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3.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QQ 403074932
青岛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东庄镇钟庄完小杜继文 第一单元 小数乘法一、三峡工程(一)——小数乘法信息窗1——小数乘整数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2——5页 教材简析 本课是学生在学习了整数乘法、小数意义和性质以及小数加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使学生能在解决与三峡工程建设的有关问题中,学习小数乘整数的知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三峡工程的浩大、壮观,激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精神。在编排上,重在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中理解算理,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算法。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学习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得进行计算。 2、经历小数乘整数算理的理解和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第1课时(总第1课时)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同学们去过三峡吗?在假期里,老师去三峡旅游了,见到了闻名世界的三峡大坝!还带回来一段录像呢!想不想看看?[放录像](出示信息窗1) 2、生认真观察情境图,读取信息,提出问题。 生1:6台发电机组每小时发电多少万千瓦时? 生2:10台发电机组又能发电多少万千瓦时? (每台发电机组15小时发电多少万千瓦时?2004年有多少台发电机组投入发电?26台发电机组可发电多少万千瓦时?) 3、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有用问题,粘贴在黑板上。二、合作探究、理解算理。 解决问题一:6台发电机组每小时发电多少万千瓦时?1、独立列式估算。 58.6×6= 交流:58.6≈60,60×6=360。 2、竖式计算,小组讨论。 师:你们能不能准确算出正确的得数? (学生先独立用竖式计算;然后小组交流计算方法。) 3、理解算理算法,总结概括。\n (1)汇报展示,学生汇报的同时展示学生计算过程。 教师小结:刚才这两种不同的形式都用到了同一个方法,就是先将小数转化成整数来计算。 (2)多媒体演示转化过程,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和掌握。 58.6 扩大到原来的10倍 586× 6 × 6 351.6 缩小到原来的 3516 (3)直接用竖式计算的,你能看懂吗?说说是怎样算的。 58.6 × 6 351.6 交流方法,加深记忆:先将58.6扩大的原来的10倍变成586,586×6=3516,再将3516缩小到原来的1/10,就是351.6。 教师小结:刚才,我们学习的是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乘法,如果小数部分是两位、三位的,你还会像××同学那样用竖式计算吗? (4)多媒体出示练习:2.47×5= 2.453×2= 学生独立计算后,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订正并说出计算思路。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具体方法,多媒体出示。三、巩固应用,完善算法。 1、独立解决其他问题,简单交流。 2、解决问题二:这个月我家用电45千瓦时,每千瓦时0.62元。应付电费多少元? (1)独立计算交流方法。 (2)一生板演,共同探讨,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注意引导学生算理的表述和结果的化简。 3、说一说怎样计算小数乘整数 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多媒体出示火眼金睛辨对错。 2.多媒体出示我帮妈妈算一算。(课本4页第6题) 生独立计算,互相检查,看学生能够根据乘法意义正确列式计算。五、回顾反思,总结全课 同学们,我们这节课一起研究了什么内容,你能说给大家听一听吗? 六、作业 调查了解电费的单价及各自家庭的用电数量,计算各自家庭的电费,并结合实际谈一谈怎样节约用电。 课后反思 本节课开头利用课件中的情景图导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本节课也是在整数乘以整数计算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汇报,使学生明白计算小数乘以整数,是把小数转化成整数计算的,这样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同时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联系力求形式多样,并通过调查了解点费情况,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n第2课时(总第2课时)一、 复习导入 1、 口算练习 (1)观察一下,你有什么发现? 0.37×10 0.37×100 0.37×1000 2.5×4 25×4 0.25×4 (2)看谁又快又准 4.8×9 0.12×3 5×5.8 0.28×3 0.165×4 7.96×7 2、笔算练习 0.32×47 1.6×52 64×0.25 1.37×21 集体订正反馈,找分别找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二、 走进生活。 1、课本第3页第1题,简单的运用小数乘整数解决问题的情境题 (1)指生描述图意 (2)独立列式计算,交流算理 2、课本第5页第六题,根据提问解决生活问题。 (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如:图1,小男孩从家到学校要走多少米? 图2,跑道长多少米? (2)独立解答,集体交流 (3)你的步长是多少,你也找段路测一测。(课下实践) 3、你能解决这些生活中的问题吗?自己试一试。 (1)海豚1小时能游2.4千米,25小时能游多少千米? (2)一头大象每天吃青草0.45吨。照这样计算,36头大象1天能吃多少吨青草?5头大象一周能吃多少吨呢? (3)已知白萝卜每千克1.20元,豆角每千克4.50元,青椒每千克3.40元。问: ①买1.5千克白萝卜和1.5千克豆角,一共要花多少元钱? \n②如果让你来采购,你想买什么?算一算需要多少元钱? 三、 拓展提高 刚才同学们当了小小采购员,采购了蔬菜,看看下面的采购任务你能完成吗? 供选择的各商场单价表 1、请帮老师设计一个合理的购物方案,能行吗? 要求:以小组为单位,集体确定方案,按表格填好。看看那个小组的方案最好。 2、 交流设计方案,说明在设计方案的过程中需要考虑些什么情况呢? 四、 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课后反思 本节课通过有层次的练习,使学生能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计算能力,同时使学生能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增强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信息窗2——小数乘以小数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6——10页 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乘整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选取了长江三峡景点的情境,将学习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学生通过学习小数乘整数获取的学习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认知冲突,通过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逐步总结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在掌握小数乘整数算理的基础上,通过估算和反思笔算结果的合理性,进而学习总结算法也就水到渠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小数乘小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及竖式写法,明确因数大小的变化与积的关系。 2、体现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1、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及小数点的处理。 2、理解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1、避免小数加减法和小数乘整数小数点处理方法的负迁移。 