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更新时间:2022-09-16
类型:doc
大小:2.16 MB
页数:161
下载资料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数学课件 > 青岛版数学课件 > 五年级上册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3.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QQ 403074932
全册简析1、使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规则,比较熟练地计算分数加、减法(简单的能够口算)。2、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3、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法、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法除法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的计算分数乘除法(简单的能够口算)4、学生会根据指定要求,设计游戏方案;游戏方案要公平、便于操作。5、使学生会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6、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7、能准确又简明地表示出物体的位置,能用“数对”表示位置。8、使学生能够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简单和复杂的分数应有题,学会用方程解答应用题;能根据应有题的具体情况,灵活解答。9、让学生自主调查整理数据,会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n第一单元简析本单元内容在学习了整数乘法、小数意义和性质以及小数加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使学生能在解决与三峡工程建设的有关问题中,学习小数乘整数的知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三峡工程的浩大、壮观,激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精神。在编排上,重在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中理解算理,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算法。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乘整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选取了长江三峡景点的情境,将学习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学生通过学习小数乘整数获取的学习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认知冲突,通过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逐步总结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在掌握小数乘整数算理的基础上,通过估算和反思笔算结果的合理性,进而学习总结算法也就水到渠成。\n【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5页。【教材分析】本课是学生在学习了整数乘法、小数意义和性质以及小数加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使学生能在解决与三峡工程建设的有关问题中,学习小数乘整数的知识。【教学目标】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学习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得进行计算。2、经历小数乘整数算理的理解和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学习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得进行计算【教具使用】投影仪【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谈话:同学们去过三峡吗?在假期里,老师去三峡旅游了,见到了闻名世界的三峡大坝!还带回来一段录像呢!想不想看看?[放录像](出示信息窗1)2、生认真观察情境图,读取信息,提出问题。生1:6台发电机组每小时发电多少万千瓦时?生2:10台发电机组又能发电多少万千瓦时?(每台发电机组15小时发电多少万千瓦时?2004年有多少台发电机组投入发电?26台发电机组可发电多少万千瓦时?)……3、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有用问题,粘贴在黑板上。二、合作探究、理解算理。\n解决问题一:6台发电机组每小时发电多少万千瓦时?1、独立列式估算。58.6×6=交流:58.6≈60,60×6=360。2、竖式计算,小组讨论。师:你们能不能准确算出正确的得数?(学生先独立用竖式计算;然后小组交流计算方法。)3、理解算理算法,总结概括。(1)汇报展示,学生汇报的同时展示学生计算过程。①58.6586×6×6351.63516②58.6×10=586586×635163516÷10=351.6教师小结:刚才这两种不同的形式都用到了同一个方法,就是先将小数转化成整数来计算。(2)多媒体演示转化过程,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和掌握。58.6扩大到原来的10倍586×6×6351.6缩小到原来的3516(3)直接用竖式计算的,你能看懂吗?说说是怎样算的。58.6×6351.6交流方法,加深记忆:先将58.6扩大的原来的10倍变成586,586×6=3516,再将3516缩小到原来的1/10,就是351.6。\n教师小结:刚才,我们学习的是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乘法,如果小数部分是两位、三位的,你还会像××同学那样用竖式计算吗?(4)多媒体出示练习:2.47×5=2.453×2=学生独立计算后,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订正并说出计算思路。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具体方法,多媒体出示。三、巩固应用,完善算法。1、独立解决其他问题,简单交流。2、解决问题二:这个月我家用电45千瓦时,每千瓦时0.62元。应付电费多少元?(1)独立计算交流方法。(2)一生板演,共同探讨,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注意引导学生算理的表述和结果的化简。3、说一说怎样计算小数乘整数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1.多媒体出示火眼金睛辨对错。14.675.8╳6╳148802232588.122.多媒体出示我帮妈妈算一算。(课本4页第6题)生独立计算,互相检查,看学生能够根据乘法意义正确列式计算。五、回顾反思,总结全课同学们,我们这节课一起研究了什么内容,你能说给大家听一听吗?六、作业调查了解电费的单价及各自家庭的用电数量,计算各自家庭的电费,并结合实际谈一谈怎样节约用电。第2课时一、复习导入1、口算练习(1)观察一下,你有什么发现?\n0.37×100.37×1000.37×10002.5×425×40.25×4(2)看谁又快又准4.8×90.12×35×5.80.28×30.165×47.96×72、笔算练习0.32×471.6×5264×0.251.37×21集体订正反馈,找分别找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一、走进生活。1、课本第3页第1题,简单的运用小数乘整数解决问题的情境题(1)指生描述图意(2)独立列式计算,交流算理2、课本第5页第六题,根据提问解决生活问题。(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图1,小男孩从家到学校要走多少米?图2,跑道长多少米?(2)独立解答,集体交流(3)你的步长是多少,你也找段路测一测。(课下实践)3、你能解决这些生活中的问题吗?自己试一试。(1)海豚1小时能游2.4千米,25小时能游多少千米?(2)一头大象每天吃青草0.45吨。照这样计算,36头大象1天能吃多少吨青草?5头大象一周能吃多少吨呢?(3)已知白萝卜每千克1.20元,豆角每千克4.50元,青椒每千克3.40元。问:①买1.5千克白萝卜和1.5千克豆角,一共要花多少元钱?②如果让你来采购,你想买什么?算一算需要多少元钱?二、拓展提高刚才同学们当了小小采购员,采购了蔬菜,看看下面的采购任务你能完成吗?供选择的各商场单价表 糖酒超市批发市场利群商场白菜0.350.230.36\n面包5.833.505.80拖鞋15.208.0013.581、请帮老师设计一个合理的购物方案,能行吗?要求:以小组为单位,集体确定方案,按表格填好。看看那个小组的方案最好。附:购买方案表 购买地点单价数量总价白菜  20 面包  3 拖鞋  4 合计金额 1、交流设计方案,说明在设计方案的过程中需要考虑些什么情况呢?一、总结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板书设计】①58.6586×6×6351.63516②58.6×10=586586×635163516÷10=351.6【课后反思】本节课是在整数乘以整数计算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汇报,使学生明白计算小数乘以整数,是把小数转化成整数计算的,这样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同时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联系力求形式多样,并通过调查了解点费情况,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学生掌握得比较好,理解算理,个别学生忘点小数点,过程中有个别学生点上小数点,不甚理解,加强指导\n【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6—10页。【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乘整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选取了长江三峡景点的情境,将学习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探索小数乘小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及竖式写法,明确因数大小的变化与积的关系。2、体现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3、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教学重难点】1、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及小数点的处理。2、理解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教具使用】投影仪【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说说你们都去过哪些旅游景点?(学生纷纷发言说出自己到过的旅游景点后,出示一组三峡沿途各景点图片让学生进行欣赏。)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的旅游景点吗?(可能会有学生说出三峡,如果没有说出就由老师告诉是美丽的三峡风景,这时学生已被美丽的三峡景观所吸引,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接着出示信息窗2的情境图)师:通过信息窗2你获取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将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板书出来:问题一:巴东、香溪两地间水路长多少千米?\n问题二:巴东、秭归两地间水路长多少千米?问题三:巴东、宜昌两地间水路长多少千米?师:根据题目的数量关系,你能列出算式解决问题吗?(学生尝试自己列式解决)二、尝试计算,探索方法先让学生解决问题三:巴东、宜昌两地间水路长多少千米?(通过问题三的解决,让学生回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为下面学习小数乘小数做好铺垫)●尝试解决问题一:巴东、香溪两地间水路长多少千米?师:求巴东、香溪两地间水路长多少千米,怎样列式?生:53.5×0.5师:观察这个算式与前面学习的有什么不同?生:两个因数都是小数。师: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研究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小数乘小数)师:同学们,你们能跟据前面学习小数乘法的经验解决这个问题吗?(这时学生跃跃欲试)师:请同学们在计算前先估一估结果可能会是多少,然后再计算。(引导学生反思笔算结果的合理性)1、学生已有小数乘整数的计算经验,可能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来计算。2、学生在尝试计算的过程中,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做的情况,对有困难的学生适当给予指导和帮助。3、集体交流探讨思考过程,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分析算法、理解算理。使学生明确:将小数变成整数再计算。1)两个因数分别扩大了10倍,积扩大了多少倍?(积就扩大了100倍)2)要使积不变,应将积缩小多少倍?(应将积缩小100倍)4、学生通过交流讨论,积极寻找策略解决问题,初步建立了小数乘小数怎样计算的方法。●尝试解决问题二:巴东、秭归两地间水路长多少千米?(通过问题二的解决,使学生发现规律,进而总结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进一步理解算理。)1、学生共同研究探讨53.5×1.2的算法。并将有代表性的方法展示出来,让学生简述其道理。可能有学生将“千米”化为“米”,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来计算,也可能有学生按书上的方法进行计算。教师在鼓励算法多样化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沟通两种方法的联系,以帮助学生理解小数乘小数的算理。\n2、学生在解决问题一的过程中,初步建立了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这里放手让学生在探讨尝试解决53.5×1.2=的过程中,进一步验证了上面初步建立的小数乘小数计算方法的正确性。3、发现规律,及时总结。同桌互相说说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三、自主感悟,得出规律师:通过解决以上问题,你发现小数乘小数有什么规律吗?1、鼓励学生在同桌讨论说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后,将讨论后总结出的计算方法说给全班同学听听。这里可让多个同学站起来说一说。2、在学生纷纷说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时,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帮助学生理解算理,进一步总结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3、组织学生探索因数和积的小数位数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体会积的小数位数不够需要补“0”占位。师:你会用刚才总结的计算方法计算0.483×0.06吗?生:(跃跃欲试)会!通过计算0.483×0.06使学生体会到积的小数位数不够需要补“0”占位。进一步完善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4、通过前面一系列的尝试练习,学生初步形成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也就水到渠成了。四、有序练习,促进发展1、下面各题的计算不完整,你能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接着算下去吗?(试做教科书第8页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交流计算过程和方法,集体订正。2、巩固练习教科书第8页第2题。师:你能正确计算下面各题吗?先估一估计算结果可能是多少,然后再计算。(出示教科书第8页第2题)1)学生独立完成,讨论交流算法,集体订正。2)对计算正确书写工整的同学提出表扬。3、综合练习教科书第8页第3题师:你能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下面的数学问题吗?(出示教科书第8页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习的新知。强调规范书写竖式。五、回顾反思,及时总结: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n六、作业完成自主练习第9页到第10页题目第2课时一、复习旧知,巩固认知1、口算训练。先说说积有几位小数再计算。0.8×7=0.24×0.2=3.5×0.1=0.2×0.4=0.7×8=1.5×6=1.3×0.07=10.3×2=2、根据算式填空。教科书第8页第4题。134×3=40256×15=84013.4×3=()56×1.5=()1.34×0.3=()5.6×1.5=()0.134×0.03=()0.56×1.5=()(1)先让学生独立填空,要一组一组的填。填完后想一想有什么规律?(2)再全班交流,说说积的变化有什么规律?3、火眼金睛辨对错8.772.916.512.5×0.9×0.004×0.6+4.378.32.9169.901.68重点引导学生说说每道题错在哪里?注意区别小数乘法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二、组织交流,探究新知1、计算,再把每题的积和第一个因数比一比,有什么发现?4.9×0.01=5.8×1.2=3.15×1.4=4.9×1=5.8×1=3.15×1=4.9×0.99=5.8×0.9=3.15×0.6=说一说,在什么情况下积比第一个因数大?在什么情况下积比第一个因数小?明确:当一个数乘比1小的数,积比这个数小。当一个数乘比1大的数,积比这个数大。2、先说出每次乘的积比第一个因数大还是小,再计算。0.5=8.2=2.4×1.02=0.97×0.84=\n0.98=0.06=3、不计算,你能在○里填上“>”、“<”或“=”吗?教科书第9页第8题。315×0.9○3150.98×1○0.985.42○5.42×3.80.58×0.99○0.584.16×1.1○4.1632.5×1.4○3.25×1.4先让学生独立填空。然后全班交流,重点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三、自主练习1、基本练习,说一说积是几位小数,再算一算。3.2×2.11.82×0.453.1×0.452、教科书第8页第5题(1)学生独立解答。(2)解答后,全班交流。说说这样列式的理由。3、教科书第9页第6题(1)学生独立解答,你还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数学问题?(2)解答后,让学生说一说提出的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4、教科书第10页第12题(1)学生独立计算黑板和数学课本封面的面积后,全班交流。(2)如果数学课本封面长0.24米,宽0.17米,面积是多少平方米?(3)鼓励学生积极动手操作,选择喜欢的物品,测量有关数据并求出它们的面积。四、趣味探索1、用计算器计算前三道题,再直接填出后两道题的得数。0.3×0.3=0.33×0.33=0.333×0.333=0.3333×0.3333=0.33333×0.33333=2、找规律,填一填。教科书第10页第13题(1)0.30.61.22.4()()()(2)3.244.85.6()()()(3)0.20.61.8()16.2()()学生自主探讨,全班交流。\n四、总结谈话: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问题一:巴东、香溪两地间水路长多少千米?53.5×0.5问题二:巴东、秭归两地间水路长多少千米?问题三:巴东、宜昌两地间水路长多少千米?【课后反思】本课学习的重点是小数乘小数计算法则的探讨过程,由于学生初步学会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通过已获取的知识经验来学习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和具有吸引力的现实情境,大胆放手,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认知冲突,讨论中寻找策略解决问题,发现规律总结方法,让学生经历了获取知识的全过程,初步完善并总结出计算法则。在这里,教师作为一名点拨者、合作者在重点处启发引导,帮助学生较好的理解小数乘小数的算理及方法。通过教学,大多数学生掌握得比较好,个别学生在按整数乘法计算的过程中,0也计算进去,没有完全理解算法;部分学生计算过程出错,不扎实。\n【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1—16页。【教材分析】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掌握了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整数的乘加、乘减、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目标】1、掌握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并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计算结果。2、理解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3、提高学生的类推能力,培养学生知识间存在着内在联系的思想。【教学重难点】掌握小数乘法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定律的应用。掌握小数乘法运算定律的应用。【教具使用】投影仪【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谈话: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小数乘法,通过学习我们发现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老师先看看大家前面的知识掌握得如何,我们一起来做练习检验一下:(投影出示)1、口算练习0.7×0.71.1×100.24×0.23.5×0.10.2×0.40.6×52、计算,并说说各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12×5×3 30×7+85 250×4-320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在计算整数连乘的时候,一般是从左往右依次运算,在计算整数乘加、乘减运算的时候,一般是先算乘法,后算加、减法。\n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教师讲解:从2006年9月20日22时开始,三峡大坝告别135米运行水位,正式实施156米蓄水。蓄水至一百五十六米后,三峡工程的发电、通航、防洪三大功能将全面发挥。(出示情境图)提问:仔细观察情境图,你从中都能知道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提出问题,组长负责记录、整理,一步计算的题目在小组内解决。引导学生提出两步计算的问题,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将6.4吨小麦从万州运到忠县共需要运费多少元?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1、解决问题1:将6.4吨小麦从万州运到忠县共需要运费多少元?问题怎样解决?如何列式?学生尝试自己列式解决。(教师了解学生做的情况,对少数独立计算有困难的学生适当给予的指导和帮助。)小组讨论:观察算式,这道题有什么特点?计算时运算顺序是怎样的?每一步分别求的是什么?指名小组进行展示:第一种计算方法:先算这些小麦运1千米需要多少钱,再算运88千米需要多少钱。计算时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0.035×6.4×88=0.224×88=19.712(元)第二种计算方法:先算1吨小麦从万州运到忠县需要多少钱,,再运算6.4吨小麦需要多少钱。计算时也是从左到右依次计算。0.035×88×6.4=3.08×6.4=19.712(元)讲解:这道题同学们想出了不同的方法解答,不管是哪一种方法,都是用小数的连乘进行计算的。在计算的时候,都是从左到右依次运算。提问: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运费的问题,而且思路清晰,计算结果也是正确的。现在,如果是你来付钱,需要付多少钱呢?为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讲解:\n收现款时,通常只算到“分”,所以把19.71保留两位小数,取近似值19.71。在生活在中,很多地方都要根据实际情况或者按照要求求积的近似值,因此,要学会灵活应用这一知识。练一练:(1)计算并按要求取近似数:1.4×0.8(保留一位小数)0.43×2.5(精确到百分位)(2)把这6.4吨小麦从万州再运到巴东,需要运费多少元?学生集体练习,教师巡视,订正。2、补充例题:(1)72×0.81+10.4(2)7.06×2.4-5.7观察题目,看看这两道题有什么特点?同桌两人分工任选一题解答,集体订正,问:这道题中包含哪些运算?它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使学生明确:含有乘法与加法两种运算,先计算乘法,再计算加法。含有乘法与减法两种运算,先算乘法,再计算减法。四、应用知识,自主练习1、判断对错并改正。(1)5.4×1.95-1.9(2)37.6×0.25+25.8=5.4×0.05=0.94+25.8=0.27=26.74说明错误原因,并改正,教师强调计算时应注意的问题。2、计算:教材第12页第一题第一竖行学生独立练习,指名板演,让板演学生说明每道题的运算顺序,重点强调:在计算的时候,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3、列式计算:(1)3.2与0.8的积乘以1.6,得多少?(2)5.1与4.6的差乘以3.8,积是多少?4、实践应用:(1)光明小学的同学们在校园里种了300棵蓖麻,平均每棵收蓖麻籽0.18千克,每千克可榨油0.45千克,一共可榨油多少千克?(2)甜瓜每千克7.5元,妈妈买了2.6千克,付出20元,应找回多少钱?五、总结:\n谈话: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在进行小数连乘和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时候,你想对同学们说什么?第二课时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不计算,直接把上、下两排得数相等的算式用线连起来,并且说一说这样连的理由.7×12      8×(5×4)    (24+36)×5(8×5)×4   24×5+36×5   12×72、在整数乘法中你学过哪些运算定律?请分别说一说什么是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并用字母表示。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a×b=b×a(a×b)×c=a×(b×c)(a+b)×c=a×c+b×c3、用简便方法计算.25×98×4   125×5×8×4   15×201学生集体练习,指名板演,订正时重点让学生说明是根据什么进行简算的。教师谈话:前面我们复习了整数乘法的有关运算定律,灵活运用这些定律,可以使一些整数乘法的计算简便.整数乘法里的这些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适用吗?如果适用,该怎样用?用这些运算定律后能使一些小数乘法运算简便吗?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探讨的问题──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板书课题)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1、教学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找朋友的小游戏:每个小组准备写有0.7×1.2、1.2×0.7、(0.8×0.5)×0.4、0.8×(0.5×0.4)、(2.4+3.6)×0.5、2.4×0.5+3.6×0.5六道算式的卡片,每人一张,按算式结果相等来找好朋友,找到了好朋友就握握手。指名一组学生将卡片贴在黑板上,并将每对好朋友的两道算式用等号连接起来。提问:这三组算式说明了什么?2、解决上节课提出的问题2:将63吨大豆和137吨玉米从重庆运到涪陵,共需运费多少元?问题怎样解决?如何列式?学生尝试自己列式解决。思考:计算时的运算顺序是什么?每一步分别求的是什么?\n教师巡视指导,指名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板演。第一种方法:分别求出63吨大豆和137吨玉米的运费,然后相加求出总的运费。4.2×63+4.2×137=264.6+575.4=840(元)第二种方法:先求出大豆和玉米的总重量,然后求出总的运费。4.2×(63+137)=4.2×200=840(元)比较:这种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哪种方法简便?为什么?3、出示补充例题:0.25×4.78×40.65×201学生自主练习,指名板演,说说每道题都是运用什么运算定律进行简算的?提问:在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的时候,步骤是什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一看、二想、三算的基本方法三、应用知识,自主练习1.填空,并说一说应用了哪个运算定律。4.2×1.69=□×□2.5×(0.77×0.4)=(□×□)×□6.1×3.6+3.9×3.6=(□+□)×□2、用简便方法计算:(教材14页第八题第一竖行)自主练习后指名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简算的,重点提问:怎样观察算式的特征?用什么样的运算定律?这样算为什么简便?3、用不同的简便方法计算:32×1.25学生观察、思考、计算,教师巡视,个别辅导,学生做好后,教师抽取有代表性的作业用电脑投影展示。提问:这些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你的方法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4、拓展练习:用三个数4、0.8、1.25根据乘法的运算定律编式题,并说一说如何运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四、总结全课,反思体验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n【板书设计】将6.4吨小麦从万州运到忠县共需要运费多少元?0.035×6.4×88=0.224×88=19.712(元)0.035×88×6.4=3.08×6.4=19.712(元)【课后反思】本节课教师特别重视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学习数学、理解数学。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重点让学生体会运算的顺序,并结合实际应用的题目,明确每一步算的是什么。练习设计有层次、有梯度,符合高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利于学生实现知识的内化。\n【教学内容】试卷练习【教材分析】在做题,讲解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并正确地进行运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并正确地进行运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具使用】投影仪【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填空题(1-4每题1分,第5小题3分,共7分)1.7.2×0.63的积里有(  )位小数.2.由7个1000,9个0.1和3个0.01组成的数是(  ).3.把3.964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小数就(  )倍.4.8.6×0.72=(  )×7.25.把0.836扩大成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是(  ),小数点向(  )移动了(  )位.