÷3.3B.1578÷33C.1.578÷0.33三、计算练习,提高计算能力谈话:想想有关小数计算的法则和一些简便计算的方法,注意审题,细心计算。15÷0.060.054÷3.60.6×[(5-0.68)÷1.2]\n15.4÷[8×(6.34-4.59)](6.02+2.8)÷0.4-2.05四、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谈话: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以下问题,要仔细读题。1.对比练习:原计划8次运煤9.6吨,实际每次比计划多运0.4吨,照这样计算,几次可以运完?原计划8次运煤9.6吨,实际要求6次运完,这样实际每次应比计划多运多少吨?请一名学生做在黑板上。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比较这两道题。教师:“谁能说一说这两道题有什么不同?”指名请两、三个学生说,教师提示、补充。2、王老师为学校购买一些篮球,第一次买回15个,第二次买回同样的篮球29个,两次付的钱数相差641.2元,王老师第一次付了多少元?3、推销员每工作1小时可以挣6.5元,另外,每做成一次交易他可以得2.5元的奖金。某个星期他共收入212.5元,其中做成了7次交易,他这个星期工作了多少小时?4、小明带了35元钱到游乐场游玩:A海盗船的票价是20元;B海盗船的票价比碰碰车票价的4倍多2元;C蹦床的票价比海盗船的票价的2倍少10元;D海盗船的票价比飞天摩轮票价的2倍少10元;请同学们帮小明选择,小明可以玩哪几种游戏项目呢?(通过计算说明)(1)让学生先读题,分析题意。(2)独立列式计算(3)全班集体交流。五、题组检测题组设计:1、判断。(1)小数除以小数,商一定比被除数小。()(2)两个数相乘,积一定大于其中一个因数。()(3)一个数除以0.0l,等于把这个数扩大到原来的100倍。()(4)循环小数不一定是无限小数。()2、计算下列各题,能简算的要简算。0.8×0.25×4×0.520.19—2.9—7.13.8×10.13、袁老师的女儿出生时体重是3.24千克,半年后体重是9千克。平均每月体重增长多少千克?板书设计:回顾整理教学反思:\n第7周第4课时第三单元课题:我学会了吗课型:复习课第1课时教学目标1、会综合的运用所学过的知识,根据情境图选择合适的信息解决问题。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根据情境图选择合适的信息解决问题。教学难点是: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导学设计修改补充一、谈话导入谈话:同学们,学习了小数乘除法,你一定有了很多的收获。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来交流一下吧。二、基础练习。(一)说一说,看谁说的准。①小数的乘除法都是怎样计算的?②小数乘除法与整数乘除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③在计算小数乘除法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二)比一比,看谁算的快。4.8÷0.0672÷0.86.3÷0.091.3+2.83.2-1.90.49÷0.70.04×1.23.2×0.6(三)填一填,看谁学的牢。(1)27×32=864,那么2.7×3.2=□;0.27×3.2=□(2)0.25÷0.5=□÷54÷0.25=□÷□(3)不计算,在○里填上合适的符号。287×0.98○2872.5×57○5.7×250.23×1.01○0.2398÷25○9828.6÷0.4○28.632.8÷0.2÷5○32.8(4)下面的说法对吗?①一个数的1.02倍比原来的数要大。()②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也同样适用。()③除法运算中,商一定比被除数小。()④2.5÷0.01与2.5×100的结果相等。()(四)算一算,看谁算的巧。(1)竖式计算。(带※的结果保留两位小数)51.3×2.06※0.037×11.8※9.62÷0.15857.76÷15.2(2)脱式计算。(能简算的要简算)5.26+3.14+4.74+4.860.9+99×0.94÷0.8-0.8÷48.59-4.1×0.1-4.591.5×[1÷(2.1-2.05)][16.7-(6.2+9.5)]×8.3三、解决问题谈话:小明要去超市买点食品招待客人,你能帮助一下他吗?\n出示课本第53页利民超市部分食品价格表。(1)有10元钱,最多可以买多少听可乐?(2)用20元钱买5袋话梅,应找回多少元钱?(3)用0.75千克奶糖和一袋巧克力,一共要花多少钱?(4)有20元钱,买0.6千克水果糖,剩下的钱能买几袋花生?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四、拓展延伸谈话:据不完全统计,我们学校学生平均每人每天的零用钱约为2.5元。根据这条信息,你想进一步了解哪些信息?学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①一个人一年的零用钱大约是多少2.5×365=912.5(元)②全班同学一年的零用钱大约是多少。2.5×50×365=45625(元)……谈话:看到我们得到的数据你想到了什么?如果我们能够每天节约1.5元,你能算一算我们全校同学一年能节约多少钱吗?(按1000人计算)1.5×1000×365=1500×365=(元)如果这些钱用来买数学书捐给希望小学,可以买到多少本呢?(学有困难的同学可以用计算器计算)÷5.93≈92327(本)你有什么感受?五、题组检测六、收获总结。谈话: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题组设计:1、计算下列各题,能简算的要简算。7.2×1.9+1.9×2.80.96÷[0.5×(6—2.8)]50.4÷[(3.07+2.53)×2.5]2、小强骑自行车0.8小时行13.6千米,骑摩托车每小时行48千米。小强骑摩托车每小时行的路程是骑自行车每小时行的路程的多少倍?(得数保留整数)3、学校买来6把拖把和14把扫帚,共付了215.4元。每把扫帚7.5元,每把拖把多少元?板书设计:我学会了教学反思:\n第7周第5课时第三单元课题:聪明的测量员课型:新授课第1课时教学目标1、在学习了小数除法知识基础上,探索生活中一些特殊物体的长度、质量、面积等的测量方法,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深化。2、获得测量特殊物体的长度、质量、面积等的活动经验和具体方法,培养小组合作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3、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长度、质量、面积等的测量方法教学难点是:测量特殊物体的长度、质量、面积等的活动经验和具体方法导学设计修改补充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展示情景图中的特殊物体(字典、铜线圈、一堆花生米、一块蚊帐)。2、你想知道这本字典一页纸的厚度、一根铜丝的直径、一粒花生米的质量和蚊帐上一个网眼的面积吗?3、提出问题(1)这些特殊物体的长度、质量、面积、直径能够直接测量出来吗?(2)怎样才能知道呢?现在就请你来做一个聪明的测量员。(出示课题)二、动手实践探索方案活动要求:1、小组先估计物体的长度、质量、面积、直径,再讨论测量方案,最后动手操作。2、活动过程中,小组成员要分工合作。3、每项数据都要测量三次,然后取平均值。4、把测量的结果填在表格中。三、汇报交流拓展延伸1、汇报测量字典中一页纸的厚度的情况。请小组成员汇报交流以下情况(1)所测量的物体。(2)具体测量方案。(3)具体测量结果。(4)在活动过程中,是否还有无法解决或者带有疑问的问题?2、依次汇报测量一根铜丝的直径、一粒花生米的质量、蚊帐上一个网眼的面积的情况。3、其它组有没有不同的测量方法呢?\n4、谁能总结一下测量这些特殊物体的长度、质量、面积、直径的方法。四、总结回顾评价反思1、这次数学实践活动我们都测量了哪些物体的体积?2、你都有哪些收获或体会?3、如果你想继续探索,还有那些问题需要帮助解决?五、题组检测六、课后留疑开拓视野同学们,地球与月亮之间的距离很远,你知道它们之间的距离是怎样测量的吗?你想通过什么方式来了解呢?题组设计:1、测量课本中一页纸的厚度的情况。请小组成员汇报交流以下情况(1)所测量的物体。(2)具体测量方案。(3)具体测量结果。(4)在活动过程中,是否还有无法解决或者带有疑问的问题?2、测量一根头发的直径、一粒瓜子的质量。板书设计:聪明的测量员教学反思:\n第8周第1、2课时第三单元检测及讲评\n课时备课第8周第3课时课题第四单元方程的意义课型新授课第1课时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2、借助天平让学生亲自参与操作和实验,在经历天平由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动态过程中,加深对方程及等式意义的理解。3、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唤起学生保护珍稀动物的意识。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教学准备小黑板,天平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今天老师带来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几幅图片。(出示信息窗1的三幅动物图片)我们应该保护这些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今天这节课,就以这三种动物为话题,来研究其中的数学问题。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1、找出白鳍豚这组资料的等量关系,用字母表示。(1)提问:我们先来看白鳍豚的这组资料,你获得了哪些信息?(白鳍豚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濒临灭绝。1980年约有400只,比2004年多300只。)(2)根据情境图所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提出:根据“1980年约有400只,比2004年多300只”这句话写出等量关系式。(3)先自己写一写,再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2004年只数+300只=1980年只数1980年只数-2004年只数=300只1980年只数-300只=2004年只数(4)教师出示“2004年只数+300只=1980年只数”这个等量关系式,提问:你能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这个等量关系吗?自己想一想,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学生汇报:如用a表示2004年的白鳍豚只数,上面的等式就可写成a+300=400。(5)教师小结:刚才大家用了不同的字母来表示未知数。其实一般情况下,我们用字母x来表示未知数。上面的等式就可写成x+300=400。2、借助天平理解等式的意义。根据“x+300=400”:等号左边求得是哪一年的只数?(1980年的只数)等号右边是哪一年的只数?(1980年的只数)像上面这样表示左右两边相等的等式有哪些特点呢?下面,我们借助天平来研究一下。(出示天平)修正栏\n(1)提问:你对天平有哪些了解?(如果学生对天平的用途构造及使用方法不了解,教师可做简单的介绍。)(2)天平的左盘放了一个正方体,右盘是100克的砝码。放正方体的一头重。提问: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想办法让天平平衡吗?右盘加上50克的砝码,天平平衡了。(3)天平左盘放入10克砝码,右盘放入20克砝码。提问:观察天平平衡了吗?如何使它平衡?(左边再加上10克的砝码就平衡了。)提问:根据天平平衡的道理,你能用一个等式表示这个天平左右两边的关系吗?10+10=20(4)天平左盘放入一个20克砝码和一个小正方体,右盘放入50克砝码。谈话:小正方体的重量我们不知道,可以用X克来表示。用一个等式表示天平左右两边的关系,可以怎样写。20+x=50(5)出示两台平衡的天平:一台左盘放两个50克砝码,右盘放一个100克砝码。另一台左盘放4个x克的小方块,右盘放一个200克砝码。要求:用等式表示出天平左右两边的关系。50+50=1004x=200(6)谈话:通过前面的实验,我们知道天平平衡的现象可以用等式来表示。像前面我们研究的“x+300=400”借助天平就容易理解了。3、找出大熊猫这组资料的等量关系,再写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1)提问:继续看大熊猫的资料,你获得了哪些信息?2004年,我国野生大熊猫约有1600只,是人工养殖大熊猫数量的10倍。(2)你能用含有字母x的等式表示出大熊猫2004年人工养殖的只数与野生的只数的关系吗?师生总结:人工养殖的只数×10=野生的只数10x=1600如果用x表示人工养殖大熊猫的只数,则x×10=1600(3)学生打开教科书57页,结合图示进一步理解以上等量关系。4、找出东北虎这组资料的等量关系,再写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1)提问:继续看东北虎的资料,你获得了哪些信息?预计到2010年,全国最大的东北虎繁育基地的东北虎数量将达到1000多只,比2003年的3倍还多100只。(2)提问:根据以上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提出:先用文字\n表示出东北虎2003年的只数与2010年只数的等量关系,再用含有X的等式表示,最后画一画,在天平上表示出这个等式。(3)先自己写一写,再与小组同学交流。学生汇报:2003年的只数×3+100=2010年的只数列式为:3X+100=1000画图为:天平的左盘是3个X和一个100,右盘是1000。提问:这里的X表示什么?(x表示2003年的只数。)5、揭示方程的意义。(1)提问:刚才我们研究出这么多的等式,像x+300=40010+10=2020+x=5050+50=1004x=20010x=16003X+100=1000,你能给它们分分类吗?引导学生分成两类:含有字母的是一类,不含字母的是一类。我们把含有未知数的这类等式叫做方程。(板书)(2)组织学生讨论:X+5是不是方程?2+3=5是不是方程?说明理由。(3)组织学生交流:判断是不是方程,你觉得必须符合什么条件?方程必须含有未知数,还必须是等式。三、巩固练习加强应用1、出示自主练习1下面哪些式子是方程?让学生说说判断的依据是什么。2、出示自主练习2,看图列方程。3、出示自主练习3,填一填。四、回顾反思总结提升谈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五、题组检测题组设计:1.判断。(1)方程都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2)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叫做方程。   (      )(3)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是一回事。   (      )2.选择(1)2X+8.1=18.1是(     )①是等式不是方程       ②方程(2)4X<800(    )①不是方程     ②是方程(3)在下面的式子中,(    )是方程。①111A     ②3B-7      ②X÷10=7板书设计:方程的意义一般情况下,我们用字母x来表示未知数。我们把含有未知数的这类等式叫做方程。教学反思:\n\n课时备课第8周第4课时课题第四单元方程的意义课型练习课第2课时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2、借助天平让学生亲自参与操作和实验,在经历天平由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动态过程中,加深对方程及等式意义的理解。3、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唤起学生保护珍稀动物的意识。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教学准备小黑板,天平教学过程一、回顾整理1、出示:下面式子哪些是方程,并说明理由?6+x=1436-7=293x-125x+2x=6360+23>708+xx+4<14y÷18=32、写一个方程,然后在小组里交流,说说什么是方程。二、巩固应用1、自主练习4。(1)出示第一幅情境图,学生读题。根据图意先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然后再列方程。学生汇报:跳绳的根数-借出的=还剩的x-45=10跳绳的根数-还剩的=借出的x-10=45(2)出示第二、三幅情境图,学生独立完成。说说列出方程的等量关系。2、出示自主练习5,学生读题。要求:先写出等量关系式再列方程,然后在小组交流,看谁用的方法多。3、出示自主练习6。学生审题后独立练习,集体订正。谈话:通过以上信息,你有什么想说得和同学们交流。4、出示自主练习8。(1)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在解决第二问时,学生可能找不到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教师可提示学生,从表格中寻找数量间变化的规律,根据规律找到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即大豆数×3=豆腐数,然后再列出方程。修正栏\n(2)出示补充习题:一种铅笔的单价是0.8元。将表格填完整。数量/枝123456……总价/元0.81.63.2……X枝铅笔用去7.2元,列出方程。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说说等量关系式。5、出示自主练习7和9。先让学生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再列出方程。6、运用学过的知识,自己编一道含有未知数的题目,说出等量关系并列出方程。比如:小明今年x岁,老师今年33岁,是小明年龄的3倍。要求:先各自独立完成,再在小组里交流,最后全班反馈。三、交流质疑提问:在这节课中,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总结:我们在列方程表示数量关系时,要先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然后才能列方程。四、题组检测题组设计:1下面哪些是方程,在括号里打上√.(1)X+3=28(    )      (2)32X>64(     )(3)56+X-8 (   )      (4)15÷X=1(     )(5)20-8=12 (   )      (6)24-X=17(    )(7)X=5 (    )            (8)A+4=56(    )2.判断.(1)等式都是方程。                 (    )(2)方程都是等式。                 (     )(3)X=0是方程5X=5的解。            (     )(4)9.3-1.3=10-2是等式。           (     )板书设计:方程的意义我们把含有未知数的这类等式叫做方程。X—45=10教学反思:\n课时备课第8周第5课时课题第四单元信息窗二等式的性质1课型新授课第1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索,使学生理解等式的性质,学会用等式性质解方程。2、在观察、操作、讨论的过程中,掌握等式的性质,能灵活运用等式的性质解形如x±a=b的方程。3、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培养积极的数学兴趣;在利用等式性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方程的对称美和数学的严密性,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与检验习惯。教学重点、难点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能运用等式的性质解决形如x±a=b的简单实际问题,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1、谈话:同学们,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世界上同纬度保存最完好的原始森林,10-14亿年前的古老地层,繁衍着2600多种生物,其中不乏7000万至200万年前第三纪、第四纪的古老动植物种类,成为人类难得的生态王国。出示:据央视国际频道2004年6月1日报道,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黔金丝猴数量已从1993年的600多只,增加到860多只。提问:根据以上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1、2004年比1993年大约增加了多少只黔金丝猴?2、1993年比2004年大约少多少只黔金丝猴?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述,出示问题“2004年比1993年大约增加了多少只黔金丝猴?”2、算一算,交流结果。860-600=260(只)3、谈话并提问。我们换一种思路来研究。(1)1993年大约有多少只黔金丝猴?