2、因数大小的变化与积的关系。 教学过程第1课时(总第3课时)\n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说说你们都去过哪些旅游景点? 学生纷纷发言说出自己到过的旅游景点后,出示一组三峡沿途各景点图片让学生进行欣赏。)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的旅游景点吗? (可能会有学生说出三峡,如果没有说出就由老师告诉是美丽的三峡风景,这时学生已被美丽的三峡景观所吸引,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接着出示信息窗2的情境图) 师:通过信息窗2你获取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将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板书出来: 问题一:巴东、香溪两地间水路长多少千米? 问题二:巴东、秭归两地间水路长多少千米? 问题三:巴东、宜昌两地间水路长多少千米? 师:根据题目的数量关系,你能列出算式解决问题吗?(学生尝试自己列式解决) [设计意图]在实际的问题情境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学会看信息图,并能根据信息图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根据问题选择合适的条件解决问题。 二、尝试计算,探索方法 先让学生解决问题三:巴东、宜昌两地间水路长多少千米?(通过问题三的解决,让学生回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为下面学习小数乘小数做好铺垫) ●尝试解决问题一:巴东、香溪两地间水路长多少千米? 师:求巴东、香溪两地间水路长多少千米,怎样列式? 生:53.5×0.5 师:观察这个算式与前面学习的有什么不同? 生:两个因数都是小数。 师: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研究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板书课题:小数乘小数) 师:同学们,你们能跟据前面学习小数乘法的经验解决这个问题吗?(这时学生跃跃欲试) 师:请同学们在计算前先估一估结果可能会是多少,然后再计算。(引导学生反思笔算结果的合理性) 1、学生已有小数乘整数的计算经验,可能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来计算。 2、学生在尝试计算的过程中,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做的情况,对有困难的学生适当给予指导和帮助。 3、集体交流探讨思考过程,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分析算法、理解算理。 使学生明确:将小数变成整数再计算。 1)两个因数分别扩大了10倍,积扩大了多少倍?(积就扩大了100倍) 2)要使积不变,应将积缩小多少倍?(应将积缩小100倍) 4、学生通过交流讨论,积极寻找策略解决问题,初步建立了小数乘小数怎样计算的方法。 ●尝试解决问题二:巴东、秭归两地间水路长多少千米?(通过问题二的解决,使学生发现规律,进而总结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进一步理解算理。)\n 1、学生共同研究探讨53.5×1.2的算法。并将有代表性的方法展示出来,让学生简述其道理。可能有学生将“千米”化为“米”,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来计算,也可能有学生按书上的方法进行计算。教师在鼓励算法多样化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沟通两种方法的联系,以帮助学生理解小数乘小数的算理。 2、学生在解决问题一的过程中,初步建立了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这里放手让学生在探讨尝试解决53.5×1.2= 的过程中,进一步验证了上面初步建立的小数乘小数计算方法的正确性。 3、发现规律,及时总结。同桌互相说说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三、自主感悟,得出规律 师:通过解决以上问题,你发现小数乘小数有什么规律吗? 1、鼓励学生在同桌讨论说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后,将讨论后总结出的计算方法说给全班同学听听。这里可让多个同学站起来说一说。 2、在学生纷纷说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时,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帮助学生理解算理,进一步总结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3、组织学生探索因数和积的小数位数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体会积的小数位数不够需要补“0”占位。 师:你会用刚才总结的计算方法计算0.483×0.06吗? 生:(跃跃欲试)会! 通过计算0.483×0.06 使学生体会到积的小数位数不够需要补“0”占位。进一步完善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 4、通过前面一系列的尝试练习,学生初步形成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也就水到渠成了。四、有序练习,促进发展 1、下面各题的计算不完整,你能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接着算下去吗? (试做教科书第8页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计算过程和方法,集体订正。 (练习目的:正确判断及确定小数点的位置。) 2、巩固练习教科书第8页第2题。 师:你能正确计算下面各题吗?先估一估计算结果可能是多少,然后再计算。 (出示教科书第8页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讨论交流算法,集体订正。 2)对计算正确书写工整的同学提出表扬。(练习目的:在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估算也是检验笔算的一种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3、综合练习教科书第8页第3题师:你能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下面的数学问题吗?(出示教科书第8页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习的新知。强调规范书写竖式。五、回顾反思,及时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课后反思 \n本课学习的重点是小数乘小数计算法则的探讨过程,由于学生初步学会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通过已获取的知识经验来学习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和具有吸引力的现实情境,大胆放手,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认知冲突,讨论中寻找策略解决问题,发现规律总结方法,让学生经历了获取知识的全过程,初步完善并总结出计算法则。在这里,教师作为一名点拨者、合作者在重点处启发引导,帮助学生较好的理解小数乘小数的算理及方法。 第2课时(总第4课时)一、复习旧知,巩固认知 1、口算训练。先说说积有几位小数再计算。 0.8×7= 0.24×0.2= 3.5×0.1= 0.2×0.4= 0.7×8= 1.5×6= 1.3×0.07= 10.3×2= 2、根据算式填空。 教科书第8页第4题。 134×3=402 56×15=840 13.4×3=( ) 56×1.5=( ) 1.34×0.3=( ) 5.6×1.5=( ) 0.134×0.03=( ) 0.56×1.5=( ) (1)先让学生独立填空,要一组一组的填。填完后想一想有什么规律? (2)再全班交流,说说积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3、火眼金睛辨对错 8.7 72.9 16.5 12.5 ×0.9 ×0.004 ×0.6 +4.3 78.3 2.916 9.90 16.8 重点引导学生说说每道题错在哪里?注意区别小数乘法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二、组织交流,探究新知 1、计算,再把每题的积和第一个因数比一比,有什么发现? 4.9×0.01= 5.8×1.2= 3.15×1.4= 4.9× 1= 5.8×1= 3.15×1= 4.9×0.99= 5.8×0.9= 3.15×0.6= 说一说,在什么情况下积比第一个因数大?在什么情况下积比第一个因数小? 明确:当一个数乘比1小的数,积比这个数小。 当一个数乘比1大的数,积比这个数大。 2、先说出每次乘的积比第一个因数大还是小,再计算。 0.5= 8.2= 2.4× 1.02= 0.97× 0.84= 0.98= 0.06= 3、不计算,你能在○里填上“>”、“<”或“=”吗? 教科书第9页第8题。