二、口算题(12分)0.7×5=       0.08×1000=      0.1×6.7=      1.6×0.5=2.5×4=       0.74×0.4=       7.5×3=       3.74×0=0.8×0.6=      0.05×0.08=      80×1.25=     0.13×7=三、简算题(每道小题4分共16分)1.2.4×12.5=\n2.9.43×101=3.3.4×12.5+6.6×12.54.0.125×9.3×0.8四、计算题(1-2每题2分,3-4每题3分,5-8每题4分,共26分)1.用竖式计算.18.25×34=2.用竖式计算.9.35×4.2=3.用竖式计算.15.07×9.84.用竖式计算.7.02×0.56=  (得数保留两位小数)5.81.25×0.6×9.3 6.15×3.6+4.837.98.42×2.5-83.78.700×0.34×2.9五、文字叙述题(每道小题5分共15分)1.38.62的4.5倍是多少?2.把7.2与9.5的积扩大30倍,结果是多少?3.4.25与0.9的差乘以0.8,结果是多少?六、应用题(每道小题6分共24分)1.一只母鸡平均每天要吃0.3千克饲料,照这样计算5只母鸡一个星期需吃多少千克饲料?2.菜站运来1.2吨黄瓜,运来的土豆是黄瓜的1.5倍,白菜是土豆的2.3倍.菜站运来白菜多少吨?3.有一小正方形边长1.5分米,如果用这样的4块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大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4.新明小学的操场宽45.5米,是长的一半,操场的面积是多少?【板书设计】【课后反思】新课标提倡“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会学生探究学习,这不仅要关注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是否亲历探索过程,是否真正理解数学、是否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本节课紧紧抓住“推广”两个字进行教学,精心设计了“四巧”即“巧”引入,“巧”探究,“巧”应用,“巧”巩固。没有占用过多的时间去讲解,而是巧妙地点拨、引导,留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学生参与的是获得知识的全过程。这样他们对所学的知识点就记得快,记得牢,同时又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挖掘了创造潜能。\n第二单元简析轴对称图形是第二单元图案美——对称、平移与旋转的第一个信息窗。学生在三年级已初步认识了简单的轴对称现象,会判断简单的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并找出其一条对称轴。在此基础上教材通过一组具有轴对称图形特点的旗帜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进一步教学较复杂的轴对称图形及对称轴的含义,并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所有的对称轴,近而引导学生画出图形的另一半并使它成为轴对称图形。教材的第二个信息窗将两个知识点:图形的平移与旋转,安排在同一个情境里,出示了运用平移或旋转的方法设计而成的六种标志的图案。图形的平移与旋转是《新课程标准》新增加的一个知识点,对学生而言又是难以理解的内容,因此,我根据学生实际,将第二个信息窗的内容分成两课时进行学习,第一节课学习图形的平移及旋转的特点和认识(即什么图形是平移得到的,什么图形是旋转得到的)和图形的平移方法,第二节课专门学习图形旋转的方法,以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图形的平移这部分内容教学在方格纸上把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各平移一次,平移到指定位置。学生在三年级(上册)的学习中,已经会把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初步体会了平移的特征。这里是要求学生将简单图形先从方格纸的右下方平移到左上方,再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得到美丽的图案,为学生利用有关平移的已有经验解决问题提供了机会。问题的挑战性能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问题的开放性又为激活学生探索多样的平移方法提供了空间。\n《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17—21页。【教材分析】轴对称图形是第二单元图案美——对称、平移与旋转的第一个信息窗。学生在三年级已初步认识了简单的轴对称现象,会判断简单的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并找出其一条对称轴。在此基础上教材通过一组具有轴对称图形特点的旗帜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进一步教学较复杂的轴对称图形及对称轴的含义【教学目标】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认识“轴对称”的现象,也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含义。2、能识别较复杂的轴对称图形并能确定其对称轴;能画出图形的另一半并使它成为轴对称图形。3、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经历观察、操作、欣赏、分析、想象、创作等数学活动过程,逐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难点】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认识“轴对称”的现象,也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含义。【教具使用】多媒体【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师启发谈话:同学们,一提到2008年,你首先会想到什么?在奥运会上你最想看到什么?师述:当五星红旗缓缓升起的时候,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因为国旗就是一个国家的象征。2、出示图片:信息窗1的部分图片和一些不属于轴对称特点的图片提问:你能把它们按图形的特点分成两类吗?(学生可以自己动脑分类、有困难的也可以在小组中交流)讨论:为什么这样分?(学生动脑思考,并回答)\n对于古巴的国旗是否是对称图形,意见可能不一致。说明我们需要进一步去研究对称图形的特征。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进一步研究对称图形。对称图形也分好几类,小学阶段只研究其中的一类——轴对称图形。(板书课题)前面我们已确认的对称的旗帜图片,都可以看作是轴对称图形。一、探究新知(一)动手操作,理解概念1、尝试用剪刀创作一个轴对称图形,动手前先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能使你剪得又快又能保证得到的肯定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学生尝试动手剪,教师巡视。)互相欣赏剪出的作品。交流剪的方法。(先将纸对折,然后再剪。)为什么这样做?2、小组探究:先判断一组交通图标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再结合自己前面的动手剪与交流的结论,小组合作研究轴对称图形有什么特征?小组汇报交流,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理解对折、完全重合;在交流中指认对称轴。)3、总结概念: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什么叫对称轴?(明确:轴对称图形要求图形内部的小的图形或图案也应是对称的;对称轴是一条直线)教师板演对称轴的画法,强调画对称轴要用点画线。在信息窗所呈现的轴对称旗帜中任选一行,画出它们的对称轴。前面同学们在判断古巴的国旗是否是对称图形,大家的意见不一致,现在你们的意见是什么?(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4、研究平面图形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学生回答,说出长方形、正方形比较容易。说三角形、梯形时注意引导是什么三角形、什么梯形,表述要准确。也有可能把平行四边形当成轴对称图形,引导学生动手验证一下,明确结论。)找出对称的平面图形的对称轴。(借助准备好的图形纸片动手者看看。)追问:每个轴对称图形都是只有一条对称轴吗?交流答案,说说你是怎样得到的?明确:长方形有两条对称轴;正方形有四条对称轴;等边三角形有三条对称轴。圆有无数条对称轴。(注意让每个学生都动手,进一步明确这个结论,才能印象深刻。)(二)画出图形的另一半,使它成为轴对称图形。\n打开课本第19页,自己动脑想一想,动笔画一画(只完成左边一题即可),然后在小组中交流画图的方法。集体交流,总结方法:找关键转折点;点出其对应点(对应的一组点到对称轴的格数相等);连线(对应线所占格数相等)。按照我们总结的方法完成右边一题。(一)看书质疑今天我们所学内容是课本第17-19页,看一看,有什么疑问写到问题口袋处,然后小组内研究解决,解决不了的可以提出来,我们大家共同解决。一、拓展应用完成自主练习1——5题。第1题:下面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增加一部分:中国银行标志、联通标志、汽车徽标标志等的判断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第2题:在方格纸上画出下面图形的对称轴。学生独立完成。要求尽可能的画出所有的对称轴。订正答案,明确图形1有两条对称轴,图形2有三条对称轴,图形3有无数条对称轴。第3题:想一想、连一连。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问:本题就像是在做什么?(照镜子)第4题:画出下面图形的对称轴。(在前面的新授中已随机完成。)第5题:画出下面每个图形的另一半,使它成为轴对称图形。二、欣赏轴对称图片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很多,你在哪见过轴对称图形?(学生举例)老师这儿也收集了一些生活中的具有轴对称特征的图片,请大家欣赏。三、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或感受?第二课时一、谈话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共同认识了一种奇特的图形——\n轴对称图形,它在我们的周围普遍存在,不但生活物品、建筑、动植物中有对称特性,就连我们自己身上也有对称现象,不信我们就一同去找一找。(学生找一找,指一指,讲一讲。)二、自主练习——教材第21页"自主练习"第6至10题。1、学生自主解决第6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小结:有的图形只有一条对称轴(如图1),有的图形有两条(如图2)或多条对称轴(如图3),我们都要画出来。2、学生自主解决第7题。(课件出示)学生做完,课件演示后,组织学生讨论:观察每组图形的对称轴,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小组合作,探讨、交流)教师反馈信息后小结:1、有的对称轴经过了圆心。2、所有的对称轴都相交于一点。(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验证学生所发现的第2条规律:第6题中“每个图形的所有的对称轴都相交于一点”吗?继续验证:自己画一个有不止一条对称轴的图形,“这个图形的所有的对称轴都相交于一点”吗?学生反思认识到:运用这一规律可以使对称轴画得更精确些。3、指导学生完成第8题。(找规律,接着往下写)学生同位间尝试找一找、说一说规律,并试着写一写,画出它们各自的对称轴。交流方法:1:蒙纸法。2、照镜法。3、左右握笔法。(教师要对学生想到的方法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教师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试着写一写,相互交流,比一比看谁写的漂亮。4、欣赏与回忆。(自主练习的第9题)师:不光数字有对称现象,有些汉字的形状也是近似轴对称的,例如“日、田、金、美”\n等汉字。你能再写出几个这样的汉字吗?学生独自写,并交流。古、丰、喜、申、甲、天……师补充:在英文字母中,你能找到轴对称字母吗?学生独自写,并交流。W、E、T、Y、U、I、O、A、D、H、K、X、C、V、B、M、同位间相互指一指它们各自的对称轴。5、创作与欣赏。(自主练习的第10题)(1)每个学生准备几张正方形彩纸,拿出一张,按照课本方法对折3次,成为一个三角形,再剪一次展开就会得到一个轴对称图形。(2)你还会剪哪些轴对称图形?试着剪一剪,比一比看谁是剪纸小能手。(3)展示交流,评出剪纸小能手。三、全课总结你都学过哪些有关对称图形的知识?你用这些知识都解决过哪些问题?四、布置作业运用所学的对称知识设计一幅图画,比一比谁设计的有创意。【板书设计】找关键转折点;点出其对应点(对应的一组点到对称轴的格数相等);连线(对应线所占格数相等)。【课后反思】1.在教学过程中,要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而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这样才能保持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经历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又提升到理性认识,再回归生活中去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之乐。\n【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22—26页。【教材分析】\n教材的第二个信息窗将两个知识点:图形的平移与旋转,安排在同一个情境里,出示了运用平移或旋转的方法设计而成的六种标志的图案。图形的旋转这部分内容教学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按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旋转90°。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初步认识了生活中的旋转现象,这里是第一次教学旋转的方向和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教学目标】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先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再沿竖直(或水平)方向平移。2、使学生通过实物操作以及与同伴合作交流,逐步掌握平移要点,学会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进行分步骤的斜向平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教学重难点】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先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再沿竖直(或水平)方向平移。【教具使用】投影仪【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1、我们以前学习过平移和旋转,你能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运动时属于平移,哪些属于旋转?(学生举例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判断。)2、课件出示:信息窗2的6幅图片。提问:1、你能提出什么问题?(问题是开放的,教师要把学生的问题归结到“怎样用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得到这些图案?”)2、你认为这6幅图中,哪些是用平移的方法得到的?(明确其中的第2、3、4幅图案是用平移的方法得到的)揭示课题并板书:图形的平移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1、出示例题图:(5个小正方形的图案)\n提问:怎样用平移的方法得到这个图案呢?你能把中间的正方形平移到左上方吗?(适当提示方法:先向哪儿移、再向哪儿移)2、学生独立思考观察,尝试平移。小组交流平移过程。教师巡视,对学困生适当指点、帮助。3、集中交流:怎样才能把中间的正方形平移到左上方?(视学生汇报情况,只要合理即可)先向左平移2格,再向上平移2格;或者先向上平移2格,再向左平移2格。4、提问:你是怎么知道先向左平移2格,再向上平移2格,或先向上平移2格,再向左平移2格的?(有困难时适当提示)讨论交流(以某一点为例:先向左平移2格与左上方的图在同一竖线上,再向上平移2格重合……)其他点可以这样观察吗?只能观察一个点吗?同桌互相另找一点平移练习还可以观察几个点或其他部分。揭示:平移时要选取一个点或一条边,以此为基准数格平移。提示:为了清楚地表示平移的结果,我们可以把平移过程中画出的图形用虚线画,平移的最终结果用实线画。5、小结:将一个图形平移到指定地点要注意什么?(通过对图形某一点(或几点)来确定先向什么方向平移几格,再改换方向平移几格)6、学生独立画其它的平移,完成图案。展示交流,体验成功。(视学生汇报情况,只要合理即可)三、实践操作应用深化谈话:刚才我们学习了关于平移的方法,你都学会了吗?让我们一起检验一下吧!1、课件出示第23页第1题。学生独立思考后全班交流。2、课件出示第24页第2题。让学生说说可以怎样平移能够重合?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折扇和手掌由于图形的方向发生了改变,不能通过平移重合。3、完成第24页第3题。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后,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小鹅先向哪边平移了几格?再向哪边平移了几格?汽车呢?你是怎么数的?(让学生选择一个点详细说)\n提问:这两幅图还可以怎样平移到现在的位置?同桌各选一题互相说说。4、完成第24页第4题。你明白题目的意思吗?要我们怎么做?学生独立画图后,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教师巡视,对学困生适时帮助。在交流中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平移的方法:先选择图形中的某个点或边,以此为基准来确定先向什么方向平移几格,再改换方向平移几格。四、全课总结谈话: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对什么印象最深?从中你明白了什么?教师:通过平移可以创设出很多美丽的图案,用来美化我们的生活,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欣赏几幅美丽的图案。(优美的音乐声中播放一组由平移或旋转形成的图片,有瓷砖、板报花边、印花布纹、剪纸等,最后两副是通过旋转才能得到的。)教师小结:最后两幅图片是图形平移后得到的吗?(不是)那是通过旋转后才能得到,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来学习图形的旋转。第二课时一、谈话导入教师:同学们生活中有很多旋转的现象,你能举例说说吗?学生举例生活中的旋转现象,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判断。教师板书:旋转二、创设情境,认识按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90°1、引入:观察这段录像,你能发现什么?(播放一段录像)汽车经过收费站时,交费后,收费站道口的转杆就会打开,汽车通过后,转杆关闭。学生交流,发现转杆的打开和关闭就是生活中的旋转现象。2、提问:仔细观察转杆的打开和关闭的过程,你发现有什么异同点?(播放课件),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相同点:一是在转杆打开和关闭的过程,转杆下端的点是固定不动的,这是旋转的中心(在课件上用红点标出这个点,明确指出来);二是转杆打开和关闭的角度相同,都是90°。不同点是转杆打开和关闭,旋转的方向不同,正好相反。板书:中心、角度、方向3、揭示:转杆打开和关闭的角度相同,但旋转的方向相反。与时针旋转方向相同的是顺时针旋转,与时针旋转方向相反的是逆时针旋转。\n课件出示钟面,时针从12转到3,教师:你能说说时针是怎样转的吗?(时针顺时针转了90°)继续播放课件,时针从3到6,从6到9,从9到12;然后从12到9,从9到6,从6到3,从3到12,分别让学生说说时针是怎样转的。教师:你能用手势或动作来表示出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的方向吗?板书:顺时针逆时针4、操作: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方格纸和纸条(一头涂红点,一头涂蓝点的硬纸条),我们把纸条在方格纸上进行旋转,好吗?教师:请将纸条围绕红点顺时针旋转90°学生独立操作后,指名到黑板上演示,有错误的学生进行改正。教师继续提出旋转要求:请将纸条围绕蓝点顺时针旋转90°,围绕红点逆时针旋转90°,围绕蓝点逆时针旋转90°。学生一一操作,同位交流做法,说说有什么不同。5、小结:进行旋转要注意什么?(要明确旋转的中心、方向和角度三、实践操作,学会在方格纸上将直角三角形旋转90°1、谈话:(课件出示信息窗2)你能说说这些图案中,哪些是通过旋转得到的?学生指出第1、5、6个图案是通过旋转得到的。教师:观察第1个图案,基本图形是什么?(直角三角形),怎样用旋转的方法得到这个风车形状的图案?2、操作感知: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方格纸和有一个30°角的直角三角尺,自己先操作试试,然后小组进行交流:怎样旋转三角尺的?三角尺的每条边旋转前后的位置是什么关系?3、全班交流,指名到台前用实物投影演示旋转的过程,边讲解边演示。学生会发现两种旋转的方法,一种是通过顺时针旋转的方法得到,一种是通过逆时针旋转的方法得到,教师都要予以肯定。在学生讲解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说明白是以谁为中心,以什么方向,旋转了多少度,旋转了几次。4、画图:你能在方格纸上画出这个旋转的过程吗?我们现以顺时针为例画出来。请将三角尺在方格纸中间偏上的位置摆出的形状,沿三角尺的三条边在方格纸上画出直角三角形,根据刚才的操作,你能画出这个三角形顺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吗?学生画图。完成后,教师引导学生交流:你是怎么画的?(以三角尺的30°角的顶点为中心,先画旋转后的长直角边并使之与原来的边互相垂直,长度不变;再画斜边,也使之与原来的边互直,\n请将旋转后得到的继续以30°角的顶点为中心,顺时针旋转90°,旋转两次,画出风车图案。再在方格纸上画出,然后以30°角的顶点为中心,逆时针方向旋转90°,旋转三次,得到风车图案。教师巡视,对错误的画法予以纠正,对比较普遍的错误要重点讲解。5、小结:通过刚才把直角三角形在方格纸上进行90°旋转,你发现了什么?(三角形的大小、形状不变,只是方向发生了变化。)四、巩固练习谈话:刚才我们学习了关于旋转的知识,你都学会了吗,让我们一起检验一下我们的学习成果吧!1、完成第25页自主练习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让学生说说物体是怎样旋转的,并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地方还有类似的例子。2、完成第25页自主练习第6题。学生在书上的方格纸上作图,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完成后同位交流画法。然后全班交流,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要先找准一条边,画出旋转后的边,然后根据图形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画出其他的边。3、课件出示第25页第7题。让学生读题后,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这两个小题都有多种方法,交流时要开阔学生思路,不拘泥一种方法,但要引导学生注意表述清楚。五、全课总结谈话: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教师总结:通过平移与旋转可以创设出很多美丽的图案,用来美化我们的生活,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欣赏这些美丽的图案,结束这节课的学习【板书设计】平移与旋转中心、角度、方向顺时针逆时针【课后反思】\n数学学习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与动机。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的平移现象,使学生轻松进入这节课的学习中。让学生体会到平移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自生活,又服务于生活。\n【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27页。【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对称、平移、旋转运动基础上进型整理练习的。学生掌握了对称、平移、旋转的基本特点,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设计层层深入的练习,组织有效的数学活动,使学生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图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教学目标】1、通过综合练习引导学生体会生活中的平移、旋转运动和对称知识应用的广泛性。2、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图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3.通过丰富的旋转、平移、对称的感性资料,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关系。【教学重难点】通过综合练习引导学生体会生活中的平移、旋转运动和对称知识应用的广泛性。【教具使用】多媒体【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1、师:同学们喜欢童话故事吗?请看屏幕。课件展示:一个炎热的下午,小蜻蜓正在捉蚊子。这时,来了一只小蝴蝶,绕着小蜻蜓飞来飞去。小蜻蜓生气地说:“小蝴蝶,你绕着我飞来飞去,我都捉不成蚊子啦!”小蝴蝶却笑嘻嘻地说:“你怎么连一家人都不认识了!我是来找你玩的。”小蜻蜓奇怪地问小蝴蝶:“你是蝴蝶,我是蜻蜓,咱们怎么会是一家的?”“你不知道了吧!在图形王国里,咱们可是一家人。”同学们你们认为小蝴蝶说的对吗?为什么?小蜻蜓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同学们,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和小蝴蝶小蜻蜓一起到图形王国再次感受图像的对称平移和旋转。2、出示课题二、梳理知识,复习要点师:图形王国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进去的,首先要破解大门的密码,赶快开动脑筋试试吧。仔细观察下面图形,找出规律,想一想,下一个图形应该是什么?(课件演示)\n图形说:“你们真了不起,这么快破译了大门的密码,欢迎你们来到图形王国做客。”(出示王国图)同学们,你都看到了什么?(聪明谷--旋转、图宝宝乐园--对称、七巧板小屋--平移、大本营智慧图)可是,智慧图上有三把金锁,咱们必须找到三把金钥匙,才能把打智慧图开启。有信心找全三把金钥匙吗?()问:你们想先去哪里闯一闯?1、图宝宝乐园:提问:图宝宝乐园里住着一些图宝宝,认识吗?出示问题,(哪些是轴对称图形?)用手势判断。(为什么是,为什么不是学生说原因)课件去掉不是轴对称的图形,同位合作在一分钟内画出尽可能多的对称轴。引导:你们喜欢和图宝宝们打交道吗?()他们邀请咱们来帮忙啦!课件: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同位两人每人画一个)在完成这个任务时,步骤是怎样的?(指生强调方法:数格,找对应点,连线)图形说:“祝贺你们顺利拿到打开宝箱的第一把金钥匙。”有信心找到第二把金钥匙吗?()再去哪?()2、七巧板小屋:师:小屋前又棵大树挡住了路,让我们一起把它移到别的地方好吗?()动手试试看!学生展示作品。你是怎样完成的?(先数方格,再找对应点,连线)看来,画对称图形的另一半和平移都可以运用这个方法。问:七巧板小屋里有许多漂亮的图案,哪些图案可以通过平移得到?()得到第二把金钥匙。\n3、聪明谷中会不会又金钥匙呢?走,去找找!师:大风车挡住了去路,转动的大风车上有什么数学知识吗?(旋转)看来聪明谷的内容与旋转有关。风页旋转三角形旋转提问:如果要大家把一个图形旋转,你们行吗?注意什么?(围绕一个中心点,按一定方向转动一定的度数。)得到第三八金钥匙。祝贺同学们找到了三把金钥匙。智慧图是什么4、智慧图就是书上27页的图:看,宫殿雄伟壮观,你能找出那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他们各有几条对称轴?那些图形是通过平移得到的?那些图形是通过旋转得到的?自己找出后小组交流答案。老师巡视。师:您们顺利地得到了智慧图,奖励你们一次会直至智慧图的机会:利用本单元学过的指示设计一幅美丽的图画。【板书设计】我学会了吗?旋转平移【课后反思】数学新课标中指出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图形的大小、形状、位置关系及变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因此在本节课中,我让学生充分动手,加强实践操作,增强学生对旋转变换的直观感受。在研究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方向时,让学生用手势表示两种不同的旋转方向;然后让学生用纸条以不同的中心进行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的旋转练习,明确旋转的关键要素;在教学在方格纸上把三角形旋转90°时,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充分感知后再在纸上画出来。通过这样的设计,从直观到抽象,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有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n第三单元单元备课【单元主题】:三峡工程(二)——小数除法【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除法、小数乘法、商不变的性质、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好这部分知识对于今后学习及解决实际问题有着重要的作用。【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有】: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求商的近似值,循环小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带中括号的)。【单元教学目标】: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小数除法的算理,学会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小数除法计算;认识中括号,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2.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求商的近似值的必要性,会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值,认识有限小数、无限小数、循环小数。3.在探索小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感受转化的思想方法,发展初步的归纳、推理、概括能力,培养估算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在学习小数除法知识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活动,学习自主获取知识的方法。5.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三峡工程的宏伟,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单元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是理解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算理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中中括号的应用。课时安排:信息窗一: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3课时信息窗二:除数是小数的除法2课时信息窗三:求商的近似值2课时\n信息窗四:带[]的小数四则混合运算2课时回顾整理2课时我学会了1课时聪明的测量员1课时单元达标和讲评2课时共计:15课时【单元教学策略】:1.