----600只(2)增加了一部分黔金丝猴----x只(3)2004年大约有多少只黔金丝猴?----860只(4)能用等量关系式说明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吗?出示:1993年的只数+增加的只数=2004年的只数(5)你能用方程表示这个数量关系吗?出示:600+x=860(6)怎样求未知数x呢?二、实验探究体会领悟1、实验一:天平的一边放上2听相同的啤酒易拉罐,另一边放上1瓶啤酒,使天平平衡。提问:(1)天平两边平衡,说明了什么?2听啤酒等于1瓶啤酒。修正栏\n(2)如果在天平两边再各放1听相同的啤酒易拉罐,天平会有变化吗(左右两边仍然一样重,还是平衡。)(3)通过这个实验,你们有什么发现?小组讨论。小结:天平在平衡的情况下,两边再放上同样重的物体,天平还是平衡的。2、实验二:天平的右边放上20克的砝码,左边放上等重的物体。提问:(1)左边不知道有多重,用x来表示,右边重20克,天平两边平衡,说明了什么?左边的物体重20克,所以天平才会平衡。x=20(2)如果天平两边再同时放上10克的砝码,会发生什么变化?天平还是平衡,没有变化。(3)能用等式表示天平平衡的状态吗?板书:x+10=20+10(4)通过这样的实验,你有什么发现?小组讨论。小结:等式两边同时加上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3、实验三:出示:62页对话框下面第一幅图。提问:观察这幅图,你有哪些发现?天平左边有1袋盐和50克的味精,天平的右边有3袋50克的味精,天平平衡;现在将天平的两边同时去掉1袋50克的味精,天平仍然平衡,并且可以知道1袋盐的重量与2袋味精的重量一样重,是100克。4、实验四:(1)出示:62页对话框下面第二幅图的第一部分。提问:你能根据图示用等式表示数量关系吗?x+10=10+10(2)出示:62页对话框下面第二幅图的第二部分。提问:观察第二部分,你有什么发现?等式两边同时减去了10,等式仍然成立。x=105、根据以上实验,同学们对等式有没有新的认识?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数,等式仍然成立。三、新知应用巩固深化(一)利用性质,解决问题。1、学生独立计算:600+x=860600+x=860是一个方程也是一个等式,你能计算出x的值是多少吗?2、提问:为什么方程的两边同时减去600?等式的两边,也就是方程的两边同时减去相同的数,等式仍然成立,这样等式的左边就只剩下未知数x,也就可以知道x的值是多少了。教师提示:这个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又叫方程的解。\n3、指导书写格式与验算。教学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一般书写格式。(1)先写“解:设大约增加了X只黔金丝猴?”(2)再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3)然后利用等式的性质求方程的解,像这样求方程解的过程就叫做解方程。(4)最后要检验并写答。把方程的解代入方程,看看等式的两边是否相等,如果相等它就是方程的解。我们也可以口算检验是否正确。(二)尝试练习,知识巩固。1、信息窗1第一题:2004年白鳍豚大约有多少只?x+300=400要求列方程解决问题并检验。2、出示:练习,解方程并口头检验。x+8=132.5x=5.3教师指导学生解方程的格式要求。3、出示:64页第二题的第一小题。四、评价鼓励全课小结1、这节课同学们利用天平解决了一些问题,你能总结一下学习了哪些知识吗?2、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可以利用方程进行解答。用方程解决问题应注意哪些问题?3、用方程解决问题是简洁的,方程的两端是对称并相等的,你还想知道方程的哪些知识?五、题组检测题组设计:判断。1、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2、65+4m=120是方程。(   )3、含有未知数的式子是方程。(   )4、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2.天平两端分别放有一袋500克的盐和两袋250克的花生。1、当两边各增加3袋同样的花生(250克/袋)时,天平是否保持平衡?为什么?板书设计:等式的性质x=20x+10=20+10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求方程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数,等式仍然成立。教学反思\n\n课时备课第10周第1课时课题第四单元信息窗二等式的性质1课型练习课第2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索,使学生理解等式的性质,学会用等式性质解方程。2、在观察、操作、讨论的过程中,掌握等式的性质,能灵活运用等式的性质解形如x±a=b的方程。3、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培养积极的数学兴趣;在利用等式性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方程的对称美和数学的严密性,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与检验习惯。教学重点、难点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能运用等式的性质解决形如x±a=b的简单实际问题,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复习导课x+5.3=1015+x=40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1、同学们是用什么方法解方程的?等式的两边同时减去相同的数。2、在解方程的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什么问题?一要写解,二要注意检验。二、尝试解答1、解方程:x-9=152、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计算。(1)你是用什么方法解方程的?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也就是方程x-9=15的两边同时加上9,抵消掉等式左边的9,这样等式的左边只剩下x。(2)你会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吗?把方程的解代入方程,方程的左边等于右边,表示等式成立。3、出示:64页第二题的第2小题。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提问:你是根据哪个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的?(1)标准体重+超出标准的重量=胖胖的体重(2)标准体重-低于标准的重量=小明的体重标准体重-小明的体重=低于标准的重量提问:他们标准体重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一个是等式两边同时减去同一个数,一个是等式两边同时加上同一个数。修正栏\n三、巩固练习1、65页第4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提问:你是怎样选出各方程的解的?(1)把未知数的值代入方程,看看左右是否相等。(2)解方程求出方程的解。2、65页第5题(1)提示学生认真读题,注意选择题中所给出的条件是否有用。(2)集体订正。3、65页第6、7题四、全课总结请同学们说一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五、题组检测题组设计:一、填空1.一件上衣95元,一条裤子比上衣更便宜x元,一条裤子()元。2柳树a棵,比杨树多50棵,杨树()棵。3五(2)班有学生a人,今天请假3人,今天出席()人。4小红今年a岁,她的妈妈比她大25岁,她的妈妈今年()岁。当小红5岁时,她的妈妈()岁。5方程2x+3=5的解是()。二、判断1x=3是方程x+5=8的解。()2等式不一定是方程,方程一定是等式。(   )3因为100-25x,含有未知数x,所以它是方程。()板书设计:等式的性质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数,等式仍然成立教学反思:\n课时备课第10周第2课时课题第四单元信息窗三等式的性质2课型新授课第1课时  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学会用等式的性质解ax=b和ax±b=c这类形式的方程,能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2、通过分类、比较、转化等方法,学会解形如ax±b=c这类方程。3、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会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重难点学习等式的性质及用等式的解形式如ax=b的方程准备小黑板,天平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做好铺垫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方程的意义以及会解简单的方程,请举例说明方程的含义。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2、复习训练判断下面哪些是方程并说明理由。①x+24=73②4x<36+17③234÷a>12④x-16=72⑤x+85⑥5+y=10.6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1、(1)出示:教材黑鹳的情境图。黑鹳是世界濒危动物。目前国外仅存1500只左右,约是我国现存黑鹳只数的3倍。看这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2)问题:我国现存黑鹳多少只?提问:你能找到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吗?列方程。(我国现存黑鹳的只数×3=1500)解:设我国现存X只黑鹳。3X=15002、独立思考探究方法。(1)学生独立尝试求方程中的未知数。(2)学生汇报解方程的过程并说明想法。3、师生交流验证方法XXXX20202020X20引导学生验证: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①演示:借助天平来研究X=20x×4=20×4提问:要使天平保持平衡,天平右边托盘应该有什么变化?能用方程来表示等量关系吗?x1010②再次演示:xx10x103x=303x÷3=30÷3要求:观察天平的变化,看图列出方程.修正栏\n提问:通过刚才的演示,你有什么发现?(2)小组交流揭示性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3)结合实例巩固认识3×4=12(3×4)×2=12×()3×4=12(3×4)÷2=12÷()回归例题总结方法。(1)你能用等式的性质来解3X=1500这个方程吗?(2)为什么方程两边同时除以3?(3)检验。5、应用方法解决问题(1)你能用刚才学过的方法,列方程解决问题吗?根据情境信息图我国人工养殖大熊猫有多少只?先找出等量关系,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并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交流算法,加深理解。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1、选择方程的解。x÷5=20(x=100x=4)1.5x=6(x=9x=4)2.火眼金睛辨对错。2x=10x÷5=40解:2x×2=10×2解:x÷5×5=40×5x=20x=200四、题组检测题组设计:填空:当a=b时,把等式补充完整。a+4=b+()a-()=b-910a=b○()a+b=b+()99÷a=()÷ba×()=b×()a○()=b○()a○()=()○b选择:.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       ),等式仍然成立。  A. 同一个数    B.一个数    C.不为0的数板书设计:等式的性质X=20x×4=20×43x=303x÷3=30÷3等式的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或同时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教学反思:\n课时备课第10周第3课时课题第四单元信息窗三等式的性质2课型练习课第2课时  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学会用等式的性质解ax=b和ax±b=c这类形式的方程,能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2、通过分类、比较、转化等方法,学会解形如ax±b=c这类方程。3、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会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难点学习等式的性质及用等式的解形式如ax=b的方程教学准备小黑板,天平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温故引新1、复习等式的性质课件出示:看图完成填空提问:说说你是怎样想的。1、观察信息,用方程表示下面的等量关系。2、先找出等量关系,再列方程并解答。3、解方程12x=96x÷40=14指名板演,说明解方程的依据。二、情境引入探究新知1、回顾信息解决问题(1)出示:介绍东北虎有关信息预计到2010年,全国最大的东北虎繁育基地的东北虎数量将达到1000多只,比2003年的3倍还多100只。(2)提出问题2003年繁育基地有多少只东北虎?修正栏\n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2003年的只数×3+100=2010年的只数解:设2003年繁育基地有东北虎x只。3x+100=10002、思考交流探究方法(1)初探:方程形式类比,引导知识迁移提问:观察这个方程的形式和前面学习过的方程有什么不同?你会计算吗?(2)研究:运用转化思想,尝试解决新知提问:能否用等式的性质解这种形式的方程?怎样算?根据学习解方程的经验,尝试解这个方程。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方程。交流算法:可以把3x看作一个数,运用等式性质;等式两边同时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3x+100=10003x+100-100=1000-100即把方程转化成3x=900这类形式的方程,在运用另一个等式性质——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求出方程的解。(渗透转化思想方法)在交流中使学生明确,在解此类方程的过程中运用了两次等式的性质。(3)再探:检验方程结果,明确方程解法X=300是方程的解吗?我们来检验一下方程。把x=300代入原方程板书检验格式小结:解这种类型的方程,关键是要把看作是一个数,根据等式的性质,先求出,再求出得多少。3、补充练习应用算法根据刚才学过的方法,求出下面方程的解。1.2x-1.4=8.2指名板演提问:说说你是怎样解方程的?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ax±b=c这类形式方程的解法,要先把ax看作一个数,适时运用等式的性质,求出方程的解并进行检验。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1、填一填2x+5=215x-8=3.2解2x+5=21解:5x-8=3.2\n2x=5x=2x÷=5x=X=x=让学生说说填写的依据。2、解方程2+4x=3.68x+2=4.43x+1.5=62.5+10x=12.5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找出典型题目,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解方程?(2+4x=3.6)提示学生注意检验3、根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并求出方程的解。(1)课本69页自主练习第8题。先找出数量关系,列方程解答,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出示课本70页第11题滇金丝猴体长约为80厘米,它的体长比间蜂猴的3倍多5厘米,间蜂猴的体长大约是多少厘米?列方程解决问题。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四、题组检测题组设计:1如果等边三角形的周长为c,它的边长是()。2修路队x天修2.4千米的公路,平均每天修()千米。3果园里有梨树X棵,苹果树的棵数比梨树的2倍多10棵。果园里有苹果树()棵。4山羊X只,绵羊的只数是山羊的3倍。山羊和绵羊共()只。5在(   )内填上>、<或=252()25×254.3×2()4.320.52()0.0252x·x()2x26用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a和h分别表示底和高,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7x的15倍与17的差,列式为(   )。板书设计:等式的性质等式的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或同时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教学反思:\n课时备课第10周第4课时课题第四单元信息窗3等式的性质2课型复习课第3课时  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学会用等式的性质解ax=b和ax±b=c这类形式的方程,能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2、通过分类、比较、转化等方法,学会解形如ax±b=c这类方程。3、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会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难点学习等式的性质及用等式的解形式如ax=b的方程教学准备小黑板,天平,图片教学过程一、梳理知识1、复习等式的性质提问:前两天我们学会了等式的性质,你能根据等式的性质完成填空吗?1头猪=()只羊(1)如果5+3=8,那么5+3-3=8()(2)如果50-13=37,那么50-13+13=50()(3)如果a-7=8,那么a-7+7=8()(4)如果x+9=45,那么x+9-9=45()你是根据什么完成填空的?(等式的性质。)2、找出图中等量关系认真观察以上信息,找出等量关系二、技能训练修正栏\n1、解方程X+28=36x÷10=12.53x-2.4=3.62x+9=332x=4.65x-4=11说一说,在解方程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解方程要注意格式,规范解方程的书写格式,强调等式变换时,各个等式的等号要上下对齐。要想好根据什么关系来求方程的解,正确运用等式的性质。①解答形如ax±b=c的方程,应把ax看作一个数,运用等式的性质转化为ax=b型的方程再求解,想想怎样化难为易。②检验方程,把方程的解代人原方程,我们要根据“左右两边是不是相等”进行检验;养成良好的检验习惯。2、解决问题(1)出示练习题:课本69页第7题你能用方程解决问题吗?找出等量关系说一说怎样列方程?2)出示练习题:课本69页第9题蜘蛛每分钟爬行27米蜘蛛的爬行速度是蜗牛的30倍蜘蛛的牌行速度比乌龟的4倍还多4米问题:蜗牛、乌龟的爬行速度分别是多少?学生思考(①蜗牛的爬行速度×30=27②乌龟的爬行速度×4+3=27)你能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并求出方程的解吗?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强调列方程解决问题的书写要求,规范格式。)(3)对比方程形式,巩固解方程的方法。对比一下,在解方程的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相同点:运用了等式的性质。不同点:方程②连续用了两次等式的性质,把较为复杂的方程形式转化成与方程①相同的形式,再来求解。三、拓展知识生活中,有很多的问题可以用方程来解决,学会解方程,丰富你们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运用你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课本70页13题独立解答,交流解题思路。(2)课本70页12题生活中有两种表示温度的方法,了解华氏温度和摄氏温度换算的知识。\n先自己读题,了解有关信息。师:华氏温度和摄氏温度怎样换算?让学生弄清楚F=1.8C+32所表示的含义。独立解决问题(1)一个人的体温是36.5℃,相当于华氏多少度?(2)华氏94.1度,摄氏温度是多少?汇报交流:你是怎样算的?解决第一个问题的时候为什么没有用方程解决?(让学生体会这个问题直接套用公式顺向思维,用算术法比较方便。)解决第二个问题,用方程来解决。