\n 315×0.9○315 0.98×1○0.98 5.42○5.42×3.8 0.58×0.99○0.58 4.16×1.1○4.16 32.5×1.4○3.25×1.4 先让学生独立填空。然后全班交流,重点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三、自主练习 1、基本练习,说一说积是几位小数,再算一算。 3.2×2.1 1.82×0.45 3.1×0.45 2、教科书第8页第5题 (1)学生独立解答。 (2)解答后,全班交流。说说这样列式的理由。 3、教科书第9页第6题 (1)学生独立解答,你还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2)解答后,让学生说一说提出的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 4、教科书第10页第12题 (1)学生独立计算黑板和数学课本封面的面积后,全班交流。 (2)如果数学课本封面长0.24米,宽0.17米,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鼓励学生积极动手操作,选择喜欢的物品,测量有关数据并求出它们的面积。 四、趣味探索 1、用计算器计算前三道题,再直接填出后两道题的得数。 0.3×0.3= 0.33×0.33= 0.333×0.333=0.3333×0.3333= 0.33333×0.33333= 2、找规律,填一填。 教科书第10页第13题 (1)0.3 0.6 1.2 2.4 ( ) ( ) ( ) (2)3.2 4 4.8 5.6 ( ) ( ) ( ) (3)0.2 0.6 1.8 ( ) 16.2 ( ) ( ) 学生自主探讨,全班交流。 四、总结 谈话: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n通过在计算中的比较分析,逐步发现掌握小数乘法计算中的一些规律。1、体会因数大小的变化了,积有什么变化规律。2、发现当一个数乘比1小的数,积比这个数小。当一个数乘比1大的数,积比这个数大。在发现掌握这些规律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等能力。在判断改错的过程中,使学生重视到一些易出错的地方。消除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对小数乘法计算的负迁移。 信息窗3——小数连乘和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1——15页 教材简析 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掌握了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整数的乘加、乘减、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选取了三峡工程蓄水后,长江航道运输费用的计算为题材,创设接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密切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并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计算结果。 2、理解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 3、提高学生的类推能力,培养学生知识间存在着内在联系的思想。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乘法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定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 掌握小数乘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教具准备 电脑、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第1课时(总第5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小数乘法,通过学习我们发现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老师先看看大家前面的知识掌握得如何,我们一起来做练习检验一下:(投影出示) 1、口算练习 0.7×0.7 1.1×10 0.24×0.2 3.5×0.1 0.2×0.4 0.6×5 2、计算,并说说各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12×5×3 30×7+85 250×4-320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在计算整数连乘的时候,一般是从左往右依次运算,在计算整数乘加、乘减运算的时候,一般是先算乘法,后算加、减法。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n 教师讲解:从2006年9月20日22时开始,三峡大坝告别135米运行水位,正式实施156米蓄水。蓄水至一百五十六米后,三峡工程的发电、通航、防洪三大功能将全面发挥。(出示情境图) 提问:仔细观察情境图,你从中都能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以小组为单位提出问题,组长负责记录、整理,一步计算的题目在小组内解决。 引导学生提出两步计算的问题,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将6.4吨小麦从万州运到忠县共需要运费多少元?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解决问题1:将6.4吨小麦从万州运到忠县共需要运费多少元? 问题怎样解决?如何列式?学生尝试自己列式解决。 (教师了解学生做的情况,对少数独立计算有困难的学生适当给予的指导和帮助。) 小组讨论:观察算式,这道题有什么特点?计算时运算顺序是怎样的?每一步分别求的是什么? 指名小组进行展示: 第一种计算方法:先算这些小麦运1千米需要多少钱,再算运88千米需要多少钱。计算时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0.035×6.4×88 =0.224×88 =19.712(元) 第二种计算方法:先算1吨小麦从万州运到忠县需要多少钱,再运算6.4吨小麦需要多少钱。计算时也是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0.035×88×6.4 =3.08×6.4 =19.712(元) 讲解:这道题同学们想出了不同的方法解答,不管是哪一种方法,都是用小数的连乘进行计算的。在计算的时候,都是从左到右依次运算。 提问: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运费的问题,而且思路清晰,计算结果也是正确的。现在,如果是你来付钱,需要付多少钱呢?为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讲解: 收现款时,通常只算到“分”,所以把19.71保留两位小数,取近似值19.71。在生活在中,很多地方都要根据实际情况或者按照要求求积的近似值,因此,要学会灵活应用这一知识。 练一练: (1)计算并按要求取近似数: 1.4×0.8(保留一位小数) 0.43×2.5(精确到百分位) (2)把这6.4吨小麦从万州再运到巴东,需要运费多少元? 学生集体练习,教师巡视,订正。 2、补充例题: (1)72×0.81+10.4 (2)7.06×2.4-5.7\n 观察题目,看看这两道题有什么特点? 同桌两人分工任选一题解答,集体订正,问:这道题中包含哪些运算?它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使学生明确:含有乘法与加法两种运算,先计算乘法,再计算加法。含有乘法与减法两种运算,先算乘法,再计算减法。 四、应用知识,自主练习 1、判断对错并改正。 (1)5.4×1.95-1.9 (2)37.6×0.25+25.8 =5.4×0.05 =0.94+25.8 =0.27 =26.74 说明错误原因,并改正,教师强调计算时应注意的问题。 2、计算:教材第12页第一题第一竖行 学生独立练习,指名板演,让板演学生说明每道题的运算顺序,重点强调:在计算的时候,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3、列式计算: (1)3.2与0.8的积乘以1.6,得多少? (2)5.1与4.6的差乘以3.8,积是多少? 4、实践应用: (1)光明小学的同学们在校园里种了300棵蓖麻,平均每棵收蓖麻籽0.18千克,每千克可榨油0.45千克,一共可榨油多少千克? (2)甜瓜每千克7.5元,妈妈买了2.6千克,付出20元,应找回多少钱? 五、总结: 谈话: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在进行小数连乘和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时候,你想对同学们说什么? 课后反思 本节课教师特别重视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学习数学、理解数学。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重点让学生体会运算的顺序,并结合实际应用的题目,明确每一步算的是什么。