积极创设现实、有趣的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这部分内容要多收集三峡工程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做成精美的图片或课件进行展示,使学生在现实、有趣、挑战性强的情境中自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主动投入知识的学习。2.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学习新知识。小数除法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学习的,教学时,可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通过迁移、类推等方法来学习新知识。3.重视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本单元为学生的探索活动留有较大的思维空间。教师要运用好教材,合理组织学习活动。4.积极倡导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学生在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时,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多样的。教师要积极提倡解决问题【单元达标计划】:计划10月20日进行单元达标测试。\n信息窗一: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28—33页【教材分析】本部分内容教学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小数除法可以根据小数点处理的方法不同,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是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另一种是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由于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要通过商不变的性质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来计算,所以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是学习小数除法计算的基础,一定要让学生弄清算理,切实掌握。【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理解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2、能正确地进行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难点】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理解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教具使用】投影仪【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谈话:同学们,第一单元我们深入三峡工程,学习了小数乘法,今天我们要继续了解三峡工程,看看还有哪些收获。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1、提出问题,明确目标:谈话:观察情境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的进行板书,如:水位平均每天上升多少米?“长城号”通过每级船闸的平均时间是多少?把其他学生提出的合理问题先放进问题口袋,下节课再解决。2、解决问题;(1)下面我们先来解决“水位平均每天上升多少米?”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n学生口答算式,师板书:9.84÷3=谈话:该怎样计算呢?先自己想一想,做一做。(2)将你的想法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3、汇报展示。(1)估算:9÷3=3,9.84米比9米多,水位平均每天上升3米多。(2)变成整数计算,9.84米=984厘米,984÷3=328(厘米)=3.28(米)(3)竖式算法。(只要合理,老师都要给予肯定。)4、谈话:下面我们来重点研究一下笔算方法。(1)9.84÷3=竖式怎样做?33)9.84 9  (2)除到十分位时商几?商的数表示的是多少?(2个十分之一)。(3)那么应该对着被除数的哪一位写商?怎样表示商写在了十分位?3.283)9.84 9  86 24240引导学生说出:要在个位3的右面点上小数点,也就是商里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4)谈话:除到被除数的十分位仍有余数2,应该怎么办?学生共同把这道除法竖式做完。5、解决问题:“长城号”通过每级船闸的平均时间是多少?(1)怎样列算式?(2)比较:这个题和前面学过的有什么不同?如果不够商1时该怎么办?学生:所以要在商的个位上写0,然后点上小数点再除。把整数部分个位上的数和十分位上的数合起来,看作25个十分之一,用5除,可以商5个十分之一。(3)概括:在什么情况下,小数除法中商的最高位是0?\n学生明确:被除数比除数小时,整数部分不够商1,要先在商的个位写0,点上小数点后再除。(4)深入:以后除到哪一位不够商1,就怎么办?学生:都要在那一位上写0占位。(5)计算完后,可以让学生用乘法验算。(6)拓展:除法在什么情况下得到的商比1小?在前面教学的基础上,学生会说出:只要被除数比除数小,商的个位上就不够商1,这样的除法得到的商都比1小。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1、自主练习2:竖式计算。(1)43.2÷652.5÷15(2)4.5÷519.2÷24第一组是一般的小数除法,第二组是整数部分不够商1的情况。学生独立完成,指名上黑板计算,说一说:在写竖式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全班交流,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2、解决实际问题:(出示课件)(1)自主练习1:哪种笔便宜?第一种:每袋4支,8.80元,第二种:每袋5支,12.50元,第三种:每袋6支,12.60元,学生独立分析解答问题。全班交流完善想法:比较出哪种笔最便宜。(2)自主练习6:林丽出生时体重是3.25千克,3个月后体重是7千克,林丽的体重平均每月增长多少千克?学生独立完成,在组内交流,能正确分析解答,积极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巡视,观察学生是否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最后进行全班性交流。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进行总结,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学习主要内容。)五、课后作业:1、竖式计算:89.52÷821.6÷1817.5÷3510.8÷12\n2、小明与同学去买早餐,4人一共花了25.8元,平均每人花了多少元?课后反思:1、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2、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放手让学生尝试独立解决遇到的问题,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的过程中,明白算理,掌握算法,自主学习新知识。3、关注学生的情感教育,将数学知识的学习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n第二课时一、串联情境,唤醒旧知:(出示情境图)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被雄伟三峡的情境吸引住了,提出并解决了许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看,问题口袋里还有问题呢!二、自主尝试、探索新知:1、出示问题:平均每天发电多少亿千瓦时?学生口答算式,师板书:24.9÷25=谈话:该怎样计算呢?先自己想一想,做一做。2、你算到了哪一步?与前一节课的计算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观察:除到十分位时,余下了多少?是24个几分之一?谁有办法在“24”的末尾添上一个什么数字,使数的大小不变继续除下去?学生可以想到:添“0”继续除。继续深入:为什么可以添“0”,添“0”后的240又表示什么?3、谈话:同学们想的办法真好,以前在整数除法中,除到余数比除数小可以不计算了,现在学习了小数除法后,可以添0把余数化成更小的计数单位后继续除。现在请大家继续往下计算。学生把这道题算完,体会:除到被除数的末尾有余数,在余数的后面添“0”继续除。4、你会计算13÷2吗?62)13 12  1接下去怎么算呢?学生动手计算、用心体验,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想一想、说一说,以加深印象。5、想一想:通过前面的学习,你认为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怎样计算?引导学生进行总结,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学习主要内容。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1、自主练习5:你能接着算下去吗?\n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后说出正确的答案,指名说说关键部分是怎样处理的,其他学生进行评价。2、自主练习9:火眼金睛辨对错。学生先独立判断对错,然后交流沟通。3、自主练习8:解决实际问题蓝鲸的体重约是126吨,大象的体重约是5吨,蓝鲸的体重是大象的多少倍?学生根据题意列出算式,探讨计算方法。4、自主练习7:先计算,再验算。7.8÷436÷161÷2548÷51.75÷350.42÷12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注意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全班交流,集体订正,。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把你的收获说给同位听一听。课后反思: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n第三课时一、基本练习:1、自主练习4:口算6.4÷47.5÷512.5+0.516×0.51.2÷30.3×0.724.8-87.2÷40.24×34.8÷65.6÷70.25×4开火车进行,其他同学进行判断。选择几道题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2、引入课题。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这节课,大家一起来进行练习。(板书课题:小数除法练习)通过练习,我们要进一步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能正确地、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二、巩固练习:1、竖式计算: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23.5÷5=77÷35=4÷16=初练三种类型除法题,指名板演,揭示练习重点。(1)看黑板,谁能结合我们前两节学过的小数除法的知识来说一说这三道题,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2)那谁又能说一说在计算这三种题型时分别需要注意些什么?引导学生回答: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要按整数除法来计算,关键是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被除数比除数小,整数部分不够商1要商0;如果末位有余数,在余数后面添0继续除。三、综合练习:1、自主练习10:(出示课件)(1)一艘轮船平均每小时行50千米,它从武汉到南京大约需要多少小时?(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n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并解答。然后在小组内交流,相互沟通学习。2、自主练习11:一块草坪的面积是504平方米,宽16米,(1)草坪的长是多少米?(2)如果将宽增加12米,面积增加多少?先分析数量关系,自主解答,再进行小组交流。小组交流合作要求:①先确定有几种方法可以解决问题。②分工合作,用不同的方法解决。3、自主练习12:为“保护地球,关爱环境”,五年级一班23名男生和26名女生开展收集废报纸活动。9月份平均每人收集2.7千克,全班一共收集了多少千克?如果每千克卖0.9元,一共可以买多少元?学生独立完成,在组内交流,能正确分析问题,积极进行小组讨论,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4、自主练习13:(1)一支百合多少钱?(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加强对小数除法的巩固和运用,感知知识的内在联系,达到活学活用,使每个学生的能力得到切实提高。四、拓展练习:第33页聪明小屋: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n学生在组内交流,进行小组讨论,说一说自己的发现,正确分析问题,并得出规律。五、全课总结:通过今天的练习课,大家已经掌握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了,并能应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希望同学们以后都能像这节课一样这么认真、这么仔细,争做学习中的有心人。【板书设计】小数除法练习【课后反思】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n信息窗二: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34—38页【教材分析】本信息窗为学生提供了三峡闸门的高度以及学生实际身高这样一组信息,意在引领学生结合情境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矛盾冲突、引发思考,并在解决问题的尝试中学习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这一教学内容。该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除法、商不变性质、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是以后学习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应用题的基础,其中被除数小数位数比除数小数位数少,需要添“0”再除的内容又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在探究、交流的过程中体验利用转化的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理解除数是小数除法的算理。2、让学生经历算法的比较、分析过程,体会算法的优化并学会进行选择,进而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初步学会并掌握除数是小数除法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与人交流的态度与能力,同时体验学习活动带来的成功愉悦。【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在探究、交流的过程中体验利用转化的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理解除数是小数除法的算理。【教具使用】投影仪【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复习铺垫1、(出示口算卡片)1.342×10= 1.5×100= 0.5×1000=  ……2、要使下列各小数变成整数,必须分别把它们扩大多少倍?小数点怎样移动?        1.2    0.67    0.725   0.0033、填表被除数565605600除数770 \n商  8(1)请同学们看这个表,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2)说说被除数、除数和商之间有什么变化规律?4、计算:27.82÷13    38.5÷14二、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谈话:通过上面的练习,老师了解了大家对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计算以及商与被除数、除数之间的规律掌握得很好。今天老师将继续给大家带来三峡的有关介绍,并和你们一起来学习新的知识。(出示情境图)谈话:观察情境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吗?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进行板书:闸门的高是“我”身高的多少倍?三、自主探索,获取新知(一)学习被除数和除数小数位数相同的计算方法1、谈话:根据刚才的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学生口答算式,师板书:38.5÷1.4=观察、比较这个算式的除数和刚才练习中的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怎样来计算。(揭示课题:除数是小数的除法)2、解决问题,引发思考。同学们,我们学过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现在请大家想一想,除数是小数应该怎样计算?(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这个想法不错,那怎样将除数由小数转化成整数呢?请同学们开动脑筋想一想,可以同组同学讨论。  3、探究计算方法,认可择优。⑴学生交流想法,汇报讨论结果,说说各自的理由。学生中可能出现的答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第一种情况:将单位“米”化成“分米”来计算。  38.5米=385分米1.4米=14分米385÷14=27.5第二种情况:根据商不变的规律:把38.5和1.4同时扩大10倍计算。 385÷14=27.5第三种情况:竖式计算(可能没有,有的话,方法不一定正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变化后的算式有什么共同之处?(除数都转化成了整数)也就是说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了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出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其实,同学们刚才在思考的过程中用到了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思想——\n转化的思想。(板书:转化)就是把没学过的知识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从而来解决问题。这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要不断地应用。⑵交流算理。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把除数由小数转化成整数?(利用商不变的规律转化,或通过改写单位)在转化的时候,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多少倍,是由哪个数的小数位数决定的?(除数,因为我们只要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就成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你认为哪一种比较方便呢?(让学生随意选择,但必须说明理由)教师小结:同学们,其实我们在计算的时候,一般根据商不变的规律,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就可以了,这样数据比较小,容易计算。当然,在变化过程中,除数转化成了整数,被除数也要跟着扩大相同的倍数。⑶这种转化的思想如何在竖式中体现出来呢?下面我们一起用竖式计算这个题目(边说边写好横式、竖式)首先我们应先把除数转化成什么?(整数)把1.4转化成整数,我们把小数点划去就可以了。把小数点划去,1.4就转化成了14,这个数就扩大了10倍。扩大10倍,其实就是把小数点向右移了一位。被除数怎么办?(也要扩大10倍)扩大10倍把小数点向右移一位。我们把原来的小数点划去,移过一位点上一个新的小数点。现在把这道题变成几除以几了,我们会算了吗?怎么算?教师引导学生将竖式书写完整。提问“商的小数点为什么点在这儿?”通过我们刚才这个题目的计算,你认为(1)怎样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追问:(2)怎样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根据商不变的规律)4、指导看书,教材34—35第一个红点的内容。并让同桌再次说一说竖式中的问题“小数点为什么点在这儿?”5、巩固练习竖式上直接转化的方法,明确以除数为标准进行转化。⑴学生尝试完成自主练习4中的两道题目。2.46÷0.064.56÷1.9⑵学生反馈常用列竖式的方法,提醒小数点。①关键是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再计算。②转化中以除数为标准,根据商不变的性质,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但是被除数并不一定也要变成整数。⑶教师小结: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先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看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然后按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法则进行计算。\n(二)学习被除数小数位数比除数位数少的计算方法谈话:上面我们以“闸门的高是小男孩身高的多少倍?”为题学习掌握了被除数和除数的小数位数相同的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方法。如果老师再给大家提供一个信息“我们的书桌高0.77米”,你能求出“闸门的高是书桌高的多少倍”吗?1.列出算式,38.5÷0.77=并尝试用竖式计算。2.教师巡视,请算法不同的学生进行板演。3.集体交流反馈。刚才在计算时顺利吗?有没有遇到什么问题?或者有什么发现?(预设:1、学生会说出在计算时发现被除数的小数位数比除数少,教师借势引导学生共同研究重点问题。2、学生没有说出,或者学生没有计算障碍,教师提出疑问组织学生讨论发表见解。)根据学生的板演,教师提出问题:⑴在将除数转化成整数后,除数扩大了多少倍?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⑵此时被除数应随着进行怎样的转化?⑶被除数的小数点也应随着向右移动两位,但现在的被除数只有一位小数,你们说该怎么办?在讨论中,引导学生说清补“0”的情况。教师小结:在计算此类题目时,我们仍要根据商不变的规律,将除数转化成整数,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的,要用“0”补足。4.巩固练习:自主练习4的10.5÷0.219÷0.45学生独立计算,两人板演,集体订正。尤其注意被除数位数不够补“0”。(三)总结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法则1.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认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应该怎样算?同位互相说一说。2.出示课件,讨论填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先移动()的小数点,使它变成(),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移动(),位数不够的,在被除数的(),然后按照除数是()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提炼并板书:一看……二移……三算……四、巩固练习,加深理解1.自主练习1.填一填。0.36÷0.9=÷91.19÷1.7=÷0.2÷0.25=÷254.2÷0.28=÷1.3÷2.6=÷268÷0.16=÷出示题目,明确题目要求。“请同学们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并想想你是怎么填的?”\n学生独立完成,出示课件集体交流,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2.自主练习2.巨嘴鸟身长0.66米、嘴长0.22米,它的身长相当于嘴长的几倍?你还了解哪些有关巨嘴鸟的知识?与同学交流一下。读题审题,独立列式计算,集体交流。第二个问题可以放于课后学生搜集资料之后再做交流。3.自主练习3.火眼金睛辨对错。215244.20.840.568.404.510.8845690028018028018000课件逐题出示,学生判断对错,并分析错误原因。课件随即演示进行正确修改。4.自主练习4剩余四道题目,学生可任选一道进行计算。自主练习5,课堂时间充足可在课堂进行,否则可留作家庭作业。五、全课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说说你的收获或体会。根据学生回答结合板书教师总结: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时我们可以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在转化的过程中必须遵循——商不变的规律。课后反思:本节课教师特别重视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学习数学、理解数学。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重点让学生体会运算的顺序,并结合实际应用的题目,明确每一步算的是什么。练习设计有层次、有梯度,符合高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利于学生实现知识的内化。\n第2课时一、创情导入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共同探究学习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继续巩固这方面的知识,比一比看谁的知识掌握的最扎实好吗?二、自主练习,巩固提高(一)基本练习1.口算:(自主练习6)2÷0.5=0.24÷0.2=0.4÷8=6÷0.021.3×0.2=7.2÷0.8=8×0.52.8+8=0.39÷0.03=0.1×0.1=3.2-2.9=21÷0.3=计时,反馈时不同类型的题目让学生说说是怎么计算的?2.填表(自主练习9)出示题目:不用计算,你能将表格填写完整吗?被除数2.5625.62562560除数0.323.2320商888学生独立填写之后,交流时请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填的,根据是什么?3.竖式计算:0.654÷0.06=  9÷3.6=  0.0456÷0.15=(单纯移动小数点) (被除数末尾添0) (商个位是0,添0继续除)(1)独立计算,个别板演(2)指名讲计算过程,根据实题巩固计算法则。(二)探究应用1.探究规律:(自主练习8)出示题目:计算下面各题。(可用计算器计算)56.8÷84.4÷2.235.56÷12.756.8÷0.84.4÷0.2235.56÷0.127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商比被除数大,在什么情况下商比被除数小?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三组题目进行计算,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将题目及结果板书在黑板上。观察算式及结果,你有什么发现?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相互补充。根据自己的发现,你能说一说在什么情况下商比被除数大,在什么情况下商比被除数小?教师根据学生叙述出示规律并板书:\n在除法中,如果被除数和除数都大于零,那么当除数>1时,商<被除数;当除数=1时,商=被除数;当除数<1时,商>被除数。2.运用规律:(自主练习10)出示题目:在里填上“>”、“<”或“=”。48.5÷1648.532.4÷0.4532.4210÷1.42101.8×2.91.87.26÷17.260.25×3.63.6学生根据自主练习8所掌握的规律,判断并填空。集体交流时,学生说出自己所填答案,并说明判断理由。师小结:在今后的学习中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学会运用我们学到的规律对计算结果进估测和检验。(三)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1.自主练习7蜜蜂20千米/时蝴蝶7.5千米/时仙鹤72.6千米/时(1)仙鹤飞行的速度是蜜蜂的多少倍?(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计算,然后小组交流。对小组合作完成情况进行比赛,第一个完成的上来交流。(注意不同类型题目的计算方法的掌握。)2.自主练习11出示题目:散海栈多味鱼的购物小票单价46.00元/kg总售价27.60元同学们,看老师的购物小票被弄脏了,你能帮助我算出多味鱼的净含量吗?学生思考,交流想法。什么是“净含量”呢?(就是所购物品的数量)那怎样求数量?(数量=总价÷单价)算是可以列成?(27.6÷46)你能自己完成计算吗?交流结果。师小结:谢谢大家,运用所掌握的数学本领帮我解决了一个难题。愿意继续接受挑战吗?3.自主练习12出示题目:我国五种地形面积情况统计如下。地形名称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面积316.8249.6115.2182.496\n(万平方千米)(1)我国的山地面积约是丘陵面积的多少倍?(可用计算器计算)(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在问题(1)中的“约是”是估算吗?对,不是。所以结果仍然要求准确值。独立解决问题,然后小组内进行交流,选出代表进行集体交流。(或是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重点交流订正)4.自主练习13出示题目:不会飞的鸟鸵鸟鸸鹋几维鸟身高:2.5米身高:1.6米身高:0.3米体重:150千克体重:50千克体重:2千克速度:70千米/时速度:60千米/时速度:16千米/时蛋重:1.4千克蛋重:0.7千克蛋重:0.42千克(1)鸵鸟的身高是鸸鹋的多少倍?(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导学生读题、审题。从此题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用除法解决的问题。课上进行问题交流,解题留作家庭作业。三、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把你的收获说给同位听。【板书设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方法根据商不变的规律把除数变成整数的除法【课后反思】本节课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学会自主观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矛盾冲突,在冲突中引发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在计算方法的探索上,应用了“转化”的思想,把没学过的新的知识转化成已学过的知识,既降低了难度,又使学生掌握了一种学习方法,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提高。\n信息窗三:求商的近似值【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39—44页【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包括求商的近似数和循环小数。它是学生在学习了除数是整数和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信息窗呈现的是三峡大坝的场景,并以统计的形式介绍了我国部分大坝的高度情况。通过引导学生提出有关除法问题,引入求商的近似数和循环小数的学习。【教学目标】1、创设具体情境,解决实际问题,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商的近似数;能通过笔算发现循环小数的特点,掌握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概念。