为什么选择用方程解决问题?适时引导学生对比、观察两种方法,哪种简便?为什么?通过刚才解决这两个问题时,你有什么感受或有什么想法要与同学交流?小结:我们学习了解方程,又掌握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的运用,选择合适方法来解决问题。四、题组检测题组设计:1.下面的式子中,(   )是方程。 A、25x B、15-3=12 C、6x+1=6 D、4x+7<92.x=3是下面方程(  )的解。 A、2x+9=15 B、3x=4.5 C、18.8÷x=4D、3x÷2=183.当a=4,b=5,c=6时,bc-ac的值是()。A、1B、10C、6D、44.五年级种树60棵,比四年级种的2倍少4棵。四年级种树()。A、26棵B、32棵C、19棵D、28棵5.a的一半与4.5的和用式子表示是()。A、2a+4.5B、a÷2+4.5C、a÷2—4.5D、2÷a+4.5板书设计:等式的性质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求方程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数,等式仍然成立等式的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或同时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教学反思:\n\n课时备课第10周第5课时课题四单元信息窗4解形如ax±bx=c的方程课型新授课第1课时  教学目标1、会解形如ax±bx=c的方程并掌握其方法。2、学会借助线段图理解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并能解决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数学思想教学重点、难点借助线段图来理解数量关系,学会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会选择合适的未知数量设为x,掌握解形式为ax±bx=c一类方程的方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教室的面积是56平方米。长为8米,宽是多少?设:宽为x米8x=56x=7说说求解的依据。二、比较分析学习新课1、给出情境图:上海野生动物园是中国首家野生动物园。截止到2004年,一共有成年东北虎和白虎16只,东北虎的只数是白虎的7倍。2、根据情境图,你都能提出什么问题?小结:大家根据情境图提出了不少有研究价值的问题,那么我们选取集中提出的问题:东北虎和白虎各有多少只?这个问题一起来研究一下。3、对比研究:在解决这个问题前,老师把刚才开课初我们一起解决的问题拿出来,大家先把这两道题目做个对比。教室的面积是56平方米。长为8米,宽是多少?4、仔细对比,找出不同后汇报小结:刚才,同学们一共找出了这么多的不同,那大家意见较为集中的是什么呢?(第1题只有一问,而第2题却有两问)如果这道题要用方程来解,先从哪里入手研究呢?6、大家发挥集体的力量,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后汇报小结:刚才各个小组各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不少同学谈到要先解决白虎的只数,能说说理由吗?(因为题目中提到东北虎的只数是白虎的7倍,求出了白虎就知道了东北虎)大家的意思是先求出1份是多少,那7份是多少自然就求出了。三、两“图”结合感受方法1、引导学生画图修正栏\n刚才大家都谈到了要先求出白虎的只数比较简单,下面我们根据情境图所提供的信息来绘制线段图,也许这对于大家解题会有所帮助。如果我们设白虎有X只,用这样的一条线段表示:白虎只数:x那么你能用线段图表示出东北虎的只数吗?2、师生总结。每份画的都应与白虎的只数一样,这样才能成倍数关系。要画这样的7份,正好是东北虎的只数。白虎只数:x东北虎只数xxxxxxx4、根据图意,列出方程。如果设白虎为x只,怎样列出方程?设:白虎有x只,那么东北虎就有7x只x+7x=16四、尝试解法解决问题1、根据列出的方程:x+7x=16学生尝试独立解方程。2小组汇报:x+7x=16东北虎只数:7×2=14(只)8x=16x=2答:白虎有2只,东北虎14只。4、检验是否符合题意。自主练习,巩固加深7x+5x=12016x-7x=274x-1.2=743.8x-x=0.56x-0.85x=37x+3x+26=74五、题组检测题组设计:1、李辉买了一枝铅笔和一个练习本,一共花了0.48元。练习本的价钱是铅笔价钱的2倍。铅笔和练习本的单价各是多少钱?2、有两袋大米,甲袋大米的重量是乙袋的1.2倍。如果再往乙袋里装5千克大米,两袋就一样重了。原来两袋大米各有多少千克?(重点理解“如果再往乙袋里装5千克大米,两袋就一样重了。”)3、两列火车从相距570千米的两地同时相对开出。甲车每小时行11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80千米。经过几小时两车相遇?板书设计:ax+bx=c一般把表示一份的数设为X,以便于表示另一个未知数。教学反思:\n\n课时备课第11周第1课时课题第四单元我学会了吗课型复习课第1课时  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有关方程的意义及解简单方程的方法。2、通过解简单应用题学会找出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3、能正确地用列方程的方法解题。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分析审题的解题习惯。教学重点、难点进一步理解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特点和解题的基本步骤,熟练掌握列方程解答简单应用题的分析方法,能正确地用列方程的方法解题。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分析审题的解题习惯。教学准备小黑板,天平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出示《今天我当家》录像①。(今天是妈妈的生日,我想用零花钱中的20元买一份礼物送给妈妈,剩下60元捐给希望工程。)2.指名说出储蓄罐里已经积了多少元钱。3.让学生说出解法。(算术解、方程解)二、提出问题尝试解决1.出示录像②。(今天正好又是星期天,爸爸说,该由我当家,让妈妈好好休息。早上,我煮好牛奶,拿着爸爸给我当家的钱就上街买了三个特香包,每个4元,还剩下98元。你猜猜,我爸爸到底给我多少钱当家呢?)2.学生列方程解答。3.指名回答,并说说是怎么想的。原有的钱数-用去的钱数=剩下的钱数。解:设给我x元钱当家。x-4×3=98x-12=98x=110答:给我110元钱当家。4.检验。把x=110代入原方程,左边=11O-4×3×4=110-12=98,右边=98,左边=右边,所以x=110是原方程的解。5.出示录像(吃了早餐,我拎着菜篮子,哼着歌儿来到市场,心想,妈妈平常最喜欢喝葡萄酒,对,就买两瓶吧。回家路上,我碰见也去市场买菜的郭老师,郭老师问我这葡萄酒1瓶多少钱今我愣住了,买酒时,只是付出30元,找回3元。忘了问每瓶葡萄酒多少元啦。)6.让不同列法的学生说说他是怎么想的。修正栏\n7.学生总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三、巩固练习1.张艳从食品橱里取出3袋面粉包饺子,用去1.2千克,还剩0.3元千克,每袋面粉多少千克?2.张艳把8朵鲜花插到花瓶中,这时爸爸捧回2束同样朵数的笔鲜花,现在一共有20朵,爸爸问:我捧回的鲜花每束有多少朵?找出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后列出方程。四、开放性练习1、出示录像④。(忙了一整天,一顿丰盛的晚餐总算准备好了。我数了数钱,还剩下才46元,于是来到水果摊前,看到苹果j每千克5元、梨每千克4元、草莓每1千克8元、桔子每千克3元。可我犯难了,除了买水果外,还得留下18j元买生日蛋糕。)小组讨论,汇报可以怎么买。2、拓展延伸:同学们,08年奥运会的脚步越来越近了,作为本次奥运会的伙伴城市青岛的小公民,你们都做好准备了吗?为了更好的办好本次奥运会,大家有必要了解一下历年有关奥运会的资料:2004年中国派出了历史上人数做多的代表团参加雅典奥运会。参赛的407名运动员中,有84名曾经代表国家参加过奥运会比赛。(1)女运动员有269名,男运动员有多少名?(2)年龄最大的运动员44岁,比最小的运动员年龄的3倍还大2岁,最小的运动员有多少岁?(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五、题组检测题组设计:列方程解下面各题(1)某数的5倍与3的差等于117,求某数。(2)15加上一个数的2倍等于38的一半,求这个数。(3)5的3倍比一个数的一半多8,求这个数。(4)某数的8倍加10等于它的10倍减8,求这个数。(5)食堂买来茄子和土豆共有380千克,茄子比土豆3倍还多8千克,茄子和土豆各有多少千克?板书设计:我学会了吗教学反思:\n第11周第2、3课时第四单元检测及讲评\n课时备课第11周第4课时课题第五单元信息窗一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课型新授课第1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计算公式的过程,培养观察、比较、推理和概括能力,渗透转化思想,发展空间观念。3、能运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和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重难点探索平行四边形的特征,经历推导平行四边形计算公式的过程。教学准备多边形模具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谈话:喜欢吃海产品吗?现在正是螃蟹,龙虾上市的季节.今天让我们先去水产养殖场看看好吗?出示信息窗中的虾池图片,观察图片,你发现了什么信息?二、解决问题,探究新知(一)虾池的形状1、从情景中我们知道虾池是什么形状?2、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还见过平行四边形?3、关于平行四边形你想知道些什么?4、我们一起研究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好吗?5、谁想根据你以前研究平面图形方法,说说我们应该从那些方面研究平行四边形?(二)平行四边形的特征1、谈话:要研究平行四边形,的有平行四边形,运用学具盒中的材料小组合作先动手创作一个平行四边形,比一比那个小组创作的又好又快!通过动手做,现在来猜一猜这些大小不同的平行四边形会有什么共同的特征?2、学生交流.教师板书学生的猜测.3、下面咱们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学具盒中的学具进一步验证大家的猜想的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将探究的结果整理到下表中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边角4、交流探究结果(小组间质疑补充)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用直尺量的方法来验证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用画平行线的方法来验证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用量角器的方法来验证5、通过探究现在你能说说什么叫平行四边形吗?小结: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修正栏\n关于什么叫平行四边形你有什么问题吗?(如果学生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两组对边也分别平行,教师就点出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三)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各部分的名称1、养殖工人要从虾池的一边到对边去,怎样走最近?2、设计:拿出练习纸在上面画一画3、怎样设计的?为什么这样画最短?有多少种画法?4、认识高和底: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它的对边的垂直线段是平行四边形的高,用字母h表示;这条边是平行四边形的底,用字母a表示。5、提问:这条底上有多少条高?教师介绍另一组对边上的底和高。6、小结:平行四边形的一条底边上可以画无数条高,底和高要相对应。三、巩固练习,加强应用1、自主练习第1题:从下图中找到平行四边形?2、自主练习第8题中的要求改为:先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再测量对应的底和高。4、玩一玩:自主练习第2题,同桌合作,用4根硬纸条定成一个长方形框架,然后用手捏住它的两个角,向相反的方向拉动,你有什么发现?(底不变,高变了)四、回顾反思,总结提升五、题组检测题组设计:判断、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一定是平行四边形。()四边形中两组对边分别相等,则两组对边分别平行()板书设计: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相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两组对角分别相等。教学反思:\n课时备课第11周第5课时课题第五单元信息窗一平行四边形面积课型新授课第2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计算公式的过程,培养观察、比较、推理和概括能力,渗透转化思想,发展空间观念。3、能运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和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教学重点、难点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正确使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平行四边形纸板、方格纸、直尺、剪刀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出示水产养殖场情景图和虾池平面示意图,仔细观察情景图,你发现了那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二、解决问题,探究新知1、求虾池的面积就是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咱们先来猜一猜怎样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在猜之前我们先来玩玩我们上节课制作的可活动的平行四边形.一边玩一边想:平行四边形和以前学过的那个图形是近邻?(长方形)来猜猜怎样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学生交流想法及猜测依据.3、那你想用什么方法来验证你的猜想?(二)实验1、谈话:同学们各抒己见,到底你们的猜想对不对呢?咱们小组一起想办法来实验验证一下吧!2、分组动手验证为学生提供学具(平行四边形纸板、方格纸、直尺、剪刀)学生先讨论操作方法,再动手合作完成;教师巡视。(三)验证1、汇报结果:方法1:数方格。方法2:转化2、肯定两种方法的可行性,鼓励学生利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方法。3、深化转化的方法。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提问:(1)为什么转化成长方形?(2)为什么要沿高剪开?(3)观察几种不同的割补方法有什么共同点?(4)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只要沿高剪开都能用割补的方法转化成长方形呢?重新取一个平行四边形动手剪一剪、拼一拼,验证。修正栏\n4、为什么一定要沿高剪开?演示步骤:(1)沿着高剪开就出现了直角,4个角都是直角是长方形的特征。(2)两组对边分别平行而且相等,平移后一定重合。(3)依据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特征之间的联系,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4)小结:我们依据图形的特征,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与它面积相等的长方形,但实际上,我们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时候,总不能拿剪刀先去割补成长方形,然后在计算吧?(四)结论1、建立联系,推导公式对应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讨论: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联系,进行猜测与合情推理。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S=a×h2、利用公式解决课前问题:虾池的面积是多少?学生独立解决,指名板演,集体订正。三、巩固练习,加强应用1、自主练习第4题2、自主练习第5题四、回顾反思,总结提升五、题组检测题组设计: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它的面积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平形四边形的底(),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用字母表示是()。板书设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S=a×h教学反思:\n课时备课第12周第1课时课题第五单元信息窗一平行四边形面积课型练习课第3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计算公式的过程,培养观察、比较、推理和概括能力,渗透转化思想,发展空间观念。3、能运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和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教学重点、难点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正确使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1、出示虾池的情景图,回顾平行四边形有关知识(特征和面积计算公式)2、出示统计表中的信息:根据有关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二、应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1、要解决“虾池能放养多少尾虾苗?”你是怎么想的?学生交流想法2、独立解决,教师巡视3、组织交流算法三、巩固练习,加强应用1、自主练习第6题2、自主练习第9题3、补充练习:(1)用木条钉成的长方形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它的高和面积()。a、都比原来大b、都比原来小c、都与原来相等(2)平行四边形的底扩大3倍,高缩小3倍,面积()a、扩大3倍b、缩小3倍c、不变d、不好判断4、自主练习第10题(1)观察三个平行四边形,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2)独立计算各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交流发现(3)小结: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修正栏\n四、回顾全课,交流质疑在本信息窗中你收获到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五、题组检测题组设计:一、计算下面平行四边形面积。(1)底=2.5cm,高=3.2cm。(2)底=6.4dm,高=7.5dm。底高平行四边形面积7cm5.2cm9.8dm117.6dm220.2m505m2二、填表三、计算下面每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11.5dm5.7cm2cm2.6cm15dm四、应用(1)一块平行四边形钢板,底8.5m,高6m,它的面积是多少?如果每平方米的钢板重38千克,这块钢板重多少千克?(2)有一块平行四边形草地,底长25m,高是底的一半。如果每平方米的草可供3只羊吃一天,这块草地可供多少只羊吃一天?(3)一块平行四边地,底长150m,高80m,这块地有多少公顷?在这块地里共收小麦7680千克,平均每公顷收小麦多少千克?板书设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S=a×h教学反思:\n课时备课第12周第2课时课题第五单元信息窗二三角形面积课型新授课第1课时  教学目标1、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2、经历探索三角形计算公式的过程,培养观察、比较、推理和概括能力,渗透转化思想,发展空间观念。