练习设计有层次、有梯度,符合高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利于学生实现知识的内化。 第2课时(总第6课时)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不计算,直接把上、下两排得数相等的算式用线连起来,并且说一说这样连的理由. 7×12 8×(5×4) (24+36)×5 (8×5)×4 24×5+36×5 12×7 2、在整数乘法中你学过哪些运算定律?请分别说一说什么是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并用字母表示。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a×b=b×a(a×b)×c=a×(b×c)\n (a+b)×c=a×c+b×c 3、用简便方法计算. 25×98×4 125×5×8×4 15×201学生集体练习,指名板演,订正时重点让学生说明是根据什么进行简算的。 教师谈话:前面我们复习了整数乘法的有关运算定律,灵活运用这些定律,可以使一些整数乘法的计算简便.整数乘法里的这些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适用吗?如果适用,该怎样用?用这些运算定律后能使一些小数乘法运算简便吗?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探讨的问题──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教学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 找朋友的小游戏: 每个小组准备写有0.7×1.2、1.2×0.7、(0.8×0.5)×0.4、0.8×(0.5×0.4)、(2.4+3.6)×0.5、2.4×0.5+3.6×0.5六道算式的卡片,每人一张,按算式结果相等来找好朋友,找到了好朋友就握握手。 指名一组学生将卡片贴在黑板上,并将每对好朋友的两道算式用等号连接起来。 提问:这三组算式说明了什么?2、解决上节课提出的问题2: 将63吨大豆和137吨玉米从重庆运到涪陵,共需运费多少元? 问题怎样解决?如何列式?学生尝试自己列式解决。 思考:计算时的运算顺序是什么?每一步分别求的是什么? 教师巡视指导,指名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板演。 第一种方法:分别求出63吨大豆和137吨玉米的运费,然后相加求出总的运费。 4.2×63+4.2×137 =264.6+575.4 =840(元) 第二种方法:先求出大豆和玉米的总重量,然后求出总的运费。4.2×(63+137) =4.2×200 =840(元) 比较:这种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哪种方法简便?为什么? 3、出示补充例题: 0.25×4.78×4 0.65×201 学生自主练习,指名板演,说说每道题都是运用什么运算定律进行简算的? 提问:在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的时候,步骤是什么? 引导学生总结、归纳:一看、二想、三算的基本方法。三、应用知识,自主练习 1.填空,并说一说应用了哪个运算定律。 4.2×1.69=□×□ 2.5×(0.77×0.4)=(□×□)×□ 6.1×3.6+3.9×3.6=(□+□)×□ 2、用简便方法计算:(教材14页第八题第一竖行)\n 自主练习后指名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简算的,重点提问:怎样观察算式的特征?用什么样的运算定律?这样算为什么简便? 四、总结全课,反思体验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学的知识点就记得快,记得牢,同时又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占用过多的时间去讲解,而是巧妙地点拨、引导,留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学生参与的是获得知识的全过程。这样他们对所掘了创造潜能。 第二单元 图案美 第1课时(总第7课时)课题:轴对称图形一、简介本节课的主题是:认识轴对称图形、画对称图形和对称轴。关键信息:1.将学具盒中提供的学习材料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的使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等目标较好的完成。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穿针引线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探究的需要。第一板块:激情导课,揭示课题。1.检查对“对称”含义的理解。课前预习的作业让同学们通过各种手段了解“对称”的含义,谁能讲一讲?用自己的话说一说。2.找出生活中的对称根据你对“对称”含义的理解,找一找在我们周围有哪些物体或图形是对称的。3.揭示课题【说明】让学生逐一汇报课前调查、课前发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初步完成了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的一个过程。第二板块:自主探索,体验新知1.课件出示课本中的轴对称图形的实例,根据你对“对称”的理解,这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2.什么是轴对称图形?谁能根据这些图形的特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还有谁能说出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 3.课件展示定义\n【说明】通过生活中的图形的观察,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自然而然的学会了“轴对称图形”的含义。第三板块:应用拓展,练习1.课件出示P19自主练习判断是不是轴对称图形。2.分小组讨论课前准备的平面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3.小组讨论交流:在前面找出的轴对称图形中画出对称轴,找出它们的对称轴在数量上的特点。4.补充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多媒体出示轴对称图形其中的一半,找出它的另一半。【说明】通过一系列的练习,自始至终让学生置身于动手操作、探索的氛围中,使学生始终保持高度的学习积极性。第四板块:自我评价、课后小结【说明】鼓励学生总结出本节学习过程中学到的知识,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悟,教师对本节课做一个综合的总结。课后反思1.在教学过程中,要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而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这样才能保持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经历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又提升到理性认识,再回归生活中去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之乐。第2课时(总第8课时)课题:平 移[教学目标]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先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再沿竖直(或水平)方向平移。2、使学生通过实物操作以及与同伴合作交流,逐步掌握平移要点,学会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进行分步骤的斜向平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景引入新知1、我们以前学习过平移和旋转,你能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运动时属于平移,哪些属于旋转?(学生举例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判断。)2、课件出示:信息窗2的6幅图片。提问:1、你能提出什么问题?(问题是开放的,教师要把学生的问题归结到“怎样用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得到这些图案?”)2、你认为这6幅图中,哪些是用平移的方法得到的?(明确其中的第2、3、4幅图案是用平移的方法得到的)揭示课题并板书:图形的平移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n1、出示例题图:(5个小正方形的图案)提问:怎样用平移的方法得到这个图案呢?你能把中间的正方形平移到左上方吗?(适当提示方法:先向哪儿移、再向哪儿移)2、学生独立思考观察,尝试平移。小组交流平移过程。教师巡视,对学困生适当指点、帮助。3、集中交流:怎样才能把中间的正方形平移到左上方?(视学生汇报情况,只要合理即可)先向左平移2格,再向上平移2格;或者先向上平移2格,再向左平移2格。4、提问:你是怎么知道先向左平移2格,再向上平移2格,或先向上平移2格,再向左平移2格的?(有困难时适当提示) 讨论交流(以某一点为例:先向左平移2格与左上方的图在同一竖线上,再向上平移2格重合……)其他点可以这样观察吗?