2、使学生在求商的近似数的过程中感受近似数的实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应用能力。3、通过选择生活中的数据信息,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创设具体情境,解决实际问题,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商的近似数;能通过笔算发现循环小数的特点,掌握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概念。【教具使用】投影仪【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三峡工程的很多信息,解决了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除了三峡大坝之外,我们国家还有很多水利工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情境图)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1.提出问题谈话:观察情境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的进行板书,如:三峡大坝的高度约是八盘峡坝的多少倍?三峡大坝的高度约是十三陵蓄能坝的多少倍?\n把其他学生提出的合理问题先放进问题口袋,课后再解决。2.解决问题(1)谈话:下面我们先来解决“三峡大坝的高度约是八盘峡坝的多少倍?”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学生口答算式,师板书:185÷33谈话:该怎样用计算器计算呢?先想一想,再算一算。(2)将你的结果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有什么发现。3.汇报交流学生可能发现:(1)由于学生计算器不同,显示的小数部分位数可能不同,也有的计算器上显示字母E。谈话:怎么计算器显示的结果不同呢?究竟是怎么回事,你知道吗?学生明确因为除不尽,小数部分有无数位,而计算器只显示小数部分的前几位。(2)小数部分数字总是“60、60”重复出现。谈话:你们很善于观察,这确实是个很有趣的现象。4.尝试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值谈话:遇到商除不尽的时候,一般情况下,要用“四舍五入法”求出商的近似值。什么是“四舍五入法”呢?(可以请知道的同学讲一讲,有学生知道四舍五入法,要给予肯定。)谈话: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两位小数、保留一位小数或者保留整数,结果各应是多少?自己写一写,再和同位交流一下你是怎么想的。5.尝试笔算接下来我们解决“三峡大坝的高度约是十三陵蓄能坝的多少倍?”这个问题,你能笔算出结果吗?在计算的过程中,有什么重要的发现可以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6.汇报交流谈话: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可能发现:(1)除不尽,商从百分位开始后面都是6;(老师给予肯定,可追问,为什么你确定后面的数位都商6呢?)(2)继续除下去,余数都是“5”,商也都是“6”(给予表扬,不仅善于观察,更善于思考。正是因为发现了余数重复出现数字“5”,我们才确定后面的数位上都商“6”。)7.练习求近似值结果保留两位小数是多少?保留整数呢?\n8.计算8.05÷3.7,得数保留两位小数,集体订正。9.概括循环小数概念。谈话:5.606060……,2.4666……,2.1756756……这3个数有什么共同特点?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适时概括出循环小数、无限小数和有限小数的意义。10.读书P44你知道吗?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1.自主练习1用“四舍五入法”求出商的近似值,填入下表。保留整数保留一位小数保留两位小数23÷746.4÷1351.5÷29出示题目,明确题目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2.自主练习3名称速度(千米/时)名称速度(千米/时)鳁鲸55飞鱼65长须鲸50鲨鱼40抹香鲸22枪乌贼41旗鱼120金乌贼26箭鱼130短蛸15(1)箭鱼的速度约是鲨鱼的多少倍?(得数保留一位小数)(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并笔算解答,集体订正。3.自主练习5用计算器计算。(得数保留两位小数)10.4÷62.772÷2.13.95÷0.2710÷716.65÷3.31.792÷0.14独立计算,集体订正,有错误的要说说错误原因。4.自主练习7先用计算器计算,再将得数是有限小数的涂上红色,得数是无限小数的涂上绿色。10÷35÷81.1÷737.1÷2.9\n9.8÷0.64÷966.1÷0.94.16÷1.32.课后作业:自主练习2计算下面各题。(得数保留一位小数)18.9÷2.324.5÷0.657.8÷6.343÷135.41÷3.71.4÷0.45独立计算,集体订正。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课后作业:自主练习2、4、9课后反思1.尊重并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放手让学生尝试独立解决遇到的问题。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的过程中,自主学习,获得新知。2.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学会自主观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3.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参与学习积极性,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n第2课时一、串联情境,唤醒旧知(出示情境图)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提出并解决了有关于我国各水利工程大坝高度的问题。看,问题口袋里还有好多问题呢!你想知道吗?(出示问题口袋里的题目)(1)三峡大坝的高度约是葛洲坝的多少倍?(2)三峡大坝的高度约是老虎哨的多少倍?学生独立解决问题,集体订正。用什么方法取得近似值?二、巩固练习,提高能力1.自主练习6根据生活实际想一想,怎样取近似值比较合适?(1)为了绿化校园,学校买来2.2千棵草种,每千克草种9.28元。买草种花了多少钱?(2)保管员要把2.2千棵草种放进小玻璃瓶中保存,每个小玻璃瓶最多只能盛0.35千克,准备6个这样的小玻璃瓶够吗?学生独立尝试解决问题,集体订正。第(2)小题会出现分歧,引发学生讨论,6个小玻璃瓶到底够不够?为什么不用四舍五入法呢?学生明确一般情况下用四舍五入,但也要考虑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自主练习8中国银行人民币牌价2007/07/031美元兑换人民币7.59元1港元兑换人民币0.97元1欧元兑换人民币10.34元1日元兑换人民币0.062元(1)一个书包标价为25美元,折合人民币大约多少元?(2)800元人民币大约能换多少日元?(得数保留整数)(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谈话:说说你对表格里信息的理解。在学生正确理解兑换问题后,独立尝试解决问题,集体订正。3.自主练习10\n2000年中国、俄罗斯、加拿大三国陆地面积和人口情况统计。人口情况统计图陆地面积统计图(单位:平方千米)(1)中国人口数约是加拿大的多少倍?(得数保留整数)(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可用计算器计算)先出示(1)(2)小题,学生独立解决,集体订正交流。用什么方法求的近似值?(3)知道了这些信息,你想说些什么?与同学交流一下。4.自主练习11邮件种类质量级别普通国际资费(元)信函20克和20克以内4.0020克以上每增加10克或其零数加收0.50印刷品20克和20克以内3.0020克以上每增加10克或其零数加收0.40小包100克和100克以内7.00100克以上每增加100克或其零数加收4.50(1)小力给国外的姑姑寄信花了4.5元钱,他的信可能重多少克?谈话:谁愿意把你理解的题意和大家说一下?要用到哪些相关信息?学生尝试解答,集体订正。注意“20克以上每增加10克或其零数加收”的理解。(2)小强的礼品(重360克)如果以小包的形式邮寄,需要花多少元?找到相关信息,独立解答,集体订正。(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出并解答问题,集体交流。5.自主练习12(1)让学生先读题,分析题意。(2)独立列式计算(3)全班集体交流。6.自主练习13找规律,填得数。(可用计算器计算)1÷9=0.1111……2÷9=0.2222……3÷9=0.3333……4÷9=0.4444……5÷9=6÷9=7÷9=8÷9=\n可以根据规律填数,再用计算器检验。谈话:发现有什么规律?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把你的收获说给同位听。【板书设计】根据生活实际取近似值【课后反思】本节课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学会自主观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矛盾冲突,在冲突中引发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在计算方法的探索上,应用了“转化”的思想,把没学过的新的知识转化成已学过的知识,既降低了难度,又使学生掌握了一种学习方法,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提高。\n信息窗四:带[]的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45—47页【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带中括号的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在这之前学生已有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知识,对小数也有了的初步知识,会进行小数的加、减、乘法的计算,本单元又学习了小数除法,因此这部分既是新知也是小数运算知识的结束。本信息窗呈现的是三峡水库淹没范围的示意图,通过数据介绍移民问题,引导学生提出相关问题,并在列综合算式的过程中认识中括号。【教学目标】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明确中括号的写法、作用及含有小、中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运算。2.、在理解混合运算顺序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能用中括号解决实际问题,发展数学思维。3.、在数学学习中,进一步感受混合运算的应用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培养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明确中括号的写法、作用及含有小、中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运算。【教具使用】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谈话: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从三峡工程几个重要的水库的建设学到许多数学知识,其实水库的建设还有赖于对三峡区域内移民的搬迁工作的合理规划,那我们国家又是如何规划的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出示情境图)\n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1.提出问题,明确目标谈话:观察情境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的进行板书,如:第一、二期移民共有多人万人?第三、四期还剩多少万人?2.解决问题(1)谈话:从信息中可以看出一、二期安置的移民人数接近,那第三、四期平均每期移民有多少万人呢?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呢?给学生思索的时间。谈话:该怎样计算呢?先自己想一想,做一做。(2)交流汇报。(通过学生对题目的分析,阐述算式的含义)①分步计算先求前两期有多少②综合计算从总数中连续减去(板书这两种算法,其余只要合理,老师都要给予肯定)3.对比异同(1)对比这两种思路有什么相似的地方,(2)对比算式又有什么不同点?(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加深对题目的分析与对比)4、列综合算式学生思考,尝试列式,学生可能出现:算式1:113-(34.15+38.25)÷2算式2:(113-34.15+38.25)÷25.认识中括号。(1)分析综合算式的错误原因,明确运算顺序。谈话:怎样列式才能先算113减(34.15+38.25)呢?进行讨论,学生可能会想出很多类似中括号的方法,如113-(34.15+38.25)÷2等。(2)介绍中括号的写法读法,明确作用。谈话:为什么要用[]?引导学生感受到中括号的使用改变了原来先乘除的运算顺序,符合解题思路。\n谈话:中括号与小括号有什么区别?使学生明确各自的作用(3)检验运算顺序。谈话:[113-(34.15+38.25)]÷2应该如何计算?师板书。(4)学生计算验证结果。请学生板演。6、归纳运算顺序。谈话:今后的算式中如果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我们又该如何计算?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1.自主练习2出示题目,明确题目要求。引导学生明确运算顺序,然后再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2.自主练习3这道题与例题相似,让学生弄清楚条件之间的关系。列综合算式独立解答。(对个别学生可以先列出分步算式再综合)集体交流,从思路分析上让学生体会中括号的作用。3.自主练习5这是一道走进生活的题目。谈话:这是一张残缺的发票,你知道哪些信息?需要解决什么问题?让学习读出信息,独立解答。全班交流。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把你的收获说给同位听。【板书设计】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的运算顺序相同【课后反思】: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在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的。要提高计算准确力,就要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的兴趣。\n第2课时一、计算练习,形成技能1、口算训练基本功出示自主练习1计时口算,检验学生对小数乘除法的掌握情况。集体订正时重点交流小数计算方法的运用,同时对个别题目可适当增加简便方法的渗透,如2.8×0.5可利用2.8÷2来计算,80÷0.5相当于80×22、混合预算中注意简便算出示自主练习8谈话:在混合运算中运算顺序有哪些要求?引导学生归纳完整的运算顺序要求(1)含有同一级运算的应该如何计算(2)含有两级的呢?有括号的怎么办?注意:有简算的要尽量用简便运算。如4.8×12-4.8×2二、应用练习,训练思维1.两步应用题谈话:上节课我们通过解答问题理顺了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今天我们就利用综合算式来解决问题。出示自主练习4学生分析题目中给出的信息,自主解答。交流:说说你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还有什么不同的解决办法?教师讲学生列式板书:(51.5+60.5)×3.551.5×3.5+60.5×3.5对比算式感受解题思路的改变对运算顺序的变化,同时明确小括号的作用。2.三步应用题(1)出示自主练习9用综合算式解答,复习中括号的实际应用。(2)自主练习7学生自主审题。集体汇报解题思路或分析条件之间的数量关系,独立解答。\n(1)对比谈话:同样是三步应用题,一题有中括号和小括号,一题只有小括号,二者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对解题思路与运算顺序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3、开放题目自主练习10可在第一问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提问。三、拓展延伸,灵活应用1.自主练习第6题理解题意,重点明确0.1mg×100片,口服每日3次,每次0.2mg学生独立做,然后班内交流不同做法。2.自主练习11题此题是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题目(1)先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对出租车计费情况的认识。(2)再利用现实数据,分析李老师共付23元包含几部分内容。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板书设计】混合运算中运算顺序有哪些要求【课后反思】对于学生课前的预习程度的了解不够,反馈中的问题过多,过繁,还不够简练精辟。是学生的基本的计算能力还没有形成,使得课堂练习的节奏不快。总之,无论这节课的优势,还是不足,他都将成为我今后课堂数学中最为宝贵的经验积累。\n回顾整理【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49—52页【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引导学生整理复习本单元所学知识包括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和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商的近似值,循环小数的初步认识等。引导学生形成知识体系,培养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解决实际问题,能比较熟练的口算、笔算小数除法。2、在探索中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理解运算的意义形成必要的运算技能。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1.结合具体情境,解决实际问题,能比较熟练的口算、笔算小数除法。2.在探索中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理解运算的意义形成必要的运算技能。【教具使用】投影仪【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谈话: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小数除法的一些知识,这节课我们来复习一下。首先我们来一个口算小练习,看谁算的又快又对。口算:1.6×500.52+0.150.9÷0.153.8+4.70.6×0.048-5.77.2+0.62.6-0.521.4×60二、自主探索,巩固算理1.提出问题,明确目标谈话:请同学们拿出笔计算这样一道题:21.45÷15①学生根据题意列式并用竖式计算。教师逐步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边思考边做:\n被除数的整数部分21够不够除?商几余几?余下的6除以15不够除,怎么办?用15除64个十分之一商多少?求出的这一位商表示多少?应该对着被除数的哪一位写商?求出十分位上的商以后,被除数的十分位还余4,应该怎么办?用15除45个百分之一,商多少?应该把这一个商写在被除数哪一位的上面?43个个十百分分之之一一↑↑1.4315)21.451564→64个十分之一6045→45个百分之一450①学生观察除法竖式,小组讨论:A商的小数点的位置与被除数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关系?B每一位商各应该写在被除数哪一位的上面?C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与整数除法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②全班交流,逐步总结出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要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每一位商都要写在被除数相同数位的上面。④练习:42.84÷7117÷36=3.251.69÷26=0.0653.250.06536)117.0026)1.6910815690130\n7213018001800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商中间有零是怎样处理的?与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2、回顾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算理谈话:请同学们在来试算一下这道题:56.28÷0.67①这个除法算式中被除数和除数都是小数,应该怎么办?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相同的倍数,商有何变化?怎样把小数除法转化为整数除法?学生讨论尝试后师生共同完成板书:840.67)56.285362682680先让学生尝试,再集体分析、订正。②计算:10.44÷0.725被除数、除数要同时扩大1000倍,此时,被除数小数点应移到哪里?③练习:20÷4.8三、解决运算时遇到的实际问题1、学生独立计算:58.6÷11谈话:所得到的商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小数。大家看到,一个小数,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指着上题的数字2和7)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并让学生思考循环小数的特点是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循环小数的特点:⑴重复出现的数字是接连依次不断的;⑵小数的位数有无限多;⑶用省略号来表示无限多的小数位数。2、解决除不开的问题。\n在复习时,我们已经求过积的近似值,大家想一想:求商的近似值和求积的近似值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它们的相同点都是按“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不同点是,求商的近似值只要计算时,比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除出一位就可以了;而求积的近似值要算出乘得积以后再取近似值。)教师让学生按要求取近似值,巡视时,注意学生计算时取商的近似值的做法对不对。做完后,让学生说一说按照不同的要求,取不同的商的近似值是怎样求出来的?(计算出商的小数的位数要比要求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再按“四舍五入法”省略尾数。)教师:今后做小数除法时,如果遇到除不尽的情况通常保留一位、两位或三位小数。商是循环小数的也可以根据需要取它的近似值。例如,上题的商,可以保留两位小数,也可以保留三位小数。板书:保留两位小数,商的近似值为5.33保留三位小数,商的近似值为5.327四、巩固练习,加深理解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1)75.6÷13.5-(3.6+1.78)(2)2.3+3.91÷(22-19.7)(3)18-(1.4+1.25×2.4)(4)[15.2+(8.4-4.5×0.8)]÷1.6学生独立完成,指名上黑板计算。全班交流,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课后反思】对于小数的运算还需要加强练习,尤其小数的除法计算,对于部分孩子的计算方法应用不熟练,课下采取一帮一方法。\n第2课时一、串联情境,唤醒旧知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回顾整理了本单元的所有知识,提出并解决了许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这节课我们来做一些练习。1、口算:25+5.283×1.61÷0.014.8÷0.81.5÷0.50.26÷0.28-7.960.125+0.8751÷0.251-0.4×1.33.4×99+3480÷1.60.7×16-16×0.24.8×0.2×0.50.3÷0.15÷22、在( )里填上“〉”“〈”或“=”4.59÷4()4.599.5÷0.92()9.50÷18.2()0×18.271.4+0.999()71.4+11.54÷(1+0.01)()1.54(4.05+4.5)÷2()4.055.08×1.01()5.083.9÷0.98()3.9二、自主尝试,探索知识谈话:仔细推敲每一部分中的概念,认真加以辨析。1、9.749保留一位小数是9.8。(  )2、两个数相乘的积一定大于乘数。()3、两个数相除商是7.2,如果把被除数扩大10倍,除数不变,则商是(  )。如果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5倍,则商是(  )。 4、在除法中,被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除数乘以0.1,则所得的商不变。(  )5、0.63÷0.5商的位数是()。A.二位  B.三位   C.四位   D.五位6、妈妈用0.8元买了4千克白菜,每千克白菜()元。1元能买()千克白菜。A.0.2    B.5    C.3.27、小毅上周练习了4天慢跑,他一天中最远跑了3.3千米,最短跑了2.4千米,那么4天中,小毅一共跑了()千米。A.4~8千米B.8~13千米C.于16千米8、15.78÷3.3的商与()的商是相等的。A.157.8÷3.3B.1578÷33C.1.578÷0.33三、计算练习,提高计算能力\n谈话:想想有关小数计算的法则和一些简便计算的方法,注意审题,细心计算。15÷0.060.054÷3.60.6×[(5-0.68)÷1.2]15.4÷[8×(6.34-4.59)](6.02+2.8)÷0.4-2.05四、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谈话: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以下问题,要仔细读题。1.对比练习:原计划8次运煤9.6吨,实际每次比计划多运0.4吨,照这样计算,几次可以运完?原计划8次运煤9.6吨,实际要求6次运完,这样实际每次应比计划多运多少吨?请一名学生做在黑板上。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比较这两道题。教师:“谁能说一说这两道题有什么不同?”指名请两、三个学生说,教师提示、补充。2、王老师为学校购买一些篮球,第一次买回15个,第二次买回同样的篮球29个,两次付的钱数相差641.2元,王老师第一次付了多少元?3、推销员每工作1小时可以挣6.5元,另外,每做成一次交易他可以得2.5元的奖金。某个星期他共收入212.5元,其中做成了7次交易,他这个星期工作了多少小时?4、小明带了35元钱到游乐场游玩:A海盗船的票价是20元;B海盗船的票价比碰碰车票价的4倍多2元;C蹦床的票价比海盗船的票价的2倍少10元;D海盗船的票价比飞天摩轮票价的2倍少10元;请同学们帮小明选择,小明可以玩哪几种游戏项目呢?(通过计算说明)(1)让学生先读题,分析题意。(2)独立列式计算(3)全班集体交流。【板书设计】15.4÷[8×(6.34-4.59)]=15.4÷【8×1.75]=15.4÷14=1.1【课后反思】学生的应用能力有所提高,只是在实际生活中的题目练得较少,学生的思路还没打开,后面加强。\n我学会了吗【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53页。【教材分析】本课是对小数乘除法这两个单元内容的全面回顾整理和自我检测。通过解决问题,全面了解学生对本单元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情况。【教学目标】1、会综合的运用所学过的知识,根据情境图选择合适的信息解决问题。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难点】会综合的运用所学过的知识,根据情境图选择合适的信息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具使用】投影仪【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谈话:同学们,学习了小数乘除法,你一定有了很多的收获。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来交流一下吧。二、基础练习。(一)说一说,看谁说的准。①小数的乘除法都是怎样计算的?②小数乘除法与整数乘除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③在计算小数乘除法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二)比一比,看谁算的快。4.8÷0.0672÷0.86.3÷0.091.3+2.83.2-1.90.49÷0.70.04×1.23.2×0.6(三)填一填,看谁学的牢。\n(1)27×32=864,那么2.7×3.2=□;0.27×3.2=□(2)0.25÷0.5=□÷54÷0.25=□÷□(3)不计算,在○里填上合适的符号。287×0.98○2872.5×57○5.7×250.23×1.01○0.2398÷25○9828.6÷0.4○28.632.8÷0.2÷5○32.8(4)下面的说法对吗?①一个数的1.02倍比原来的数要大。()②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也同样适用。()③除法运算中,商一定比被除数小。()④2.5÷0.01与2.5×100的结果相等。()(四)算一算,看谁算的巧。(1)竖式计算。(带※的结果保留两位小数)51.3×2.06※0.037×11.8※9.62÷0.15857.76÷15.2(2)脱式计算。(能简算的要简算)5.26+3.14+4.74+4.860.9+99×0.94÷0.8-0.8÷48.59-4.1×0.1-4.591.5×[1÷(2.1-2.05)][16.7-(6.2+9.5)]×8.3三、解决问题谈话:小明要去超市买点食品招待客人,你能帮助一下他吗?出示课本第53页利民超市部分食品价格表。食品名称单位单价(元)话梅袋2.40花生袋1.90怪味豆袋4.50巧克力袋10.50食品名称单位单价(元)可乐听2.80椰汁听3.20水果糖千克17.50奶糖千克19.80(1)有10元钱,最多可以买多少听可乐?(2)用20元钱买5袋话梅,应找回多少元钱?(3)用0.75千克奶糖和一袋巧克力,一共要花多少钱?(4)有20元钱,买0.6千克水果糖,剩下的钱能买几袋花生?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n(上述问题中还没有提到怪味豆和椰汁,可以引导学生提出有关这两种食品的问题。多启发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来提出问题,比如提出有关于小数乘除法的问题,或者混合运算的问题。)四、拓展延伸谈话:据不完全统计,我们学校学生平均每人每天的零用钱约为2.5元。根据这条信息,你想进一步了解哪些信息?学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①一个人一年的零用钱大约是多少2.5×365=912.5(元)②全班同学一年的零用钱大约是多少。2.5×50×365=45625(元)……谈话:看到我们得到的数据你想到了什么?如果我们能够每天节约1.5元,你能算一算我们全校同学一年能节约多少钱吗?(按1000人计算)1.5×1000×365=1500×365=547500(元)如果这些钱用来买数学书捐给希望小学,可以买到多少本呢?(学有困难的同学可以用计算器计算)547500÷5.93≈92327(本)你有什么感受?五、收获总结。谈话: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课后反思】学生对基础部分和解决问题部分掌握较好,在实际应用中由于是一些比较大的数据,学生在计算起来有些困难,必须借助计算器帮助才行。\n第四单元备课教学内容第四单元:珍稀动物——简易方程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2.在具体的活动中,体验和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3.能有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方程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形成应用意识。教学重点解简单方程和用方程解决问题既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难点解简单方程和用方程解决问题既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难点。能力培养能力培养目标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策略及方法小组合作\n四、珍稀动物——简易方程信息窗1:方程的意义【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55--60页。