3、能运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和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教学重点、难点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教学准备小黑板,三角形模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谈话:今天我们一起去参观张大爷家的蟹池。张大爷家有两块蟹池,(出示情景图及1号蟹池的示意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二、解决问题,探究新知(1)要求1号蟹池的面积就是求这个三角形的面积。请你猜一猜三角形的面积可能与它的哪几部分有关系?(2)怎样找到三角形的面积与它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3)小组交流(4)同学们有了很好的推导公式的初步想法,不管你转化成什么图形,都是把三角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找到图形间的联系,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2、验证:选择你们喜欢的三角形按照转化的思路来研究。小组中分工合作,明确本组的研究步骤,互相帮助。比一比,看那个小组的方法多,动作快!学生小组讨论,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参与指导。学生汇报成果,教师深化点拨:A例如两个相同的锐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教师提问:拼成平行四边形的两个锐角三角形有什么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锐角三角形哪一部分有什么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与锐角三角形的哪一部分有什么关系?每个锐角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呢?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怎样求锐角三角形面积谈话:对于这种拼法有困难的同学可以阅读课本82页中的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的方法。修正栏\n教师讲解:先把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上下重叠放在一起,使它们重合,以三角形右边的顶点为中心,把上面的一个三角形旋转180度,直到两个三角形的底边成一条直线为止;再把右边的三角形沿着左边的三角形的右边向上平移,直至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为止。这样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通过重合、旋转、平移三步就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了。B交流不同的三角形的拼法或剪法并作相应的解释或者小组质疑。3、归纳总结同学们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出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运用这一公式我们就可以计算出三角形的面积了。这一公式我们可以整理成: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如果用a表示三角形的底,用h表示三角形的高,那么三角形的面积怎样用字母来表示?4、解决课前问题:1号蟹池的面积是多少?三、巩固练习,加强应用1、自主练习第1题。独立利用公式进行计算。通过练习明确运用三角形面积公式计算时,底和高一定要对应。2、自主练习第2题。(1)指导学生作高。(2)测量相对应的底和高(3)利用面积公式进行计算。3、自主练习第3题。(1)叙述正确的解题思路(2)独立解决,可以用方程,也可以用算术法。4、课堂总结,回顾提升。这节课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四、题组检测题组设计:1、填空(1)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拼()所以三角形的面积等于()。用字母表示是()。(2)一个三角形底是5cm,高是7cm,面积是()。(3)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4.8m2,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4)1.25公顷=()平方米5600平方分米=()平方米板书设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用字母表示为S=a*h÷2教学反思:\n课时备课第12周第3课时课题第五单元信息窗二三角形面积课型练习课第2课时  教学目标1、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2、经历探索三角形计算公式的过程,培养观察、比较、推理和概括能力,渗透转化思想,发展空间观念。3、能运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和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教学重点、难点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谈话引入:张大爷家中的2号蟹池今年丰收了!1、你看他非常自豪地告诉了我们什么?出示2号蟹池的有关信息。2、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二、应用新知,解决问题。1、教师提问:能不能直接求出2号蟹鱼池今年能产多少千克蟹?应该先求什么?2、观察2号蟹池的图形,说说自己的想法。3、学生交流想法4、独立解决,教师巡视5、组织交流算法三、巩固练习,强化应用1、自主练习第4题。独立解决集体订正。2、自主练习第5题。先弄清题目中的已知条件,然后独立解决问题。3、自主练习第7题。不但要判断出对错,还要引导学生说出理由,然后把错误的改正过来。4、自主练习第8题。(1)独立计算图形的面积(2)交流发现(3)小结: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5、自主练习第13题。学有余力的学生尝试解决。四、总结回顾,交流质疑在本信息窗中你收获到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适时总结。五、题组检测修正栏习题设计:一、填空  1.27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1.4公顷\n=(    )平方米2.一个三角形的底是4分米,高是30厘米,面积是(  )平方分米.  3.一个三角形的高是7分米,底是8分米,和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平方分米.  4.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4.8平方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  5.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比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少12.5平方分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平方分米,三角形的面积是( )平方分米.  6.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底也相等,如果三角形的高是10米,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高是()米;如果平行四边形的高是10米,那么三角形的高是( )米.  二、判断题.  1.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2.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一定相等.()  3.三角形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4.三角形的底越长,面积就越大.()  5.三角形的底扩大2倍,高扩大3倍,面积就扩大6倍.()  三、根据三角形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填表.  底(厘米)  6  4   高(厘米)  5   3  面积(平方厘米)   6  12.6  四、应用题.  1.一块三角形地,底长38米,高是27米,如果每平方米收小麦0.7千克,这块地可以收小麦多少千克?  2.人民医院用一块长60米,宽0.8米的白布做成底和高都是0.4米的包扎三角巾,一共可做多少块?板书设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用字母表示为S=a*h÷2教学反思:\n课时备课第12周第4课时课题第五单元信息窗三梯形的特征课型新授课第1课时  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梯形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沟通梯形与其它平面图形的联系.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及动手操作能力.3、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的思想,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意识.教学重点、难点1、正确掌握梯形的特征。2、认识各部分名称及作高教学准备梯形模型,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利用情境,激发兴趣。谈话:同学们,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参观了虾池和蟹池,今天我们一起到甲鱼池看看。请仔细观察情境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观察情境图,提出问题。教师相机选择“1号甲鱼池是什么形状?”。并把它画在黑板上。谈话: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你认为它是什么形状?为什么?学生进行交流(学生基本上能说出是梯形,但说不出完整的理由。)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课题:梯形二、分组合作,自主探究1、谈话: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是梯形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完成课题的板书:(梯形的特征)下面同学们拿出学具袋中的梯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梯形的特征。请同学们回想一下,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是什么?我们是怎样研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的?谈话:真棒!下面我们就象研究平行四边形那样研究一下梯形吧。2、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3、全班交流梯形的特征。谈话:哪个组先来交一下你们的发现?4、小组交流完后,教师总结: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并板书。有一组直角的梯形叫直角梯形。板书:直角梯形5、认识梯形各部分名称。谈话:我们已经知道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都有各部分的名称,其实梯形也有各部分的名称,你们知道吗?我们来看看书上是怎样介绍的?学生自学并修正栏\n在自己的梯形上,标上各部分的名称。学生自学完后,教师再进行简单地讲解。结合板书的图形说明,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底,根据图形的位置,一般在上面的叫上底,在下面的叫下底.习惯上上底画得短些,下底画得长些.不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腰.同位互相检查标出名称是否正确。6、谈话: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都可以作高,梯形高的画法与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中高的画法相同.你认为梯形的高应怎样作?你能试着给梯形作条高吗?指名学生上台作高。下面的同学评议。谈话:根据学生的作高情况进行总结:从上底的一个点向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线段叫做梯形的高.学生在自己的梯形上作高。谈话: 这样的高有多少条?能不能在梯形的腰上画高?你怎样区分梯形的底和腰呢?引导学生明确:梯形的高只能从相互平行的两条边中任一边上的点向它的对边画垂线.7、谈话:请同学们拿出学具袋中2号梯形,你们能发现它的腰有什么特点吗?学生交流教师小结: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板书:等腰梯形三、联系实际,拓展运用。1、找找生活中的梯形。谈话: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梯形,在我们的周围哪些物体的面是梯形的?创造梯形谈话:你能从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中任选一个,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的方法创造出梯形来呢?A、学生独立操作;B、同桌交流:创造好了的,请你先跟同桌交流一下,同时让同桌判断一下你创造的是不是梯形?C、全班交流:谁愿意把你的方法与大家一起分享?(指名介绍,演示)①师:你利用的是哪种平面图形?你是怎么折的?下面的同学帮助看一看是不是梯形?你们是根据什么判断的?(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谁还有补充?哪些同学也是采用这种方法的?你们是怎样想到用这种方法的?(原来平行四边形有两组对边平行,我把其中一组剪掉了,就变成了一组对边平行了。)谁再来说一说?②\n师:原来把一组对边破坏就能变成一个梯形了,真聪明。还有选择其他图形创造梯形的吗?再交流长方形、正方形的折法。①谈话:你发现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剪裁的方法有共同之处吗?小结: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剪裁的方法有共同之处是要破坏一组对边的平行的对边。②有谁选择三角形的?(指名)你们认为是梯形吗?随便折行吗?也这样创造的举手,你们是怎样想到用这种方法的?(对照三角形的一条边画一条平行线,就产生了一组对边平行。)真不错,原来你是创造了一组平行线。③谈话小结:其实不管怎么剪,折,都是要构造出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2)四人小组交流:还有选择其他方法来创造梯形的吗?请你们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一下你的看法。四、交流评价,总结升华1、小结全课:谈谈你的收获及感想。2、集体评价:自评、互评自己在本课中的表现。五、题组检测题组设计:1、判断:(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2)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3)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并且相等。()(4)长方形、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2、找一找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板书设计:梯形的特征上底高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腰腰直角梯形等腰梯形下底教学反思:\n课时备课第12周第5课时课题第五单元信息窗三梯形的面积课型新授课第2课时  教学目标1、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推导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概括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2、会正确、较熟练的运用公式计算梯形面积,并能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在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思考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4、渗透数学迁移、转化思想,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公式,会计算梯形的面积。能自主探究梯形面积公式教学准备完全一样的梯形若干个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进行铺垫。1.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怎样计算?2、我们在研究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时,是怎样推导的?3、梯形的特征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二、串联情境,激发兴趣。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在甲鱼池参观,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看,问题口袋里还有问题呢!你想知道吗?(出示问题口袋里的题目)三、小组合作、探究新知。1、出示问题:1号甲鱼池的面积是多少?谈话:求1号甲鱼池的面积是多少?就是求什么图形的面积?那么怎样求梯形的面积呢?这节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板书课题:梯形的面积计算。你们准备怎样研究?2、交流汇报。师归纳汇总:(表扬)刚才同学们从不同角度,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想出了这么多办法,很了不起!从同学们汇报情况看大致有三种:a把梯形划分成两个三角形;b把梯形划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c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从我们的知识水平来看,老师提个建议,修正栏\n用拼成大平行四边形的方法来计算,这样比较简单,那么是不是任意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都能拼成大平行四边形呢?3、小组合作推导公式请大家拿出课前准备的任意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试试看!  想一想:拼成图形与梯形之间有何联系?你能从中发现什么?并填在发现卡上。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高等于-----。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梯形的面积=------。老师注意辅导学生,了解学生探究的情况,鼓励有因难的学生,并适当加以引导。5、学生拿着拼图汇报展示,师注意引导。6、演示转化推导的全过程。边演示边提问发现卡上的问题。7、师生归纳出公式(完成板书):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上底+下底)×高算的是什么?为何要除以2?8、师说明字母公式。谈话:与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一样梯形面积也有字母公式,谁能用字母表示?说说每个字母分别表示什么?板书:S=(a+b)×h÷29、阅读课本,并把梯形面积公式填写在课本89页相应位置。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1、现在你能算出1号甲鱼池的面积了吗?2、做自主练习的第3题。学生独立练习。全班交流。3、做自主练习的第4题。