只能观察一个点吗? 同桌互相另找一点平移练习还可以观察几个点或其他部分。揭示:平移时要选取一个点或一条边,以此为基准数格平移。提示:为了清楚地表示平移的结果,我们可以把平移过程中画出的图形用虚线画,平移的最终结果用实线画。5、小结:将一个图形平移到指定地点要注意什么?(通过对图形某一点(或几点)来确定先向什么方向平移几格,再改换方向平移几格)6、学生独立画其它的平移,完成图案。展示交流,体验成功。(视学生汇报情况,只要合理即可)三、实践操作应用深化谈话:刚才我们学习了关于平移的方法,你都学会了吗?让我们一起检验一下吧!1、课件出示第23页第1题。学生独立思考后全班交流。2、课件出示第24页第2题。让学生说说可以怎样平移能够重合?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折扇和手掌由于图形的方向发生了改变,不能通过平移重合。3、完成第24页第3题。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后,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小鹅先向哪边平移了几格?再向哪边平移了几格?汽车呢?你是怎么数的?(让学生选择一个点详细说)提问:这两幅图还可以怎样平移到现在的位置?同桌各选一题互相说说。4、完成第24页第4题。你明白题目的意思吗?要我们怎么做?学生独立画图后,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教师巡视,对学困生适时帮助。在交流中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平移的方法:先选择图形中的某个点或边,以此为基准来确定先向什么方向平移几格,再改换方向平移几格。四、全课总结谈话: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对什么印象最深?从中你明白了什么?\n教师:通过平移可以创设出很多美丽的图案,用来美化我们的生活,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欣赏几幅美丽的图案。(优美的音乐声中播放一组由平移或旋转形成的图片,有瓷砖、板报花边、印花布纹、剪纸等,最后两副是通过旋转才能得到的。)教师小结:最后两幅图片是图形平移后得到的吗?(不是)那是通过旋转后才能得到,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来学习图形的旋转。 [课后反思]数学学习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与动机。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使学生轻松进入这节课的学习中。通过出示信息窗的图片,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着重围绕怎样用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得到这些图案的?以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通过图例2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究平移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到平移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自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第3课时(总第9课时)课题:旋 转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认识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初步体会图形旋转的中心、方向、和角度这三个基本要素。2、使学生通过实物操作以及与同伴合作交流,逐步学会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0,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教师:同学们生活中有很多旋转的现象,你能举例说说吗?学生举例生活中的旋转现象,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判断。教师板书:旋转二、创设情境,认识按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90°1、引入:观察这段录像,你能发现什么?(播放一段录像)汽车经过收费站时,交费后,收费站道口的转杆就会打开,汽车通过后,转杆关闭。学生交流,发现转杆的打开和关闭就是生活中的旋转现象。2、提问:仔细观察转杆的打开和关闭的过程,你发现有什么异同点?(播放课件),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相同点:一是在转杆打开和关闭的过程,转杆下端的点是固定不动的,这是旋转的中心(在课件上用红点标出这个点,明确指出来);二是转杆打开和关闭的角度相同,都是90°。不同点是转杆打开和关闭,旋转的方向不同,正好相反。板书:中心、角度、方向3、揭示:转杆打开和关闭的角度相同,但旋转的方向相反。与时针旋转方向相同的是顺时针旋转,与时针旋转方向相反的是逆时针旋转。课件出示钟面,时针从12转到3,\n教师:你能说说时针是怎样转的吗?(时针顺时针转了90°)继续播放课件,时针从3到6,从6到9,从9到12;然后从12到9,从9到6,从6到3,从3到12,分别让学生说说时针是怎样转的。教师:你能用手势或动作来表示出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的方向吗?板书:顺时针 逆时针4、操作: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方格纸和纸条(一头涂红点,一头涂蓝点的硬纸条),我们把纸条在方格纸上进行旋转,好吗?教师:请将纸条围绕红点顺时针旋转90°学生独立操作后,指名到黑板上演示,有错误的学生进行改正。教师继续提出旋转要求:请将纸条围绕蓝点顺时针旋转90°,围绕红点逆时针旋转90°,围绕蓝点逆时针旋转90°。学生一一操作,同位交流做法,说说有什么不同。5、小结:进行旋转要注意什么?(要明确旋转的中心、方向和角度)三、实践操作,学会在方格纸上将直角三角形旋转90°1、谈话:(课件出示信息窗2)你能说说这些图案中,哪些是通过旋转得到的?学生指出第1、5、6个图案是通过旋转得到的。教师:观察第1个图案,基本图形是什么?(直角三角形),怎样用旋转的方法得到这个风车形状的图案?2、操作感知: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方格纸和有一个30°角的直角三角尺,自己先操作试试,然后小组进行交流:怎样旋转三角尺的?三角尺的每条边旋转前后的位置是什么关系?3、全班交流,指名到台前用实物投影演示旋转的过程,边讲解边演示。学生会发现两种旋转的方法,一种是通过顺时针旋转的方法得到,一种是通过逆时针旋转的方法得到,教师都要予以肯定。在学生讲解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说明白是以谁为中心,以什么方向,旋转了多少度,旋转了几次。4、画图:你能在方格纸上画出这个旋转的过程吗?我们现以顺时针为例画出来。请将三角尺在方格纸中间偏上的位置摆出 的形状,沿三角尺的三条边在方格纸上画出直角三角形,根据刚才的操作,你能画出这个三角形顺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吗? 学生画图。完成后,教师引导学生交流:你是怎么画的?(以三角尺的30°角的顶点为中心,先画旋转后的长直角边并使之与原来的边互相垂直,长度不变;再画斜边,也使之与原来的边互相垂直,长度不变;最后画出短的直角边。)请将旋转后得到的 继续以30°角的顶点为中心,顺时针旋转90°,旋转两次,画出风车图案。再在方格纸上画出 ,然后以30°角的顶点为中心,逆时针方向旋转90°,旋转三次,得到风车图案。教师巡视,对错误的画法予以纠正,对比较普遍的错误要重点讲解。5、小结:通过刚才把直角三角形在方格纸上进行90°旋转,你发现了什么?(三角形的大小、形状不变,只是方向发生了变化。)四、巩固练习谈话:刚才我们学习了关于旋转的知识,你都学会了吗,让我们一起检验一下我们的学习成果吧!1、完成第25页自主练习第5题。\n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让学生说说物体是怎样旋转的,并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地方还有类似的例子。五、全课总结谈话: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教师总结:通过平移与旋转可以创设出很多美丽的图案,用来美化我们的生活,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欣赏这些美丽的图案,结束这节课的学习。 [课后反思]数学新课标中指出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图形的大小、形状、位置关系及变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因此在本节课中,我让学生充分动手,加强实践操作,增强学生对旋转变换的直观感受。