【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充分理解了四则运算的意义和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学重难点是结合具体情境理解等式和方程的意义和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本信息窗展示的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鳍豚、大熊猫、东北虎的图片以及相关文字说明。其主要信息有白鳍豚数量的变化情况;野生和人工养殖的大熊猫数量的关系;2003年与2010年人工繁育东北虎数量的比较。根据上述信息,引导学生提出相应问题,进而研究方程的意义。【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2、借助天平让学生亲自参与操作和实验,在经历天平由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动态过程中,加深对方程及等式意义的理解。3、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唤起学生保护珍稀动物的意识。【教学重难点】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教具使用】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今天老师带来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几幅图片。(课件出示信息窗1的三幅动物图片)我们应该保护这些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今天这节课,就以这三种动物为话题,来研究其中的数学问题。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n1、找出白鳍豚这组资料的等量关系,用字母表示。(1)提问:我们先来看白鳍豚的这组资料,你获得了哪些信息?白鳍豚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濒临灭绝。1980年约有400只,比2004年多300只。(2)根据情境图所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提出:根据“1980年约有400只,比2004年多300只”这句话写出等量关系式。(3)先自己写一写,再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2004年只数+300只=1980年只数1980年只数-2004年只数=300只1980年只数-300只=2004年只数(4)教师板书“2004年只数+300只=1980年只数”这个等量关系式,并提问:你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这个等量关系吗?先自己想一想,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学生汇报:如用a表示2004年的白鳍豚只数,上面的等式就可写成a+300=400。(5)教师小结:刚才大家用了不同的字母来表示未知数。其实一般情况下,我们用字母x来表示未知数。上面的等式就可写成x+300=400(板书)。2、借助天平理解等式的意义。根据“x+300=400”:等号左边求得是哪一年的只数?(1980年的只数)等号右边是哪一年的只数?(1980年的只数)像上面这样表示左右两边相等的等式有哪些特点呢?下面,我们借助天平来研究一下。(出示天平)(1)提问:你对天平有哪些了解?(如果学生对天平的用途、构造及使用方法不了解,教师可以做简单的介绍。)(2)天平的左盘放了一个正方体,右盘是100克的砝码。放正方体的一头重。提问: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想办法让天平平衡吗?右盘加上50克的砝码,天平平衡了。(3)天平左盘放入10克砝码,右盘放入20克砝码。提问:观察天平平衡了吗?如何使它平衡?(左边再加上10克的砝码就平衡了。)提问:根据天平平衡的道理,你能用一个等式表示这个天平左右两边的关系吗?10+10=20(板书)(4)天平左盘放入一个20克砝码和一个小正方体,右盘放入50克砝码。谈话:小正方体的重量我们不知道,可以用X克来表示。用一个等式表示天平左右两边的关系,可以怎样写。\n20+x=50(板书)(5)出示两台平衡的天平:一台左盘放两个50克砝码,右盘放一个100克砝码。另一台左盘放4个x克的小方块,右盘放一个200克砝码。要求:用等式表示出天平左右两边的关系。50+50=1004x=200(板书)(6)谈话:通过前面的实验,我们知道天平平衡的现象可以用等式来表示。像前面我们研究的“x+300=400”借助天平就容易理解了。3、找出大熊猫这组资料的等量关系,再写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1)提问:继续看大熊猫的资料,你获得了哪些信息?2004年,我国野生大熊猫约有1600只,是人工养殖大熊猫数量的10倍。(2)你能用含有字母x的等式表示出大熊猫2004年人工养殖的只数与野生的只数的关系吗?师生总结:人工养殖的只数×10=野生的只数10x=1600如果用x表示人工养殖大熊猫的只数,那么x×10=1600(3)学生打开教科书57页,结合图示进一步理解以上等量关系。4、找出东北虎这组资料的等量关系,再写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1)提问:继续看东北虎的资料,你获得了哪些信息?预计到2010年,全国最大的东北虎繁育基地的东北虎数量将达到1000多只,比2003年的3倍还多100只。(2)提问:根据以上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提出:先用文字表示出东北虎2003年的只数与2010年只数的等量关系,再用含有X的等式表示,最后画一画,在天平上表示出这个等式。(3)先自己写一写,再与小组同学交流。学生汇报:2003年的只数×3+100=2010年的只数列式为:3X+100=1000(板书)画图为:天平的左盘是3个X和一个100,右盘是1000。提问:这里的X表示什么?(x表示2003年的只数。)5、揭示方程的意义。\n(1)提问:刚才我们研究出这么多的等式,像x+300=40010+10=2020+x=5050+50=1004x=20010x=16003X+100=1000,你能给它们分分类吗?引导学生分成两类:含有字母的是一类,不含字母的是一类。我们把含有未知数的这类等式叫做方程。(板书)(2)组织学生讨论:X+5是不是方程?2+3=5是不是方程?说明理由。(3)组织学生交流:判断是不是方程,你觉得必须符合什么条件?方程必须含有未知数,还必须是等式。三、巩固练习加强应用1、出示自主练习1下面哪些式子是方程?让学生说说判断的依据是什么。2、出示自主练习2,看图列方程。学生独立完成,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3、出示自主练习3,填一填。学生独立完成。四、回顾反思总结提升谈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总结:这节课我们以国家保护动物为话题,认识了方程,方程可以为我们的解决问题带来很多方便。【板书设计】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课后反思】结合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了方程的意义,且会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表示等量关系,感受了方程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n第2课时一、回顾整理1、出示:下面式子哪些是方程,并说明理由?6+x=1436-7=2960+23>708+xx+4<14y÷18=33x-125x+2x=632、写一个方程,然后在小组里交流,说说什么是方程。二、巩固应用1、自主练习4。(1)出示第一幅情境图,学生读题。根据图意先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然后再列方程。学生汇报:跳绳的根数-借出的=还剩的x-45=10跳绳的根数-还剩的=借出的x-10=45(2)出示第二、三幅情境图,学生独立完成。说说列出方程的等量关系。2、出示自主练习5,学生读题。要求:先写出等量关系式再列方程,然后在小组交流,看谁用的方法多。3、出示自主练习6。学生审题后独立练习,集体订正。谈话:通过以上信息,你有什么想说得和同学们交流。4、出示自主练习8。(1)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在解决第二问时,学生可能找不到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教师可提示学生,从表格中寻找数量间变化的规律,根据规律找到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即大豆数×3=豆腐数,然后再列出方程。(2)出示补充习题:一种铅笔的单价是0.8元。将表格填完整。数量/枝123456……总价/元0.81.63.2……X枝铅笔用去7.2元,列出方程。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说说等量关系式。5、出示自主练习7和9。\n先让学生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再列出方程。6、运用学过的知识,自己编一道含有未知数的题目,说出等量关系并列出方程。比如:小明今年x岁,老师今年33岁,是小明年龄的3倍。要求:先各自独立完成,再在小组里交流,最后全班反馈。三、交流质疑提问:在这节课中,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总结:我们在列方程表示数量关系时,要先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然后才能列方程。【板书设计】写出数量关系式然后列方程。【课后反思】本节课是方程的意义的巩固练习课,大多数学生能正确地列出方程,但也出现了个别学生列出的方程将未知数单独放在等号的一边,像这样的情况教师要引导学生列出合理正确的方程。\n信息窗2:等式的性质(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61—65页。【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学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天平这一直观教具,让学生观察天平两侧都加上或减去相同的质量,天平仍然平衡,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的等式性质,从而让学生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能运用等式的性质解决形如x±a=b的简单实际问题,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索,使学生理解等式的性质,学会用等式性质解方程。2、在观察、操作、讨论的过程中,掌握等式的性质,能灵活运用等式的性质解形如x±a=b的方程。3、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培养积极的数学兴趣;在利用等式性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方程的对称美和数学的严密性,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与检验习惯。【教学重难点】1、通过实验探索,使学生理解等式的性质,学会用等式性质解方程。2、在观察、操作、讨论的过程中,掌握等式的性质,能灵活运用等式的性质解形如x±a=b的方程【教具使用】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1、谈话:同学们,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世界上同纬度保存最完好的原始森林,10-14亿年前的古老地层,繁衍着2600多种生物,其中不乏7000万至200万年前第三纪、第四纪的古老动植物种类,成为人类难得的生态王国。这里生活着一种被称为“世界独生子”\n的动物,人们都称它们“仰鼻猴”、“牛尾猴”或“灰金丝猴”,因其数量最少,栖息地环境最窄,生态学资料最缺,被国际贸易公约列为濒危度最高的“E”级保护动物,这就是“黔金丝猴”。出示:据央视国际频道2004年6月1日报道,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黔金丝猴数量已从1993年的600多只,增加到860多只。提问:根据以上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1)2004年比1993年大约增加了多少只黔金丝猴?(2)1993年比2004年大约少多少只黔金丝猴?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述,出示问题“2004年比1993年大约增加了多少只黔金丝猴?”2、算一算,交流结果。860-600=260(只)3、谈话并提问。我们换一种思路来研究。(1)1993年大约有多少只黔金丝猴?----600只(2)增加了一部分黔金丝猴----x只(3)2004年大约有多少只黔金丝猴?----860只(4)你能用等量关系式说明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吗?出示:1993年的只数+增加的只数=2004年的只数(5)你能用方程表示这个数量关系吗?出示:600+x=860(6)怎样求未知数x呢?请大家一起借助教具天平来研究一下。二、实验探究体会领悟1、实验一:天平的一边放上2听相同的啤酒易拉罐,另一边放上1瓶啤酒,使天平平衡。提问:(1)天平两边平衡,说明了什么?2听啤酒等于1瓶啤酒。(2)如果在天平两边再各放1听相同的啤酒易拉罐,天平会有变化吗?左右两边仍然一样重,还是平衡。(3)通过这个实验,你们有什么发现?小组讨论。小结:天平在平衡的情况下,两边再放上同样重的物体,天平还是平衡的。2、实验二:\n将天平的右边放上20克的砝码,左边放上等重的物体。提问:(1)左边不知道有多重,用x来表示,右边重20克,天平两边平衡,说明了什么?左边的物体重20克,所以天平才会平衡。板书:x=20(2)如果天平两边再同时放上10克的砝码,会发生什么变化?天平还是平衡,没有变化。(3)能用等式表示天平平衡的状态吗?板书:x+10=20+10(4)通过这样的实验,你有什么发现?小组讨论。小结:等式两边同时加上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3、实验三:出示:62页对话框下面第一幅图。提问:观察这幅图,你有哪些发现?天平左边有1袋盐和50克的味精,天平的右边有3袋50克的味精,天平平衡;现在将天平的两边同时去掉1袋50克的味精,天平仍然平衡,并且可以知道1袋盐的重量与2袋味精的重量一样重,是100克。4、实验四:(1)出示:62页对话框下面第二幅图的第一部分。提问:你能根据图示用等式表示数量关系吗?板书:x+10=10+10(2)出示:62页对话框下面第二幅图的第二部分。提问:观察第二部分,你有什么发现?等式两边同时减去了10,等式仍然成立。板书:x=105、根据以上的实验,同学们对等式有没有新的认识?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数,等式仍然成立。三、新知应用巩固深化(一)利用性质,解决问题。1、学生独立计算:600+x=860600+x=860是一个方程也是一个等式,你能计算出x的值是多少吗?2、提问:为什么方程的两边同时减去600?\n等式的两边,也就是方程的两边同时减去相同的数,等式仍然成立,这样等式的左边就只剩下未知数x,也就可以知道x的值是多少了。教师提示:这个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又叫方程的解。3、指导书写格式与验算。教学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一般书写格式。(1)先写“解:设大约增加了X只黔金丝猴?”(2)再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3)然后利用等式的性质求方程的解,像这样求方程解的过程就叫做解方程。(4)最后要检验并写答。把方程的解代入方程,看看等式的两边是否相等,如果相等它就是方程的解。我们也可以口算检验是否正确。(二)尝试练习,知识巩固。1、出示:信息窗1的第一题:2004年白鳍豚大约有多少只?x+300=400③要求列方程解决问题并检验。④集体订正。2、出示:练习,解方程并口头检验。x+8=132.5x=5.3教师指导学生解方程的格式要求。3、出示:64页第二题的第一小题。四、评价鼓励全课小结1、这节课同学们利用天平解决了一些问题,你能总结一下学习了哪些知识吗?2、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可以利用方程进行解答。用方程解决问题应注意哪些问题?请学生说一说,教师适时补充。3、用方程解决问题是简洁的,方程的两端是对称并相等的,你还想知道方程的哪些知识?【课后反思】这节课学生理解的欠缺,虽然在理解等式的性质时借助了天平,由于以前的基础知识掌握的不好,导致解方程时存在困难,特别是检验的步骤,学生掌握不下来。因此要求学生课下把基本思路熟记一下。\n第2课时一、复习导课x+5.3=1015+x=40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1、同学们是用什么方法解方程的?等式的两边同时减去相同的数。2、在解方程的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什么问题?一要写解,二要注意检验。二、尝试解答1、解方程:x-9=152、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计算。①你是用什么方法解方程的?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也就是方程x-9=15的两边同时加上9,抵消掉等式左边的9,这样等式的左边只剩下x。②你会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吗?把方程的解代入方程,方程的左边等于右边,表示等式成立。3、出示:64页第二题的第2小题。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提问:你是根据哪个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的?(1)标准体重+超出标准的重量=胖胖的体重(2)标准体重-低于标准的重量=小明的体重标准体重-小明的体重=低于标准的重量提问:他们标准体重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一个是等式两边同时减去同一个数,一个是等式两边同时加上同一个数。三、巩固练习1、65页第4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提问:你是怎样选出各方程的解的?(1)把未知数的值代入方程,看看左右是否相等。(2)解方程求出方程的解。\n2、65页第5题(1)提示学生认真读题,注意选择题中所给出的条件是否有用。(2)集体订正。3、65页第6、7题四、全课总结请同学们说一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板书设计】x-9=15解x-9+9=15+9X=24检验:把X=24代入原方程左边=24-9-15=右边X=24是方程的解【课后反思】合理使用教材,练习中注意专项练习与综合练习相结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有利于学生掌握本课的重点,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达到熟练掌握的目的。\n信息窗3:等式的性质(2)【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66页~70页【教材分析】这部分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等式与方程,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会解只含有加法或减法运算的简单方程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合作探索”中的第一个红点部分是学习等式的性质及用等式的解形式如ax=b的方程。绿点部分是对这部分内容进行巩固。第二个红点部分是借助解决实际问题,学习解形式如ax±b=c的方程,第二个红点的教学重点是把ax±b=c转化为ax=b这种形式的方程。掌握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方法,有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学会用等式的性质解ax=b和ax±b=c这类形式的方程,能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2.通过分类、比较、转化等方法,学会解形如ax±b=c这类方程。3.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会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1.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学会用等式的性质解ax=b和ax±b=c这类形式的方程,能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2.通过分类、比较、转化等方法,学会解形如ax±b=c这类方程。【教具使用】多媒体【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回顾旧知做好铺垫1、回顾概念(1)方程的意义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方程的意义以及会解简单的方程,请举例说明方程的含义。(2)方程的解和解方程\n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2、复习训练判断下面哪些是方程并说明理由。①x+24=73②4x<36+17③234÷a>12④x-16=72⑤x+85⑥5+y=10.6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1、情境迁移提出问题上节课,我们一起了解珍稀动物黔金丝猴的有关信息,这节课老师还想给你们介绍一种美丽的世界濒危动物——黑鹳。(1)出示:教材黑鹳的情境图。黑鹳是世界濒危动物。目前,国外仅存1500只左右,约是我国现存黑鹳只数的3倍。看到这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2)问题:我国现存黑鹳多少只?提问:你能找到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吗?列方程。(我国现存黑鹳的只数×3=1500)解:设我国现存X只黑鹳。3X=15002、独立思考探究方法(1)学生独立尝试求方程中的未知数。提问:怎样解这个方程?(先独立思考,算完后说说你是怎样解方程的。)(2)学生汇报解方程的过程并说明想法。3、师生交流验证方法刚才同学用到的方法是否正确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引导学生验证: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1)动态演示初步感知①课件演示:借助天平来研究(课件演示动态效果:由不平衡到平衡的变化)XXXX20202020X20X=20x×4=20×4\n提问:要使天平保持平衡,天平右边托盘应该有什么变化?能用方程来表示等量关系吗?②再次课件演示:10xxxx1010103x=303x÷3=30÷3要求:观察天平的变化,看图列出方程.提问:通过刚才的演示,你有什么发现?(2)小组交流揭示性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3)结合实例巩固认识3×4=12(3×4)×2=12×()3×4=12(3×4)÷2=12÷()4、回归例题总结方法(1)现在你能用等式的性质来解3X=1500这个方程吗?学生板演,规范格式。(2)为什么方程两边同时除以3?(3)检验。5、应用方法解决问题(1)你能用刚才学过的方法,列方程解决问题吗?呈现:情境信息图我国人工养殖大熊猫有多少只?先找出等量关系,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并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1)学生独立完成。(2)交流算法,加深理解。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1、选择方程的解。x÷5=20(x=100x=4)1.5x=6(x=9x=4)7x=0.84(x=1.2x=0.12)x÷6=0.3(x=20x=1.8)2.火眼金睛辨对错。2x=10x÷5=40\n解:2x×2=10×2解:x÷5×5=40×5x=20x=2003、走进生活,解决问题。课本68页自主练习3、4题学生独立完成。分析等量关系。集体订正,检查解方程的书写格式以及方程的解。课后反思: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先找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再通过天平平衡的原理探索等式的另一性质:等式的两边同乘一个数或同除以一个不为0数,等式仍然成立。并利用这一性质解形如ax=b这类方程。\n第2课时一、复习铺垫温故引新1、复习等式的性质课件出示:看图完成填空提问:说说你是怎样想的。2、观察信息,用方程表示下面的等量关系。先找出等量关系,再列方程并解答。3、解方程12x=96x÷40=14指名板演,说明解方程的依据。二、情境引入探究新知1、回顾信息解决问题(1)出示:介绍东北虎有关信息预计到2010年,全国最大的东北虎繁育基地的东北虎数量将达到1000多只,比2003年的3倍还多100只。\n(2)提出问题2003年繁育基地有多少只东北虎?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2003年的只数×3+100=2010年的只数解:设2003年繁育基地有东北虎x只。3x+100=10002、思考交流探究方法(1)初探:方程形式类比,引导知识迁移提问:观察这个方程的形式和前面学习过的方程有什么不同?你会计算吗?(2)研究:运用转化思想,尝试解决新知提问:能否用等式的性质解这种形式的方程?怎样算?根据学习解方程的经验,尝试解这个方程。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方程。交流算法:可以把3x看作一个数,运用等式性质;等式两边同时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3x+100=10003x+100-100=1000-100即把方程转化成3x=900这类形式的方程,在运用另一个等式性质——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求出方程的解。(渗透转化思想方法)在交流中使学生明确,在解此类方程的过程中运用了两次等式的性质。(板书解方程书写格式)(3)再探:检验方程结果,明确方程解法X=300是方程的解吗?我们来检验一下方程。把x=300代入原方程板书检验格式小结:解这种类型的方程,关键是要把看作是一个数,根据等式的性质,先求出,再求出得多少。3、补充练习应用算法根据刚才学过的方法,求出下面方程的解。1.2x-1.4=8.2指名板演提问:说说你是怎样解方程的?\n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ax±b=c这类形式方程的解法,要先把ax看作一个数,适时运用等式的性质,求出方程的解并进行检验。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1、填一填2x+5=215x-8=3.2解2x+5=21解:5x-8=3.22x=5x=2x÷=5x=X=x=让学生说说填写的依据。2、解方程2+4x=3.68x+2=4.43x+1.5=62.5+10x=12.5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找出典型题目,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解方程?(2+4x=3.6)提示学生注意检验3、根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并求出方程的解。(1)课本69页自主练习第8题先找出数量关系,列方程解答独立完成,集体订正(2)出示课本70页第11题滇金丝猴体长约为80厘米,它的体长比间蜂猴的3倍多5厘米,间蜂猴的体长大约是多少厘米?列方程解决问题。说说你是怎样想的。课后反思:本节课是列方程的专项训练,通过训练让学生认识到一般把表示一份的数设为X,这样便于表示另一个未知数,在求出一个未知数时,不要忘记求另一个未知数,但是有的学生就偏偏忘记求另一个未知数,而且还把答语中的两个未知数答成一个结果。\n第3课时一、梳理知识1、复习等式的性质提问:前两天我们学会了等式的性质,你能根据等式的性质完成填空吗?1头猪=()只羊1把蕉=()个苹果(1)如果5+3=8,那么5+3-3=8()(2)如果50-13=37,那么50-13+13=50()(3)如果a-7=8,那么a-7+7=8()(4)如果x+9=45,那么x+9-9=45()你是根据什么完成填空的?(等式的性质。)等式有什么性质呢?我们齐来说一遍。2、找出图中等量关系认真观察以上信息,找出等量关系二、技能训练1、解方程X+28=36x÷10=12.53x-2.4=3.62x+9=332x=4.65x-4=11\n说一说,在解方程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注意:(1)解方程要注意格式,规范解方程的书写格式,强调等式变换时,各个等式的等号要上下对齐。(2)要想好根据什么关系来求方程的解,正确运用等式的性质。(3)解答形如ax±b=c的方程,应把ax看作一个数,运用等式的性质转化为ax=b型的方程再求解,想想怎样化难为易。(4)检验方程,把方程的解代人原方程,我们要根据“左右两边是不是相等”进行检验;养成良好的检验习惯。2、解决问题(1)课件出示练习题:课本69页第7题你能用方程解决问题吗?找出等量关系说一说怎样列方程?学生思考,独立解答。交流汇报,订正答案。(2)出示练习题:课本69页第9题蜘蛛每分钟爬行27米蜘蛛的爬行速度是蜗牛的30倍蜘蛛的牌行速度比乌龟的4倍还多4米问题:蜗牛、乌龟的爬行速度分别是多少?从图中你都获得了哪些信息?找出其中的等量关系,并说明你的解题思路。学生思考(①蜗牛的爬行速度×30=27②乌龟的爬行速度×4+3=27)你能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并求出方程的解吗?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强调列方程解决问题的书写要求,规范格式。)(3)对比方程形式,巩固解方程的方法。对比一下,在解方程的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相同点:运用了等式的性质。不同点:方程②连续用了两次等式的性质,把较为复杂的方程形式转化成与方程①相同的形式,再来求解。三、拓展知识\n生活中,有很多的问题可以用方程来解决,学会解方程,丰富你们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运用你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1)课件演示课本70页13题独立解答,交流解题思路。(2)课件演示课本70页12题生活中有两种表示温度的方法,了解华氏温度和摄氏温度换算的知识。先自己读题,了解有关信息。师:华氏温度和摄氏温度怎样换算?让学生弄清楚F=1.8C+32所表示的含义。独立解决问题(1)一个人的体温是36.5℃,相当于华氏多少度?(2)华氏94.1度,摄氏温度是多少?汇报交流:你是怎样算的?解决第一个问题的时候为什么没有用方程解决?(让学生体会这个问题直接套用公式顺向思维,用算术法比较方便。)解决第二个问题,用方程来解决。为什么选择用方程解决问题?适时引导学生对比、观察两种方法,哪种简便?为什么?通过刚才解决这两个问题时,你有什么感受或有什么想法要与同学交流?小结:我们学习了解方程,又掌握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的运用,选择合适方法来解决问题。趣味探索【课后反思】本节课是列方程的巩固训练课,通过训练让学生认识到一般把表示一份的数设为X,这样便于表示另一个未知数,在求出一个未知数时,不要忘记求另一个未知数,答语要和方程的解对应起来。\n信息窗4:解形如ax±bx=c的方程【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71-74页。【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了解了方程的意义,以及会用方程的意义求方程的解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借助线段图来理解数量关系,学会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会选择合适的未知数量设为x,掌握解形式为ax±bx=c一类方程的方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目标】1、会解形如ax±bx=c的方程并掌握其方法。2、学会借助线段图理解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并能解决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数学思想。【教学重难点】1、会解形如ax±bx=c的方程并掌握其方法。2、学会借助线段图理解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并能解决实际问题。