要求面积你需要测量什么?4、自主练习的第5题。你知道什么是水渠的横截面?四、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五、题组检测题组设计:1.两个(       )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       )。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的和等于(       ),梯形的高等于(       )的高,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       )的面积的一半,用字母公式表示是(         )。2.求梯形的面积,必须知道(       )个条件,它们分别是(       )。3一个梯形的面积是76平方厘米,下底是12厘米,上底是8厘米,梯形的高是( )厘米板书设计:梯形的面积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S=(a+b)×h÷2\n教学反思:\n课时备课第13周第1课时课题第五单元信息窗三梯形的面积计算课型练习课第3课时  教学目标1、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推导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概括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2、会正确、较熟练的运用公式计算梯形面积,并能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在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思考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4、渗透数学迁移、转化思想,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重点、难点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公式,会计算梯形的面积。能自主探究梯形面积公式准备完全一样的梯形若干个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同学们!上堂课我们推导出了梯形的面积公式。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为什么这里要“÷2”?(板书:在÷2下面做标记)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二、量一量,算一算。1、自己想办法求出这两个梯形的面积。(1)、你有什么办法求出这两个梯形的面积?(2)学生测量并计算。(3)交流、反馈。2、交流上堂课布置的第7题。三、找一找,算一算。1、科技小组制作飞机模型,机翼的平面图是由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组成的。(如下图),它的面积是多少?100mm250mm48mm(1)学生计算,教师巡回指导。请一学生板演。(2)交流反馈让学生说说:我是怎么想的,怎么计算的?2、一条新挖的水渠,横截面是梯形,渠口宽2.8m,渠底宽1.4m,渠深1.2m,它的横截面的面积是多少?(1)教师结合横截面的示意图,向学生解释渠口、渠底、渠深的概念。引导出:水渠的渠口宽、渠底宽和渠深分别是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2)学生计算。修正栏\n(3)交流反馈。3、靠墙边围成一个花坛,围花坛的篱笆长46m,求这个花坛的面积。教师引导:这个花坛是实际上是一个梯形,要我们求它的面积,那我们必须知道它的什么?(上底、下底和高)现在什么告诉我们了?(高)那我们能找出的它的上底和下底之和吗?四、考一考,比一比。在刚才的计算中,同学们显示出了出色的分析和计算能力,下面老师要考考大家,我们以“前后左右四人”为一小组,进行比赛,看哪一小组最出色!1、我们经常见到的圆木、钢管等堆成像下图的形状,通常用下面的方法求总根数:(顶层根数+底层根数)×层数÷2你能算出图中圆木的总根数吗?(第6题)(1)学生小组合作解答。(2)请先解答成功的小组汇报交流。2、你能算出1+2+3+4+……+100=()吗?(1)学生小组合作解答。(2)请先解答成功的小组汇报交流。(要让学生重点讲讲思维过程,也就是如何把这转化为梯形的计算方式)五、题组检测题组设计:填空(1)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            形。这个图形的底等于           ;高等于            。判断(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定比梯形面积大。 (  )(2)两个面积相等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计算(1)上底:2.5m,下底:3.8m,高:2m  (2)上底:5dm,下底:4dm,高:3.5dm解决问题1.一个梯形,它的高与上底的乘积是15平方厘米,高与下底的乘积是21平方厘米,这个梯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2.一个梯形,下底5.8米,下底是上底的一半,髙和下底相等,求梯形的面积。板书设计:梯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教学反思:\n课时备课第13周第2课时课题第五单元信息窗三组合图形的面积课型新授课第4课时  教学目标1、掌握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2、培养学生识图的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能正确将一个组合图形进行割补教学准备组合图形纸片,直尺教学过程一、回忆呈现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那些知识?你能说一说你知道的面积公式吗?用字母怎样表示?二、创设情境,导入新知1、谈话:看来,同学们对学过的知识掌握得不错。今天我们继续解:参观甲鱼池时提出的最后一个问题。出示水产养殖场情境图:2号甲鱼池能放养多少只甲鱼苗?谈话:我们要先求出什么问题?谈话:甲鱼池是一个不规则的图形,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你们怎么计算甲鱼池的面积。(要求说出方法,不用计算,可以借助手中工具)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汇报。学生出示研究结果2、谈话:刚才老师发现大多数同学在思考过程中,在图上添加了一些线。请通过“线”这个工具来帮助解题的同学举手。谁说一说你为什么要添加这些线呢?谈话:这个图形是由我们熟悉的图形组合而成的,我们把这样的图形称之为组合图形。(板书:组合图形)使用画线工具解题的人,不但我们小学生在使用,大学生,数学家也在使用。人们把这样的线叫做辅助线。(板书:辅助线),需要注意它一般用虚线表示。谈话:请同学好好想想,刚才的几种辅助线的功能是一样吗?如果不一样,能不能给他们分类呢?根据学生回答总结A、一种功能是将大图形分割成小图形的,然后将所有的小图形加起来得整个面积。B、另一种功能是将大图形补成一个更大的图形,然后用大图形的面积减去补的图形面积,得所求面积。(板书:补)同学们,回答地很好。现在如果让我们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你可能使用什么工具?(辅助线)它有什么功能(割,补)。现在你能不能计算出甲鱼池的面积?3、谈话:小组选择喜欢的方法合作完成甲鱼池面积的计算。修正栏\n谈话:刚才我们用多种方法计算出了甲鱼池的面积,那么2号甲鱼池能放养多少只甲鱼苗?生说,教师出示课件。谈话:你喜欢那种方法?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你认为怎样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在计算中需要注意些什么呢?我们已经学会了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完成课题的板书。(的面积计算)三、巩固拓展,实践应用1,谈话:刚才同学们解决问题的速度真快,这不?老师这儿又接到几封求助的信件,同学们你们愿意帮他们吗?我们打开看一看,里面有些什么内容?①来自小红家的求助:(求不规则车库的面积)②来自农民伯伯的求助:(求不规则土地的面积)③来自工人阿姨的求助:(求不规则布料的面积)谈话:看完了三封求助的信件,你有办法帮他们解决吗?这可是一次乐于助人的好机会啊,现在我们还是以小组为单位,看看哪个小组帮助的人最多,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多。2,出示自主练习8学生分析数据独立解答交流思路及方法。第二个图教师引导学生用简单方法计算,如分割成9个边长为2厘米的小正方形,用2×2×9的方法计算。3,出示自主练习9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4,出示自主练习11,灵活解决问题。六、题组检测题组设计:1、计算下列组合图形的面积板书设计: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辅助线割补教学反思:\n课时备课第13周第3课时课题第五单元回顾整理课型复习课第1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整理,加深学生对平面图形的特征和面积公式的理解,进一步将知识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整理过程,经历系统整理和复习所学数学知识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感受不同平面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似内容之间的差异。进一步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提高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在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价值。教学重点、难点加深学生对平面图形的特征和面积公式的理解,进一步将知识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教学准备图形纸片,直尺,小黑板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创设情境谈话:同学们,你到水产养殖场参观都看到哪些有趣的问题?学到了什么知识?(学生自由发言)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1、独立思考,拓展延伸谈话:刚才同学们回顾了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的特征和面积公式,那么这些图形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学生自主整理。师巡视指导。2、组内交流,补充完善3、全班进行组与组的汇报交流,教师适时总结提升。学生利用实物投影展示自己整理的知识网络谈话:你们认为哪个同学的整理方法最好?好在什么地方?谈话:老师这儿也有几副整理好的网络图,请同学们看一下:可以用集合图来表示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四边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形梯形修正栏\n谈话:在推导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的时候,我们运用平移、旋转的思想,将它们转化为我们学过的图形,使我们体会到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三、基本练习1、综合练习第1题:你能求出下面图形的面积吗?应注意什么问题?(生:先测量,再计算)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2、综合练习第2题:填表,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四、拓展应用综合练习第3题(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后交流。提醒学生计算梯形面积不要忘记除以2。)综合练习第4题(要求学生认真审题,利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帮助计算实际问题。)综合练习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指生说应注意什么问题?)综合练习第11题(先指生读题,然后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五、小结:六、题组检测题组设计:特征面积公式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板书设计:回顾整理教学反思:\n课时备课第13周第4课时课题第五单元我学会了吗课型复习课第2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情境图中所展示的信息,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巩固本单元所学知识。2、通过巩固、梳理本单元所学知识、技能,促进知识系统化,深化基础知识,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通过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提高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促进知识系统化,深化基础知识,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图形纸片,直尺,小黑板教学过程一、揭示本节主题同学们,本单元的学习已接近尾声,那这一单元我们学得怎样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测一测,看看自己学会了吗?二、联系生活解决问题1、创设情境谈话:同学们听说过“特色经济园”吗?今天我们去参观一下好吗?(出示“特色经济园”情境图。)谈话:同学们,在美丽的“特色经济园”里,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独立思考后,学生提问题(1)绿色小麦区的面积是多少?每年可以生产多少千克优质小麦?(2)蔬菜区(一)每年辣椒的产值约为多少元?(3)果园(一)的面积是多少?(4)花卉区每年的产值约为多少元?(5)蔬菜区(二)每年辣椒的产值约为多少元?(6)果园(二)的面积是多少?2、解决问题1出示第一个问题:绿色小麦区的面积是多少?每年可以生产多少千克优质小麦?你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思路。学生交流:因为绿色小麦区的形状是平行四边形,所以面积应该是底×高即360×300=(平方米),每平方米每年产优质小麦0.75千克,所以每年的产量是0.75×=81000(千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用字母怎样表示?3、解决问题2同学们算得可真快!让我们继续解决第二个问题蔬菜区(一)每年辣椒的产值约为多少元?学生独立解答,交流解决方法。修正栏\n(1)计算梯形面积的时候不要忘记除以2。(2)计算的结果要保留2位小数。4、从剩余的题目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道题独立解答,做完后小组交流,说说用本单元的哪个知识解决了什么问题?学生交流时教师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及时发现学生的掌握情况三、强化练习拓展提高1、你能在下面的平行线中画出几个三角形,使画出的三角形和给出的三角形面积相同?通过做图,看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学生独立画图,全班交流。2、我校的实践基地有一块形状不规则的试验田,如下图所示,计划种满西红柿,每平方米产量为5千克,你能试着求出这块试验田的总产量吗?学生独立做题,然后交流。四、谈收获。谈话:看来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同学们都有了不少的收获,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相信你们在今后学习中一定会拥有更多的收获!五、题组检测题组设计:1.三角形的底边长26米,比高长16米,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2.一块平行四边形的瓜地,底长22.6米,高18米,假如平均每平方米栽瓜苗45棵,共栽多少棵?3.一块梯形的地面积为45平方米,下底是10米;上底是5米,求它的高是多少米?4.某茶园有一块长方形地,共栽种96000棵茶树,平均每棵茶树占地0.5平方米,这块地合多少公顷?已知长方形的宽是100米,长是几米?5.有一条小路穿过麦田,如下图(单位:米),这块麦田的播种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板书设计:我学会了吗教学反思:\n课时备课第13周第5课时课题关注我们的活动空间课型新授课第1课时  教学目标1、结合现实生活情境,巩固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及小数四则运算、统计、测量等知识。2、经历观察、调查、测量等活动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及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3、在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应用意识和合作意识。教学重点、难点巩固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及小数四则运算、统计、测量等知识。教学准备多边形图纸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提出问题谈话:校园的楼外空地、操场、楼内大厅、走廊、教室等都是同学们喜欢的活动场地。活动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谈话:国家规定的小学生的人均占地面积是多少?我们学校学生的人均占地面积达到标准了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二、搜集资料汇报交流谈话: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搜集了“小学生活动场地的要求的资料”,谁愿意把你搜集的资料和大家一起分享?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小学)生均占地面积要求10个班每生不少于:城市30平方米,农村35平方米。15个班每生不少于:城市25平方米,农村30平方米。20个班每生不少于:城市22平方米,农村28平方米。25个班每生不少于:城市20平方米,农村26平方米。30个班每生不少于:城市18平方米,农村24平方米。(农村学校含县城学校)青岛市级规范化学校(小学)生均占地面积要求10个班,每生不少于:城市16平方米,农村35平方米。15个班,每生不少于:城市15平方米,农村30平方米。20个班,每生不少于:城市14平方米,农村28平方米。25个班,每生不少于:城市13平方米,农村26平方米。30个班,每生不少于:城市12平方米,农村24平方米。谈话:你都了解了哪些信息?(生答)谈话:我们学校有36个班,想申报山东省规范化学校,根据刚才获得的信息,你能推测出我们学校的生均占地面积大约应该是多少吗?说说你的理由。三、合作测量解决问题修正栏\n谈话:我们学校的生均占地面积达到这个要求了吗?你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用哪些方法可以得到活动场地的面积呢?下面我们以操场为例进行研究。(师生一起到操场)谈话:仔细观察操场是什么形状的?要知道操场的面积大约是多少需要知道那些数据?谈话:用什么方法能知道生进行交流长和宽各是多少米?谈话:谁有不同的方法?谈话:用步量一量就是步测,步测时要注意什么?谈话:一步的长度指什么?谈话:怎样确定一步的长度?谈话:由于一个人走一段路,每一步的步长不均匀,因此就需要先测量出一步的平均长度。先用卷尺量出一段距离,再用均匀的步子沿直线走上三、四次,记好每次的步数,然后用总距离除以总步数就是一步的平均长度。小体验:每组测量计算一个学生的平均步长。除了用卷尺测量、步测外还可以目测,你知道什么是目测吗?谈话:目测就是用眼睛估量一段距离,目测时先用卷尺量出一段距离,在每隔10米的地方站立一个同学,看看10米、20米、30米……距离各是多远。小体验:练习目测,交流观察感受。四、题组检测题组设计:1如图1,已知平行四边形面积为80平方厘米,求阴影部分面积。2如图5,大正方形边长18cm,小正方形边长2cm,求乙与丁面积之和。