在研究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方向时,让学生用手势表示两种不同的旋转方向;然后让学生用纸条以不同的中心进行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的旋转练习,明确旋转的关键要素;在教学在方格纸上把三角形旋转90°时,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充分感知后再在纸上画出来。通过这样的设计,从直观到抽象,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有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 第三单元小数除法教学内容:小数除以整数、一个数除以小数、求商的近似值、循环小数、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解决问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2、 使学生回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是小数的近似值,能结合实际情况用“进一法”和“去尾法”截取商的近似值。初步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3、 使学生能用计算器探索计算规律,能应用探索出的规律进行一些小数乘除法的计算。4、 使学生会解决有关小数出发的简单实际问题,体会小数除法的应用价值。教学重点: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及理解其算理。课题: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教学内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学会计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掌握计算法则,提高计算能力。教学重点:会计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掌握计算法则。教学难点:添“0”及整数部分不够商“1”的情况。教学过程:第1课时(总第10课时)一.复习铺垫1.把下面的数改写成三位小数。4.2 0.71 3.56 3(要求学生说明改写的依据)2.计算下面各题。45.6÷8 9.12÷6\n提问:这里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是怎样算的?(出示: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3.揭示课题并板书二.教学新课1.(1)这道题是怎样的小数除法,你会算吗?(学生试做,一人板演)你算到了哪一步?与前一节课的计算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观察:除到十分位时,余下了多少?是12个几分之一?谁有办法在“12”末尾添上一个什么数字,使数的大小不变继续除下去?为什么可以添“0”?添“0”后的120又表示什么?(板书)接着怎样除,请学生把这道题算完。谁来说一说,例2与以前学的除法计算题有什么不同?怎样继续算下去?指出:除到被乘数末尾有余数,在余数后面添“0”继续除。(出示结论) (2)学生练习66.08÷32注意提问十分位上为什么商“0”,末尾有余数是怎样除的。2. 1)读题列式。提问:被乘数比除数,谁大谁小?36除以48够不够商1?说明:在这种情况下,商应该是零点几的小数。个位要写0,表示商是小于1的小数,这与整数除法不同。提问:怎样才能使被乘数大小不变,继续除下去?追问:能直接添一个0写成360来除吗?为什么?说明:36是整数,末尾不能直接添0。要使被乘数大小不变继续除下去,必须在个位6的右下脚先点上小数点,(板书)再在后面添上0,(板书)化成360个十分之一继续除。现在你能除了吗?学生做在练习本上,一人板演。请大家用乘法验算。提问:验算结果说明了什么?提问:例3和前面的计算有什么不同?整数除以整数时,整数部分不够商1怎么办?接下去又要怎样算?指出:在小数除法里,被乘数如果比除数小,整数部分就不够商1,先要在商的个位上写0。(出示结论)在个位商0后,还要在被乘数的末尾点上小数点,添0继续除。(2)练习9.12÷19 57÷7503.归纳法则。提问:从前一课时例1的学习,到今天的例2例3,你能说一说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法则是怎样的吗?让学生读一读计算法则。三.组织练习四.课堂作业自主练习 第5题第7题教后记: 本节课联系新旧知识,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判断找到他没的区别和联系,通过温故而知新,学新想旧使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规范书写,计算认真、耐心细致的好习惯。 \n 第三单元 三峡工程【二】第1课时(总第11课时)课题:一个数除以小数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34—38页教材简析: 本信息窗为学生提供了三峡闸门的高度以及学生实际身高这样一组信息,意在引领学生结合情境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矛盾冲突、引发思考,并在解决问题的尝试中学习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这一教学内容。该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除法、商不变性质、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是以后学习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应用题的基础,其中被除数小数位数比除数小数位数少,需要添“0”再除的内容又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在探究、交流的过程中体验利用转化的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理解除数是小数除法的算理。2、让学生经历算法的比较、分析过程,体会算法的优化并学会进行选择,进而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初步学会并掌握除数是小数除法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与人交流的态度与能力,同时体验学习活动带来的成功愉悦。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1、(出示口算卡片)1.342×10= 1.5×100= 0.5×1000= ……2、要使下列各小数变成整数,必须分别把它们扩大多少倍?小数点怎样移动? 1.2 0.67 0.725 0.0033、填表被除数除数商5675607056008(1)请同学们看这个表,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2)说说被除数、除数和商之间有什么变化规律?4、计算:27.82÷13 38.5÷14二、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谈话:通过上面的练习,老师了解了大家对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计算以及商与被除数、除数之间的规律掌握得很好。今天老师将继续给大家带来三峡的有关介绍,并和你们一起来学习新的知识。(出示情境图)谈话:观察情境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进行板书:闸门的高是“我”身高的多少倍?\n三、自主探索,获取新知(一)学习被除数和除数小数位数相同的计算方法1、谈话:根据刚才的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学生口答算式,师板书:38.5÷1.4= 观察、比较这个算式的除数和刚才练习中的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怎样来计算。(揭示课题:除数是小数的除法)2、解决问题,引发思考。同学们,我们学过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现在请大家想一想,除数是小数应该怎样计算? (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这个想法不错,那怎样将除数由小数转化成整数呢?请同学们开动脑筋想一想,可以同组同学讨论。 3、探究计算方法,认可择优。⑴学生交流想法,汇报讨论结果,说说各自的理由。学生中可能出现的答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第一种情况:将单位“米”化成“分米”来计算。 38.5米=385分米 1.4米=14分米 385÷14=27.5第二种情况:根据商不变的规律:把38.5和1.4同时扩大10倍计算。 385÷14=27.5 第三种情况:竖式计算(可能没有,有的话,方法不一定正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变化后的算式有什么共同之处?(除数都转化成了整数)也就是说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了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出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其实,同学们刚才在思考的过程中用到了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思想——转化的思想。