【教具使用】多媒体【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4复习旧知引入新课教室的面积是56平方米。长为8米,宽是多少?(方程解)设:宽为x米8x=56x=7说说求解的依据。5比较分析学习新课1、给出情境图:上海野生动物园是中国首家野生动物园。截止到2004年,一共有成年东北虎和白虎16只,东北虎的只数是白虎的7倍。2、根据情境图,你都能提出什么问题?小结:大家根据情境图提出了不少有研究价值的问题,那么我们选取集中提出的问题:东北虎和白虎各有多少只?这个问题一起来研究一下。\n3、对比研究: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老师把刚才开课初我们一起解决的那个问题拿出来,大家先把这两道题目做个对比。(1)教室的面积是56平方米。长为8米,宽是多少?(方程解)(2)上海野生动物园是中国首家野生动物园。截止到2004年,一共有成年东北虎和白虎16只,东北虎的只数是白虎的7倍。东北虎和白虎各有多少只?4、仔细对比,找出不同。(学生先自己思考再同位互相交换意见)5、学生汇报。小结:刚才,同学们一共找出了这么多的不同,那大家意见较为集中的是什么呢?(第1题只有一问,而第2题却有两问)如果这道题要用方程来解,先从哪里入手研究呢?6、请大家发挥集体的力量,以小组为单位讨论。7、小组汇报。小结:刚才各个小组各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不少同学谈到要先解决白虎的只数,能说说理由吗?(因为题目中提到东北虎的只数是白虎的7倍,求出了白虎就知道了东北虎)大家的意思是先求出1份是多少,那7份是多少自然就求出了。4两“图”结合感受方法1、引导学生画图刚才大家都谈到了要先求出白虎的只数比较简单,下面我们根据情境图所提供的信息来绘制线段图,也许这对于大家解题会有所帮助。如果我们设白虎有X只,用这样的一条线段表示:白虎只数:x那么你能用线段图表示出东北虎的只数吗?2、组内交流。请画好的同学在小组内交流,探讨一下应注意什么。3、师生总结。(1)每份画的都应与白虎的只数一样,这样才能成倍数关系。(2)要画这样的7份,正好是东北虎的只数。白虎只数:xxxxxxxx东北虎只数:4、根据图意,列出方程。如果设白虎为x只,怎样列出方程?设:白虎有x只,那么东北虎就有7x只\nx+7x=165、说明想法。四、尝试解法解决问题1、根据列出的方程:x+7x=16学生尝试独立解方程。2、组内交流解法。3、小组汇报:x+7x=16东北虎只数:7×2=14(只)8x=16x=2答:白虎有2只,东北虎14只。4、检验是否符合题意。4自主练习,巩固加深1、解方程:7x+5x=12016x-7x=274x-1.2=743.8x-x=0.56x-0.85x=37x+3x+26=742、根据线段图列出方程xx3xxx93403、解决实际问题:(列方程解)(1)柏树和松数一共有7500棵,柏树的棵数是松树的1.5倍,两种树各多少棵?为什么选择松树的数量设为x呢?(2)信达公司投资36000元钱为西藏自治区某小学每个教室配备了一台电视机和一台实物展示台。电视机每台1200元,展示台每个2800元,请问这个学校有多少间教室?(3)一块梯形田的面积是90平方米,上底是7米,下底是11米,它的高是几米?在做这道题时你认为应该注意些什么呢?课后反思:本节课是列方程的巩固训练课,通过训练让学生认识到一般把表示一份的数设为X,这样便于表示另一个未知数,在求出一个未知数时,不要忘记求另一个未知数,答语要和方程的解对应起来。\n我学会了吗?【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74页。【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完本单元内容时安排的,意在对本单元的内容做一个整体全面的复习。使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特点和解题的基本步骤,熟练掌握列方程解答简单应用题的分析方法,能正确地用列方程的方法解题。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分析审题的解题习惯。【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有关方程的意义及解简单方程的方法。2、通过解简单应用题学会找出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3、能正确地用列方程的方法解题。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分析审题的解题习惯。【教学重难点】熟练掌握有关方程的意义及解简单方程的方法。【教具使用】多媒体【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出示《今天我当家》录像①。(今天是妈妈的生日,我想用零花钱中的20元买一份礼物送给妈妈,剩下60元捐给希望工程。)2.指名说出储蓄罐里已经积了多少元钱。3.让学生说出解法。(算术解、方程解)二、提出问题尝试解决1.出示录像②。(今天正好又是星期天,爸爸说,该由我当家,让妈妈好好休息。早上,我煮好牛奶,拿着爸爸给我当家的钱就上街买了三个特香包,每个4元,还剩下98元。你猜猜,我爸爸到底给我多少钱当家呢?)2.学生列方程解答。\n3.指名回答,并说说是怎么想的。原有的钱数-用去的钱数=剩下的钱数。解:设给我x元钱当家。x-4×3=98x-12=98x=110答:给我110元钱当家。4.检验。把x=110代入原方程,左边=11O-4×3×4=110-12=98,右边=98,左边=右边,所以x=110是原方程的解。5.出示录像(吃了早餐,我拎着菜篮子,哼着歌儿来到市场,心想,妈妈平常最喜欢喝葡萄酒,对,就买两瓶吧。回家路上,我碰见也去市场买菜的郭老师,郭老师问我这葡萄酒1瓶多少钱今我愣住了,买酒时,只是付出30元,找回3元。忘了问每瓶葡萄酒多少元啦。)6.让不同列法的学生说说他是怎么想的。7.学生总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三、巩固练习1.张艳从食品橱里取出3袋面粉包饺子,用去1.2千克,还剩0.3元千克,每袋面粉多少千克?2.张艳把8朵鲜花插到花瓶中,这时爸爸捧回2束同样朵数的笔鲜花,现在一共有20朵,爸爸问:我捧回的鲜花每束有多少朵?找出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后列出方程。四、开放性练习1、出示录像④。(忙了一整天,一顿丰盛的晚餐总算准备好了。我数了数钱,还剩下才46元,于是来到水果摊前,看到苹果j每千克5元、梨每千克4元、草莓每1千克8元、桔子每千克3元。可我犯难了,除了买水果外,还得留下18j元买生日蛋糕。)小组讨论,汇报可以怎么买。2、拓展延伸:同学们,08年奥运会的脚步越来越近了,作为本次奥运会的伙伴城市青岛的小公民,你们都做好准备了吗?为了更好的办好本次奥运会,大家有必要了解一下历年有关奥运会的资料:\n2004年中国派出了历史上人数做多的代表团参加雅典奥运会。参赛的407名运动员中,有84名曾经代表国家参加过奥运会比赛。(1)女运动员有269名,男运动员有多少名?(2)年龄最大的运动员44岁,比最小的运动员年龄的3倍还大2岁,最小的运动员有多少岁?(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课后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我力求做到了以下几点:1.复习题的设计注重基础性与发展性相结合。整理复习课不只是对所学知识的简单重复,更是对学生已学内容的一种更高层次的再学习,它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复习课的设计,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注重了两个层次的练习——基础练习和发展练习,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2.注重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充分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与积极性。\n五、水产养殖场——多边形的面积【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信息窗1:虾池P75——P80。【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特征及长方形和正方形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今后学习立体图形的基础。教学重点是: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正确使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本信息窗呈现的是水产养殖场中虾池的场景。包含的信息有近似平行四边形的虾池及其平面示意图等。旨在引导学生提出有关虾池形状和面积的问题,展开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及计算的学习。【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计算公式的过程,培养观察、比较、推理和概括能力,渗透转化思想,发展空间观念。3、能运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和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教学重难点:探索平行四边形的特征,经历推导平行四边形计算公式的过程。【教学重难点】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具使用】多媒体【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谈话:喜欢吃海产品吗?现在正是螃蟹,龙虾上市的季节.今天让我们先去水产养殖场看看好吗?\n(出示信息窗中的虾池图片)观察图片,你发现了什么信息?二、解决问题,探究新知(一)虾池的形状1、从情景中我们知道虾池是什么形状?(板书:平行四边形)2、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还见过平行四边形?3、关于平行四边形你想知道些什么?4、我们先一起研究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好吗?5、谁想根据你以前研究平面图形方法,说说我们应该从那些方面研究平行四边形?(二)平行四边形的特征1、谈话:要研究平行四边形,的有平行四边形,运用学具盒中的材料小组合作先动手创作一个平行四边形,比一比那个小组创作的又好又快!先在请同学们交流一下自己的做法和收获.通过动手做,现在来猜一猜这些大小不同的平行四边形会有什么共同的特征?2、学生交流.教师板书学生的猜测.3、下面咱们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学具盒中的学具进一步验证大家的猜想的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将探究的结果整理到下表中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边角4、交流探究结果(小组间质疑补充)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用直尺量的方法来验证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用画平行线的方法来验证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用量角器的方法来验证5、通过探究现在你能说说什么叫平行四边形吗?小结: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关于什么叫平行四边形你有什么问题吗?(如果学生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两组对边也分别平行,教师就点出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三)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各部分的名称1、谈话:养殖工人要从虾池的一边到对边去,怎样走最近?2、设计:拿出练习纸在上面画一画3、汇报:怎样设计的?为什么这样画最短?有多少种画法?\n4、认识高和底: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它的对边的垂直线段是平行四边形的高,用字母h表示;这条边是平行四边形的底,用字母a表示。5、提问:这条底上有多少条高?教师介绍另一组对边上的底和高。6、小结:平行四边形的一条底边上可以画无数条高,底和高要相对应。三、巩固练习,加强应用1、自主练习第1题:你能从下图中找到平行四边形吗?2、补充练习: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一定是平行四边形。()在四边形中两组对边分别相等,则两组对边分别平行。()3、自主练习第8题中的要求改为:先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再测量对应的底和高。4、玩一玩:自主练习第2题,同桌合作,用4根硬纸条定成一个长方形框架,然后用手捏住它的两个角,向相反的方向拉动,你有什么发现?(1)交流(2)小结:底不变,高变了。四、回顾反思,总结提升谈谈这节课的收获\n第二课时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出示水产养殖场情景图和虾池平面示意图师:仔细观察情景图,你发现了那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二、解决问题,探究新知(一)猜想1、师:求虾池的面积就是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咱们先来猜一猜怎样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在猜之前我们先来玩玩我们上节课制作的可活动的平行四边形.一边玩一边想:平行四边形和以前学过的那个图形是近邻?(长方形)现在来猜一猜怎样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学生交流想法及猜测依据.3、那你想用什么方法来验证你的猜想?(二)实验1、谈话:同学们各抒己见,到底你们的猜想对不对呢?咱们小组一起想办法来实验验证一下吧!2、分组动手验证为学生提供学具(平行四边形纸板、方格纸、直尺、剪刀)学生先讨论操作方法,再动手合作完成;教师巡视。(三)验证1、汇报结果:方法1:数方格方法2:转化2、肯定两种方法的可行性,鼓励学生利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方法。3、深化转化的方法。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提问:(1)为什么转化成长方形?(2)为什么要沿高剪开?(3)观察几种不同的割补方法有什么共同点?(4)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只要沿高剪开都能用割补的方法转化成长方形呢?重新取一个平行四边形动手剪一剪、拼一拼,验证。4、电脑演示:为什么一定要沿高剪开?\n演示步骤:(1)沿着高剪开就出现了直角,4个角都是直角是长方形的特征。(2)两组对边分别平行而且相等,平移后一定重合。(3)依据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特征之间的联系,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4)小结:我们依据图形的特征,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与它面积相等的长方形,但实际上,我们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时候,总不能拿剪刀先去割补成长方形,然后在计算吧?比如:我们要求的平行四边形虾池的面积就不能用剪刀割补。因此,我们应该寻求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四)结论1、建立联系,推导公式对应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讨论: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联系,进行猜测与合情推理。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S=a×h2、利用公式解决课前问题:虾池的面积是多少?学生独立解决,指名板演,集体订正。三、巩固练习,加强应用1、自主练习第4题2、自主练习第5题3、自主练习第8题四、回顾反思,总结提升1、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2、教师总结:强调利用转化的方法解决新问题.\n第三课时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1、出示虾池的情景图,回顾平行四边形有关知识(特征和面积计算公式)2、出示统计表中的信息:根据有关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设计意图]回顾前面所学知识,为运用本信息窗中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作好铺垫。二、应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1、要解决“虾池能放养多少尾虾苗?”你是怎么想的?学生交流想法2、独立解决,教师巡视3、组织交流算法三、巩固练习,加强应用1、自主练习第6题2、自主练习第9题3、补充练习:(1)用木条钉成的长方形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它的高和面积()。a、都比原来大b、都比原来小c、都与原来相等(2)平行四边形的底扩大3倍,高缩小3倍,面积()a、扩大3倍b、缩小3倍c、不变d、不好判断4、自主练习第10题(1)观察三个平行四边形,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2)独立计算各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交流发现(3)小结: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四、回顾全课,交流质疑在本信息窗中你收获到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板书设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练习【课后反思】本节课注意更新教学观念,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景,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资助探索,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在图形的转化中,利用图形的特征之间的联系进行转化“为什么沿高剪开,就能拼成长方形?”\n通过课件的演示让学生明白图形转化的依据,为后续知识作了铺垫。突破以往的教学思路,不但引导学生转化图形还要让学生明白图形转化的依据,为以后的图形转化起了一个导航作用。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鼓励他们大胆之一,开拓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配合教师的适时点拨质疑,把问题引向深入,从而也发挥教师的引导者作用。\n【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P81——P86。【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特征及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今后学习立体图形的基础。教学重点是:探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本信息窗呈现的是水产养殖场中蟹池的场景。包含的信息有两个三角形的蟹池及其平面示意图等。旨在引导学生提出有关蟹池面积的问题,展开对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学习。【教学目标】1、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2、经历探索三角形计算公式的过程,培养观察、比较、推理和概括能力,渗透转化思想,发展空间观念。3、能运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和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教学重难点】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教具使用】多媒体【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谈话:今天我们一起去参观张大爷家的蟹池。张大爷家有两块蟹池,(出示情景图及1号蟹池的示意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二.解决问题,探究新知1、猜想:(1)要求1号蟹池的面积就是求这个三角形的面积。请你猜一猜三角形的面积可能与它的哪几部分有关系?(2)怎样找到三角形的面积与它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3)小组交流\n(4)小结:同学们有了很好的推导公式的初步想法,不管你转化成什么图形,都是把三角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找到图形间的联系,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2、验证:(1)选择你们喜欢的三角形按照转化的思路来研究。小组中分工合作,明确本组的研究步骤,互相帮助。比一比,看那个小组的方法多,动作快!(2)学生小组讨论,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参与指导。(3)学生汇报成果,教师深化点拨:A例如两个相同的锐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教师提问:拼成平行四边形的两个锐角三角形有什么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锐角三角形的哪一部分有什么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与锐角三角形的哪一部分有什么关系?每个锐角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怎样求锐角三角形的面积?师:对于这种拼法有困难的同学可以阅读课本82页中的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的方法。也可以看屏幕。课件演示,教师讲解:先把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上下重叠放在一起,使它们重合,以三角形右边的顶点为中心,把上面的一个三角形旋转180度,直到两个三角形的底边成一条直线为止;再把右边的三角形沿着左边的三角形的右边向上平移,直至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为止。这样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通过重合、旋转、平移三步就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了。B交流不同的三角形的拼法或剪法并作相应的解释或者小组质疑。3、归纳总结老师太高兴了!同学们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出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运用这一公式我们就可以计算出三角形的面积了。这一公式我们可以整理成: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如果用a表示三角形的底,用h表示三角形的高,那么三角形的面积怎样用字母来表示?4、解决课前问题:1号蟹池的面积是多少?三.巩固练习,加强应用1、自主练习第1题。独立利用公式进行计算。通过练习明确运用三角形面积公式计算时,底和高一定要对应。2、自主练习第2题。(1)指导学生作高。\n(2)测量相对应的底和高(3)利用面积公式进行计算。3、自主练习第3题。(1)叙述正确的解题思路(2)独立解决,可以用方程,也可以用算术法。4、课堂总结,回顾提升这节课最大的收获是什么?\n第二课时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谈话引入:张大爷家中的2号蟹池今年丰收了!1、你看他非常自豪地告诉了我们什么?出示2号蟹池的有关信息。2、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设计意图]利用丰收后的张大爷骄傲的宣布信息的情境激发学生投入到其中的兴趣。二、应用新知,解决问题。1、教师提问:能不能直接求出2号蟹鱼池今年能产多少千克蟹?应该先求什么?2、观察2号蟹池的图形,说说自己的想法。3、学生交流想法4、独立解决,教师巡视5、组织交流算法三、巩固练习,强化应用1、自主练习第4题。独立解决集体订正。2、自主练习第5题。先弄清题目中的已知条件,然后独立解决问题。3、自主练习第7题。不但要判断出对错,还要引导学生说出理由,然后把错误的改正过来。4、自主练习第8题。(1)独立计算图形的面积(2)交流发现(3)小结: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5、自主练习第13题。学有余力的学生尝试解决。四、总结回顾,交流质疑在本信息窗中你收获到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适时总结。【板书设计】三角形的面积转化三角形的面积=底乘以高除以2S=ah/2【课后反思】本节课的设计充分利用教材中所提供的习题,同时又挖掘了学生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作为补充练习。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本节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n【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87——92页【教材分析】情境图呈现的是水产养殖场中甲鱼池的场景。图中有一个近似梯形的甲鱼池(1号)和一个不规则的甲鱼池(2号)以及它们的平面示意图。意图通过解决1号甲鱼池是什么形状?的问题,学习梯形的特征;1号甲鱼池的面积是多少?学习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2号甲鱼池能放养多少只甲鱼苗?学习简单的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全面了解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特征及面积计算后学习的,在整个小学阶段属于最后一类直线型平面图形,与前面已学的各种图形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可以相互转化)。梯形虽然是学生初次接触的图形,但在生活实际中,学生已建立了一定的表象。新课标指出:这一学段的教学,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形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注重通过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设计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空间观念,使学生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第一课时梯形的特征【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梯形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沟通梯形与其它平面图形的联系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及动手操作能力.3、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的思想,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意识.【教学重难点】1、正确掌握梯形的特征。2、认识各部分名称及作高【教具使用】学具盒及各种图形的学具袋【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一、利用情境,激发兴趣。谈话:同学们,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参观了虾池和蟹池,今天我们一起到甲鱼池看看。请仔细观察情境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观察情境图,提出问题。\n教师相机选择“1号甲鱼池是什么形状?”板书。并把它画在黑板上。谈话: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你认为它是什么形状?为什么?生1:它是梯形,因为有四条边,四个角。生2:这四个角应该是不一样大的吧。生3:这四条边也不一样长……(学生基本上能说出是梯形,但说不出完整的理由。)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课题:梯形二、分组合作,自主探究1、谈话: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是梯形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完成课题的板书:(的特征)下面请同学们拿出学具袋中的梯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梯形的特征。请同学们回想一下,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是什么?我们是怎样研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的?生1: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我们测量了平行四边形的边和角发现的。生2: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我们是从边和角两方面进行研究的。生3:老师,我知道了!我们也可以从边和角两方面研究梯形。谈话:真棒!下面我们就象研究平行四边形那样研究一下梯形吧。2、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3、全班交流梯形的特征。谈话:哪个组先来交一下你们的发现?4、小组交流完后,教师总结: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并板书。有一组直角的梯形叫直角梯形。板书:直角梯形5、认识梯形各部分名称。谈话:我们已经知道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都有各部分的名称,其实梯形也有各部分的名称,你们知道吗?我们来看看书上是怎样介绍的?学生自学并在自己的梯形上,标上各部分的名称。学生自学完后,教师再进行简单地讲解。结合板书的图形说明,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底,根据图形的位置,一般在上面的叫上底,在下面的叫下底.习惯上上底画得短些,下底画得长些.不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腰.同位互相检查标出名称是否正确。6、谈话: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都可以作高,梯形高的画法与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中高的画法相同.你认为梯形的高应怎样作?你能试着给梯形作条高吗?指名学生上台作高。下面的同学评议。\n谈话:根据学生的作高情况进行总结:从上底的一个点向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线段叫做梯形的高.学生在自己的梯形上作高。谈话: 这样的高有多少条?能不能在梯形的腰上画高?你怎样区分梯形的底和腰呢?引导学生明确:梯形的高只能从相互平行的两条边中任一边上的点向它的对边画垂线.7、谈话:请同学们拿出学具袋中2号梯形,你们能发现它的腰有什么特点吗?生1:我把这个梯形对折后发现,它的两条腰相等。生2:我测量的,也发现它的两条腰相等。教师小结: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板书:等腰梯形三、联系实际,拓展运用。1、找找生活中的梯形。师: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梯形,在我们的周围哪些物体的面是梯形的?创造梯形谈话:你能从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中任选一个,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的方法创造出梯形来呢?A、学生独立操作;B、同桌交流:创造好了的,请你先跟同桌交流一下,同时让同桌判断一下你创造的是不是梯形?C、全班交流:谁愿意把你的方法与大家一起分享?(指名介绍,演示)①师:你利用的是哪种平面图形?你是怎么折的?下面的同学帮助看一看是不是梯形?你们是根据什么判断的?(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谁还有补充?