板书设计:关注我们的活动空间教学反思:\n第14周第1、2课时第五单元检测及讲评\n课时备课第14周第3课时课题第六单元信息窗一2和5倍数的特征课型新授课第1课时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2、5和3的倍数特征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2和5的倍数的特征,会运用这些特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和5的倍数;知道偶数和奇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自然数是偶数还是奇数。2.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增强学生的探索意识,进一步感受数学的魅力。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并掌握2和5的倍数的特征,会运用这些特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和5的倍数;知道偶数和奇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自然数是偶数还是奇数。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选择一个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事件(如六.一节目汇演、阳光体育运动活动现场等)引出信息窗情境图。二、合作探究、概括特征1.观察情境图,根据信息让学生独立提出数学问题。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学生可能提出“跳圆圈舞的共有多少人?”对这些简单的计算问题要一略而过,把学生的提问引到:跳交谊舞可以派多少人?2.学习2的倍数的特征(1)跳交谊舞可以派多少人?学生可能列举很多不同的数(如6、8、20、14、98)问:你能用学过的知识用一句话概括可以派多少人?学生可能说是2的倍数,也可能说是双数等。(2)2的倍数特征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具备了“双”即为“2个”的经验,可能从列举的数中概括出:都是双数等结论。问:生活中哪里用到双数?学生可能说出:街道的门牌号一边是双数一边是单数,阶梯教室的座位号一排是双数一排是单数等。问:这些双数都是2的倍数,它们有什么特征呢?对待数学问题不能只凭猜测,要进行验证。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老师为你提供一张百数表,你可以从表中把2的倍数圈出来,也可以把2的倍数写出来,然后观察这些数有什么特征。(3)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小组合作研究学生的结论可能有:个位上是双数与十位没有关系,个位是0、2、4、6、8小结:所有2的倍数的个位上都是什么数?(0、2、4、6、8)。因此,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的倍数,只要看这个数什么部分的数就可以了?(个位上的数字)修正栏\n(5)验证结论:刚才我们研究的这些数比较小,你能举一个多位数来验证一下吗?学生自己举例验证。(6)学习偶数、奇数。①老师介绍偶数、奇数的概念。老师举多个数,学生判断是偶数还是奇数。②说明:0是偶数,但我们在这个单元中一般不考虑0。③介绍学习方法:刚才同学们把2的倍数写出来研究的方法叫列举法,这是一种很好的数学研究方法。(1)用刚才的方法自己研究5的倍数的特征(2)交流:个位上是5或0。(3)学生举例验证。4.2和5倍数的共同特征学生总结:个位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三、巩固练习1.自主练习2:奇数、偶数学生容易分清,做此题的时候可以比比谁分的快,让疲劳的大脑兴奋起来。2.先让学生自己填一填,再交流,然后根据2、5共同的倍数让学生把两个集合圈重新画一画2的倍数5的倍数3.按要求组数。0、6、9、7奇数:2的倍数:()5的倍数:()五、题组检测题组设计:(1)把下列数归类。921162815303370  78125501102的倍数:(                                )5的倍数:(                                )即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数有:(                )这些数的特征是:(                 )再写出这样的三个数:(               )(2)自然数1----100内,偶数有(  )个,奇数有(  )个。板书设计:2和5的倍数的特征自然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2的倍数的个位上的数为(0.2.4.6.8)5的倍数的个位数上为(0.5)教学反思:\n\n课时备课第14周第4课时课题第六单元信息窗一3的倍数的特征课型新授课第2课时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2、5和3的倍数特征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2和5的倍数的特征,会运用这些特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和5的倍数;知道偶数和奇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自然数是偶数还是奇数。2.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增强学生的探索意识,进一步感受数学的魅力。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并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会运用这些特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出示情境图,揭题。指名说说2、5倍数的特征直接揭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2和5倍数的特征,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二、尝试探究1.猜测3的倍数的特征受2、5倍数特征的影响,学生大多会从数的个位上的数字进行研究,学生可能猜测: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针对学生的错误结论,引导学生及时举出反例予以反驳:13、16、26、29等一些数个位上3、6、9就不是3的倍数,而24、15、27等一些数反而是3的倍数。看来只观察一个数的个位数字是不能确定这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那么3的倍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呢?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百数表、列举法)学生独立尝试、小组交流、全班汇报交流2.探究特征①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百数表、列举法)把“百数表”中3的倍数圈出来研究研究。(学生人手一份十行十列的百数表)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100②学生独立尝试后小组交流。修正栏\n③全班汇报交流,学生的结论可能有:3的倍数都在一斜行上3的倍数都是隔两个数出现一次3的倍数个位上的数字没有规律3的倍数十位上的数字没有规律④师引导:每一斜行上3的倍数有什么规律?⑤学生思考交流:“3”的那条斜线,另外两个数12和21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加起来都等于3“6”那条斜线上的数,两个数字加起来和都等于6“9”那条斜线上的数,两个数字加起来和都等于9问:另外的呢?每个位上数加起来有的是12,有的是15,有的是18⑥小结: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给学生充分发表见解的机会,引导学生总结3的倍数的特征: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三、巩固练习1、自主练习4学生判断时注意说说判断的依据。学生利用特征判断后,教学生快速判断法,比如49只看4就知道它不是3的倍数,引导学生发现:遇到数字本身是3的倍数时,可以略去不加,如1236,只要算1+2=3即可判断1236是3的倍数。2、自主练习53、自主练习6四、课堂小结:学习了2、5、3的倍数的特征,你还想了解什么?五、题组检测题组设计:1.在15、26、32、15、51、24、47、30中:  (1)能被2整除的有(    );  (2)能被3整除的有(    );  (3)能同时被3、5整除的有(    );  (4)能同时被2、3、5整除的有(    )。  2.能不能被3整除?能不能被3整除?板书设计:3的倍数的特征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教学反思:\n课时备课第14周第5课时课题第六单元信息窗二质数和合数课型新授课第1课时  教学目标1.经历观察、归纳、推理,获得什么是质数和合数的数学猜想,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并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发展过程。2.使学生理解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的含义,初步掌握分解质因数的方法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重难点理解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的含义,初步掌握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谈话:学校举行团体操表演,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各个班整齐的方阵。(出示情境图)你能发现什么?2.学生会发现了排成各个方阵的人数分别是24、25、32、35、40。问:仔细观察这些数字,它们有什么特点呢?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3.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发现这些数与它们的因数的关系,帮助学生发现这些数都有两个以上的因数。从而使学生产生疑问:有两个以上因数的都能摆成方队吗?其他数行不行?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1.针对疑问鼓励学生大胆猜测,谈一谈自己的想法。2.利用准备好的小方块摆一摆,看一看哪些数字能摆成方阵,哪些不能?验证自己的想法。教师在学生操作过程中,进行巡视,适当指导。3.交流自己的发现。通过动手摆方阵,学生可能发现(1)1、2、3、5、7、11、13、17等数字不能摆成方阵,(2)4、6、8、9、10、12、14、15等数字能摆成方阵。小组为单位观察、讨论:这两类数字有什么特点?4.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发现:数字可以分成三类,有的数字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有的数字含有两个以上的因数;而1只有一个因数。5.揭示质数和合数的本质属性。(1)我们把具有像2、3、5、7、11……特征的数叫做质数。想一想什么叫做质数?引导学生概括: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做质数。我们把具有像4、6、8、9、10、12、14……修正栏\n这样的特征的数叫做合数。想一想什么叫做合数?引导学生概括:除了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外,还有其他的因数,这样的数就叫做合数。(2)质数和合数的区别是什么?(3)1是质数?还是合数?为什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讨论。全班交流、辩论,相互补充得出结论: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1.把下面数中的合数圈起来。80735234056479428433192.在自然数11-20中,质数有(),合数有(),既是奇数又是合数的数有()。3.抢答游戏:老师出一个数,谁能最快的判断它是质数或是合数,进行抢答。2101123122934579110014.判断一个非零的自然数,不是奇数就是偶数。一个非零的自然数,不是质数就是合数。大于2的偶数都是合数。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5.某校五年级各班人数情况统计如下班别一班二班三班四班人数40424845各班要划分活动小组,,如果每组5人,哪个班能正好分完?每组4人或6人呢?四、回顾反思总结提升谈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五、题组检测题组设计:1、最小的自然数是(  ),最小的质数是(  ),最小的合数是(  ),最小的奇数是(  )。2、20以内的质数有(  ),20以内的偶数有(  ),20以内的奇数有(  )。3、20以内的数中不是偶数的合数有(  ),不是奇数的质数有(  )。4、在5和25中,()是( )的倍数,( )是( )的约数,( )能被()整除。板书设计:质数和合数我们把像2、3、5、7……这样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做质数。把像4、6、8……这样除了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外,还有其他的因数的数叫做合数。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和数教学反思:\n\n课时备课第15周第1课时课题第六单元信息窗二分解质因数课型新授课第2课时  教学目标1.经历观察、归纳、推理,获得什么是质数和合数的数学猜想,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并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发展过程。2.使学生理解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的含义,掌握分解质因数的方法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重难点理解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的含义,初步掌握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复习旧知。1.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什么?2.什么叫质数,什么叫合数?3.说出20以内的质数和合数。4.下面哪些数是质数,哪些是合数?它们各能被哪些数整除?36212853607597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一)质因数与分解质因数的意义1、同学们,前面我们认识了这么多有关数的知识,我们来玩一个数字游戏?玩游戏前要交代几条规则1、写成两数相乘或连乘的形式,连乘的因数越多得分越高;2、只能用自然数;3、不能用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由老师写一个数,把能写成几个数连乘的数写成几个数连乘,如:4=2×212=2×2×3。每正确写一个乘号得一分,写错一个乘号扣一分,哪组分加起来最多这个小组获得胜利。教师出示下面的数:6=  21=  17=  50=48= 53= 5=  75=2.交流:17和5不能写成这种形式,其他数都能写成。问:为什么17和5不能写成这种形式?引导学生发现:质数不能写成这种形式因为他们只有1和本身,不符合游戏规则。问:能写成这种形式的数都是什么数?引导学生发现:只有合数才能写成几个数相乘的形式,所以我们分解质因数就重点研究如何把一个合数分解成几个数连乘的形式。3.看看下面这些数都分解成了两个数相乘的形式,但是它们有什么不同?6=2×328=4×7讨论发现:6分解成2×3后按游戏规则就不能再分解了;但是28分解成4×7后,4×7中的4还可以分解成2×2.提问:你是怎样发现4还能分解的呢?引导修正栏\n:因为4不是质数,所以很容易发现4还能分解。提问:那么我们在分解一个数时,要把这个数分解到什么时候为止呢?(分解到都是质数就不再分解了)。4.下面请同学们把30分解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交流:①30=5×66=2×3所以30=5×2×3②30/\5×6/\2×35.引导归纳出:把一个合数用质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做分解质因数.2、3、5叫做30的质因数。6.介绍短除法。刚才我们学习了一步一步地分解质因数,这样分解起来比较麻烦,为了简便,通常我们用短除法来分解质因数。引导学生归纳出:写出短除式──用能整除这个合数的最小质数去除──商如果是合数,照上面的方法除下去,直到商是质数为止──把除数和最后的商写成连乘的形式.三、灵活运用,巩固新知。1.用短除法把下面各数分解质因数。18252834602.下面各式是分解质因数吗?为什么?8=2×412=2+3+73.小游戏:猜猜我们有多大?(1)我的年龄是最小的质数。(2)我们俩的年龄都是合数,和是17。(3)我们俩的年龄都是质数,积是65。(4)我的年龄是一个偶数,它是两位数,十位上数与个位数的积是6。四、题组检测题组设计:1、在(   )内填入适当的质数。10=( )+( ),10=( )×( ),20=( )+( )+( ),8=( )×( )×( )2、分解质因数。65          56          94          76          135        105        87          93板书设计:分解质因数把一个合数用质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做分解质因数列举法短除法教学反思:\n课时备课第15周第2课时课题第六单元我学会了吗课型复习课第1课时  教学目标1.经历观察、归纳、推理,获得什么是质数和合数的数学猜想,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并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发展过程。2.使学生理解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的含义,初步掌握分解质因数的方法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的含义,初步掌握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回顾整理交流: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有关因数和倍数的有关知识,请同学们回顾一下你都了解了哪些知识?多找几个学生说一说,对本单元所学知识进行梳理。二、基本练习1.在20—40的自然数中,找出符合下面要求的数。(1)奇数()(2)3的倍数()(3)5的倍数()(4)2的倍数()(5)质数()2.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8012395845273.判断(1)个位上是3、6、9的数,都能被3整除。(2)个位上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3)1是奇数也是质数。(4)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所有的合数都是偶数。(5)质数只能被1和它本身整除。(6)把15分解质因数可以写成15=1×3×5三、综合练习1.按要求写数。(1)两个质数的和为18,积是65,这两个质数是()和()。修正栏\n(2)1-20中,是奇数又是合数的数有(),是奇数又是质数的数有(),是偶数又是质数的数有(     ),是偶数又是合数的数有(    )。2.幼儿园小班的人数是偶数,把24个苹果平均分给这些小朋友,正好分完。小班的人数可能有多少?3.姐姐的年龄是两位数中最小的质数,爸爸的年龄比姐姐的3倍多6岁,爸爸今年是多少岁?4.在下面的□里分别填一个恰当的数字。(1)47□、63□是2的倍数。(2)□36、6□1是3的倍数。(3)42□、62□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4)31□、4□□既是3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四、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你对自己有什么评价?       。五、题组检测题组设计:1.下面的数中,哪些是合数,哪些是质数。1、13、24、29、41、57、63、79、87合数有:()质数有:()2.