(板书:转化)就是把没学过的知识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从而来解决问题。这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要不断地应用。⑵交流算理。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把除数由小数转化成整数?(利用商不变的规律转化,或通过改写单位)在转化的时候,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多少倍,是由哪个数的小数位数决定的?(除数,因为我们只要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就成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你认为哪一种比较方便呢?(让学生随意选择,但必须说明理由)教师小结:同学们,其实我们在计算的时候,一般根据商不变的规律,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就可以了,这样数据比较小,容易计算。当然,在变化过程中,除数转化成了整数,被除数也要跟着扩大相同的倍数。⑶这种转化的思想如何在竖式中体现出来呢?下面我们一起用竖式计算这个题目(边说边写好横式、竖式)首先我们应先把除数转化成什么?(整数)把1.4转化成整数,我们把小数点划去就可以了。把小数点划去,1.4就转化成了14,这个数就扩大了10倍。扩大10倍,其实就是把小数点向右移了一位。被除数怎么办?(也要扩大10倍)扩大10倍把小数点向右移一位。我们把原来的小数点划去,移过一位点上一个新的小数点。现在把这道题变成几除以几了,我们会算了吗?怎么算?教师引导学生将竖式书写完整。提问“商的小数点为什么点在这儿?”\n通过我们刚才这个题目的计算,你认为(1)怎样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追问:(2)怎样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根据商不变的规律)4、指导看书,教材34—35第一个红点的内容。并让同桌再次说一说竖式中的问题“小数点为什么点在这儿?”5、巩固练习竖式上直接转化的方法,明确以除数为标准进行转化。⑴学生尝试完成自主练习4中的两道题目。2.46÷0.06 4.56÷1.9⑵学生反馈常用列竖式的方法,提醒小数点。①关键是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再计算。②转化中以除数为标准,根据商不变的性质,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但是被除数并不一定也要变成整数。⑶教师小结: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先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看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然后按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法则进行计算。(二)学习被除数小数位数比除数位数少的计算方法谈话:上面我们以“闸门的高是小男孩身高的多少倍?”为题学习掌握了被除数和除数的小数位数相同的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方法。如果老师再给大家提供一个信息“我们的书桌高0.77米”,你能求出“闸门的高是书桌高的多少倍”吗?1.列出算式,38.5÷0.77= 并尝试用竖式计算。2.教师巡视,请算法不同的学生进行板演。3.集体交流反馈。刚才在计算时顺利吗?有没有遇到什么问题?或者有什么发现?(预设:1、学生会说出在计算时发现被除数的小数位数比除数少,教师借势引导学生共同研究重点问题。2、学生没有说出,或者学生没有计算障碍,教师提出疑问组织学生讨论发表见解。)根据学生的板演,教师提出问题:⑴在将除数转化成整数后,除数扩大了多少倍?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⑵此时被除数应随着进行怎样的转化?⑶被除数的小数点也应随着向右移动两位,但现在的被除数只有一位小数,你们说该怎么办?在讨论中,引导学生说清补“0”的情况。教师小结:在计算此类题目时,我们仍要根据商不变的规律,将除数转化成整数,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的,要用“0”补足。4.巩固练习:自主练习4的10.5÷0.21 9÷0.45 学生独立计算,两人板演,集体订正。尤其注意被除数位数不够补“0”。(三)总结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法则1.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认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应该怎样算?同位互相说一说。2.出示课件,讨论填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先移动( )的小数点,使它变成( ),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 )移动( ),位数不够的,在被除数的( ),然后按照除数是( )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提炼并板书:一看……二移……三算……四、巩固练习,加深理解五、全课总结\n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说说你的收获或体会。根据学生回答结合板书教师总结: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时我们可以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在转化的过程中必须遵循——商不变的规律。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学会自主观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矛盾冲突,在冲突中引发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在计算方法的探索上,应用了“转化”的思想,把没学过的新的知识转化成已学过的知识,既降低了难度,又使学生掌握了一种学习方法,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提高 第2课时(总第12课时)课题:求商的近似值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39—44页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包括求商的近似数和循环小数。它是学生在学习了除数是整数和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信息窗呈现的是三峡大坝的场景,并以统计的形式介绍了我国部分大坝的高度情况。通过引导学生提出有关除法问题,引入求商的近似数和循环小数的学习。教学目标:1、创设具体情境,解决实际问题,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商的近似数;能通过笔算发现循环小数的特点,掌握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概念。2、使学生在求商的近似数的过程中感受近似数的实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应用能力。3、通过选择生活中的数据信息,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三峡工程的很多信息,解决了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除了三峡大坝之外,我们国家还有很多水利工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情境图)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1.提出问题 谈话:观察情境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的进行板书,如:三峡大坝的高度约是八盘峡坝的多少倍?三峡大坝的高度约是十三陵蓄能坝的多少倍?\n把其他学生提出的合理问题先放进问题口袋,课后再解决。2.解决问题(1)谈话:下面我们先来解决“三峡大坝的高度约是八盘峡坝的多少倍?”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学生口答算式,师板书:185÷33 谈话:该怎样用计算器计算呢?先想一想,再算一算。(2)将你的结果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有什么发现。3.汇报交流学生可能发现:(1)由于学生计算器不同,显示的小数部分位数可能不同,也有的计算器上显示字母E。谈话:怎么计算器显示的结果不同呢?究竟是怎么回事,你知道吗?学生明确因为除不尽,小数部分有无数位,而计算器只显示小数部分的前几位。