哪些同学也是采用这种方法的?你们是怎样想到用这种方法的?(原来平行四边形有两组对边平行,我把其中一组剪掉了,就变成了一组对边平行了。)谁再来说一说?②师:原来把一组对边破坏就能变成一个梯形了,真聪明。还有选择其他图形创造梯形的吗?再交流长方形、正方形的折法。③谈话:你发现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剪裁的方法有共同之处吗?小结: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剪裁的方法有共同之处是要破坏一组对边的平行的对边。④有谁选择三角形的?(指名)你们认为是梯形吗?随便折行吗?也这样创造的举手,你们是怎样想到用这种方法的?(对照三角形的一条边画一条平行线,就产生了一组对边平行。)真不错,原来你是创造了一组平行线。⑤谈话小结:其实不管怎么剪,折,都是要构造出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n(2)四人小组交流:还有选择其他方法来创造梯形的吗?请你们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一下你的看法。四、交流评价,总结升华1、小结全课:谈谈你的收获及感想。2、集体评价:自评、互评自己在本课中的表现。作业设计:加上一条线段,把一个梯形变成已经学过的两个图形呢?【板书设计】梯形的特征上底高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腰腰下底第2课时\n梯形的面积计算【教学目标】1、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推导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概括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2、会正确、较熟练的运用公式计算梯形面积,并能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在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思考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4、渗透数学迁移、转化思想,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公式,会计算梯形的面积。自主探究梯形面积公式【教具使用】每生准备六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进行铺垫。谈话:1.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怎样计算?2、我们在研究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时,是怎样推导的?小结:我们把三角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平行四边形推导出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3、梯形的特征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二、串联情境,激发兴趣。(出示情境图)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在甲鱼池参观,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看,问题口袋里还有问题呢!你想知道吗?(出示问题口袋里的题目)三、小组合作、探究新知。1、出示问题:1号甲鱼池的面积是多少?谈话:求1号甲鱼池的面积是多少?就是求什么图形的面积?那么怎样求梯形的面积呢?这节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板书课题:梯形的面积计算。你们准备怎样研究?小组讨论。2、交流汇报。\n生1:我们准备把梯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来研究。生2:我们发现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生3:我们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师归纳汇总:(表扬)刚才同学们从不同角度,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想出了这么多办法,很了不起!从同学们汇报情况看大致有三种:a把梯形划分成两个三角形;b把梯形划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c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从我们的知识水平来看,老师提一个建议,用拼成大平行四边形的方法来计算,这样比较简单,那么是不是任意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都能拼成大平行四边形呢?3、小组合作推导公式谈话:请大家拿出课前准备的任意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试试看!想一想:拼成图形与梯形之间有何联系?你能从中发现什么?并填在发现卡上。发现卡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高等于--------------。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梯形的面积=--------------。老师注意辅导学生,了解学生探究的情况,鼓励有因难的学生,并适当加以引导。5、学生拿着拼图汇报展示,师注意引导。6、电脑演示转化推导的全过程。边演示边提问发现卡上的问题。7、师生归纳出公式(完成板书):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提问:(上底+下底)×高算的是什么?为何要除以2?8、师说明字母公式。谈话:与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一样梯形面积也有字母公式,谁能用字母表示?说说每个字母分别表示什么? 板书:S=(a+b)×h÷29、阅读课本,并把梯形面积公式填写在课本89页相应的位置。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1、现在你能算出1号甲鱼池的面积了吗?请学生填在课本上。两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独立练习。全班交流。2、想一想,填一填(CAI出示题图)\n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如果梯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3、做自主练习的第3题。学生独立练习。全班交流。4、做自主练习的第4题。要求面积你需要测量什么?学生独立练习。全班交流。5、做自主练习的第5题。你知道什么是水渠的横截面?(CAI出示)学生独立练习,全班交流。四、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五、作业布置:91页的6、7题。【板书设计】梯形的面积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S=(a+b)×h÷2第三课时\n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教学目标】1、掌握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2、培养学生识图的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能正确将一个组合图形进行割补。【教具使用】组合图形纸片,直尺,实物投影仪。【教学过程】一、回忆呈现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那些知识?你能说一说你知道的面积公式吗?用字母怎样表示?学生回答二、创设情境,导入新知1、谈话:看来,同学们对学过的知识掌握得不错。今天我们继续解参观甲鱼池时提出的最后一个问题。出示水产养殖场情境图:2号甲鱼池能放养多少只甲鱼苗?谈话:我们要先求出什么问题?学生:2号甲鱼池的面积教师:甲鱼池是一个不规则的图形,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你们怎么计算甲鱼池的面积。(要求说出方法,不用计算,可以借助手中工具)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汇报。学生出示研究结果(实物投影出示)2、师:刚才老师发现大多数同学在思考过程中,在图上添加了一些线。请通过“线”这个工具来帮助解题的同学举手。谁说一说你为什么要添加这些线呢?学生交流师:这个图形是由我们熟悉的图形组合而成的,我们把这样的图形称之为组合图形。(板书:组合图形)使用画线工具解题的人,不但我们小学生在使用,大学生,数学家也在使用。人们把这样的线叫做辅助线。(板书:辅助线),需要注意它一般用虚线表示。师:请同学好好想想,刚才的几种辅助线的功能是一样吗?如果不一样,能不能给他们\n分类呢?根据学生回答总结A、一种功能是将大图形分割成小图形的,然后将所有的小图形加起来得整个面积。(板书:割)B、另一种功能是将大图形补成一个更大的图形,然后用大图形的面积减去补的图形面积,得所求面积。(板书:补)师:同学们,回答地很好。现在如果让我们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你可能使用什么工具?(辅助线)它有什么功能(割,补)。师: 现在你能不能计算出甲鱼池的面积?3、出示课件:师:小组选择喜欢的方法合作完成甲鱼池面积的计算。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巡视。注意对学困生的指导。全班汇报计算情况。组1:我们用的方法是割,把它分成了一个梯形和一个长方形。面积是……师出示课件组2:我们用的方法是补,在左上角补上一个三角形可以组成一个长方形。面积是用一个长方形的面积减去补上的三角形的面积,结果是……师出示课件师:刚才我们用多种方法计算出了甲鱼池的面积,那么2号甲鱼池能放养多少只甲鱼苗?生说,教师出示课件。师:你喜欢那种方法?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你认为怎样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在计算中需要注意些什么呢?我们已经学会了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完成课题的板书。(的面积计算)学生回答三、巩固拓展,实践应用1,师:刚才同学们解决问题的速度真快,这不?老师这儿又接到几封求助的信件,同学们你们愿意帮他们吗?(出示课件小红家、农民伯伯、工人阿姨)师:我们打开看一看,里面有些什么内容?(电脑出示三个信件的内容)①来自小红家的求助:(求不规则车库的面积)②来自农民伯伯的求助:(求不规则土地的面积)③来自工人阿姨的求助:(求不规则布料的面积)\n师:看完了三封求助的信件,你有办法帮他们解决吗?好的,这可是一次乐于助人的好机会啊,现在我们还是以小组为单位,看看哪个小组帮助的人最多,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多。小组分任务完成后交流,集体反馈2,出示自主练习8学生分析数据独立解答交流思路及方法。第二个图教师引导学生用简单方法计算,如分割成9个边长为2厘米的小正方形,用2×2×9的方法计算。3,出示自主练习9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4,出示自主练习11,运用梯形面积公式灵活解决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审题,明确题中给出的条件与问题的关系及隐含条件再独立解答。五、回顾反思总结提升通过这节课对组合图形面积的学习,今后在解这样的题目时,你有什么心得或对其他同学有什么建议?板书设计: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辅助线割补【教学反思】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强调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并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组合图形是在学习基本图形的基础上来进一步学习面积的计算,学生的组合图形在分合的学习上还是很有兴趣的,且学的较好。只是有部分同学最后一步的计算忘了列算式。回顾整理\n【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93~97页。【教材分析】回顾整理是以综合信息图的形式呈现的。图的背景黄绿相间,色彩美丽,从而激发学生回顾整理的兴趣。图中借助四个小朋友的对话,引导学生对整个单元知识进行回顾与整理。图的上半部分是以填表的形式对学过的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特征及面积计算公式进行回顾和整理;下半部分是对已学过的平面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梳理。【教学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整理,加深学生对平面图形的特征和面积公式的理解,进一步将知识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2.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整理过程,经历系统整理和复习所学数学知识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感受不同平面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似内容之间的差异。3.进一步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提高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在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价值。【教学重难点】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整理,加深学生对平面图形的特征和面积公式的理解,进一步将知识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教具使用】多媒体【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创设情境谈话:同学们,你到水产养殖场参观都看到哪些有趣的问题?学到了什么知识?(学生自由发言)学生1:我知道了梯形的特征,还知道梯形的面积公式是(上底+下底)×高÷2。学生2:我学到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底×高÷2。学生3:我知道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是对边平行且相等,并且易变形。……[设计意图]学生自主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激发学习热情。\n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1、独立思考,拓展延伸师:刚才同学们回顾了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的特征和面积公式,那么这些图形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学生自主整理。师巡视指导。2、组内交流,补充完善3、全班进行组与组的汇报交流,教师适时总结提升。学生利用实物投影展示自己整理的知识网络师:你们认为哪个同学的整理方法最好?好在什么地方?师:老师这儿也有几副整理好的网络图,请同学们看一下:可以用集合图来表示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四边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师:在推导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的时候,我们运用平移、旋转的思想,将它们转化为我们学过的图形,使我们体会到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三、基本练习\n1、综合练习第1题:你能求出下面图形的面积吗?应注意什么问题?(生:先测量,再计算)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2、综合练习第2题:填表,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四、拓展应用1、综合练习第3题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后交流。提醒学生计算梯形面积不要忘记除以2。2、综合练习第4题要求学生认真审题,利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帮助计算实际问题。3、综合练习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指生说应注意什么问题?4、综合练习第11题先指生读题,然后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师问:通过做这道题目,你了解到哪些知识?你想对同学说什么?师小结:既然一公顷树林一天能释放350千克氧气,吸收460千克二氧化碳,那么为了净化周围的空气,我们都要做到爱绿、护绿,从而更好地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课后反思】整理复习课不只是对所学知识的简单重复,更是对学生已学内容的一种更高层次的再学习,它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复习课的设计,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注重了两个层次的练习——基础练习和发展练习,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n我学会了吗?【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98页。【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完本单元内容并且进行回顾整理后安排的,以达到进一步巩固本单元所学知识和检测学生学习情况的目的。使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多边形的特征和面积计算公式,熟练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回顾、交流自己在本单元学习中的收获,看到进步和不足,以促进自我完善与发展。【教学目标】1、通过情境图中所展示的信息,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巩固本单元所学知识。2、通过巩固、梳理本单元所学知识、技能,促进知识系统化,深化基础知识,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通过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提高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教学重难点】通过巩固、梳理本单元所学知识、技能,促进知识系统化,深化基础知识,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具使用】多媒体【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揭示本节主题同学们,本单元的学习已接近尾声,那这一单元我们学得怎样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测一测,看看自己学会了吗?(板书课题)二、联系生活解决问题1、创设情境同学们听说过“特色经济园”吗?今天我们去参观一下好吗?(多媒体课件出示“特色经济园”情境图。)谈话:同学们,在美丽的“特色经济园”里,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独立思考后,学生提问题,教师有选择地把有关问题板书在黑板上。\n(1)绿色小麦区的面积是多少?每年可以生产多少千克优质小麦?(2)蔬菜区(一)每年辣椒的产值约为多少元?(3)果园(一)的面积是多少?(4)花卉区每年的产值约为多少元?(5)蔬菜区(二)每年辣椒的产值约为多少元?(6)果园(二)的面积是多少?……2、解决问题1出示第一个问题:绿色小麦区的面积是多少?每年可以生产多少千克优质小麦?你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思路。学生交流:因为绿色小麦区的形状是平行四边形,所以面积应该是底×高即360×300=108000(平方米),每平方米每年产优质小麦0.75千克,所以每年的产量是0.75×108000=81000(千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用字母怎样表示?3、解决问题2同学们算得可真快!让我们继续解决第二个问题(课件出示)蔬菜区(一)每年辣椒的产值约为多少元?学生独立解答,交流解决方法。做完这道题,你想说什么?学生交流:(1)计算梯形面积的时候不要忘记除以2。(2)计算的结果要保留2位小数。4、从剩余的题目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道题独立解答,做完后小组交流,说说用本单元的哪个知识解决了什么问题?学生交流时教师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及时发现学生的掌握情况三、强化练习拓展提高1、你能在下面的平行线中画出几个三角形,使画出的三角形和给出的三角形面积相同?通过做图,看你能发现什么规律?\n学生独立画图,全班交流。2、我校的实践基地有一块形状不规则的试验田,如下图所示,计划种满西红柿,每平方米产量为5千克,你能试着求出这块试验田的总产量吗?学生独立做题,然后交流。解决这道题最关键的是要把原来的不规则图形转化为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四、丰收园里谈收获会听回顾本单元的学习,你觉得自己都有哪些收获?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丰收园里结满了苹果,老师再送你们一个“会听果”——你觉得自己收获了哪一个苹果?赶紧涂上喜欢的颜色吧!小组交流集体交流师:看来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同学们都有了不少的收获,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相信你们在今后学习中一定会拥有更多的收获!【课后反思】练习课不只是对所学知识的简单重复,更是对学生已学内容的一种更高层次的再学习,它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复习课的设计,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注重了两个层次的练习——基础练习和发展练习,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n综合应用:关注我们的活动空间【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99—100页。【教材分析】这是一节实践活动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多边形的面积之后安排的,既是对多边形面积计算知识的巩固,又渗透了步测、目测、工具测等实际测量的方法,也是以前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同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观察、调查、测量等学习活动,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1、结合现实生活情境,巩固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及小数四则运算、统计、测量等知识。2、经历观察、调查、测量等活动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及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3、在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应用意识和合作意识。【教学重难点】结合现实生活情境,巩固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及小数四则运算、统计、测量等知识。【教具使用】多媒体【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提出问题谈话: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确保学生每天在校锻炼一小时。据此我校开展了“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校园活动,能告诉老师你们都在什么地方活动吗?生:在楼前、楼后、楼内大厅、走廊、操场、足球场、篮球场……谈话:看来校园的楼外空地、操场、楼内大厅、走廊、教室等都是同学们喜欢的活动场地。活动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生:校园活动丰富多彩、身心愉悦,课间活动能解除疲劳、使身体健康。生:我感觉活动的场地太小,人太多,有时不能尽情的玩。谈话:现在许多学校学生的活动场地都很小,学生活动空间的问题已经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那么国家规定的小学生的人均占地面积是多少?我们学校学生的人均占地面积达到标准了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板书课题:关注我们的活动空间)二、搜集资料汇报交流\n谈话: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搜集了“小学生活动场地的要求的资料”,谁愿意把你搜集的资料和大家一起分享?(教师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搜集的资料)谈话: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想看吗?课件出示: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小学)生均占地面积要求10个班每生不少于:城市30平方米,农村35平方米。15个班每生不少于:城市25平方米,农村30平方米。20个班每生不少于:城市22平方米,农村28平方米。25个班每生不少于:城市20平方米,农村26平方米。30个班每生不少于:城市18平方米,农村24平方米。(农村学校含县城学校)青岛市级规范化学校(小学)生均占地面积要求10个班,每生不少于:城市16平方米,农村35平方米。15个班,每生不少于:城市15平方米,农村30平方米。20个班,每生不少于:城市14平方米,农村28平方米。25个班,每生不少于:城市13平方米,农村26平方米。30个班,每生不少于:城市12平方米,农村24平方米。谈话:你都了解了哪些信息?(生答)谈话:我们学校有36个班,想申报山东省规范化学校,根据刚才获得的信息,你能推测出我们学校的生均占地面积大约应该是多少吗?回答:大约应该是22平方米。谈话:说说你的理由。回答:山东省规范化学校生均占地面积的信息是有规律的,30个班农村学校生均占地面积是24平方米,那么35个班应该是22平方米,我们学校36个班,接近35个班。谈话表扬:你真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好学生。三、合作测量解决问题谈话:我们学校的生均占地面积达到这个要求了吗?回答:疑惑,不知道。谈话:你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回答:用活动场地的面积除以学生的总人数。\n谈话:用哪些方法可以得到活动场地的面积呢?下面我们以操场为例进行研究。(师生一起到操场)谈话:仔细观察操场是什么形状的?谈话:要知道操场的面积大约是多少需要知道那些数据?谈话:由于一个人走一段路,每一步的步长不均匀,因此就需要先测量出一步的平均长度。先用卷尺量出一段距离,再用均匀的步子沿直线走上三、四次,记好每次的步数,然后用总距离除以总步数就是一步的平均长度。小体验:每组测量计算一个学生的平均步长。谈话:除了用卷尺测量、步测外还可以目测,你知道什么是目测吗?谈话:目测就是用眼睛估量一段距离,目测时先用卷尺量出一段距离,在每隔10米的地方站立一个同学,看看10米、20米、30米……距离各是多远,注意观察不同距离上的同学的大小特征有什么变化。小体验:练习目测,交流观察感受。谈话:刚才我们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测量方法,当测量结果要求不十分精确时,可以步测或目测。下面我们分组测量并计算出不同的活动场地的面积。测量是要注意什么?回答:注意观察场地的形状,确定需要测量哪些数据。回答: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分组:一组:操场二组:楼外空地三组:走廊四组:教室五组:楼内大厅六组:舞蹈教室四、汇总数据发出倡议师生共同完成测量计算结果的汇总。活动场地的面积(平方米)学生人数生均活动场地的面积(平方米)2400\n谈话:前面我们推算出我校要达到省规范化学校的要求,生均占地面积应为22平方米,根据刚才计算的结果看达到要求了吗?我们学校学生的活动场地是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你有什么好建议能让同学玩的更尽兴。倡议书班级姓名\n六、团体操表演信息窗1:2、3、5倍数的特征【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101—106页。【教材分析】本信息窗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因数、倍数的基础上,进一步来探索2、3、5的倍数的特征。通过呈现“百数表”和“列举法”让学生从表中(或列举的数据)找出2和5的倍数,并用不同的符号分别圈出,再观察其特征。在理解2的倍数的特征后,揭示偶数和奇数的含义。对于2、5的倍数的具体特征,则引导学生在观察、交流的基础上自己归纳。2、5的倍数的特征仅仅体现在个位上的数,比较明显,容易理解,而3的倍数的特征,不能只从个位上的数来判定,必须把其各位上的数相加,看所得的和是否为3的倍数来判定,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把它放在2、5的倍数的特征后面教学。【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2、5和3的倍数特征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2和5的倍数的特征,会运用这些特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和5的倍数;知道偶数和奇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自然数是偶数还是奇数。2.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增强学生的探索意识,进一步感受数学的魅力。【教学重难点】让学生经历2、5和3的倍数特征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2和5的倍数的特征,会运用这些特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和5的倍数;知道偶数和奇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自然数是偶数还是奇数。【教具使用】多媒体【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2和5的倍数的特征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选择一个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事件(如六.一节目汇演、阳光体育运动活动现场等)引出信息窗情境图。谈话:同学们,“每天运动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阳光体育运动让我们健康快乐成长,让我们一同欣赏活动中的精彩瞬间吧!\n二、合作探究、概括特征1.提出问题观察情境图,根据信息让学生独立提出数学问题。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学生可能提出“跳圆圈舞的共有多少人?”对这些简单的计算问题要一略而过,把学生的提问引到:跳交谊舞(圆圈舞)可以派多少人?2.学习2的倍数的特征(1)跳交谊舞可以派多少人?学生可能列举很多不同的数(如6、8、20、14、98等)问:你能用学过的知识用一句话概括说说可以派多少人?学生可能说是2的倍数,也可能说是双数等。(2)2的倍数特征问: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具备了“双”即为“2个”的经验,可能从列举的数中概括出:都是双数等结论。问:生活中哪里用到双数?学生可能说出:街道的门牌号一边是双数一边是单数,阶梯教室的座位号一排是双数一排是单数等。问:这些双数都是2的倍数,它们有什么特征呢?对待数学问题不能只凭猜测,要进行验证。