写出两个都是质数的连续自然数。3.写出两个既是奇数,又是合数的数。4.判断:(1)任何一个自然数,不是质数就是合数。(   )(2)偶数都是合数,奇数都是质数。(   )(3)7的倍数都是合数。(   )(4)20以内最大的质数乘以10以内最大的奇数,积是171。(   )(5)只有两个约数的数,一定是质数。(   )板书设计:我学会了吗教学反思:\n\n第15周第3、4课时第六单元检测及讲评\n课时备课第16周第1课时课题第七单元信息窗一统计---城市保洁课型新授课第1课时  教学目标1、借助实例,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作用,会用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2、在统计活动中,感受统计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教学重点、难点了解折线统计图的作用,会用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谈话:同学们去过威海吗?威海是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荣获了2003年度全球改善人居环境最高奖——联合国人居奖。为什么威海市是最适合人们居住的城市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威海,了解威海,用数学的眼光来分析一下其中的奥秘。请看120页信息窗一,说一说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1998—2002年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的变化情况怎样呢?1998—2002年威海市新水取水量的变化情况怎样呢?……引入对折线统计图的学习。)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一)解决红点问题:1998—2002年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的变化情况怎样呢?初步认识折线统计图。尝试统计,体会学习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谈话:1998—2002年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的变化情况怎样呢?(引导学生根据数据回答)你能把这个变化情况用统计图的形式表示出来吗?(教师为学生提供统计图表,引导学生独立尝试统计),先自己选择合适的方法表示出来,做完跟同桌说说,准备班内交流。2、班内交流,介绍折线统计图的画法。。谈话:1998—2002年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的变化情况怎样呢?你是怎么表示的?(引导他们明确,条形统计图不能直观地表示变化情况)谈话:有没有更直观地表示这种变化的统计图呢?(结合教材,边演示,边讲解,总结出折线统计图的画法:先根据数据描出各点,再用线段依次连接各点。)对比分析,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谈话:刚才有的同学根据统计表进行分析,有的根据条形统计图进行分析,还可以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分析,你觉得解决“日处理能力的变化情况”这样的问题用那种方法比较合适?为什么?解决像“日处理能力的变化情况”这样的问题,修正栏\n用折线统计图,因为它能直观地反映出事情的变化情况。(二)解决绿点问题:1998—2002年威海市新水取水量的变化情况怎样呢?学习折线统计图的画法,并能根据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1、独立制作。刚才我们用折线统计图表示1998—2002年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的变化情况。前面同学们还提到了许多问题,比如,1998—2002年全市新水取水量的变化情况怎样呢?表示这个变化情况,应该用哪种统计图呢?谈话:能自己在教材图出折线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描述取水量的变化情况吗?先自己画图分析,再和同桌说说,准备班内交流。2、班内交流。谈话:谁愿意展示你画的折线统计图,能说说你是怎么画的吗?(根据学生的交流适时点拨画法)根据这幅统计图你能发现什么?有不同意见吗?(根据学生的交流强调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三、自主练习,拓展应用。1、自主练习第1题,体会折线统计图的作用。独立填写。班内交流。2、用折线统计图描述其它事件的变化情况。五、题组检测题组设计:1、某班学生的体重如下表:学号体重(千克)学号体重(千克)学号体重(千克)学号体重(千克)12592817292536227102218352627334113319272734429122820312832530133021292925641142622243030726152823283134834163024303227(1)最重是(  )千克,最轻是(  )千克;(2)根据统计的需要和数据范围的具体情况,先把数据分成四组,并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编制统计表,并完成统计表以及折线统计图。板书设计:折线统计图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反映数量的多少,还可以清楚的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教学反思:\n课时备课第16周第2课时课题第七单元信息窗一统计----城市保洁课型练习课第2课时  教学目标1、借助实例,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作用,会用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2、在统计活动中,感受统计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教学重点、难点了解折线统计图的作用,会用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1、补充练习,巩固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下面是某市一年各月份日照时数统计表,请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全年的日照情况。单位:小时月份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日照时间167170233255278216月份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日照时间206176178187225184(1)独立绘制。(2)班内展示。(引导学生交流绘制方法。)(3)对比分析:某市一年各月份日照时数的变化趋势是怎样的?二、变式练习:1、自主练习第2题,会对折线统计图进行分析。(1)独立完成。(2)比较分析。谈话:你能说说移动电话的数量是怎样变化的?你能分析一下原因吗?(3)反思小结。修正栏\n(引导学生体会除明确变化规律外,还要找到发生变化的原因,推想未来的发展趋势。)三、综合练习。1、自主练习第3题,读图分析。(1)独立观察条形统计图。(2)你能分析一下小彬的锻炼成绩吗?(3)推测小彬第8周的成绩,并在图中表示出来。在推测第8周成绩时,教师要适当引导,提示学生在可能的取值范围内进行推测。2、自主练习第4题,综合巩固折线统计图。(1)仔细观察折线统计图。(2)通过折线的变化情况,你发现了什么?(3)调查本校近四年学生人数情况,完成下面折线统计图。四、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题组检测题组设计:1、完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某路口5分钟里各种机动车辆通行情况如下:小汽车:65辆;    大客车:44辆;   载重车:25辆;   摩托车:13辆。(1)请根据上述信息,制作统计表:(2)完成统计图:(3)看图回答问题:A、图中每格代表(  )辆车;B、小汽车辆数是摩托车辆数的( )倍;C、从上面的表格和统计图你发现:D、计算平均每分钟通过多少辆机动车?(得数保留整数)板书设计:折线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绘图:描点——连线——写数据教学反思:\n课时备课第16周第3课时课题第七单元信息窗一城市绿化课型新授课第1课时  教学目标1、在观察、比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根据需要合理选择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进一步掌握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并能利用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2、在统计的过程中,感受统计与生活的联系,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当中的作用,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重难点能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教学准备直尺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谈话引入。谈话: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威海获得“联合国人居奖”的荣誉。其实,威海还是著名的“国家园林城市”呢!让我们一起看看威海的绿化情况,好吗?2、观察统计表,搜集信息,提出问题。谈话:(出示2002年我国部分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情况统计表)请同学们观察威海市与其它城市统计表,你能搜集到哪些信息?(引导学生明确表1提供的信息是:部分城市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各是多少。)谈话:(出示威海市1992——2002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情况统计表)请同学们观察表2,你能搜集到哪些信息?(引导学生明确表2提供的信息是:威海市1992——2002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的变化情况。)谈话:比较这两个表格,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别选用什么样的统计图表示上面的两组数据比较合适?)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1、独立思考,尝试选择。谈话:分别选用什么样的统计图表示上面的两组数据比较合适?先自己想一想,再把想法在小组里交流交流,准备班内交流。2、班内交流,了解特征。谈话:分别用什么样的统计图更合适?为什么?(引导学生了解,比较数量的多少,可以选择条形统计图;比较数量变化趋势,选择条形统计图比较合适。)修正栏\n3、尝试作图,加深体验。谈话:请同学们先独立完成课本上的统计图,再比较两种统计图的特点,同桌说说,准备班内交流。4、班内交流,提升认识。谈话:谁愿意展示你制作的统计图?通过条形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通过折线统计图呢?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明确: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看出各个城市人均绿化面积的多少;折线统计图,更能清楚地看出威海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的增减变化情况。)谈话:为什么图一横轴下的威海、苏州……对着的是格子,图二横轴下的1992、1993……对的是线?只能画“点”,所以画折线统计图(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作图习惯)。三、自主练习,应用拓展1、自主练习第1题:调查本组(4人)同学每日睡眠时间,并用合适的统计图表示。独立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并绘制。班级展示交流。(重点引导学生说清你选用哪种统计图?为什么?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由于突出的是睡眠时间的多少,所以应选用条形统计图。)2、自主练习第2题:学生独立解答。班级交流。(引导学生说清楚为什么选用折线统计图?网站一周访问人次的变化趋势是什么?)四、回顾反思,总结全课。1、教师谈话:这节课你学得高兴吗?通过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布置作业:查阅有关资料,了解青少年每日睡眠时间多少比较合适,并向同学们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六、题组检测题组设计:1、填空。(1)常用的统计图有()、( )、()。(2)、条形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根据数量的多少( )的直条,然后把(  )按照某种(  )排列起来。从条形统计图里很容易看出()。(3)、()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数量的多少;()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板书设计:反映数量多少的时候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时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教学反思:\n\n课时备课第16周第4课时课题第七单元信息窗二城市绿化课型练习课第2课时  教学目标1、在观察、比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根据需要合理选择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进一步掌握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并能利用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2、在统计的过程中,感受统计与生活的联系,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当中的作用,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教学重点、难点能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教学准备直尺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1.填空()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数量的多少;()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2、选出适合用折线统计图表示的题,打对号。(1)小明从4岁到10岁的身高()(2)一天的温度变化()(3)班中同学喜欢吃香蕉、橘子、苹果、的人数()(结合学生的举例,使学生体会到:折线统计图适合同一事物,不同时间的统计;而条形统计图适合用于不同事物,同一时间的统计。)二、变式练习:1、我国“五岳”主峰的海拔高度如下表。根据表中的数据,选择合适完的统计图。泰山华山衡山恒山嵩山海拔高度(米)15322160129020171440“五岳”主峰的海拔高度情况统计图单位:(米)年月泰山华山衡山恒山嵩山学生独立完成统计图修正栏\n班级展示交流:说一说,你为什么选择这种统计图?班级交流:通过以上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三、综合练习1、课本129页自主练习第3题。集体调查班级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每人只能选一种)独立思考并选用合适的统计图小组交流。班级交流(引导学生说清为什么要选用这种统计图?选用这种统计图的优越性是什么?从统计图中你发现了什么?)课本129页自主练习第4题。(1)学生先独立思考,完成统计图。(2)小组交流。班级交流。(通过分析数据,引导学生说一说,通过这个统计图,能说明什么问题?)课本129页自主练习第5题。独立思考后,在小组交流。班级交流。(引导学生说一说,根据王大鹏家苹果收入的情况,你知道了?)四、课堂总结教师谈话:这节课你学得高兴吗?你有哪些收获?五、题组检测题组设计:1、在绘制统计图时要写上的名称1、学校统计全校各年级人数及总人数,应选用统计图;气象局统计一昼夜气温情况,应选用统计图。3、某工厂从2000∽2003年的年产值统计图,如图,则年产值在2500万元以上的年份是板书设计:反映数量多少的时候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时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教学反思:\n第16周第5课时第七单元检测及讲评\n第17周第1课时回顾整理---总复习(复习小数乘、除法的有关知识)课型:复习课第1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整理复习,进一步理解、巩固本学期所学知识,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2.经历知识回顾整理的全过程,学习整理知识的方法,提高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3.在对知识的整理与复习过程中养成回顾与反思的习惯,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教学难点是:学习整理知识的方法,提高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导学设计一、典型引入,回顾旧知。师:在前面,我们通过解决三类工程中的数学问题,学会了小数乘、除法有关知识。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可以用小数乘、除法知识进行解决。这个星期天,老师去超市了解了一些商品的信息。(出示如下统计表)商品名称单位单价(元)鸡蛋千克6.44带鱼千克10.60话梅袋2.40椰汁听3.20奶糖千克16.80优酸乳盒2.50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学生从中自选一个问题解答。引导全班学生交流订正,在交流算法的同时回顾本单元学过的小数乘除法的相关知识。(板书课题)二、合作整理,知识建构。1.承上启下,引出知识点。师:通过解决上面的问题,你想到了有关小数乘、除法的哪些知识?学生可能会想到:(1)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2)求积、商的近似值;(3)小数乘、除法的简便算法;(4)循环小数的知识;(5)小数四则混合运算;……2.合作整理、形成网络(1)学生根据上面的复习,与小组的同学相互合作,整理小数乘、除法的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并把整理的结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修改补充\n(2)各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汇报时可根据对知识的理解,自己的经验举例说明。(3)关于本单元的知识,根据你的经验,你有哪些温馨的提示?三、综合应用、全面提高(一)争当小法官。1.一个数的1.02倍比原来的数要大。( )2. 4.74×1.5的积是三位小数。()3. 8.是循环小数。()4. 1-0.2÷1-0.2=1。()5. 2.5×(40+4)=2.5×40+4。() 。  (二)认真想一想,不用计算,你能填上“﹥”“﹤”“=”吗?0.68×0.5○0.6848.5÷16○48.50.25×3.6○3.632.4÷0.45○32.40.99×1○0.990.32÷0.8○0.32(三)仔细观察下面各式,你能巧算吗?12.5×5.7×0.832-3.1×0.1-4.322.5×[1÷(2.1-2.08)]3.6×2.3+3.6×7.7(四)解决生活中的问题。1.某班为庆祝“元旦”举行文艺会演,买了80个汽球装饰教室,共用去11.84远。平均每个汽球多少元?2.在庆祝“元旦”文艺会演中,某校还做了12套舞蹈服,如果平均每套用布1.9米,一共需布料多少米?(保留整数)四、题组检测五、全课总结、知情共融。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对自己的学习满意吗?对老师想说什么话?题组设计:1、计算下列各题,能简算的要简算。