(2)小数部分数字总是“60、60”重复出现。谈话:你们很善于观察,这确实是个很有趣的现象。4.尝试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值谈话:遇到商除不尽的时候,一般情况下,要用“四舍五入法”求出商的近似值。什么是“四舍五入法”呢?(可以请知道的同学讲一讲,有学生知道四舍五入法,要给予肯定。)谈话: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两位小数、保留一位小数或者保留整数,结果各应是多少?自己写一写,再和同位交流一下你是怎么想的。5.尝试笔算接下来我们解决“三峡大坝的高度约是十三陵蓄能坝的多少倍?”这个问题,你能笔算出结果吗?在计算的过程中,有什么重要的发现可以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6.汇报交流谈话: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可能发现:(1) 除不尽,商从百分位开始后面都是6;(老师给予肯定,可追问,为什么你确定后面的数位都商6呢?)(2) 继续除下去,余数都是“5”,商也都是“6”(给予表扬,不仅善于观察,更善于思考。正是因为发现了余数重复出现数字“5”,我们才确定后面的数位上都商“6”。)7.练习求近似值结果保留两位小数是多少?保留整数呢?8.计算8.05÷3.7,得数保留两位小数,集体订正。9.概括循环小数概念。谈话:5.606060……,2.4666……,2.1756756……这3个数有什么共同特点?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适时概括出循环小数、无限小数和有限小数的意义。10.读书P44你知道吗?[设计意图]适时练习,巩固笔算方法,同时,计算结果作为研究对象,放手让学生观察、发现,再进行交流总结,有利于学生抓住本质,深刻理解概念。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1.自主练习1用“四舍五入法”求出商的近似值,填入下表。\n出示题目,明确题目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3.自主练习5用计算器计算。(得数保留两位小数)10.4÷6 2.772÷2.1 3.95÷0.2710÷7 16.65÷3.3 1.792÷0.14独立计算,集体订正,有错误的要说说错误原因。5.课后作业:自主练习2计算下面各题。(得数保留一位小数)18.9÷2.3 24.5÷0.65 7.8÷6.3 43÷13 5.41÷3.7 1.4÷0.45独立计算,集体订正。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课后作业:自主练习2、4、9课后反思:1.尊重并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放手让学生尝试独立解决遇到的问题。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的过程中,自主学习,获得新知。2.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学会自主观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3.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参与学习积极性,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 第3课时(总第13课时)课题:解决问题教学目标:1、 结合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2、 能在学生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地基础上,对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进行高度概括、总结。经历添加括号地探索过程,学会使用中括号,灵活运用运算方法。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3、 在解决实际问题地过程中,了解三峡移民地有关情况,感受移民工作之艰巨,体会到社会主义地优越性,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地情感,增强学生学习数学地兴趣。教学重点: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学会使用中括号,能正确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教学难点:归纳总结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使用中括号。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n口算0.2+2.6 3.2-2.2 0.7×20.6÷2 4.6-3 2.1×325+15×2 64÷8×8 (10-2)÷(20-12)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三峡工程是当今世界上最大地水利枢纽工程。三峡水库水位升高后,三峡将有20个区、县、市被淹没,为了支持三峡工程建设,国家投入巨资、全国人民伸出援助之手进行移民搬迁。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移民地具体情况。请同学们打开课本45页,看信息窗4,你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1)一、二期一共移民多少万人?(2)三、四期一共要移民多少万人?(3)第一期比第二期少移民多少万人?(4)第一期比第二期多移民多少万人?(5)平均每期移民多少?(6)第一、二期平均每期移民多少?(7)第三、四期平均每期要移民多少万人?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非常好。你们认为哪个问题需要我们一起来研究?好,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第三、四期平均每期移民多少万人?)二、 合作探究,获取新知1、 教师有选择地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第三、四期平均每期移民多少万人?2、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完整解答出来。(留有足够地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3、小组内交流。(交流你列式的思考过程和计算过程,说明每一步求的是什么?)4、 班内汇报。(小组内板书不同的方法,讲思考过程)学生可能会出现如下做法:34.15+38.25=72.4(万人) (113-34.15-38.25)÷2113-72.4=40.6(万人) =40.6÷240.6÷2=20.3(万人) =20.3(万人)同学们的想法都非常好,而且有的同学在列式时很有创意。5、如果学生列不出综合算式,能否将分步算式列成一个综合算式吗?学生可能会列出:113-(34.15+38.25)÷26、将列出的算式与分步算式进行对比确定运算顺序是否正确?7、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保证先算113减去34.15与38.25的和呢?(学生交流,教师适时进行评价)8、引出中括号同学们的想法都非常好,同学们已感觉到用综合算式解题时,有时只用小括号还不能满足需要,还要想办法再改变一下运算顺序,这就是我们要学的加中括号【】。把同学们划线的部分换上中括号就更方便了。正确算式为:\n【113-(34.15+38.25)】÷29、结合刚才的做题,谁能总结出计算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10、请看课本46页,齐读。11、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及中括号的用法(师生共同总结)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一样,同时为了改变运算顺序,不但可以加小括号,还可以加中括号。计算时,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三、 实践应用1、 6.4÷0.8—1.5×4 0.25×[(2.8+4.4)÷1.2] (先让学生说一说运算顺序,而后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2、 你能帮帮图书馆的阿姨吗?学校图书馆这个周要整理2000本图书,周一整理了335本,周二整理了325本。后三天平均每天要整理多少本图书?四、交流评价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2、你能说一下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吗?五、检测反馈:1、 计算:(1—0.2)÷(1—0.84)[0.15+(2.4-1.8)]×202、某校参加兴趣小组活动的学生共有83人。其中音乐小组有25人,微机小组的人数是音乐小组的1.2倍,其余的是绘画小组。绘画小组有多少人?教后记:从情境入手,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情境图,整理信息,进而发现问题,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