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老师为你提供一张百数表,你可以从表中把2的倍数圈出来,也可以把2的倍数写出来,然后观察这些数有什么特征。(3)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小组合作研究(4)汇报交流学生的结论可能有:个位上是双数与十位没有关系,个位是0、2、4、6、8(学生只要说的有道理就应该肯定,引导学生研究个位有什么特征与十位有什么关系来总结特征)小结:所有2的倍数的个位上都是什么数?(0、2、4、6、8)。因此,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的倍数,只要看这个数什么部分的数就可以了?(个位上的数字)(5)验证结论刚才我们研究的这些数比较小,你能举一个多位数来验证一下吗?学生自己举例验证。(6)学习偶数、奇数。\n①老师介绍偶数、奇数的概念。老师举多个数,学生判断是偶数还是奇数。②说明:0是偶数,但我们在这个单元中一般不考虑0。③介绍学习方法:刚才同学们把2的倍数写出来研究的方法叫列举法,这是一种很好的数学研究方法。3.学习5的倍数的特征(1)用刚才的方法自己研究5的倍数的特征(2)交流:个位上是5或0。(3)学生举例验证。4.2和5倍数的共同特征学生独立思考总结:个位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对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引导学生用“百数表”把2、5共同的倍数找出来研究特征。三、巩固练习1.自主练习2奇数、偶数学生容易分清,做此题的时候可以比比谁分的快,让疲劳的大脑兴奋起来。2.自主练习先让学生自己填一填,再交流,然后根据2、5共同的倍数让学生把两个集合圈重新画一画2的倍数5的倍数3.按要求组数。0、6、9、7奇数:2的倍数:5的倍数: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用什么方法研究问题?\n第二课时3的倍数的特征一、出示情境图,揭题。指名说说2、5倍数的特征直接揭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2和5倍数的特征,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二、尝试探究1.猜测3的倍数的特征受2、5倍数特征的影响,学生大多会从数的个位上的数字进行研究,学生可能猜测: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针对学生的错误结论,引导学生及时举出反例予以反驳:13、16、26、29等一些数个位上3、6、9就不是3的倍数,而24、15、27等一些数反而是3的倍数。谈话:看来只观察一个数的个位数字是不能确定这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那么3的倍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呢?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百数表、列举法)学生独立尝试、小组交流、全班汇报交流2.探究特征①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百数表、列举法)谈话:把“百数表”中3的倍数圈出来研究研究。(学生人手一份十行十列的百数表)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100②学生独立尝试后小组交流。③全班汇报交流,学生的结论可能有:3的倍数都在一斜行上3的倍数都是隔两个数出现一次\n3的倍数个位上的数字没有规律3的倍数十位上的数字没有规律④师引导:每一斜行上3的倍数有什么规律?⑤学生思考交流:“3”的那条斜线,另外两个数12和21的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加起来都等于3“6”的那条斜线上的数,两个数字加起来的和都等于6“9”的那条斜线上的数,两个数字加起来的和都等于9问:另外的呢?每个位上的数加起来有的是12,有的是15,有的是18⑥小结: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给学生充分发表见解的机会,引导学生总结3的倍数的特征: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三、巩固练习1、自主练习4学生判断时注意说说判断的依据。学生利用特征判断后,教学生快速判断法,比如49只看4就知道它不是3的倍数,引导学生发现:遇到数字本身是3的倍数时,可以略去不加,如1236,只要算1+2=3即可判断1236是3的倍数。2、自主练习53、自主练习64、自主练习7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习了2、5、3的倍数的特征,你还想了解什么?(要学生自觉的去探讨4、6、9……的特征)【板书设计】3的倍数的特征各个数位上的数字加起来的和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课后反思】数学中的“起始概念”一般比较难教,这部分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首先是名称比较抽象,在现实生活中又不经常接触,对这样的概念教学,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判断,需要一个长期的消化理解的过程。\n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主体地位,尝试练习、自主探索、解决问题,教师只是加以引导,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其中。整节课似行云流水、波澜不惊,但我想学生在思维上得到了训练,探究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也会逐步得到提高的。\n信息窗2:质数与合数【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107—109页。【教材分析】本部分知识是对整数认识的一次拓展,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自然数以及初步认识因数和倍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信息窗选取了体操表演这一现实性的生活素材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对知识的学习,使抽象的数论知识形象化,降低了认知难度。在前面学习了2、3、5倍数的特征,奇数与偶数,质数与合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分解质因数与分解质因数的意义、探究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教学目标】1.经历观察、归纳、推理,获得什么是质数和合数的数学猜想,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并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发展过程。2.使学生理解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的含义,初步掌握分解质因数的方法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教学重难点】使学生理解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的含义,初步掌握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教具使用】多媒体【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质数与合数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谈话:明年奥运会就要在北京举行了,为弘扬奋勇拼搏的体育精神和健身意识,学校举行了团体操表演,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各个班整齐的方阵。(出示情境图)你能发现什么?2.学生会发现了排成各个方阵的人数分别是24、25、32、35、40。问:仔细观察这些数字,它们有什么特点呢?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3.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发现这些数与它们的因数的关系,帮助学生发现这些数都有两个以上的因数。从而使学生产生疑问:有两个以上因数的都能摆成方队吗?其他数行不行?\n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1.针对疑问,鼓励学生大胆猜测,谈一谈自己的想法。2.利用准备好的小方块摆一摆,看一看哪些数字能摆成方阵,哪些不能?验证自己的想法。教师在学生操作过程中,进行巡视,适当指导。3.交流自己的发现。通过动手摆方阵,学生可能发现(1)1、2、3、5、7、11、13、17等数字不能摆成方阵,(2)4、6、8、9、10、12、14、15等数字能摆成方阵。小组为单位观察、讨论:这两类数字有什么特点?4.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发现:数字可以分成三类,有的数字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有的数字含有两个以上的因数;而1只有一个因数。5.揭示质数和合数的本质属性。(1)我们把具有像2、3、5、7、11……特征的数叫做质数。想一想什么叫做质数?引导学生概括: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做质数。我们把具有像4、6、8、9、10、12、14……这样的特征的数叫做合数。想一想什么叫做合数?引导学生概括:除了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外,还有其他的因数,这样的数就叫做合数。(2)质数和合数的区别是什么?(3)1是质数?还是合数?为什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讨论。全班交流、辩论,相互补充得出结论: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1.把下面数中的合数圈起来。80735234056479428433192.在自然数11-20中,质数有(),合数有(),既是奇数又是合数的数有()。3.抢答游戏:老师出一个数,谁能最快的判断它是质数或是合数,进行抢答。512101123122934579110014.判断(1)一个非零的自然数,不是奇数就是偶数。\n(1)一个非零的自然数,不是质数就是合数。(2)大于2的偶数都是合数。(3)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5.某校五年级各班人数情况统计如下班别一班二班三班四班人数40424845各班要划分活动小组,,如果每组5人,哪个班能正好分完?每组4人或6人呢?四、回顾反思总结提升谈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全课总结。\n第二课时分解质因数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复习旧知。1.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什么?2.什么叫质数,什么叫合数?3.说出20以内的质数和合数.4.下面哪些数是质数,哪些数是合数?它们各能被哪些数整除?36212853607597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一)质因数与分解质因数的意义1.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认识了这么多有关数的知识,下面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数字游戏好吗?玩游戏之前要交代几条游戏规则(1)写成两个数相乘或连乘的形式,连乘的因数越多得分越高;(2)只能用自然数;(3)不能用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由老师写一个数,把能写成几个数连乘的数写成几个数连乘,例如:4=2×212=2×2×322=2×11。每正确写一个乘号得一分,写错一个乘号扣一分,最后哪组的分加起来最多这个小组获得胜利.教师出示下面的数.6=2*3      21=3*7    17=    50=2*5*548=2*2*2*2*3     53=    5=    75=5*5*52.小组交流:17和5不能写成这种形式,其他数都能写成。问:为什么17和5不能写成这种形式?引导学生发现:质数不能写成这种形式因为他们只有1和本身,不符合游戏规则。问:能写成这种形式的数都是什么数?引导学生发现:只有合数才能写成几个数相乘的形式,所以我们分解质因数就重点研究如何把一个合数分解成几个数连乘的形式。3.看看下面这些数都分解成了两个数相乘的形式,但是它们有什么不同?(师板书)6=2×328=4×7学生讨论发现:6分解成2×3后按游戏规则就不能再分解了;但是28分解成4×7后,4×7中的4还可以分解成2×2.\n提问:你是怎样发现4还能分解的呢?引导学生说出:因为4不是质数,所以很容易发现4还能分解.提问:那么我们在分解一个数时,要把这个数分解到什么时候为止呢?(分解到都是质数就不再分解了)。4.下面请同学们把30分解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学生自己动手试一试。交流:①30=5×66=2×3所以30=5×2×3②30/\5×6/\2×35.引导学生归纳出:把一个合数用质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做分解质因数.2、3、5叫做30的质因数。6.介绍短除法。谈话:刚才我们学习了一步一步地分解质因数,这样分解起来比较麻烦,为了简便,通常我们用短除法来分解质因数。学生自学109页。集体交流,引导学生归纳出:写出短除式──用能整除这个合数的最小质数去除──商如果是合数,照上面的方法除下去,直到商是质数为止──把除数和最后的商写成连乘的形式.一、灵活运用,巩固新知。1.自主练习第七题。集体订正。2.用短除法把下面各数分解质因数。18252834603.下面各式是分解质因数吗?为什么?8=2×412=2+3+715=3×5×120=2×2×54.你能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质数吗?9=( )+( )      12=()+()15=()+()18=()+()\n24=()+()30=()+()5.小游戏:猜猜我们有多大?(1)我的年龄是最小的质数。(2)我们俩的年龄都是合数,和是17。(3)我们俩的年龄都是质数,积是65。(4)我的年龄是一个偶数,它是两位数,十位上数与个位数的积是6。一、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研究,你学到了哪些知识?\n第三课时:我学会了吗教学过程:一、回顾整理交流: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有关因数和倍数的有关知识,请同学们回顾一下你都了解了哪些知识?多找几个学生说一说,对本单元所学知识进行梳理。二、基本练习1.在20—40的自然数中,找出符合下面要求的数。(1)奇数()(2)3的倍数()(3)5的倍数()(4)2的倍数()(5)质数()2.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8012395845273.判断(1)个位上是3、6、9的数,都能被3整除。例:13、16(2)个位上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3)1是奇数也是质数。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4)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所有的合数都是偶数。(5)质数只能被1和它本身整除。(6)把15分解质因数可以写成15=1×3×5三、综合练习1.按要求写数。(1)两个质数的和为18,积是65,这两个质数是()和()。(2)1-20中,是奇数又是合数的数有(),是奇数又是质数的数有(),是偶数又是质数的数有(     ),是偶数又是合数的数有(    )。2.幼儿园小班的人数是偶数,把24个苹果平均分给这些小朋友,正好分完。小班的人数可能有多少?\n3.姐姐的年龄是两位数中最小的质数,爸爸的年龄比姐姐的3倍多6岁,爸爸今年是多少岁?4.在下面的□里分别填一个恰当的数字。(1)47□、63□是2的倍数。(2)□36、6□1是3的倍数。(3)42□、62□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4)31□、4□□既是3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四、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你对自己有什么评价?       。【板书设计】2的特征3的特征5的特征质数合数分解质因数【课后反思】这节课我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时空和适当的指导,同时,也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n七、获“联合国人居奖“的城市——统计信息窗1——城市保洁【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页。【教材分析】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条形统计图之后安排的,学生已经会用条形图表示各种数量。本课以此为基础,引入对折线统计图的学习。该信息窗提供了一份威海市1998—2002年市区环保建设情况统计表。拟引导学生提出与环保有关的现实问题,引入对折线统计图知识的学习。教学重点是学画折线统计图,利用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难点是利用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教学目标】1、借助实例,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作用,会用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2、在统计活动中,感受统计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教学重难点】借助实例,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作用,会用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教具使用】多媒体【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谈话:同学们去过威海吗?威海是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荣获了2003年度全球改善人居环境最高奖——联合国人居奖。为什么威海市是最适合人们居住的城市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威海,了解威海,用数学的眼光来分析一下其中的奥秘。请看120页信息窗一,说一说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1998—2002年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的变化情况怎样呢?1998—2002年威海市新水取水量的变化情况怎样呢?……引入对折线统计图的学习。)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n(一)解决红点问题:1998—2002年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的变化情况怎样呢?初步认识折线统计图。1、尝试统计,体会学习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谈话:1998—2002年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的变化情况怎样呢?(引导学生根据数据回答)你能把这个变化情况用统计图的形式表示出来吗?(教师为学生提供统计图表,引导学生独立尝试统计),先自己选择合适的方法表示出来,做完跟同桌说说,准备班内交流。2、班内交流,介绍折线统计图的画法。。谈话:1998—2002年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的变化情况怎样呢?你是怎么表示的?(引导他们明确,条形统计图不能直观地表示变化情况)谈话:有没有更直观地表示这种变化的统计图呢?(结合教材,边演示,边讲解,总结出折线统计图的画法:先根据数据描出各点,再用线段依次连接各点。)3、对比分析,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谈话:刚才有的同学根据统计表进行分析,有的根据条形统计图进行分析,还可以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分析,你觉得解决“日处理能力的变化情况”这样的问题用那种方法比较合适?为什么?谈话:解决像“日处理能力的变化情况”这样的问题,最好用折线统计图,因为它能直观地反映出事情的变化情况。(二)解决绿点问题:1998—2002年威海市新水取水量的变化情况怎样呢?学习折线统计图的画法,并能根据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1、独立制作。谈话:刚才我们用折线统计图表示了1998—2002年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的变化情况。前面同学们还提到了许多问题,比如,1998—2002年全市新水取水量的变化情况怎样呢?表示这个变化情况,应该用哪种统计图呢?谈话:能自己在教材图出折线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描述取水量的变化情况吗?先自己画图分析,再和同桌说说,准备班内交流。2、班内交流。谈话:谁愿意展示你画的折线统计图,能说说你是怎么画的吗?(根据学生的交流适时点拨画法)根据这幅统计图你能发现什么?有不同意见吗?(根据学生的交流强调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三、自主练习,拓展应用。\n1、自主练习第1题,体会折线统计图的作用。(1)独立填写。(2)班内交流。(关注学生对第4小题的回答,鼓励学生的个性化思考。)2、用折线统计图描述其它事件的变化情况。四、全课总结。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根据学生交流,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有什么好处?\n第2课时一、基本练习1、补充练习,巩固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下面是某市一年各月份日照时数统计表,请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全年的日照情况。单位:小时月份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日照时间167170233255278216206176178187225184(1)独立绘制。(2)班内展示。(引导学生交流绘制方法。)(3)对比分析:某市一年各月份日照时数的变化趋势是怎样的?二、变式练习:1、自主练习第2题,会对折线统计图进行分析。(1)独立完成。(2)比较分析。谈话:你能说说移动电话的数量是怎样变化的?你能分析一下原因吗?(3)反思小结。(引导学生体会除明确变化规律外,还要找到发生变化的原因,推想未来的发展趋势。)三、综合练习。1、自主练习第3题,读图分析。(1)独立观察条形统计图。(2)你能分析一下小彬的锻炼成绩吗?(3)推测小彬第8周的成绩,并在图中表示出来。在推测第8周成绩时,教师要适当引导,提示学生在可能的取值范围内进行推测。2、自主练习第4题,综合巩固折线统计图。(1)仔细观察折线统计图。(2)通过折线的变化情况,你发现了什么?(3)调查本校近四年学生人数情况,完成下面折线统计图。\n四、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n信息窗2——城市绿化【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页。【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该信息窗呈现了两份统计表,一份是2002年我国部分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情况统计表,一份是威海市1992——2002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情况统计表,通过观察分析这两份统计表,让学生初步学会根据实际情况,恰当地选择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来表示数据。威海市1992——2002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情况,可进行比较的不仅是各年绿地面积本身的多少,还可以随着时间的变化来观察绿地面积的增、减变化情况;而五个城市的绿地面积,所能够进行比较的主要是数量的多少。考虑到学生独立选择合适的统计图难度较大,教材也以对话的形式给学生做了适当提示。【教学目标】1、在观察、比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根据需要合理选择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进一步掌握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并能利用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2、在统计的过程中,感受统计与生活的联系,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当中的作用,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教学重难点】能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教具使用】多媒体【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谈话引入。谈话: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威海获得“联合国人居奖”的荣誉。其实,威海还是著名的“国家园林城市”\n呢!那里依山傍海、风景秀美、楼在林中、人在绿中。让我们一起看看威海的绿化情况,好吗?2、观察统计表,搜集信息,提出问题。谈话:(出示2002年我国部分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情况统计表)请同学们观察威海市与其它城市统计表,你能搜集到哪些信息?(引导学生明确表1提供的信息是:部分城市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各是多少。)谈话:(出示威海市1992——2002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情况统计表)请同学们观察表2,你能搜集到哪些信息?(引导学生明确表2提供的信息是:威海市1992——2002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的变化情况。)谈话:比较这两个表格,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别选用什么样的统计图表示上面的两组数据比较合适?)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1、独立思考,尝试选择。谈话:分别选用什么样的统计图表示上面的两组数据比较合适?先自己想一想,再把想法在小组里交流交流,准备班内交流。2、班内交流,了解特征。谈话:分别用什么样的统计图更合适?为什么?(引导学生了解,比较数量的多少,可以选择条形统计图;比较数量变化趋势,选择条形统计图比较合适。)3、尝试作图,加深体验。谈话:请同学们先独立完成课本上的统计图,再比较两种统计图的特点,同桌说说,准备班内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4、班内交流,提升认识。谈话:谁愿意展示你制作的统计图?通过条形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通过折线统计图呢?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明确: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看出各个城市人均绿化面积的多少;折线统计图,更能清楚地看出威海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的增减变化情况。)谈话:为什么图一横轴下的威海、苏州……对着的是格子,图二横轴下的1992、1993……对的是线?只能画“点”,所以画折线统计图(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作图习惯)。三、自主练习,应用拓展1、课本页自主练习第1题:调查本组(4人)同学每日睡眠时间,并用合适的统计图表示。(1)组内调查统计同学每日睡眠时间,填写好统计表。\n(1)独立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并绘制。(2)班级展示交流。(重点引导学生说清你选用哪种统计图?为什么?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由于突出的是睡眠时间的多少,所以应选用条形统计图。)2、课本页自主练习第2题:根据表中的数据,选择合适的统计图。(1)学生独立解答。(2)班级交流。(引导学生说清楚为什么选用折线统计图?网站一周访问人次的变化趋势是什么?)四、回顾反思,总结全课。1、教师谈话:这节课你学得高兴吗?通过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2、学生班级交流。[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反思,让学生对本节所学知识进行梳理,以便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五、布置作业:查阅有关资料,了解青少年每日睡眠时间为几个小时比较合适,并向同学们提出合理化的建议。\n第2课时一、基本练习1.填空()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数量的多少;()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2、选出适合用折线统计图表示的话题,在()里打对号。(1)小明从4岁到10岁的身高()(2)一天的温度变化()(3)班级中同学喜欢吃香蕉、橘子、苹果、荔枝的人数()(结合学生的举例,使学生体会到:折线统计图适合同一事物,不同时间的统计;而条形统计图适合用于不同事物,同一时间的统计。)二、变式练习:1、我国“五岳”主峰的海拔高度如下表。根据表中的数据,选择合适完的统计图。泰山华山衡山恒山嵩山海拔高度(米)15322160129020171440“五岳”主峰的海拔高度情况统计图单位:(米)年月泰山华山衡山恒山嵩山(1)学生独立完成统计图(2)班级展示交流:说一说,你为什么选择这种统计图?(3)班级交流:通过以上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n三、综合练习1、课本129页自主练习第3题。(1)集体调查班级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每人只能选一种)(2)独立思考并选用合适的统计图(3)小组交流。(4)班级交流(引导学生说清为什么要选用这种统计图?选用这种统计图的优越性是什么?从统计图中你发现了什么?)1、课本129页自主练习第4题。(1)学生先独立思考,完成统计图。(2)小组交流。(1)班级交流。(通过分析数据,引导学生说一说,通过这个统计图,能说明什么问题?)2、课本129页自主练习第5题。(1)独立思考后,在小组交流。(2)班级交流。(引导学生说一说,根据王大鹏家苹果收入的变化,你知道了?)四、课堂总结教师谈话:这节课你学得高兴吗?你有哪些收获?【板书设计】【课后反思】通过对比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学生很容易得出二者的区别。通过进一步的练习与比较,学生跟深刻的了解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网站简介

奥数库(www.aoshuku.com)是一个专注奥数知识扩展和学习的在线教育网站,内容涵盖了奥数题、数学题、试卷、课件、知识点、数学公式等,拥有大量的奥数题库和数学题库,包含全国中小学各个版本教材,深受中小学师生用户喜爱的网站。

微信公众号

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如部分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过以下方式联系站点负责人。

2016-2021 奥数库-专注奥数知识 闽ICP备2021004933号

奥数库专注奥数知识分享,如有版权作品存在问题或内容中存在违法和不良信息,请立即联系403074932@qq.com

闽公网安备 35021302000396号

闽ICP备2021004933号
返回首页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