4.05÷0.81+2.40.389×4×0.254.02×3.02+4.02×6.982.根据开始的商品信息表,结合本单元的知识点,提出一些有关小数乘除法的问题并解决。学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1)卖3盒千克奶糖和3盒优酸乳一共花多少钱?(2)用10元钱买2听椰汁,还剩多少钱?……板书设计:小数乘、除法的知识教学反思:\n第17周第2课时回顾整理---总复习(复习简易方程的有关知识)课型:复习课第2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整理复习,进一步理解、巩固本学期所学知识,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2.经历知识回顾整理的全过程,学习整理知识的方法,提高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3.在对知识的整理与复习过程中养成回顾与反思的习惯,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教学难点是:学习整理知识的方法,提高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导学设计一、典型引入,回顾旧知。1.情境引入:①谈话:星期天,小明到姑妈的商店里去帮忙,可是粗心的他却把一些商品放乱了,你能帮他重新分开并说说这样分的理由吗?出示:1.4×2=82.4x-1=73x+3﹥185.m÷9=3②谈话:关于等式和方程你都了解那些知识?学生可能会回答:等式,方程的含义,等式的基本性质,方程的解,解方程,方程和等式的联系等。③同位互相说说这些概念的意义。师引导学生重点辨析方程的解和解方程。师:你都学会了解哪些类型的方程?引导学生说出:X+a=b、x-a=b、ax+b=c、ax-b=c、ax=b、ax+bx=c、ax-bx=c几种类型。师:这些方程你都会解吗?怎样解?顺势复习等式的性质。再让学生解情境中的方程。2.情境继续引入回顾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有关知识师:商品经过同学们的分类已经整理好了,但是小明不小心把牙刷的单价弄污了,他想起早上李阿姨来买了一些东西。课件出示:李阿姨买了两条4.50元一条的毛巾,还买了三把相同的牙刷,买这些东西一共花了19.50元。你能帮小明算出每把牙刷多少钱吗?交流订正,如果学生是用方程算的,教师要适时请一个同学说说是根据什么等量关系列出的方程?在找等量关系式上有什么小窍门吗?引导学生说出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列出等量关系式。修改补充\n谈话:本单元还学过了哪些类型的应用题?哪些用方程解方便?学生自由说。二合作整理知识建构1.谈话:同学们学到的知识可真多呀,这么多内容散乱无序,同学们想不想对它们进行整理呀?(稍停)下面请大家结合刚才回顾的知识,想一想知识之间的联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小组合作整理一下,好吗?2.小组合作整理,教师参与其中并适时指导3.汇报交流师;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合作整理的成果向大家展示一下?要求展示的小组说明整理的理由。谈话:你认为那个小组整理得更合理更有创意?为什么?引导学生互相评价。4.教师选几份形式新颖,重点突出的网络图,引导学生观察:从网络图上你能发现什么?你能用形象的语言说说方程和等式的关系吗?老师引导完成下表:5.你还有哪些问题要提醒大家?三师生总结,畅谈收获四综合应用,全面提高出示:1.下面哪些是方程哪些是等式并说明理由(1)4+x(2)3+15=18(3)x÷5.2>17(4)10÷m=22.看图列方程(略)3.解方程5x-7=28x-117=1396x-x=411.5+x=12.93x+7=284.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1)教材P128至12910到13题(2)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用方程解决比较方便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找一找算一算五、题组检测题组设计:1、解方程。z+18=52z÷1.2=0.52.5z=1z-4.8=1.65z-1.5x=59.54x+2.8=7.22、下面哪个式子是方程?()A.3x+6B.6z<7C.2x=63、列方程解下面的题小明爸爸的年龄是38岁,比小明年龄的4倍多2岁,小明的年龄是多少岁?板书设计:复习简易方程的有关知识教学反思:\n第17周第3课时回顾整理---总复习(复习因数与倍数的有关知识)课型:复习课第3课时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巩固本学期所学知识,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2.经历知识回顾整理的全过程,学习整理知识的方法,提高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3.在对知识的整理过程中养成回顾与反思的习惯,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教学难点是:学习整理知识的方法,提高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导学设计一、典型引入,回顾旧知。谈话:在“因数与倍数”这一单元,我们认识了许多自然数朋友,今天还请到了其中的几位。多媒体出示:1、5、2、3、6师:看到这些你能想到本单元的哪些知识?(生可能会说我看到2就想到质数、偶数、倍数、因数;看到6就想到合数、分解质因数、质因数……)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贴出概念卡。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这些概念的意义,同位互相举例说一说。二、合作整理知识建构1.谈话:这么多知识杂乱无序的放在一起,让人看着真不舒服,同学们说该怎么办呀?引导学生说出分类整理的方法。2.师:这个建议好,请大家同位讨论一下这些概念间的联系,然后独立地分类整理,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好吗?学生独立整理,教师巡视,参与其中,个别指导。3.小组内交流,并推选出本组的最佳整理成果。4.全班交流,构建知识网络谈话: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整理的成果展示给大家?学生用实物投影展示汇报,学生补充,教师引导形成知识网。师:这组同学找到了这么多的联系,我们看看还有没有没找到的呀?哪个小组还有不同的整理方法?(其他小组交流)师:经过梳理,我们把这些知识整理成一棵知识树,看着这棵知识树你能想到什么?再一次对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内化,并及时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教育。师:对,只有牢固掌握乘法算式、因数、倍数等知识,才能使这棵知识树根深叶茂。5.谈话三.评价鼓励,总结深化修改补充\n这节课同学们都开动了脑筋,通过与大家的合作交流和自己的主动探索整理出了有个性的知识网络,获得了许多知识,真了不起,谁愿意把你的收获跟大家交流一下?还有什么疑惑吗?四综合运用全面提高1.在1-20这些数中,奇数有()偶数有()师:20个数都找到自己的家了吗?再多写一些数试试,你发现了什么?2.判断;(1)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2)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3)个位是3.6.9的数都能被3整除(4)一个数的倍数一定比它的的因数大(5)12分解质因数是:12=1×2×2×33.下面各数哪些是与众不同的?3、2、5、1、9、7、44.游戏:拿出学籍号卡片,一生说,另一生猜。(如我的学籍号是六位数最高位上是最小的质数……)题组设计:1、在1-20这些数中,质数有(),合数有(),20个数都找到自己的家了吗?还有几?2、拓展题:一个自然数47□,如果是2的倍数,□里可以填(),如果是3的倍数,□里可以填()板书设计:复习因数与倍数的有关知识整整数乘法算式倍数奇数偶数5的倍数3的倍数2的倍数分解质因数质因数合数质数因数教学反思:\n第17周第3课时回顾整理---总复习(复习多边形的面积的有关知识)课型:复习课课第4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整理复习,进一步理解、巩固本学期所学知识,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2.经历知识回顾整理的全过程,学习整理知识的方法,提高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3.在对知识的整理与复习过程中养成回顾与反思的习惯,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教学难点是:学习整理知识的方法,提高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导学设计一、典型引入,回顾旧知。1.典型引路2020师(出示学校花坛图):同学们,为了进一步美化校园,学校准备在花坛里栽种上不同品种的花,你能分别计算出各种花的栽种面积吗?(单位:米)学生集体交流,教师启发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各种平面图形知识,在黑板上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图形。2.回顾旧知师(出示三种图形):同学们还记得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怎样用字母表示?学生抢答公式。师: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请同学们小组内借助手中的学具卡片演示一下推导过程,好吗?学生分6人小组进行演示推导,回顾整理各种图形面积的推导过程。教师巡回关注学生能否正确熟练地推导出各种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修改补充\n二、合作整理,知识建构师:刚才大家分小组演示了各种图形面积的推导过程,你们小组能根据各种图形之间的联系,选用合适的方法表示出来吗?学生小组内先交流自己的收获,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展示设想。师:下面让我们交流一下好吗?小组汇报,小组长结合图形关系图进行讲解演示,进行知识梳理,从不同的角度交流汇报所得的收获。汇报后选取几份较好的图形关系图贴在黑板上。师:同学们观察这几幅图形关系图,回想一下各种图形面积的推导过程,你能发现什么?学生结合图形关系图,分析比较各种图形面积的推导过程,交流各自的发现。(关注学生能否发现转化的方法)师小结:通常情况下我们要探究一个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一般是把它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利用已学过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这种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所以说,转化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经常会用到。希望同学们能逐渐掌握这种方法。(课件演示)图形面积公式字母公式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s=a×h三角形三角形面积=底×高÷2s=a×h÷2\n梯形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s=(a+b)×h÷2三、综合应用,全面提高师:下面我们就用刚才大家整理过的这些知识来做一些练习。4203.82.2206075065201.计算下面各图形的面积。(单位:厘米)2.那种说法正确?(单位:分米)4A.三角形的面积最大B.梯形的面积最大C.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最大D.三种图形的面积一样大3.出示学校花坛图:同学们,现在让我们分小组计算出各种花的栽种面积好吗?如果每栽1平方米花大约需要30元钱,那么栽满花坛这些花共需多少元钱?(小组合作分工计算,教师关注学生能否熟练的应用公式进行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小组交流汇报大约要花16500元。师:16500元!这一笔钱足够一个同学上完小学,面对这一笔钱,同学们有什么感想?学生谈感想,借机对学生进行爱护花草树木,珍惜校园的各种文化环境建设等思想品德教育。5.拓展延伸,课本第131页第一题。学生交流思路解法。四、题组检测五、谈收获\n学生交流各种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以及对转化思想的理解,谈一谈自己的收获、体会!教师小结:在这节课中,我们运用转化思想整理复习了平面图形的知识,理清了知识的脉络,加深了对各种图形面积公式的理解。希望同学们能够将转化的思想运用到今后的学习中,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更多的生活问题。六、作业设计综合运用本单元所学的知识为我们的操场设计一套最佳的美化方案,画出平面设计图,并应用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计算出各部分的面积及招标底价,准备下一节课的模拟招标活动。题组设计:1.右图示一块樱桃地,平均每棵樱桃树占地9平方米。这块地大约可种多少棵樱桃数?21米35米25米2、(5)在()里填上合适的数。1时15分=()时8千克20克=()千克50厘米=()米5.2公顷=()平方米305平方分米=()平方米2平方分米9平方厘米=()平方分米3、一张红纸长1.2米,宽0.6米,用这张红纸做两条直角边分别是3分米和2分米的小三角旗,可以做多少面?4、一块平行四边形果园,底是150米,高是40米。如果每棵果树平均占地6平方米,这个果园可以种多少棵果树?板书设计:复习多边形的面积的有关知识教学反思:\n第17周第4课时回顾整理---总复习(复习有关对称、平移与旋转的有关知识)课型:复习课课第5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整理复习,进一步理解、巩固本学期所学知识,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2.经历知识回顾整理的全过程,学习整理知识的方法,提高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3.在对知识的整理与复习过程中养成回顾与反思的习惯,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教学难点是:学习整理知识的方法,提高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导学设计一、典型引入,回顾旧知。谈话:同学们,有个魔术师正在表演图形魔术,想看吗?(出示五环旗、莲荷旗标志等)。请同学们边看表演边观察:这些图形是通过什么方法变出漂亮图案的?哪些图案是轴对称图形?各有几条对称轴?学生交流回答。二、合作整理,知识建构谈话:前面我们学了许多有关平移、旋转和对称的知识。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一下我们都学了哪些知识?学生自由回顾,小组交流,师参与其中。师组织全班学生交流汇报,师引导学生补充、充实、梳理成二大板块。(一)板块一:平面图形对称,包括哪些部分?1.轴对称图形。(1)学生交流判断方法,重点强调沿一条直线对折,图形两边完全重合。(2)学生交流画对称图形另一半的方法。重点强调:找线段端点,画相应的对称点。(3)常见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条数。生独立完成师设计表格,在小组内交流,师组织全班交流。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半圆等腰三角形靠边三角形等腰梯形对称轴条数2.镜面对称重点强调:物像左右相反(二)板块二:图形移动,包括平移和旋转。谈话:你认为平移后的图形和原图形有什么联系?重点是位置变,方向不变。谈话:谁想交流一下平移图形的方法?重点强调:找端点,先将端点移动。修改补充\n谈话:你认为图形旋转后有什么变化?方法是什么?重点指出:旋转后方向变,位置不变。方法是先确定点,再确定方向、角度和基准边。三、综合应用,全面提高。谈话:同学们,我们头脑中已经对本单元知识有了一个整体认识,光说不练非好汉,老师想考考你们运用知识的能力,敢接受挑战吗?1.判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是对称图形的有几条对称轴?学生交流时重点说明判断理由。2.做综合练习130页第16题。学生交流时重点说方法。3.拓展应用:请同学们利用本单元知识,为2008年奥运会设计一幅美丽的图画。四、题组检测五、课堂小结:谈话: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能谈谈自己、老师或同学本节课的表现及收获吗?题组设计:1、火眼金睛辨对错。(1)圆只有一条对称轴。()(2)长方形有4条对称轴()(3)只要图形两边一样,图形都改变方向。()(4)平移和旋转一样,图形都改变方向。()(5)半圆不是轴对称图形。()2、把箭头图向右平移7格,再向下平移4格。把梯形绕A点顺时针旋转90度。板书设计:复习有关对称、平移与旋转的有关知识教学反思:\n第17周第5课时回顾整理---总复习(复习有关统计的有关知识)课型:复习课第6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整理复习,进一步理解、巩固本学期所学知识,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2.经历知识回顾整理的全过程,学习整理知识的方法,提高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3.在对知识的整理与复习过程中养成回顾与反思的习惯,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教学难点是:学习整理知识的方法,提高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修改补充一、典型引入,回顾旧知。谈话:同学们休息日你们都喜欢干什么?(课件出示:四年级二班课余爱好统计表)项目体育运动跳舞看书看电视学乐器人数2056303请选用合适的统计图表示,并说明理由学生交流,重点说明选用的理由。二、合作整理,知识构建。谈话:在这单元我们重点学习了哪些知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本单元所学知识,并完成手中表格。师引导学生全班交流、补充、充实、梳理成如下知识体系。1.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及选用依据。类型特点选用依据条形统计图只反映数量多少主要反映数量多少折线统计图①反映数量多少②反映数量增减变化平方根反映数量增减变化\n2.折线统计图画法?先描点再连线。3.分析统计图,获取信息,推测变化趋势。关键是分析方法。三、综合应用,全面提高。1.火眼金睛辨对错。(1)从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中都能看出数量的多少。()(2)折线统计图主要反映数量增减的变化,但看不出多少。()(3)条形统计图也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学生交流时重点说明理由。2.完成教科书130页17题。3.完成教科书132页4题。交流时重点让学生说理由,分析统计图获得信息。四、题组检测五、课堂小结:今天大家学得开心吗?这节课你又有哪些收获?题组设计:1.红蕾小学五年级一班同学家庭上网情况如下表。根据表中的数据,完成下面的统计图。2.红蕾小学6月11日校园网全面改版。面是校园网改版前后几天访问量的统计表。根据表中的数据完成下面的统计图(1)哪天的访问量最大?哪天的访问量最小?相差多少次?(2)你能说说这5天访问量的变化情况吗?板书设计:复习有关统计的有关知识教学反思:\n数学教案青岛版六年制五年级数学学科学校码头小学教师张希花

网站简介

奥数库(www.aoshuku.com)是一个专注奥数知识扩展和学习的在线教育网站,内容涵盖了奥数题、数学题、试卷、课件、知识点、数学公式等,拥有大量的奥数题库和数学题库,包含全国中小学各个版本教材,深受中小学师生用户喜爱的网站。

微信公众号

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如部分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过以下方式联系站点负责人。

2016-2021 奥数库-专注奥数知识 闽ICP备2021004933号

奥数库专注奥数知识分享,如有版权作品存在问题或内容中存在违法和不良信息,请立即联系403074932@qq.com

闽公网安备 35021302000396号

闽ICP备2021004933号
返回首页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